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老虎
2025-08-17 22:40:07
商丘除了在豫菜方面继承传统外,地方的特色小吃值得称道。归德府的水激馍,夏邑冉家的五香糟鱼,归德名菜虾子烧素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名菜。总结了一下代表性的十大名吃,你吃过几样?
1、焦饹馇
焦饹馇
焦饹馇是睢州独有的汉族传统小吃。入口脆香不腻,爽口宜人。适量食用,有清热解毒、怯火、降血脂之独特功效。曾为康熙一朝宫廷贡品,系优质绿豆和小米手工水磨为浆,先加工成扎卷,再均匀切割成条块油炸而成。入口脆香不腻,爽口宜人。适量食用,有清热解毒、怯火、降血脂之独特功效。
2、水激馍
水激馍原名水浸馍,发源于商丘古城归德府的一种汉族传统名点,属于豫菜系。成品色泽鲜艳,外焦里浓,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馍炸好后要放在水里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馍。相传明代阁老沈鲤(河南商丘人)每次招待宾客,必要家传的水激馍上桌。
3、安平煸炒鸡
安平煸炒鸡产于柘城县安平镇。煸炒鸡是当地传统的汉族名小吃,为安平镇丁家所祖传,至今有百余年的历史。炒锅烧热,油在旺火上烧至六成熟,推入鸡条,小火,不停地煸炒,煸至鸡皱皮,加入,辣椒,花椒,黄酒、酱油、白糖和味精,姜,葱 鸡熟后加红油,麻油,芝麻,出锅。
4、利民羊肉汤
吊炉烧饼和羊肉汤
清澈澈的城河水环抱着一座小小的古城,它有一个最古老的名字,叫做“虞国”,在以后的朝代里,它改名叫虞城。到上个世纪的1953年,谷、虞两县合并,新的虞城县城定在马牧集,原来的虞城从此改名为利民镇。现在利民镇最有名的小吃就是羊肉汤,在利民老城内外,每个餐馆里都卖有羊肉汤,而且一年四季不断,下馆子就餐的人总是要喝上一碗羊肉汤的,因为利民镇的羊肉汤的确有特殊的风味。
用当地健壮的山羊,现用现杀,先是用羊骨,油熬制老汤,每天凌晨四点钟开始上锅,放上白芷,花椒,丁香,三代,草果,小茴,辣椒等十九味传统作料,煮汤时放上鲜羊肉熬煮,肉熟后捞出待用。食用时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碗中,用沸汤冲涮三遍,加入调料,味精,香菜,葱片等,然后用锅中的沸汤冲成羊肉汤,特色为“三清”即上层油清,中层汤清,下层肉清,整体清澈透明,一眼见底。味道鲜美,清香可口。再配带烧饼共食,更美味佳肴。
5、郭村烧鸡
烧鸡
郭村烧鸡是商丘(商丘市郭村镇)现传统名菜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该产品的特点是:香味扑鼻、色佳味美,肉质嫩白,形体完整、烂而不腻,回味悠长,如趁热时提鸡两腿于盘上,轻轻一抖,即肉骨脱离,肉落入盘中。
6、虾子烧素
虾子烧素
虾子烧素香、味、形俱佳,具有浓厚的豫东风味──色重、香浓、汤厚、火透。 汤 夏邑 ,是河南省汉族传统小吃中的名膳之一。晚清时,老厨师关合清每次招待饮差大臣都以虾子烧素拿手。民国时,厨师陈思荣、陈思明将上菜的烹调技术推进一步,并由官府菜推广为市肆菜。
用温油将面筋炸透,撕成块状,然后加入虾子、鸡皮、香菇、银耳、鸡鸭汤,用文火煨汤收汁。
7、哨子汤
哨子汤
创于民国初年,为宁陵县东街范家祖传技艺。哨子汤的主要原料是小米。将小米磨成浆以后,配以鲜鸡汤、羊油、粉条,加上茴香、姜、花椒、味精、食盐等熬制而成。食用时,在碗里浇上特制的牛肉精哨子和辣椒油,其味鲜美可口、不腥不膻、香而不腻、余味绵长。 因喝时要放在嘴边吹一下,所以称作“哨子汤。
8、五香糟鱼
糟鱼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列为贡品。五香糟鱼选择夏邑城湖特产200克左右重的肥嫩鲫鱼为原料,整鱼不去鳞片,剖腹去内脏,经腌制、油炸、放入多种佐料精工焖制而成。其色金黄微带赤,香味浓郁而醇正,骨酥刺烂形不变,鱼肉鲜美营养高。热吃不腻,凉吃不腥,实为宴席美肴、佐餐佳品。
9、垛子牛羊肉
垛子羊肉
垛子羊肉乃是当地四大名吃之一,起源于明朝时期,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据传,当年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最喜爱吃的名吃。其做法是:把去杂剔净的羊肉和10多种佐料煮熟,用布包好,上压木板和重物,过10多个小时即成。垛子羊肉色泽浅红,净肉无杂,质地瓷实,用刀能片如纸,薄得透明,肉味鲜香,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在祖传工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改进,又加入了名贵中药材,具有强身补肝、肾、坚筋骨、益中气、滋阴壮阳之功效,色、香、味、形极佳,成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食文化精华之一。宁陵县关氏(敬德)垛子羊肉先后被评为“中国名菜”、“商丘市传统风味名小吃”。
10、高炉烧饼
高炉烧饼,也叫吊炉烧饼或者鸡窝烧饼。高炉烧饼古代叫做胡饼,它是一种在我国很多民族民众都喜欢的美食。河南高炉烧饼的渊源已经很难说清楚了,正是由于它的美味所以才流传至今,今天依然受到广大豫北和豫东人民的热爱。
制作高炉烧饼的主料为面粉,辅料有芝麻、盐、糖、五香粉、芝麻酱、蜂蜜等。高炉烧饼的烤制也很特别,把饼贴在炉子顶上,下面用炭火烘烤,不过三五分钟就能烤熟。
商丘的烧饼加上切成片的垛子牛肉最好吃,想想都是口水!
