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碎片价格是怎么样的,好不好收到,多不多,在哪最多最好搞
山村里一般收不到好的瓷片,除非那里有一个比较大的窑口.比如龙泉窑.瓷片最热的市场在景德镇,北京,南京,扬州,杭州和上海,济南,福州等几个城市.其他城市的瓷片相对来说质量和数量都不高.你要元明清的瓷片的话,最好是去南京,北京,扬州,上海,福州,景德镇等城市去买;如果是唐宋元时期的瓷片,那么北京,南京,杭州,扬州是首选,河南河北等地其次.价格的话,具体看窑口,年代,工艺和稀有程度而定.我曾有一批福建窑口的青花瓷片,平均五角钱一片就卖了.因为那些都是普品中的普品.但同样景德镇窑的人物青花瓷片,却是五十元到两百元不等;如果是官窑或者民窑罕见纹饰,价格甚至高达千元.北京潘家园的最一般的瓷片一般10-30元左右,上海藏宝楼是8-15元;中档一点的,30-50元;精美品,50-150元;珍品,150-500元;稀品,上千元我个人最喜欢瓷片啦,你有好瓷片,和我交流一下哈
秦代是我国漆器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时期,但由于其历史短暂,留下的漆器也就所在无多了。不过,迄今已发现的秦代漆器,除了四川青川郝家坪有少量出土外,其他一百九十余件均出自湖北云梦睡虎地、木匠坟秦墓中,孝感地区第二期亦工亦农物考古训练班:《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6期;云梦县博物馆:《湖北云梦木匠坟秦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也就是说,荆楚地区在秦代仍然是漆器最重要的产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一百八十六件漆器均为木胎,其器胎质地和制作髹饰工艺基本上承袭了楚国的技术和方法。如器胎质地大多为木胎;木胎的制作绝大多数是挖制、旋制和斫制,与楚国漆器的制作工艺大致相同;木胎外涂黑漆,里涂红漆,也与楚国传统的髹漆工艺一致;彩绘是在黑漆地上用红、褐漆描绘几何纹、卷云纹、凤鸟纹等图案,与楚国漆器彩绘相近。不过,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代漆器,除了在器胎质地、制作髹饰工艺上基本继承了楚国的传统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卷制薄木胎增多;二是分工更加严格;三是商标色彩明显,如部分器物有烙印或针刻的"亭"、"亭上"、"阴里□"等表示产地的字样。联想到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陶器上有"安陆市亭"的字样,可知这些漆器同陶器一样,都是在"安陆市亭"管辖下生产的。秦代云梦属安陆,说明这些器物都是本地生产的。
汉代是我国漆器生产规模和技术发展的高峰,也是荆楚地区继春秋战国后漆器生产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其标志是,人们对漆器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铜器,漆器已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迄今所发现的汉代漆器,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荆楚地区均独占鳌头。荆楚地区发现的汉代漆器,以西汉早期居多,其中比较重要的发现有湖北云梦大坟头、江陵凤凰山和湖南长沙马王堆等汉墓。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出土漆器八十一件,湖北省博物馆:《云梦大坟头1号墓》,《文物资料丛刊》(4),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江陵凤凰山167、168号汉墓分别出土漆器九十余件、一百六十余件,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湖北江陵凤凰山168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5年第9期。长沙马王堆1、2、3号汉墓分别出土漆器一百八十四件、二百件、三百余件。湖南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出版社1972年版;《长沙马王堆2、3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4年第7期。
