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所有的青花瓷都是白底蓝花的?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有什么特点?青花瓷并不都是白底蓝花的。
唐青花瓷,瓷胎多粗松,呈米灰色,煅烧度较弱。底釉白中发黄,珐琅质较粗。胎釉中间施画妆土。器形以小物件为主导,有复、碗、罐、盖等。纹样除丹麦哥本哈根历史博物馆个人收藏的鱼藻纹罐之外,其他的均为花草植物纹。在其中花草植物纹又分两类,一类是非常典型的中华传统花草植物,以石竹花、红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棱形等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常见的沙特阿拉伯图案设计纹样。
唐青花瓷通过初创企业之后,并没快速发展壮大下去,反而是迈向了衰落。宋青花瓷,瓷胎有的较粗,有的偏细。纹样有大菊花纹、圆形纹、弦纹、线纹等。青花瓷头发颜色前一处的较浓、变黑;后一处的偏淡。头发颜色较黑者,该是罩壳全透明釉过薄的原因。浙江自身就有着丰富多彩的钴土矿,这种青瓷应当也是应用了当地的钴料。他们与唐青花瓷并无立即的持续关联。
完善的青瓷诞生在元朝的景德镇市。元青花瓷的胎因为运用了“瓷石 瓷土”的二元秘方,使胎中的Al2O3成分提高,烧制环境温度提升,培烧全过程中的形变率降低。大部分青铜器的胚体也因而厚实,造型设计结实圆润。胎色有点灰、黄,瓷胎松散。底釉分青石和胚盘二种,乳浊感重。元青花瓷的纹样特性是构图法丰腴,层级多而不乱。
明清时期青花瓷器做到兴盛又迈向没落的阶段。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趋势的一个高峰期,以制做精致而出名;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瓷”使青瓷发展到了顶峰;清乾隆之后因粉彩瓷的快速发展而慢慢迈向衰落,虽在清朝末年时一度盛行,较终没法持续顺治朝的盛势。
青瓷的特点:从器形看。客厅的陈设设计用品贵,文房四宝器其次,职业生涯用具再度,器形奇特希罕者也易拍出高价位;从制做武功看。制做难度系数高、乐成率低的青瓷如扁瓶、四方瓶、六方瓶等收藏使用价值要高很多;从色种看。青花瓷斗彩贵,青花粉彩其次,彩底青花瓷更其次;从纹样看。人物画尤以婢女画贵,小动物其次,花鸟鱼虫再度。除此之外,在清雍正年间,一些民窑青瓷精典在加工工艺和艺术水平上,已经和官窑瓷差别并不大,因而民窑青瓷精典也一样具备很大的发展潜力。
单纯的雪糕
2025-08-21 04:07:33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就最大,造型千变万化,工艺细致精巧,色调青翠。《陶雅》上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造型:前期比较敦厚,器型变化不多。后期厚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变化多端。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后期则观赏,陈设器物增多。大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化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别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还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腹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口不明显。盘碗底部都有极细缩釉点,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质灰白;后期坚致,瓷质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含铁,后期出现浆白釉,光亮。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增强。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后期有石子青、回青,但回青为主,呈色鲜丽明快、洁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大画家“四王”的笔法,出现层次。好的青花有玉质感。青花种类有白地青花、外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还有花觚与笔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装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填蓝处往扩散外溢不工整。后期技法流畅、工细,点蓝用山水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后期,题
材广阔、包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
“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往往用釉里红图章。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斗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曲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曲水流觞”等。清代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层次多。康熙时始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后期用篆书。“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还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代书法刚劲有力,清代仿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软弱。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私家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宝鼎之珍等。干支年号款,有丁末、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发灰。芝麻酱口、康熙都有。康熙时有不少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点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秋叶、方胜、团鹤、团凤等,还有画笔、银锭、如意的,含意为“必定如意”。图记款,明代有,但较少。康熙还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仅有双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极少。
乾隆时期青花:
1造型:乾隆轻薄灵巧,厚的也匀称。嘉庆厚重笨拙。
2工艺:乾隆细致,讲究修胎,圆足,露胎不多。嘉庆粗糙,不讲究修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质坚致细密,釉色细白光洁。嘉庆胎质粗松量轻,白中闪青,光洁度差。
4青花:乾隆鲜丽纯真。嘉庆灰暗,色不稳定。
5纹饰:乾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
英勇的小刺猬
2025-08-21 04:07:33
乾隆时期,瓷器与康熙、雍正齐名,合称“清三代”,是我国瓷器集大成的时期,也是清代瓷业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我国传统制瓷业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制品。当时最著名的官窑是“唐窑”,即由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窑务时期(1737~1754)的官窑,代表了乾隆时期的制瓷水平。

