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为何如此珍贵?
元朝时期,米纳依彩绘陶器使用含钴的氧化物绘制烧成釉下蓝彩的技术,传到了我国内地,为景德镇制瓷艺人掌握,烧出了纯深蓝色的霁蓝釉和闻名世界的精美的白釉下蓝花的青花瓷器。
元代青花瓷器的创制,是陶瓷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从此以后,以青花为主体的彩瓷成为瓷器的主流品种,以往一贯占主流地位的颜色釉退居次要地位,陶瓷美学上从以素雅为美的中古时代进入了五彩缤纷的近古时代。因此元青花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学术界认识之后,就立即引起了艺术品收藏界的关注。元青花的市场价格一路飙升。
元代造型大多钝重稚拙,无论青白瓷器都比一般宋、明瓷器显得突出。尤其是日常应用的餐具、茶具等一般器物,常见有相当大的器形。例如传世的元青花釉黑红大碗有的口径达42厘米,青花和釉黑红大盘的口径也在45至48厘米左右。由于胎体厚重,烧制不易,常见有翘棱、夹扁、凹心、凸底等变形的缺陷,因而文献多有元瓷粗率之论。
元代瓷器造型上总的特点是浑厚凝重、气魄雄伟,特别是高级的细瓷,包括至正型青花,这个特点尤为明显。
至正型青花在纹样上的特点是既带有一些西亚美术的装饰形式,又有浓厚的我国传统民间图案的面貌,布局繁密,风格华丽热烈,与当时织金锦的图案和效果又极为相似。从陶瓷艺术发展史上看,元青花的纹饰不但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宋代磁州窑黑彩的图样,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高超,画面精美生动。
至正型青花发色青翠浓艳,青花纹饰笔画有些晕散,浓淡相互映衬,变化自然,最浓处成为黑色并深入胎骨,并发出黑色闪银光的铁斑。用手抚摸釉面,黑色深入胎骨处感觉凹陷。
元青花无论大小盘、碗、杯、盏之属,均里外画花,有白底蓝花,也有蓝底白花,还有白底蓝花与蓝底白花分不同层次交织在一起。有的白花凸起,呈浅浮雕状,为预先在胚体上雕刻而成,可见元青花制作之精。
元青花的釉面颜色总体为青白色,早期偏青,并且釉子较厚,常有垂流泪痕,泪痕处颜色更加青灰。晚期的特别是至正型精品,釉子浓淡适宜,釉色透亮接近洁白。器里施釉少而薄,接痕更加明显。
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这需要作辩证的分析。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所以说,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都毫无差别是绝对不可能的。
古瓷器的传统鉴定,通常是以目测器物的造型、釉、青料、纹饰、胎、款识以及工艺特征等为基本手段,并通过用手摸、掂分量、听声音等一些辅助方式,来辨别瓷器的真伪和烧造窑口、生产年代及艺术价值。这种鉴定方式简称“眼学”或“目鉴”。
在中国古代艺术品中,元代青花瓷具有永远魅力。区别于明清青花的精致和富丽,元青花有着充满激情的雄浑壮丽的恢宏气势,是箭啸马鸣的元代文化的结晶和写照。
说到元青花其实在市场上还是挺受欢迎的,毕竟这个东西非常的好辨别真假,也就是说一般不会踩坑,其实这其中有一个核心的原因,那就是这个元青花有一个无法仿制的特征,那么这个特征到底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揭秘看看,看看这个元青花无法仿制的核心原因到底是什么,感兴趣的你别错过了!