同楚国和秦代漆器相比,西汉早期荆楚地区出土的漆器具有这么几个特点:首先是薄木胎比例增大,尤其是夹紵胎、卷木胎日见其多。如云梦大坟头1号汉墓共出土漆器八十一件,其中夹紵胎达二十四件。二是生产工序更加细密。如将刚髹过漆的器物置于荫室以加快漆膜干燥速度的工序--,就是西汉早期正式确定下来的。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记有""字的竹简四枚,就是对经过这道工序的漆器予以说明。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三是髹饰工艺有长足的进步,其主要标志是"锥画"、金银箔贴花工艺的运用和扣器的出现。所谓"锥画",是指在髹好的漆面上用锥等尖锐工具刻出花纹图案。它与雕刻(或针刻)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一般只是划破漆膜的表层,而后者则一般是将漆膜完全划破,后德俊:《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与楚国漆工艺的关系》,《马王堆汉墓研究文集》,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马王堆汉墓出土漆器的"锥画"装饰,是我国漆器中该类工艺最早的代表。在长沙陡壁山曹�墓出土的漆器中,部分在器表施金银箔贴花;在长沙砂子塘1号墓中,曾出土有银扣漆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第474页。这两座墓的年代均属西汉前期。
在江汉地区西汉早期墓出土的漆器中,有少数烙印有"成市草(造)"、"成市饱()"等标明器物产地的文字,如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即出土了几件此类漆器。有的学者以为,这类漆器是当时蜀地成都的作坊生产的。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整理小组:《江陵凤凰山167号汉墓发掘简报》,《文物》1976年第10期。后德俊经过反复研究,认为这类漆器应是当地的产品。其理由如下:这类漆器在胎体制作、髹漆、彩绘等方面与同墓出土的其他漆器并无明显差异,不像是异地制作;成都与江汉地区距离遥远,在当时陆路运输困难的情况下,长途贩运易磨损的漆器,无疑会大幅度提高产品成本,如此昂贵的漆器自然是身份并不太高的凤凰山167号墓墓主难以奢求的;楚国曾达到了我国漆器生产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江汉地区的漆器生产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云梦睡虎地秦墓漆器的大量出土,说明直至秦代江汉地区仍然具有较强的漆器生产条件和能力,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没有必要舍近求远到成都去购买漆器。后德俊:《湖北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0-171页。这一论证是合乎情理的。
也有学者根据长沙在汉代不产漆,也未见设置工官制造漆器,进而推论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早期漆器都是外地输入的。俞伟超:《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漆器制地诸问题》,《考古》1975年第6期。不少学者不同意上述看法,其依据有二:第一,《史记·货殖列传》谓"陈夏千亩漆"。陈夏战国时属楚,汉初轪县(今河南光山县西北息县界)又与陈夏毗邻,陈夏生产的漆运到长沙制造漆器是十分便当的。其实,汉代不仅陈夏有漆,今湘西北一带也是产漆区,这里离长沙更近。第二,历年来,长沙出土不少战国至西汉的漆器,无论就其器物形制,还是花纹装饰或图案组织来看,都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长沙楚汉墓出土的大量漆器,大部分应是在本地制造的。湖南省博物馆:《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上集),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第83页。
西汉中期以后,荆楚地区的漆器制造朝着精工细作、富丽堂皇的方向发展。这是在漆器制作技术提高、制造工艺中各道工序分工更加明确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所谓"野王紵器,金垒玉钟"就是指的这类漆器制品,考古发现的被标明为"乘舆"的漆器,也属此列。后德俊:《湖北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就髹饰工艺而言,最突出的进步是金银镶嵌技术的发展,即较多地采用贵重金属作扣件,以致生产出"银扣黄耳"、"金错蜀杯"(《盐铁论·散不足篇》)一类的高档产品,如湖北光化五座坟5号西汉墓出土的银扣彩绘漆奁和银扣金平脱漆奁,就是这类器物的代表之作。湖北省博物馆:《光化五座坟西汉墓》,《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此外,"锥画"工艺已由原来纯粹的锥画图案发展到在锥画出的图案中填上色漆和颜料,产生了类似青铜器上金银错的花纹的效果。针刻技术已发展成为"戗金"工艺,即在漆器纤细的针刻纹饰中填以金彩,如湖北光化五座坟3号和6号西汉墓中出土的两件戗金漆卮,便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漆器戗金标本。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工杂述》,《文物》1979年第3期。
