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青花瓷器值多少钱清朝中晚期的青花瓷市
在古玩市场上,品相好的青花瓷也常常是买家追捧的对象,明清青花瓷身价近来更是成倍上涨,行情可谓始终不衰。如在2001年,曾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出一件“明永乐青花折枝花卉八方烛台”,4年后,当该烛台出现在上海翰海春拍中时,被藏家以2035万元的价格买走;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拍卖场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图罐”曾以15688万英镑(约合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拍出,而这笔钱当时足以在伦敦黄金市场购得两吨黄金;2009年,在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宣德青花藏文高足盌”以2306万元成交;2010年,上海匡时五周年秋拍中,一件“清乾隆青花缠枝莲纹花觚”以6680万元拍出;2011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2013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又以141亿港元成交,成为又一件跻身亿元榜的明代青花瓷器;2014年,三希堂国际香港春季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釉里红螭虎耳方口扁瓶”的成交价为6325万港元,成为此次成交价的拍品。清代民窑青花瓷器价格,明清青花瓷器一般包含洪武到永乐、宣德时期,其中永乐和宣德的青花瓷器,以其胎釉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创造了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釉料以花色浓艳的进口料"苏泥勃青"为主,以靛青为基调,胎大多比较白净,器型以碗、盘、杯、盏等日用品为多。图案纹饰构图奇巧,线条洒脱。永乐、宣德年间的青花瓷由于其制作的精美在拍卖市场上也独占鳌头,频频拍出高价。如2004年4月,《明永乐青花内外底龙戏珠纹棱口洗》在香港佳士得以4094375万港元高价成交。2005年5月,香港佳士得推出的《明永乐青花折技花果纹墩?》以3036万港元成交,这一部分的青花瓷器在市场上形成了整体价位高、高价作品多的特征。
德化、醴陵和景德镇,是我国的三大古瓷都,而德化民窑青花瓷的装饰较为独特,且工艺精巧,种类繁多,在我国的瓷器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到底什么是德化青花呢?一起到德化瓷器了解下吧!
青花是属于釉下彩的一种装饰,它所采用的材料是以发色稳定的氧化钴(CoO)为着色剂,在瓷的坯胎上进行彩绘装饰,施于透明的釉水(俗称青花釉),再装入窑经13000C摄氏度左右下烧成,呈现青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成瓷的纹样呈色美丽而幽静,明快而沉静,“青花”就因其纹样呈单一的青兰色而得名。它的出现,便以旺盛的艺术生命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影响全国各大陶瓷产区的生产主流。青花也成了我国最具有民族特色的陶瓷产品之一。而居全国三大瓷都之一的福建德化,民窑青花瓷也以它特有的率直、质朴的民俗特色独占一席之地。
德化民窑青花虽不及景德镇青花声名远扬,但在二十世纪末,中国南海中沙群岛打捞起一艘名为“泰兴号”的沉船,里装有35万件左右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化窑生产的青花瓷器。
这些主要是日常生活饮食器皿,其装饰图案多以树石、兰石、菊石、书生人物等为主,布局疏朗笔法流畅,充满了雅致清爽的民俗气息,依然焕发出勃勃生机,至此一向默默无闻德化民窑青花成了世人瞩目的对象。本文也就德化民窑青花的工艺特点及其艺术特色作一番探讨。
德化青花瓷器的发展,概括起来,大体上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明代中期以后至清代初年是初创时期;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繁荣时期;清代末年是衰落时期。
德化窑发展到清代,建白瓷工艺失传,代之而起的是青花瓷和彩瓷的生产,而以青花瓷器为主流。青花瓷器具有清新明快的色调,丰富优美的装饰纹样、花纹有润泽和釉子保护不致伤脱等优点,深受人们喜爱,是我国陶瓷中最富民族特色优良传统品种之一。青花瓷器的生产,发明于唐宋,元明清时代形成了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青花瓷业。
受景德镇窑的影响,德化窑在明代晚期已经开始青花瓷器的生产,入清以后,逐渐取代白瓷而占主要地位,瓷窑几乎遍布县境山乡,而以北部、中部最为集中。青花瓷器的生产,将德化县古代瓷业推向全面兴盛的发展阶段。
德化青花瓷器的兴衰,历经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朝。特别是康熙朝海禁开放以后,瓷器在民间贸易中数量倍蓰,同时又进口青花钴料,改变了单纯利用地产钴料的状况,使青花瓷器得到长足发展,嘉道以后,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遭受破坏,青花瓷业走向衰落。
青花瓷器的造型和类别,青花装饰图案的分类,胎质和制作,釉色和制作工艺,最后还对德化窑与德化窑青花装饰艺术的起源问题、德化青花瓷款识以及德化窑的史料与研究问题分别作了探讨。更为珍贵的是全面系统公布数十年来窑址现场调查发现采集的实物标本,为古陶瓷研究者研究德化青花瓷器提供了一大批新款要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