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砖的烧制温度要在1100度以上,地砖的烧制温度要在1300度以上。
瓷砖,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而形成的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建筑或装饰材料,称之为瓷砖。其原材料多由黏土、石英砂等等混合而成。
瓷砖的历史:
瓷砖的历史应该追溯到公元前,当时,埃及人已开始用瓷砖来装饰各种类型的房屋。人们将黏土砖在阳光下晒干或者通过烘焙的方法将其烘干,然后用从铜中提取出的蓝釉进行上色。
公元前,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发现了瓷砖。这种瓷砖以蓝色和白色的条纹达到装饰的目的,后来出现了更多种的式样和颜色。
在中世纪伊斯兰时期,所有瓷砖的装饰方法在波斯达到了顶峰。随后,瓷砖的运用逐渐盛行全世界,在瓷砖的历史进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马赛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地砖、安特卫普的釉面砖、荷兰瓷砖插图的发展以及德国的瓷砖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扩展资料
选购瓷砖五步法
1、确定风格
在选择瓷砖之前,首先要考察房间的设计风格,根据居室采光强弱,面积大小,再来决定选择瓷砖的色彩、花纹、规格,一般房间狭窄的以选用单色地砖为宜。
2、市场询价
没事的时候到建材市场收集各厂家宣传资料,询问好价格。如果有展销会、促销活动,不要错过良机,这时候可免费获得资料和提供咨询服务,且资源充足,品种齐全,质量普遍较好的,有挑选余地,购砖也能得到一定优惠。
3、行家咨询
向业内专家、行家,以及购买瓷砖的用户咨询、总结多方面的经验,从中比较挑选,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找出自己满意的品牌。
4、品牌对比
因品牌代表企业的产品综合实力,它包括技术、品质、服务等内涵。消费者在选购产品时一定要选择美誉度好、信誉度高的产品。另外,建材市场是各种瓷砖云集的地方,到建材市场买瓷砖,品质更有保证。不过也要看建材市场的信誉度以及管理规范模式等,越大越好。
5、确定品牌
一般来说,大公司、名牌企业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能力强,讲信用、重承诺,用户有什么问题,都会上门服务和给予技术解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瓷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墙砖
深情的花生
2025-08-17 10:15:18
网购已经成为一种消费习惯,但是瓷砖有别于他物,在购买的同时多少会比其他的产品拥有更多的疑虑,在花样万千的淘宝市场,如何独具慧眼的选择到您的刚好合适?如何在一众同款产品中挑到最好的那个呢?我们应该如何挑选瓷砖(或者如何鉴别瓷砖的好坏)?
在陶瓷行业的检测中我们经常会用到一句这样的话:“一看二听三测四量”。
所谓一看:
1看瓷砖的外包装,有无厂名厂址以及商标,以免买到三无产品(出口转内销换包的除外)。
2看瓷砖的釉面,是否有无针孔、斑点、裂釉、釉面的质感、外伤,有无色差,图案要细腻,无明显的漏色、错位、断线或者深浅不一的情况。
3看瓷砖是否变形,测量瓷砖的两条对角线是否相等,侧面平整的砖,铺贴容易效果也好(目测法:将地砖置于平整面上,看其四边是否与平整面完全吻合,同时看瓷砖四个角是否均为直角,再将瓷砖置于同一品种以及同一型号的瓷砖中观察其色差程度;测试法:取出一片砖,两片对齐,中间缝隙越小越好。如果是图案砖必须用四片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图案来,还应看好砖的图案是否衔接、清晰。把这些砖一块挨一块竖起来,比较砖的尺寸是否一致,小砖偏差允许在正负1毫米,大砖允许在正负2毫米。)
优等品:至少有95%的砖距08m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
合格品:至少有95%的砖距1m远处垂直观察表面无缺陷。
二听:
1可以进行敲打,声音清脆说明瓷砖瓷化密度和硬度高、质量好(用手轻轻敲击地砖,若此砖发出"噗、噗"的声音那表明它的烧结度不够,质地比较次。若发出轻微的"咚咚"声,它的质地相对于前一块来讲就比较坚硬)(其实方法很简单,用手去敲,高密度的瓷砖敲出来有玻璃清脆的香声。而低密度的瓷砖发出沉闷的砖瓦的声音。)
2以一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夹瓷砖一角,轻松垂下,另一手食指轻击瓷砖中下部,如声音清亮、悦耳为上品,如声音沉闷、涩浊为次品。