荆楚地区的西汉后期漆器,仍以湖南长沙出土最多。如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后期墓中,就出土有不少精美华丽的漆器。湖南省博物馆:《长沙汤家岭西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966年第4期。
东汉时期,荆楚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漆器发现较少,只有湖南衡阳等少数地方的东汉墓中出土过漆器。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衡阳苗圃蒋家山古墓清理简报》,《文物》1954年第6期。这可能与当时盛行的砖室墓墓室环境使漆器不易保存有关,但更重要的缘由恐怕是瓷器的兴起。
从战国时代开始突飞猛进的漆器制造业,进入汉代,在造型和髹饰方面,都多有创新。这一现象在荆楚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不过,与任何事物一样,漆器制造业也未能逃避盛极而衰的命运。王仲殊:《汉代考古学概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1页。漆器原本是弥补铜器价昂、陶器易碎的弱点而兴盛起来的,并曾以其优越的性能取青铜器而代之。未料,就在漆器达到高潮的西汉,已埋下衰退的危机。东汉以降,随着性能较漆器更为优越的瓷器异军突起,漆器制造业的规模便日渐萎缩了。然而,漆器在传统深厚的荆楚地区并未绝迹,荆楚地区的漆器制作工艺非但没有失传,反而向更为精进的方向发展,只是其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受到瓷器的强大抑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漆器,荆楚地区出土文物中比较少见,除了某些夹纻胎漆佛像外,值得一提的只有湖北武昌任家湾黄武六年(227年)墓中的漆器。在该墓众多的各类器物中,有一件唾盂非常引人注目。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武昌任家湾六朝初期墓葬清理简报》,《文物参考资料》1955年第12期。这说明荆楚地区的漆器制造业依然不绝如缕。
唐代,荆楚地区的漆器制造业仍然沿着魏晋以来的小规模、高规格的方向发展,其生产中心在江汉平原和襄州(今湖北襄樊一带)。代表这一时期漆器工艺进步水平的是圈胎漆器和"库露真"。
在江汉平原南部今湖北监利县的一座唐代砖石墓中,出土了八件漆器。这八件漆器虽然仅在内、外表分别髹红、黑漆、无任何饰纹,但其胎体除一件漆勺是用整木雕成外,其他七件都是采用一种全新的工艺制造的。这种工艺即圈胎。其做法是采用零点二厘米的杉木条,一圈圈卷制成器形,外裱麻布,然后髹漆。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保管组:《湖北监利出土一批唐代漆器》,《文物》1982年第2期。这种工艺是在战国时代出现的卷木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髹饰录》中"棬榡"的工艺范畴。王世襄:《〈髹饰录〉解说》,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64页。
这种将圈木胎做好后外表裱以麻布并进行髹漆的制胎方法,实际上是一种木胎与夹纻胎相混合的方法,它具有比卷木胎更优越的使用性能:多条薄木片的圈制工艺有利于克服木材的各项异性,而麻布、漆灰的裱衬作用则使得胎体更加轻、薄且坚固耐用。监利发现的圈胎漆器,是我国考古发现中时代最早的这类制品,在我国漆器制造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后德俊:《湖北科学技术史稿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239页。
"库露真"不仅在唐代襄州生产的漆器中雄居榜首,也是当时全国漆器中的极品,素有"襄样"--全国漆器制造的样板产品之称。如唐人张廷珪《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即说:"襄州人善为漆器,天下取法,谓之'襄样'。"(《全唐文》卷二六九)"库露真"的具体生产工艺文献语焉不详,但其以轻巧华美见长则无疑问。它品种繁多,其中以十乘花纹和五乘碎石纹为上佳品色,一直是进奉朝廷的贡品(《新唐书·地理志》)。"库露真"还深受边疆少数民族的喜爱,从而成为内地与边陲交往的珍贵礼品,皮日休《诮虚器》诗云:"襄阳作髹器,中有库露真。持以遗北虏,绐云生有神。每岁走其使,所费如云屯。"(《全唐诗》卷六〇八)皮日休在《刘枣强碑》中还记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山南节度使李夷简曾"以襄之髹器",向成德节度使王武俊索换名士刘言史(《皮子文薮》卷四)。由此不难想见襄州漆器"库露真"是何等名贵!
