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清朝的乾隆皇帝盗了明朝哪些皇帝的陵墓

昏睡的汉堡
刻苦的雨
2023-05-03 19:56:03

清朝的乾隆皇帝盗了明朝哪些皇帝的陵墓

最佳答案
忧郁的牛排
机智的鸵鸟
2025-08-22 01:10:18

乾隆盗永陵的楠木,孙殿英盗乾隆、慈禧的陵。乾隆皇帝与民间对明代陵墓的盗毁十三陵鸟瞰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几代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清朝在入关后,就曾下令捣毁、劫掠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有实证可考的是,顺治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后人证实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绵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由大改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自己在遵化的裕陵。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乾隆置皇体颜面于不顾,以天子之尊,一意孤行,给后世留下一段皇帝盗木的丑闻。乾隆皇帝画像 明十三陵中的永陵,是明嘉靖皇帝的陵寝,其享殿是楠木殿,香气袭人,沁人心脾,蚊蝇不近。它的木架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建成的,不刷漆而光泽油亮,不雕饰而纹路精美。乾隆皇帝在巡视时看中了这些金丝楠木,一心想拆毁楠木殿,将这些楠木用到圆明园中去。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援引《大清律》上奏道:律例规定挖明坟者死,皇上金口玉言,万民之尊,此举事关国体,干系重大,诚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乾隆读此奏折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但金丝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安。思前想后,终于心生一计,于是乾隆明诏下令调集天下能工巧匠,修缮永陵享殿,然后密传旨令,派亲信工匠用偷梁换柱之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换下来。这样,乾隆既盗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 十三陵破败的陵园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张扬出去。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自有应付万变的招数。于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给天下人一个说法,乾隆自下诏书把自己“发配”到江南,算是对群臣子民的一个交代,此事从此也就不了了之。 十三陵之定陵 明十三陵之劫,除了陵园建筑,还有地下墓葬。万贵妃是明朝著名的妃嫔,四岁从山东诸城被选入宫,尔后充当孙太后(明成化皇帝朱见深祖母)的宫女。成人之后,被皇太子朱见深看中,二人暗中往来,有了男女私情。朱见深18岁即位时,万氏已是35岁的半老徐娘,由于生来姣艳,且驻颜有术,因此一直受到朱见深的宠爱。万氏恃专宠而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就连堂堂皇后也惧其三分。万氏一生喜欢玩鹰,喜欢鹰啄活物的血腥味,为讨其喜欢,皇帝下诏向全国各地摊派征鹰任务,一时万氏的深宫中处处鹰迹。由于万氏侍奉有方,皇帝竟寻找吴皇后的过错而借机将她废掉,立万氏为皇后。