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邢窑和巩县窑那个值钱些

如意的电源
无语的飞鸟
2023-05-04 10:16:52

邢窑和巩县窑那个值钱些

最佳答案
凶狠的太阳
安详的期待
2025-08-12 14:54:42

巩县窑。在2019年的一次拍卖会上,邢窑白瓷的拍卖价格是6元左右,在2020年的一次拍卖会上,巩县窑白釉点黑彩兔拍卖价是280万,相比之下,巩县窑的瓷器值钱。巩县窑,唐代重要瓷窑,巩县窑是已发现的烧造唐三彩的最主要窑址。

最新回答
平淡的发卡
忐忑的短靴
2025-08-12 14:54:42

唐朝五大名窑:河北定窑 河南钧窑 江西景德镇窑 浙江龙泉窑 陕西耀州窑
还有 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邢州窑。
唐代主要瓷窑
(1)河北邢窑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邢窑以烧制白瓷而闻名于世,历经隋唐而发展成熟。唐朝李肇《国史补》中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充分说明邢窑窑址应在内丘,并且可以看出邢窑瓷器在当时质量之高,数量之大,影响之广。邢窑瓷器一般给人的印象是“白如雪”,但从遗址发掘出土瓷片可以看出,釉色可分为白、黑和褐黄三种。1984年内丘县开展文物大普查,在县城周围发现了28处古窑址,出土大量白瓷残片,白瓷质地细腻,釉色光洁如雪,陆羽在《茶经》有过“类银类雪”的描述。邢窑白瓷分为细瓷和粗瓷,细白瓷有碗、托子、皮囊壶、注子和罐、碗等多种器型,碗的特点为浅腹敞口,碗身呈45°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中心凹入,施釉,形状如玉璧;粗白瓷的各式碗较多,另外还有注子、枕等,粗白瓷碗均施化妆土,大碗较多平底,小碗玉璧底为多,外部施釉不到底,用叠烧法烧制,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留有支烧痕,大碗底多有白色三角形支具痕,支具痕外为火红色。邢窑瓷器以白釉色见长,很少见附加装饰。邢窑白瓷远销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日本和伊朗等国家。
(2)浙江越窑 越窑烧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商代末年,但唐代是越窑瓷器发展最快的阶段,直至晚唐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唐代越窑青瓷地域范围更加广大,除上虞、宁波等中心地带,浙江东北、东南也发现烧造窑场。唐代越窑瓷器胎质细腻,釉层均匀,手感浑厚滋润。主要器型有碗、盘、壶、罂、瓶、罐、耳杯、盏托、粉盒、水盂、唾壶等。这些器物既继承了前期的造型又有新的创新与发展。鸡头壶被执壶取而代之。唐代晚期部分器物明显仿效金银器皿。唐代越窑瓷器虽然以釉色见长,但器物表面也时有少量装饰。花纹以划花为主,兼有印花、刻花和镂雕等技法。划花线条精炼流畅,寥寥几笔即成一朵富有生气的花朵。
(3)河北定窑 定窑窑址位于河北曲阳县涧瓷村及东西燕川村,古时为定州所辖,故名。唐代后期,由于邢窑制瓷原料的匮乏等原因,日渐衰落,唐代河北定窑开始替代邢窑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定窑的造型及釉色都可和邢窑匹敌。釉色有纯白或者白中闪青,出土器物中发现器型模仿邢窑。唐代定窑白瓷的器型有碗、盘、盏托、壶等。凡带有“官”、“新官”款的白瓷属定窑白瓷中的精品,此类精品白瓷自唐、五代直到北宋都有烧造。一般认为“官”“新官”款字刻在细腻薄胎、制作精巧、釉色纯白或者白中闪青的器物上的,属于唐、五代时期的;刻在釉色白或者白中泛黄或部分微微闪青的,有时带有刻划花装饰器物上的,属于北宋早期;刻在用覆烧法烧成的,口沿釉并带有刻划花装饰的器物上的,属于北宋后期。
