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钧瓷的艺术特色

有魅力的翅膀
柔弱的火
2023-05-04 06:04:45

钧瓷的艺术特色

最佳答案
虚幻的鱼
眼睛大的戒指
2025-08-16 09:36:36

钧瓷艺术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逐渐成熟的漫长岁月,其间又受到其他姊妹艺术的影响而逐渐成熟和发展起来。钧瓷属北方青瓷系统。中国青瓷历史悠久,唐以前,青瓷一直是陶瓷生产的主流。钧瓷以其独特的自然窑变艺术有别于其他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现象,构成钧瓷的特殊美感和艺术效果,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它一问世,就受到世人的珍视,并进入名窑行列之中。钧窑杰出的工艺成就,是在科学配好胎、釉的基础上,烧成过程中合理的控制火焰气氛的变化,利用氧化和还原气氛,由同样的釉料釉色而成为深浅不一的窑变色彩。钧瓷艺术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独树一帜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汉民族的伟大气魄和瑰丽多姿的民族文化,故蜚声瓷林,名扬中外,虽历经坎坷而经久不衰。钧瓷的艺术美,是通过神奇的窑变工艺而获得的,它不同于人工的绘画雕刻艺术,具有特殊的古典美,使人感到瑰丽、丰富、神奇,给人以诗一般的陶醉和醇美的艺术享受。《中国陶瓷史》在评价钧瓷艺术成就时说:“宋代钧瓷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的铜红釉,为中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成就。”钧釉的乳光状态和窑变现象是构成钧瓷艺术美的两个外观特征。乳光状态是指钧窑釉那种像青玛瑙或蛋白石一般美丽的天青色半乳浊状态,不仅使钧釉产生一系列由浅到深的蓝色,而且还赋予一种含蓄的光泽和优雅的质感,减少因釉面玻化而带来的妖艳浮光。窑变现象是指钧釉在高温下熔融流动,乳浊和着色色彩发生复杂的交错变化,而使釉色变得绚丽多彩,紫、红、蓝、白交相掩映,给人一种大自然瞬息万变的美的感受。钧釉的乳光和窑变赋予钧瓷的艺术美感和艺术效果,与钧釉的化学组成和工艺过程分不开。钧釉乳光和窑变的形成机理,钧釉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与显微结构的关系,外观特征与工艺过程的关系,一直吸引着国内外许多陶瓷工作者从事这一方面的研究。这些有待解决的问题的探讨,对于陶瓷工艺学及钧瓷生产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钧瓷窑变艺术在于铜红釉的创烧成功,得以把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惟妙惟肖地显示出来,出现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象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或如盛开的牡丹,或肖深红的海棠;蓝紫相间,如蔚蓝水光中泛出的片片紫浪,绚丽多姿;紫红相映,如莹润的玛瑙,凝厚深沉。钧瓷的这种窑变艺术改变了历代青瓷那种一览无余的玻璃质感,而把瓷器特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和崇高的理想美融为一体,创造出五彩斑斓且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精品。钧瓷虽属北方青瓷系统,然而,从严格的科学角度来看,钧瓷又不是一般的青瓷。中国传统的青瓷釉是以氧化亚铁着色的高温釉,而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钧瓷造型古朴端庄,器型规整,胎壁厚薄匀称。制瓷工匠合理地利用各种原料制坯,基本上掌握了原料的烧缩性能,再加上高超的成型工艺,所制器皿规格统一,尺寸一致。原料的使用上,能够合理使用,保证胎釉的烧成温度和膨胀系数的基本一致。釉质玻璃化程度好,促进胎釉间钙长石中间层的形成,使胎釉结合程度高,釉层一般无剥釉现象。釉料配制含磷、钛、铜、锡等元素,为复色窑变花釉的形成提供了内在条件。钧瓷工匠还利用含不同金属氧化物的各种原料,进行多次分层施釉的方法,使产品形成绚丽多彩、自然生动的窑变流纹。陶瓷研究者用仪器观察宋代钧瓷标本,发现钧釉结构异常复杂,大体上分为四层:靠近胎体的第一层和第二层与天青釉的结构相同,蓝色层的上界呈变化幅度很大的波浪状,釉面下有许多气泡;第三层是紫红二色相互交错的不连续层;第四层即表面层,是整齐均匀淡蓝色的铜氧化层。这种釉层结构,对各种光波具有选择性的吸收和选择性反射能力,使釉层含蕴晶莹,优美动人。再加上釉层里的气泡对光线的搅动作用,从而形成特殊的断面结构和绚丽多彩的外观:有的青如蓝天;有的红似朝霞;有的在紫红色背景上布有蓝白丝的流纹,酷似峡谷飞瀑;有的青、蓝、紫、红诸色交错掩映,宛如多种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观;有的像扬州八怪的大写意,泼墨而就;有的飘逸虚幻,遐想无穷。真是景观缥缈,景随人意,入目消魂,极尽绚丽多彩之至,有鬼斧神工之妙。钧瓷在烧制过程中,因釉层厚和烧成温度等原因,出现多种流纹,进一步增强了釉面装饰的效果,比较常见且为人们欣赏的是蚯蚓走泥纹、冰片纹、莬丝纹等。蚯蚓走泥纹是钧瓷的一种自然窑变纹饰。在钧瓷的釉层里,不断出现一条条不规则的如蚯蚓走泥的痕迹,蜿蜒曲折,耐人寻味。其形成原因,过去说法不一,通过匠师的实践和考古发现得知,钧瓷系两次烧成,素烧后施一层厚釉,烧成初期,有的釉层开裂,釉面出现不规则裂缝,再经高温,釉层熔融,釉面粘度较低的部分流入裂缝,予以弥合,烧成后因受温度影响而形成走泥纹。这种流纹一般出现在釉层温度偏低部位,色泽深浅不一,有暗红色,也有青色等。冰片纹也叫“开甲”,即在釉面上出现像冰片一样不规则的裂纹。釉面开裂,在日用陶器上本是一种致命的缺陷,而它有幸出现在美术瓷上,却是一种艺术美。钧窑器釉面开裂,增加了的开片装饰,衬托得器物古雅有趣。釉面开裂的原因是釉内过高的硅量和胎釉的膨胀系数不同,出窑后冷却时出现开裂。莬丝纹是在烧制过程中的高温阶段,釉内的铜、铁等元素,因高温和窑内的气氛影响以及造型起伏和釉汁巧妙的流淌而出现的。它如栩栩如生的免毛,有很强的立体感和动感,把釉面装饰得分外细腻柔和。

