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官窑和民窑的区别是什么

微笑的外套
神勇的香菇
2023-05-03 22:55:56

官窑和民窑的区别是什么?为何官窑比民窑贵呢?

最佳答案
负责的身影
自由的时光
2025-08-21 04:05:40

官窑和民窑的区别是什么?为何官窑比民窑贵呢?

官窑所产瓷器则称为“官窑瓷”。“官窑瓷”又分为两大类,狭义的指朝廷垄断,专窑专烧的,广义的是由朝廷官府设定标准,用窑不限,即民窑也可烧造,最后由朝廷派专人按统一标准验收,合格者统一采办,也称官窑瓷。汲古斋藏品 居和堂 黄地扒花寿桃图案水盂民窑,从字面上就能了解,这是民间百姓所打理的窑口,所产的瓷器多数是用来经营售卖,维持生计。民窑生产的瓷器称为"客货",造型纹饰因不受官府拘束,风格与官窑瓷相差甚远,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纹饰和器型,题材更加丰富,画笔自由奔放。

北宋官窑的产生,源于北宋皇室对优质瓷器的大量需求。而一般的民窑因为要考虑成本和利润的关系,即是是专门进贡的贡瓷从质量上、数量上也无法满足宫廷的大量需求。因此为了保证进贡御瓷的质量和数量,能为官府掌控,控制产量、质量和数量的官窑自然而然应运而生。2、宋代官窑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皇室所需,因此官窑瓷器不仅要严格按设计生产,而且产品质量必须精益求精,稍不合格,即须就地打碎重新烧造,并且瓷器用料昂贵,不计成本。单是入釉原料的成本这一点就与普通民窑窑区别开来。

研究和收藏瓷器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看这件瓷器是否代表那个历史时代的高峰,是否是那个时代的代表作,就作品论作品,而不是就出身论作品。

 

无论是民窑还是官窑,它们的出现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工艺技术和社会发展,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心路历程,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意蕴和文化精髓,是中华千百年来不可磨灭的伟大成就。

最新回答
落后的小天鹅
哭泣的世界
2025-08-21 04:05:40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虾、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现纰漏。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
瓶直口微撇,直颈,球圆腹,卧足。以粉彩描绘纹饰。瓶身绘两棵青松下嬉戏的婴孩,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吹喇叭,或骑木马,或举旗,或提灯笼,场面十分热闹。旁边衬以梅花山石,点出“闹新春”的主题。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器高大稳重,婴戏图中人数多,场面大,远胜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种装饰题材的瓷器。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堤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尊撇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丰满,圈足外撇。尊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粉彩描绘勾莲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尊形体硕大,色彩华丽,显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华和绮艳之风气。其腹部的勾莲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姿态各异。勾莲纹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运用颇多,后来逐渐演变为寓意美满幸福的吉祥纹饰,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浑圆,圈足。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绝。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冷艳的小刺猬
爱笑的冬瓜
2025-08-21 04:05:40

要说洋觅上的民窑青花瓷如何鉴定,缺少鉴定的纪年款,大多鉴定的依据就是看器形和青花发色,今天笔者就就这洋觅上清代各时期民窑瓷器来和大家讨论讨论。

清代早期青花,即康雍乾青花瓷,是继明代永宣青花高峰后的青花瓷生产的又一高峰期,清代中期以后的青花瓷生产,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1

胎釉

清初青花瓷器胎体厚重呈灰白或灰,瓷化水平较好,胎釉联络细密,大都釉面呈鸭蛋青,透明度较差,光芒度不强,个体釉面有缩釉,大部门有酱口,同时良多大件琢器底部不施釉,修胎也不太规整,盘碗底部厚重,口沿慢慢扁薄,圈足轻微向内收,有的器物足沿颠末工匠细心修琢后,还呈现有泥鳅背征象,较滑润,底边还带有窑红即火石红。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底