(4)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巩县小黄冶、铁匠炉、白河乡等地,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青花和三彩陶器。巩县窑烧制的白瓷器物主要有碗、壶、瓶、罐、枕等,以碗、盘器物为主,碗的数量最多。巩县窑的胎质比较细腻,色呈白色或白中泛黄多种。器物内外壁均施釉,器物内里施满釉,部分器物近底处不施釉,碗底中心大部分不施釉,釉面均有细小开片。唐三彩的窑址主要集中在大、小黄冶村附近,生产的主要为日常生活用品,茶具居多。间有绞胎枕。
(5)湖南长沙窑 长沙窑位于今湖南长沙市郊的铜官镇,1956年发现,因首次发现于铜官,又名铜官窑。长沙窑器物式样繁多,这在唐代各窑址中是很少见的。烧制器物以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兼烧文房用品以及各式瓷塑玩具。早期长沙窑以碗、盘、壶、罐、盂为主,后期增加洗、枕、托盏、盒、镇纸、砚滴、笔洗、笔掭、砚台等。唐代长沙窑瓷器前期胎质较酥松,胎色暗红,后期胎质细密,色泽多为灰黄和灰青。釉色前期黄中带青,黄的比例略大,胎釉结合不好,剥釉现象严重;后期釉色青而微黄,色调稳定,比较划一,釉胎结合紧密,不剥釉。长沙窑纹饰丰富。以釉下彩绘和模印贴花最具特色。较多应用贴花、刻划花、印花、镂孔等工艺。纹饰主要有人物纹、双鸟纹、双鱼纹、荷花纹、狮子纹和葵花纹等。
(6)山西浑源窑 古代的山西瓷业非常发达,浑源县的瓷窑就是其中之一。浑源窑窑址出土器物非常丰富,瓷器烧制年代早,持续时间绵长,瓷器质量更是优良。主要器形以碗为主,兼有罐等器物。主要釉色有三种:白釉、黑褐釉和茶叶末釉。胎体比较厚重,胎呈浅灰白色,胎釉之间施白色化妆土。浑源窑主要的瓷器品种以黑釉瓷和白釉瓷为主。
(7)陕西铜川窑 铜川窑址居陕西铜川市黄堡镇,黄堡镇古代属耀府,因此也称“耀州窑”。遗址发掘的器物表明,耀州窑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元代基本没有烧造。器型主要有:生活用具碗、钵、壶、盘、盒、瓶、杯等;有部分瓷质动物如:马、猴、狗、虎和瓷俑等。铜川窑的釉色主要是黑釉和白釉两种,另有部分黄釉和绿釉。纹饰简单,大部分光素无纹。造型为唐代标准特征。
(8)安徽寿州窑 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田家庵区的上窑镇,因唐代属寿州辖而得名。窑址分布长约4公里,地域较广。唐代的寿州窑器物主要以黄釉为主,釉色包括:蜡黄、鳝鱼黄、黄绿和铁锈釉等,釉层薄厚及浓淡不匀。胎质分粗细两种,胎的颜色有近白色、白中带微红和绛红色等。寿州窑的最大特色是瓷黄,出土器物多以黄釉瓷为主,大部分器物的胎釉比较粗糙,普遍使用化妆土。器物器型主要有碗、钵、杯、注子等。遗址出土没有发现晚于唐代的器物,一般认为寿州窑终止于唐代。
(9)四川邛窑 邛窑窑址主要分布在四川邛崃市的固驿、什方堂、瓦窑山、尖子山等地。创烧时间不详。唐代四川地区的瓷窑以邛窑最为著名。生活用具包括:壶、罐、钵、碗、盘、杯、碟、盏、灯、炉、豆、盒、唾壶和罈等。邛窑的器物极具地区特征。唐代小的瓷塑制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邛窑瓷器的胎质颜色以褐色、深褐色和紫红色最多;釉色丰富,包括青色、青灰色、绿色、、酱色等。从遗址出土器物来看,邛窑瓷器烧制年代的下限应该晚到北宋晚期。
(10)江西洪州窑 洪州窑位于今江西丰城市的曲江、罗湖一带,唐时属洪州,因而得名。洪州窑创烧于南朝初期,盛行于隋,衰落于唐。唐初时期的一大名窑。洪州窑以烧制碗和杯为主,瓷质粗糙;纹饰主要以莲实纹为主,兼有其它纹饰,施釉不到底,底足露胎,釉色呈褐色或者深褐色,有部分青绿釉,器物质量不高。

