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瓷器怎么鉴定
清代青花瓷特征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纹饰既有明代遗风,也开创清代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造型单调,大盘出现双层底。晚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外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早期呈色灰暗,顺治晚期浓艳发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口,康熙时继续,雍正时就少,以后则不见。 5纹饰:明代写意花卉、云龙纹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瘦削玲珑石。画花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或“梧桐叶落,天下皆秋”。个别还有写“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大清顺治年制,也有大明顺治年制,可能是窑工有抗清情绪所致。祭器多干支纪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部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似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口薄,微撇、身矮。还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精工细琢,讲究修胎,不见接口。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细致洁白,瓷化程度好,胎体厚薄匀称,釉汁滋润。 4青花:继承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分仿明代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口料,而是用人工点染,使之晕散。民窑器发青带灰,足根圆,图案呆板。雍正时,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红,颜色掌握自如,色泽鲜艳,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后期开始,偏重于图案化,刻板,雍正时继续。纹饰有仿明代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藏文,呆板。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书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方块款、肥皂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后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无所不包。有日用器、陈列品、文房四宝、祭祀用品,还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乾隆时都无搭釉,双环活络。大件器,不变形,工整,厚薄匀称,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柔和。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泽好,部分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继承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鲜艳,但图象清晰,呈色稳定。浆白釉,康熙细,乾隆粗。乾隆色鲜,康熙青灰。浆胎青花,份量轻、有开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纹。还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官窑繁复。后期以吉祥图案为主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以及山水、风景等。 6款识:篆书款增多,楷书款减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吉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以后,经济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根据清宫档案,光绪结婚时,烧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载:“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精者”。 五、嘉庆以后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作方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 3胎釉:胎质细致而脆,密度不强,硬度不够。釉色细薄,不够滋润。道光时釉面有波浪纹、不平整,光绪时部分有桔皮纹。 4青花:发色鲜艳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点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较薄。出现洋蓝,呈色漂浮刺目。 5纹饰:不够精细。吉祥图案流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福禄寿三星图,始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增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还有五福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起,意为瓜迭绵绵。还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丰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丰时蝙桃各一,咸丰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以后有百结。
腊月里一天,因为点蜡烛,差点发生火灾,把房子烧了。
那晚,我兴致一起,决定开始学行书。照着视频、字帖,一通学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学得带劲儿,专注投入,在书房里待了不知多久,忘了客厅里还点着一筒大蜡烛。
后来不经意抬头,瞥见客厅里无比亮堂,光明耀眼,心下疑惑,突然感觉不对,赶快跑出去一看,天哪!我的妈呀!桌子上正燃着熊熊一盆大火,火焰已烧到1米多高。
火情源自我点燃的一支工艺蜡烛。我把它放一个瓷盆里,瓷盆放在柜子上。蜡烛又圆又粗又高又漂亮,蜡壁里镶裹着六七朵漂亮的干花。刚开始点蜡烛时,只是中间的捻子着火。后来蜡烛烧到花的位置的时候,我没把花儿捡出来扔掉,我想看看花儿最后会成为什么样子。结果最后,那七八朵花落到了燃烧之后流了一盆的蜡油里,全部变成了捻子,在满盆的蜡油里燃烧起来。越出瓷盆边缘,便恣意地成为了一盆熊熊大火,直冲房顶。
其实我也预见到,这些花最后落在蜡油里可能会成为捻子烧起来,但我一方面心存侥幸,希望它们不会发生;一方面想训练自己对事情不加控制,任其发生的习惯。因为我是个控制欲很强的人,想在生活里做一些训练。
我站在巨大的火焰之前,一下子懵了,不知如何是好。
我用手摸了一下柜子,很烫,有着火的危险。然后紧邻着墙边就是插座、然后旁边电视、然后房中所有电器、这个房间、这个楼都会着火。恐惧瞬间包裹了我。我站在火盆旁边,望着烈烈燃烧的火焰,听着火盆里噼啪的爆破声,听着火焰柔滑舒展却无情的绵帛声,脑子一片空白,恐惧发懵,惊惶失措。但却又不得不紧急思考:怎么办?怎么灭这火焰?