烧饼加肉
以上名吃排名不分先后
苗条的星星
2025-08-17 22:40:07
河南城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焦作绞胎纹瓷罐 焦作馆藏绞胎纹瓷罐,器型很小,样子有点儿像小时候家中用的小盐罐。罐体遍绘棕白两色相间的羽毛状花纹,不显精致,我看着有点儿莫名其妙。馆里人小心翼翼地将它拿起来,让我顺着罐口向内望,原来棕白相间的花纹贯透胎体,自罐外延伸到罐内,嗬,这倒是头一回见。 “见过小孩子玩的彩色橡皮泥吗?工匠们把黑白或褐白相间的泥料,像小孩玩泥一样交替叠摞,互相糅合,再经盘卷、切割滚压,纹饰入胎。成型之后纹理多变,如木理纹、野鸡翅纹、羽毛纹、曲折纹、团花纹等,给人一种梦幻般感觉。”焦作市博物馆副馆长袁爱民先生解释道。这件瓷罐,产于焦作修武的当阳峪窑。这种瓷器又称绞胎瓷、绞泥瓷、透花瓷,焦作百姓叫它花馍瓷。这种陶瓷装饰方式,起于唐,盛于宋,据说灵感来自于古漆器的一种工艺。 当阳峪窑的绞胎瓷,挂透明釉或绿釉,花纹有自然纹和规整纹两类。自然纹如流水潺潺、群岚叠翠、大漠孤烟,有中国画泼墨韵致。规整纹则神秘端庄,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有羽毛纹、草编纹、花卉纹、麦穗纹、漩涡纹、放射纹等。 绞胎瓷器在线条变幻间,完成了花纹构成,更蕴含了天地间循环轮回的深沉哲理。图像入其胎泥,内外相同,表里如一。线条宛转,辗转回旋。起止玄妙,画面写实写意共存,与中国传统人文思想息息相通,充分展示出中国陶瓷文化的特有韵味。 完整的绞胎瓷器存世很少,袁爱民先生说:“当阳峪宋代绞胎残片,指头大的就能卖几十块,稍大一点的成百上千。”纵观中国陶瓷发展史,能在坯胎上做文章的,除去绞胎瓷,便是景德镇的青花和醴陵的釉下彩绘。当阳峪绞胎则是两种或两种颜色以上的泥在胎体中的内外通体装饰,烧造短暂,存世稀少,焦作以外很多搞古瓷收藏的人听都没听过,更谈不上见到器物了。 窑还在,烧窑人何往? 这种奇妙的瓷器,因何会诞生于焦作的修武县呢? 焦作古属“三河”地区之“河内”,“九州”中央之“冀州”,太行山南之“山阳”,是黄帝统一中原、百族交汇融合、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修武县是黄帝所封陶正(主管制陶之官职)宁封子诞生地,是我国陶瓷文化的一个根源地,此处“陶事”较景德镇不知要早上多少年。 绞胎瓷创烧于唐代,产地主要在河南巩县窑和陕西耀州窑。入宋以后,河南焦作修武当阳峪窑继续烧造,成为绞胎瓷的鼎盛时期。 距焦作市区3公里之处,焦作的后花园缝山公园东部,有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当阳峪村,人家不过百户,鸡鸣犬吠,岁月流长,乍一看,是个普普通通的北方小村。但你绕着村子走走,就能捡到釉面开着细纹的宋代古瓷片。每年六七月间,暴雨还会冲刷出古瓷残片。 据1933年的《修武县志》记载,当阳峪附近裸露于地面的宋代古窑址有四百余座,是我国宋代瓷窑中风格变化最多、造型与装饰品种最为丰富、做工特别精细的大规模窑场。 小村东南角有一个荒凉小院,院里立着窑神碑,这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三座窑神碑之一,另两座一在陕西耀州黄堡镇,一在河南禹州神篨镇。窑神名百灵翁,是东晋一位神奇的制瓷工匠,北宋熙宁年间被封为德应侯,成为行业供奉的神灵。 窑神碑上记载:宋崇宁四年即1105年,当阳峪人远赴山西耀州黄堡镇恭请窑神百灵翁德应侯至当阳峪立庙,护佑当地发展。当时的当阳峪窑烧窑者有百余家,以此为生者万余户。 当阳峪窑出产多种瓷器,其中的绞胎瓷器,尤为时人所重。宋朝人对它的追求已近“癫狂”,达官显贵以拥有一件为荣,两件为富,三件为贵。 北宋“靖康之乱”后,瓷业渐衰,绞胎瓷也成了人们记忆中的“玉香飘渺”。之后,当阳峪窑和绞胎瓷都消逝于岁月深处。 绞胎瓷重新进入世人视野,缘于几个到中国淘金的“老外”。 上世纪30年代,居住于开封的英国大收藏家司瓦洛(R·W·SVALOW)到设于焦作的英国公司任职,他到当阳峪遗址调查,以行家的眼光意识到窑址的价值,他又邀请瑞典工程师卡尔贝克(O·KALBECK)前来,两人雇用当地农民多次挖掘,得到大批瓷器及碎片,取走大量文物标本,并发表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 1941年,日本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看到该文章,对精美的当阳峪瓷器激赏不已,发表了《北宋修武窑》一文。