乾隆朝服像
乾隆皇帝对书画、诗词以及各类工艺品的喜爱达到狂热程度,对瓷器的偏爱尤甚。乾隆皇帝对瓷器的喜爱不仅停留在赏玩层面,甚至直接参与到瓷器制作中,对宫内制瓷诸事屡屡过问,其痴迷程度尤甚其父雍正皇帝。例如,乾隆常下谕旨,粉彩在制作前,宫中负责此事的大臣需先向皇帝呈画样或木样,待审定后,方可送交景德镇御窑场烧制(有关乾隆时期瓷器制作的木样、画样以及款识、题诗等样稿,在《清宫档案》中皆有案可查)。在乾隆皇帝的亲力亲为下,粉彩从单纯的日常生活用具变成具有陈设观赏、祭祀礼佛、品鉴把玩的多用瓷,这是宫中其他工艺品无法相比的。

乾隆五彩
雍正、乾隆时期的五彩瓷在整个彩瓷烧造中所占比例日益降低,风格则以仿成化、康熙为主,但在器形、图案上颇具特色。器形多为葫芦瓶、方花盆、笔筒等,图案多数偏于幽雅,尤以人物、花草、简笔山水与鱼藻纹样为突出。

Lot 508
清乾隆五彩龙凤纹碗
尺寸:直径 145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碗撇口,弧腹,圈足。外口沿两道青花弦纹,绘贯套花卉和八吉祥。腹壁绘龙凤赶珠纹,二龙一绿一红,在花中穿行,造型凶猛有力。双凤躯体饱满浑圆。双翼线条较硬。内口沿有青花弦纹两道,碗心青花双圈内绘红彩云龙纹。主题纹饰寓意“龙凤呈祥”,《孔丛子·记问》:“天子布德,将致太平,则麟凤龟龙先为之呈祥。”后以“龙凤呈祥”指吉庆之事。据清宫档案记载,此类碗应为皇帝大婚典礼和乾清宫家宴上所用之器。五彩龙凤呈祥碗,在《国朝宫史》中记载为“五彩红龙瓷碗”始见于康熙朝,此后历朝至晚清均有烧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乾隆青花
乾隆青花,仍是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承袭康熙、雍正青花的特点,并在其基础上继续发展创新,体现在制作技巧上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作品不仅追求造型变化的多样性,而且注意整体的统一协调,美观适用。从工艺制作上看,其胎体的成型、青料的绘制等等,每一道工序都是精工细做,精益求精。
胎体洁白细腻, 瓷质坚密, 胎壁比雍正青花略厚。釉面匀净, 多数是青白釉, 少量为粉白釉, 光泽莹润。青花料使用国产上等浙料,以“稳定、浑厚、沉着” 而著称。
总体上看, 乾隆青花造型已达到无物不备的境地, 秀巧的壁瓶、高雅的赏瓶、精湛的镂空转心瓶,以及成双成对的大型陈设瓷如瓶、尊等都非常华美壮观, 小件器皿制作上有新意, 大件器皿端庄古朴, 皆是华贵典雅,在工艺上已是登峰造极。

Lot 509
清乾隆青花内松竹梅外三娘教子图盘
尺寸:直径 18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盘敞口,弧壁,浅圈足,平底,器表以白釉为底,青花为色,胎质细腻,釉面洁白,内外施透明釉,釉汁莹润光亮。外壁以青花绘庭院人物,盘心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描绘清秀精致,色泽鲜丽淡雅,使于清幽典正之中富于装饰意味。松竹梅三景共置园形构图之中,作左中右分别绘制,松树腊梅依圆形构图作向内曲折之姿,松枝周圆饱满,梅树繁花满枝,中间竹叶依山石而生,三五成组点缀左右。盘器外壁环周作屋室庭院景致,清雅宁静,沿口作卷云装饰,宛若仙宫幻境,意境玄妙。

