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八大古陶瓷釉面分类

坚强的小伙
跳跃的钥匙
2023-05-04 09:44:33

八大古陶瓷釉面分类

最佳答案
懦弱的钢笔
简单的白猫
2025-08-12 14:59:03

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片)、结晶釉等;按釉料化学成分,可分为石灰釉、长石釉、铅釉、无铅釉、硼釉、铅硼釉等。

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地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就创造出了原始的瓷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瓷器涌现出了各具时代特色的釉面,本文将介绍八大釉色瓷器。

1、青釉瓷器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气氛中焙烧所致。但青瓷中还因含铁量的不同和还原气氛的差异,色调呈现青或黄褐色。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的原始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至东汉时开始成熟。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的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青瓷器。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瓷窑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青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如冰似玉来形容。北方青瓷胎体厚重,釉层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至唐代越窑青瓷大兴,以“千峰翠色”的釉色擅场一时,其色泽最佳者被称为“秘色”瓷。

隋唐之际各种釉色的瓷器相继出现,至宋代更是名瓷迭出,但青瓷并未因此而没落,还衍生出许多著名的品种。宋代五大名窑中,汝、官、哥窑均属于青釉瓷器。宋代官窑、哥窑青瓷,为显出庄重凝厚、古拙质朴的美感,特意在胎体中加入适量的含有氧化铁的紫金土,以形成“紫口铁足”,其釉面自然生成的开片纹饰更是饶有趣味。北方民窑中的耀州青瓷,在继承越窑青瓷刻划技法的基础上,也独辟蹊径,不仅刀锋更为犀利流畅且所刻图案“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宋代龙泉窑的匠师们,为使青瓷呈现美玉和翡翠之风韵,在胎体上多次施釉,终于烧成了青翠欲滴、与翡翠相媲美的“梅子青”色,代表了中国陶瓷史上青瓷烧制的最高水平。元、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的兴起,瓷器以青釉为主的局面发生了改变,开始了一个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彩瓷新纪元。

2、白釉瓷器

白釉瓷器是我国传统瓷器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制瓷业的巨大发展,制瓷工艺技术大大进步,胎、釉的选择及配方均有改进;更重要的是,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入主中原,其审美“尚白”便成为此时强大的时尚,反映在瓷器生产上,便是时代需要白瓷。由于刚刚脱离青瓷体系,此时的白瓷胎呈浅黄褐色,釉呈乳白色泛青,积釉处为湖青色,釉层薄而滋润。这是早期白釉瓷的特征,釉中铁的含量很少,但还有一定含量,故而釉色白中泛黄泛青。

在经历了北朝晚期初创、隋代的发展以后,白釉瓷器在唐代已经十分成熟,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烧制中心,是唐代“南青北白”制瓷格局中的重要一环。白瓷的成熟,不仅增加了一个重要的瓷器品种,是陶瓷史上一个巨大的进步,更为元、明、清时期的青花、五彩、斗彩、粉彩等各色瓷器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白瓷的烧制以定窑为代表。宋代定窑白瓷烧制采用当地富含氧化铝的瓷土做胎料,经过细致的加工和良好的筛选,制成的器物胎体轻薄,胎质洁白坚硬。景德镇窑在前代青瓷和白瓷的生产基础之上,糅合南方越窑青瓷的釉色风格、北方定窑的造型和装饰创烧出了青白瓷,其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有白或白中泛青,少数釉色受地下潮湿环境的影响偏糙米,开细纹片。历代对青白瓷都有很高的评价,从出土的宋代青白瓷看,其采撷金银器秀美活泼的造型特点,胎质洁白细腻,釉色洁净高雅、晶莹明澈,确有玉的质感。青白瓷从北宋初期开始烧制,在经历釉层由薄至厚、装饰从无纹到刻花浮雕盛行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景德镇湖田窑为中心的青白瓷窑系。

元代在青白瓷的基础上又创烧出卵白釉这一新的白釉品种,它与同时期的青花一样,是元代瓷器最高水平的标志。元代卵白釉瓷的瓷胎采用高岭土加瓷土的二元配方法,增加胎土中氧化铝的含量,既提高烧成温度,又使得大件瓷器在高温中不变形,保证了质量。由于釉的黏度提高,不易流淌,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早期器物颜色微闪青;晚期随着釉中含铁量的减少,色泽趋于纯正。

明清以后随着景德镇瓷业大兴,历代官窑烧制的白瓷都很精美,各色彩瓷的逐渐增多也使得白瓷不再作为一个单独的瓷器品种而流行了。

3、黑釉瓷器

黑釉瓷器是以氧化铁为主要呈色剂,并含有少量或微量的锰、钴、铜、铬等着色氧化物的陶瓷器,釉面呈赤褐色、暗褐色、黑褐色或黑色。黑釉分为石灰釉和石灰碱釉两大类,东汉、东晋等早期黑釉都属石灰釉,唐代以后基本上都改用石灰碱釉。就黑釉的品种而论,可以分为一般黑釉与花色黑釉两大类。油滴、兔毫、玳瑁等,即属花色黑釉。

黑釉瓷器出现于东汉中、晚期,但当时的釉色为深褐色乃至黑色,釉层也薄厚不均,常有蜡泪痕,并在器表的底凹处聚集着很厚的釉层。早期烧制黑釉最成功的首推东晋时期浙江德清,所烧黑釉釉面滋润、光亮,色黑如漆,可与漆器媲美。受流釉影响,釉薄处泛黄。

至唐代,黑釉瓷窑主要集中于北方。而南方诸省广为流行的是褐釉器,南方各地采用灰胎和灰白胎制瓷,施酱褐釉,呈现的釉色多为酱褐或赤褐色,深黑如漆者较少见,其原因可能是隋唐时期褐釉器只是在烧制青瓷的瓷窑中兼烧的。