从此,修武当阳峪窑在文博界名声大噪,文物商不断将收购的完整器和瓷片运到北京。 1951年及1962年,故宫博物院曾两次派陶瓷专家陈万里等人到当阳峪实地调查,陈先生发表了《谈当阳峪窑》,指出:“黄河以北的宋瓷除了曲阳之定、临汝之汝以外,没有一处能与当阳峪相媲美。” 到了2003年10月至2004年5月,河南省考古研究所对当阳峪窑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2004年5月22日,国内外50余位知名考古专家汇聚焦作当阳峪窑发掘现场,再度认定“当阳峪瓷窑堪与汝窑、钧窑、定窑等著名瓷窑相提并论”。 失传数百年,谁人复活? 当阳峪绞胎瓷器技法,自宋代之后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已失传数百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种技艺是在日本复活并用在陶艺上,复活者就是日本的小山富士夫。 小山富士夫上世纪30年代曾来焦作,但却与当阳峪古瓷窑址擦肩而过。因为,当时小山从日本到焦作,是为了考察焦作西部月山一带宋代古窑遗址。那时的他,并不知道当阳峪窑的存在。好几年后,卡尔贝克给他寄去了《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还有当阳峪绞胎瓷的残器和一些碎片的照片,本意是想请他看一看那是不是失传已久的古中国的一个瓷种——绞胎瓷。 小山富士夫慧眼识珠,他仅凭考察报告和照片上的残器碎片,便感受到当阳峪绞胎瓷技艺的独特魅力和价值,撰写了《北宋修武窑》一文,把当阳峪绞胎瓷介绍给了日本陶艺界。 这件事有点不可思议,三个外国古陶瓷专家的交流阴错阳差,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司瓦洛和卡尔贝克,只是做了做学问。没考察过当阳峪古窑遗址的日本人,却让当阳峪绞胎技艺在日本开花结果,绞胎技艺最终成为日本陶艺界引以为荣的一种技法,还有了一个日本名字——“练上手”。其中两位陶艺大师——松井康成和伊藤赤水,艺术成就最为显赫,他们在享有国际声誉的同时,也被日本当做“国宝”。 与日本相比,国内是另一种情形。当阳峪古窑遗址及其历史文化价值由于陈万里等专家的考古发现,逐步被人们所认知,古窑遗址表层的瓷器碎片,被收藏爱好者席卷一空。但绞胎瓷技艺的复活,却无人问津。 直至上世纪80年代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梅健鹰教授及焦作本地的多家企业和个人,才先后投入到复活绞胎瓷的工作中。 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绞胎瓷器很特别,但诞生于中国并不意外。一个能将一把黏土玩到出神入化的民族,绞胎瓷不过是其随心所欲的小游戏而已。 绞胎工艺最早诞生于唐代,至宋代发展到极致,元以后逐渐衰亡。 专家们经过分析,发现唐代绞胎残片在时代、窑口、质地、器型和装饰特征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密切关系。唐代绞胎瓷是贵族日用品,传世极少。唐三彩是殉葬品,较易保留,传世量就比唐绞胎瓷大太多。 宋代统一后,经济大发展,全国窑场纷立,绞胎陶瓷在北方多个地区都有出产,郑州收藏专家张杨先生告诉记者:“山东淄博也产绞胎器,但时间短,数量极少;河南宝丰段店绞胎器工艺较为粗糙,主要表现在两种或几种胎泥颜色对比度较弱、所施颜色釉较混沌。修武当阳峪窑及其附近矿山、恩村诸窑的绞胎产品数量最大,且质量、纹饰也最为精美。” 绞胎瓷的制作方法是:用黑、白多种颜色的胎泥,交替糅合、折叠、盘卷、切刮,经拉坯或模压成型,再粘贴、镶嵌、拼接而成。坯体上出现两色或多色相间的美丽图案,之后施以透明釉或黄、绿、棕、翠蓝、三彩釉入窑烧成(也有先高温素烧,施釉二次入窑烧成)。 绞胎瓷既可整体绞胎,也可按构图需要将绞好的胎料,贴塑于成型器物之上。目前,已发现的烧造绞胎瓷器窑址大多在河南境内。山东诸地所见绞胎瓷器,系由河南输入或在河南影响下仿制。 “当阳峪绞胎瓷,羽毛纹对称整齐有序,木理纹似木纹流畅,水波纹如行云流水,编织纹如草编、竹编般逼真,还有条带纹、石理纹、树叶纹、麦穗纹、蒂纹、涡纹等,开创了我国陶瓷胎变装饰的先河。绞胎装饰,由胎而生,表里如一、五彩渗化的效果,构成了绞胎瓷的特有韵律。”袁爱民先生说。 除绞胎瓷外,还有一种绞釉瓷,两者几乎同时出现。