三测:
看瓷砖的吸水率,用水滴在砖背面,扩散面积越小,吸干时间越长,吸水率越低,质量越好 将墨水/茶叶水滴在瓷砖的背面予以观察,如果滴入的墨水/茶叶水立即被吸收,则说明其密实度较差,反之则为好砖。 一般来说,吸水率愈低的产品,强度相对较高,抗冻性也相对较好。如果用户购买陶瓷砖主要用于铺地或用于室外墙面,需购买吸水率较低的产品,如瓷质砖或炻瓷砖。如果用户购砖主要用于室内墙面,如厨房、卫生间墙面,可选用吸水率较高的产品,如陶质砖。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类产品对抗龟裂、抗热震性、耐污染性及耐化学腐蚀性要求相对较高。
四量:
其实四量的标准也是看砖的平整度,另外还有一个跟瓷砖息息相关的系数检测,耐磨度测试。
(平整度测试)
耐磨度:耐磨度光凭感官是不能确定的,更多的可能要依靠一些技术指标。在众多的标准中,配度(也叫耐磨度)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标准,它表明面砖容易磨损的程度,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五度:
Ⅰ度:耐磨损率最低,一般用于展示、墙面及活动极少的地方。
Ⅱ度:耐磨的程度要大于Ⅰ度的瓷砖,主要用于浴室、卧室等没有硬摩擦的环境中。
Ⅲ度:耐磨度适中,主要用于活动量较大的场所。如客厅、厨房等。
Ⅳ度:耐磨度较高。在豪华住宅的门厅、走廊以及公共场所使用非常适合。
Ⅴ度:Ⅴ度的划分没有一个清楚的概念。但从理论上讲,具有超耐磨度,一般用于非家庭环境中,如机场、车站等。
(耐污测试)
(耐磨度测试)
以上均来自极有家达人:理想家-Home对我们产品DSX2009的测评。
本回答来自好好住用户雏菊手工花砖,更多装修攻略,居家经验,欢迎登陆好好住APP查看
敏感的小松鼠
2025-08-17 10:15:18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清时期彩瓷的种类很多,从烧造工艺上来区分,除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之外,可以分为釉上彩和釉上釉下混合彩两大类。釉上彩是先烧成白釉瓷器,在白釉上进行彩绘,再入彩炉低温二次烧成,釉上五彩,粉彩、珐琅彩都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斗彩、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彩瓷类三大系列。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钧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丝绸之路”与“陶瓷之路”
丝绸与陶瓷是中国人民奉献给世界的两件宝物,这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伊斯兰民族用中国的大青花瓷盘盛饭装菜,然后很多人围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宾等民族将中国陶瓷作为神物顶礼膜拜;非洲人将中国瓷器装饰于清真寺、宫殿等建筑上。古罗马人将中国的丝绸奉为上流社会和贵妇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纪前后引发了一场丝绸与道德之间的争论。丝绸与陶瓷作为物质产品出现,其意义不仅只此作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来的两条大道,彻底改变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肇始于西汉,从当时的首府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沿楼兰古城,过阿拉山口,出中亚、西亚抵安息、大秦等地,当然这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一条通道;此外在中国的西南、东南沿南也存在。故“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域风貌有:沙漠、草原、高原、高山、平原、海洋等,蕴含着说不尽的艰辛和酸楚。“丝绸之路”因丝绸而发,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文化之路,现代将其命名为“亚欧大陆桥”,使之成为世界上诸多文化的母胎。在这条路上,传播得最为成功的是宗教。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甘英出使大秦,这公元前60年的历史时刻注定要在中国历史上闪烁光辉。其后的岁月,“春风度过玉门关”,也有了“劝君少饮一杯酒,西出阳关有故人”的新型外交关系。是这条路,让中国人认识了波斯人、阿拉伯人、希腊人、罗马人、日本人、朝鲜人、印度人和地道的欧洲人……
