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鳗鱼大叔
土豪的泥猴桃
2023-05-04 08:39:18

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什么特点,怎么区分?

最佳答案
热心的手机
奋斗的火车
2025-08-12 22:19:17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

最新回答
尊敬的路人
谦让的西牛
2025-08-12 22:19:17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让我们来认识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褐色、橙,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以上介绍的古代瓷器的种类你清楚了吗?更多请持续关注。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钧窑被后世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烧制年代是目前中外陶瓷学界争议较大的问题。近年来学界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推动了钧窑问题的研究 ,但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检视文献所载钧窑相关资料,可知钧窑概念有一个形成过程,不同时代的钧窑产品蕴含着不同的信息。本文拟以文献为基础,结合考古发现的新资料,探讨钧窑概念的演变过程,以期对钧窑的产品及时代作出科学判断。
迄今难以看到北宋以前明确记载钧窑的文献。金代赵秉文(1159-1232)有《汝窑酒樽》诗:“秘色创尊形,中泓贮绿醽,缩肩潜堰蜓,蟠腹泓青宁,巧琢晴岚古,圆 碧玉荧,银杯犹羽化,风雨慎缄扃。” 汝瓷酒樽釉色“晴岚”,据学者研究,实际上是天青色 。赵秉文生活的金代中后期宝丰清凉寺汝官窑已经停烧,汝州城内张公巷窑主要烧造青釉瓷器,该时期天青色釉瓷器的胎土很可能来自跟汝州一致的伏牛山东段,即陶瓷原料相同的汝州、钧州接壤地带。天青色是早期钧釉瓷器最具特点的釉色 ,赵秉文的诗很有可能描绘的是钧瓷。钧州东张镇至元二十三年(1286)碑载,赵秉文曾为东张镇德应侯柏灵翁题写匾额 ,对钧州瓷业有一定认识的赵秉文不记钧窑,表明钧瓷当时还处于仿汝阶段,被认为是汝窑一类的产品。较早生产钧瓷的窑址位于今青龙河流域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一带,金代属汝州辖区。金代在青龙河流域设“黄道镇”,属于汝州府下辖镇。另一个较早烧造钧瓷的野猪沟在金代也属于黄道镇 ,故金代人将刘家门、野猪沟一带窑场所产瓷器亦称为“汝瓷”。
目前所见关于钧州窑业最早的文献为《元典章》“磁窑二八抽分”条,称:“至元五年(1268)七月初五日,制国用使司:来申,均州管下各窑户合纳课程……” ,记载了元早期钧州窑业的税制。至元二十三年(1286)《张左己碑》详细记载了钧州东张镇的瓷业生产状况,所涉税制与《元典章》正相对应,并称所产器是“百家之用所物” 。及至明代初年,系统记录瓷器的著作《格古要论》 和《碎金》都没没有提及钧窑。明正德、万历《大明会典》中则有宣德时期钧州瓷器贡御的记载:“凡河南及真定府烧造,宣德间题准,光禄寺每年缸、坛、瓶,共该五万一千八百五十只,分派河南布政司。钧、磁二州酒缸二百三十三只……” 可见明代早期开始钧州窑场的缸、坛、盆等产品已经贡御,但未说明是何种釉色的瓷器。
钧窑之名长期被认为始于明代吴中、吕震奉敕编《宣德鼎彝谱》,该书被考证是一部后人托吕震之名的伪书,非宣德时所著,其成书年代可能在明嘉靖时期,甚至不早于明天启丙寅年(1626) 。宋诩《宋氏家规部》卷四“窑类”条在介绍了柴窑、汝窑、官窑等十三个窑之后,接着记:“钧州窑,深紫色者,粉青色带微紫色者,质甚厚。” 宋诩活跃于明代弘治年间,所著《宋氏家规部》的年代大致在明中期,行文上钧州窑虽排名较后,但第一次明确记载了钧州窑瓷器是天青色紫色、高温铜红釉窑变的釉色,这是花盆、盆托、出戟尊等类官窑钧瓷,即今人所谓“官钧”的主要特色 。