所谓绞釉瓷,绞的并不是釉,也不是绞的化妆土,而是“绞花”,是各种彩料的综合运用。施彩方法不难想见,是运用各种特殊技巧,或借助外力,使胎体在不同角度倾斜的状态下,或在旋转运动中,使彩料形成绞花纹饰,具有流动韵律之美。常见品种有白釉黑绞花、翠蓝釉黑绞花、三彩黑绞花、绿釉黑绞花、棕黄釉绞花等。 当阳峪绞胎瓷的鼎盛时期是在北宋,当时,官、民两大系统都蓬勃发展,“和光同尘,分外妖娆”。据陈万里先生分析,当阳峪窑的鼎盛时间,正和北宋北方瓷业同步。也就是说,北方当阳峪窑和耀州窑两处民窑最发达时期,定窑汝窑,也正发展到最高点。定瓷“云蒸霞蔚如冰如雪”,汝瓷“玛瑙为釉,珍如拱璧”,它们都洋溢着令人低眉的尊贵华美。与它们同生同在的民窑如当阳峪窑,却充满着随心所欲的逍遥意趣,艺人们越朴素越笃实,越有无上之美,因其无心,反留下美的深深烙印。超乎自由,抵达自在。 专家点评 绞胎瓷有着独特的文化特质,它表里如一被称为“瓷中君子”,每一件绞胎瓷纹饰都不尽相同,被诠释为“君子和而不同”。 焦作馆藏的宋代绞胎纹瓷罐,直口、丰肩、圆腹、矮圈足,胎质坚硬细腻,口沿为白釉,其余部分用棕白两色瓷土,糅合成棕白相间的孔雀羽毛纹样。罐体为上下两段拼接而成,致使上下两部分图案互相交错,富有变化,极为别致。这种工艺复杂、风格别具的绞胎瓷器是当阳峪窑的独特装饰手法。
碧蓝的冬瓜
2025-08-17 22:40:07
墨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借助于这种独创的材料,中国书画奇幻美妙的艺术意境才能得以实现。古人云:“有佳墨,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一方优质墨往往直接影响到书画家的情绪与创作。
各家制墨,都有其不同的制墨风格与独特的墨品,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因徽墨的赫赫声名,除徽墨之外的其他制墨业者,可置而不论。所谓墨派,即指徽墨的歙县、休宁两派。自李廷哇落籍徽州以来,千余年间徽州墨家辈出,无不以各自的艺术风格称誉一时,所谓歙县、休宁之分,仅是就其艺术趣味、墨品等进行的区分。歙县派墨家辈出,作品品类繁多,以富丽堂皇、制工精致为特色,明清两代朝廷贡墨及地方官员贡墨,多由歙县墨家制造,文人雅士自造用墨,也多托歙县墨家办理。休宁派中以汪、吴二氏为重镇,子孙迭兴,代有名家。同时,休宁派墨家多好诗文,许多人同时就是文人士大夫,故所造之墨,以文雅风致著称。休宁派墨家首创集锦墨,对后来制墨意趣有很大影响。同时,休宁制墨,还有朴素实用一路,畅销各地,中间亦不乏质优品精者。
现存世古墨以明清两代为多,古墨上多题有文字,称为墨名号,墨名号有通用、专用之分。通用墨名号为各家墨店都可采用生产,如“青麟髓”、“大国香”等;专用墨名号则为某一墨店首创独用,不许别家墨店效仿,如明代方于鲁墨店专用墨名号为“九玄三极”墨,程君房墨店为“玄元灵气”墨;清代程公瑜为“卿云露”墨,曹素功墨店为“紫玉光”。明清两代著名制墨家及墨名号多见玄字,玄字意为黑色。清代康熙时,为避康熙帝玄烨的名讳,古墨上的玄字改写成“元”。安徽休宁为著名产墨区,为避清道光旻宁名讳,宁字改写成“甯”,或直称休宁为休城。
清代古墨按质量分等级,其价格悬殊,如清代汪节庵墨店生产的“惜如金”、“古麋”墨,定价每斤20两纹银;而一般的“龙翔凤舞”墨,每斤仅卖纹银1两5钱。明清古墨涂金作装饰,有漱金、雪金、漆金之分。漱金,即墨的通身涂饰以金,其中有两面凸边仍用漆饰,称“漱金带漆边”,此种墨盛行于明末天启、崇祯年,如叶玄卿制“太乙玄灵”墨,朱一涵制“青麟髓”均是。雪金,墨的通身撒饰雪花般大小金点。漆金,又称泥金,即在墨身通体涂金后再施上一层漆。
在传统工艺之中,制墨所用材料是植物、植物油及矿物不充分燃烧所产生的碳素,掺以胶料、香料压模制成。故按其所选烟料,大致可分为松烟、桐油烟、漆烟、石油烟等。松烟之制为最古,是宋代桐油烟被用于制墨之前的主流。近代书画家多喜用桐油烟墨,取其色泽黝黑,沉着内蕴。
鉴别墨要多看实物、多记实物,通过实物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即使在没有年款的情况下,也可以鉴定出是哪些名家墨品。如康熙三十五年所制“耕织图”墨品、乾隆三十年所制“棉花图”,无论仿造、改制,可以断定康熙三十五年以前没有“耕织图”墨品,乾隆三十年以前没有“棉花图”墨品。“避讳”对于明清两代墨的鉴别尤为重要。在明清两代制墨中品名、斋名常用“玄”字,如“玄元灵气”、“九玄三极”等。到了清代,康熙皇帝名玄烨,因而“玄”字避讳,或改写元,或缺写一笔。明清两代凡有“玄”字的墨如不是仿造假品,当是康熙以前的作品。如“玄”改写“元”或缺一笔,当是康熙以后的作品。“玄”字墨品给明代墨带来诸多厄运,明代的“玄”字墨到了康熙以后,均被挖去“玄”字或将墨毁坏。