宋代名窑辈出,黑釉器也大放异彩,代表窑系有江西吉州窑、福建建窑。吉州窑黑釉瓷不仅产量大,而且装饰技法多种多样,诸如树叶纹、剪纸纹、彩绘纹、剔釉、剔釉填绘和玳瑁釉等等,这些装饰设计构思新颖,在宋代瓷窑之中独树一帜,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建窑则以生产一种带条状结晶的黑釉茶盏和曜变天目盏而驰名于当时,是宋代文献多处述及的兔毫盏和曜变天目盏的主要产地。

元代至晚清,还有很多民间窑口在大量烧制黑釉器。黑釉瓷器的产品主要是一些粗制日用器皿,一般在以生产其它瓷器为主的窑场兼烧,主要为生活实用器和殉葬用的冥器。景德镇窑厂曾出土过一件刻“大明永乐二十一年”款黑釉香炉,为民间祭器。

4、红釉瓷器

红釉器分为高温红釉和低温红釉。高温红釉器以铜红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早在宋代,钧窑器已出现铜红斑釉或玫瑰紫等不均匀的高温红釉,均匀的红釉器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成功,至明代永宣时期发展成熟。由于这类红釉器主要用作祭器,因此又名“祭红”或“霁红”,清代又有“郎窑红”、“豇豆红”等品种,实际上都是指高温铜红而言。

低温红釉有两种:一种是以三氧化二铁为呈色剂的矾红。其以青矾为原料,经煅烧、漂洗制得生矾,故称矾红,又名“铁红”。由于矾红比铜红烧制容易,明嘉靖时便用以替代工艺失传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矾红虽不及铜红艳丽,但呈色稳定。至清康熙时矾红有了很大进步,色泽鲜艳,华丽凝重,一般用以五彩、斗彩绘制纹饰,或施于纯色釉器。乾隆以后各朝有一种满地红露白的矾红釉瓷,称为“盖雪红”,非常精美。

另一种为以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这是一种以含金万分之一以下的微量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釉,烧成后为粉红色。这种釉是康熙晚期由国外传入,雍正时烧制的最为精美,乾隆早期呈色娇嫩,晚期不够精细。嘉庆时已几乎绝迹。胭脂红釉料不仅用于单色釉瓷,还装饰斗彩、粉彩、珐琅彩等彩瓷,为红釉的名贵品种。

5、蓝釉瓷器

蓝釉器以天然钴料掺入釉内作呈色剂,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烧制而成,由元代景德镇创烧,明代宣德时期发展成熟,同“祭红”一样,由于多用作祭器,又称为“祭蓝”或“霁蓝”,明宣德时在霁蓝的基础上还创烧出洒蓝、天蓝等蓝釉新品种。最为人称道的宣德霁蓝,其釉色亮如宝石,皆为祭天用器。清代高温蓝釉烧造技术在平稳中有所提高,此时霁蓝釉仍以钴为呈色剂,釉面洁净平稳,色泽深沉厚重。由于祭天用蓝色瓷器,蓝釉瓷器的规格都比较高,器型以高足碗、盘、尊等祭器为主。除素面器物外,还有暗刻花纹和描金彩装饰。官窑霁蓝多有官款,民窑霁蓝多是庙里祭器,均无官款,但有书纪年款的。清代康熙时期恢复了明代宣德以后中断的洒蓝釉瓷器烧造,并进一步发展出洒蓝描金、洒蓝五彩等新品种,其新颖的作品大量外销至国外。康熙洒蓝器以盘、碗为主,胎体轻薄,其釉面呈现莹润的蛤蜊光泽,色泽浅淡、清新,犹如洒满雪花状,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器除康熙朝外,在清代其它时期比较少见,光绪朝偶有仿制。

6、黄釉瓷器

黄釉器也分为高温和低温两种。低温黄釉是一种以氧化铁为呈色剂、铅为助熔剂的低温颜色釉,最早见于汉代陶器上,显橙红色泽,唐三彩中的黄釉即属此类。早期的低温铅釉主要有棕和绿色两种,其中棕黄釉的着色剂是氧化铁,绿釉为氧化铜。在历经唐、宋、辽、元、明、清各代的发展,低温黄釉的种类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孔雀绿釉是一种以铜为着色剂的低温色釉,因其助溶剂中加用硝(一种硝酸盐的矿物质),所以釉色十分鲜嫩,青翠欲滴,犹如孔雀羽毛般艳丽。孔雀绿釉自宋代磁州窑创烧,元代景德镇烧制成熟。明代孔雀绿釉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传世品分析,永宣时期至正德年间均有烧制,与元代相比制作更精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时期磁州窑制品由于胎和化妆土皆为生烧,胎、釉膨胀系数不匹配,造成胎釉结合不紧密,产生剥釉现象,严重者器表釉面甚至全部剥落。而明代官窑制品是在烧好的白釉器上施孔雀绿釉,然后再入窑二次烧成,釉与釉之间易结合,因而极少有剥釉现象产生。到了清康熙时期孔雀绿釉得到进一步发展,无论是呈色、造型还是刻划装饰工艺都更为精致。

8、茄皮紫釉瓷器

茄皮紫釉是以锰为呈色剂的低温釉,呈色有深有浅,深者为熟透的紫茄皮色,浅者为未成熟的浅紫皮色。茄皮紫釉器是先高温烧成素胎,再施低温紫釉二次烧制而成。这样烧制成的器物胎釉结合不紧密,时间长后易出现剥釉现象。从传世品看,明代弘治、万历时期景德镇官窑有制作,多为祭祀用器。清代康、雍、乾三朝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康熙时期更为盛行,其造型多样,釉面光亮,玻璃质感强,呈色较为稳定,器物表面多刻划有精细的纹饰,带有官窑款识。乾隆朝以后烧造有大量的暗刻龙纹茄皮紫釉的宫廷生活用器,多为盘、碗之类。

