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丽水市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条例

过时的钢笔
洁净的小鸽子
2023-05-04 10:18:39

丽水市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条例

最佳答案
粗心的发箍
如意的面包
2025-08-12 15:02:04

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加强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大窑龙泉窑遗址,是指龙泉市、庆元县境内,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窑龙泉窑遗址群。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适用本条例。第三条 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保护遵循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障大窑龙泉窑遗址及其历史环境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延续性,促进遗址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四条 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土空间规划,并与相关的生态环境、道路交通和旅游开发等专项规划相衔接。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的重大问题。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工作。遗址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工作。遗址所在地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做好遗址保护管理工作。第六条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管理。县(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县(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加固、巡查监测、宣传展示和藏品征集保管等具体事务性工作。市、县(市)发展改革、财政、公安、自然资源和规划、建设、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水利、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应急管理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研究和利用相关工作。第七条 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市人民政府予以适当补助。第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窑龙泉窑遗址的义务,有权劝阻和举报损害大窑龙泉窑遗址的行为。鼓励单位和个人通过捐赠、设立基金、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对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市、县(市)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奖励。第二章 保护管理第九条 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遗址保护规划),是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管理的依据。遗址保护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如需修订或调整的,应当由遗址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提出方案,并按原批准程序报批。第十条 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控制区根据遗址保护规划,由所在地县(市)人民政府依法竖立标志碑和界桩,并向社会公布。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刻划、涂污或者擅自移动、拆除标志碑和界桩。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环境控制区四至范围根据考古发现或者研究成果需要进行调整时,按原批准程序报批。第十一条 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的保护对象包括:(一)窑炉、作坊遗迹及其他反映瓷器生产、销售活动的不可移动文物;(二)瓷器、窑具、制瓷工具及其残片等埋藏或馆藏的可移动文物;(三)历史地形地貌、运输路线、码头遗迹、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格局肌理等历史环境;(四)与大窑龙泉窑遗址相关的民间文学、传统技艺和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五)其他需要保护的历史文化遗产。第十二条 大窑龙泉窑遗址保护范围是指对大窑龙泉窑遗址本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在遗址保护范围内,除符合遗址保护规划并经依法批准外,不得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第十三条 在遗址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一)刻划、涂污或者以其他方式故意损坏文物;(二)盗掘、非法采集瓷器、瓷片和窑具等文物;(三)改变遗址环境地形地貌现状的采石、采砂、挖建沟渠池塘、平整土丘和深翻土地等行为;(四)损毁文物保护设施;(五)其他损害遗址保护的行为。

最新回答
清爽的果汁
标致的大船
2025-08-12 15:02:04

官哥汝定钧是宋代的五大瓷器名窑,以下是我收集到的这五大名窑的资料,很详细,看过你对这个就会很明白了:

哥窑

哥窑出产的瓷器胎质细腻且性能坚实,一般较重。

器物以瓶、炉、洗、碗、罐为主。

主要以釉色取胜,釉色以月白、灰黄、粉青、灰青、油灰、深浅米黄 豆绿,米色为主。

均匀光洁,晶莹滋润。

尤其开创了以纹片为装饰的先河,特点是釉面龟裂有网状开片,或重迭有冰裂纹,或呈细密小开片(俗称“鱼子纹”)。

显著的特征,是釉色沈厚细腻,光泽莹润,如同凝脂;若置之于显微镜下,可见瓷釉中蕴含的气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腻的釉面间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其网纹之色浅黄者宛若金丝,细黑者如铁线,二者互相交织,因而被名之为“金丝”、“铁线”。

宋代哥窑胎质坚细,瓷器口沿尖窄,厚釉在瓷器口沿不能存留,垂釉多在口沿边稍下处形成略微凸出之环形带,因口沿处胎骨略黯而被称之为铁足紫口”,是指口沿施釉淡薄,显出胎色,圈足底亦露胎。

没有釉色的地方色彩红如瓦屑,釉色极其厚润纯粹,历经千年仍然莹润如新。

此为宋哥窑瓷之一绝,尽管以后历代有许多仿宋哥窑,但在烧制上皆未能臻此绝艺。

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宋代哥窑“八方贯耳瓶”,虽然当时收藏界仍有人持不同看法,但其拍出价仍高达1000万元以上。