明清两代雕刻墨模的技巧,以明清两代书画不同风格而形成两大流派。明代墨模,其刀法多深厚有力;清代墨模,其刀法多柔妍精细。从墨模上鉴别墨品,墨模使用年久影响墨面的清晰,凡是初版初刻,花纹、书画、印章均特别清晰悦目;相反,墨模使用久了,墨面就显得模糊不清,可能是复制,年代稍晚,所以说墨模可以反映墨家业务大小、经营盛衰。此外,还可以通过漆衣来鉴别墨,漆衣墨凡年代较远,漆皮显得浑厚,并呈蛇皮断纹,与古琴相似。断纹不是裂纹,有纹不裂,隐蕴在漆皮之间,又与古瓷开片相同。漆皮墨盛于万历年间,清康熙墨少见,乾隆晚期以后的漆衣墨,其光泽漂亮有余,而苍厚浑朴不足。墨上的漆边也可作为不同时代的风尚,有助于我们对年代的鉴别。伪品墨质料粗糙,几乎不是烟料,形同土块,用手敲之,声音发哑,体轻呈灰白色;墨模粗糙,墨料不好。还有一种伪品,是使用一种炭晶石,一种石质材料磨成的假墨。清代墨家仿明代墨,一种是只标明年款,不署墨家名款;另一种只标明某墨家仿明代某墨家,这类有仿家自己的名款,也有被仿家的名款,是为宣扬自己而不是骗人。因此,有人把清代初年制的精品墨原名款挖去,再用墨蜡填平,并在墨蜡处镌刻名章、年款,略施金色加以打磨,这种仿品不易被识别。
忧虑的百褶裙
2025-08-17 22:40:07
商丘名吃 商丘除了在豫菜方面继承传统外,地方的特色小吃也是值得称道的。归德府的水激馍,夏邑冉家的五香糟鱼,归德名菜虾子烧素等都是远近闻名的名菜。虞城贾寨的豆腐干,景家麻花等是当地很有特色的名吃。 “铁锅蛋” 冉家五香糟鱼 许家汤圆 虾子烧素 郭村烧鸡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 古宋牌酱包瓜 魏庄麻糖 景家麻片 鸡爪麻花 虞城黑京果 麻花庄麻花 贾寨豆腐干 商丘水激馍 豫东宾馆小烧饼 宁陵杠子馍 司庄腐竹 “铁锅蛋” “铁锅蛋”是豫菜菜系很有特色的一道菜,其是用特制的铁锅盖放火上烧红。鸡蛋打入碗内,搅匀,放入火腿丁、荸荠丁、虾子和海米、味精、料酒、盐水,铁锅放在小火上,将大油注入蛋浆中,并用勺慢慢搅动,防止蛋浆抓锅。 待蛋浆八成熟时,用火钩挂住烧红的铁锅盖盖在铁锅上,利用盖子睥高温,将蛋浆烤凝结,暄起。使蛋浆糨皮发亮,呈红。其味美,色泽红黄,油润明亮,鲜嫩软香,回味无穷。 一九三五年五月八日,鲁迅先生邀胡风及耳耶夫妇夜饭梁园吃的就是这道菜。 冉家五香糟鱼 冉家五香糟鱼是夏邑县老城里冉献东祖传制作,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清乾隆年间列为贡品。 五香糟鱼选择夏邑城湖特产200 克左右重的肥嫩鲫鱼为原料,整鱼不去鳞片,剖腹去内脏,经腌制、油炸、放入多种佐料精工焖制而成。 其色金黄微带赤,香味浓郁而醇正,骨酥刺烂形不变,鱼肉鲜美营养高。热吃不腻,凉吃不腥,实为宴席美肴、佐餐佳品。 许家汤圆 许家汤圆是古城商丘著名餐馆三盛馆制作的一种风味独特的远宵。 因餐馆是由许树复和他的两个师兄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创办的,至今仍由许家第三代传人许明林掌灶,故称“许家汤圆”。 许家汤圆主要以糯米和适量的黍子面制成,外皮雪白,熟后晶莹如玉,馅心以白糖、蜂蜜和多种果料制成。品种繁多,各具风味,人称“蜜汁八宝远宵”。 许家汤圆10分钟便可煮熟,绵软粘而利口,其味蜜甜,水果味浓,久食不腻,是商丘著名风味食品。 虾子烧素 虾子烧素是明清时古城归德的一道名菜。晚清时,老厨师关合清每次招待饮差大臣都以虾子烧素拿手。民国时,厨师陈思荣、陈思明将上菜的烹调技术推进一步,并由官府菜推广为市肆菜。 虾子烧素的主要原料是面筋、虾子,畏料有鸡皮、香菇、银耳、鸡鸭汤等。 制作方法是:用温油将面筋炸透,撕成块状,然后加入虾子、鸡皮、香菇、银耳、鸡鸭汤,用文火煨汤收汁。 虾子烧素香、味、形俱佳,具有浓厚的豫东风味——色重、香浓、汤厚、火透。 汤 夏邑 ,是河南风味小吃中的名膳之一。 郭村烧鸡 郭村烧鸡是商丘县传统名菜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该产品的特点是:香味扑鼻、色佳味美,肉质嫩白,形体完整、烂而不腻,回味悠长,如趁热时提鸡两腿于盘上,轻轻一抖,即肉骨脱离,肉落入盘中。 50年代孟家烧鸡制作人孟昭行曾两次出席河南省科技技术交流会,被省命名为“烧鸡能手”、“烧鸡技师”。