最新回答
勤奋的老虎
天真的小海豚
2025-08-16 09:36:36

四大官窑是指汝窑、官窑、官钧窑和宫藏哥窑。

1、汝窑: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为冠绝古今之中国瓷器名窑。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

2、官窑:泛指明、清时期景德镇为宫廷生产的瓷器。宋代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元代景德镇官窑称“枢府窑”。

3、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县(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 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

4、宫藏哥窑瓷:指传世的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

扩展资料:

中国的其他名窑

定窑

定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为民窑。始建于唐,兴盛于北宋,终于元代,烧造时间近七百余年。窑址分布于河北曲阳县磁涧、燕川以及灵山诸村镇,这里唐代属定州,故称为定窑。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

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窑

瘦瘦的寒风
寂寞的超短裙
2025-08-16 09:36:36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

柴窑是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所烧,出自当时的河南郑州,五代时期,郑州辖管城、新郑、荥阳等7县。那里本来就适合做陶器,又因为当时世宗姓柴,故名。当时亦称御窑,从宋朝开始改称柴窑。

柴荣规定,烧制出来的合格钧瓷只允许在宫廷里使用,残次品全部当场毁掉,不准流入民间,以致现在那里还到处留有残渣碎片。

扩展资料:

郑州市新密月台原名“阳子台”,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弭邑城,当地盛产煤炭、铝石、黏土、石灰岩、玉石和翡翠石,黏土和翡翠石是烧制钧瓷的上乘原料。月台村依嵩山支脉傍洧水,生长着大片的桑树林,桑树是烧制钧瓷的好燃料。