火盆的旁边有一玻璃缸水,里面插着两株绿植。我隐约记得,油脂类的东西着火,好像不能用水浇,否则会越浇越厉害。蜡烛油也是油吧?但是时间紧急,我心存侥幸,决定试一下。我想到应该跑到厨房去拿锅盖,把火盆盖住,没有氧气,火自然就灭了。但是我担心我跑厨房的时间,房子可能就炸了。所以我不敢离开现场。
我忐忑地端起玻璃缸,抖瑟着给火盆里倒了点儿水。只听“刺啦”一声,火上浇油般,火烧得更加肆虐猛烈,一股浓烟带动火势直冲房顶。我惊得失手,玻璃缸掉落到了火盆和地上,噼里啪拉,玻璃、火苗、水珠四溅,浓烟滚滚。
怎么办?火再不灭真的不知有多大的危险即将发生。情急之下,我更顾不上去厨房拿锅盖了。无论如何,先不能让这个柜子着火。于是,我当机做出了一个决定,一咬牙,伸手一巴掌将火盆推下了地。
瓷盆连同玻璃缸,碎了一地,飞溅四方,大火分散成了多处小股火苗,继续燃烧着。那些可爱的花朵捻子啊!水、烛油、瓷片、玻璃、捻子、花朵、水气、火苗、烟雾……地上一片狼藉,家里乱七八糟。我一通狂踢猛踩,终于把火扑灭了。
桌子上、地上,水油碎裂物被我踩的浑浊泥泞,桌子旁边的白墙、房顶也被烟熏黑了,屋里浓烟蔽空,一股烟熏火燎味。始才感到手指灼痛,一看,右手三个手指头被烫出了三个大燎泡。
我站在地上惊魂未定,心悸不已。第一念头是给一个朋友发个微信,告诉他我的惊慌、恐惧,不过还是罢了。唉,算了,无论什么事情、多大的事情,都自己来面对吧!反正也死不了人!多年单身狗,我已学会了一个人面对自己的人生。凡事自己承担和负责。
我先打开家里所有的窗户,慢慢散烟。然后一个人呆呆地坐一阵子,在家里茫无头绪的走来走去一阵子。心里始终惊魂未定,沉浸在强烈的恐惧和后怕中。火灾,我从来没有想过家里可能发生火灾!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但是我来不及去想那些可怕的后果,现在我只想把这个残局赶紧收拾掉,不让我再面对这可怕的一幕。
怎么收拾?如何清除瓷砖上的蜡烛油?这时候我冷静下来了,拿起手机在百度上搜索。我照着五花八门的答案,反复地扫墩刮擦,爬在地上直收拾了两三个小时,直到筋疲力尽,时已子夜,还没有彻底弄干净。第二天又收拾了好久。
后来地板就开始滑起来。走在上面像滑冰,稍不注意就滑一下。我以为地上的蜡油没清理干净,就不停地擦地板。但走在上面还是滑。后来突然醒悟到,火情刚铺灭时,我穿着拖鞋在那一片狼藉上走来走去,后来又满家乱串,估计鞋底上也全是蜡油。然后就一边擦地,一边擦鞋底,很有趣。现在走在家里,还像冰上滑。
火灾过去了,恐惧却没有消失,像噩梦一样笼罩在心头,令人惊悸,惊魂未安。面对危险,适当的恐惧是有益的,它可以引起我们的警觉,从而进行自我保护。但过度的恐惧就不正常了。
我想起大约我15岁那年的一天,家中房子墙外紧靠着的麦秸垛着火了,风借火势熊熊燃烧,大有烧着房子的危险。当时我和妈妈在家,还有邻居们,一起从门前的河里挑水、提水、端水,终于扑灭了火情。我当时吓傻了,脑子一片空白,只是一趟趟发疯的跑着,机械的从河里提水扑火。我记得火灾扑灭之后,妈妈看到我的恐慌颤抖,对我重复说了句:别怕,没事。但是妈妈的话太微弱了,对我来说好像根本不管用。那个恐惧一直在我心里,包括这一次的,又勾起了我很大的恐惧。
我恐惧什么呢?我看到我恐惧有人在批判我、批评我。一个权威的巨大的声音从高处胁着巨大的压力,严厉地批评我说:你错了!你错了!你怎么能让火灾发生?你错了!所以你要被谴责!被惩罚!