后因群臣竭力劝谏未遂。1466年,万氏因生子而被封为贵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59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悲痛万分,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这就是被当地群众称之的万娘坟。定陵地下宫殿入口处 由于宪宗专宠万贵妃,给捕鹰、养鹰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痛苦和不安。所以,人们将宪宗所葬的茂陵后面的宝山讥称为“鹰嘴山”。 1923年,当地土匪侯现文领18人对德陵和东井的娘娘坟进行挖掘,由于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发后,侯现文被抓进监狱,终了一生。1944年秋,长陵园村的程老六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自称程六爷,占山为王。他重走当年侯现文的老路,在一天深夜,将队伍偷偷拉到万贵妃墓前,开始分头挖掘。经过三个昼夜的刨、挖、凿、炸,终于将墓顶打透,万贵妃的随葬品被抢劫一空。程老六找来6匹马,将金银器物连夜驮到长陵园村进行分赃。当兵的每人分到1两黄金、20颗宝珠,当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将贵重的宝物独吞。 盗掘后陵寝围墙 盗墓后的第二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所罕见。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妇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凤冠,趾高气扬,俨然万贵妃再世,一派皇后气派。定陵地宫内出土的凤冠 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附近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俱被国民党警备部队瓜分一空。乱世逆子,终遭天报应。 继十三陵之后,民国年间开始,明代其他王侯将相/文臣武将的陵墓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和毁坏。 十三陵内明末太监王承恩墓 1929年5月,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被盗。郑成功父子及妃董氏墓原在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功孙郑克塽降清,请求迁郑成功父子墓于福建南安其五世祖乐斋公墓地。此次被盗,丢失多少遗物史无记载,郑氏家族也心中无底,遂商定开棺验查。可怜一代英雄九泉之下尚不得安宁。从打开的两具棺椁看,男棺为郑成功棺,开棺得玉带1条,带上嵌大小玉18块,朝服1袭已破烂,仅存绣袍4领,均绣蟠龙。靴一对,已失其底,靴面系黄缎制成,亦绣龙;女棺为董夫人棺,发现有发钗2枝,护心镜1个,龙袍7袭,均折叠整齐,但取出即成飞灰。 郑成功墓园 从验查结果看,盗贼尚有一点良知,没有将随葬之物一扫而空。也许是念及其是民族英雄亦或是开棺后的良知突然觉醒也许是许许多多未可知的原因。但盗贼毕竟是盗贼,既盗之,焉有不取之理既敢英雄头上动土,何存天良地知之说这桩无头公案,令郑氏家族大惑不解,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 明朝朱元璋有两个嫡子分封在江西,册封在建昌府的名为益王,此地处闽赣要冲。自益端王朱祜宾起,先后世袭了7代8个益王,共有11个王子王孙连同他们的妻妾厚葬在此,成为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郡王墓葬区,还有石人石马护卫,整个墓葬区恢宏气派。 1978年年底,一伙亡命之徒盯上了这块宝地,利用深夜悄悄开挖。他们选中了益王第五个儿子淳河怀喜王朱常油和他的爱妻、妾三人合葬墓。整整两夜未果,第三夜终于打开墓穴。 