然而哥窑是否存在仍待更多证据 哥窑之名,在宋代文献中未能查到,在元代《至正直记》中始有哥窑之说。

清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记载:南宋处州龙泉县(今属浙江省)有章姓兄弟俩以烧瓷为业,哥哥章生一烧瓷以胎细质坚、断裂开片为特色,因而被命名为哥窑,弟叫章生二,弟窑则又称龙泉窑。

这似乎是名副其实的。

1956年以来在龙泉县的考古发掘,即发现了黑胎青釉、细丝片纹的龙泉青瓷。

但人们却仍有怀疑,因为传世的宋代哥窑,琢器造型多仿青铜器,俨然为宫廷用瓷样式,按理应出自官窑;而如上所述,章生一的哥窑显然只是民间私窑。

为解此疑问,196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特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所提供的宋哥窑实物标本进行化验,结果证明其化学成分、纹片颜色和形式皆与龙泉青瓷有所不同。

研究者因而推断,宋哥窑似应出自南宋修内司官窑,只是因当时的官窑对民间保密,弃窑时又作了处理,故其窑址迄今未能发现。

后世因章生一之哥窑声名大噪而以之命名为南宋修内司官窑所出的这批名瓷,应有穿凿附会的成分。

宋代哥窑在后世备受人们青睐,元明清仿制者颇多,且各有风格,被称为仿哥窑或哥釉,但其制作工艺已不能与宋代哥窑相媲美。

清乾隆帝尤喜赏宋代哥窑。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历代宫廷旧藏哥窑名瓷,再加上流散在海内外的,总数也不过300件左右,以至个别哥窑名瓷破损残片也被视为至宝,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哥窑圆洗底部的破损残片,宋哥窑瓷之名贵由此即可见一斑。

汝窑

汝窑是中国瓷器中富于魅力和神秘感的一种,价值不可估量。

汝窑胎洁釉润,纹片缜密,裹足支烧,制作精细,它以纯正的天青釉色、密布的人工开片和绝妙的支烧工艺,备受人们的赞誉。

近年来考古发掘找到了汝官瓷器的烧造区,从而揭示了御用法瓷晚于民用青瓷。

与以往历次发掘主要出土民用青瓷不同,新近发掘出土的瓷片绝大多数为御用汝瓷,而且发现御用汝瓷迭压在民用青瓷之上。

在御用汝瓷堆积层中曾出土“元丰通宝”铜钱一枚,也证明御用汝瓷的上限不会早于宋神宗元丰年间,其烧造年代可以确定在北宋晚期。

汝窑是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因烧造时间较短,故传世瓷器不多。

南宋周军在《清波杂志》中说:“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汝窑在宋朝已经是难得佳品,不用说后代了。

全世界现存汝窑传世品仅70余件,主要收藏在中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以及英国、美国、日本等地。

近年来发掘中有瓷片堆积层厚达02米,出土器物种类齐全,远较传世品丰富。

除了瓶、樽、洗、炉、壶等陈设用瓷外,还有不少是碗、盘、盆、碟、注子、盏托和套盒等生活用具。

有的器表还饰有刻画花,并发现龙体、鸟首等装饰,这在以釉色取胜的汝窑传世品中实属罕见。

官窑

北宋官窑款式多达数种,因专烧宫廷用瓷,产量很少,故传品也极少。

1986年在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发现了官汝窑的遗址,次年又进行局部发掘,从而揭开了官汝窑的神秘面纱。

原来宝丰县宋时属汝州。

应该说,汝州地区的窑瓷包括临汝县和宝丰县等都可统称为“汝窑”。

汝窑系接受宫廷下达的任务而烧造,故产品十分精美,可统称为“官汝窑”。

官汝窑为北宋宫廷烧造,年代很短,约在宋徽宗赵佶在位时(公元1100年至1125年)的20多年间。

汝窑器极为珍贵,仅见铭文,一为“奉华”,凡带“奉华”字铭的宫廷用瓷都是当时“奉华堂”的专用品。

还有一种铭文刻一“蔡”字,是用黑釉写的。

“蔡”字铭文物主的姓氏无疑,宋代蔡家能收藏汝窑瓷器的可能是当时的太师蔡京。

再一种铭文是用金色写成的诗词:“雅怀素,态向间中天,与风流标格……”。

由此可见,汝窑和修内司窑专烧宫廷用瓷,可统称为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除上述款识外,还有“官”字款,亦有三种形式:刻“官”字款、凸“官”字款,这两种都是楷书款,还有一种凸官“官”篆字款。