“丝绸之路”一词是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其后的“文化使者”——英国的斯坦因、法国的伯希和、瑞典的斯文赫定等也曾踩着同行者的足迹,窥视中国文化的神秘。为此,许多无价之宝至今散落在世界各地。一个世纪以前,一个无知的看守佛教寺窟的中国道士——王圆箓 ,区区几个铜板,拱手奉送了敦煌几乎一半的文化财富,所幸这些文物现已都得到妥善的保存和传播,我想现世的中国人是否应该好好看看西方人如何对待文化、对待传统,在这些文物面前难道真的若无所思吗?可喜的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8年开始实施了“丝绸之路考察”的十年规划,其主题是“丝绸之路:对话之路的综合考察”,进一步奠定了这条商路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发端于唐代中后期,是中世纪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动脉。因瓷器的性质不同于丝绸,不宜在陆上运输,故择海路,这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在这条商路上还有许多商品在传播,如茶叶、香料、金银器……。之所以命名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为以瓷器贸易为主的性质,也有人将这条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后期,由于土耳其帝国的崛起等原因,“陆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开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点在中国的东南沿海,沿东海、南海经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东海岸或经红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从东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鲜。在这条商路沿岸洒落的中国瓷片象闪闪明珠,照亮着整个东南亚、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书记载,唐代与外国的交通有七条路,主要是两条:安西入西域道、广州通海夷道,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业的繁荣不仅从长安体现出来,在东南的扬州也更是如此,扬州时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则就不会有李白之“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如果说陆上“丝绸之路”给中国带来了宗教的虔诚,那么“陶瓷之路”则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商业财富,同时也为殖民掠夺打开了方便之门。因此,16、17世纪以后的“陶瓷之路”,在某种意义上讲,成了殖民掠夺之路。
“陶瓷之路”是日本古陶瓷学者三上次男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日本中东文化调查团的重要成员,在埃及福斯塔特(今开罗)的考古发掘,彻底启开了这位对中国陶瓷有迷恋情结的人的心扉。于是他将多年来在世界各地对中国陶瓷的考古成果,著就了《陶瓷之道》这本影响世界的陶瓷著作,其意义深远。他在日本和世界陶瓷学界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陶瓷之路》同时也让世人再一次了解和认识了这个与中国同名的“china”。
陶瓷与丝绸作为中国两大物宝,也为中国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然而这两条路的命名都为西方学者所为,的确值得国人好好思索一番。
暴躁的哈密瓜,数据线
2025-08-17 10:15:18
现在市面上用于墙面的装饰材料种类很多,比方说,墙纸、瓷砖、瓷片等等,其中瓷片作为新型材料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瓷砖、瓷片是一样的吗?很多人会因为一个字上差别,就把它们当成一样的,其实二者的差别还是很大的。那么,墙面瓷砖还是瓷片好呢?瓷片挑选有哪些小技巧?下面,我们跟着土巴兔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墙面瓷砖还是瓷片好
