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家收雍正斗彩瓷盘
成都有很多家可以收集雍正斗彩瓷盘,如中国紫砂古玩一条街、成都典藏文化品店、武侯祠博物馆、灯光街老店等。1、成都典藏文化品店地址成都市锦江区府青路2号1-2楼。成都典藏文化品店是一家专门从事古玩文物收购、拍卖的公司,拥有超过20年的古玩行业经验,集古董收藏、古玩拍卖于一体,致力于为古玩爱好者提供优质的古董收藏服务。2、武侯祠博物馆地址成都市武侯区科学城大源路222号。武侯祠博物馆是由著名历史学家、医学家等参与建设的大型文化景观,全面展示了清代至今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成都文化历史。同时,武侯祠博物馆也是一座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收藏了四川文物、文艺作品、珍宝古玩等等,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深受广大民众喜爱。
清雍正时期为时虽然短暂,但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府财力雄厚,国内外市场活跃,制瓷工艺突飞猛进,在继承康熙朝制瓷工艺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创新、变化和提高,不仅品种多、题材广泛、造型多样,而且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也比以前更讲究。雍正时期官窑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雍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是个文艺青年。
1709年,他被老爹康熙封为和硕雍亲王,赐居圆明园。为此,他自号圆明园主,每天吟诗作赋,修习佛法,鉴赏古玩。
他最乐此不疲的就是请宫廷画师为他和他的妻妾画像,但他不喜欢正襟危坐给画师当模特,而是像导演般设计剧情和情节,要求画师画出意境和神韵。
从后来留传的《雍正行乐图》、《雍正十二美人图》等系列画像来看,在他指导下完成的画像简直可以称为“剧照”。画面中,他装扮成书生、渔夫、外国人等,这些生动的“角色扮演”一扫宫廷画呆板的晦涩气息。
当了皇帝之后,雍正的高超审美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登基不到半月,他下的第一道圣旨就是整顿养心殿造办处,要求工匠们精心为皇家打造各种器物,并且亲自行文颁布工艺流程,要求他们“往细处收拾”。雍正极高的审美和特别挑剔的眼光让造办处丝毫不敢大意,甚至可以说雍正就是当朝宫廷艺术品的总设计师。
雍正时期作为清朝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瓷器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以造型娟秀、胎釉精细著称于世。雍正瓷的总体风格轻巧俊秀,典雅精致,构思别致,线条柔和圆润,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
雍正时期的瓷器精莹纯全,胎质白润细腻,大器胎体规整匀称,不显笨拙凝重,小器胎体轻薄玲珑。在仿古方面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体现了高超的制瓷技巧。景德镇御窑厂受雍正皇帝的影响,仿烧前朝作品达到高潮,尤以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的色釉及明代永乐、宣德、成化这三朝的青花最具水准。
永乐宣德青花多用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苏麻离青料是一种高铁低锰型的青料,它的晕散、铁锈斑、浓艳都是自然天成的。可是到了清代,国产浙料并没有苏麻离青料的效果。
为仿效神韵,雍正命工匠在仿制时,用普通青花钴料在纹饰线条上点染,达到的晕染效果几乎可以乱真。所以这个时期我们看到雍正的青料,用人工点了许多的小点,来表示它的晕散,大的地方稍微点大一点,小的枝干上面点小一点。
而珐琅彩也是在雍正的手里得到了发扬光大,成为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艺术品,中西合璧,意趣高雅。清雍正时期彩瓷通常包括了五彩、粉彩和斗彩等传统彩瓷,而我们如今看到的珐琅彩一类在当时则被称为“洋彩”。雍正时期的珐琅彩十分有名,不过时至今日已存世不多。
从内务府档案记载可知,雍正六年造办处在仿制出西洋“白、黄、浅绿、亮青、蓝、松绿、黑”等原有九种颜色外,又增添了“淡松、藕荷色、浅绿色、酱色、深葡萄色、青铜色”等十多种颜色,不仅摆脱了对西方颜料的过度依赖,新色泽的加入,极大丰富了彩瓷绘制色彩表现,画面更加生动传神。
由于雍正的严谨和对艺术品的超高追求,促使愈来愈多的宫廷画家、烧瓷工匠纷纷参与其中,据造办处记载,当时有郎世宁、胡大友、贺金昆、宋三吉、戴恒、邹文玉、汤振基等宫廷画院画家为珐琅彩瓷器胎绘画,瓷胎工匠有张琦、邝丽南,宋七格负责筛选彩料,邓八格指挥操作。