北宋时期,襄州漆器在荆楚地区乃至全国仍然享有盛名。《宋史·地理志》载:"襄阳府贡……漆器"。考古发掘的漆器实物也显示出北宋时期襄州漆器的工艺水平。在湖北省武汉市十里铺发掘的北宋墓中,出土了十余件北宋时期的漆器,其中几件有朱书文字。如一件口作六花瓣形的漆碗底外壁朱书"丙戌邢家上牢"六字;两件口作六花瓣形的漆钵,有一件器壁外朱书"己丑襄州邢家造真上牢"十字,另一件器壁外朱书"戊子襄州骀马巷西谢家上牢□□"十四字。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虽说以上漆器分别是"邢家上牢"、"邢家造真上牢"、"谢家上牢"等作坊生产的,但却同属襄州产品。湖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武汉市十里铺北宋墓出土漆器等文物》,《文物》1966年第5期。据有关专家研究,这批漆器的制作与髹饰工艺,在唐代襄州漆器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些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旋切工艺的采用。从漆器脱漆的部位可以看到旋切的痕迹。利用旋切工艺加工的木胎不仅薄而轻,保持了胎体的几何形美,而且其平整的表面又能为制出平整的漆膜奠定了基础。第二是漆器表面连续髹两种色漆。唐代及其以前的襄州漆器的表面除彩绘外,要么髹成红色(包括棕红、暗红等),要么髹成黑色(包括褐、棕褐等),而此墓出土的漆器表面则连续髹红、黑两种色漆,使得器表呈现出黑里透红的颜色,显得深沉而庄重。第三是采用了推光工艺。此墓出土漆器的表面锃亮如镜,几乎看不到疵点,说明当时已采用从粗磨、细磨到沾水(或油)打磨等多道磨制工序,显示出高超的推光工艺水平。后德俊:《湖北科学技术史稿》,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257页。1959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淮安发掘了五座北宋时期的墓葬,出土漆器七十二件。其中2号墓出土三十多件,品种有盒、碗、盘、罐等,十分精美。据该墓出土的墓志介绍,墓主人生前为荆楚东部蕲春、广济等地的税官。罗宗真:《淮安宋墓出土的漆器》、《文物》1963年第5期。由此可以推测,这批漆器至少有一部分是从距蕲春、广济不远的襄州购买来的。
南宋建炎元年,襄阳府才正式停止生产进贡的漆器。此后,荆楚地区乃至全国的漆器生产几乎被瓷器生产所取代。然而,漆器生产作为一种工艺并未完全绝迹,明代荆楚地区的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漆器物理化学性能的描述,说明当地仍有漆器流传。直至清代前期,荆楚地区还出现了少量螺钿加金银片漆器,这或许可视作荆楚地区漆器生产的余绪吧!
(希望有用)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是诸葛亮亲口说的,不允许被质疑、被否定、被篡改。
一、《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秦置,雒阳南七百里”。
二、《汉书—地理志》记载“宛,莽曰南阳”
三、诸葛亮《前出师表》记载“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后出师表》记载“(曹操)困于南阳”。
四、《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兵起南阳,至昆阳”。
五、习凿齿《襄阳记》“南阳城南九十里”
六、《三国志—魏书—武帝记》:“(建安)二年春正月,公到宛。张绣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矢所中,长子昂、弟子安民遇害绣奔穰,与刘表合。公之自舞阴还也,南阳、章陵诸县复叛为绣”。张绣驻防宛城,绣亦不是南阳郡守和章陵郡守,这里的"南阳"当然指宛县和章陵县两地,而不是整个南阳郡与章陵郡二郡及其诸县。
七、张衡《南都赋》记载“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
八、总结一下南阳和宛的关系吧:
1、《汉书—地理志》“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载王莽新朝(8年—23年)时宛县就被命名为“南阳县”,早于诸葛亮(181年—234年)作《前出师表》(227年)“躬耕于南阳”和《后出师表》(228年)“困于南阳”200年;早于习凿齿(325年—413年)之命名“南阳城”300年,早于隋朝(581年—618年)之命名“南阳县”573年。
2、其实,早在战国时,宛就被称为“南阳”。《大元一统志》云:“宛,春秋楚邑。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使司马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宛于是始兼南阳之名”。
3、秦汉、三国(前221年—280年),“南阳”一指南阳郡,二指南阳县(南阳城、宛县、宛城),同时宛也可以指南阳郡,如《汉书—高帝记》中南阳郡守被称为“宛守”;《后汉书—志—天文上》有“(地皇)四年(23年)六月,汉军起南阳,至昆阳”;《三国志—张绣传》有“张绣在南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有“比至南阳,众数万人”和“前移南阳,而道路不治,军资不具,请收主簿推问意故”。 《后出师表》有“曹操……困于南阳”,这些“南阳”都是指南阳县(南阳城)而非南阳郡。
4、西晋、东晋,宛明确被称为“南阳城”,如习凿齿在《襄阳记》云“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
5、东汉三国,不仅“南阳”可以指宛,南阳郡也可以指宛。《后汉书—郡国四》“南阳郡,秦置,雒阳城南七百里”就是明证!!