这一切,使这里具备了烧制钧瓷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唐朝时候起,这里就开始烧制钧瓷。到了后周时期,周世宗柴荣在此建立了专门烧制皇宫钧瓷用品的官窑群。 时柴荣的弟弟柴贵是虢州防御使,将月台交他管辖,柴荣命柴贵监管钧瓷的烧制,烧制钧瓷的窑就叫做“钧瓷柴窑”。

为了保证质量,柴贵调集民间最优秀的匠师和艺术师,精心设计,严格配方,不断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创造性地在釉泥中掺入玛瑙、翠玉、黄金等原料,集科学配方、火候控制、流畅线条、图案造型、时代风尚和人的灵魂感悟于一身。

虚幻的日记本
暴躁的便当
2025-08-16 09:36:36

卢钧目前已传承至第六代,传承接续表主要如下:
第一代:卢振太卢振中
第二代:卢天福 卢天增 卢天恩
第三代:卢广东 卢广同卢广华 卢广学卢广文等
第四代:卢瑞臻
第五代:卢忠信
第六代:卢志军
第七代:卢鹏飞
卢振太(1825~1892年),清末恢复钧瓷的奠基人。原籍河南密县,少年随父逃荒到神垕镇定居,与胞兄振中当陶工兼务农业。
清光绪五年(1879年),兄弟二人在田间发现许多瓷片,经雨冲刷,阳光照射,光彩夺目。他们捡回询问老人,得知是钧瓷残片,顿生烧制钧瓷之决心。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因耽误农活,再加生活困难,振中气馁,与弟分居。振太意志坚决,典卖家产,废寝忘食,继续试烧,在临终前,将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叫到床前再三叮嘱:“我是烧不成钧瓷了,你们要接着干下去,一定要烧制成功。”后来,他的儿子们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
清光绪五年(1879年),卢振太、卢振中兄弟,在田间发现许多经雨水冲刷后显得格外鲜亮、晶莹的瓷片,便捡了一些回去问镇上的老人。当得知是心仪已久的钧瓷碎片时,他们遂萌生烧制钧瓷之意。二人四处奔波,学技术、找原料,进行试烧。卢氏先祖卢振太虽然倾尽毕生心血,依然没有看到魂牵梦绕的钧瓷,在临终前嘱咐自己的三个儿子天福、天增、天恩继续试烧,三个儿子继承父志,终烧成功,为恢复钧瓷做出重大贡献,被称为神垕“钧瓷世家”。
卢天福(1855~1900年),卢振太长子。才智过人,勇于创新,在父亲试烧的基础上,不辞辛苦,继续努力,甚至变卖家产亦在所不惜,经过多年努力,终于烧出仿古钧瓷雨过天晴器。后又深究原理,和识者切磋,在天晴器的基础上,创制抹红、飞红、大火蓝加彩等工艺。开始时,彩斑暗淡,后经改进配方,终获成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神垕柏灵翁庙戏楼落成,他献钧瓷宝瓶一件,安装于戏楼屋脊之上。
卢天增(1858~1918年),卢振太次子。擅长制匣钵和烧窑,在家和长兄三弟一起烧造钧瓷。清末,禹州知州曹广权兴办钧兴公司,他协助弟弟天恩烧成不少好的钧品。
卢天恩(1862~1925年),卢振太三子。擅长造型、配釉和烧制,在用风箱炉烧制钧瓷方面经验丰富。他能掌握火候,预测窑炉温度变化,眼看炉内火焰,便知火温高低,甚至能断定再拉几下风箱就可停火。天恩所烧钧品,大都晶莹玉润,色泽纯正。1903年烧出一件金斑闪烁、五彩渗化的钧瓷寿桃,人人赞赏,开封一古董商闻讯赶来以300银元购去。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曹广权在神垕创办钧兴公司,天恩担任领作匠师.从事钧瓷研制。曾烧出不少精品,为宫廷和收藏家珍藏。1914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商品赛会,天恩率领钧瓷名师赶制一批钧瓷参展,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又声震海外。
卢广学(1878~1935年),卢振太长孙,卢天福之子,自幼追随父辈学习钧瓷制作工艺。卢广学善于学习、性格坚毅,尤其善于分辨原料和窑炉温度气氛控制,其烧制出的作品五光十色、绮丽灵动,为钧瓷的恢复特别是色彩变化控制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
卢广同(1885~1950年),卢振太之孙。广同博才多艺,能写善画,书法功底深厚,善颜、王、欧、柳诸体,许多人登门求字,他的绘画精细逼真,写生神速。卢广同还善于雕刻,对宋钧造型仿制甚佳,借古传今,形神兼备,端庄凝重,类多样美。所制梅瓶、虎头瓶、观音瓶、平沿笔洗、玉壶春等器物,为神垕陶瓷界所追仿。
