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古董瓷器有土沁不值钱吗

微笑的老师
暴躁的金鱼
2023-05-03 19:18:03

古董瓷器有土沁不值钱吗

最佳答案
俊逸的丝袜
柔弱的河马
2025-08-22 04:22:23

不是的,土沁之痕是器物入土受浸所致。土沁可分两大类:一是器表之沁,二是釉内釉下直入胎骨的沁。土沁之痕与自然界中的多色泽酸、碱、盐等土质相关。原则上宋以前一元配的器物较二元配的器物受沁严重。当然也与存放环境的墓穴坍塌、完好等因素相关;也与器物本身的多元用料、制作和所存放的地质的铁等元素含量不同有关。而在我国特定地区的特殊树种根须沁于器表的也有。我国幅员辽阔,土质结构多种多样,酸碱等沁以及现代工业的微沁也是存在的。出土器会出现其特殊的变化。因受沁而气泡破裂,以及二次开片等,因受沁程度不一,也会使釉表发生另类变化。因而,不能以某一种环境下的器物之沁作为通用标准来试行运用,而要客观公正的,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土沁是鉴定出土物的重要指标,意义重大!以下以图文方式,供师友们共同学习提高!下面的土沁是大开门明碗上的。假土沁《收藏大纵横》其实这是低仿元青花上的土沁,微观照片就有点迷惑人,但看龙的土沁就很容易分辨了。这件土沁应是对的,但依然有点打眼,土沁太重的本来惹人生疑,这件还是看对。《 头等收藏 》虽然这件东西看对,但仍不建议藏友选择这类藏品,沁成这样,已没多大价值(瓷史名品除外),记住下面的一句话:土沁多的,未必老,即使老,未必好!初学者常常陷入这个误区,迷信土沁多的“老瓷”!这件是开门宋代官窑瓷片的土沁,大家注意体味比较。明代民窑土沁(水坑品),这种开门水(土)沁,仿不出来。因为是明代官窑瓷上的沁色,难度很大,但青花发色有味道,如对,应是永宣苏料。上一明代官窑瓷片的冲线中的“土沁”,可以比较。《藏家天下》再上一批官窑瓷片上的土沁图。注意这些土沁基本未入釉下(更别谈深入胎骨了)个人总结,仅供参考:官窑瓷因胎釉精细,且结合紧密,土沁很难沁入釉下(宋代汝、官、钧、哥以及部分元青花除外)。也就是说,看到土沁很重(深入胎骨)的官窑瓷,要多留个心眼!往往是越高级的精品,越受人保护,经常是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的。相反,仿古作旧的瓷器一般都做上使用痕迹,企图让人误以为是老东西。因此遇到脏乎乎碰划痕迹明显的一定要仔细看,不要认错。用有无使用痕迹来判断真假往往把真正的高级精品否定了。《 收藏家大参考 》收藏界历来讲究瓷器的是真、精、美、“新”,其中的“新”就是指一件真正精美的老瓷器,又新又亮,没有使用痕迹,或很少使用痕迹,才是最好的,才具有最高的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瓷器本身如果对,有土沁和没土沁都是对的,瓷器本身不对,有土沁或没有土沁仍然都是不对的。只是说,假土沁的一定不对!真土沁的很可能对!显微镜下的土沁强调一点,土沁鉴定只是鉴定其中一方面!看瓷器是个综合判断过程!土沁、海捞和使用痕迹都只是外部因素,不能决定器物的真假,要看器物本质定真假,看器物的器型、釉面、胎骨、青料、画风、工艺,其它都是表相!