可见, 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城、宛,可以指同一个地方,这地方就是东汉南都帝乡(宛) ,
“躬耕于南阳”不容被质疑、否定、篡改。
作为立志科普地方史的写手,我来回答。
最近和朋友们讨论问题,提到汉宛城遗城,不过说起细节,似乎很多朋友知之甚少,很多介绍也比较模糊。可能是他们不知道在哪里查资料,索性我自己查一查。
一:史料记载的汉宛城《水经注》卷三十一:(氵育)水又南迳宛城东……,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荆州刺史治,故亦谓之荆州城。今南阳郡治大城 。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一:宛城,今郡城周六里有奇,盖元时所更置,其小城、大城之址,湮废久矣。
按这些记载看,南阳城在(氵育)水,也就是白河的旁边,有大小城之分,小城在大城西南角。现存地几个版本的南阳府志里,也提到南阳城,规模很大,后来因为隋唐时期邓州治所在穰,南阳仅为县治,南阳城缩小只有西南一隅,还说有废墟一处,这个记载应该很靠谱,现在的南阳市区确实能找到城墙遗址若干处。
东汉末年,朱俊负责平定宛城一带的黄巾军,讲朱俊自带精兵五千,掩其东北,乘城而入,韩忠退保小城乞降,这是比较明确提到大小城的 历史 事件,与上述记载吻合。另外感慨下,黄巾之乱,是宛城衰落的最要节点,以后的宛城不复当年风光。
南阳报业传媒发的南阳市不同时代古城墙图,供大家参考。从这里看,后来的南阳城还没有汉代南阳城大。
二:考古发掘宛城范围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的发掘,发现了三处城墙遗址:
蔡庄东北一处,向西、向南分别有1000m和800m,高1至4m不等,这应该是宛城的东北角;
尚庄附近一处,残高15m左右,这应该是宛城的北墙;
景穆街南侧一处。在琉璃桥西60m处仍可见到城垣遗迹,应该是宛城南墙;
没有发现西墙,但是学者推断,应该跟明清的西墙位置差不多。
考虑到南墙东为温凉河,城市的东南角很可能被水冲毁,所以东南角的具体情况就说不清了。估计大城约4平方公里,小城077平方公里。
其实看这些报告,位置仍然很模糊,网上居然也没有具体的图。我到相关的期刊上找来,供大家参考。
此为具体方位图
推测大城的三种可能图
此图为我手绘,具体位置有少量偏差。
二:考古发掘的几个重要点1、手工业作坊遗址
遗址在瓦房庄,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面积达28000平方米。有治铁、制陶、铸铜等,从周代一直延续到东汉,以汉代最为重要。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史记货殖列传》对南阳郡很是称赞,说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盐铁论》说:“宛周齐鲁,商遍天下,富冠海内”。这时期的南阳孔氏家族,很可能是被秦始皇迁过来的有罪之民后裔,世代治铁为业,在南阳为巨富,结交权贵,游走诸侯之间。 你可以类比下七八十年代的武钢、宝钢集团。考古发现算是对这些记载的映证。
2、新莽钱范
钱范,是铸币的模具。王莽曾经在六大都会设立五均官,负责管理商业活动,保证物价稳定,设有交易丞、钱府丞各一人。而钱府丞应该就是管理与钱币相关业务的,这使得我们怀疑,钱府丞也会管理铸币业务。你可以理解成人民银行,在六大都会设立分行,管理金融问题,且南阳设了一个铸币厂(想想大名鼎鼎的沈阳造币厂)。南阳多处发现钱范,自然是对这段 历史 的最好见证。
3、还有古井,古墓等,就不再赘述。
后记:
目前网络资料不多,讲的不是很清楚,而且缺少地图。想了解的,建议大家到维普、知网上查到。
汉代宛城遗址河南省位于南阳市区北部瓦房庄附近,东西长6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时,宛为南阳郡管理,是著名的商业城市,冶铸业发达,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时,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宛城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
而现如今,宛城遗址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 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关于记载宛城 历史 的书籍有《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释名·释州国》,《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
汉代宛盆地的宛城遗址就在现在的南阳市,汉代的南阳也在现在的南阳市,据说汉代以前宛城的“宛”叫法是“苑”的发音,南阳在宛的基础上已有2300年了,比诸葛亮早500年,所以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如果没有南阳他也是躬耕于宛城,是臣躬耕,不是别人躬耕,与其它人和地方无牵扯。
回答完毕!
