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批发大市场
景德镇陶瓷批发大市场如下:
1、中国陶瓷城位于景德镇西郊,简称西客站,占地426亩,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陶瓷专业市场。中低端陶瓷市场,陶瓷品种丰富。
2、景德镇金昌利陶瓷广物广场距离人民广场附近,旅游市场,低中高商品都有。商品和国贸差不多,日用陶瓷居多,尤其是餐具。
3、景德镇锦绣昌南陶瓷市场位于景德镇市昌江以西的迎宾大道北头西面,属中国江南徽派古建筑风格,集陶瓷制作、商贸展览旅游、居住、休闲、物流集散,陶瓷文化研究与交流为一体的景观园区。低中高端陶瓷均有。周六或周日有老瓷片市场。
4、景德镇国贸陶瓷批发市场,人气最好,有很多小作坊的瓷器档次偏低,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等都有,价格相对便宜周一早市格外热闹,众多摊贩简单地把货物散放在地上,供买家挑选。除了当地收藏爱好者外,不少外地玩家也经常专门来“赶集”。
5、景德镇陶瓷学院陶艺街在景德镇陶瓷学院附近,陶院学生做的基本上都是艺术瓷,即使生活用瓷也带有艺术的审美,已经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一个重要部分,被划分为学院派。
一方面,老瓷片作为反映古时瓷文化的标本是有研究和收藏价值的。
其次,老瓷片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你可以将它卖给需要它的人(比如瓷器爱好者,考古研究者等)
如果你有很多老瓷片,想卖的话可以联系我
QQ:632823636
景德镇对于我来说,是少数愿意去非常多次的旅行目的地。
这个地方很特别,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其实特别糟糕。不得不说,它和我想象的旅行城市差太多了。
这里尘土飞扬,城市建设缓慢到令人绝望。老城区修路是常态,五年来可见的改变极其微小。从高处望去,你可以看到城中心汇集着不少破旧不堪的老屋子,仿佛时光仍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
可是,一旦深入后,你会发现 这座城市因为与瓷器千百年来的连接,而产生了某些奇妙的磁场。
那些看起来破落的房子,有的是十大瓷厂曾经的办公地和生活区;有的是改制后忽然如春笋般冒出的陶瓷作坊;有的是陶瓷品商城……
每一处沧桑的角落,仿佛都留了一段密码,只有脚踏实地地去走过才能得到它。而当这些密码组合在一起,就能破译出景德镇的奇特了。
去的次数越多,我越对这座城市充满敬意,毫不夸张地说,景德镇有全世界最顶尖的手工制瓷技艺。
陶艺家们慕名而来,我常能在小作坊看到外国艺术家用翻译器和老师傅交流,最后达成共识,他们一起做出了某件有趣的艺术品。
和其他手艺城市相比,景德镇是包容的,它接纳各种可能的风格,鼓励创新,仿古只是其中的一支队伍。
来到景德镇,正确的玩法不再是逛景点,找打卡地,而是 逛工作室、逛市集、逛鬼市。 人是这个城市最有趣的部分。
景德镇能带给你的体验,也和其他 旅游 城市真的不同,之前嬉游有发过【 景德镇慢行:淘点器物,寻点好吃的 】,但我觉得还不够深入。这次来景德镇,我希望能把更多特别的体验分享给你们。
鬼市和鬼有什么关系?