Lot 612
清乾隆青花缠枝花卉纹盘一对
尺寸:直径 195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对拍品为清代御窑瓷器经典品类,器型周正,胎釉细腻。盘心、外壁满绘缠枝西番莲纹,布局有致,绘工精细,青花发色纯正。

乾隆单色釉
清乾隆官窑单色釉瓷,品类多样,工艺精巧,内涵丰富,生动再现了乾隆盛世单色釉瓷的风采,同时为研究当时御窑厂烧造工艺、宫廷生活及艺术品味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Lot 523
清乾隆窑变釉三联瓶
尺寸:高 30 cm
参阅:
1《斗色争妍--故宫藏清代御窑瓷器精品集》,澳门艺术博物馆,2011年,图113
2香港苏富比2003年4月27日,Lot246,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

瓶呈三联式,撇口,短束颈,丰肩,三弧形足,两两间以凹棱彼此区分,胎体敦实,通体施窑变釉,发色绚烂,因流釉呈现兔毫状色斑,釉色蓝白乳浊垂流,猩红似血泼洒,变化之间别出奇趣,光滑润泽,端庄古朴,静穆、典雅。此器制作难度大,工艺高超,敦厚古朴,颇有意趣,为典型花囊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同类藏品,为清宫旧藏,据此可推断此类作品为当时故意不予落款,当属官窑范畴,香港苏富比于2003年4月27日拍过一件Lot246的相同拍品,源自北美十面灵璧山居旧藏,可为参照。

Lot 615
清粉青釉三足蒜头花插
尺寸:高 10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参阅:
1、《玫茵堂中国陶瓷》,康蕊君,伦敦,1994-2010年,卷2,编号853
2、北京保利拍卖2021年6月8日LOT:6546号拍品,玫茵堂藏清乾隆 粉青釉蒜头瓶,成交价1,725,000

拍品造型选战汉时期蒜头瓶为蓝本,并于大小及形状上均作调整,体积比汉壶更为小巧精致,壶腹较之汉壶圆扁,蒜头口,通体别无繁饰,整体效果依然带有西汉的影子,却又蕴含着浓浓的乾隆摹古韵味;瓶身通体罩施粉青釉,此种釉色于乾隆时期较为罕有,极见匀净雅靓之致,荡漾着婉约含蓄之气息。线条舒展柔美,富有韵律感,线条粉青一色结合宛如天成。工艺精湛细致而无造作之痕,予人观之深为其轻逸媚人之风韵所折服。三乳钉足,仿有铁胎;底正中落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种三足荸荠蒜头小瓶极为珍罕,造型应取自雍正器形化裁而来,形作长颈蒜头口瓶。同类器可见玫茵堂之旧藏,与本品一致,售于北京保利2021年6月8日,编号6546。如本品之独特造形,反映雍、乾两帝容瓷人取高古器形,加以创新,以求至臻美感。

北京保利拍卖 2021 年 6 月 8 日 LOT:6546 号拍品, 玫茵堂藏清乾隆 粉青釉蒜头瓶,成交价 1,725,000

Lot 696
清乾隆黄釉暗刻云龙戏珠纹盘
尺寸:直径 174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盘撇口,浅弧腹,圈足,修胎自然流畅,形制规整。内壁盘心暗刻云龙戏珠纹,五爪龙英武威猛,腾驾祥云,赶珠飞跃,外壁亦刻云龙图,潇洒生动,云纹呈“壬”字形。盘内外施以黄釉,釉色肥润均匀。底施白釉,中心落“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笔体潇洒舒展。
黄釉为一种低温铁黄釉,是皇家控制最严格的一种釉色。“黄”与“皇”同音,因而也成皇家至尊之色,明清两代黄釉瓷器只有皇家才能使用,以色泽明辨尊贵,决不可僭越。