啊,是我的错,我的错,我不该犯错误,不可以犯任何的错误,所有的错误都是我造成的,我不对,我不应该,我要受到惩罚,我要内疚,我要自责,我要恐惧。
可我委屈悲伤地想哭。发生火灾,这不是我愿意的。这是我的错,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不想让火灾发生,我没想到会发生火灾。不要批评我,不要谴责我,不要谩骂我,不要惩罚我了,不要训斥我,不要不爱我,我不是故意的。
至于我为什么要在家里点蜡烛呢?一来原来开工作室的时候买了很多漂亮的蜡烛,现在一直闲置着,觉得闲着也是闲着,浪费,不如把它点了算。第二,那摇曳的烛光可以连通宇宙更高次元,让我开启智慧;大多数时候,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愚蠢无明的人。第三,摇曳美妙浪漫的烛光可以伴随我有时的孤独。
我可以承认我的匮乏、贪婪和孤独吗?我允许自己有匮乏、贪婪和孤独的感觉吗?我承认,我允许。我是一个有限的人,是一个有弱小的人。
点蜡烛以及后来差点的火灾,对我来说只是一个体验,我完全不知道点蜡烛会发生火灾。对我来说,发生火灾只是一个经验。但我知道这个经验不好玩之后,我今后可能就不会再玩儿了。
假设那天真的发生了火灾,把自己的房子烧光了,把楼上邻居的房子也烧了。会产生什么后果呢?第一,我需要重新装修布置自己的家,但我没有那么多钱,我需要去借钱,这是我不愿意的。第二,我需要去赔偿邻居的损失,我也没有钱赔偿,我可能也借不够足够的钱,我也不想去借钱,那是不是要坐牢偿还呢?
坐牢怎么办?也挺好啊,坐在里面有吃有喝,管吃管住,然后让朋友们时常给我寄点书来,在那里没事多看书,而且我多少还算有点文化,在那里还可以当一个学员中的教官,很快就会在那里面脱颖而出,充实而丰富,也是不错的人生啊。想想所有的结局也没什么不能承受。于是,对于火灾的恐惧,慢慢就消失了。
初次学写行书,差点发生了火灾,这让我记忆深刻。那晚上就学了四个字,“永和九年”。学这四个字,差点把我烧回到永和九年,跟王羲之直接去学书法。当然得王大师看得上我的情况下。哈哈!
现在,火灾的阴影已经消失,只是地上还是滑。过年了,就当给瓷砖打了一遍蜡。俗语云:火烧十年旺,这火焰净化了我过往所有阴郁与不享受的东西,也许就是我今后生命将要改观,变得红红火火的起点和转折点吧!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从里到外买了一身红,从此将步上红红火火、光明灿烂的大路了!