鬼市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瘆人。
如果对古玩的熟悉的朋友,其实会发现中国有不少城市,其实都有鬼市,比如北京、天津等。 鬼市是一种特别的地摊文化 :入夜撂地摊、做买卖,拂晓散市。
据说清朝的时候,就有这个名字了,那时因为是在天黑的时候做交易,摊主们为了方便会点一盏煤油灯,灯影忽明忽暗,来往的人群在摊位前晃动,有点像是鬼影,就用了这样一个名字。
所以,鬼市和鬼没问题,它一点也不吓人,可以放心大胆去。
景德镇的鬼市,在全国算是比较有名的。它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最早是在景德镇饭店门口开始的,如今鬼市已成规模,它摆在了 曙光路的古玩市场内,每周一凌晨三点开业。
我去过两次景德镇的鬼市,而除了鬼市外我从未逛过任何古玩街。和潘家园这样的古玩街相比,鬼市更亲民一些,千奇百怪的东西都能淘到。我自己也买过一些不贵的、好玩的小东西,比如建国瓷厂的八骏马,每一匹形态都不同。
还有一些匣钵土做的神兽,虽然买的时候摊主们一定会承诺这是老东西,只是有瑕疵。不过我的心态就很好,我就是把它当现代器来买,打水漂了就是几百元,但看着至少是舒服的。
对于鬼市,你完全可以把它当作旧货市集来看待,以玩和逛为目的,不需要有太大的压力。
对于我们这样的非专业玩家,想捡漏几乎是不可能的。主要还是花几百元的小钱,买个乐趣,学个知识。
我有一个匠二代的朋友,父亲在训练他做瓷器时,就会让他一边读陶瓷史,一边去鬼市练手。后来实战了一年,和各路摊主们沟通后,他基本了解了瓷器发展的脉络以及每个时期瓷器技法、釉色上的特点。
所以,鬼市虽然只是个地摊市集,但只要你用心看、听,就能学到一些有趣的陶瓷知识。
而如果你是第一次来鬼市,建议可以多听少买。
我最近的体会是和十年前相比,鬼市现在能买到好东西的概率很低。
我有去过不少艺人朋友的工作室,里面都有一些从鬼市淘来的古瓷,比如 玳瑁釉盏 ,而这些我都没有再在市场看到。
现在的鬼市,里面有不少翻新、造假的东西,水很深,玩的意义大过买。
趟鬼市的规矩
在去鬼市前,我还要和大家科普一些它比较有趣的规矩。
首先“鬼市”其实不能叫逛,正确的说法是“趟”。用“趟”这个字,自然是因为水深了,这里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的地方。
1)行家的标配:手电筒+放大镜
来到鬼市,行家和游客一眼就能看出来。行家手里,多半随身携带一个强光手电筒。而之所以要拿手电筒,是为了 鉴定器物是否有修补痕迹及附着物移植痕迹 。
但据说如今的造假能力,早不是一个普通的手电筒能看破的了。
感觉还挺好玩的,现在还有不少人是直接拿手机来照的。
我第一次去鬼市是十点,那会差不多摊主要收摊了。天亮之后就没有这种有趣的氛围。
所以,来鬼市要起早,才能感受它真正的氛围,至于手电筒的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决定。
如果更专业一些的人,还会随身携带放大镜,来观察瓷器的细节部分。
2)专业话术
在鬼市,货品的价格一般都是以块和毛来定价: 一毛等于十块,一块指一百 。
千万不要以为5毛钱真的是5毛钱就行!
如果实在不懂,就直接问摊主多少钱就行,没必要一定要跟着摊主来讲专业术语,讲不熟练的话还可能会把自己绕晕,影响正常的还价发挥。
3)不问来源
来买的人基本很少打探货品的来源,基本买家在分辨真伪后,就直接进入讨价还价的阶段。
我之前有咨询过朋友怎么还价,他说随心还。比如对方开价300,还价50也不为过,千万不要不好意思。
如果不知道怎么还,就站在人多的摊位观摩。
大多时候,摊主真的不清楚自己卖的是什么。年代、工艺他都是和你一顿乱说,听过就好,不要被带了节奏。
鬼市可以淘到什么?