最新回答
受伤的柚子
无限的墨镜
2025-08-12 14:59:03

元代瓷器明显特征,具有草原民族的独特风格,在瓷器器物器形上都新创烧了许多蒙古族特有的器物类型。
元代设立枢府专门管理烧造瓷器。枢府创烧单色釉也比前代精美。
一、景德镇窑
(一)单色釉瓷
1、青白瓷: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镇主要品种。元代继续烧造,但胎、釉、造型、装饰方法等和宋代有所不同。元代青白瓷的胎子很白,坚致,细密,胎体较厚;施釉略厚,白中透青,不透明,除了部分光素无纹的以外,也有用刻、划、印、堆塑、点彩、镂雕等方法装饰的。常见刻蚜纹饰有云龙、卷枝、卷草、牡丹、莲瓣等;或在盘和碗内心凸印朵花,堆塑常用于器盖或器身的装饰,元代青白瓷器型较多,除了日常用的盘、碗、高足杯、瓶、罐、炉以外,还有一些新器型如葫芦形的执壶、扁执壶、多穆壶、匜、砚滴、笔山等。
2、白釉瓷:白釉也称卵白釉。元代白釉瓷数量不多,但制作精细。这类瓷器胎子极细白,坚致,胎体较厚;施釉亦厚,白中泛青似鹅卵,润如堆脂;多印花装饰,有云龙、龙凤、花卉、缠枝莲、卷草等。
3、蓝釉瓷:蓝釉瓷是元代景德镇创烧的新品种。它是以钴蓝为着色剂,经高温一次烧成的。元代昨釉瓷有光素无纹,有的饰有刻白纹饰,有的加绘金彩。
4红釉瓷:元代景德镇创新品种,是以铜红为着色剂、经高温在还原气氛虽烧成的。由于铜红的烧成技术比钴蓝还要难以掌握,因此成品极少。仅元大都遗址有少量出土,只有盘、碗、印盒等小件器物。
(二)釉下彩绘瓷
1青花:青花是用钴料在白色坯胎上绘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经高温一次烧出的白地蓝花瓷器。不罩釉烧出来的纹饿是黑色的。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所有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低。还有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纹饰层次多,有的甚至多达十来层,来得很满期,但繁而不乱,层与层之间留一周空白,器底端两层之间无空白,每层纹饰内容之间没什么关系,如经常是在缠枝菊、蕉叶、缠枝莲、缠枝牡丹之间夹杂云凤、云龙、杂宝、海水江牙等,将毫不相干的纹饰组合在一件器物上。
2、釉里红:釉里红是用氧化铜在坯胎上绘画纹饰后罩透明釉,在还原气氛中一次高温烧出的白地红花瓷器。于花和釉里红除了所有绘画原料不同、成品效果不同以外,其制做技术、绘画方法和烧制工艺基本相同。只是釉里红的烧成气氛比青花的更严格,更不好掌握,元代釉里红瓷与元青花瓷一样,具有胎子细密、坚致、洁白,釉子白中闪青,非常光润的特点。纹饰多见缠枝菊、牡丹、莲花、云龙、云凤、云鹤、孔雀、芦雁、人物故事等,边饰多为变体莲瓣、云肩、灵芝云、蕉叶、回纹、弦纹等。器型多为大罐、高足杯、匜、玉壶春瓶、塔式罐、谷仓、大盘、碗、瓷雕人物等等。
二、钧窑
元代河南禹县继续烧造钧瓷,和宋、金不同的是元钧瓷的胎了更厚,更粗糙、疏松。有砂粒及砂眼,胎子颜色深灰或土黄。胎釉结合不如宋钧紧密、釉子略粗,有大气泡和宗眼。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器物上有紫红色彩斑,颜色一般是浅淡的月白色或蓝灰色,个别是器物上有紫红色彩班,是人工有意涂抹而不是釉中所含铜元素在高温中的自然晕散。釉厚,自然垂流不到底,底足无釉,露深或浅褐色胎。元钧瓷一般光素无纹、炉、罐、瓶等立器有的模印贴花或堆塑纹饰,由于釉厚,纹饰模糊不清。元钧瓷常见有盘、碗、罐、炉、瓶、盆等。
三、龙泉窑
元代龙泉窑的生产规模比宋代扩大了四五倍,产量很高,除了民用,主要外销。元代龙泉窑瓷器的胎质比宋代的要粗厚但仍很坚致,白中闪灰,施釉厚,釉面不如南宋时润泽,但很光亮,有很强的玻璃质感,呈黄绿色或葱绿色。主要装饰方法是划、印、贴、堆塑、镂空、点彩等。贴花分有釉、元釉两种,多在碗、盘、洗的内心贴双鱼、小兔、荔枝、飞龙等,元釉的是元代新创品种,常见纹饰有折枝花、荔枝、莲花、月影梅、秋葵、灵芝、牵牛花、松竹梅;这时期新添纹饰有四如意、八吉祥、八仙、银绽、杂宝、山水等,还大量出现文字,因釉厚,纹饿不很清晰。元龙泉器型有盘、碗、罐、炉、执壶、洗、瓶、尊、高足杯、高足碗及人物塑像等。
四、磁州窑
元代磁州窑瓷器的胎子厚重,略显粗糙,多灰,施白色化妆土、釉子白中闪灰黄,有的欠精细光润,黑彩多闪黄褐色。装饰以素白瓷、白釉黑花为主。宋代出现的在黑彩上划纹饰的装饰方法,元代也有,一般用于在鱼、龙身上划鳞片或在雁、凤身上划羽毛。也有黑釉铁锈花、白釉黑花瓷上又罩低温孔雀蓝釉的,后者由于温度较低,釉子极易肃秒。白釉绘黑花瓷器纹饰常见的有龙凤、云雁、鱼藻、卷云、花卉、婴戏、人物故事、花鸟、诗句等等。元磁州窑瓷器的器型较大,多碗、盘、罐、瓶、枕、盆、扁壶、玉壶春瓶、高足碗等。
 

