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宋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干净的饼干
雪白的水杯
2023-05-03 23:55:11

越窑青瓷圈足特点,宋代越窑青瓷底足特征

最佳答案
诚心的蜜蜂
懵懂的小蝴蝶
2025-08-20 23:08:12

1随时代变化和借鉴传承,越窑青瓷这类陶瓷器的圈足特点有变化,以唾壶为例:三国、西晋初,为六大口、圆腹、高圈足、平底或饼形足。 2南朝及隋,腹更高,饼形足加高,有的有盖,下有托盘。 3唐中晚期,演变成大口、细短颈、圆腹矮圈足。 4五代、宋沿袭,无多大变化。

最新回答
眼睛大的香氛
成就的老鼠
2025-08-20 23:08:12

1957年3月30日,苏州市文物局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虎丘塔文物,工人们在第2层塔心处突然发现一暗格,内藏大量经箱文物,后又在第3、4层发现大量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越窖青瓷莲花碗。此文物一出土,立即引发考古界高度重视。专家认为这件青瓷碗,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堪称国家级文物!

1995年,上海举行国际秘色瓷研讨会,来自各地的秘色瓷精品齐聚上海,越窑青瓷莲花碗,由专家鉴定为五代越窑青瓷之典范,是秘色瓷中的稀世珍品。而后这件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给了我们一睹国宝的良机。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整个碗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此碗是越窖青瓷的代表之作,可称得上秘色瓷的稀世精品,造型精美绝伦,颜色出类拔萃。作为女性朋友来讲,估计更为喜爱。

从莲花碗的外部造型看,直口深腹,碗壁有3层莲花浮雕;盏托形如豆器,上面是一个翻口盘,盘上雕刻了2层双钩仰莲;下部有内外撇圈足,圈足上用2组浮雕覆莲作为装饰。

整个碗的瓷胎呈灰白色,共由7组莲花组成,莲花形态各异。

此碗之所以为秘色瓷的精品,在于:胎质细腻致密,瓷质颗粒纯净,托心平整。瓷底正中有一小圆孔,孔边刻有“项记”2字,专家推测是窖工的名号标记。

最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的是:碗的釉色。碗的外层施有青秞,秞层厚重而且通体一致,看上去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好象宁静的湖水一般。

从总体来看,整个莲花碗,釉色油润含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给人以美玉般的柔和。整体整肃巧妙,外雕的大瓣莲花,给人清新脱俗、纤尘不染之感;再施之以青色,更显端庄华美、玉洁清新。

通体看上去,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身天成。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新活泼,又有大家闺秀般的敦厚端庄,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美。

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以诗《秘色越器》赞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一词即源于此诗,诗中提到秘色瓷颜色青翠,如同美玉一样,其浇制过程复杂,因而又十分难得。

关于越窑的情况,我们了解下。五代时期,越窑只烧制供奉瓷器,平民不得使用,而相关的技术工艺也是保密的,因而后人无法了解到更多信息,以致秘色瓷几乎就成为了绝响,显得愈发神秘。

秘色瓷莲花碗的出土,为秘色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揭开了虎丘塔埋藏千年的秘密,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995年后,越窑青瓷莲花碗,正式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由此,莲花碗被确定属于秘色瓷,专家的证据,就是来自陕西省法门市地宫里的秘色瓷。

1987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法门市地宫就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当时出土了很多佛教文物,秘色瓷器物正是五代以业供奉佛祖的宫廷瓷器。

而苏州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莲花碗从质地、釉色上都与秘色瓷极其相追念,最终鉴定为五代秘色瓷。

莲花碗的出土与鉴定,证实秘色实工艺在中国五代就已登峰造极,现今全世界秘色瓷器皿据说不足30件,任何一件都是举世罕见的珍品,而秘色瓷莲花碗又是珍品中的翘楚。

秘色瓷莲花碗是佛教供奉器皿,而莲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品德高洁的象征。因而,此莲花碗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但风格独一无二,精神意义也源远流长。

欢迎学习中华文化,你我同行~~

(文中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无情的树叶
调皮的豌豆
2025-08-20 23:08:12

越窑 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 越窑青瓷 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发展: 越窑青瓷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考古调查证明,它的主要产地是在浙江省的宁绍地区。(即唐代明州慈溪县上林湖,五代时划归越州,唐代亦称越州)是中国主要的青瓷发源地。

六朝 青瓷的造型,一般说来比较单纯而相对稳定,变化不是太大,样式也不算太多。早期的瓷器因袭两汉旧制,显得拙朴规整,淳厚稳重,只有西晋青瓷造形丰富,承前启后,艺术性又特别强,设计方面做到了在实用的条件下适当注意美观大方。总体感觉清新典雅、柔和轻巧。

到了 唐代 ,各个艺术门类都得到了高度的发展。越窑青瓷在唐代辉煌璀璨文化的影响下,又有了突出的成就。唐代的秘色瓷是越窑的代表作品。

关于圈足: 中国古陶瓷器的底足,随着时代的变化,窑口互相借鉴传承,陶瓷器圈足形状也有相应变化。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足有玉璧底、圈足底、卧足底、外卷八字足等,折射出圈足发展变化的历史,且越窑瓷器圈足的变化,在中国陶瓷器底足变化发展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在越窑瓷器的唾壶中:三国、西晋初期为六大口、圆腹、高圈足、平底或饼形足。南朝及隋时,腹更高,饼形足加高,有的有盖,下有托盘。唐中、晚期演变成大口、细短颈、圆腹矮圈足。五代、宋沿袭,没有多大变化。

越窑瓷器的碗:东汉时为半圆形平底,腹较深。三国时口大,小平底,器身较矮。西晋时碗体逐渐加高,至南朝,已演变成与现代碗形相似,唯底足为较矮的圆饼形实足。隋及唐初碗形与前代相同,但腹加深,圆饼形实足加高,同时还出现一种折腹碗。唐中期后又趋于平坦,海棠式碗多见。五代北宋时又向高和深发展,圈足外撇,有一部分圈足是粘接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