每一次去鬼市,我都能看到各色不同的东西,景德镇鬼市上卖的东西,以各路瓷器为主,其他也有文玩、家具类的,而且总是有非常离谱的,比如有人曾看到鬼市上有卖牌位,按理说这样的东西中国人是忌讳的。
我是在周一凌晨五点去的,冬天的鬼市开业会晚一些,一般六点的时候最热闹。
醒来的时候,我也无比挣扎,走到路上的时候,整条马路空无一人。
但行家都是大清早赶第一波去选货的,等天亮了不光没有鬼市的氛围,好货也早已被选走了,所以,还是要起早。
打车来到鬼市的时候,有一些已经摆好的摊位,但也不少摊主仍在收拾,准备开张。
走进市场,可以看到最早来的人大多都自备手电筒,像我这样拿着相机拍照的人几乎没有。
有的摊位人来人往,聚集了不少看客,买家都是蹲在地上一边看一边聊。
有的摊位则是冷冷清清,零星地摆出几件货品。
这里交流基本都是轻声细语,老板卖不了货也不会大声吆喝。我一开始都是以观察为主,看别人怎么买卖,看的过程也挺好玩的。
鬼市上能淘到一些什么样的宝贝呢?我把我觉得特别的一些罗列出来。
1)明星产品:绝版老瓷片
景德镇在宋、元、明、清为主要产瓷地,所以这里的老窑口及窑口旁堆放破损陶瓷的地方很多,且明清官窑有着非常严苛的规定,为宫廷烧制瓷器一点都马虎不得,稍有瑕疵就会被砸碎埋在地里。
后来,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大量古瓷片被挖掘出来。
于是,不少当地的百姓都开始自发去挖,据说上个世纪的景德镇,也有人因为挖到瓷片一夜暴富。
古瓷片埋在景德镇的角角落落,过去不少人会在逛公园的时候顺路挖,现在公园不能挖,有人每年就会等河流退水后在溪流里挖。
记得我之前去浮梁县采访的时候,涂老师有带我们在田野里捡,那会挖到古瓷片的概率特别大。对了,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古瓷片的书,叫做《捡来的瓷器史》,感兴趣的也可以看看。
再说回来,百姓挖来的老瓷片,平时会有专门的倒爷去收,然后拿到鬼市卖。
最初的鬼市,大家就是冲着这些老瓷片来的。到今天,也依旧有人背着一个大袋,里面放着一堆沾满泥的瓷片就来摆摊。
这个场景还是蛮有趣的。真的是没有最破,只有更破。
有人会说,都碎成这样了还有用吗?其实,这些老瓷片挺有价值的。瓷片因为破损严重,不太值钱,对于考古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但老瓷片可以帮助不少专门学习陶瓷的手艺人,去还原当时的纹样、釉色等,方便他们去做测试。
这些也能帮助学者去了解那个时代的艺术和技术发展等,因此,这类东西还是很受欢迎的。
当然,如果你眼睛够尖,这里面也有特别有收藏价值的瓷片,比如元青花的老瓷片,过去十几元一块,后来因为元青花保留下来的瓷器非常稀少,于是这类瓷片也被炒到了一千一块。
2)古瓷器
历代官窑、民窑瓷,各个时期的青花、粉彩等在这都能看得到,器型也很丰富,有碗、盘、合、瓶、壶、罐等。
这里感觉就是就是一个活着的瓷器博物馆。只不过,真假凭眼力,来练练手也是不错的。
如果你对陶瓷有一些了解,其实大致能知道颜色釉、珐琅彩等工艺分别对应的时代。大物件是真品的可能性比较低,小件的民窑的瓷器占多数,品相好的很少。
这些是翻新的现代器皿比不了的。
3)瓷厂的厂货
景德镇过去有十大瓷厂,每个瓷厂制作不同的陶瓷品类,比如建国瓷厂主要做颜色釉,雕塑瓷厂就会做各类雕塑类的瓷器等。各个工厂除了要承担生产和出口的任务之外,他们还有专门的美研所,来做研究的工作。
从这里生产的瓷器会出口到世界各地,景德镇财政收入的一半,过去都来自瓷厂。
瓷厂经历过非常辉煌的时期,那个年代所有好师傅、有才华的研究者都聚在这里,这里复刻还原了 历史 上的经典瓷器,也设计了不少属于那个时代的器物。
因此,厂货承载了一段时代记忆,如今虽然十大瓷厂都不在了,但不少那个时代的人还是很愿意收藏它。
当然,虽然瓷厂的货量很大,但很多摊主拿来卖的很可能是等级比较低的残次品(当时厂里都有评级,按级别卖价格)。
而且一些现在比较有名的传承人所监制的,也几乎不会在其中。这些通货有没有收藏价值就很难说了。
4)文玩书籍
这次在鬼市,最吸引我的是卖书的大爷。他的书品类丰富,我之前为了写稿还买过浮梁县志的电子版,没想到大爷这居然也有卖。
想要快速了解县城,读县志是很好的方式。
一本县志的价格差不多20元,非常划算。
还有一个卖石头的摊位,车上的石头有点酷似太湖石,不少形状还蛮好看的。
我个人蛮喜欢看石头的,这些形状各异多的石头可以放在茶台,也可以放在鱼缸里,或者作为一个小型枯山水的一部分。
5)匪夷所思系列
在鬼市,万物皆可卖。
乱入古瓷器的,有萌萌的中国风圣诞老人。
有很像言情小说封面的瓷板画……
有老家具,好像是从民居收到的。看起来还有点破破的。摆在路边售卖,上面还有镇宅的守护神。
有来自异国他乡的略微诡异的人像。
有批发高仿铜钱的……
还有卖小狮子的,狮子的表情活灵活现,远看还有点喜气。
全场最奇特的,是居然还有人卖军大衣。我真的不知道受众会是什么样的人……