俊秀的芒果
傲娇的画笔
2025-08-12 14:59:03
> 随着学术界和收藏界人们对青白瓷的日益重视,元代青白瓷也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作为重要日常生活用品和外销商品的青白瓷碗,在近几十年发掘的江西高安、永新、内蒙古集宁市等元代窖藏以及海底沉船中有大量发现。从收藏角度讲,器物造型是展现其艺术风采的重要方面,景德镇窑青白釉碗在造型方面与相比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本文从鉴定学角度探讨它的时代特征和鉴定要点。> 元代景德镇青白釉碗胎体厚重,体积大,有的芒口,底足厚,圈足逐渐被饼足所代替,底足无釉。主要有芒口平底足斗笠碗、花口斜壁矮圈足碗、芒口折腹碗、深腹碗、浅腹碗、仰烧侈口碗、仰烧饼足碗。> 元代初期青白瓷碗口沿外撇,碗口直斜切,圈足与北宋相比是矮圈足,高度只有北宋早、中期高足碗的五分之一,并且圈足较浅。斜弧腹,近底下垂,内底宽平,有的内底边缘与腹壁相交处有一圈凹弦纹。口部与腹部厚度相当。出现浅圆饼足,但数量不及圈足多,主要以矮圈足为主。元代初期圈足外壁与宋代相比,呈垂直状,基本没有外撇,并且切削不规整,比较粗糙。器壁由仰烧碗的下厚上薄换成中下部较薄、口沿较厚的“倒桩式”。> 到了元中期虽然已经开始烧造青花瓷和卵白釉瓷器,但是青白瓷仍然是烧造最多的产品。元中期仰烧碗明显增多,器壁比前期增厚,圈足多为浅圈足,并逐渐演变为圆饼足,这与元代中期仰烧工艺的盛行有关。但与宋代的仰烧方法又有不同,宋代是把小于圈足的垫饼放在圈足内,元代是把碗的足直接放在铺有渣沙的垫饼上,因此需要足壁变厚以承受重量,形成浅圈足和圆饼足,同时这样可以省去修足步骤,省时省力。仰烧侈口碗平口或圆唇,腹壁曲弧或者斜弧,圈足较浅,足外壁多垂直,足内墙多外撇,器壁上部较薄,底部渐厚,有的内底心内凹,壁内底部多见一圈弦纹。仰烧饼足碗饼足比较矮,与前期圈足的高度相当,有的饼足简单斜切成非常浅的圈足,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对足部造型的关注程度不高,更注重生产效率。> 伴随着卵白釉瓷和青花瓷的日益成熟与出现,元晚期虽然青白釉器物逐渐衰退,但是碗类的造型与前期相比仍然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元代晚期的青白瓷碗与前代相比胎明显变厚重,器壁上部薄于底部,而且主要是仰烧饼足碗,足壁外撇,部分饼足高度较前期高一些,足外壁垂直,足心稍内陷,这与该时期的仰烧工艺有关。这个时代有一个明显的断代标志便是内底心突起的乳钉,这是由于元代直接把碗足放在沙垫上烧,足内不放垫饼,因此陶工们省去了镟平中心的那一刀。> 元代景德镇青白瓷碗的造型发展规律与胎釉相对照,可以发现是基本相符的,即与元代青白釉的胎釉早期显出青白色,至晚期或泛青或泛白,釉面从具有玻璃质感的釉面逐渐演变成一种失透无光的釉面的发展规律一致。发展到元代的景德镇青白瓷碗造型与宋代有较大不同,特别是在胎体和底足上,形成这种造型特征的主要原因是由蒙古人的性格特点和饮食习惯决定的,同时也是适应当时海外贸易发达的需要,将作为商品的瓷器做得厚一点,可以减少长途运输可能带来的破损。> 由于元代存在时间较短(公元1271-1368年),再加上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元代瓷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不被大家所重视,对元代瓷器的认识,一直处于十分模糊状态。但是从最近二三十年的拍卖市场来看,元代瓷器已成为收藏界的宠儿,其中,元代青白瓷器也较多的现身收藏品市场,拍卖价格在逐年增长。据拍卖资料显示:在1991年拍卖的元青白瓷观音像以33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1994年佳士德拍卖的元青白瓷刻缠枝花凤纹罐以420万港元的价格成交。虽然元代瓷器的价值以元青花的价值最高,但是作为元代重要品种的青白瓷的收藏价值亦不可忽视,其大气磅礴的造型特点是其他任何一个朝代所不具有的。就目前来看,元代青白瓷的收藏还没有被充分激活,价格保持在理性范围内,存世量较同时期其他品种多一些,从另一方面说,这种现象说明未来元青白瓷收藏市场必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从元代青白瓷碗造型我们可以看到工艺条件对瓷器造型的影响,同时也可以看到每一个时代的实用与审美需求是如何推动工艺技术的向前发展,进而通过新的工艺条件创造出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更合理的造型,可以说元代青白瓷碗在造型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强烈地反映出饮食器皿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统一。> (责编:雨岚)

曾经的汽车
单薄的哑铃
2025-08-12 14:59:03

甜白瓷创烧于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它是元代“卵白釉”发展而来的,整个明代烧造一直没有间断过。


在洁白瓷胎上,施以纯净透明釉,便能烧出白度很高的白瓷。胎越薄,色越白,薄到半脱胎程度,能够光明见影,在其暗花刻纹和印纹上,再罩以光洁透明的釉,便有一种特殊的美,给人一 种“甜”的感受,因此又称“甜白”、“甜白瓷”,它是宫廷作为祭器的主要品种。