总之,北宋官窑是专指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官窑,宫廷用瓷器物的款识,有“修内司窑”、“官窑内造”、“奉华”、“蔡”、“官”等字款,都可统称为北宋官窑瓷字款。

官窑的特点是:

造型讲究,瓷器的品种和造型有宫廷的陈设瓷和日用瓷,如弦纹三足炉、贯耳瓶、葫芦瓶、玉壶春瓶以及花式的洗、盘、碗、碟等。

官窑器造型素雅端正,仿似古玉器;日用品非常讲究,制作精巧,气度不凡。

胎泥精细,胎质细润,由于泥中含有一种铁质成分,使胎色有多种,釉色有浅灰色、灰色、粉青色、天青色、淡等,釉面因传世已久,不很光亮,一般都有细密开片,无纹片极少见。

宫廷官窑器十分讲究,官窑釉以玛瑙屑作为原料,民间一般不会使用这种昂贵的原料。

官窑器以美丽的釉色、精湛的制瓷工艺和特殊的支烧方法而称誉于世。

通体满釉官窑中的汝窑烧和吉祥主法有两种,一种是支钉烧造;一种以垫圈、垫饼垫烧。

采用支钉烧造的器物通体满釉,器底留有细小的支钉痕;支钉烧大多为3个、5个或6个。

可以认为凡传世的北宋汝窑瓷器物的器底都有支钉痕迹,无一例外。

汴京官窑: 北宋后期设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由官府直接经营的瓷窑,故名。

官窑专为宫廷服务,有南北之分。

宋代顾文荐《负喧杂录》有 "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记载,明代《事物绀珠》、《留留青》因袭此说。

此窑继汝窑之后为宫廷烧制瓷器,形质与工艺与汝窑有共同处。

器多仿古,胎骨深灰或紫色,釉色有粉青、月白,釉质晶莹润泽,有纹片,有紫口铁口特征,底有文钉烧痕。

具体窑址至今尚未发现。

定窑

定窑是古代神州五大瓷器制造名窑“其旧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灵山镇(宋代隶属于定州),从通天河往西,唐、五代、宋、金,元的瓷窑逐渐延伸。

公元607年到1279年的600年时间,奠定了定窑的历史地位。

北宋时期,定窑艺术达到了最高峰。

当年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名誉天下,而第一者为定窑。

定窑的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景德镇深受其影响。

其中运往境外的宋瓷,在境外广为流传,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宋代定瓷,全世界的著名博物馆都以拥有定器为荣,由此奠定了定窑的地位,位于古代五大名窑之首。

据史书记载,当年在通天河西侧“官窑三千六,民窑不计数”。

定窑以白瓷驰名,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称。

定窑的代表作品是至今流传世上的“宋代孩儿枕”,“宋代孩儿枕”现藏于故宫博物馆, 孩儿枕长40厘米,宽14厘米,高18.3厘米,作卧状,以孩儿背面作枕面。

孩儿双目炯炯有神,头部两侧有两绺孩儿发,身穿丝织长袍,团花依稀可辨,下承以长圆形状榻,榻边饰以浮雕纹饰。

定窑原旧址经考证位于曲阳县西部山区。

当定窑随着战火逐渐消失,人们也几乎将它遗忘。

近七百年过去了,定窑留下来的文物越来越少。

多年来,定窑流失了大量文物。

几十年前,旧址上随手可捡到有各种花纹、文字的大块磁盘,现在则很难见到了, 旧址上仅存的有13处“小山”一样的小块磁盘。

钧窑

钧窑瓷器釉具五色,窑变奇特,彩色缤纷,以其独特的艺术健力为世人所青睐,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并对后世 全代说——认为钧窑是“在北方金人统治下以及元代一百余年间的产物”。

所持依据是窑以地名,“钧州之名,是始于金统治时期。

在河南省过去的钧州,现在的禹县。

钧窑瓷器色彩之多不可枚举,最著名有天青、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天蓝、胭脂红、朱砂红等。

有的上面还有杂以红色、紫色、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其变化,可以说复杂微妙,难以形容。

我国过去有人曾有“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形容它的美丽。

胎骨灰白,釉细而润有泪痕。

钧窑瓷器的另一特点是在瓷器上时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细线,其形状好象一条“蜓蚓走泥纹”,这一点往往成为后人鉴定钧窑瓷真伪的一个标准。