首先元青花所用的进口钴料不可仿,而由于它是钴、铁、铜的伴生,所以烧成的青花,结构十分特殊,由于钴料堆积或浓重的逞色使釉下呈现的如同炼焦碳般带有丝纹状的群峰堆积状,这种表现是特殊独有的,只是进入至正晚期,由于钴料采用了提纯后,才使得这种特征逐步减少,最终青花料的铁锈斑呈现近乎接近明时的永宣青花,但这仅仅限于特别罕见的超大器种,如16米以上之器,而大量的都是如此,这也是与同样使用进口苏料的明、永宣青花也是全然不同的,它基本点也正是如此,我曾讲了仿元青花纵然是古代也是不可能的,原因就在于此。
另一点不可仿的是窖泥之故,元青花的窑泥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工艺,而窖泥时间越久,泥出胶越多,而这如同蒸馍发酵的道理一样,正是由于这种过火的发酵,因而胎骨微微发绵,这可以说除了至正晚期胎泥质在本多元改变以外,总体就是如此,而也正因此铁锈斑会深凹于胎骨之中,我在款式中深凹与微凹中讲到,构成之本是胎骨是窖泥与合宝泥不同的缘故。而元青花主体是采用窑泥,正因为窖泥对元青花制作上有其自己的优劣性,所以元青花胎骨多厚,少薄,而只是进入至正以来才可见薄器,但这时器物其胎骨呈现的结构多玉质的变化感,胎骨变得坚实而钢声明显,这说明只有此时才出现从窖泥到多元合宝的变化,此时才达到完全成熟的地步,我们藏家也许不一定会注意器物由厚变薄的变化,事实上,这正是从此时从生产原料上、配方以及由纯的窖泥到多宝溶入窖泥,再到合宝泥的生产工艺的进步与发展中这样演变而来。而当一种生产工艺下的器物展示出它的这种独特面貌时,另一种则必然是永远也展示不出的,那么窖泥呈现的便是糯米状,而改良后的多宝泥便是玉质感,这是一定的。事实上我们可见到的一切仿品,胎质永远不可呈现糯米状,不错,由于现代工艺可呈现玉质感,这就是所有的仿元之器都在追求所谓的至正型,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糯米状永仿无门,而由于专家不用放大镜,从而对元青花苏料呈现的根本质本分不清,所以仿者便钻了这一空子,而真正要能把苏料的质本呈现结构可分清时,仿品便不存在了。
我们公正的的说,事实上不仅元青花根本仿不成,其它一切都仿不成,而全是由于专家没有弄明白各个时段每种瓷的真谛,所以总以仿来说事,其实原本的正确与错误,答案再清楚不过,怎么能一件器物,十个专家看可出现八种意见,这说明什么说明不懂得人多。
现今不少的专家来西安等地四处鉴宝,公道的说,鉴出的除了民窑,就是历史上文物垃圾,而鉴不出太多的恰巧是国宝,人们如若不信可将它们曾否决的物放好,将一切镜头记录留下来,十年,八年以后再拿出来,那一天一切会令今天的人们不敢相信,那就是我们大家曾经相信与信任的专家。那一天,国家与人们再去回味,才会明白一切。今天,我由衷的说不仅元青花仿不成,而且真正的一切精品都仿不了。真正在今天能探究明白的人就知道了,人的骨质疏松这些骨本的东西,怎么能仿成呢况且做为任何一件器物可言,全方位的都仿到与真器一致,那是不可能的。所言无所不能的高仿,那只能是说明其实可能什么也不懂。
事实上,我曾写古瓷鉴定二十法,其中的任何一法都足以确立某一种瓷的真与伪,但由于祖国瓷业文明的博大精深,所以,它们要全面与综合的认定,而我们太多的鉴定人员,事实上只明白一两招,于是妄图把一切综合成一种方法,用一两种方法来予以定位,这事实上根本就是错误的,可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将他们推到和放在了一定的高度上,于是有的专家便凭借那已知的一两法来归列天下所有的瓷器,能归在其中的认为对,归不在其中的认为错,这样太多的原本更好更精,更可代表祖国灿烂文化的国粹被他们抛弃了,把看不懂的全列在了高仿之列,而这一切,时间便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说有的在目前一旦不能说服天下人的时候,只有用时间了,因为天下太多的真理,开始总难免会以谬误相待,于是在以后时间的大量事实面前,一切全会明了,那时,真与假不辨自明,真品仿不了,那时人们会全部清楚与明白。
通过我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元青花为何仿造不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青花是一个非常文学化的名字,极富诗意,中国古代陶瓷中只有它这么浪漫。其他品种无论在它之前还是它之后,都以一种科学冷静的态度面世,与它同时代异曲同工的陶瓷品种“釉里红”也不叫红花,而青花也从不叫釉里蓝。我很久想不明白中国陶瓷品种为何只有青花命名鹤立鸡群。千变万化的陶瓷釉色都是金属呈色。青花之蓝与唐三彩之蓝同为金属钴作为呈色剂,别无二致。只是唐三彩是陶不是瓷,青花是瓷不是陶。陶与瓷在科学上区别极大,烧造的难易差异极大,所以在元青花之前,土耳其等国只可以烧造蓝色的釉陶。这些,曾深深地影响过元青花,甚至催发了它的诞生。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
一、器型:元青花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一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比较常见的有:盘口兽首罐、盖罐、象耳瓶、玉壶春、凤首壶、卧壶、折沿盘等。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赝品的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协调、不规矩、僵硬,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
二、纹饰:元青花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为霸气、张扬,龙形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常用的纹饰有:海涛、回纹、如意云头、缠枝花果、蕃莲、鹿纹、海水龙、火纹、牡丹、河塘鱼藻纹等。人物故事纹多以元杂剧、民间历史故事为题材。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赝品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