到成化时期,甜白瓷进一步发展,其胎薄的程度达到了几乎没有胎的地步,“脱胎瓷”,故又称 “薄胎瓷”或“脱胎瓷”。“薄胎瓷”胎薄如蛋壳,轻巧秀丽,只见透明的釉,几乎不见胎骨,映着光可看 见手指上的纹路,古人形容它是“薄如蝉翼”。

薄胎瓷制作要求极高,特别是修坯,最要紧,也最难。胎体成型后,待器内挂釉干后,即刮除未挂釉那面的胎体,刮得几乎只剩一层釉,再在此刮削面上施以釉汁,关键时刻,少一刀则嫌厚,多一刀则报废,稍不留神,一个喘息都会导致前功尽弃。因此,非技术精湛的制瓷高手不敢问津。烧好后,似乎抽去了胎骨,“脱胎”之名由此而来。

薄胎瓷器形状除碗、盘、碟、盅外,还有花瓶、文具及酒具之类,但已不是(或 主要不作为)实用瓷,而作为工艺品蜚声中外。青瓷和白瓷的区别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多少,如果含铁量下降到1%以下,就能烧成白瓷。成熟白瓷的出现大约在隋代,它比青瓷的出现晚约四百年。白瓷的烧制成功标志着制瓷工艺的进步,它为元、明、清彩瓷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隋 白釉罐故宫博物院藏


白瓷,在永乐一朝,达到了白里透白、与众不同。这种白,去除掉了一切可以呈色的杂质,从根本上摆脱了“闪青”的影响,成为后世白釉的楷模。有清一代,康雍乾三朝都大肆烧造过白瓷,但是始终无法比肩前辈。

永乐时期的白釉瓷器胎质细白,釉质温润,釉光柔和,尤其以其纯净洁白的釉色著名于世,素有“白如凝脂,素犹积雪”之誉。近代学者考证日常食用之白砂糖约于永乐白釉差不多时间问世,故自明代《事物绀珠》以来,鉴赏、收藏家们无不以当时的时尚用语「甜白」一词来形容永乐白釉器,此一用法亦沿用至今。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台北故宫藏 永乐时期甜白釉器物是宫中主要用瓷,据1989年景德镇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中98%以上的出土物为甜白釉瓷器。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台北故宫藏

经学者测试,发现其釉色特征与釉中的石英颗粒与云母含量较多有关,因此视觉上呈现出与前代釉色偏米白的定窑瓷器或是泛著淡淡青色的青白瓷截然不同的温润光芒。


永乐官窑白釉釉质纯净釉面光滑,无流釉现象,有细小棕眼,玻璃质光泽温润。民窑白釉瓷的胎色白净,瓷化程度较好,产品以高白釉为主,釉色洁白光亮,釉面细腻均匀,无闪青现象。

明永乐 甜白釉僧帽壶 高197cm,通流长167cm,足径75cm故宫博物院藏


壶因口部形似僧人之帽而俗称“僧帽壶”。阔颈,鼓腹,瘦底,圈足。壶身一侧口边至颈部置宽带形曲柄,相对的另一侧出鸭嘴状流槽。通体施甜白釉,无款识。

此壶造型端庄秀丽,釉面恬静莹润,釉色白如凝脂,优美的器形配以甜美的釉色,相得益彰。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高248cm,口径45cm故宫博物院藏


瓶小口,肩下渐敛,足胫处略外撇,圈足,砂底无釉。通体施甜白釉,釉面暗划3组纹饰,依次为卷草纹、缠枝莲花纹、折枝花卉纹,以弦纹间隔。

此梅瓶保持了宋代梅瓶器身修长挺拔的特点,适当压缩了瓶身的高度,放宽了肩部和足部,使各部位比例更趋谐调。瓶体所施甜白釉纯正洁净,色泽柔润,纹饰刻划细腻,是永乐时期甜白釉瓷器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明 永乐 甜白划花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高32cm,口径132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器仿葫芦形,敛口,短颈,腹圆体扁,侧面平阔,颈旁两方形耳,长方浅圈足。通体施釉,色白莹润略青,口膨大处印有一圈转枝花纹,器腹双钩细刻几何花卉,以长叶与如意首交错排列成一轮形,外有一圈卷叶纹;侧边浅划两道弦纹,耳缘与中脊作细棱,线条细腻雅致。长方圈足底端露胎。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 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小碗的口部略外侈、深壁、矮圈足。胎质细腻洁白,半脱胎,重量不足五十克。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器身内壁锥拱双龙,碗心刻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



明 永乐 无款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38cm,口径85cm,足径45cm台北故宫藏


器呈八瓣菱花式,口微敛、浅壁,平底,矮圈足。外壁口沿浅划暗花转枝花卉一道,器心为折枝茶花,外加双圈。外壁四折枝灵芝纹,口足间加饰线纹五道。通体施甜白釉,釉色腴润,厚处微泛青,釉内气泡密集。足底无釉泛橙色,胎骨匀厚,胎质细致。此器旧名为「白瓷暗花菱花式茶盅」,作为饮茶用器,图版38为与此同形、同纹,惟纹样以青花描饰。

明 永乐 甜白玉壶春瓶 高316cm,口径89cm,底径10cm台北故宫藏


这种口部外撇、颈部修长、腹部圆滚带著低矮圈足的瓶子称为「玉壶春」。这件玉壶春瓶的胎体较薄,除圈足著地处无釉之外,全器施洁白盈润的白釉。器表隐约可见花纹,但因釉层包覆,纹饰无法清楚辨识。

白釉玉壶春瓶极为珍稀,在土耳其托普卡普宫博物馆(Topkapi Saray Museum)有一件口沿破损镶嵌金属扣饰当作饮器使用的作品。景德镇珠山遗址尚未见到白釉玉壶春瓶的出土报告,但从出土的青花玉壶春瓶中可以看到,此时的玉壶春瓶有细颈及粗颈两种,本件的器形接近细颈玉壶春瓶。