卢广东(1890~1977年),男,禹县神垕镇南大街人。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第二届委员会候补监事委员,河南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委员。广东出身钧瓷世家,因家贫无力求学,8岁即跟父辈学习烧制钧瓷,12岁已成为得力助手,17岁已能掌握钧瓷制作工艺。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钧瓷的恢复和发展,1955年,广东被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后来的禹州市钧瓷一厂)请回从事钧瓷研制。1955年,年逾花甲的卢广东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大会,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等的接见,倍受鼓舞。经过208次的试烧,终于在粗瓷窑内搭烧成瓜皮绿和天蓝色胆瓶等第一窑钧瓷。1958年,卢广东和几十名钧瓷艺人,在专家的指导下,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烧制了直径12米大的花盆、瓶子、罐等钧瓷陈列品。1962年,卢广东又到北京、广州、景德镇遍取百家之长,经上千次试验,终于使钧瓷达到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境界,小批量产品出口到日、意、英、法等国。1973年秋季广交会上150种钧瓷20万件被抢购一空。1977年,87岁的卢广东,怀着他奋斗一生终于恢复了钧瓷技艺的满足离开了人世,轻工部、河南省政协、河南省第二轻工业厅都发来唁电悼念,为铭记他的功绩,在获国家“金杯奖”后,禹县钧瓷一厂又授予他“功绩永存”的镜匾,由家属保存。
卢广华(1894~1955年),幼年随祖父学艺,18岁即精于陶瓷造型、配釉、烧成等工艺。1929年,被禹县职业中学聘为陶瓷技师。因文化水平低,不善传教,特别是窑变神奇,学生短时间掌握不了,官府竞以“藏奸保密,教学不力”为名,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得以保释。1936年夏,禹县职业中学改名陶瓷职业学校,由县城迁往神垕镇,又聘请卢广华为技师,讲授陶瓷课,传授钧瓷技艺,培养了不少艺徒。
卢广华在造型、釉色、烧成、制匣钵方面技艺娴熟,特别是造型和釉色有独到之处。所制钧品,样多式古,色泽秀丽,细腻柔和,精致淡雅。他擅长天蓝和天青釉,其中天蓝色釉色纯正,釉面有彩霞,手感光滑,釉面形如龟甲;天青色如万里无云的晴空,细腻柔润,可与玉媲美。其代表作有折沿盘、花瓶等。其仿宋钧瓷,神真形切。卢广华在钧瓷刚刚恢复的1955年就过早地离开了人世。遗作折沿盘为国家珍藏。
卢广文(1894~1962年),精通钧瓷配釉和烧制方法,勇于在实践中打破常规,创新立异。新中国建立前他为恢复钧瓷费尽心机,甚至不惜变卖家产,还不断遭受反动派的欺辱。新中国建立后,他先到神垕第一瓷窑生产合作社(即禹州市钧瓷一厂)积极投入钧瓷恢复事业,日夜操劳,献秘方传技术。1956年与陶瓷专家沈明阳先生密切合作,经多次调试釉料比例,寻找较好呈色配方,创制出新型搅红釉。继而又研制成鱼肚白,朱砂红和蓝釉带彩斑等,使钧釉配方技艺有新的突破。他用肉眼观察火温,极为准确,人称一绝。卢广文因操劳过度,积劳成疾,于1962年病故。
卢瑞臻(1901~1955年),卢天福长孙,一生颇为传奇。卢瑞臻身材修长伟岸,性格聪敏勇猛,嫉恶如仇。自少年读书识字、研习钧艺,同时精炼国术搏击。1944年5月日军攻陷神垕后,卢瑞臻愤于伪镇长恶行,夜间执利刃潜入其宅刺杀得手,后身披血衣投奔国军抗日前线抗击日寇,解放战争期间为解放军收编,1952年以解放军人身份退伍,携战斗奖章、军刀、公文包等奖励回归神垕,重持卢钧窑家业直至去世。
卢忠信(1922~2009年),卢瑞臻之子,自幼随祖辈学习,尤善手拉坯、器形结构和釉色研制。卢忠信敏于学习,视野开阔,改革开发初期后在其子卢志军(卢三)窑厂内担任顾问、研发工作,历经市场化时期卢钧窑从作坊到公司化、从守旧复古到借鉴引进外地先进工艺的整个过程。
卢志军(卢三),1958年生,陶瓷工程师。卢志军痴迷于陶瓷研究,又具备一定的商业头脑。从继承卢钧窑家业开始,卢志军就敏锐的意识到钧瓷的研发、特别是釉色配方烧制方面的实验,需要长期稳定的大量资金投入。在当时的国民经济条件下,私营的“边实验边销售”模式基础既不稳固、卢钧作品的高价值性恐怕也难以走向市场,卢志军立即确定了“以白瓷养卢钧”的模式,将神垕千年的钧瓷、白瓷产业合二为一,一边生产销售白瓷,一边以利润支持钧瓷研制,这个模式是至今卢钧窑钧瓷工艺稳步发展的立足所在。
卢鹏飞,1982年生,卢志军长子,自幼痴迷陶瓷艺术,毕业于英国赫尔大学,兼具东西方视野,善于对世界各地陶瓷动向的掌控和新技术的引进,自2009年主持卢钧窑的硬件全面升级改建工作,负责卢钧窑的技术开发和品牌运营。