秀丽的时光
舒心的芒果
2025-08-12 14:54:42
中国唐代著名瓷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80年 8月,邢窑遗址首先在河北省临城县境内程村、解村、澄底、岗头、祁村、双井村一带发现,其中祁村窑烧制的白瓷最具邢窑白瓷的特征。但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关于“内丘白瓷瓯”的记载,邢窑的中心窑址应当在内丘县境内。据此,考古工作者又在与临城相邻的内丘县广泛进行了调查,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并采集到大量白瓷标本。从所获资料看,临城与内丘烧制的白瓷在造型、胎釉等各方面特征基本一致,应当属于一个瓷窑系统。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邢窑遗址的问题,并对邢窑历史、品种及其窑口分布范围等问题,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邢窑位于太行山东麓,散布在内丘县冯唐村、宋村以北,临城县祁村、双井村以南,内丘县西丘村以东,隆尧县双碑村以西的狭长地带内,总面积约 300余平方公里。其中内丘县城关一带的唐代白瓷窑最为集中,烧制白瓷的质量也最为精致。因此,这一地区应是当时邢窑瓷器的烧制中心。它四周的窑址应是由此而发展的。唐代瓷窑多以所在之州命名,内丘在武德五年 (622)改隶邢州,故名邢窑。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邢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白如雪”。但从出土的瓷片看,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这说明陆羽《茶经》中所描写的仅仅是邢窑瓷器中的精品,并不是邢窑瓷器的全貌。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佳,当是还原焰烧成。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器形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碗有多种形式,最多的为浅形敞口碗,碗身呈 45 度角斜出,口缘外部凸起一周,底坦平,底中心凹入,施釉,形如玉璧。内丘城关地区白瓷窑烧制的玉璧形底碗与临城祁村窑同类的精致白瓷制品相同,并在碗底中心往往刻划有一个“盈”字。此外,还有敛口碗,分深浅两种。圈足较玉璧形底为窄,也有平底者。又有碗口八出者,口缘作八瓣形,里外凸起凹入四直线。圈足呈四瓣海棠形。托子为盘形,托口微高出盘面,矮圈足。临城祁村窑还出土 1件皮囊壶,残高约16厘米,上部扁形,中间有提梁,流口残失,壶下部饱满,平底,左右两侧有线纹凸起,形如皮囊缝合痕,壶前后两面有划花三角形纹饰。注子为叭形口,球形腹,一面有短流,一面有曲柄,平底。罐为圆唇口,颈极短,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平底。从上述这些精细白瓷来看,形容它的釉色“白如雪”并不过誉。
粗白瓷亦以各式碗为多,此外有注子、长方形小枕等。粗碗均敷化妆土,大碗多为平底,小碗多为玉璧形底,外部一般施釉不到底,采用叠烧法,碗与碗之间垫以三角形支具,碗心多残留有支具烧痕。枕为长方形小枕,装饰以褐色斑点,有的装饰以篦点纹。注子器身稍高且瘦,平底。黑釉器物有平底浅碗、唇口小罐、花口钵、双系罐等,胎体与釉均较厚。褐色釉有敞口大碗,釉厚处呈黑色。
邢窑瓷器素以色白见称,历来不见邢窑器有附加装饰的记述。但是在邢窑遗址范围内却发现了一些用模印、划花和点彩等多种装饰技法的白瓷标本,增进了对邢窑白瓷的进一步了解。
唐代白瓷以邢窑器最为有名,李肇《国史补》说那时邢窑白瓷已经天下通用,表明邢窑绝不是初创。继唐代邢窑遗址发现以后,考古工作者又在内丘、临城发现了隋代白瓷窑址多处,证明邢窑在隋时就已开始烧制白瓷了。
唐代后期,邢窑由于制瓷原料等方面的原因,渐趋衰落。河北曲阳定窑受邢窑的影响继之而起,成为北方著名的白瓷窑。除邢窑与定窑外,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平定窑与浑源窑等,也都以烧白瓷为主。正因为有众多的白瓷窑的出现与发展,在北方才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从唐墓中出土了不少白瓷,以陕西、河南、河北出土的为多,有些白瓷可能属于邻近瓷窑的产品。其中一部分为精致的白瓷,如邢台唐墓出土的白瓷碗,河南安阳薛家庄唐墓出土的白瓷碗和盏托等。特别是盏托的制作精工,是绝无仅有的珍品。这些白瓷与邢窑白瓷在造型、釉色以及玉璧形底中心施釉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可见它们应出自邢窑。此外,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出土的带“盈”字款的碗与内丘城关邢窑遗址出土的完全相同,可知是内丘窑的产品。
邢窑白瓷当时曾远销海外,在伊拉克、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日本等国家的古代遗址中,均有发现。
祝你好运