明 永乐 甜白花卉纹葵花式盘 高26cm,口径188185cm,底径118cm台北故宫藏


盘子模制,呈八瓣菱花形,口部外侈、宽折沿、浅弧形壁、底部平。全器压印并以细线刻画纹饰,器心有八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线刻折枝花卉二朵,内壁有折枝四瓣花及卷叶纹两两相隔,外壁则为八折枝花卉纹。器内外壁满釉,平底处无釉。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尺寸较大,并贴有金彩装饰的花口折沿盘。


明 永乐 甜白双耳瓶 高407cm,口径107cm,底径125cm台北故宫藏


双耳瓶盘口、长颈,圆腹,圈足做双台式。瓶颈两侧各饰一象首耳。通体施白釉,仅圈足著地处无釉。这件瓶子高407cm,胎骨及釉层皆厚重。对照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明代洪武时期釉里红兽耳瓶,以及景德镇珠山遗址发现口沿书有「永乐元…供养」及「永乐四年…供养」字样的盘口长颈瓶残片,推测其可能为永乐时期作品。另,本器上贴有黄签「世宗宪皇帝」,暗示本件双耳瓶或许曾为清代雍正皇帝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高101cm,口径212cm,底径75cm台北故宫藏


大碗,敞口,深壁,平底,矮圈足。全器施白釉,足底露胎。器外壁刻划花瓣纹一周,内壁浅刻菊花花卉。


明 永乐 甜白四系罐 高149cm,口径10cm台北故宫藏白瓷罐直口、短颈、圆肩,肩上等距分布四个小环形系耳,器壁深,往下渐收敛,平底,内凹成足。全器施白釉,仅在足底著地处露胎,外壁光素无纹,可见明显接合痕迹。罐子的直口、环形系耳以及内凹成足的修足方式,带有永乐时期瓷器的特色。


明 永乐 甜白梅瓶(「内府」铭) 高367cm,口径75cm,底径15cm台北故宫藏明代的内府有十二监、四司、八局,负责供应官方用器并提供各种服务。此外,明代承袭元代的制度,朝廷烧制的瓷器,都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瓷窑照样制作。这一件梅瓶的口部内敛、卷边、肩部丰满、器腹内敛、浅圈足。胎质厚实,器表施白釉,圈足底露出致密胎体。全器无纹饰,仅在肩上以青花书写「内府」二字,显示其为宫廷所用的性质。大坂市立东洋陶磁美术馆收藏同样带「内府」铭且带青花盖的白釉梅瓶一对,北京首都博物馆则藏有一件「内府」铭收腰梅瓶,可能皆为明初内府用器。




明 永乐 甜白四季花卉纹双系盖罐 高75cm,口径96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在器肩上带有二个、三个或四个环形系耳,是永乐时期瓷器的一个特色。这件罐子小口卷边,短直颈,圆硕腹,足微外撇,平底。肩部有两个环形耳。带平顶直壁子母口盖,盖上有花萼形纽。全器施润洁白釉,腹部浅划缠枝四季花卉花六朵。盖上浅划莲花,盖缘有一圈卷草纹。器形相仿但肩部不带系耳的白釉小罐,在新安沉船出水品中可以见到。景德镇珠山遗址曾出土器形相同,不带盖的的青花缠枝莲纹双系小罐。

明 永乐窑 甜白半脱胎番莲八宝葵瓣口碗 高62cm,口径203cm,底径51cm台北故宫藏两件小碗的口部外侈、斜壁、矮圈足。器壁薄透,半托胎。全器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一件器身内壁锥拱双龙赶珠纹,另一件则为缠枝番莲花托饰八宝纹,两件碗心皆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并外加花边。类似的无纹小碗在景德镇珠山遗址曾有出土,与高足盏托配套使用。以莲花托起轮、幢、鱼、瓶、盖、螺、花、结八宝的做法,是永乐时期宗教用器上的一种装饰纹样。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高足杯 高95cm,口径109×1095cm台北故宫藏瓷高足杯口部外撇,深弧壁,高圈足。高足杯的胎壁十分细薄,器底与圈足则稍厚,通体施洁白温润的白釉,只在足底著地处露胎,胎质细腻洁白。器外壁平素无纹,内壁则隐约可见暗花五爪双龙及云纹。器心印一单圈,外围加饰花边一周,圈内有「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



明 永乐 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高110cm,口径40cm,足径128cm台北故宫藏单把壶的壶身呈半球形,小口、短直颈、圆肩、器腹略内敛、平底、浅凹足。器肩上有三个环形系钮,器身一侧带曲流,另一侧带竹节把手,并有一平顶直璧原形盖罩住口颈。全器除足底露胎外,均施以白釉。全器光素无纹,釉色洁白莹润。相同器形之瓷壶存世不多,本院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器身饰以凤凰一对的青花三系竹节把壶,有学者推测两者皆为明初宫庭用茶器。广东台山南宋沉船中,曾出水有类似造型的锡壶,也有学者据以推测其为穆斯林使用的汤瓶。


明 永乐 甜白莲花纹梅瓶 高25cm,口径44cm台北故宫藏明朝永乐白釉作品,不论薄厚,釉色大多呈色莹白,滋润如脂,以此为容器,正可以对内容物,如院藏甜白三系把壶。而这件梅瓶圆口略侈,短颈丰肩,敛腹下收,平底浅挖圈足。器肩浅刻划转枝叶纹一周,间饰弦纹二道,腹部刻划缠枝莲花纹,底边上下饰有弦纹二道,刻划六朵莲花纹。胎骨稍厚,全器施甜白釉,釉质莹白润泽。