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 松月牌白糖豆腐乳商丘县酿造厂生产的松月牌白糖豆腐乳,是归德府大有丰酱园的著名特产。 创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余年历史,创业人李大有,字丰年,当时酱园生产兴隆。到18世纪,该酱园师傅孟春发,苦心钻研酱菜技术,在原工艺基础上,吸取南北技术特点,改进操作,独创一格,“大有丰”就此名扬四海。 白糖豆腐乳色泽金黄微赤,腐块匀称整齐,质地细腻,香气浓郁,软硬适中,不腐不烂,咸淡适口,味道鲜美。是开胃增食,馈赠关友的佳品。 古宋牌酱包瓜 古宋牌酱包瓜 商丘市酱菜厂生产的古宋牌酱包瓜,做工精细,制法考究,以妞瓜为皮,内装花生仁、杏仁、鹿角、胚蓝、陈皮、姜丝等十几种名细小菜。 成品造形美观,油光发亮,呈酱褐色。食用时每瓜切2-3刀,成荷花瓣形,摊放盘中,瓜心如花心,酱褐、金黄、墨绿相交强,五光十色,各味俱全。 魏庄麻糖 魏庄麻糖是商丘县双八镇的传统特产。迄今已有200多年生产历史,以甜、香、松、脆四大特点而久负盛名。 此麻糖采用优质大米、白糖、芝麻、麦芽为原料,操作工艺是:大米蒸馏,加入糖的催化酶,榨出糖汁,经熬制、拉制、切割,辅之芝麻、白面而成。麻糖粗细均匀,长短一致,芝麻沾满不露皮,两端封口不通气,不僵硬,不粘牙,食之酥脆,香甜适口。 景家麻片 景家麻片是虞城县传统名产,为陈店集景姓人家祖传,现已传至七代子孙景连河之手。据《虞城县志》记载,景家麻片曾被清朝康熙皇帝列为贡品。 景家麻片选料精良,制作精细。采用上等精粉、小麻香油、白糖及其它优质原料制作而成。特点是雪亮透明,香甜酥脆,食之爽口,老少咸宜。1984年被选入《中国工商企业名录》,被省轻工系统评为优质产品。 鸡爪麻花 鸡爪麻花因形似鸡爪而得名,是柘城县安平集名产,清朝雍正年间曾被列为贡品。原是王氏祖辈以此为业,传至王安平一辈时,因乏嗣无后,方传此技于好友周大江,至今周家已传四代100余年。 鸡爪麻花成品嫩黄、油光透亮、 香脆酥焦、风味独特。存放半月仍酥脆如故;浸放在开水里十几分钟,仍香酥不减,依如新出;折下一股可当纸枚点火吸烟,如一股接一股地点着,一根鸡爪麻花可照明走一里路。 虞城黑京果 虞城黑京果 又名大蜜京。以江米、白糖、蜂蜜、香油、桂花等为原料,江米经粉碎、发酵,加入配料,油炸制成墨京果。具有酥甜可口、入口溶化、甜而不厌、香而不腻的独特风味。清朝嘉订年间曾被列为贡品。 麻花庄麻花 麻花庄麻花为民权特产,已有200多年历史。清朝初期, 张氏家族于民权县镇南一公里定居,以炸麻花为生,因其麻花制作精细,有酥、香、脆的独特风味,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并将张氏居住之地取名为“麻花庄”。 有人曾作试验:将麻花庄麻花放在塑料袋内贮藏一冬春后,色、香、味、脆均不变。人们将其特点概括为:“吃着香嘣嘣,夜里能点灯,掉在地上全粉碎,放在室内香气生。” 贾寨豆腐干 虞城县贾寨豆腐干已有200多年生产历史, 清末曾被列为贡品。产品以优质黄豆作干料,辅料有八角、花椒、草果、凉姜、桂皮、丁香等10余种。 将着色的腐块挤压出水,放入鸡汤锅里蒸煮而成。豆腐干为正方形薄块,色泽黑红,红而透明,黑而发亮,五香味浓,咸而不涩,香而不厌 商丘水激馍 商丘水激馍原名水浸馍,发源于商丘古城归德府,创于何朝何代已不可考。相传明代阁老沈鲤(商丘县人)每次招待宾客,必要家张的水激馍上桌。 水激馍的主要原料是硬面馒头,制作方法是将馒头切成寸许长、指头般粗细的馍锭儿,干后放入40度左右的热水中浸透,再放入滚油中炸成金,捞出后疾速放入提前备好的稀糖汁中,经二三秒钟后捞出,成品色泽鲜艳,外焦里浓,香甜可口。因糖汁中有水,馍炸好后要放在水里激一下,所以叫“水激馍”。 豫东宾馆小烧饼 豫东宾馆小烧饼原为归德名产,清名厨师王义玺始创,距今已有100 多年历史。商丘豫东宾馆厨师张玉祥,是王义玺的徒弟,他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对小烧饼的制作方法不断改进,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制作工艺,所以人称“豫东宾馆小烧饼”。 小烧饼分甜、咸、荤、素4个大类,共20多个品种甜的、素的以枣泥、山楂、玫瑰、豆沙、红糖、白糖等为料;咸的、荤的以荤油、火腿、板鸭、鸡子、牛肉、羊肉、鱼等为馅。成品直径约8厘米,呈金,进口甜,吃着酥,外僬里浓,味道鲜美。 宁陵杠子馍 宁陵杠子馍是宁陵县东街久享盛誉的食品。杠子馍味道纯正,软硬适口,色泽漂亮,火候讲究。