面对三具完整的干尸,盗贼们一下红了眼。 其内随葬珍品琳琅满目。朱常油头戴金七梁王冠,静静地躺在棺椁中。一伙人急不可耐,劈棺扬尸,将举世罕见的三鹿盘、玉带、金钻、金匾、金帽簪、金花、金头盖、含口金、琥珀、银盘、青瓷瓶等一一取出,拿不出尸体口里含的金子和颈部的饰物,便干脆把头砍下,把口撬开,可惜300多件瑰宝被盗贼一抢而空,被捣碎打烂的珍品无以计数,空荡荡的墓穴中空留三个冤魂的冥冥叹息。益王墓内出土的青花瓷 1979年,不知哪一个想发横财的家伙,在合江首开挖坟盗墓之先例,从死人口中掏出宝珠,从死人手上捋下镯子、戒指,从死人头上取下耳坠、金簪,偷偷卖给文物贩子,从而一举暴富。红了眼的乡邻自然不甘寂寞,遇坟便挖,遇墓便掘。一时间,合江县境内盗墓成风。先开挖明代官宦之墓,继之发展到新坟也挖,有的墓今天被人挖过,明天又被人盗挖。有的怕别人挖了自己的祖坟,便先行挖之。最后合江县内无一座完整的坟墓。在这场挖坟盗墓闹剧中,不少人大发横财,有的干脆成了专业户,积累了一套丰富的“专业知识”。据说,他们不用挖去坟土,也不用开启棺木,只须用一只钻子、一根钢丝,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墓中的财宝掏得一干二净。有的专业户嫌挖坟盗墓费大力捞小钱,就学着转手倒卖,慢慢转化为文物贩子。专事挖坟盗墓的,叫做“穿山甲”,他们中的少数受雇于幕后老板,称之为雇佣型穿山甲。 合江县被盗明代官宦之墓现场 正是在这种发财梦的驱使下,一个叫望仙乡蕌林村的村庄,在村长的率领下,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地开进山去,专门盗墓。结果二千多座古墓被挖开,尸骨遍野、坟窟满山。一时间鬼哭狼嚎,天神共怨。这个村的一个农民,一看这阵势,索性买了鞭炮、猪肉,带着铁锨,跑到自家的祖坟前,焚香、祭祀、叩头,然后祷告说:“祖宗在上!请你饶恕不肖子孙,我要是不来开挖,就得别人来掘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让咱本家人发这份财吧,若有什么金银财宝,给自己总比给外人好啊!”祭祀一阵,哭号一番,于是动手挥锨,开挖自家祖坟。刨开之后,见墓中并无几件值钱的器物,一气之下,将尸体拖出坟外,扔到地下,然后对着尸体狠踹两脚,骂道:“你这个死了不烂的东西!光顾了自己生前享福,咋就不知道给后人留点好东西啊!”言毕,愤然而去。

最新回答
重要的身影
动人的季节
2025-08-22 01:10:18

乾隆盗永陵的楠木,孙殿英盗乾隆、慈禧的陵。
乾隆皇帝与民间对明代陵墓的盗毁
十三陵鸟瞰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等朝的几代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清朝在入关后,就曾下令捣毁、劫掠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有实证可考的是,顺治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就被后人证实是来自西苑明世宗朱厚熄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绵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由大改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自己在遵化的裕陵。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乾隆置皇体颜面于不顾,以天子之尊,一意孤行,给后世留下一段皇帝盗木的丑闻。
乾隆皇帝画像
明十三陵中的永陵,是明嘉靖皇帝的陵寝,其享殿是楠木殿,香气袭人,沁人心脾,蚊蝇不近。它的木架是用昂贵的金丝楠木建成的,不刷漆而光泽油亮,不雕饰而纹路精美。乾隆皇帝在巡视时看中了这些金丝楠木,一心想拆毁楠木殿,将这些楠木用到圆明园中去。文渊阁大学士纪晓岚援引《大清律》上奏道:律例规定挖明坟者死,皇上金口玉言,万民之尊,此举事关国体,干系重大,诚望陛下三思而后行。乾隆读此奏折后一时不敢轻举妄动。但金丝楠木一日不到手,一日不安。思前想后,终于心生一计,于是乾隆明诏下令调集天下能工巧匠,修缮永陵享殿,然后密传旨令,派亲信工匠用偷梁换柱之法,把永陵的楠木撤换下来。这样,乾隆既盗走了金丝楠木,又落了个修缮明陵的美名。