清代中后期青花器物胎质粗松,器物胎质里明显能看见沙粒和眼孔

2

青料

清初青花瓷器大部是行使国产浙料绘制,约略有翠绿淡雅与灰篮等种,总体呈色不变,少数趋于晦暗,也有一些青花晕散和纹饰恍惚征象。

清顺治青花洞石秋叶诗句盘

3

形象

清初青花瓷器多以糊口用器为主,陈列器为辅,形象着重于适用性,根基是接连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上还多具有明代古朴浑朴之遗风。

清初青花花卉纹花觚

清代中期的青花瓷特点

4

纹饰

清初青花瓷器的青斑纹饰简朴天然,绘画一反曩昔单线平涂的要领,而是用多线平涂的技法,邃密柔美平均,疏密有致,彼此照映,粗犷豪宕,同时纹饰题材富厚,常见有动物纹、植物纹、山川图、博古图等,龙纹高峻绮丽,健壮有力,有腾云跨风之势,麒麟纹常和挺拨的巴蕉叶画在一路,相映成趣,并且蕉叶纹中常留白。

清康熙青花博古图直颈瓶(一对)

清代中期后的青花瓷的绘画风格,常见双钩线图案,不填色

清中期平易近窑青花

1、嘉道时代瓷器胎骨与乾隆对照略粗松一点,白度无大异,而新仿之胎骨不是过白详尽,便是过于粗拙,偶然还可见颗粒状物。从釉面看,嘉道瓷器釉面普遍有“细桔皮釉”及轻细的“海浪釉”征象,从侧面视之尤为较着。

2、青花呈色虽有多种默示,但主流仍旧以不变的贞洁蓝色居多,色调岑寂不飘浮,纹饰清楚,到后期青花呈色有青蓝、淡蓝、灰蓝等各色。

清代中期后青花器物发色的钴料,用的是国产青料,青花发色特点是灰,黑,杂,浮。

3、清中期施釉较厚为多,薄釉较少。

4、嘉庆青花色调较不变,但因为当局的不存眷瓷器烧制呈现势衰征象,器物上的青花惨淡飘浮的征象,并且青花品种镌汰,质量低落,尤其是青花釉里红产物,普遍施釉淡薄,釉色晦暗,青花也有晕散征象。

清道光粉彩丽景雁来红盖罐

5、道光青花瓷呈色与嘉庆基真不异,蓝色不甚鲜明,无凝集雀斑和晕散征象,有飘浮感。

6、嘉、道两朝在装饰绘画上近似,呈现画面条理少,画意机械,尤其人物只是有形却无神。

7、雍正、乾隆时代青花瓷上画的最多的一个图案是“缠莲枝”,有“廉洁”和“后来居上”的代表意义,嘉、道往后,偷工减料,缠莲枝画的很是大略,正本枝条蔓蔓的缠莲枝化成彷佛勾子一样的花,简称“勾子莲”。

清乾隆绿地粉彩花卉纹海棠式盘

清代晚期青花

用料

咸丰时代典范青花瓷色彩淡雅可能淡雅;

同治末期还授与了入口青料洋蓝,烧制出的青花瓷色彩鲜明,青中泛紫,缺乏自然矿物青料的美感;

光绪时代的国产青料授与的是浙料,平易近窑则用洋蓝或石子青,所产青花瓷特点是色彩漂流在釉中;

宣统时代授与国产青料,平易近窑则多用洋蓝,产出青花瓷色彩翠绿鲜艳。

清咸丰青花八宝纹花盆局部

清同治青花

清光绪青花

清宣统青花

图纹、工艺

咸丰时代青花瓷所绘人物造型具有“鹰钩鼻”的特点,纹饰机械,缺乏朝气,工艺方面,瓷器胎体比前朝时代的厚重,胎质粗松,胎釉泛白且淡薄,具有“海浪釉”的特征。

清咸丰青花外庭院课子纹内岁寒三友纹盘

同治时代青花瓷图案多到有封建迷信颜色,官窑多授与寄意吉利快意的福禄寿喜做首要装饰,平易近窑图纹内容则乱七八糟,且绘画能力粗陋,在工艺方面,胎质粗松,胎釉泛白,平坦度差。