明 永乐 甜白暗花菱花式茶锺 高45cm,口径95cm,足径35cm台北故宫藏茶锺葵瓣撇口,弧壁,矮圈足。通体施甜白釉,内壁无纹,外壁饰大小葵瓣双层,并划瓣脉茎线。碗壁匀薄透光,内底微凸,外底及圈足露胎,洁白细腻,白釉莹白如脂,故自明代以来即有甜白美誉,清宫记载有时称为「填白」,与甜白相通。此器《点查报告》上载为:「填白脱胎葵花式茶锺」。永乐葵花甜白茶锺造型秀丽典雅,明初开始至清末皆有制作,十七、十八世纪时亦广受日本煎茶道喜用,因此向景德镇或德化窑订制不少此类薄胎小茶杯。然葵口茶盏的流行或始自北宋,尤以青瓷系如汝窑、南宋官窑或哥窑等均见制作葵口茶盏与茶托。



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6cm台北故宫藏

高足杯的口部外侈、圆弧壁、高圈足,圈足外撇。胎体稍厚。全器施白釉,釉略偏灰,圈足著地处露胎。器物外壁以细线刻画纹饰,主纹饰为莲托八宝纹,其下有六个云头纹,圈足外壁并有四朵缠枝番莲纹以及小花一周。器内壁平素无纹,仅在杯心刻画「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外加单圈。元代即已得见与此器形相类,呈倒钟形的金器与瓷器高足杯,院内另藏有一件器形相同但尺寸稍小的明代洪武时期青花穿莲夔龙纹高足杯,可以看出其由元代以及明代洪武时期以来的渊源。




明 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高足碗高95cm,口径109cm台北故宫藏

撇口,深弧壁,高圈足。器内壁印饰暗花五爪双龙云纹,器心饰一单圈,外围起伏规则花边一周,圈内锥拱暗花「永乐年制」二行直书篆款;此一圈状带花边纹饰颇似象徵龙珠火纹,整体纹饰或为双龙戏珠。外壁朴素无纹。胎壁匀薄,底与圈足略厚;足底露胎,胎质细腻洁白;高足底微凸。通体满施甜白釉,积釉处微泛青,釉质莹白润泽,并带「橘皮纹」棕眼孔。

明永乐 甜白釉玉壶春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划龙纹执壶故宫博物院藏



明永乐 甜白釉锥花缠枝莲纹梅瓶故宫博物院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碗高47cm,口径10cm,底径4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3cm,底径4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暗龙纹高足碗高99cm,口径151cm,底径46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云龙纹碟高3cm,口径14cm,底径83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双龙纹撇口小碗高35cm,口径105cm,底径35cm台北故宫藏


明 永乐 甜白番莲八宝纹高足杯高127cm,口径117cm台北故宫藏


背后的飞机
单纯的心锁
2025-08-12 14:59:03

元代瓷器的特点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

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

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或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

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或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关于元代瓷器

元代官窑瓷器吸引现代收藏家和“另类投资者”,可分三大品种:一为釉里红,二为青花,三为卵白釉枢府瓷,皆为景德镇所设立的“浮梁瓷局”烧造。

元代青花瓷以大型器为精,配合娴熟画法,辄予人磅礴刚健之感,甚引人入胜;但保存完整者极少,藏于中外各大博物馆的珍品不足200件;流落民间者甚稀,故身价倍增。

元代釉里红乃于中期创烧,呈色不稳定,常常发黑发灰,红色不鲜纯,且见晕散,盖釉里红属釉下彩,要用铜红作着色剂,以高温烧成,初期技术难以掌握,烧至摄氏1250度以上,铜元素易游离而散失;在还原过程中压力亦不稳定,难以变成呈鲜红的氧化亚铜,故烧成品少,釉彩纯正者更如凤毛麟角;历来拍卖多数以天价成交。

至于卵白瓷,精粗不一,压模印花制作水平参差;早期釉含铁多,白中泛青,后期釉层厚而失透,以致纹饰模糊,上品现已难觅。收藏家多偏重釉里红与青花。

元代另有烧制一种青釉器,甚受人忽视。例如附图就是元代较少有的青釉葫芦形瓷注子,高约13公分,富时代特色,乃继承宋代青瓷制作技术,但不如宋代者洁净莹润,传世完美品极少,十分难得。

瓷器的鉴别

鉴别胎质主要是观察博底足。大致说来,元代器皿底足多露胎而质粗,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挂釉(但也物有极少数底款有釉而周围无釉的),清中叶以后则露胎者渐少。但无论任中何时代的器皿,在圈足的边缘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之处,大都可以看出胎质火化的特色。华物例如元瓷胎多粗涩而泛火石红色,明、清瓷胎多较洁白细腻而且很少含有中杂质,火石红色也减少甚至不见。这些一方面标志着胎土淘炼方法随着时代的推移而不断进中华步,同时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伪之间的一条分水岭。

试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论华物,因为选料和淘炼技术较元代粗细,虽亦不免含有微量杂质,形成黑褐色的星华中点,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点,用手抚摸多有温润细腻之感。而明末清初中华的砂底器皿及后世仿品的胎质则比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质一向以纯洁细润著博称于世,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具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而博华雍正官窑仿成化的瓷器尽管在造型、纹饰和色调方面都有相当成就,同时其釉质、胎质在表物面上看来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则呈纯白色或微闪青色。