诚心的手机
不安的硬币
2025-08-16 09:36:36

成化斗彩瓷器

提到古瓷器中的斗彩,许多人自然会想到明代成华斗彩鸡缸杯,它的名气最为响亮也最为传奇。

斗彩捡漏天价传奇

1949年,香港大收藏家仇炎之先生捡了个大漏,以一千多港币买了一对成化斗彩鸡缸杯,这对鸡缸杯在数十年后收藏热火朝天的今天,掀起了惊天巨浪,一时传为藏界美谈,成为“捡漏”和“天价”的典型传奇。当年一千多港币买的鸡缸杯,一只拍了418万港币,另一只拍了528万元,刷新当年中国瓷器的成交纪录。后来,528万元的那只被大英博物馆收藏,而另一只在1999年的苏富比拍卖会上以2917万港币成交,再一次刷新当年纪录,成化斗彩名声大噪,成为历代官窑之魁首,并引起了收藏圈的热捧,即使是一件残品成化斗彩天字罐,也在2001年伦敦苏富比上拍出约合人民币1130万元的高价。正是因为“天价”,收藏界对成化斗彩刮目相看,正是因为“捡漏”的传奇,各方人士开始热衷“编篡”故事,总之,贵为国宝的成化斗彩官窑,在任何一处古玩摊点都能找到其踪迹,其真赝是非显而易见。当然,鸡缸杯也好,天字罐也罢,它们存世量还不算太少,鸡缸杯在故宫就有20多件,台北故宫也有收藏。但民间涌现出如此多的成化斗彩,显然不符合实际,所以从其艺术特色上溯源成化斗彩,去伪存真,无论是对广大热爱收藏的朋友还是整个社会,都是一件幸事。

明代五彩瓷器瑰丽多彩,品种繁多,宫中精品不胜枚举。这样的彩绘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源远流长。斗彩的出现是在继承和发展传统彩绘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北京翰海的专家领导不定期走进我们古钰斋帮助藏友正确认清自己的藏品,优质物品还可以免费送拍,更多资讯欢迎收藏1 30 13 03 21 35

窑磁州窑所烧造的白底黑彩、白釉红绿彩、白釉绿彩等品种,无疑是明清五彩瓷器的先声。斗彩又称逗彩,创烧于明成化时期,是釉下彩与釉上彩相结合的一种装饰品种。斗彩是预先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青花瓷器上,用矿物颜料进行二次施彩,填补青花图案留下的空白和涂染青花轮廓线内的空间,然后再次入小窑经过低温烘烤而成。斗彩以其绚丽多彩的色调,沉稳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种符合明人审美情趣的装饰风格。据历史文献记载,斗彩始于明宣德,但实物罕见。成化时期的斗彩最受推崇,明清文献中也称之为成“窑彩”或“青花间装五色”。传世成化斗彩瓷器图案绘画简练,内容主要是花鸟、人物,釉上彩透明鲜艳,色彩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标本入手金睛鉴藏