这种馍用开水一泡,暄如蛋糕,用汤匙一压即成糊状,酷似牛乳加糖,可代替牛奶喂小孩,故又称“牛奶馍”。 司庄腐竹 夏邑县城东郊司庄生产的腐竹,是司庄的独特产品,距今已有 4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专供地方官府享用,并作为上贡礼品。 司庄腐竹以优质黄豆为原料,加工精制而成。内含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等,其色泽金黄透明,韧性好,耐贮运,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为健身优质食品。享有“超级植物肉”之美称。 商丘作为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亦是中华古老饮食文化的荟萃之地,商丘烹饪汇古今于一炉,地方特色各类名吃有千余种之多。品尝颇具古风的菜肴和小吃也就成了许多游客来商丘的目的之一。 商丘是中华烹饪鼻祖伊尹的诞生地。几千年了,也许当年作为烹饪鼻祖伊尹所创立的烹饪技艺和菜肴在别处已经失传了,今天也只有在它的原创地商丘还可以吃到,还可以品味到来自远古的滋味。商丘菜法乎自然,用料真实,原汁原味,有色香味浓之誉,无华而不实之嫌。所用器皿也是大盘子、大碗,看上去大开眼界,吃起来大气磅礴,与现今市面上风行的某些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餐饮烹饪之风相比真是有天壤之别。其中比较有特色的、足以尽显中原传统烹饪技艺的菜肴有砂锅羊肉、子衣炖甲鱼、乌鸡炖子衣、垛子羊肉、虫草炖葫芦鸡腿、炸八宝葫芦鸭、葱烧梅花参、翡翠鱼肚、三秋烤河鳗、三秋酸辣汤等。还有开花烧饼、葱油饼、胡辣汤、油茶等一些特色小吃也是远近闻名,令人回味无穷
超级的发夹
2025-08-17 22:40:07
古瓷器鉴定主要是从器型、纹饰、胎釉、款式等各方面入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古瓷器收藏鉴定视频,一起来看看。
古瓷器收藏鉴定视频 器型方面,赝品侧重于器物造型的古拙、敦厚、粗笨、秀美。如清雍正时所仿明宣德青花玉壶春瓶,虽然制作精工,但其余姑置勿论,仅造型一项的微妙差异亦可略见端倪。除整体风格外,对于不同器物,还要从口、腹、底、柄、耳、颈、流、系、足以至瓷器内部等各个局部加以观察,看看各时代有何异同。若能经常把玩和测量古瓷的器体部位,体重厚薄,熟记大小,对于鉴定工作十分有利。
纹饰方面,也同造型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论题材内容、装饰手法拟或工艺技术,不同时期的纹饰均有不同的表现,成为瓷器断代和辨伪的有力依据。例如明初永宣瓷器中的青料晕散和下凹斑痕等特有现象,后代仿品都不能准确再现,清雍正仿永宣器,常用复笔加重点染青花来刻意仿较宣青的效果,但因钴料不同,就无法克服色彩漂浮的弊病。又如成化斗彩文饰中“花无阴面,叶无反侧”;画人物衣纹不加渲染,表里不分,如着单衣。这些微妙的时代特点,往往为后世仿造者所忽略。至于施彩工艺的演变,如成化斗彩中独具的姹紫色和不施黑彩(用黑彩勾勒轮廓线最早不应早于正德);明代及清初红彩均为深枣皮红色;明代绿彩多显黄绿色;粉彩是于康熙中晚期才出现的;此类知识必须具备。另外,纹饰图案所表现的画风和笔法,也特别值得注意。如后仿清前期珐琅彩、粉彩、五彩、斗彩等器物,运笔常显拘谨、幼稚、生疏、滞断,或图案层次不清,无生动感还有的纹饰过于细腻,亦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
胎釉方面,胎为骨,釉为衣。鉴别胎质时,可从器足的无釉处入手,注意胎土淘炼的纯净与烧结的缜密程度。因时代淘炼方法有别,明代以前较之清代、民国,胎土中含金属杂质为多。如著名的永宣细砂底器,露胎处可见金属自然氧化形成的黑褐色星点或火石红色;而后仿清代、民国胎体,却均因淘炼过细,没有这种氧化斑,成为赝品致命的破绽。另外明代胎体迎光透视,多显肉红色;明成化胎体透光显牙白和粉白色。而清代及民国仿品则显青白色。清康熙瓷胎质纯净、细腻、坚硬,为清末初仿品所不能及;而很多日本仿中国明清瓷器,其胎质烧结瓷化的程度又过高,以指轻扣,发声清越,就仿品之逼肖而言,亦成缺陷。至于鉴别釉面,主要应注意观察釉质的粗细,光泽的新旧,釉层的厚薄,以及气泡的大小和疏密程度。例如明代瓷器釉面都闪现不同程度的青白色,器足釉面与器身釉面多不一致;明早期釉面常有无色的自然开片及缩釉现象;明代宣德的桔皮釉,与清雍正和晚清、民国时期后仿器的小波浪纹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清康熙瓷器釉面具有紧密感,出现硬亮青釉,浆白釉,并有破泡现象。种种,各自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对于识破伪品最具说服力。另从釉面的新旧光泽看,很多仿作者故弄玄虚,将仿品釉面作旧:土埋,打磨,药滑,茶煮,浆沱,甚至稍加损破,以示出土状。然后这些不自然的作旧光泽,决无古瓷那种年深日久、自然形成的“酥光”现象。