雍正时期,五彩并不流行,而始创于康熙晚期,成功于雍正时期的粉彩是清代瓷器的一个新成就。
粉彩的出现,改变了色料的性能,让绘瓷工人能利用渲染的手法,绘出比五彩更为精确、真实,色彩更加丰富的画面,因此粉彩被称为我国传统彩瓷中瑰丽的晚霞。
粉彩在雍正精益求精的性格中蓬勃发展起来。相比于简洁素淡的单色釉,在富丽堂皇的粉彩瓷器上,雍正皇帝自身的特征就更加明显。
可以说雍正时期的粉彩瓷在造型、胎釉、彩绘等方面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彩瓷用色也相对比较淡雅,颜色柔和不艳,彩中带素。以白地彩绘为主,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有些盘、碗类小件器物玲珑剔透,在施彩的纹饰周围,侧视往往可见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雍正粉彩瓷器的装饰题材以花鸟、山水、人物图案为主,尤以花卉见长。它吸收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技法,突出阴阳向背,浓淡相间,层次清楚,富有立体效果。
雍正在位期间,勤政之外,他将大多数时间花在养心殿造办处,亲自参与器物创作,要求严苛,精益求精,俨然患上了完美主义强迫症,从而为雍正朝文物传世稀少但都是极品埋下了注脚,成就了清代瓷器审美巅峰之作。
雍正这一朝代虽然只有十三年,但制瓷工艺和成就却达到了清代官窑的顶峰。其质量之精美,花色品种之丰富,艺术水准之高超,都是清代其他各朝所无法比拟的。
盖碗三才杯,中国最为典型的传统饮茶器皿,以瓷质为主,始创于唐,成型于宋元,流行于明清,尤其是在清代及至民国时期,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广泛使用,不同仅在于烧制品质的区别。直至今天,虽然通常日用已见不多,但在茶道表演和某些待客场合仍然在使用且无可替代,这不仅因其传统文化和仪式感强,还有其使用功能的全面性。
由于三才杯三件组合成套,且器形较小,故而易损,尤其是托和盖。因此,时间越久远完整器遗存越是稀少,在今天来看,清三代时期的盖碗三才杯完整器已经十分少见,颇为珍贵。
以清三代来看,盖碗三才杯之瓷,无论釉色还是纹饰皆丰富多彩,品级级次精普有别。其中,雍正年制斗彩,即是其中高品级的种类。
我们知道,斗彩瓷创烧于明成化年间,后得延续继承。而就雍正年之斗彩瓷器而言,其无论在造型设计、纹饰布局,还是色彩搭配、填彩工艺等方面,都进入了一个更高的新阶段。雍正斗彩在工艺上讲究的是工整、细腻、优美,填彩时一丝不苟,将彩料准确地填在青花轮廓线内,不溢不漫,故其与之前,尤其是明代斗彩瓷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风格和技法上的区别,并不难辨识之。
藉此,检点愚帐中所藏,不仅有雍正斗彩瓷器,更为难得的是其完整的盖碗三才杯。故而,今日赏瓷,特将其帐中择出,拍照亮相,公展鉴赏与博客之上,以飨茶家藏好。
鉴赏此杯。可见其盖、杯、托,天地人三才完整无暇,杯径约为96厘米标准。其在白地之上,以斗彩技法,在盖和杯外壁上描绘花卉和蝴蝶纹饰,是为花蝶纹,而在托上则描桃纹。其纹线条流畅生动,描画工整,色彩搭配协调。青花轮廓之内填彩准确,不溢不漫,雍正斗彩风格一目了然。
284285286不像宋,依我看像五代的,窑口不好说,有争议
298299是天青的钧窑,像宋也像辽金
296是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也是宋的
青花都是清中期的普通民窑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雍正帝本身的审美水平非常的高。并且再加上当时雍正帝本身就重视这些瓷器的建造,所以也让那些制造瓷器的工匠有一个更好的展现机会。虽然当时雍正帝统治清朝只有13年的时间,但是在他统治期间,整个清朝的制瓷和成就却已经处于清代官窑的巅峰位置。
要知道雍正帝统治时期出现的这些瓷器,有一些碗盘之类的小件瓷器变得更加玲珑剔透,并且在这些瓷器周围也有彩色的花纹进行装饰。如果从侧面进行观察的话,可以发现其实这一个瓷器会有彩晕出现。并且当时雍正粉彩瓷器也是比较出名的。这种粉彩的装饰主要是跟当时的花鸟、山水、人物为主。这些工匠在制造瓷器的时候,也会添上他们认为非常好看的图案,并且这些粉丝当中其中刻有花卉花纹的瓷器最多。
这种瓷器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没骨技法,让这些工匠制作出来的瓷器图案更加立体。雍正斗彩和明成化斗彩进行比较的话,可以发现当时雍正斗彩的制作工艺,无论是在配饰还是在色彩搭配上面,都有了不小的进步。这些工匠在制作瓷器的过程中,对于色彩和花纹的掌握也要比之前更加熟练,同时也创造出更多种类的花纹装饰。因为用材比较薄的原因,让整个瓷器的色调感觉非常的淡雅。
由于雍正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并且他的审美也非常的好。在他统治清朝期间,非常重视这些工匠制作瓷器,所以这些工匠为了迎合统治者的审美爱好所制作的瓷器质量也非常的好。可以说,虽然雍正帝统治时间不长,但是当时的制瓷工艺已经达到了清代最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