由于成化斗彩价值不凡,也使得其成为陶瓷造假者关注的对象,所以收藏者入手前一定要深练内功,提高鉴识能力。成化斗彩的艺术风格别致,稍加分析,多看标本,不难掌握。笔者曾见一只成化斗彩天字罐,从器型特点及款识上看,确实具有成化斗彩的特色,但是细看胎釉,即露出马脚,其釉色亮眼,五彩轻浮且细微处多有粘连,是为新仿无疑。而在今年新春拍卖会上露面的成华斗彩鸡缸杯,则是珍品的代表之作,其杯敞口微撇,口下渐敛,平底,高足。杯体小巧,轮廓线柔韧,直中隐曲,曲中显直,呈现出端庄婉丽、清雅隽秀的风韵。杯外壁饰子母鸡两群,间以湖石、月季与幽兰,一派初春景象。足底边一周无釉。高足底内壁青花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将其与新仿天字罐对比,真假立辨。

当然,收藏不仅要多看标本,还要避免混淆,分清品类。成化朝除了名噪一时的斗彩瓷外,还有继承宣德时期的彩瓷及单色釉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绿彩、孔雀绿釉青花、黄釉青花、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红彩、白釉黄彩、白釉绿彩、素三彩、珐花、仿哥釉、白釉、黄釉、蓝釉、红釉等;其制作工艺均十分精致,但传世并不多见。所以很容易被人当做斗彩,虽然同样具有收藏价值,但市场价格却有天壤之别。成化斗彩瓷的商业价值和升值潜力一直非常可观,且有非常悠久的收藏投资渊源。由于是宫廷御用珍赏品,制品少而精粹。在明万历朝成化斗彩已身价倍增,明代《万历野获编》一书中写道:“本朝窑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如宣窑品最贵,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洒杯每对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清初程哲在《蓉槎蠡说》中亦称“神宗时尚食御,成杯一双,已值钱十万”,清初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更有详细的记载:“万历器索金数两,宣德成化者倍薪之,至鸡缸非白金五缢之不可,有力者不少惜。”明朝人把成化斗彩当做圭宝,清朝人把成化斗彩视为拱璧,帝王和贵族上层尤其珍重之。清宫内各府造办处档案记“雍正七年四月十三日,交来成窑五彩磁罐一副(无盖)。奉旨,将此罐交年尧添一盖,照此样烧造几副”,可见帝王贵族对斗彩的嗜爱。讲起瓷器的收藏投资,人们会津津乐道那只23亿元的元代青花大罐。其实,若以论重量价格比,或面积价格比,以拍卖纪录来看,成化斗彩鸡缸杯则更胜一筹。对于瓷器收藏及回报,讲究的是一个时机。近年来,瓷器收藏市场赝品泛滥,加上金融危机影响,瓷器问津者减少,价格有所回落

说到中国最早的瓷器,最早是在东汉出现的青釉瓷器,用瓷土烧制精细的瓷器是汉族特长。原始的瓷器是从陶器发展而来,最早见于郑州二里岗商代遗址。东汉出现青釉瓷器。早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隋唐时期就发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单色釉为主的两大瓷系,并产生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剔花、透雕镂孔等瓷器花纹装饰技巧。五代的瓷器制作工艺高超,属北瓷系统的河南柴窑有“片瓦值千金”之誉。

柴窑是后周柴世宗官窑,传说周世宗要求柴窑生产瓷器“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但至今尚未见到柴窑传世品或发掘实物。南瓷系统以越窑“秘色瓷器”著名。

唐代六大青瓷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这六处瓷窑所产青瓷的青釉呈色最好,被后世称为唐代六大青瓷窑。生产青瓷的这六大窑(越州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再加上生产白瓷的邢州窑,合称之为唐代七大瓷窑。