南京博物院藏品

乾隆粉彩
乾隆时期粉彩瓷器在装饰方面有独特表现技法。首先,从色地上看,除传统白地彩绘外,出现了十余种各色地粉彩。其次,在用料上,除粉彩外,还加用其他彩料,如青花和黑彩等;或与五彩、金彩、斗彩并施绘于一器之上。值的一提的是,粉彩瓷器出现之前,瓷器上的彩绘装饰均以平涂为主,虽然题材多样,但画面层次感差,画意表现颇受局限。粉彩成功借鉴瓷胎画珐琅的画法,在传统瓷绘彩料中掺入一种名为“玻璃白”的白色颜料,称为粉化,粉化后的彩料同一色调可以形成浓淡、强弱的不同色阶,使画面色调更加丰富,瓷器艺术表现力更强。在制作时采用了珐琅彩制作工艺中采用的轧道工艺和锦上添花技法。即在色地上用一种针形工具划出凤尾、卷草、卍字等纹饰(俗称“轧道”),再在这些纹饰上做绘画纹饰,清宫内务府记事档中称其为“锦上添花”。这种工艺在晚清时的一些粉彩器上偶有运用,但精细程度远非乾隆粉彩所比。

Lot 640
清乾隆外胭脂红地洋彩缠枝莲内矾红彩五福图盘
尺寸:直径 24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记录:纽约佳士得,2020年11月18日,Lot147
拍品形制规整,器壁厚薄均匀,胎质细腻,釉色匀净。外壁以胭脂红釉为地绘缠枝西番莲纹,口沿及胫部绘松石绿釉如意纹、菊瓣纹,融合西洋绘画风格,色彩对比强烈。盘心以红彩绘五只蝙蝠盘旋翻飞,寓意“洪福齐天”、“五福捧寿”。工艺上乘,秀美可人,应为宫廷祝寿用器。

Lot 643
清乾隆青釉粉彩蝶恋花纹双螭耳瓶
尺寸:高 37 cm
款识:“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来源:
1、纽约佳士得2011年,Lot1633
2、伦敦佳士得2015年11月13日,Lot1041
此瓶以螭龙作耳,直口长颈,丰肩鼓腹,圈足。瓶身通施豆青釉,釉色清妍淡雅,器身以粉彩绘花卉朵朵绽放,蝴蝶翩飞,寓“蝶恋花”词牌之意,充满文人气息。器形简洁,色彩明快,绘制精细,陈设堂前,富丽典雅,为收藏佳品。