从隋唐时期开始,日本就一直跟随着中国,以中国为榜样,派遣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并且,大量输入中国的艺术品。经过上千年时间的积累,日本现今留下了一批中国珍宝。而且,在近代的时候,由于列强的入侵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中国文物更是大量流失。其中,一些文物就大量流落到了日本。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日本收藏的十件中国珍宝。
第一个、螺钿紫檀五弦琵琶:
可以说,这个琵琶是一个神品,因为,一般情况下,琵琶都是四弦的,而这个琵琶却有五弦,是这世上唯一一件拥有五弦的琵琶。它不仅可以当做琵琶来弹奏,还可以作为吉他、三弦琴,甚至,还可以用来当做是冬不拉来弹奏。它使用唐朝的螺钿镶嵌式方法制造,外观极其华丽,做工十分精细。
可以说,在这世界上能够表现唐朝繁华程度的也就只有这件镶嵌型乐器了。这个琵琶,在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被圣武天皇作为收藏品收藏了起来。天皇死后,这件文物就随着天皇的其它宝物,被收藏在了奈良东大寺正仓院的北院里,一千多年来无人问晓。
现在,这件物品竟变成了日本皇家收藏的最珍贵宝物,甚至,还被誉为“第一名品”。
第二个、曜变天目茶碗:
如果,按照文物单品来说的话,这件文物完全可以在文物排行榜中,排到第一位,因为,这件文物在这个世界上仅此一件。它是南宋时期的文物,由宋代黑釉的建阳窑制作而成。在过去,宋人用它来斗茶,并且,在它的身上还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在日本展示出来的时候,它被单独陈列了出来,底座不停地旋转着,周围一片黑暗,茶碗身上的光圈闪烁着妖艳而又奇异的光芒。而且,不同的光线角度,光圈的颜色也会不一样,奇幻无穷。只是,看着这个碗,便会让人忍不住惊讶:古代的技术,竟然已经达到了这么高超的地步?根本就不像是人间应有的东西,或者说,它应该是从天上来的!
这件曜变天目茶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对这个碗更是赞不绝口,只能用“碗中宇宙”来形容它,他们说:“碗里就像是深夜在海边看到的星空一样。”不过,根据记载这应该有两只才对,但是,在考古中发现的瓷片却没有发现一个跟它类似的。民间有传言说,其中一只被织田信长拿了,但是,之后却在本能寺中毁掉了。另外一只,则变成了德川家康世代流传下来的宝贝。
第三个、汉倭奴国王金印:
根据一些资料和文献的记载,在公元57年的时候,倭奴国(日本过去的国称)带着贡品前来我国朝贺,光武帝便把印缓赏赐给了自称是大夫的使者。后来,这枚金印不知道去了哪里。
直到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这枚金印才在福冈被两位准备耕作的农民发现。金印出土以后辗转百年,直至1979年一个家族的后人把它捐献给了日本福冈市博物馆。金印的正面是正方形,上面雕刻着“汉委奴国王”字体,这清楚地说明了当时的日本就是汉朝的附属国。也是中日外交的一个重要见证。
其实,这个“倭”字与“委”字通用,在《说文解字》中,委表示“随从”之意,加上人字偏旁表示顺从、恭敬的人。《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后汉书·东夷列传》“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
在《三国志·魏书》中也记载着:“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诸国)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尊卑,各有差序,足相臣服……下户与大人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
第四个:《潇湘卧游图》:
这幅画,堪称是南宋山水画中的第一宝画,由李氏和另一位李姓画家一起创作。
传说,南宋有一位叫作云谷的禅师,他游遍了四方以后,便回到了金斗山里隐居。但是,他觉得很可惜和遗憾,因为,自己把天下都走了个遍,却没有去看过潇湘的山水。于是,云谷就请来了李画家为自己描绘出潇湘的美景,然后,把画卷挂在房间里,这样一来,躺在床上也可以欣赏潇湘的美了。