十三陵破败的陵园
然而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乾隆盗木的丑闻还是被张扬出去。但皇帝毕竟是皇帝,自有应付万变的招数。于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给天下人一个说法,乾隆自下诏书把自己“发配”到江南,算是对群臣子民的一个交代,此事从此也就不了了之。
十三陵之定陵
明十三陵之劫,除了陵园建筑,还有地下墓葬。万贵妃是明朝著名的妃嫔,四岁从山东诸城被选入宫,尔后充当孙太后(明成化皇帝朱见深祖母)的宫女。成人之后,被皇太子朱见深看中,二人暗中往来,有了男女私情。朱见深18岁即位时,万氏已是35岁的半老徐娘,由于生来姣艳,且驻颜有术,因此一直受到朱见深的宠爱。万氏恃专宠而飞扬跋扈,为所欲为,就连堂堂皇后也惧其三分。万氏一生喜欢玩鹰,喜欢鹰啄活物的血腥味,为讨其喜欢,皇帝下诏向全国各地摊派征鹰任务,一时万氏的深宫中处处鹰迹。由于万氏侍奉有方,皇帝竟寻找吴皇后的过错而借机将她废掉,立万氏为皇后。后因群臣竭力劝谏未遂。1466年,万氏因生子而被封为贵妃。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59岁的万贵妃病死,宪宗朱见深悲痛万分,为她辍朝七日,并打破皇妃不得入葬陵区的常规。在苏山脚下,为她修建了一座规模巨大的陵墓,以慰藉爱妃的在天之灵。这就是被当地群众称之的万娘坟。
定陵地下宫殿入口处
由于宪宗专宠万贵妃,给捕鹰、养鹰的人们带来了诸多的痛苦和不安。所以,人们将宪宗所葬的茂陵后面的宝山讥称为“鹰嘴山”。
1923年,当地土匪侯现文领18人对德陵和东井的娘娘坟进行挖掘,由于人少墓大未能成功。事发后,侯现文被抓进监狱,终了一生。1944年秋,长陵园村的程老六拉起百余人的队伍,自称程六爷,占山为王。他重走当年侯现文的老路,在一天深夜,将队伍偷偷拉到万贵妃墓前,开始分头挖掘。经过三个昼夜的刨、挖、凿、炸,终于将墓顶打透,万贵妃的随葬品被抢劫一空。程老六找来6匹马,将金银器物连夜驮到长陵园村进行分赃。当兵的每人分到1两黄金、20颗宝珠,当官的每人分一金罐或相当于一金罐的器物,程老六自然将贵重的宝物独吞。
盗掘后陵寝围墙
盗墓后的第二天,程老六便举行大婚。所用车辆浩浩荡荡,宰杀猪羊无数,其威风与排场为当地百姓所罕见。筵席之上,程老六媳妇头戴从墓中盗出的金顶凤冠,趾高气扬,俨然万贵妃再世,一派皇后气派。
定陵地宫内出土的凤冠
可惜好景不长。半年之后,程老六和国民党警备部队发生冲突直至混战,被乱枪打死在附近工部厂村的河套里,其妻妾家产俱被国民党警备部队瓜分一空。乱世逆子,终遭天报应。
继十三陵之后,民国年间开始,明代其他王侯将相/文臣武将的陵墓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和毁坏。
十三陵内明末太监王承恩墓
1929年5月,明代民族英雄郑成功墓被盗。郑成功父子及妃董氏墓原在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成功孙郑克塽降清,请求迁郑成功父子墓于福建南安其五世祖乐斋公墓地。此次被盗,丢失多少遗物史无记载,郑氏家族也心中无底,遂商定开棺验查。可怜一代英雄九泉之下尚不得安宁。从打开的两具棺椁看,男棺为郑成功棺,开棺得玉带1条,带上嵌大小玉18块,朝服1袭已破烂,仅存绣袍4领,均绣蟠龙。靴一对,已失其底,靴面系黄缎制成,亦绣龙;女棺为董夫人棺,发现有发钗2枝,护心镜1个,龙袍7袭,均折叠整齐,但取出即成飞灰。 郑成功墓园
从验查结果看,盗贼尚有一点良知,没有将随葬之物一扫而空。也许是念及其是民族英雄亦或是开棺后的良知突然觉醒也许是许许多多未可知的原因。但盗贼毕竟是盗贼,既盗之,焉有不取之理既敢英雄头上动土,何存天良地知之说这桩无头公案,令郑氏家族大惑不解,也给后世留下了难解之谜。
明朝朱元璋有两个嫡子分封在江西,册封在建昌府的名为益王,此地处闽赣要冲。自益端王朱祜宾起,先后世袭了7代8个益王,共有11个王子王孙连同他们的妻妾厚葬在此,成为一个占地1000多亩的郡王墓葬区,还有石人石马护卫,整个墓葬区恢宏气派。