写在结尾
景德镇的天差不多是从六点左右开始慢慢亮起来的。
我到达鬼市的时间是五点半,到了七点,拿着手电筒的人差不多也都走了。游客陆陆续续地进来。
人群散去,这个摊主吹起了笛子
除了鬼市之外,曙光路的古玩市场还连接着当地的海鲜市场,不远处的马路上还有沿街叫卖的蔬菜摊。
这应该老城区最有生活气息的地方。
离开鬼市,我还建议大家可以去“吃天光”,早起三小时,能干的幸福的事可太多了。
我吃到了久违的抚州巷的油条包麻糍,在杭州出现网红款前,我第一次吃到油条包麻糍的做法,就是在景德镇。
逛鬼市+吃天光,让你一个早晨都能保持满满元气。
/交通贴士/
相关阅读:
景德镇慢行:淘点器物,寻点好吃的
这里有座深藏不露的文艺小城,好逛好买又好吃
中国是瓷器之国,几千年的历史博大精深,从生产瓷器的那一天起,就有瓷片的产生,那时的人们在烧制瓷器时,往往会产生大量的残次品,而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埋入地下。
所谓沙龙,其实也不算是,因为章武老师很少特意布置与款待,十分随意,有人来了就开酒或泡茶,就南腔北调地谈天说地,也许章老师都不知道来客的名字;若想走,那就推门走,完全不用客气。这样轻松自在的空间,想必全国也找不出几处。
那么我就来聊一聊,我在陶溪书馆里认识的几位老师。
说他是景德镇一哥,那还真没人敢质疑。来之前就知道章武老师的标签:资深媒体人,景德镇观察员。
章武老师是新华社驻江西的记者,本身也是江西人,他在20世纪90年代来到景德镇,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深度参与了这里十大瓷厂改制的过程,之后每年都会把大部分时间留在景德镇,一方面研究陶瓷制造工艺,另外一方面就是研究景德镇近现代陶瓷史。
可以说,他是景德镇制瓷大师们的代言人与义务推广人,也是来景德镇定居的艺术家们的领路人,大家来了景德镇,第一站都是奔他这儿来了解情况、做出规划。我们此次景德镇之行,也是刷他的脸,才能与数位制瓷大师与著名的陶瓷研究者近距离接触。
我不知道他的确切年龄,按照他的履历来看,应该有五十多岁吧。可是,看到他的时候完全不会去猜他的年龄,他跟谁都能聊到天昏地暗,各种新诞生的梗与流行词,不停地从他嘴里蹦出来,他随便一个玩笑可能都是一个坑,在这里送上一个大写的服。
哎,岁月这种东西,在他身上仿佛只有沉淀与发酵的功效,将景德镇的人文与陶瓷的历史,发酵出来各种有趣的故事与段子。第一次见面,我就成了他的迷妹。永远穿着红衣的武哥,真是个有意思的人呐。
在景德镇的第一餐,就是在九段烧掌门人在陶溪川里开的文化餐厅“九段本因”中吃的。席中,与段老初次见面,他带着标志性的鸭舌帽,话不多,也不喝酒,我能感觉到,这是一个老顽童。
据说段老师曾为日本客商代工烧制青花瓷,段老师的画工细腻又雅致,1996年被时任新华社记者的章武老师发现,喜欢得不得了。后来章武老师带了韩国商人朴先生来参观,朴先生每年来景德镇超过12次,也是个老江湖了。章老师问他:“若陶瓷能评段位,‘段窑’能评几段?”朴先生回答说:“九段。”从此,段老师的“段窑”更名为“九段烧”。九段烧如今是景德镇的三大知名窑口之一,与贵和祥、小雅并称景德镇三大现代官窑。
九段烧自始至终始终都坚持纯手工,从不在外找人代工,从普品到收藏品即使如此。日本著名设计大师、无印良品艺术总监原研哉在写《设计中的设计》一书时,曾经来到景德镇,在九段烧待了大半天,最后他选入这本书的6个杯型中,有5个都来自九段烧。这就意味着,九段烧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认同,完全担得“现代官窑”的美誉。
每只九段烧都有一个手写的底款,其中除“妙手丹青”外所书字体都为瘦金体。据说,九段烧的底款也是经过几经更迭的,刚开始叫“段窑”,后来直接写“九段”“九段珍藏”“景德九段”,一直到2010年,才确定下来了用“妙手”系列。目前九段烧底款有“九段妙手”“妙手青花”“镇民恪制”“妙手燔功”“妙手丹青”“妙手禅心”。
“妙手”取自陆游的《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意为技艺高超之人,亦有妙手天成之意。如今的九段烧青花瓷,按照画功可以分为三个等级,最好的是“九段妙手”,其次是“妙手青花”,最后是“镇民恪制”。
其实,欣赏瓷器与喝茶是一个道理。好茶喝多了,自然就能分辨出什么茶不好,博物馆里的珍品瓷器和当代精品瓷器看多了,自然也就知道什么是普通匠人的作品,瓷器的质地、画工、造型、釉色,都明明白白在那里诉说着自己的身份等级。
九段烧还有个特点,几乎全部都是日用瓷,比如盖碗、公道杯、茶杯、茶叶罐等,对于喝茶之人,平时就可以用得到。价格也比较可爱,从1K到数万不等,天猫就有卖,即使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有能力收藏几只。
有点动心了,送自己一只当生日礼物?嗯,好主意!