最后,款识方面,历代更是千差万别。体会各代识的不同风格,可以从研究笔法入手,然后将真假瓷器款识相互比较,结合实物,反复审度字体的结构,排列的形式、落款的部位,以及款字色泽的深浅浓淡等。另外,还应注意总结同一时期早、中、晚期款识不尽相同的变化规律。
总之,辨识瓷器真伪,上述条件缺一不可。同时,也要防止草木皆兵,对所见器物一概乱加猜测。欲提高鉴定水平,首先应多看真品,其次也可以选出一些典型的伪作赝品,经反复对比,切磋揣摩、积累经验。如此,对瓷器的真伪、年代,才能作出真知卓见的判定。
古瓷器收藏知识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技术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五代时的陶瓷造型则较多地沿袭了唐代风格。唐代青瓷在隋朝基础上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以越窑和长沙窑最为著名。唐代早期越窑瓷器胎子淡灰色,紧密坚致;釉汁很薄,均匀缜密,温润似玉,青绿色,有的略闪黄。器型还有隋代的凤格,立型器多瘦高,碗多大口浅腹,口、腹垂直,下腹斜折内收,平底。
唐中晚期的越窑瓷,胎子比前更致密,灰白色,釉子匀净光润,有鳝鱼黄、淡青和青绿等色,通体施满釉。这时的碗、盘多撇口,底足宽矮,像玉璧,中间小圆内凹中施釉。底足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方形或条形支钉痕。
晚唐时出现了荷叶式或花口式盘和碗,瓷器装饰以光素为主,也有划、刻、堆贴和镂空纹饰的,以划花为多,常见纹饰是花鸟、水草和人物等,线条流畅简洁,纤细生动。
长沙窑主要生产一些生活及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玩具、瓷俑等,种类很多。长沙窑瓷胎细密坚致,瓷化程度较高,胎色有灰白、灰黄、青灰、灰红及肉红;釉子润泽,以青色为主,也有蓝、绿、酱、褐、黄等颜色。装饰品种极为丰富,有釉下彩斑、釉下彩绘、印花、贴花、贴花彩斑、刻划、雕刻、镂空等。唐代白瓷
唐代白瓷窑口多集中于北方,主要有河北的邢窑、定窑,河南的巩县窑、密县窑,山西的浑源窑、平定窑,陕西的黄堡镇窑。五代时期,江西景德镇也开始烧造白瓷。
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邢窑白瓷多是素面无装饰,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常常采用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淡然的服饰
2025-08-17 22:40:07
我来回答上面的问题吧,瓷房子的设计者和馆长都是一个人,叫张连志。土生土长的天津人。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天津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侨商会副会长
天津市动物园名誉园长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文物博物馆学系客座教授
上海**艺术学院文物研究院荣誉院长
加中企业家协会董事长、总经理
天津市加中友好交流协会会长
天津市中巴友好协会副会长
澳大利亚同乡联谊会荣誉顾问
天津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天津市佛教协会常务理事
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院研究员
巴西圣约瑟市荣誉市民
当代行为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