陆深《俨山集》也较早记载了钧州窑产品,他在《书·京中家二十三首》中记:“吾儿不欲收买古董,甚正当。吾所以为之者,欲为晚年消日之资,亦不可为训也。若是古来礼乐之器,又不可直以玩好视之。今寄回钧州缸一只,可盛吾家旧昆山石,却须令胡匠作一圆架座,朱红漆,前寄回银砂两包,此出涪州,俱是辰砂研成,只宜入漆,不可杂用了,知之知之。钧州葵花水奁一副,又有菱花水底一个,可配作两付,以为文房之饰,余不再收可也。” 据前后书信所记时事,讲到本年钦点状元是茅瓒,知此信写于嘉靖十七年(1538) 。书中提到“钧州缸”、“钧州葵花水奁”、“菱花水底”,从器形及用途来看,应是钧窑花盆、盆托等官窑钧瓷花器。从中也知钧州花器在当时已被作为古董收藏,其生产年代远离陆深生活的嘉靖时期。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嘉靖钧州志》称,“瓷窑(笔者注:钧窑)在州西大刘山之下” 。明万历以后有关钧州窑的著述渐多,大体可归为三类。第一类对钧窑评价不高,以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高濂的《遵生八笺》为代表。该书《燕闲清赏笺》论及窑器分四小节,第三节“论诸品窑器”最后才介绍均州窑。书中较早描述钧窑的釉色特征称:“若均州窑,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此外高濂还提及了瓷器的器形、胎质等。高濂的记载影响甚远,以致其他明清文人提到钧州窑必提及朱砂红、葱翠青、茄皮紫,并以此三种釉色为贵,这也是钧窑官窑花盆、盆托、出戟尊等花器的常见釉色。第二类对钧州窑持肯定态度,以张应文著于明万历前期的《清秘藏》为代表。该书卷上载:“均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州窑下有龙泉窑。” 将钧州窑列于宋五窑之后的第一位,描述亦中肯。第三类评价也不高,以明万历黄一正《事物绀珠》所记“均窑器大,稍具诸色,光彩太露” 为代表,指的可能是钧州产白地黑花和白地黑花加褐彩、红绿彩等其他瓷器,并非钧釉瓷器。
明代后期文献记载钧州窑渐多,表明其产品正日益受到关注。值得注意的是,曾任明礼部尚书的董其昌《筠轩清 录》中称,“均州窑之不有龙泉窑古” 。可见明万历前后对钧州窑权威的说法是它晚于龙泉窑。龙泉窑南宋末年开始为人所重,钧州窑的时代要晚于南宋,即元及明 。此外,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谈到钧釉花器后,还称,“其它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以黄沙泥为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此处所论 “坐墩、炉、盒、方瓶、罐子”,说明钧州窑烧造钧釉花器的同时,还生产白地黑花、白釉类瓷器 。
明代嘉靖、万历甚至天启时期,托吴中、吕震奉敕所编的《宣德鼎彝谱》记:“悉仿宣和博古图录及考古诸书,并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检选,依原样勒限铸成。” 与先前文献不同,编者破天荒地将钧窑排在定窑之前,与其他宋代名窑并列,即“柴汝官哥均定”,表明钧州窑地位开始提高。清初文人承袭《宣德鼎彝谱》的排名,开始将钧州窑附会为宋代制品。孙承泽《砚山斋杂记》卷四“窑器”条称:“窑器所传柴汝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将钧窑与其他名窑并列,并录《高江村酬苍林宋钧窑瓶歌》:“僧僚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冷冷,异哉均州旧时造。”注曰:“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隐者。” 至此,钧窑瓷器变为北宋宣和内府器。
清乾隆年间,“钧窑”之名正式出现,被认为是北宋制品,甚至北宋官窑。约成书于清乾隆年间的《南窑笔记》中记:“均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火红、玫瑰紫、驴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雅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蒨肥厚,光彩夺目。” 成书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称:“均窑,亦宋初所造,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毫丝。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者为上。” 不但指出钧窑高温铜红釉窑变瓷器为北宋,更点名为宋初所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