所以,这幅画被叫做“潇湘卧游”。据说,乾隆最喜欢的一幅山水画便是这幅,整个画面只用淡墨来修饰,一笔画完,没有丝毫的勾勒之意。画卷中大面积的留白,令人在心中不断猜想它蕴含着怎样的深意。浓雾里的山水朦胧,就像是一个害羞的少女一般,神秘中又蕴含着大气,让人沉迷在画卷中不得自拔,仿佛有种刚刚神游完毕的舒畅感,可以说是一个神品。
它是在近代流入日本的,现在,被收藏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第五个、王羲之的《丧乱帖》:
人们一致认为唐朝的模本《丧乱帖》,是最接近于王羲之真迹的摹本。
传言,这是鉴真东渡的时候带到日本的。因为它跟其它两个帖子一起连在一张纸上,所以,才被说成是摹本,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王羲之传流下来的唯一一幅真迹。
帖中的笔钩强劲有力,写法精妙,字体更是完完全全地表达了王羲之当时的心境。它被誉为是晋唐时期书法中的极品,丝毫不逊色于台北故宫的《快雪时晴帖》和北京故宫的《神龙兰亭序》。它的地位和这两幅相当,价值无限,现在被收藏在日本的宫内厅里。
第六个、牧溪法师《观音猿鹤图》:
牧溪是南宋时期的人,当时,他因为反对贾似道被官府通缉。
他的画法十分奇妙,每一幅画都是随笔点墨画成,不加任何修饰,画中意思简单明了却又蕴含着禅意,让人越读越感受到此中真意。
在这组图中,除了观音的含义是明确的之外,猿鹤的含义人们至今还没有得出答案。特别是那只怀抱着小猿猴的母猿,它神情生动传神,仿佛就是一个人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它的眼底中却又蕴含着些许的迷茫。整幅画意境无穷,仿佛是一幅充满了禅机的问卷,等待着世人来作答。
这组画一共有三幅,是宋朝禅宗画作中的极品,现在,被收藏在京都的大德寺里,每年展出一次。
第七个、猛虎食人卣:
在日本收藏的中国青铜器中,有两件是最重要的:
一件是永青文库的狩猎纹铜镜;
另一件则是被收藏在京都泉屋博古馆里的猛虎食人卣。
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就是猛虎食人卣。它是商朝晚期制造出来的,被称为青铜器中的珍品。它跟其它出土于湖南的商晚期青铜器一样,都是以人和兽为主题。它的造型是一个踞虎和人拥抱在一起,立意十分奇特,在商朝的青铜器中,很少有这样怪异复杂的。
它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意思,人们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是为了表现老虎把人吃掉时的凶狠,有的人则说是想展示“人兽和谐”的主题。
第八个、《无准师范像》:
在日本,人们把禅师的肖像画,说成是顶相。
唐、宋时期,很多禅宗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不过,它们却在日本流传下来了,因此,宋朝的大部分禅宗艺术品被保存在日本。
在禅门里,师傅一般会赠送一幅自己的肖像画给弟子,画上会题上一些字证明这位弟子师承于哪位禅师。当时,宋理宗拜无准师范为国师,他便送给了宋理宗这幅肖像画。这幅画画得很传神,对无准师范的面部表情描绘得十分细致和到位。无意中,传达出禅师的智慧和风趣,是宋朝人物画的代表。
在明清以前,没有一幅画可以比得上它,现藏于京都东福寺。
第九个、李迪《红白芙蓉图》:
人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是南宋时期花鸟画的第一名画,它是李迪在1197年所创作的。
《红白芙蓉图》一共有两幅:
一幅是红芙蓉;
一幅是白富荣。
红芙蓉画得好一点,线条的描绘有五代时期名匠黄筌的风范。这两幅画原本收藏在圆明园中,但是,在近代的时候,却被列强夺走,流落海外多年,现在,在东京的国立博物馆。
第十个、五贴《菩萨处胎经》:
竺佛念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6),译出《菩萨璎珞经》、《十住断结经》、《出曜经》、《菩萨处胎经》、《中阴经》等五部,被誉为苻姚时期之译经宗师。
这套经书的历史背景十分强大,它是人们相互摘抄的最古老经卷,可能是现今仅存的西魏墨迹,价值没法评估。它是550年时陶仵虎写的,字体十分大,写法明显是北碑一派,笔意随意间又带着严谨,但是,看上去却没有丝毫造作之意,难以用言语表达它的奇妙。