烧造时,是悬烧法(支钉烧)底足有刻数字者,单数为好,一般只是在精致的尊、盆及盆托等器物底部划阴文数码,从一到十不等。

过去对于这类钧瓷曾有种种推测。

例如: 在清无名氏的《南窑笔记》一书内曾提到钧窑器“有一二数目字样于足之间,盖配合→副之记号也”。

有人认为器底单数是红紫色器物的标志,双数则是青兰色器物的标志。

有人认为器底的数字是为了区别真品类的。

最近钧台窑的发掘,才基本上解决了这一多年的疑案。

根据出土器物的排比分析,得出一条规律:即数目字越大器物的口径越小,或器身越低。

傲娇的魔镜
迷人的方盒
2025-08-12 15:02:04
龙泉窑属南方青瓷系统。早在公元三、四世纪时,今浙江东部宁绍地区以绍光、上虞为中心,已经形成了一个早期越窑青瓷体系,五代、北宋初期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一个以烧制所谓秘色瓷的越窑体系。除越窑而外同时烧制青瓷的还有婺窑与瓯窑。北宽阔时节的龙泉窑受三窑的影响,烧制与三窑相似特征的瓷器。南宋以后,龙泉窑为应会南宋宫廷、官家的需索,也生产一种以施粘稠的石灰碱釉为特征的似官或仿官瓷器,在南宋中期以后终于形成了有龙泉自身特点与风格的梅子青、粉青釉龙泉青瓷。
在南宋晚期,龙泉青瓷有很大的发展,除在今龙泉月月县境内有众多的烧瓷窑场,并旁及邻境的庆元、遂昌、云和等县,终于形成一个新的青瓷窑系,江西吉安的永和窑和福建泉州碗窑乡窑也烧龙泉风格的青瓷。这种趋势入元以后持续不衰,在今浙江南部的瓯江两岸就已发现一百五十处元代窑址,烧制龙泉窑风格青瓷窑场范围更为扩大,今福建省境内各窑也盛烧龙泉青瓷。
龙泉青窑系的迅速发展,除了龙泉地区自然条件的优越,还因为入金以后,北方瓷业衰落,南宋立国水乡、海隅,水上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贸易的发展。南宋政府又以发展海外贸易为国策,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为防金银外流,“命有司止以绢布、锦绮、瓷器之属博易”(《宋史·食货志》)。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龙泉青瓷在东亚及东非、阿拉伯诸国都是受欢迎的商品,这情况到了元代仍有盛无衰。在国内,龙泉青瓷也和景德镇的青白瓷一样,它的商品市场也扩及到宋占领区的北缘。近年发现陕南与四川的青白瓷与龙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证据。