1、瓷砖的款式风格各异,装饰的类型更广。而且瓷砖坚硬耐磨,使用的时间会比较长久,可以依据个人的喜好,来对墙面进行装饰。
2、瓷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砖,或者花片,它的表面比传统瓷砖更加光滑轻薄,附着能力也很强,造型百变,非常适合做大面积的墙面使用。
3、墙面瓷砖还是瓷片好?从与墙面的粘合性来看,瓷片会更加的优异,瓷片最大的特性是超薄,因此在铺贴上更加省力,粘合度更高。若从使用的寿命来考虑,瓷砖使用的寿命会更长。
二、墙面瓷砖还是瓷片好之挑选瓷片小技巧
1、听声音。用手指在瓷片表面敲打,听一下声音的响亮、清晰程度。若发出的声音清脆,证明产品较为优质。
2、看背面商标。在选购时,要注意瓷片背面的商标,是不是和包装箱上的标识、瓷片的规格、色号一致,有没有产品的合格证等等。
3、看尺寸。把两片相同型号的瓷片合在一起,看看四边是不是相吻合,是否均为直角。
4、看硬度。优质瓷片断裂处更加细密,硬脆,而且色泽一致。
5、滴水试验。在瓷片背面滴上一些水,过几分钟之后,再观察瓷片的表面,优质瓷片的表面是不会透水的。
文章结语:上面给大家介绍的墙面瓷砖还是瓷片好以及瓷片挑选的小技巧,朋友们在挑选瓷片时,相信以上的小技巧都能够派上大用场。除此以外,品牌也是大家需要注意的哦,比如说东鹏、马可波罗、冠军陶瓷等等都是不错的大品牌,不妨考虑看看。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主要是由瓷土烧制而成的。瓷片指的是墙面用的外表有次面的薄层贴片,是内墙砖的一种,外表润滑,属于通体砖。瓷片要求外部蕞好不存在一星半点气泡。由于有气泡时,瓷片很容易受冻碎裂。瓷片该当属于通体陶瓷,但不属于砖,而属于片,瓷砖是瓷。瓷片,又称花片或花砖,通常每种瓷片都会与墙砖或地砖相配套。瓷片对铺贴工艺要求较高,由于其为镂空构造,瓷片双面都不接触墙体,装置起来有一定难度,大的造型还需求几块砖停止拼接,结实性较弱。运用范围局限较大,因此普通家庭很少选用。
苗条的战斗机
2025-08-17 10:15:18
青花瓷烧成的温度是在1000-1200度左右。
1、青花瓷是在焙烧时,前期采用氧化焰,烧窑快结束时用浓烟薰翳(这时火焰是还原焰),经短时间渗透,便呈现黑色。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有的黑陶表面乌黑发亮,胎体薄如蛋壳。白陶是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胎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1000℃左右。
2、在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常见的有两种青花瓷,一是胎呈灰色,胎质坚硬,器表带有灰色透明青釉,烧成温度达1200℃的釉陶,其物理性能已接近瓷器,原料为高岭土,吸水率很低,火候1200℃,叩之有金属声。因此称这种釉陶为原始青瓷。另一种是胎呈红色,表面施绿、黄、黄褐色的低温釉,釉料中有铅作助熔剂,因之称铅釉陶器。
3、先用60-70℃的温度烘干,然后预热到600℃,再用1200-1300℃的高温加热,最后降温,烧制碗碟时,将高岭土、钾长石、钠石等粉碎,搅拌成面团状,用机器按碗碟形状压成坯,一批碗碟最快6个小时烧制完成,厚一些的则需10多个小时。
扩展资料
制作顺序:
从配泥、成型、配釉及煅烧四方面加以介绍。
1、配泥
配泥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清除杂质,另一方面是把产地来源不同,成型和煅烧性能不同的土搭配成符合制作者所需要的、具有一定烧成温度范围的、能和釉及煅烧温度相呼应的熟土。有时为了加强泥质在高温煅烧情况下的支承力,使坯体不致下塌而适当渗些砂子。有时为了追求陶土烧成后的色泽而加入一些着色原料成为"色胎"。 陶土和瓷土的化学成分基本是相同的,由于风化和再风化的原因,改变了它们的物理性能,使之出现了陶土具有较大的粘性和可塑性,瓷土具有脆性及高温状态下玻化程度较大的区别。
2、成型
拉坯的准备工作是揉泥:就是把泥团放在车面的圆心部位,辘轳转动后,用手腕和手指的相反作用力把泥团把握在圆心之中,然后双手把泥团反复几次上下托拉,使其进一步排除里面的气泡,使泥更"熟"。
3、施釉
施釉方法:浸釉、涂釉和喷釉。浸釉是把整件坯体浸于稀稠合适的釉药之中,让其自然吸附至一定的厚度。涂釉是用毛笔蘸了釉药后涂于坯体上,用笔的侧锋涂擦也会出现特殊的效果。喷釉是用喷雾器把釉药喷于坯体。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青花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