罗国新老师被称为景德镇的文化碎片“拾荒者”,他用十几吨历代官窑陶瓷碎片,串联起了中国陶瓷的文化史和文明史。
我们花了一个早上的时间在罗老师的工作室里,也就是景德镇历代瓷器研究所,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物馆里面。
罗老师戴着高度近视眼镜,江西人把近视眼叫作瞎子,所以罗老师得了一个花名:瞎子哥,简称瞎哥。
他有严重的口吃,这一点常常被人当段子讲,但只要谈起瓷器,他就会立刻兴致高涨起来,让所有人都肃然起敬。
瞎哥是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上世纪八九十代就开始做陶瓷生意。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迷上收集历代瓷器碎片。
2009年他将生意收尾回到景德镇,开始在建筑工地和各个窑口的废墟中“拾荒”,截至目前,罗老师耗尽家财,已经收藏了十几吨老瓷片,尤其是元青花和明朝成化年间的老瓷片。
在他的工作室里,桌子上摆满了他复原的珍品,有些东西如果是完整的,价值都是过亿的,即使是复原的,也很有商业价值。尤其是一只龙纹蛋壳杯,杯壁轻薄如纸,更惊人的是,里面还能看到一条雕出来的龙!这样的工艺,如今已经无人可以做出。
房间里还有一个简单的展览柜台,里面的碎瓷片,几乎都能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出版的明成化瓷器的书上找到。
更神奇的是,他也去了鬼市,而且又花了5000块钱买了七八片明成化的碎瓷片,他随手拿起一片,都能在书上找到原型。而且这种功力主要体现在他去鬼市、工地、废墟这种地方淘宝的时候,打眼一看,就知道那块是他正好缺少的。这是怎样的积累才可以练就的火眼金睛啊!
就连我们的司机师傅都知道,“他把所有钱都花在这上面了”。瞎哥自己说,已经研究了十年,现在回家太少,孩子都有意见了。
我默默在心里给瞎哥点了无数个赞。
景德镇文化圈里,大家都知道“东郊米其林”的名号。这是一家门脸特别不起眼的餐厅,正式名字叫“啄老家庭厨房”。
来之前,东方老师就给我们打了好几遍预防针:“这家店环境很差,但是菜超好吃。老板长得就像黑社会大哥,戴个大金链子,特别傲娇,爱吃吃,不吃滚。”好好奇啊!
走到门口一看,破败的红砖门脸,连个像样的大门都没有,看到门口贴着一个告示:每周一休息。今天不就是周一吗?还是姜武老师面子大呀!