彪壮的保温杯
明理的手机
2025-08-12 14:59:03
元代后期瓷器开始被统治者所重视
宋代青花瓷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进入元代后,北方的很多瓷窑逐渐衰败,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马未都称:“元青花的出现,一统江山,君临天下,确立了青花的霸主地位,七百年来无法撼动。”让人疑惑的是,青色在古代并非贵族色彩,为何青花瓷能被历代所追捧。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青花瓷等釉下彩制瓷技术发展的水到渠成,另一方面更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元朝的大统一,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建立起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
自元代后期开始,瓷器被元王朝统治者所重视,甚至出现了当时的“官窑”。“枢府”字样的为元朝军事机构“枢密院”在景德镇定烧的瓷器,这种“枢府窑瓷”又称卵白釉瓷,得到了元朝统治者的青睐,与“元人尚白”的民族习俗不无关系。而在马未都看来,蒙古人尚白尚蓝,是受波斯文化的影响。波斯的工艺提倡繁缛,与宋的追求完全不一样,蒙古当时跟西域的关系密切,在13世纪初,由于成吉思汗异军突起,他和他的继承者多次征服了中亚、西亚,打通了中西文化交通的要道,大批阿拉伯人,波斯人和突厥人涌入中国,其中包括工匠、天文学家、医学家等,带来了西域的文化。
所谓“元人尚白,波斯尚蓝”,白底蓝色的青花瓷本来是景德镇民窑的私创产物,但元统治者为了进一步加大对外交流,把它作为外销瓷而大量生产,并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进行统一管理。
张卫星称:“在元代,官窑生产出来的青花瓷是供应给波斯人的,从全球来看,元代青花瓷最集中的是土耳其。”而景德镇学院副教授廖倩在《明代景德镇青花瓷的1发展》一文中也写道:“青花瓷最适合波斯地区一些国家的需求,他们常常把青花装饰于教堂的壁上和地上,色彩鲜艳典雅,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
至此,青花瓷的发展成熟不仅具备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更拥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环境。景德镇青花瓷的外销在元代也渐露头角。

魁梧的大叔
健康的心情
2025-08-12 14:59:03
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在前代工基础上,仍继续生产传统品种,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枢府窑
元代在景德镇设计官窑,制作精美,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二字,因而又称枢府窑,景德镇渐形成全国瓷器制造中心也是从元代开始。
青花
青花是在白瓷上用钴料画成图案烧制而成,只用一种蓝色,但颜料的浓淡、层次,都可以呈现出极其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青花简朴而又华美,既复杂又统一,如同蓝印花布一样,具有质朴、淳厚、典雅的特色,成为瓷器中的主要品种。
釉红
釉红是以氧化代替钴料,做法与青花属釉下彩绘,由於还原成雪红色,釉透红,故名釉红,元代继钧窑之後所出现的另一种红色表现方法,烧成不易,是烧制瓷器较难的一种,往往呈灰红色或暗褐色,相当不稳定,产量不多,传世更少。
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薄。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地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事。

冷酷的猫咪
高挑的蜜蜂
2025-08-12 14:59:03
1、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元代瓷器是被忽视的。自本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由于地下、地上的元瓷不断被发现,才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其实元代制瓷工艺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元代的钧窑、磁州窑、霍窑、龙泉窑、德化窑等主要窑场,仍然继续烧造传统品种。

2、而且因为外销瓷的增加,生产规模普遍扩大,大型器物增多,烧造技术也更加成熟。景德镇窑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

3、首先是制瓷原料的进步,景德镇窑采用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法,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的变形,因而能烧成颇有气势的大型器。

4、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成,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所谓的青花是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兰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的优点,一是青花的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窑内气氛对它影响较小,烧成范围较广,呈色稳定。二是青花为釉下彩,纹饰永不褪脱。三是青花的原料是含钴的天然矿物,我国云南、浙江、江西都有出产,也可从波斯进口,有充裕的原料可供使用。

6、四是青花瓷的白地蓝花,有明净、素雅之感,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五是具有实用美观的特点,深受国内外人士的喜爱。青花瓷的这些优点,是其它瓷窑各类品种的瓷器无法与之匹敌的。它一经出现,便以旺盛的生命力迅速发展起来,使景德镇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青花瓷器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的主流,产品运销国内外。

7、所谓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釉里红和青花同为釉下彩,唯呈色红、蓝各异。它们同样是用笔在胎上绘花,但用料铜、钴有别。它们同需在高温下烧成,但对气氛要求不同。釉里红对窑室中气氛要求严格,铜非得在还原焰气氛中才呈现红色,而青花对窑室中气氛要求稍宽,窑室气氛的变化对钴呈蓝色的影响不大。

8、因此青花的烧成比较容易,至今尚有较多的元青花器出土和传世品种的保存。釉里红由于烧成难度大,产量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器数量不多。特别是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出土物更是屈指可数。国外仅见菲律宾出土了一批元代釉里红瓷器,国内则有北京丰台出土的釉里红玉春壶、保定窖藏的一对青花釉里红盖罐以及元大都和景德镇湖田窑址的少量残片。

9、此外,江苏省吴县收藏有一件釉里红龙纹盖罐,罐身刻划纹饰三组,腹部釉里红为地,衬出白龙,红色艳丽,极为难得。这里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江西省“至元戊寅”款青花釉里红器,不仅出于元代中期纪年墓,并且也是元代釉里红器中唯一带纪年的瓷器。它证明在至元戊寅(1338年)已经有了釉里红瓷器的生产。

10、从传世与出土的元代釉里红瓷器来看,在器型、胎、釉和烧造工艺上与同时期的青花瓷一样,不同的有以下几个方面:纹饰比较简单,不像青花瓷纹饰那样繁密细致;纹饰题材相应减少,不及青花瓷题材那样丰富多样;铜在高温下容易发挥,因此元代釉里红瓷器无淡彩,只有一个比较浓的色阶,并且纹饰线条常见晕散;铜彩料在烧成过程中十分敏感,窑室气氛稍有变异,便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元代釉里红瓷器呈纯正红色的很少。

11、最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和蓝彩,是景德镇的烧瓷工人熟练掌握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的釉色主要是仿玉类银的局面。

12、元代景德镇窑取得的各种成就,为明、清两朝制瓷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景德镇并因此在日后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赢得了瓷都的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