1、目前没有明确的史书资料可查,如果想查询,可以去看看南阳市的地方博物馆里,应该有比较详细的资料。
2、 宛wan,现在是河南省南阳市的简称,南阳市下面还有一个区叫“宛城区”,他们都简称“宛”。
而你说的"宛城",应是那时候的一个城市名称,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一带,在白河(古称淯水)北岸。现在南阳市在那里建有宛城遗址公园,现在那里仍留有残存的城门和护城河、城河桥。每逢 旅游 季节和假日还有不少人去那里 旅游 。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为什么叫“ 宛 ”呢?主要是:
( 1 )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
( 2 )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
南阳是国务院第二批命名的 历史 文化名城,东汉时期为光武帝刘秀的发迹之地,素有“南都”、“帝乡”之称。南阳盆地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盆地的北沿位于南召县北临伏牛山麓,东北到方城县东北的伏牛山隘口,东到桐柏县临太行山麓,西到西峡县,向南湖北江汉流域。南阳市正位于南阳盆地中间,周边皆山,看上去好像是窝在那样盆地这个宝碗的底部,因地形似碗而得名,故谐音称为“宛”。
三国中有很多故就发生在宛城一带,譬如“隆中对”、“ 火烧博望 ”、“ 火烧新野 ”等等。
在《说文解字》里: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
其义:①“四方高中央下”,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
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日后问鼎中原的重要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成了南阳市的一个简称,名扬海内外。
考古发现:古宛城遗址在今南阳市内
秦设南阳郡后,便在这里修建起规模宏大的南阳郡城亦称宛城。汉代重修。 其建筑有内外两重。外城,即郡城,有大城、廓城之称, 《续汉书·郡国志》引《荆州记》说宛城:“城周三十六里”。 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的西南隅。 大城、小城是相连结的,小城的西南两面都是大城。
这种布局,和当时的临淄、邯郸等城池大体相似。小城是贵族、官僚的住所。大城则是一般地主和平民居住的地方,还有集中经营手工业的区域。 当时南阳郡的大城城址,在今南阳市老城区的东北部。
古宛城遗迹——琉璃阁
新中国建国后,在南阳区发现古城基址一段,仅残存东北角一部,即东墙的北段和北墙的东段,还有部分护城河道。现两段总长280余米,高出地面25米,基宽175米,顶宽12米左右。护城河道宽50——80米,其痕迹明显可见。 经考古工作者鉴定,这是秦汉时代南阳古郡城遗址。 在故郡城遗址的南面和西面,即今南阳市老城区东关的北部和北关的东部,还发现有大量的汉代瓦片、砖、陶片、陶制水道管、小瓦罐等遗物,文化层很深厚,当是人们密集的居住区之一。在居住区的北面,又有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还发现有人工修建的路面,上有车轮轧过的痕迹。毫无疑问,上述居住区是在大城之内、小城之外,其北侧的冶铁、冶铜、制陶等遗址,则是大城内的一个手工业工厂聚集区。这座规模宏大的古郡城,反映了当时南阳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 。现在的南阳市,就是在秦汉南阳郡城——宛城的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区。
宛城始建于西周申伯国。汉代城周长约15公里,明代城周长约34公里。
1963年前存北墙、东墙、南墙各一段。北墙长约800米,高4 6米,东墙长约600米,高5 7米,南墙长度待考,残高1 6米。墙基宽约10米,夯层8厘米,平夯堆筑。遗址内存春秋、战国及汉代陶片,城垣外有宽约50 80米的护城河遗址。今存东北角残墙,长约180米,高出地面2 5米。
其中有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郡府级衙门——南阳府,另有“明远顶”、“望乡台”汉代高台建筑遗迹。
城内其他遗迹有灰坑、窖穴、房基、墓葬、烧陶窑、水井、城市地下水管道及炼铜遗址等。
遗物有铜器、铁器、陶器、货币等。宛城故址是南阳 历史 文化名城的见证,对于研究古申国、楚国、韩国、秦国及汉到清的 历史 有重要学术价值。
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
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齿曰:不是南阳,是襄阳隆中。
亮:你谁呀你?