这份菩萨处胎经,是唐朝的时候流入日本的,现在,藏于京都知恩院内。
使用和造景,观赏和被观赏的双重性
园林建筑既要满足各种园林活动和使用上的要求,又是园林景物之一;既是物质产品,也是艺术作品。但园林建筑给人精神上的感受更多。因此,艺术性要求更高,除要求具有观赏价值外,还要求富有诗情画意。 与环境相辅相成
园林建筑是与园林环境及自然景致充分结合的建筑,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地形及环境的有利条件。任何建筑设计时都应考虑环境,而园林建筑更甚,建筑在环境中的比重及分量应按环境构图要求权衡确定,环境是建筑创作的出发点。
中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建筑与环境的结合首先是要因地制宜,力求与基址的地形、地势、地貌结合,作到总体布局上依形就势,并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
其次是建筑体体量是宁小勿大。因为自然山水中,山水为主,建筑是从。与大自然相比,建筑物的相对体量和绝对尺度以及景物构成上所占的比重都是很小的。
另一要求是园林建筑在平面布局与空间处理上都力求活泼,富于变化。设计中推敲园林建筑的空间序列和组织好观景路线格外突出。建筑的内外空间交汇地带,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常是人感情转移的地方。虚与实、明与暗、人工与自然的相互转移都常在这个部位展开。依次过度空间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国园林建筑常用落地长窗、空廊、敞轩的形式作为这种交融的纽带。这种半室内、半室外的空间过渡都是渐变的,是自然和谐的变化,是柔和的、交融的。
为解决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问题,中国园林建筑还应考虑自然气候、季节的因素。因此中国南北园林各有特点。比如江南园林中有一种鸳鸯厅是结合自然气候、季节最好的离子,其建筑一分为二,一面向北,一面向南,分别适应冬夏两季活动。
总之,园林建筑设计要把建筑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考虑,使之和周围的山水、岩石、树木等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优美景色。而且风景是主体,建筑是其中一部分。 园林建筑色彩明快、装饰精巧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的私园以及其他风格的建筑,其色彩都极鲜明。北方皇家园林建筑色彩多鲜艳。琉璃瓦、红柱、彩绘。江南园林建筑则多用大片粉墙为基调,配以黑灰色的小瓦,栗壳色梁柱、栏杆、挂落。内部装修也多用淡褐色或木材本色,衬以白墙,与水磨砖所制灰色门框,形成素净,明快的色彩。
现代园林中,建筑色彩也是一轻快明朗为主,力求表现园林建筑轻松活泼的特点。
园林建筑设计中,采用什么材料、色彩,都应着意于追求整体的环境主题。富丽、豪华、高贵是美,而质朴、淡雅、古拙也是一种美,建筑所在的环境是其设计应考虑的首要因素。 “精而合宜”、“巧而得体”
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所谓“危楼跨水、高阁依云”,置亭阁于山间,筑楼于溪畔,会使山光水色更富有生气和魅力。黑格尔曾说:“园林艺术不仅替精神创造一种环境,一种第二自然,一开始就用完全新的方式来建造,而且把自然风景纳入建筑的构图设计里,作为建筑物的环境来加以建筑的处理。”中国的风水学说最热衷追求的审美理想是求取自然天地与人的亲和浑一。其堪舆工具“六壬盘”——风水罗盘,为时空合一的相卜占地工具,将天人合一思想模式化和仪规化。例如:避暑山庄的120余组风格各异的古建筑,融入了塞北风情,如在绿草如茵的草原区的东部边缘,坐落着“春好轩”、“永佑寺”、“嘉树轩”、“澄观斋”等数组建筑,有的是依树建轩,有的部署花卉与周围环境气氛相协调条。山区的四十余组建筑散点于山水环境中,更是“依岩架屋,曲廊上下,层阁参差。翠岭做屏,梨花万数,微云淡月时、清景尤绝”。