门口有一尊金色的塑像,东方说:“老板就长这样!”穿过狭窄的满是各种老旧瓷器的大堂,爬上一层楼,就来到了餐厅里,好像是在一栋居民楼里,客厅里有几张桌子,还有几个包间。
我们已经预定了两个包间,包间都不大,仅够放下一个十人左右的大餐桌。装修比较简单,基本与毛坯房无异,唯一有印象的是墙上挂着的几幅美人图。
刚坐下没多久,啄老就进来了,黑衣黑裤,光头小眼,满面通红,显然已经喝了不少,然鹅,我并没有看到大金链子,他今天戴的是一条大银链子。
他取下来跟我们说:“这是我今天早上在鬼市上淘到的,是一只鹰的嘴巴,你们觉得怎么样?”我们传着看起来,跟啄老的气质还真搭!简单粗暴,勇猛剽悍。
我手机找不到了,所以没有拍到他的照片,有点遗憾。但是他家的菜真是好吃得不得了,小河虾之嫩,远超我吃过的淮扬菜。腊肠、米粉扣肉、碱水粑都好吃得叫人停不下筷子,豆腐和青菜这种常见的食材,居然也有惊艳的味道。
不过他家需要预约,打电话的时候,请一定使用你最温柔的声音,声音太大或者声音太小,或者不讲礼貌,老板都有可能会拒单哟!
原因:
宋代哥窑和官窑产的瓷器大部分都含有裂纹,也就是冰裂纹,这些裂纹是因为烧制工艺与普通工艺不同而产生的并非瑕疵。
带开片的宋代瓷器,最典型的要属官窑和哥窑的青瓷。冰裂纹也称璺,它是瓷器本身内部应力的一个表现,只有当内部应力在正常状态下不平衡、无法维持现有状态,釉的伸缩程度超出其弹性区间极限时才产生釉层断裂、位移,直至内部应力平衡,因而形成宏观的冰裂纹效应。产生这种现象没有固定的时刻,由于与二者膨胀系数有直接关系,所以在瓷器出窑时温差变化最大,效应最明显,另外在日常的因为其他外因导致温差变化大,以及玻璃釉老化、内部应力无法维持平衡状态时也会发生类似现象,所以没有一定时间局限。
雪小禅,野生的女子,用文字腌制时间,煮字疗饥。她笔下有懂得,有慈悲,有照见,简单几句,便禅意深深,凛冽到了人心。读她的文字,总觉得看见了一个身着青衫的女子,那青衫是半旧的,有着青的光泽,又有旧的古意,她,踏着青碧色的石阶,款款向你走来。
喜欢她的文字,踏实,笃定,又灵动,有莲的清丽,也有着狐的妖娆。《倾城记》里,我看她动人的日常,看她朴素的照片,也看她写夜色的忧伤。谈及“日常”,她说:“开始的的开始,我们都喜欢情调的,喜欢那日子上的一点点粉红或苍绿,可是,终于有一天,我们会喜欢日常”。
好有趣的女子,喜欢朴素的日常,把平平淡淡的日子过得活色生香。有时候觉得自己是复杂的,我喜欢的生活,既有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豪情万丈,也有你提老酒来,我带梅干至,咱喝到晚来风急的谈笑风生。但这样的日子很少,可是三俩知己,围桌,喝酒,聊天,吃烤肉的生活,还是触手可得的,而我,就喜欢这种日常的感觉,那生活的底气在人间烟火里缓缓发酵,有细水长流的美意。
雪小禅的人生哲学,在《倾城记》里被淋漓尽致的呈现。街道乱哄哄的,一点也不洋气,一点也不浪漫,不讨人喜欢,但雪小禅是另类的,她喜欢这种乱哄哄,充满了底层的挣扎和乐趣,是真实的生活,非常鲜活。她还说“日常的动人还在于它的重复”。你看,这是有烟火气息的文字,生活不在于逃离,而在于接触。校园里的疏疏朗朗的读书声,菜市场熙熙攘攘的吆喝声,早餐店瓶瓶罐罐的碰撞声,俗不可耐,却耐人寻味,这些清脆的,热闹的,喜气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都是美妙的,有跳动的鲜活气息。与其去逃避它,不如怀一颗素洁之心,去聆听,去享受。
《倾城记》里,我总觉得雪小禅是一个落于时代的女子,文字激烈缠绵又空荡清明,有落拓的唯美,有清凉的跋扈,更有深深的古意与禅意,弥漫着魏晋之风。
这个落于时代的女子,极其迷恋古物。闲逛苏州,在络绎小店,她淘着老瓷片,像搜寻古人。她写到:“瓷,有一种古意,是穿在时光颈间的一种东西,慢慢就旧了,有着时光的暖意。老瓷片上的暗黄,有落魄的荒意。——是不是当年他挂在她颈间的?在晚秋的时候,坐在美人靠上,他握着她的手,有些微凉。他就要走了,出远门去。此去经年,陌上花开,再也没有回来。老瓷片终于老了,老在她的颈上。”她喜欢器物,她喜欢古意,她拾荒,在小镇,在回忆,在唐诗宋词里。老瓷片闪烁着暗的光泽,与人共老。
对于爱情,她说:“如果一生交缠在一起,是相互栖息在彼此的灵魂上”;关于回忆,她说:“如果心里有太多的不得已,给自己一块橡皮擦吧。轻轻地,轻轻地,轻轻地擦去吧。只留下那些自己想要的——美的、好的、凋零的、终不能忘的”;谈及生命,她写到:“喜欢清清的凉。千山鸟飞绝。生命,大段留白是最美。一个人,独钓寒江雪。”
好美的话,禅意绵绵,一浪接着一浪,让人心潮澎湃。爱情,不只是柴米油盐的相濡以沫,更是灵魂深处的相契相合;回忆,既然强留不住,就让它们随风而逝,我们依然可以大步朝前,诗酒趁年华;而人生真谛,是智慧留白,勿被名利所累,十分真意,便让五分酒入豪肠,把三分酿成月光,留二分心意与友人做一回月下客......我在她的话里,寻找禅意,亦寻找自我。