最新回答
谦让的时光
懦弱的小蝴蝶
2025-08-22 04:22:23

古玩界的收藏界的朋友都知道:元青花是谁认识她的,又是谁发掘她的?当然是外国人。元青花以她口唇玳瑁以及独特的铁锈斑配上漂亮的豆青釉加施厚釉的特点(本人收藏的出土的“酱油口豆青釉日月同辉飞龙在天元青花龙纹小蝶”为证),显得 十分年轻漂亮,从而,赢得了世界各国爱好古玩的专家学者的青睐,元青花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国宝,专家以她为标的物那是应该的。但应该切记:不管她的器型,发色或画工,全部达到了元代的特点,底部没有“天元”的青花,就不是当代的青花。否则,他就不叫“元”代,最起码称不上官窑瓷器 。元代瓷器应该没有哪个朝代去仿她,要仿也只是九十年代初期至现在(但他不知道底部的特点,所以无法仿制。),为什么,我这里就不说了。作为古玩商,考古人士及古玩专家,既要体现她的装饰价值,经济价值,又要尊重历史,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要不然,就会失去人们对古陶瓷的好奇心,和热切追求的欲望。
古人赏古玩古是以物会友,以藏交心,以古获益,大千世界,嗜古如命,唯古相恋。何况现代是科技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时代。有的拍卖公司,只标“青花粉彩五彩斗彩单色釉器物名称”等,不去注明年代,抛开历史,新旧不分,忽悠他人,只顾挣钱,专家坐阵,形同虚设。挂羊头,卖狗肉。有的收图录费,有的暗箱操作,中饱私囊。而且,最可笑的是:不是官窑的不上拍,不是全品相的不上拍,不是精美器物的不上拍,不是上几十万元的不上拍。预展室里,几百件精美瓷器,光彩夺目,没有火石红,没有鸡爪杈,没有冰裂纹。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怀着满腔热血,只图相信专家,买些古懂自己把玩,留给后人。试想一下,哪来这么多符合上拍标准的瓷器?!里面其中的玄机,只有您知,他(她)知,唯我不知!头,岂有不发晕之理?!高兴而来,郁闷而归,古玩瓷器也就自然而然地玩不起来。
作为中日文化交流,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在大家看来,这只花觚,的确是中日友谊,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但对中如云先生只是说:凝似柴窑瓷器。而我们国内那么多的资深专家,还有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瓷片”专家,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这是典型的元代瓷器的。难道这件青百合花觚还要上手观看?就连最起码的元代瓷器施釉的最基本的特征都不晓得?世界上最好鉴定的瓷器,莫过于元代瓷器---只要是出土的,而且有“天元”。这就使我不得不心存疑惑:是没有资格说话呢,还是不敢说话?是真的根本就不认识呢,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现如今的中国瓷器鉴定专家,真的象医院的“门诊专家”一样,多如牛毛。但民间实战派专家,没有拿国家工资的,水泼不入,就没有一个(拍卖公司除外)。尤其是出现有以下四种情况的,误事蒋干,有其名,无其实,金表其外,败絮其中。是可忍,孰不可忍:1:滥芋充数,华而不实,华众取宠。象这样真假不知,断代不准,窑口不晓的专家:自己却拿着一件假瓷器,在那里洋洋得意,口若悬河,大做文章,以彰显他的理论水平,他的文才达到收藏界的顶峰境界。而且,只要是人家拿出精美的瓷器,他眼前一亮,就断定是“真”品无疑,且赞不绝口:“好”“妙”,大放厥词。这种只追求完美的专家,永远都不知道什么叫古代美,也永远不知道什么叫以破为美和残缺美。且不说他收藏的到柴窑瓷器,就是皇汝和北宋哥釉瓷器都不可能收藏的到,他只会随大流,收藏些家喻户晓的青花粉彩单色釉铜镜之类的老新物件;2:个人主义,教条主义好人主义。这些专家,往往以僵化的脑袋观点,固有的理论水平,粘粘自喜。在实战中,只根据书本上器物的造型,施釉的特点,不去借助任何外来的辅助工具,打肿脸皮充胖子,说什么:如果你拿着扩大镜,到古玩市场,地摊,古玩店去看瓷器,人家就知道你是外行,就会砍死你。而只看她的外表,不去发掘高古瓷她的内在美。比如:汝瓷,只看到他的天青色和蟹爪纹,而不去看他玛瑙入釉,廖落辰星。看不到高古瓷釉里那闪烁的金星,看不到瓷器有接底的伪品,就一眼辨了真伪。其结果:有的是真假莫辨,断代错误。自己不搞收藏,害得广大爱好收藏的人,也效仿他的错误做法,断送了一代收藏者的眼力。那么,没有见过人家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先生。提出的那只青蓝色的百合花觚的这些专家,就只能说很难确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做老好人,没有原则,谁也不去得罪;3:牛气冲天,唯我独尊,道德败坏。这种专家不学无术,不读历史,说柴窑不是瓷器,而是用柴火烧窑的一种技术。以教人怎样鉴别瓷器为借口,夜郎自大,标榜自我。实则是以破坏文物为目的,以破坏他人的身心健康为目标。他(她)们教人如何用手去“敲”瓷器,用“稀酸”去洗瓷器,更有甚者,教人如何用鼻子去“嗅”瓷器。教人怎样鉴别瓷器的方法有多种,何必这样跟文物,跟他(她)人的身心健康过意不去呢?4:动机不纯,居心叵测,阿夷奉承。其目的是:不择手段地为了挣钱。眼红歌唱家的钱财,“书”碑立传,吹牛拍马,从中捞回读书的本钱。这种专家,枉为史学天才,对文物毫不负责,有失史学者的体面,不重实际,不去实践,对号入座,以讹传讹,以貌取人,以地取物,孰不知“物随人流”这句话,柴窑瓷器在中原不可能跑到江南去!?明义上奉承,引用史学家,古陶瓷鉴定家,当代大鉴定家的话语,实则把责任全推给真正的鉴定专家。
以上这四种专家,他们不可能拥有柴窑瓷器,他(她)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口里又是怎么说的,行为上又是怎么去做的。不用我说,大家都心照不鲜啊。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有着灿烂的优秀的文化传承,“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的四大发明,标致着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而我国的陶瓷业工艺,就伴随着我国的人民生活,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几千年,难怪外国人叫我们国家为“瓷器”,我们完全有理由说我国古代是“造纸印刷指南针火药陶瓷”的五大发明国。有理由去认知列祖列宗那高超的技艺,和他(她)们短距离接触。因此,我酷爱收藏瓷器,更爱收藏祖先留给我们后人最好的瓷器!