园林中的一切个体建筑应与周围山水、建筑景致想和谐,要相映成趣、珠玉生辉。山阴的兰亭只有与周围的崇山峻岭、茂林修竹融为一体时,人们才能“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如“因山构亭”这一传统的造景手法。在古代文化中,山和亭都被看成大自然精气吐纳之地,是人与自然做精神交流的场所。尊重山地的自然性、与山地取得和谐,有“因势、随形、相嵌、得体”八字方针。
“因势”,顺应山地状态和趋势。“随形”,运用与基地形状趋势一致的亭,并顺势构建。如拙政园在一凸形地基上建凹形扇面亭,颐和园扬仁风在凹形扇面亭、均是适地随形之举。“相嵌”是亭地相融的一种有效手段,使人不经意间难分彼此,就如“从地里生长出来一样。”青成山步桥雨亭利用原由两株楠木树作为亭柱,使亭和地有机结合。“得体”是指,亭与环境有合适的尺度和比例。如苏州怡园的“螺髻亭”巧立于湖石假山的山涧之上,小巧景致,亭檐举手可触,亭周环以花卉,犹如美人拈花微笑。亭外池岸曲折,峰回路转,姿态万千,一切景物都回旋变化于咫尺之内,既与环境相称,又富于媚趣。避暑山庄棒锤峰落照亭,兼用放大物件尺寸和增加间数的方法来增大体量。从而较好的起到控制空间的作用。
园林中的建筑小品也必须与周围氛围相一致。如园林中用条石,或湖石制作的踏步,应与厅堂的环境协调。溜园荷花厅北用石极踏步,而狮子林燕誉堂前和溜园五峰仙馆前的踏步,则用湖石盖头这些极不起眼的建筑小品,在苏州园林中也做得精雅得体。如网师园的阴沟盖头,分布与天井、庭园的四角。略低于周围铺地,以利于排泄雨水,位置相宜,盖头用黏土烧制,呈青灰色,造型各异,上面镂形有简洁的图案。如套钱、海棠定胜、如意等,盖面中间留有多眼排水小孔,造型洗练、古朴典雅,与鹅卵石花街铺地相称,色润和谐。
园林中的“花街铺地”,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妙构,用的是卵石,碎砖、碎瓷片等废料,组合成图案精美、色彩丰富的地纹。纯用砖瓦组成席纹、人字纹、间方、斗纹;用砖瓦为图案界线,镶以各色卵石及碎瓦片,可组成六角、套六角、套六方、套八方等图案;以碎瓦、石片、卵石、混合砌的有海棠、十字灯景,冰裂纹等的卵石与瓷片混砌的有套线、球门、芝花等;以色彩鲜艳的瓷片铺成动植物图案,如“暗八仙”“五福(五蝙蝠)捧寿(松鹤)”“六(鹿)合(鹤)同(桐树)春”。有的以地面铺地为环境背景,创造出图案之外的意境和韵味。计成在《园冶铺地》中说:“废瓦片也有行时,当湖石削铺,波纹汹涌,破方砖,可留大用,绕梅花磨斗,冰裂纷纭。”
中国的寺庙园林往往与名山胜水的“佛性灵气”融合,建筑往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当然,作为宗教建筑,也要尽力体现信仰追求,如佛寺山门外常常见到的台阶,有五十三级的,暗喻“五十三参,参参见佛”;有一百零八级的,比喻世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走完这些台阶,烦恼也就清除了。
园林建筑的群体组合
西方的古建筑常把不同功能、不同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栋建筑内,追求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这样建筑体量就大。
中国的传统建筑则是木架构结构体系,这决定了建筑一般情况下体量较小、较矮,单体形状比较简单。因此,大小、形状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功能,有自己特定的名称。如厅、堂、楼、阁、轩、榭、舫、亭、廊等。按使用上的需要,也可以独立设置,也可以用廊、墙、路等把不同的建筑组合成群体。这种化大为小,化集中为分散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中国园林布局与园林景观上的需要,它能形成统一而又有变化的丰富多彩的群体轮廓,游人观赏到的建筑和人们从建筑中观赏的风景,既是风景中的建筑,又是建筑中的风景。
园林建筑的特点是相互间不可截然分割的,要融于自然,建筑体量就势必要小,建筑体量要小,就必然将分散布局,空间处理要富于变化,就常会应用廊、墙、路等组织院落,划分空间与景区。正如《园冶》上说的:“巧于因借,精在体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