忧郁的大叔
神勇的唇彩
2025-08-12 14:54:42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宋青花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元青花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朴实的毛巾
沉默的羽毛
2025-08-12 14:54:42
    说起定窑,熟悉瓷器的朋友马上想到如泪痕流淌的釉面,竹丝刷痕,具有玉质细腻般的白色瓷器。下图这只小碗在拍卖场上曾卖出223万美元的天价,可见人们一掷万金而追棒定窑精品一斑。
    定窑以白瓷著称,但也烧造高质量的彩釉瓷器。彩定的胎与白瓷胎一样,均为白胎。为喜爱古物的明友熟知的明代曹昭所著《格古要论》提及“古定窑”时,记载有“有紫定,色紫;有墨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如白定,俱出定州。”而 “定州花瓷琢红玉“,宋代大诗人苏轼酒后茶余的一句闲诗,更是引起定窑研究者及爱好者的无数遐想。故名思义,红玉理当是红色。

      理想故然丰满,可现实是,在数次曲阳定窑遗址考古发掘出的数千瓷片中,绝大多数都是白瓷,除少量黑色、酱色、紫色瓷片,个别三彩瓷片外,唯不见红瓷踪影。虽然世界各大博物馆一般都会藏有定窑重器,但难见红定真容。神龙见首不见尾,红定的存在成为悬案。然而史料的文字记载,白纸黑字,红定的存在确凿无疑。据宋人著《邵氏见闻录》所述,宋仁宗不满其贵妃接受大臣赠送之红定,而怒碎之。
上海博物馆藏有宋代小盏,盏底用类似矾红料写上的长寿酒三字,则显示烧制红定的工艺在宋代已不是问题。
  而同时期烧制的磁州窑,则能产出红釉瓷器罐,证明定窑的红釉工艺在当时应该了工艺是可能的。
  于是人们开始猜测,所谓的红定莫非是指酱釉类定瓷,如柿红色,紫红色等,看上去偏红,因而称作红定。
    有人认为红定应该是氧化铜釉料在高温中烧制获得。高丽瓷借鉴宋代制瓷成就,制备出可与妆窑相蓖美的高丽瓷。为了超越汝窑,古代高句丽人在青釉基础上或用铜料烧出绚丽的红色,或嵌入青瓷中(呈鲜红色),研究者推测红定应该是这种铜颜料在控制的高温中烧成。
笔者曾从一位资深藏友处转获一枚红定瓷片,故圈内常有朋友索见,称“过眼既拥有”。刚获之,用于伺寝数日,后珍藏家中某处,近年寻觅数次,均不得踪影,怀疑已被家里领导当作危险品处理,时常心中隐隐作痛。春节期间,再次翻箱倒柜,幻想牛年转乾坤,遗宝复得,而仍未能如愿。
几年前,著名书法家沙孟海之子、陶瓷研究学者、收藏家沙家枥积累了上百万文字资料及大量考证的呕心之作《定窑瓷器探索与鉴赏》出版,该书提供了认为是红定的红釉罐照片(见下图),虽然造型颇有唐代之风,但瓷胎与釉质很难与定窑拉上关系。
藏友朋友收藏有摩羯图案的红定盘子。摩羯图案于两晋时期随佛教由印度引入我国,在唐宋时期流行于各种器物。该盘呈典型的牙**泪痕釉,只是红色釉不像是釉下彩,倒像是二次上彩后入窑烧成。胎质疏松,不及标准定窑坚硬,可能是定窑晚期作品(如明代)。
北大秦大树先生,曾两次带队考古发掘定窑遗址,虽未见详细考古报告,但已零星发表部分成果,其中明确定窑自唐代起既烧制三彩器,私人藏家也收藏有底部刻有尙药局的三彩定窑罐。
除了考古发掘出的三彩瓷片外,定窑遗址还出土了个别绞胎瓷片,曾在网络上见过精美的胶胎梅瓶。也有藏友珍藏绞胎茶杯。
另外,定窑可烧制绿釉器既绿定是不争的事实。鉴于绿釉料烧制温度不宜过高,烧成后一改定瓷坚硬致密特姓,与绿色唐三彩相仿。

其实彩定中是否有篮定也值得商榷。篮料由金属钴经高温产生,称作苏麻离青的元青花颜料一般认为来自西域。但邢窑/巩县窑唐代已烧制青花瓷确是不争的事实。
下图是圈内人士收藏的瓷盖。图案上点缀有钴料,出现类似青花浙料般的篮色,虽然有朋友倾向于该器物由定窑烧制,但更符合邢窑白瓷的特征。

藏友珍藏有篮釉定窑碟,从瓷胎,泪痕釉及竹丝刷痕特征分析,当属宋代定窑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