瓷器以我个人的理解,按时代她分为四大发展阶段:1:原始瓷:唐代以前的陶瓷;2:高古瓷:五代至元代瓷器,既唐代以后明代以前的瓷器;3:近代瓷:明代清代及民国时期的瓷器,既元代以后至解放前的瓷器;4:现代瓷:解放初期至现代生产的瓷器。
换作是我的话,我的首选是高古瓷,其次是选近代瓷,再次就是远古瓷了。我不会去花大量的脑筋,大量的财力,去精挑细选现代精美的瓷器。理由很简单:古玩自然是玩古,而不是玩新。
象高古瓷就去挑选五大名窑瓷器:柴汝(汝瓷包括皇汝在内)官哥定。当然还可以挑选钧窑,唐三彩,辽金绿釉,湖田窑影青,建阳窑,吉州窑,越窑、巩县窑、鹤壁窑、耀州窑德化窑秘色窑,磁州窑、石湾窑、邢窑武陵窑等宋代名窑瓷器;元梅子青龙泉瓷器,日本收藏家对中如云收藏的元代青蓝百合花觚,元代釉里红,元代青花等。
近代瓷就可以挑选明代的夜光瓷(是一种浅蓝色,里外包括圈足都施特别厚釉,晚上越暗越亮的瓷器。),斗彩,宣德五彩,永乐甜白及官窑瓷器。象枢府窑成化窑、弘治窑、正德窑、嘉靖窑、隆庆窑、万历窑等窑的瓷器都值得挑选。清三代官窑瓷器,如:康熙琅窑红,乌金釉,珐琅彩,五彩,仿汝,仿钧及单色釉瓷器。在收藏中值得注意的是,就是清晚期的珐琅彩也可以挑选的,千万不要错过。民国的瓷器就挑选朱山八友的瓷板画及民国时期的精美官窑器。
原始瓷可以挑选:象北京故宫珍藏的汉代陶瓷器,南北朝时期的洪州瓷器等。
现代瓷可以挑选有名气的大师作品及伟人像作品。
当然,挑选最好的瓷器还是因您个人的爱好,再说,以上这么多这么好的瓷器,既要确保收到真品,又要防止收到赝品,应具备以下三点:1)缘份;2)眼力;3)财力。在挑选高古瓷及近代瓷时,最忌讳的就是十全十美,正所谓:识古不穷,贪古不富。想想看,有那么多的十全十美,又是官窑的真品吗?现如今的古玩城地摊古玩店拍卖公司还有一些专家鉴定过的人家说过如假包退(指的是眼力不到的人),就是价格高一点都可选购。
在鉴定瓷器的专家问题上,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四种专家:1)文化专家,这类专家以瓷器好看为标准,造型漂亮,则倍加赞美,大谈文化,从书本教条出发,脑袋里形成幻觉,真亦假来假亦真,吾之老,幼之幼,说你瓷器是老的就是老的,说你瓷器是新的就是新的。从而断定该件瓷器不但到代,就是现在也仿不了。这种专家一谈到仿品时,则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素不知是什么时间仿的,恐怕家里(或博物馆)没有收藏到几件像样的真货;2)打眼专家,这类专家用老眼光看瓷器,注重书本知识,但总想注重实物的观察,只是没有科学的发展观,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老眼光看新时代,谈新问题--经常提醒别人:要注意,别打眼!粘粘自喜,摆老资格,怕接底,怕二次上釉,总觉得: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这种专家打眼的慨率在40%左右;3)一般专家,这类专家断代比较准确,以发色,造型,工艺,胎坯,修脚,接胎等特征并借助一些必要的辅助工具去断代,结合书本知识,注重实物的观察,断代八九不离十。如:清中晚期,但清中,清晚分不清楚;4)真正专家,这类专家不太爱看理论知识 ,不听故事,只注重实物的一个“看”字,辨别真伪还在其次,不但能准确判断,5年,10年,90年代,80年代,文革,解放初期,民国,清早,清中,清晚,明早,明中,明晚,元,南宋,北宋,五代,唐代,汉代等瓷器。而且,还能清楚地知道出土的瓷器是什么时间出土的,死者在入土之前他把瓷器放在家里有多少年,更不用说现代瓷器是什么时间做假的了,还有什么柴窑,气窑,电窑,贴画,印画,化学料,化学金,接底,二次上釉,二次上彩,酸咬等,那都是小儿科,这些知识一般的收藏者都晓。这类专家不但是在瓷器领域,而且在金器,银器,铜器,铁器,木器,竹器,漆器,石器(含玉器),玛瑙,角类,像章,纸币,字画等各个领域,一定是个断代准确的专家。同时,在瓷器收藏方面,柴,汝,官,哥,定,钧,元青花,元梅子青,元釉里红,影青,五彩,斗彩,珐琅彩,夜光瓷,青花釉里红,乌金釉等到代瓷器,应有尽有,这才是真正的专家。
作为一个真正的瓷器鉴定专家,应该有真才实学,从事鉴定及著书,都要站得住脚。不要关门造册,不要让别人感觉是雾里看花。同时,也要“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身为国家级的专家理应为政府效力,为国家宝库添砖加瓦,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去发掘五魁之首---柴窑瓷器,为国家争光;要“讲正气”做到实事求是,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为荣誉而战,切不要做历史的罪人。要象中央一台,到民间去《寻宝》;象河南《华豫之门》那样打开大门,让人们去鉴宝;象北京台王刚主持的《天下收藏》,去伪存真,还应到民间真正的收藏家里去访,不拘一格降人才。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扬其长,避其短。只要有您们专家在,我们就有信心:只要实物在手,也就不论是国内的瓷器,还是国外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器,还是现代的瓷器;不论是古代的瓷片,还是整物件瓷器;不论是古代的那个窑口,还是现代的那个窑口。用不了1-2分钟,就可以给她断代的,并知道她的窑口的!
五代的柴窑瓷器,在我们的先辈眼里,就排名是“魁瓷”。而今,以又是瓷片,又是窑址,又是相传,又是实物,又是传承有绪,又是缺乏确证的史料,又是机器检测没有标的物等种种理由为借口,百般阻扰,拒柴窑瓷器于千里之外!甚至以讹传讹竟把柴窑瓷器说成:“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
我们大家梢微用脑筋细想一下,就不难看出它的谎缪:是薄釉还会“明如镜”吗?有“明如镜”的薄釉,这不是新的?难道还是高古瓷器吗?!还会象乾隆老爷子诗中描绘的“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吗?难道乾隆老爷子真的根本就没有见过柴窑瓷器,在给他(她)的子孙后代瞎编?有的说薄瓷,还有的说薄釉,莫衷一是。指釉汁纸样薄,那肯定不是厚,要不然他们就会说“厚如纸”。好!现在,我们就来单说纸,是指明代的官用纸,还是明代的民间生活用纸,还是现在的什么纸张?谁也说不清,道不明。由此可见,这些人无非就是想把水搞混。再者,就算当年刚出窑的柴窑瓷器“声如磬”,但时隔一千多年,人会老,瓷器同样会老化,还会是当年的“声如磬”吗?“声如磬”的标准音又有谁人知晓?换作是您的话,就不会认为这是彻头彻尾的张冠李戴吗?!而反倒把五代后周柴荣皇帝的御批:“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捉将来,”,把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同样地,把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色如海玳瑁, 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脚在,铜非钳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若未永宣巧,龙艘落叶撕。”,都给统统地忘记到脑后去了。有奶便是娘,自己去创造,去发明,难怪毛主席会说:"聪明者最愚蠢"!把精美的白瓷(还不知道是宋是明?)说成是柴窑瓷器。从而,把好端端的柴窑瓷器推向了万丈深渊!让柴窑瓷器永无翻身之日!!让外国人捧腹大笑!!