1978年年底,一伙亡命之徒盯上了这块宝地,利用深夜悄悄开挖。他们选中了益王第五个儿子淳河怀喜王朱常油和他的爱妻、妾三人合葬墓。整整两夜未果,第三夜终于打开墓穴。
面对三具完整的干尸,盗贼们一下红了眼。
其内随葬珍品琳琅满目。朱常油头戴金七梁王冠,静静地躺在棺椁中。一伙人急不可耐,劈棺扬尸,将举世罕见的三鹿盘、玉带、金钻、金匾、金帽簪、金花、金头盖、含口金、琥珀、银盘、青瓷瓶等一一取出,拿不出尸体口里含的金子和颈部的饰物,便干脆把头砍下,把口撬开,可惜300多件瑰宝被盗贼一抢而空,被捣碎打烂的珍品无以计数,空荡荡的墓穴中空留三个冤魂的冥冥叹息。
益王墓内出土的青花瓷
1979年,不知哪一个想发横财的家伙,在合江首开挖坟盗墓之先例,从死人口中掏出宝珠,从死人手上捋下镯子、戒指,从死人头上取下耳坠、金簪,偷偷卖给文物贩子,从而一举暴富。红了眼的乡邻自然不甘寂寞,遇坟便挖,遇墓便掘。一时间,合江县境内盗墓成风。先开挖明代官宦之墓,继之发展到新坟也挖,有的墓今天被人挖过,明天又被人盗挖。有的怕别人挖了自己的祖坟,便先行挖之。最后合江县内无一座完整的坟墓。在这场挖坟盗墓闹剧中,不少人大发横财,有的干脆成了专业户,积累了一套丰富的“专业知识”。据说,他们不用挖去坟土,也不用开启棺木,只须用一只钻子、一根钢丝,就能轻而易举地将墓中的财宝掏得一干二净。有的专业户嫌挖坟盗墓费大力捞小钱,就学着转手倒卖,慢慢转化为文物贩子。专事挖坟盗墓的,叫做“穿山甲”,他们中的少数受雇于幕后老板,称之为雇佣型穿山甲。
合江县被盗明代官宦之墓现场
正是在这种发财梦的驱使下,一个叫望仙乡蕌林村的村庄,在村长的率领下,一千多人浩浩荡荡地开进山去,专门盗墓。结果二千多座古墓被挖开,尸骨遍野、坟窟满山。一时间鬼哭狼嚎,天神共怨。这个村的一个农民,一看这阵势,索性买了鞭炮、猪肉,带着铁锨,跑到自家的祖坟前,焚香、祭祀、叩头,然后祷告说:“祖宗在上!请你饶恕不肖子孙,我要是不来开挖,就得别人来掘了!肥水不流外人田,还是让咱本家人发这份财吧,若有什么金银财宝,给自己总比给外人好啊!”祭祀一阵,哭号一番,于是动手挥锨,开挖自家祖坟。刨开之后,见墓中并无几件值钱的器物,一气之下,将尸体拖出坟外,扔到地下,然后对着尸体狠踹两脚,骂道:“你这个死了不烂的东西!光顾了自己生前享福,咋就不知道给后人留点好东西啊!”言毕,愤然而去。

俏皮的白羊
洁净的外套
2025-08-22 01:10:18
 第一种叫“方上”。这是早期的一种陵墓封上形式,具体方法是挖坑筑石为墓,用黄土层层夯筑呈覆斗形而为坟,这时的陵墓之所以呈方形,乃与秦汉时以方形为贵有关。认为帝王是大地的主宰,按天圆地方之说,所以取方形。陕西临潼的秦始皇陵和西安西郊的西汉陵都属于“方上”,据说秦始皇陵是始皇亲自参加设计的,含有永远独霸四方之意。河南巩县的宋陵,其陵台亦为方形覆斗状的土台。
第二种是以山为陵。它是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墓的坟头。像秦始皇陵那样大型封土不仅费工,而且不安全,以山为陵则可以少花人力并可利用山岳雄伟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唐代帝陵一开始就采用了这一形式,安葬李世民的昭陵就是以位于陕西礼泉县的九峻山为坟,在山腰开凿石洞为玄宫,从挺道至墓室深230米,前后安置五道石门,非常坚固。
第三种是宝城宝顶。帝王陵墓在秦、汉时期盛行“方上”封土,唐时“以山为陵”,北宋又恢复了秦汉旧制。元是不建陵寝。明清时对陵寝制度又做了一次重大的改革。首先陵墓的形制由秦汉两宋时期的方形改为圆形;其次取消了秦汉两宋陵园中供奉帝王灵魂日常起居生活的下宫建筑,保留和扩建了供谒拜和祭祀的上宫建筑,从而更加突出了一年三举的上陵之礼;再次陵园的围墙由唐宋时期的方形改为长方形,陵园由南向北分为三个院落:第一个院落由碑亭、神厨、神库等组成;第二个院落是祭殿和配殿;第三个院落是埋葬先皇的地方,设有牌坊、五供座、方城明楼和宝城宝顶。