宋代瓷器以各色单彩釉为特长,釉面能作冰裂纹,并能烧制窑变色及两面彩、釉里青、釉里红等。著名“瓷都”景德镇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间为宫廷生产瓷器得名。所选瓷土必白埴细腻,所制瓷器质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珑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戗金。

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质极薄,暗雕龙花,表里可以映见,花纹微现青色。又有“霁红瓷”,以瓷色如雨后霁色而得名。窑变色从一种发展为窑变红、窑变绿、窑变紫三种彩。

清代生产“彩瓷”,图样新颖,瓷色华贵,以“珐琅瓷”、“粉彩”杰出,又有“天青釉”,仿拟五代柴窑瓷色,还有霁红瓷和霁青瓷等。当今著名瓷器产地有:江西景德镇,以青花瓷、青花玲珑瓷、颜色釉瓷和粉彩瓷闻名。河北唐山、山西长治、广州石湾都能采用传统工艺及现代化技术设备,烧制各种各色瓷器。此外,还有河南禹县的钧瓷、湖南醴陵的红瓷、临汝的汝瓷,浙江龙泉的青瓷等。

,择机介入实为良策,而成化斗彩必然会成为下一只“元青花大罐”震惊收藏界。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瓷器与陶器的关系密不可分。当部分掺有高岭土(或长石、石英、石灰等天然釉料)以及其他含有氧化铜、氧化铁、氧化亚铅等天然色彩成份的原料在烧结陶器时,会自然在陶器表面结成一成薄釉(日本信乐烧最早就是这样出现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明代以前中国的瓷器以素瓷(没有装饰花纹,以色彩纯净度的高低为优劣标准的瓷器)为主。明代以后以彩绘瓷为主要流行的瓷器。另一个瓷器制作国家日本也与茶道文化界也发扬了其独特的茶器。

直率的钻石
阔达的画笔
2025-08-16 09:36:36

瓷器从胎釉上看,宋北方窑系的瓷胎以灰或浅灰色为主,釉色却各有千秋。例如钧窑釉,喻为海棠红、玫瑰紫,灿如晚霞,变化无穷如行云流水;汝窑釉含蓄莹润、积堆如凝脂;磁州窑烧出的则是油滴、鹧鸪斑、玳瑁等神奇的结晶釉。南方窑系的胎质则以白或浅灰白居多,景德镇窑的青白瓷色质如玉、碧如湖水;龙泉窑青瓷翠绿莹亮如梅子青青;哥窑的青瓷其釉面开出断纹,如丝成网,美哉天成,是一种独特的缺陷美;还有定窑瓷,其图案工整,严谨清晰的印花让人叹为观止;耀州窑瓷,其犀利潇洒的刻花给人们以流动的韵律美。追求釉色之美、追求釉质之美,在制瓷工艺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境界要想鉴定,必须得了解各窑的特点,王掌柜简单总结了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汝窑

汝窑 宋汝窑天青釉盘汝窑是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前后不足20年,1987年根据宝丰县提供的实物标本,经上海博物馆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复查并进行试掘,终于在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台地上找到了汝官窑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

汝窑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莹润如堆脂的质感。

官窑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这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

官窑瓷器选料精细,用料考究,胎质细腻,胎色呈紫黑色,足边及口沿釉薄处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铁足”之称。釉厚如凝脂,釉面莹润如玉,光泽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黄等多种。釉面纹片是官窑器物的特征之一。

哥窑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哥窑的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片”。细小如鱼子的叫“鱼子纹”,开片呈弧形的叫“蟹爪纹”,开片大小相同的叫“百圾碎”。其中仿北宋官窑的瓷器为黑胎,也具有“紫口铁足”。其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

哥窑器物胎色较深,胎质细腻,足边及口沿釉薄处也可见深色胎,制作工艺精湛,装烧方法亦采用支钉支烧或垫烧,一些盘炉器物的足底有极为规整的圆形支烧痕。釉色以青灰、米黄为多,釉质肥润,釉面有细碎的片纹,纹分两种,一种开较大的黑色片纹,另一种是在黑色片纹中又开细小的黄颜色片纹,俗称“金丝铁线”,是哥窑器物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满布断纹,那有意制作的缺陷美,瑕疵美。

望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