宋人世窑诸窑系中,龙泉青瓷的兴起是最晚的,但由于有海外市场的支持,终于迅速发展成一个窑场众多的庞大瓷窑系。

1·龙泉窑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龙泉县境不仅有蕴藏丰富的制瓷原料,而且山区丘陵都盛产松柴可作烧瓷的燃料。窑址炉多溪流山坡建筑,制瓷原料的加工依赖水碓利用。成品输出也便于利用水运。据浙江省文管会的调查,在龙泉境内发现的青瓷窑址有大窑、金村、溪口、梧桐口、小白岸、道泰、山头窑、松溪、安福口、安仁口、笔架山、项户、安福、碗圈山、马坳、大方、岑脚、周墙、大棋、下村、黄金坑、武溪等二十三处,其中以大窑和金村两地窑址最多,质量也最精,南宋时期大窑附近的窑址由北宋时期二十三处发展到四十八处,窑场数量成倍的增长。
从窑址遗存的早期标本可以看出,龙泉窑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是龙泉窑的极盛期,元代在烧大件器物的技术上有突破,明中期以后逐渐走向衰落。工匠有的迁往江西等地,另行建窑,仍烧龙泉釉瓷器。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带康熙五十一年铭文的龙泉窑标本,这可以做为龙泉窑的下限资料,此后看不到清代龙泉窑的产品,传世器所见,都是景德镇的仿烧品,文献里也有景德镇仿烧龙泉釉釉为配方的记录。
龙泉窑烧瓷有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早期产品以习见的日用品如盘、碗、壶等为主,盆、钵、罐也少量烧制,造型制做工整,底部修理平滑,器物比较普遍地使用刻花,辅以篦点或篦划纹,此外还有波浪、云纹、蕉叶、团花和婴戏等纹饰;在大窑、金村、王湖、安福等窑址中这类标本都很丰富。早期产品在器形、装饰与釉色各方面与越窑、温州窑、婺窑有相似的特征。龙泉窑在南宋中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器物造型淳朴,器底厚重,圈足宽阔而矮。具有稳重感。早期的器物仍继续生产,并出现了炉、瓶、盆、渣斗、塑像等器物,器皿造型很多,每种器物有多种式样,炉有鼎炉、葱管足炉、八卦炉、四足炉、奁式炉等等,瓶有胆式瓶、鹅颈瓶、龙纹瓶、虎纹瓶、带盖瓶等等;釉晶透明如镜,装饰以刻花为主,篦纹逐渐减少,碗口多花口五出,花口下碗壁多凸起五条直线,碗内刻云纹的较多,有的碗分为五等分划线,内划“S”形纹饰,划饰简练快速;碗心印阴文“河滨遗范”或“金玉满堂”,四字也比较多。一种浅式平底小碟,碟时心刻一条鱼尾变卷的游鱼。这类浅碟里心还有刻荷花纹的,无论造型与纹饰均与陕西耀州窑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耀州窑这类刻花碟出于北宋中期层,北宋未期浮雕莲瓣纹开始流行,在盘、碗的外部以及瓶上饰以浮雕莲瓣纹的较多,龙泉窑不少窑址里也遗留有大量的标本。
龙泉窑瓷器,其造型、花纹虽可与其他瓷窑标本比较,参考断代,但若考虑到龙泉窑兴起较晚,在其未能进入远地广大市场与其他先进瓷窑争胜之前,同样的造型、花纹其实际生产时间可能要比其他瓷窑为晚,至于宫廷、官府烧造成的“官样”瓷器,流行于民间与民窑大量烧造的时间,可能还要更晚一些。
龙泉窑的兴盛期可能开始于南宋中期,至于通常作为龙泉青瓷的代表作品,成为青瓷釉色之美的顶峰的粉青釉、梅子青釉器和烧制成功,则可能始于南宋晚期。窑址遗存的大量瓷片,接其胎色可分为自胎和黑胎两类,而以自胎为主,约占总数十分之九以上。黑胎青瓷可能即是仿南宋官窑的产品,息胎青瓷则是代表龙泉窑系特点的龙泉青瓷。这一时期器物造型更加多种多样,有各类盆、碟、盘、碗、盏、壶、渣斗等到日用品,也有文房用文具水盂、水注、笔筒、笔架、棋子、还有鸟盏与佛前供器的各式香炉以及八仙塑像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出现了不少模仿古代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器物,仿铜器的有鬲、觚、觯、投壶等器,仿玉器的有踪。表明龙泉青瓷工艺上的成就已受到社会各阶层的爱重。
龙泉青瓷是青瓷工艺的历史高峰。我国烧造青瓷的历史十分久远,浙江地区烧造青瓷的历史遗迹可以追溯到战国、春秋,从原始青瓷到龙泉青瓷经历了将近两千年的岁月,传统之悠久罕有伦比,历代烧制青瓷的匠师也都十分重视发挥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晋人形容瓯窑青瓷为“缥瓷”,唐人称越窑釉质“如玉似冰”,釉色为“千峰翠色”、“秘色”。但是成为青瓷釉色与质地之美的楠峰的则宋代窑工创造的龙泉青瓷,它是巧的人工制造的青玉,宋代龙泉青瓷每一个碎片,至今仍令我们为它的美感所倾倒。

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

为了对龙泉青瓷的烧造工艺进行科学的总结,1959年,中央轻工业部和浙江省轻工业厅邀请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央轻工业部硅酸盐研究所、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浙江美术学院以及龙泉瓷厂等单位对历代龙泉青瓷的原料、烧制工艺、呈色机理、造型装饰作了专题研究,当下藏品出手及藏品送拍甄选,壹伍贰,伍陆,贰捌,陆玖零肆。伍女士  致力民间藏品出手渠道建设。他们收集了五代至明各历史时期中较有代表性的青瓷标本,作了细致的观察和分析研究。他们研究了龙泉地区的原料,胎釉的化学组成,釉层厚度,烧成温度,气氛性质以及显微结构等等因素对釉色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可大致归纳如下:

1龙泉地区瓷土原料,有一部公属于瓷石类,它们含有大量石英和一定理的高岭石,绢云母等矿物,另有一部分则属于原生硬质粘土类,其中亦含有大量石英。而高岭石的含量则较前一类为多。用这些瓷土烧制成的瓷胎,其主要矿物组成是石英、绢云母和高岭石等等。因此,龙泉青瓷属于石英—高岭—云母质瓷器,与江西景德镇瓷器是同一种类型的。该地区的紫金土系由石英、长石、含铁云母以及其他含铁矿物所组成。紫金土的含量一般为3—5%,高者可达成15%左右。主要用于配制釉色或胎色较深的制品,如梅子青釉、豆青釉以及黑胎青瓷等。石灰(石灰石)是釉的主要助熔剂,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向老工人调查得来的传统工艺材料、传统釉料是以石灰与砻糖制甩“乌釉”掺入釉内,制成的石灰碱釉。

  2古代龙泉青釉大体上可分成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面三刀大类。前者见于五代和北宋,后者内陆于南宋和元、明。

3石灰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小,即在高温下易于流釉,因此这类釉一般都显得比较薄。就显微结构而言,这类釉主要由玻璃相所组成,而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则很少。因此釉层显得相当透明,釉面光泽亦比较强,石灰碱釉的特点是高温粘度比较大,即在高温下不元气流釉。这样,釉层就可以施得厚一些,使器物的外观显得比较饱满。南宋的陶瓷工匠们还通过控制烧成温度和还原气氛,使这类釉的外观获得一种柔和淡雅,有如青玉一样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著名的龙泉窑粉青釉。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粉青釉的釉层中还含有大量小气泡和未熔石英颗粒,它们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散射,从而使其在外观上获得一种和普通玻璃釉完全不一样的别有风格的艺术效果。南宋时期发明的石灰碱釉对青瓷说来是一个很有创造性的巨大进步。

4南宋时期,龙泉窑还生产一种其色调可以与翡翠篦美的梅子青釉。通过试验得知,梅子青釉的烧成温度比粉青釉要高,故釉的玻化程度也比粉青釉高。梅子青釉的釉层略带透明,釉面光泽亦较强。从工艺观点而言,梅子青釉的形成原因除了烧成温度较高以外,还需较强的还原气氛和比粉青釉更厚的釉层。

5上述粉青和梅子青釉,其所配的胎基本上都是白胎。从近年来大量发掘出来的实物资料看来,龙泉窑除了生产这种白胎青瓷外,还生产一种黑胎青瓷。从出土器物的数量看来,白胎青瓷的产量占主要地位。在发掘时还发现,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混杂地堆积在一个层次里,没有单独的层位,这表达式明这二种类型的瓷器是在同一窑中兼烧的。黑胎青瓷的胎色跟烧成温度有关。烧成温度较高,胎呈深灰,烧成温度较底,胎的颜色也相应变淡。釉的色调和光泽也和烧成温度与气氛密切有关。温度较高的釉呈棕黑色玻璃状,温度较低,釉色也变浅,光泽亦减弱,呈半木光或木光。这种黑胎青瓷,无论在造型、釉色、纹片以及底足的切削形式等方面都和南宋官窑相似,从外观上看,这二类瓷很难分辨。

6胎的色讯对釉色有一定的衬托作用。古代龙泉青瓷一般都要在胎的配方中掺加一定量的紫金土,其目的就在于降低胎的白度,使胎色在白中略带些灰的成分,甚至成为灰黑色,这样便可使釉色深沉,而不致过于显露。不同类型的釉色所要求匹配的胎色也不一样。如粉青釉要求胎白中带灰,梅子青釉要求胎的白度高一些,或白中略带灰,而黑胎青瓷则要示灰到灰黑色胎。

7南宋和元、明时代胎釉配方中钾、钠含量很高,无法用现在见到的当地原料配成,这个问题可能由于古代所用瓷石的风化程度较浅,因而含钾较高之故,古代采用“木叶”来烧炼釉灰,也会在釉中引入一部分钾。所谓“木叶”,可能是一种钾含量较高的植物枝叶。

8古代龙泉青瓷的烧成温度大约在1180—1230℃之间,梅子青则在1250—1280℃之间。胎质都不太致密,介于生烧与微生烧之间。利用还原比值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古代青瓷在烧成时气氛的平均性质。上品的粉青釉的还原比值约为2——3,即要求强弱适中的还原焰,梅子青釉的还原比值约在10以上,即要求强还原焰,黑胎青瓷的还原比值约04左右,即要求弱还原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