清同治青花福禄寿双耳瓶(一对)

光绪时代青花瓷拥有富厚多彩的形象、图案纹饰,笔法过细拘谨,在工艺方面临比咸丰、同治具有较着改造,胎质严密结实,对照清朝前期,仍旧较着松软,此中平易近窑产青花胎质越发粗拙、粗笨,白色的胎釉略泛闪青,瓷器瓶颈部位有一对称的铺首衔环耳。

清光绪青花婴戏图碗

宣统时代青花瓷图纹多以龙、凤、八仙、八宝、八卦、云蝠、云鹤、团花、缠枝莲和“寿”字等为首要装饰,工艺方面行使机器制瓷妙技,器形规整,胎质高度瓷化,胎体轻佻,胎釉更显玻璃光芒,敲击发出响亮似金属声音,平易近窑产瓷器未受影响。

魁梧的音响
醉熏的百合
2025-08-21 04:05:40
一开始双圈是区别官窑和民窑用的,清后期民窑其次也打双圈款。据说清早期康熙皇帝不常打年款的原因是由于瓷器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瑕疵,这些有瑕疵的官窑瓷器在出窑时就会被砸掉,康熙认为如果写上年款再砸掉的话,不是太吉利。根据清代《陶冶图说》记载,制作瓷器最后一步是:祀神酬愿。反映当时封建迷信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写年款也是可以理解的。

羞涩的招牌
微笑的自行车
2025-08-21 04:05:40

清三代瓷器是专指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制作的瓷器。

康熙年制瓷器

康熙

康熙早期的瓷器,很少写款。原因是康熙认为瓷器上不能写款,写了款,如果打碎了不吉利,不让写。但康熙的很多瓷器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写大量的寄托款。比如写"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这三个朝代写得最多。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犯大忌的。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的文字狱非常厉害,尤其在康熙一朝,大量汉人提出"反清复明",电视剧里常能看到。当时你要有一丝反清复明的倾向,就被杀头了。可瓷器上写的款,却都是前朝的款。如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

乾隆年制瓷器

乾隆

乾隆官窑瓷器款识有“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三种,以“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为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明显多于“乾隆年制”四字款。“乾隆年制”楷篆均有,楷书款一般用于彩瓷上。“大清乾隆年制”楷篆均有,篆书多于楷书。“大清乾隆仿古”一般用于仿古瓷上,青花篆款为主。高足盘、高足碗、双连瓶一般是在足内写篆书六字横款。

康、雍、乾三朝的器型最为丰富,即有仿古又有创新,尤其是各式装饰性瓷器如瓶、尊之类较元、明代大为增加,其中康熙朝独有的器型如观音瓶、棒锤瓶、金钟杯、凤尾尊、马蹄尊等。雍正朝最突出的器形有牛头尊、四联瓶、灯笼瓶、如意耳尊、套杯桃洗、高足枇杷尊等。乾隆朝大件装饰性器物的造型与前朝相比变化不大,但各类精巧小器如鼻烟壶、鸟食罐、仿象牙、仿玉器及象生瓷等却出现不少。

清代瓷器的装饰艺术纹饰、内容、手法最为多样,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点。康熙朝以山水花鸟、人物故事,长篇铭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马、人、鱼、龙变化及冰梅纹、亭台楼阁纹为其代表纹饰;雍正朝的纹饰多偏重图案化,比较刻板,盛行以过枝技法绘桃果、牡丹、玉兰、云龙等;画人物渔耕樵读以男为多,琴棋书画以女为多,纹饰线条纤细柔和。乾隆朝纹饰内容最为繁杂,但均以吉祥如意为主题,纹饰必有寓意,如百禄、百福、百子、福寿、瓜蝶连绵、官爵荣升、三星八仙等。