三、釉面: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釉面,整体上看去有沉稳、老旧的特点,上手柔和。出土出水器物由于受浸,局部气泡会变成红褐色。过去古人是用柴烧窑,釉中气泡用放大镜观看密集、通透,有大、中、小之分,这些现象都是鉴定古瓷的佐证。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赝品的釉面表现:元青花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
四、彩料:元青花绘画使用的氧化钴多数是进口料,是与古波斯贸易时用瓷器、丝绸、茶叶交换或购买的。进口料有高铁低锰的特点,有不规则黑褐色的斑块或锡光点片,并有凹凸感,有晕散、下沉,聚集丝、网、珠点的现象。国产料是低铁高锰,发色灰蓝。由于元青花钴料已绘画使用了700年,无论是进口料还是国产料,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枯、下沉现象。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赝品的钴料表现:由于是新画在坯胎上的,没有历史的沉淀,青花浮于器表,没有沉于釉下的现象。
五、款识:元青花署款器物不多见,有署款制造时间,大元国延甲寅造、大元国至正八年等;有署称表明瓷器用途,赏赐、内府、枢府、赵府、张文进造等;还有些书写八思八纹。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其中,以“古相博陵第”粘贴款最多,只要发现窑藏,所有不同器物种类都有贴款,也有只有三个字“博陵第”的。目前有的资料显示,古相博陵第是元代或更早期牌楼的名,贴牌便是牌楼塑影的标志,也是一个民间组织。
元代青花可分为大件器和小件器两种,典型的元青花瓷鉴别特征主要有七点:一、元青花一般胎体厚重,上手感觉适中;二、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旋纹,个别有跳刀痕并黏有填砂。三、青花色泽有浓艳、灰浇两种,均有铁锈斑;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四、具有圈足外墙斜削处理,往往留有浸釉时的手抓指痕,露胎部分呈褐红色;大件器底无釉露胎部分常黏有较大面积的釉块。五、分段制造,拼接而成,接底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类内壁釉面有不平状。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六、凡梅瓶之口均为上窄下宽之梯形。七、高足杯的杯身和足采用湿胎接合,足内顶端无釉,而且往往有乳丁状凸起,足部空心而不封底。
中国学者大部分认可青花肇始于14世纪中叶或者更早一些。大维德基金会的那对标准器——青花龙纹大瓶的1351年确切纪年不存争议,即便再早,青花也早不过14世纪初,这结论也已达成共识。而在土耳其的文献记载中,钴料作为釉下蓝彩的使用早在12世纪末就进入波斯地区,但它仅使用在釉陶之上,离瓷器还差着一大步。日本陶瓷权威三上次男先生也认为,从11世纪中叶之后,波斯陶瓷对中国陶瓷产生过影响,尤其波斯的白釉蓝彩陶器直接影响了中国青花的诞生。这种由西向东的技术传播显然带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点。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像蓝釉白花菱口大盘这类作品虽充分表达着伊斯兰文化的色尚,蓝色饱满,但为何并未呈现流行趋势?而青花作品无可争议地成为这种蓝色瓷器的主流,在伊斯坦布尔的参观中,在伊斯兰文化对蓝色的理解上,渐渐让人悟出其蓝色的表现力,疏密,浓淡,内容,都让神秘之蓝不再是简单之蓝。苏麻离青是个专业术语,听着诡异,所以多年以来对苏麻离青的解释莫衷一是。苏麻离青文献上也有写苏勃泥青,这是青花必须的呈色剂。其中苏麻离青、苏勃泥青后面的“青”字就是通用后缀字,如龙井茶、乌龙茶后面的“茶”字一般。那么苏麻离是什么呢?
按定名的规律,苏麻离为地名可能性最大。学者们就这一音译在可能的范围寻找。最早有学者认为青料来自印尼的苏门答腊(Sumatra),后又有学者说是索马里(Somali),日本学者又考证是斯玛尔图姆(Smaltum),这是中亚地区一种色料;还有学者考证翔实,认为中东伊拉克地区最古老的制陶中心萨马拉(Samarra)才是苏麻离青的出生地。
这是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不管谁是苏麻离青的产地,它应该都与伊斯兰文化有关,首先是它的色尚——蓝色;其次是它的应用——制陶,这些都可以证明青花的血缘。而上述地区大都在13世纪前完成了伊斯兰化的过程。苏麻离青由明万历人王世懋《窥天外乘》首次提及: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以苏麻离青为饰。这以后的所有其他类似记载都大同小异,清代以后甚至讹误为苏泥勃青。保利参拍咨询《laih2005123004》。这一现象也导致中国人很长时间固执地认为青花为永宣时期烧造,在青花诞生600年后,才由美国人波普纠正了这一说法。
随后,苏麻离青的身世是否与郑和下西洋有关开始成为问题。过去认为苏麻离青是由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才成就了永宣青花高不可攀的地位,但元青花的溯本清源,苏麻离青的身世越来越清晰,表明了这一段历史的改写,让它趋向于真实。今天,全世界都知道青花是中国的国粹,已有七百年的历史。而这一历史的秘密已逐渐公开,元青花是中华文化、伊斯兰文化与蒙古文化三者的结晶。它把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有效结合,利用中国传统而优秀的制瓷工艺表现伊斯兰文化的金属工艺,用伊斯兰文化鲜艳的蓝色改变中国人固有的审美趣味,这一文化结合空前绝后,让我们坐享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