关于柴窑瓷器的由来,众说纷云 。最令专家相信的是,清人朱琰在《陶说古窑考》记载:“后周柴窑,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大家有没有发现他的错误所在:其一,他违背了《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这种说法是为了神化柴窑瓷器而倡导的唯心主义说法,柴荣皇帝先有诗,后才做出来柴窑瓷器,这有可能吗?!其二,从现实出发,柴荣皇帝没有看到柴窑瓷器的实物,怎么知道有云,有雨,有破处?且不说“诸般颜色”。也就是说,明代洪武初期曹昭著的《格古要论》,乾隆老爷子的《柴窑枕》诗,还有我下面的《柴灯》诗,在没有见到实物的情况下,瞎著瞎写的。好在他写了"相传"二字,只是听人家说的而已,因此,由上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柴荣皇帝是看到窑工烧出来的瓷器后,才由感而发,对瓷器进行御批的。
假如有柴窑瓷器实物就摆在您跟前,又有谁敢去认知她呢?!在我们的国度里有这样的“瓷皇”认证机构吗?让“片柴值千金”的柴窑瓷器东奔西跑地去求鉴定吗?难道柴窑瓷器就真的成了是非瓷器吗? 难道还真的要外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瓷皇”,柴窑瓷器不成?!
柴 灯
吴建奇
翡 翠 三 钉 脐 蕊 丹,
盏 肤 脉 络 瑞 云 婵;
口 唇 玳 瑁 玉 壁 底,
龙 凤 麒 麟 骤 雨 间。
用100倍扩大镜看,脐蕊丹里有什么呢? 龙,凤,红云,麒麟,稍微偏右的正面的吞云吐雾的老龙头,刚出生的小龙,金鱼(好象蝌蚪)。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北斗星命名的时候,可能已经出现了天子。因为北斗绕北极旋转,这隐含着“帝王居中(居北极)”的概念。道教形成后,以北斗为天神加以崇拜,并对之作种种神学解释。《道教史》记载:“后周世宗柴荣,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在即位的第二年(955年)即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结果天下寺院被废者共30336所,存者仅2469所,一方面大力推行崇道政策,召见华山道士陈转,问以黄白飞升之术,”。八仙中的张国老是河北隆尧后山上的一个道士,与柴荣皇帝关系甚好,经常给柴荣皇帝讲道。那么,我收藏的这只柴窑灯盏,与道教文化一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古人为何崇拜数字7 ,源于其蕴含古老星空秘密;是与日月金木水火土七星辰有关,可能主要源于月亮周期,月初,上弦月,满月,下弦月,以七日为周期,而人的生理周期也与七有多种关联;二十八星宿也是以数字七为基础,它既可以用于记录月亮的运行,也可以记录土星的运行,它绕日一周约28年七其实也是阴阳与五行之和;人们相信日月行星给人间带来光明,温暖和生命,昼夜交替,春华秋实,潮涨潮落,一代传一代,数字七象征生命和幸福,永远充满神秘感;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对“七”这个数字情有独钟,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用它来表示“幸运”、“美满”、“多数”等意义。“七”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它对西方文化乃至整个世界文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还因为它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所以影响着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汉语中也有熟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就把“七”这个数字和生与死联系了起来。希伯来人喜欢用“七”来发誓;犹太人的三大节日都是为期七天;西方人认为第七个儿子一定是出类拔萃的。宗教和文化常常采用“七”来规范人的道德和行为。人有生机、感情、语言、味觉、视觉、听觉、嗅觉“七感”。人还应该有“七大美德”,即:信任、希望、仁慈、谦和、毅力、谨慎和节制。人的“七大肉体善事”是:照顾病人、施食于饥者、施饮于渴者、施衣于裸者、给陌生人以住宿、帮助囚徒、埋葬死者。人的“七大精神善事”是:改造罪人、教育无知者、劝解疑惑者、安慰痛苦者、耐心忍屈、原谅伤者、为生者和死者祈祷。在宗教文化中,有著名的“七重天”,即一重天为纯银天,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的住所;二重天为纯金天,是约翰和耶稣的领地;三重天为珍珠天,是死亡天使的领地;四重天为白金天,居住着洒泪天使;五重天为银天,居住着复仇天使;六重天为红宝石天,居住着护卫天使;七重天为极乐天,是上帝和最高天使的住所。另外,人有“七宗罪”“骄傲、发怒、嫉妒、肉欲、贪吃、贪婪和懒惰。而神有“七大礼物”:智慧、理解、忠告、毅力、知识、正义和畏上帝。在文化上,最著名的当数“世界七大奇观”。它们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伦空中花园,摩索拉斯陵墓,以弗所戴安娜神殿,罗得岛太阳神巨像,奥林匹亚宙斯神像以及亚历山大灯塔。除此之外,圣母马利亚有七大喜和七大悲;基督教有七守护神;七大圣礼;音乐上有七声音阶;自然光有七种颜色;如此等等,不胜枚举。数字“七”在长期的使用中,人们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秘的宗教色彩。
脐蕊丹的两边就是骤雨。难怪柴荣皇帝会御批:“雨过天青云,诸般颜色捉将来。”也就是说:现在人仿不了,将来的人也仿不了。南宋(窑变),元,清都仿过,但颜色是天蓝,草绿,窑变和墨绿,没有云的美丽,没有玳瑁,没有破处,更没有七的绝唱!用100倍扩大镜看,灯盏的全身都是云。破有二:1:三钉破了云;2:灯盏的腹部(脐:代表中间而又有7个针眼大小的红洞)破了云。此灯盏为翡翠釉。{哈哈,通过几次的实物观察,原来花蕊都是7呀!)
如果有对柴窑瓷器感兴趣朋友,且要看具体的实物,请去百度:“世界首件疑似柴窑瓷器惊现日本_柴窑吧_百度贴吧 ”