Lot 644
清乾隆粉彩莲花佛座
尺寸:高 9 cm
拍品取莲蓬为形,造型别致。上部器壁满绘莲瓣,器心施苹果绿釉阴刻莲子。下部腹壁亦粉彩绘莲瓣,整器层次分明,釉色莹润饱满,瓷质精密,施釉丰腴,以之配器,精妙非凡。
俊秀的皮带
2025-08-21 04:07:33
元。
青料:国产青料:浙江土青、平等青(陂塘青)、回青(佛头青)、石子青、进口苏麻离青。
烧制工艺:常见窑红。釉底有缩釉、窑缝。罐类多见接口,器足根尖如鲫鱼背。多为釉底,少见砂底。底少有粘砂、跳刀痕。初有圈,砂底细腻光滑。
款识:始于永乐。宣德款式最多,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等,楷、篆均有。
清、
清。
造型:轻巧、灵秀。线条挺直生硬,构图以直线为主,大件较多。
胎质:胎质较坚硬、致密,瓷化程度好(所谓中国真正的瓷器),胎质细腻,胎色较白,器体较薄,很少见有枇杷红的。
底釉:底釉发白略泛青,给人以光亮的感觉(康熙、乾隆最白,所谓浆糊白)。釉质细而薄,玻璃化程度好,色泽耀眼,有点刺眼,不够含蓄。
纹饰:用笔纤细,严谨。构图较图案化,甚至是拘谨刻板,较多人为意识。题材多仿古,以吉祥类图案为主。
造型:器物造型的线条古朴、自然、构图圆弧中带柔,大件器物为主。
胎质:胎较粗松,带生烧味,含沙粒直至明代早期,胎体厚重,在圈足上能见枇杷红(即窑红)
底釉:影青(透明度较好)卵白或曰枢府(较浑浊)。
纹饰:运笔粗矿,自然潇洒。以大笔写意的花卉、人物为主,生活气息较浓。
青料:国产土青,进口青料
烧制工艺:砂底几乎都有窑红、铁锈斑块、粘砂。琢器多有接口,二节或多节。
明。造型:浑朴、敦厚。线条圆浑柔和,构图以弧线为主,大件器物早期不多,晚期增多。
胎质:胎骨较细腻(较之元代),胎色白度好些,密度也较紧,但瓷化程度并不高,较之元代器体要薄而灵巧,部分好的官窑器上能见枇杷红。
底釉:早期:白中泛青(或为枢府釉),釉质肥厚滋润,给人以含蓄的感觉,甚至是玉的感觉,有古典美感。后期:白度相对增强,釉质较肥厚,光泽不太强,釉色给人以深沉含蓄的感觉。
纹饰:用笔豪放,生动。题材广泛,取于自然,多写意,少写生。有人为意识,但仍以自然为主。
青料:国产青料:石子青、明珠料、洋蓝。
烧制工艺:少见窑红,缩釉。琢器基本不见接口,器足根圆浑如灯草根。不见涩圈,多为釉底。少见跳刀,粘砂痕。
款识:历朝均有,款式多样,有青花书款,阴、阳刻款,楷、篆均有。
怡然的红牛
2025-08-21 04:07:33
这应该是请晚期的龙泉青瓷,在底座的青瓷泛黄,在清初期以后,龙泉瓷器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工艺和产品的质量比较差,品相也不好,到清晚期就更不好了,所以这件龙泉瓷器很好地写照了龙泉瓷器晚期的窘境,收藏价值不大。谢谢
友好的棒棒糖
2025-08-21 04:07:33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它脱胎于陶器,经历了无釉、有釉、单色釉、多色釉、釉下彩、釉上彩, 并逐步发展成为五彩、斗彩、粉彩瓷器等。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绵延千年之久而不断发展创新,是兼具了实用性的艺术品,声名远扬,价值无限。众所周知,中国有五大名窑(钧窑 、汝窑 、官窑、 定窑、 哥窑),在瓷器烧制上技艺精湛,所致瓷器无一不是传世珍宝,因烧制艰难而数量极其有限,很少流于民间,保存不易,异常珍贵。
自汉代到唐朝,是中国古瓷从原始瓷器到趋于成熟的时期,宋元代继续发展,明清达到顶峰。哥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在明晚期至清乾隆时期发展壮大,其细碎的纹理、肥厚的釉层、精致而细腻的质地使其一经出世便成为当时瓷器生产争相效仿的宠儿。对瓷器有所了解的人们都知道,在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因为工艺复杂、身世神秘所以传世量极为稀少,哪怕清代乾隆时期制作数量有所增加,却也因为后期的战乱和岁月流逝等原因,导致现在存于世的哥窑瓷器数量极为稀罕,市值飞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艺术品高回报率和保值率的了解加深,中国名瓷在收藏市场上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价格。2010年苏富比在伦敦的拍卖会上,出现的宋代哥窑瓷便以100万英镑成交;2011年保利拍卖会上,一件大清乾隆年制仿宋代哥窑贯耳穿带方壶也以621万成功拍出。
近日,深圳市天元文化有幸徵集到了一件大清年制哥釉青花粉彩瓶。如上图所示,此件瓷瓶高245cm,底径为6cm,口径为85cm,盘口,细颈,垂腹,圈足。釉色沉厚细腻,光泽莹润,犹如凝脂,瓷器表面还有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状网纹,学名“金丝铁线”,开片小而细密,有“百圾碎”的风范。
此器将青花的绘画风格与粉彩的制作工艺相融合,用色大胆,融合中国传统书法和绘画特色,以仕女生活图景为主题,构图严谨,人物形象勾勒生动,高雅而美观,艺术造诣极高。
青花和粉彩都是清代较为典型的瓷器类别,此件哥釉青花粉彩瓶底部款识清晰,无疑是典型的大清仿宋哥釉精品瓷器,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俗和瓷器制作工艺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历史文化考究价值。目前,大清乾隆年制的哥釉瓷器已经难觅踪影,此一瓷瓶一经露面,无疑会在高端艺术品交易市场上大放光彩。
中国瓷器早在几百年前传入海外,便赢得了一致好评,打开了国际市场。该件瓷瓶保存完好,纹饰精美,字迹镌秀而立体,是研究中国古代瓷器发展和社会风俗的重要实物佐证,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一件珍罕的高端艺术品收藏投资精品,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