《倾城记》,是一树树花开,风乍起,吹落一树花雨。而我只愿做一朵拾花人,且走且拾,一路缤纷。
有时候,虽茫茫人海,却终会相逢;有些人,虽素未谋面,却已相识久远。文字牵线,因缘际会,我与你相遇,得之,我幸。
无戒365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1天
对瓷器的玻璃相,既非稳定相也就是釉面用80倍放大镜观察,来寻找其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痕迹,即本征时效,也就是非稳定相向稳定相过渡所产生的各式结晶体,也叫析晶,这些晶体放大镜下是有差异的,有的如白雾,有的如白点、冰碴、棉絮、松枝、雪花等。侵蚀时效是指釉面长时间受周围酸、碱、卤素离子的侵蚀而产生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坑凹斑痕。疲劳时效是指釉面老化,分子结构酥松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相关变异,如有的老瓷釉面长期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浆光润如玉,一些釉面放大镜下,光线的折射使釉内已不清晰,变得混浊,结构的酥松使一些釉面脱落,一些老瓷片也变得不割手。上述本征、侵蚀、疲劳时效特征,都是古瓷釉面老化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反映,就如同医生看病找到了病灶一样。而这些古瓷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特征,是人工制作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微观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不同瓷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胎、釉、工艺、纹饰、韵味、老相等要素,运用掂、摸、弹、听、嗅等方法,做到经验与仪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成本与市场相比较,物质与精神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排除人为作旧因素,即可基本判断出器物的新老与朝代。因此说新老瓷器是可认可辨的,这也是目前识别新老瓷器科学的、可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藏家普遍认可的。这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定真伪。
对瓷器的玻璃相,既非稳定相也就是釉面用80倍放大镜观察,来寻找其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痕迹,即本征时效,也就是非稳定相向稳定相过渡所产生的各式结晶体,也叫析晶,这些晶体放大镜下是有差异的,有的如白雾,有的如白点、冰碴、棉絮、松枝、雪花等。侵蚀时效是指釉面长时间受周围酸、碱、卤素离子的侵蚀而产生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颜色不同的坑凹斑痕。疲劳时效是指釉面老化,分子结构酥松及相互置换而产生的相关变异,如有的老瓷釉面长期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浆光润如玉,一些釉面放大镜下,光线的折射使釉内已不清晰,变得混浊,结构的酥松使一些釉面脱落,一些老瓷片也变得不割手。上述本征、侵蚀、疲劳时效特征,都是古瓷釉面老化内在的本质的客观反映,就如同医生看病找到了病灶一样。而这些古瓷釉面自然老化的微观特征,是人工制作不出来的。因此,这些微观特征,也就成为我们区别新老瓷器的有力证据。再结合不同瓷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胎、釉、工艺、纹饰、韵味、老相等要素,运用掂、摸、弹、听、嗅等方法,做到经验与仪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统一,成本与市场相比较,物质与精神相印证,综合分析判断,排除人为作旧因素,即可基本判断出器物的新老与朝代。因此说新老瓷器是可认可辨的,这也是目前识别新老瓷器科学的、可靠的、简便易行的方法,也是藏家普遍认可的。这就是:宏观断朝代,微观定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