愤怒的发卡
感性的西装
2025-08-22 04:22:23
青花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鼎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红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品种。
二、青料
[编辑本段]
(一)苏泥麻青
即苏泥勃青、苏勃泥青、苏麻离青等。其名称的来源,一说是来自波斯语“苏来曼”的译音。这种钴料的产地在波斯卡山夸姆萨村,村民们认为是一名叫苏来曼的人发现了这种钴料,故以其名字来命名此料。另一种说法是,苏泥麻青应为苏麻离青,是英文smalt的译音,意为一种蓝玻璃。此料属低锰高铁类钴料,故青花呈色浓重青翠,有“铁锈斑痕”,俗称“锡光”。元青花的一部分和明永乐、宣德官窑所用青料均是这种,产地均在古波斯或今叙利亚一带。
(二)平等青
又称陂唐青,产于江西乐平。明“空白期”晚期和成化、弘治、正德早期时使用。此料呈色淡雅、青亮、稳定,尤其使成化青花器名噪一时。
(三)石子青
又称石青,产于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此料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甚至发黑,明清二代民窑普遍采用此料,官窑则用于与回青调和使用。
(四)回青
有产于西域、新疆、云南等多种说法。此料发色菁幽泛紫,若单独使用则浑散不收,故多与石子青混合使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前期多用此料。其中分上青:混入石子青10%,用于混水(填色),发色青亮;中青:混入石子青40%,用于设色(勾勒轮廓),笔路分明清晰。
(五)浙料
又称浙青,产于浙江绍兴、金华一带。国产料中以浙料最为上乘,其发色青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器均采用此料。
(六)珠明料
产于云南宣威、会泽、宜良等县,其中以宣威料最好。此料发色明丽纯正。康熙青花多采用此料。
上述国产钴料多属高锰类。
(七)化学青料
即用化学制品氧化钴配制的青料。发色紫蓝、纯粹、浓艳,但轻浮而缺乏附着力,价格也低廉。使用此料制作的青花器,缺乏天然青料的美感。
三、款识
[编辑本段]
我国古代青花瓷,绘画装饰清秀素雅,瓷器底部的文字,图案款识种类繁多,各个时期的款识均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根据青花瓷款识的形式、种类来看,主要可分为纪年款、吉言款、堂名款、赞颂款和纹饰款五大类。
(一)纪年款
在青花瓷上,用写、刻、印等方法标明瓷器烧造年代的款识,称为纪年款。我国古代瓷器款识,以纪年示为主,纪年款又分帝王年号的年款和以天干地支表明年号的干支款两类。明代永乐年间,在青花瓷上开始出现纪年款,篆书字体飘逸流畅,边饰莲瓣纹。宣靖款端庄刚劲。成化款铁划银钩,釉面有云蒙气。嘉靖款笔画粗重,劲中藏秀。前人曾将明代纪年款归纳为:“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五句话。清代康熙款字体工整,青花料色明丽。雍正款楷书苍劲有力,格式讲究。乾隆、嘉、道光款多为篆体,字体排列紧密,犹如一枚篆印。近代款识中“江西瓷业公司”款较多,楷书秀逸,其中还有英文款识“CHINA”,是近代出口瓷的标志,是青花中最早使用的英文款。民窑青花瓷的纪年款很少,有“大明年造”等,字体草率。书写得很随意。
(二)吉言款
书写含有吉祥寓意的词句,民间青花瓷上常普遍见到。字体多为行草,潇洒飘逸,一气呵成。“福寿康宁”、“长命富贵”、“万福攸同”等语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堂名款
以典雅的堂名、人名书写在瓷器上,作为私家收藏的标志。有“浴砚书屋”、“若深珍藏”、“白玉斋”等。堂名款瓷的制作精良,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四)赞颂款
寄托了陶瓷艺术对瓷器的喜爱之情,如“玉石宝珍”、“今古珍玩”、“昌江美玉”等。“哥瓦弟玉”四字款,清新俊逸,很有意思。“瓦”即陶,比瓷器历史悠久,是为大哥,而瓷又比美“玉”更洁白光润,“玉”就只能屈居为“弟”了。
(五)纹饰款
又叫“花样款”,以简练的图案装饰器底,为民间青花瓷的特色款识,与篆刻中的“肖形印”有异同工之妙。图案有博古图、暗八仙、八吉祥等。纹饰款中的“豆干款”为菱形框架结构,犹如现代建筑中的高楼大厦,是民间作坊的记号,又叫“花押”。
四、各时期青花瓷器的特点
[编辑本段]
(一)唐青花(618—907)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殇期。现在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
复、碗、罐、盖等。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二)宋青花(960—1279)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这十余片宋青花瓷片,都是碗的残片。胎质有的较粗,有的较细。纹饰有菊花纹、圆圈纹、弦纹、线纹等。青花发色前一处的较浓、发黑;后一处的较淡。发色较黑者,应是外罩透明釉太薄的缘故。浙江省本身就有着丰富的钴土矿,这些青花瓷应该就是使用了本地的钴料。它们与唐青花并无直接的延续关系。