清三代瓷器受追捧的另一个原因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持续升温,藏家的构成和收藏方式日益发生变化。新兴的收藏者与传统的收藏家不同,传统的收藏家更多是出于爱好、家学或保存家业等意愿来进行收藏,而新兴收藏者把其他经济领域的投资方法移植到古董市场中来,更多地是把文物古董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当作投资前景的研究,更多地把文物古董鉴藏当作产业来建设,换句话说,新兴收藏者的投资目的更为显著。 

完美的宝贝
寂寞的书本
2025-08-21 04:05:40

雍正官窑瓷器款识,由专人负责书写,字体基本一致。青花楷书款与篆书款同时并用,有六字款、四字款(即“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

官窑年款较多见的是“大清雍正年制” 六字两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的,款外有双圈或方框,业内将雍正官款分为无圈、有圈和方圈等,用以区别。

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官窑款“大清雍正年制”,为早期流行的款式,字体柔弱、略草。 雍正晚期官窑款,多为宋椠体的正宗小楷,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多纯正,也有少数深浅不一的。篆书款书体变化较多,有的方正规矩,有的草率不恭,有的笔路圆润。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圆圈官窑款,主要用在青花和粉彩瓷器上。“正”字的、四和五笔书写平正,这是雍正楷书官窑款的一个特点。“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官窑款,多用于颜色釉瓷器上。“雍正年制”四字篆书官窑款,多用于仿钧釉、炉均釉, 或茶叶末釉瓷器上。“雍正御制”四字楷书官窑款与“雍正年制”四字楷书堆料,只用于珐琅彩瓷。

“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大清雍正年制”两行六字楷书青花双圈款

“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雍正年制”四字楷书款

“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雍正一朝制瓷的能力在清朝是第一的,所有的东西都可以仿制。雍正时期的官窑瓷器可以说是这三代中的顶尖之作,精致、秀巧著称于世。此时的瓷器胎体洁白、精致,且胎薄,没康熙时厚重;施釉厚薄适中,釉面更加柔和、润泽,犹如玉的感觉;而彩绘也更加精致,构图留白多,柔和、疏朗;器形多小巧、精致。清三代瓷器艺术代表着中国瓷器制造历史上的高峰,那么在这三代中,从瓷器的艺术成就来说,雍正一代的瓷器则代表着高峰中的高峰,所以雍正朝瓷器价格拍卖最贵。尤其是雍正的珐琅彩瓷器更是不可多得,在拍卖场偶尔现身,瓷器价格拍卖价格以千万、亿计。

参考资料:

故宫博物院—陶瓷

清三代官窑瓷器鉴赏方法

畅快的朋友
怕孤单的鱼
2025-08-21 04:05:40

是因为朝代的不同,关于龙纹装饰的文化也有所出入。不同的朝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皇帝任职的时间,龙纹装饰有不同的特点。

一、明代:

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多为五爪。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短、细花尾。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其主要特点是龙的双目,近似比目鱼的眼睛。嘉靖时绘的龙纹凶猛,多鬓毛竖起,是嘉靖时龙纹的特点。

嘉靖朝开始出现正面龙。嘉靖正面龙,方头宽额,有的额上写“王”字,壮貌有余,凶猛不足。侧面龙,上颚较下颚长,鼻作如意头形,张口伸舌,短舌似匕-首,或闭嘴露一齿,鼻翼两侧有短髯,龙作曲线三角形。

嘉靖的螭虎龙,描画极其简单草率,状似壁虎,有行走状,有团状。正面龙、螭虎龙皆为前所未有者。

万历:正面龙比嘉靖朝增多,头硕大,脸丰满,俗称“牛头脸”。鬃发非常浓密,以头顶中缝为界,向两侧纷披。万历侧面龙,龙头扁长,似鳄鱼,嘴巴开张度很大,吐出飘带形长舌,有的下唇胡须呈现竹叶状排列,有的系成蝴蝶状。万历闭嘴龙的下巴多向前伸,将脸部接长,双目圆睁。龙身的鳞多简化成锯齿形,黑色,龙腹部为青花宽线条。