首先,通过对已发现的陵墓的分析,我们看到唐代的陵墓无疑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群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唐代的陵墓,开始追逐“凿山为穴,因山为陵”,这其中尤其以乾陵作为代表。乾陵位于乾县梁山之上,分为三峰,以北峰居中为主。主峰四周为神墙,设有门狮一对,而其中,角楼的建筑也颇有特点。在神道上布置有实象生,各种雕像皆栩栩如生。其后,是朱雀门外的两座著名的石碑,左边是唐高宗李治的“七节碑”,右边是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其中女皇武则天的无字碑,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联想。在乾陵的东南部,则分布有陪葬的墓群,其中包括有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懿得太子墓等,这些陵墓虽然规模不大,但也均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
唐以前的陵墓与唐代则有较大的不同。上古时期,人们并不讲究墓葬,这可能与当时生产发展水平较为低下有关,随后,到了商周时期,随着最近发现的一些商朝的遗址,一般认为,商代陵墓地面不起坟,而仅仅在墓上建造祭祀性的建筑。而秦朝和汉代的陵墓,则大致上保持了一致的风格,倾向于建造大规模的陵墓,往往一陵役使数万人,工作数年,例如汉高祖的长陵有五万户之多,而汉武帝的茂陵则有六万户。这些陵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累土为方椎并去其上部,即所谓“方土”,最大的方土高约有二十多米。

平常的老虎
美满的荷花
2025-08-22 01:10:18
阶级性,体现墓主身份地位
象征性,每个装饰图案皆有寓意
陵墓雕塑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厚葬流行的产物, 并集中体现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理想、审美形式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以寓意象征的手法表达特定的主题,雕刻技巧独特,整体造型稳定而强劲,形成了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独的民族风格
陵墓雕塑(包括地上的纪念性石刻与墓室随葬俑)
大型陵墓石刻肇始于汉代墓前的石人、石兽。存世的古代陵墓石刻主要为南朝宋、齐、梁、陈及唐、北宋、明、清各代帝陵和勋臣贵戚墓的遗存。北魏、辽、金、西夏等朝代陵墓遭严重破坏,仅有少量石刻遗留下来。南朝和唐代的作品代表了陵墓石刻的最高成就。自唐代乾陵起,以迄北宋,石刻的内容、配置方式,逐步形成定制,并为明、清两代所承袭。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由于处于长期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劲健有力,造型雄伟,是以整石雕成的立体圆雕,体长和高度多在3米以上。若与汉代陵墓前石刻,如霍去病墓石刻相比,可以明显地看出雕造技艺的长足进步和完全不同的时代风格,即由凝重古朴转向优美生动。神道石柱是在双螭盘曲的底座上树起多楞的柱体,有的是24面体,有的多达28面,楞面刻成下凹的瓦楞形状,因而避免了直立造型的呆板,柱体上都是有铭刻的方形石额,柱端托一刻仰莲纹的圆盖,盖顶中央蹲一小型石兽,整体造型秀美挺拔,端庄而又富有变化。石碑体形巨大,圆额有穿,座于龟趺之上,稳重有力。这3种石雕组合在一起,显得颇为庄严宏伟,但又生动多变,表现出南朝大型纪念碑性质的雕刻艺术的高度水平。
在北方,帝王陵墓地表的石刻群雕没有能够完整地保存下来的实例,只有在洛阳邙山上砦发现有身高超过3米的石雕文吏残像,可能是北魏孝庄帝静陵前石雕群中的遗物。但是发现有帝王陵墓地下墓室中的精美浮雕作品,在山西省大同市方山清理了北魏文明皇太后冯氏永固陵的地下墓室,在石门拱券门楣两侧的龛柱上都有浮雕,题材是口衔宝珠的孔雀和手捧莲蕾的赤足童子,刀法圆熟,造型生动,是罕见的北魏浮雕艺术精品。