(三)元青花(1271—1368)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
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国产料和进口料两种:国产料为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进口料为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国产料和进口料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
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人物有高士图(四爱图)、历史人物等;动物有龙凤、麒麟、鸳鸯、游鱼等;植物常见的有牡丹、莲花、兰花、松竹梅、灵芝、花叶、瓜果等;诗文极少见。所画牡丹的花瓣多留白边;龙纹为小头、细颈、长身、三爪或四爪、背部出脊、鳞纹多为网格状,矫健而凶猛。辅助纹饰多为卷草、莲瓣、古钱、海水、回纹、朵云、蕉叶等。莲瓣纹形状似“大括号”,莲瓣中常绘道家杂宝;如意云纹中常绘海八怪或折枝莲花、缠枝花卉,绘三阶云;蕉叶中梗为实心(填满青料);海水纹为粗线与细线描绘相结合。
相关链接:元青花瓷

(四)明清青花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1、明初(洪武朝1368--1402)的青花器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如蕉叶的中梗留白;花瓣留白边较之元代更明显清晰;牡丹叶子“缺刻”部位较深,不如元代的肥硕;菊花绘成“扁菊”,花芯以方格纹表现;龙纹仍是细长身,但除了三、四爪外,已出现五爪,爪形似风轮,气势不如元龙凶猛矫健。辅助纹饰的如意云头由元代的三阶云改为二阶云;莲瓣纹内多绘佛家八宝(元代多绘道家杂宝)。碗、小盘多绘云气纹,仅绘于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器物底足多平切、砂底无釉见窑红。未出现年款,带款的器物也极少。
相关链接:明洪武青花瓷
2、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色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两朝的器物相比,永乐的器型较轻薄、秀美,青花发色较浓艳、铁锈斑痕更重,纹饰较疏朗,描绘更细腻,底釉较白,器物多无款,仅见“永乐年制”四字篆书款。宣德器器体较厚重,纹饰较紧密,底釉略泛青,带款器较多,有四字或六字年款,并有“宣德款布全身”之说。总的说来,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影响广,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相关链接:明永乐青花瓷、明宣德青花瓷
3、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人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而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一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空白期”。总的说来,此期器型主要还是瓶、罐、碗、杯、盘等几类。所用青料仍有部分是“苏青”。青花发色有的浓艳,与宣德器相近似,有的淡雅,与成化器较接近。釉面多泛灰。胎体较厚重。底足修削不细腻,有敦厚感;多见浅宽平砂底,有的有粘砂现象,有的见火石红。正统时的瓶、罐器口为直颈形,与宣德器一致;天顺时的则是象梯形的上窄下阔形,与成化时相近。瓶、罐的身体均是丰肩、圆腹、下收、足稍外撇;梅瓶的器身较宣德的修长。纹饰以一笔点划为主,有人物、花卉、龙凤、孔雀等。人物的背景多画大片云气纹。瓶、罐边饰喜画海水纹或蕉叶纹,其蕉叶中梗留白,叶面较宽大,像小树一般。款识正统的是福字款;景泰开始款识从器心移到器底,除福字外,还有“太平年造”、“太平”、“大明年造”等;天顺有纪年款、梵文款等。
4、成化(1465—1487)、弘治(1488—1505)、正德(1506—1521)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用平等青,发色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色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色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高士、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手掌撑开状;叶子多齿边,花叶均无阴阳正反;鱼藻的水草飘似海带;山石似钥匙状无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口沿、圈足仅用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鼻子长长的像象鼻;十字宝杵、阿拉伯文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白,釉极细润有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炉为三乳足筒式或鼓形炉。款识除“天”字罐外,还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单、双行款;图记款主要有方胜、银锭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大致与成化同,甚至比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而密,梵文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人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用国产料,前期用平等青,发色灰蓝。晚期始用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气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行。后期多见大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子绣球、庭园婴戏、树石栏杆、莲托八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心下蹋,碗出现鸡心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刀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用“造”字。
相关链接:明成化青花瓷
5、明晚期的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万历(1573—1620)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色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色灰蓝。但此期独具特色的是使用回青料。纹饰除传统的仍流行外,道教色彩的纹饰大量增加,如云鹤、八仙、八卦、道家八宝等。花组字为独具特色的纹饰。此外还有婴戏、高士、鱼藻图等。婴戏图的娃娃头前额突出明显。胎、釉均是小器细、大器粗。大器较多。八角形、四方形、六角形、上圆下方式葫芦瓶等异型器多见。朝珠盒为此朝独特器型。款识“制”、“造”均用,以“制”字居多。器底心书“金录大醮坛用”为祭祀用器。还有东书堂、东萝馆等堂名款。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而器物也少,大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用回青,呈色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小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角、八角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大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用回青,中晚期用石子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行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工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白中泛青。款识多见“大明万历年造”,也有“大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多伪托款,有宣德、成化、嘉靖的。总的来说工艺水平较前退步。
6、明末天启(1620—1672)、崇祯(1628—1644)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十九年以后朝廷即无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大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民窑器中各种图记款、堂名款、吉语款、颂语款增多,如玉堂佳器、万福攸同等;多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的,其中伪托天顺款的惟有天启。纹饰仍以传统纹饰为主,但道教内容的纹饰较万历时少,画意粗率。此期的纹饰较疏朗,生活气息较重。胎体厚重、胎质粗松、器形不规整、器底粘砂、塌底、跳刀痕等已成时代特征。
崇祯无官款器。器型不多,以钵式炉多见,此外还有碗、杯、瓶、花觚等。青料有石子青、浙料等。发色粗者多晕散、精者稳定。纹饰图案除传统题材外,高士图尤其多见。婴戏图小孩头大脚小比例不谐调。山水人物图(高士图)中秋草、括号云、小太阳等为典型特色。胎质粗疏。釉白中闪青,有的发灰。
7、清初顺治(1644—1661)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大小盘、碗、罐等。胎体总的来说较粗糙,大器如炉、大盘、觚等胎体厚重,小器如小盘、碗等胎体则较轻薄。但也有个别器物胎质细腻、致密的,可见糯米状。底釉多白中闪青,有的还略显泛灰,釉层稀薄。青花料应是浙料和石子青两种并用,致使发色有的青翠、有的青蓝。其中炉的青花发色多显青翠,其它器物的发色多显灰蓝。纹饰多见花鸟、山水、洞石、秋草、江上小舟、怪兽、瑞兽、芭蕉、云气等。大盘喜欢在口沿处画一青花线圈,再在圈内画主体纹饰;小盘多在盘面一侧画一片梧桐叶,另一侧书“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等相近的诗句。瓶、觚、罐等大器也喜欢用青花线作纹饰的分隔。画法以勾勒、平涂、渲染、线描相结合。绘画笔调随意,虽然比晚明时工整,但仍未见康熙时的严谨、细致的作风。画面布局较丰满,尤其是大盘、罐、瓶、觚等类器物。开始出现皴法和浓淡色阶的变化,但尚不成熟。瓶、觚等多平砂底。盘、碗、罐等底部多见缩釉点,底足粘砂较常见。碗的底部多跳刀痕。民窑器多、官窑器少,而且有年款的器物甚少。
相关链接:清顺治青花瓷
8、康熙(1662—1722)朝时间跨度长,器物类型丰富,工艺水平高超。此期使用浙料和珠明料,青花发色前期较灰暗,中期以后青幽翠蓝、明快亮丽。画法早期以单线平涂为主,气势粗犷;中期以后则勾勒、渲染、皴法等并用,绘画精细,并以青花色阶(即所谓“青花五彩”)而备受推崇。纹饰题材多样,有山水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诗文、博古等,其中最具时代特点的是冰梅、耕织图、刀马人、双犄牡丹等。图案留白边较其他朝明显。胎致密细白,呈糯米糕状。釉硬,与胎结合紧密,见桔皮或棕眼,早期白中闪青,中期以后亮白。器型除日用器外,观赏瓷大量增多,典型器有盖罐、凤尾尊、花觚、象腿瓶、笔筒等。器物的底足也有极强的时代特征:琢器多二层台底;笔筒多玉璧底;圈足早期的多是两边斜削的较尖的“鲫鱼背”底,中期以后基本上是圆润的“泥鳅背”底;大盘类多双圈底,这种底从明末和顺治时出现,流行至康熙中期。款识种类多样,早期多用干支款,年款多用楷书,中期以后各种堂名款、图记款、花押款流行,并流行至雍正。仿款、伪托款也较多见,尤其以仿嘉靖款居多。
相关链接:清康熙青花瓷
9、雍正(1723—1735)、乾隆(1736—1795)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麻离青,但没有进口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仿明器物除了从胎、釉、青料等方面区别外,器型也是重要的区别点:明器的胎接口是上下接,清器是前后接。
雍正时工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工艺开始走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款识除年款外,雍正时较多见的有杂宝款、四朵花款、动物形款等,堂名款较康熙少。乾隆时堂名款又较雍正的多,年款多篆书,也有四朵花款。
相关链接:清雍正青花瓷、清乾隆青花瓷
10、嘉庆(1796—1820)以后青花瓷逐渐走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工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而发灰、泛青。道光(1821—1850)、咸丰(1851—1861)、同治(1862—1874)时期的器物大体相近:青花发色飘浮,胎质粗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相关链接:清嘉庆青花瓷、清道光青花瓷
11、光绪(1875—1908)时青花瓷一度中兴,仿康熙器水平较高,但胎体较轻,白釉较薄而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无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
12、宣统(1909—1911)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合适的云朵
自觉的蓝天
2025-08-22 04:22:23