明代崇尚火德,所以在龙、狮及兽身上多带有火焰纹。

二、清代:

整个清代的龙爪均多少都带钩状,显得有力,4趾向前,4爪朝向一致,另1趾向后,龙爪方向与另4爪方向相对。清代的龙,身躯亦较粗,下颚较短,形象比较和善。

各朝的特征是:

顺治、康熙:龙的形体、形象有明代中期的风格,比较威严。有一种过墙龙--形体由碗、盘里面延伸至外壁,此朝始见。

顺治龙纹:为鸡爪龙,“龙头”有凶猛感,背鳍稀疏,鳞作斑片状。官窑为五爪龙(民窑为三、四爪龙)。

康熙龙纹:龙鳞细密齐整体感强,它的整个造型像汉字的一个“弓”字。康熙龙纹,雄浑劲健的大型龙与细瘦干瘪的小龙并存。龙腿上粗下细,未区分出大、小腿,脚趾甲成尖状朝前的多;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画面有火纹和云纹,还有夔龙纹,青花海水夔龙盘。

雍正龙纹:雍正的鳄鱼龙,青花云龙,还有螭龙纹;青花螭龙盘,背鳍较圆钝,高低相同,四爪或五爪,其中三爪或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作逆时针排列。开光正面龙图案中密布火纹,均作飘动状,火苗多作四齿状,也有五齿的,其中必有一条火苗长与其它,有的火苗从底部烧上来。

雍正的海水龙,龙嘴上额向上翘,并外翻,三爪,脚趾有3个结节状,空白爪内靠趾处各有一短线条。海水中有多个漩涡,整个龙身为鱼鳞片覆盖,龙背上有留白锯齿。

乾隆龙纹:为老头龙,龙头有老人头的“无力”,或者“慈祥”感,龙的神态由威严开始变得和善,不再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无上的神貌。青花大龙,眼正圆,锯齿形背鳍。

龙爪排列富于变化:同一条五爪龙,有的四爪作顺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逆时针与其对称;有的四爪作逆时针团形排列,另一爪顺时针与其对称。

有的龙以浅色表现出蛇一样的有鳞片的腹部。五爪脚趾上以线条勾出无色尖甲。前腿的4趾甲作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后腿的4趾甲作顺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逆时针排列。有的全部为逆时针排列,另一趾甲作顺时针排列。

嘉庆龙纹:龙爪及其排列继承前朝遗风,但趾很粗。更大量出现于陶瓷器上,更加世俗化,形式有划龙舟、婴戏舞龙、龙穿花等,成为玩物,龙已大大失去神圣威严,至尊至上的权威形象。

道光龙纹:为带鱼龙(也叫虾弓龙),带鱼龙也很形象,它是透头的,鳍是像带鱼的“鳍”!四肢与躯干粗壮,但爪细如线。

同治龙纹:细颈与粗躯形成反差,粗腿、细胫、尾上翘,状如走兽。

光绪龙纹:造型变化较多,光绪的点睛龙,有的躯干无背鳍;有的背鳍呈短柱状;有的为猴头,作直立行走状;有的细颈、粗躯、腿壮、胫瘦。

扩展资料:

明代

明代龙纹:凶猛威武,胸前大多饰有曲折的绶带,身披火焰纹,怒发冲冠,咆哮于海涛祥云之间,以示主宰权势。

具体特征: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鬓发成篷,毛有向上冲或向斜上冲之势。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部分龙纹的双须在局部处呈螺旋形曲折,但须尖成前冲,直而不弯;爪子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身体呈网格纹、锯齿纹较多。

清代

清代龙纹:气宇轩昂,龙首后勺丰满、身躯健硕,盖以庞然大物之态,行震撼天动地之威。

具体特点:龙首变化很大,猪嘴收缩,显出下颚比上颚长。长披发或多簇短耸发;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以竹叶形描绘,顺治年间睫毛现象习见,康雍时期睫毛时有时无,乾隆朝起,睫毛现象十分普遍;须清;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龙身鳞片多半带有染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龙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