齿;我是澡池,现在出名的很。
亮:呃,是齿孙子!
齿:你咋真不会说话里。
亮:说小孩嘴里说实话。
齿:我大人呀。
亮:我是小人时,你有多大。
齿:反正我现在说了算。
亮:早知你们算计我。
齿:木有。
亮:还说没有,南阳和襄阳是咋会事。
齿:躬耕南阳是你活着时的事。
亮:我死了就是襄阳的事。
齿:你活着你说了算,你死了我说了算。
亮:你个龟 孙,你知道你那年出生的吗?
齿:忘了唉!
亮:没把我忘了。
齿:不能忘,、忘了就没襄阳的事了。
亮:是我忘了告诉你出生年月了。
齿:一百年后的事,你告诉我没人相信。
亮:这我知道,我说南阳你都不相信。
齿:不是不信,你躬耕地现在襄阳管。
亮:南阳没了吗?哪个守城给弄丢了?
齿:南阳没丢,只丢了一大片地盘。
亮;那就好,那是我躬耕的地方。
齿:你老糊涂呀!
亮:我老了,糊涂的不知南阳了?
齿;这就对了,现在是襄阳。
亮:我就知道,我死你必弄出点事来。
齿:在襄阳不打你的旗号不行呀。
亮:我躬耕的旗号别打,打我岳父的旗号行。
齿:他没你出名,旗号太低。
亮:现在我旗号被你打了还卖拐?
齿:我只是借用一下。
亮:唯一不能借用的是躬耕地。
齿:为啥呢。
亮;那是我出人头地的地方。
齿:我已经借用了。
亮:我不承认借你。
齿:晚了,不承认也得承认。
亮:你不承认我的,后人也不承认你的!杂癣
齿!耻:风中凌乱!也
南阳宛城遗址去南阳宛城区寻找?
南阳市辖区有两个,一个是卧龙区,一个是宛城区。如果找宛城遗址去宛城区寻找那就大错特错了。
古代宛城的城墙遗址在白河(古代称淯水)以北,白河从南阳穿过,现在的宛城区绝大部分在白河以南,实际上宛城遗址主体在卧龙区,只有少部分在宛城区!一般按照南阳市去寻找那就对了,不要按照卧龙区、宛城区去寻找。
南阳古代称“宛”、“上宛”、“宛邑”、“宛州”、“南阳”等不同称呼。宛城遗址主要是两汉时期的宛城遗址和明代的宛城遗址。汉代宛城遗址外城墙有15公里(一说18公里),有明显的内城外郭形式,也就是汉代宛城有内外城之分。内城是郡所所在地的官僚居住区,外城是生活、生产、贸易、居住区;明代城池有34公里。
(现在的宛城区大都在白河以南,古宛城在白河以北,红线为白河,宛城区白河以北部分有宛城遗址)
由于现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所谓的宛城遗址已经被各种各样的现代建筑所取代了,只剩下几处保留完好的挖掘遗址。
所以啊,南阳那边不好意思的说,那些遗址都被现代化了!可以具体的找宛城的其他一些小遗迹,没有完整保存下来。所以要找具体的宛城遗址是没有的,范围太大了。
了解宛城必须了解宛城的发展 历史 ?宛城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在战国到两汉时期这里是冶炼业的中心之一。冶炼业古代主要是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和铸造钱币,现在目前的宛城遗址挖掘来看,主要以铸造钱币为主,也就相当于造币厂了。发现了不少两汉和新朝时期铸造钱币的钱畴,也就是制作古代钱币模子,同时也发现不少新朝的钱币、两汉时期的钱币。这说明宛城(南阳)在先秦时期的手工业就非常发达,自然也带动了贸易的发展。(南阳出土的王莽新朝的钱筹图,也就是铸造钱币的模子)
宛城的发展 历史 沿革如下:
商周时期 :南阳盆地的被称作“南土”、“南国”,有唐、鄂、谢、(西)蓼、申、吕、後等诸侯国在此立国。
西周周宣王时期 :
申伯封于南阳,建申伯国;
春秋时期 :
楚国灭申国,建宛邑。
战国时期 :
先后为楚国、魏国、韩国、秦国等占据。此时宛城已经成为冶炼业的中心之一了。
秦朝时期:
设置南阳郡,郡所在宛城。