这个瓷窑遗址的发现不仅延长了山西的烧窑历史,同时其选址的特殊性也对研究古陶瓷具有独特价值。山西晋阳古城建立于春秋时期,后于979年被夷为平地。也就是说,该遗址所属年代是春秋到五代这段时期。晋阳古城遗址最初被发现于1955年,后于1960年展开考古工作。晋阳古城遗址因为埋葬厚的缘故,整体保存得比较好。再加上晋阳古城的地理特殊性,该遗址拥有非常高的考古价值。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考古人员在晋阳古城遗址内曾陆陆续续发现过些许瓷片和窑具。不过直至数日之前,考古人员才真正在此处遗址内发现瓷窑遗址。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展开,晋阳古城遗址被划分为了1号、2号以及3号建筑基址,其中新发现的瓷窑遗址位于2号与3号之间。根据目前的考古分析结果,新发现的瓷窑遗址所在位置属于宫城区,共包含3处瓷窑炉遗迹。

就地理选址来说,这处瓷窑遗址与其余大多数瓷窑存在较大差异,而这也意味着此处瓷窑存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此外有关此次瓷窑遗址的所属时间,考古人员根据瓷窑中所发现的遗迹以及瓷片等遗物分析得出该瓷窑应是隋唐时期的。如此一来,这处瓷窑遗址便成为了目前山西省内历史最为久远的瓷窑遗址,山西的烧窑历史也因此得到延长。

话说,考古人员在新发现的这处瓷窑遗址中共出土了近万件瓷片,其类型主要是青瓷与白瓷,器形则包含碗、盆、瓶、罐、杯等多种样式。再有就是,此次瓷窑的使用时间并不是很长,但是烧制技术却是比较高的。随着后续研究的展开,这座隋唐时期的瓷窑遗址应该会带来更多的信息,而这对于古陶瓷研究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

怕孤独的柚子
会撒娇的小丸子
2025-08-22 04:22:23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从扬州出土的青花瓷片来看,其青料发色浓艳,带结晶斑,为低锰低铁含铜钴料,应是从中西亚地区进口的钴料。胎质多粗松,呈米灰色,烧结度较差。底釉白中泛黄,釉质较粗。胎釉之间施化妆土。器型以小件为主,有复、碗、罐、盖等。

纹饰除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鱼藻纹罐以外,其余的均为花草纹。其中花草纹又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以石竹花、梅花等小花朵为多见;另一类是在菱形等几何图形中夹以散叶纹,为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

从这一点看来,并结合唐青花出土较多的地点(扬州为唐代重要港口),可证明唐青花瓷器主要供外销。

扩展资料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却发展于元代。大家都知道宋代是我们瓷器业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为中国,为世界贡献了无可匹敌的单色釉瓷器,也创烧了令世界收藏界趋之若鹜的宋代五大名窑。

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我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

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花瓷

顺利的树叶
天真的老虎
2025-08-22 04:22:23
忆千年家的首饰中的瓷片是景德镇出土宋、元、明、清四朝真品古瓷标本,自主设计加工各类艺术品的专营公司。他们公司承诺了所有古瓷饰品中古瓷标本均为真品,并古瓷标本至少为清朝宣统朝以前,如违反此标准假一赔十。忆千年是入驻到了瓷博商城吧,所以应该是真的古瓷片的