俑 这一时期的立体圆雕作品中,以俑的数量最多,绝大部分是涂彩的陶塑,也有少量的釉陶俑、青瓷俑以及石雕作品。从西晋时开始,出现了以镇墓兽、甲胄武士、鞍马、牛车和男仆女婢组合成的俑群。以后南朝的俑群大致沿袭西晋旧制,数量较少。北方有所不同,从十六国时期起,就在继承西晋旧制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俑群内容增多、数量增大,一般包括以下4组内容:①驱邪镇墓的镇墓兽和全装甲胄执锐按□的镇墓俑;②模拟墓内死者生前出行的仪卫,以牛车和鞍马为中心,包括人和马均披铠甲的甲骑具装俑、身负箭□的步兵、骑马的鼓吹乐队、骑马和步行的属吏,以及仪仗、仆从等;③模拟墓内家居享乐的大量舞乐和男奴女婢;④模拟庖厨中执炊操作的奴婢,以及灶、碓、磨、井等模型,还有各种家禽、家畜的形象。其数量从西晋时的10余件扩大到几十件,乃至成百上千件。例如北魏司马金龙墓中出土各类陶俑近400件,而东魏茹茹公主叱地莲墓中出土陶俑多达1064件。陶俑的塑制也日渐精美,多为先制模具,然后合模成型,入窑焙烧后再贴金绘彩。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也日益提高,从西晋时的呆滞古拙,转向生动自然;从仅具轮廓,转向注意细部刻画。人物的面相也随时代的审美标准不同而变化,从西晋到北魏早期,面相宽方。北魏太和(477~499)以后,面相趋于清瘦,至晚期更加瘦削。东、西魏时,面相由瘦削又转趋圆润,直至北齐、北周,遂开唐代圆润丰颐之先河。人像的体态也是神韵日增,出现不少生动传神的作品。例如北齐库狄迥洛墓中出土的胡装舞蹈老人,面目传神,姿态生动,颇具艺术特色。陶塑动物中以骏马和骆驼的塑造最佳,骏马多是鞍辔鲜明,挺立欲嘶,劲健异常,这可能与古代鲜卑族对骏马的特殊喜爱有关。
小型雕塑 供佩戴、玩赏的小型雕塑品,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玉石、琥珀等,上面多有穿孔,可与珠饰串联在一起。小的仅长2~4厘米,大的也不超过10厘米,除习见的璜、□等物外,最具时代特点的是一些小型圆雕的神兽像。神兽为兽首人体,肩附飞翼,四足有利爪,均蹲坐状,在南朝和北朝墓中都有发现,形体虽小,但造型呈现出小中见大的气势。如南京甘家巷南朝墓中出土的滑石像,全身肌肉凸张,巨乳硕腹,双手按膝,两肩上耸,头微下缩,如顶负重物,造型浑厚有力,整体轮廓呈立方体,态势极为稳重,形体虽不大,看来似能力负千钧。此外,六朝墓中经常出土石雕的伏猪,多成双放置,即东晋墓出土衣物券中所记的“玉□”。东晋墓中出土的石猪,生动写实,以后日渐抽象化,至南朝晚期有的仅把石材修治成长条状,再施加简练的几条刻线以代表猪形,反而显得别具情趣。
装饰雕塑 大量施用于各种器物上面,以铜镜和陶瓷的装饰雕塑最具有艺术价值。东汉晚期在南方开始出现的神兽镜和画像镜,至三国孙吴时有了很大发展。镜背纹饰呈高浮雕状,极为精美,多为人物、车马、鸟兽及神仙、神兽等,神仙中多见东王公、西王母,而且在神仙中还出现了佛教造像。陶瓷器的雕塑装饰,南方和北方在风格方面有些不同。这一时期正是青瓷器烧造的极盛时期,特别是在南方,有的青瓷器的造型极为优美。例如水注,常在圆硕的注腹前面塑出蛙头,后面塑出蛙尾,两侧各塑二足,活现出一只浮于水面的蛙,颇为生动。再如羊形水注,器呈卧羊形,体腔中空可储液体,羊的姿态生动,加以釉色晶莹,使人喜爱。也有的青瓷器皿造型奇伟,如江苏省宜兴县西晋周氏家族墓群出土的神兽尊。此外,当时南方还流行一种陶瓷制的谷仓罐(也称魂瓶),其上盖常有许多小型人物塑像,多仅具轮廓,刻出鼻口耳,形象古朴生动,并塑有楼阁及鸟兽,罐腹则贴塑各种人物、神兽、凤鸟、鱼、鳖等,还有的谷仓罐上塑有趺坐的佛像。这些谷仓罐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和丧葬习俗,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品。在北方,不见谷仓罐和南方那种造型较灵巧的青瓷艺术品,但一些陶瓷器上的贴塑或模印的图案显得更浑厚古朴。例如北齐娄睿墓出土的黄釉陶器上的贴塑花纹,由莲花、忍冬、宝珠所组成,繁缛厚重。最具特色的是北齐范粹墓出土的黄釉扁壶,上面有凸起的模印图像,是由乐队伴奏下起舞的胡人,颇为生动传神,反映出当时北方人民喜爱的舞乐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