两汉时期:
南阳郡治所宛城,或者宛县。
新朝王莽时期:
南阳郡被改为“前队(读ni)”,宛城被改为南阳县。
北周时期 :
宛县兼并其他县,改成“上宛”。
隋朝时期 :
改上宛为南阳县。
唐朝时期 :
唐初,设置宛州,治所在南阳县。
金国统治时期:
设置申州,南阳县为治所。
元明清朝时期:
设置南阳府,治所在南阳县。
根据 历史 沿革,我们就可查找有关宛城的 历史 记载了。
有关汉代宛城遗址的史料。一般查询一个古代城池的史料,主要通过一些史书的资料进行查询,简单介绍一下:
1、《史记》;
2、《汉书地理志》;
3、《荆州记》,朝东晋、刘宋之际的盛弘之著作;
作者时代距离东汉较近,宛城的城池仍旧保持着东汉时期的规模,对宛城城池介绍的非常详细。是后世了解宛城城池的重要资料,很多后期的史料都采用这一记载。(荆州记内图)
4、《搜神记》之《宋定伯捉鬼》;
5、《元和郡县图志》,唐代对各郡县的 历史 沿革记载;
6、《资治通鉴》;
7、《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卷一《城池》;
8、清代光绪年间编著的《新修南阳县志》卷三《建置》。
9、现代宛城遗址相关的考古发表文章。
10、现代编著的南阳地区的各县县志。
也可以采取边际效应的方法,查找周边地区的府志、县志,也有部分汉代宛城的记载。
汉代宛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城区的东北部,现存有城垣遗迹、高台建筑遗迹等,故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
城垣遗迹现残存二处:一处为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即北城墙的东端和东城墙的北端及相连的一段护城河,位于南阳市城区东北隅防爆电气研究所附近。北墙东端残长800米,高出地面4~6米;东墙北端残长600米,高出地面5~7米;护城河道残长1800米,宽50~80米,深6米。城垣为夯土筑建,夯层中杂有大量汉代陶片。另一处为南部城垣,位于南阳市闸口到琉璃桥北侧,为今护城河水注入白河处。此处城墙地面遗迹不明显,从地下断层处可见城垣遗迹,亦为夯土筑建,夯层中亦含有大量汉代陶片和砖瓦。
高台建筑遗迹残存二处:一处今称“明远顶”,坐落于老城东北隅,原为一高大的地上建筑,人称“明山”。现存台基南北长46米,东西宽44米,残高9米,为平夯堆筑。台基上部暴露有大量汉代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宫殿基址。另一处今称“望仙台”,坐落于南阳市人民公园内。台基为夯土堆筑,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残高9米。地表亦暴露有大量汉砖瓦和陶片,当为一处大型建筑基址。此外,在城区内还散布有汉代灰坑遗迹、冶铁遗迹、古井、陶井圈、地下水管道、汉砖汉瓦、陶瓷陶片等大量汉代文化遗物。
南阳汉宛城遗址
古宛城是一座 历史 悠久、规模宏大的古城,原有两重,即外城和内城。外城即郡城,也称“廓城”,城周18千米,当为生产区、生活区和工商贸易区;内城即小城,位于大城西南隅,应是封建官吏的宫殿区。
汉代宛城遗址,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它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和 社会 状况以及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