传统的仙人掌
柔弱的煎饼
2025-08-22 04:22:23
收藏瓷片当然可以与整器收藏一样,到古玩市场、地摊、乡下等地方去淘换,,但还有一些特殊的途径值得一提。
途径一:野外捡到宝贝。在过去,陶瓷基本上都是生活用品,人们打碎了可能就会扔了。几百年以后,这些瓷片就埋藏在地下。特别是像北京、西安、南京这些历史文化古城,往往一动土底下就有瓷片。因此建议一些朋友,也可以像搞地质、生物的人常到野外采集标本一样,去野外收集瓷片。比如可以经常到正在修建公路的工地上去楚摸踅摸,这就是很好的时机。
途径二:抓住城市建设的机会。搞基本建设与城市改造会有很多土方工程,经常会有一些瓷片出土,而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一般都是真品。此外,瓷片的种类与数量会因地区而定。比如北京是元、明、清三朝古都,明清时期的瓷器非常多,尤其是明代。再比如,古城扬州唐代的瓷片较多,因为当时它是一个港口,所以在扬州比较容易出现盛唐时期各个窑口烧造的瓷片。同样,杭州是南宋的者p成,瓷片也非常多,据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出土了很多南宋时期的瓷片。因此,有些人出差或旅行时,会来到一个地方有针对性地重点收藏一些瓷片。
当然这种收藏方式是要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并且不影响他人施工。通过这个方式淘换来的瓷片是不违法的,而到窑址去挖掘却是不被允许的。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北京四中兴建一栋教学楼时,出土了大量明代早期的瓷片,确切地说是洪武时期的瓷片。更早的在20世纪70年代时期,北京现在的北二环,出土了很多元代或明初时期的瓷片。北二环当时是明代的城墙,永乐时期建明代城墙时,基本上是两边打墙、中间夯土,有很多明代的瓷器等都埋在了城墙地下。因此,许多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在北二环捡到过精美的明青花瓷片。
途径三:枯井下觅宝。瓷片容易埋在地下是有历史原因的,当时的垃圾不像现在这样集中处理,儿乎就是就地掩埋的状况。其中枯井也是瓷片藏身的一个地方。因为当时人们饮用井水,当一口井不出水时,人们就会把碎瓷片等填到井里,或者是打水时不小合落下瓷器。枯井下的瓷片一般保存得都比较好,因为那个时期地下水位比较高,有利于保护瓷片少受损失。

活泼的铃铛
彩色的星星
2025-08-22 04:22:23

瓷片收藏可以让人与古瓷器零距离接触,所以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要收藏瓷片。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古瓷片的收藏价值,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古瓷片的收藏价值

第一,它量大品全,容易寻找。自东汉至今,无论何朝何代,全国各地瓷窑林林总总,有的此起彼伏,有的长盛不衰。除有宋以来朝廷设官窑专为宫廷烧制非卖品的御用瓷外,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各地民窑,生产过数量极大的古瓷运销大江南北。虽经历史的振荡,传世的完整器为数不多,但这无数古瓷以残伤或碎片的状态仍然留存下来,或在窑址,或在弃坑,或在村落旧址,或在城镇遗迹,甚至田间地头、断崖陡坡都会有古瓷残片散布。它像一座古代瓷器的实物宝库,供给学习者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参考资料。

第二,古瓷片内涵丰富,信息量大,几乎专家著作中对各朝代各时期古瓷特征的所有论述,都能从古瓷片中找到实物证据,这为学习者从本质上理解古瓷特征与发展规律提供了直观的教材。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瓷器的造型、胎质胎色、釉质釉色、彩料呈色、纹饰特征、烧制工艺以及明代以降各朝官民窑器的款识花押等,都能通过瓷片的收集得到感性认知。古瓷片真是一部能看能摸的古瓷百科全书!

第三,碎瓷片真品率高,通过对它的观察学习能得到真知。一般说来,古瓷片大都是从工地、遗址以及古代各个时期人们生活过的地方出土或散布于地表浅层的。它售价低,利润少,几乎无人专门仿制,因此,在古瓷仿品泛滥成灾之今日,古瓷片的真品率是最高的,是古瓷收藏者最廉价、最可靠的学习材料。

瓷片收藏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城市化、小城镇建设在国内如火如荼,不夸张地说,整个中国像个“大工地”。如此的“大兴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纷纷打桩筑基,带来一个直接的结果是:诸多不同年代堆积的文化层,因“掘地三尺”而见天日。几乎每个城市,均有基建带来的“抢救性发掘”。而一块工地,只要历史上该处有人“安居乐业”过,古瓷片被挖掘出的例子便不胜枚举,繁复缤纷。以往,也许偶然有爱好者来到工地寻寻觅觅,图省事的只需花包香烟钱,请推土机师傅手下留情,就能在推土掩埋之前,拾捡起一些有年代、著名窑口、图案完整而稀有的古瓷片。更多的情况是,这些古瓷片在施工者的“视而不见”中被掩埋。甚至,为了土地不含“杂质”,有些工程处还专门请人来拾捡这些“麻烦”,然后集中敲得更碎,倾倒河沟或掘坑深埋。无数古瓷片也许失去了再“见天日”的机会。

伴随着国内历史上的第4次收藏热潮掀起,在媒体的宣传鼓噪、周边收藏人士增多的影响带动、以及完整古瓷器传世少、价格越来越昂贵使一些初学者却步的情况下,拾捡无赝品、几乎“零成本”的古瓷片之风在这两年内陡然兴盛。以至于一旦一个新工地开工,总能见到三三两两的“淘宝者”前来搜索;推土机师傅也“嗅觉灵敏”,附带主动“帮助”施工单位捡起混于土中的古瓷片然后“待价而沽”。古玩地摊、网上平台上,古瓷片的交易也开始“火”起来。

长期被藏主忽视、“不待见”的古瓷片,如今境遇稍稍改变,其价值到底何在

首先,中国是瓷之国,自东汉以后,瓷器出现,窑口陆续遍布大江南北,官窑、民窑、外销瓷,宋五大名窑,明永宣青花……瓷器的生产总量数以亿计。瓷器的特点是易碎,但神奇之处在于,碎了之后被掷弃到任何地方,无论是丢进河里,还是为泥土逐渐掩埋,这些瓷器依然千年不腐烂、消解,青瓷的花纹、图案及至釉下的“青花”均永不凋谢。山水、庭院,人物,花鸟,走兽……曾经的碎片待到重见天日之时,只需擦去泥土、积垢,水中一洗,即清亮如新。时代的特征、文明烙印一目了然。中国幅员辽阔,瓷器生产虽历时漫长,但除了宫廷、达官贵人之收藏,民间保存的古瓷完整器总体数量还不是很多,而古瓷片浩繁如海,灿然若星,真正存留完整图案者,也不是太多。加上许多古瓷片虽埋在大地中却不知具体在何处,有机缘在当下这个时代见天日且图案纹饰完整、稀缺者,总体而言,更是数量有限。

古瓷片的优点在于,它们“出土”后几乎没赝品,除非这瓷片所属的瓷器当初是仿品,但碎骨后到今天,因时间久远也成了文物。

瓷片收藏前景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