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时期的“海上之盟”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之恨而创办的吗?
“海上之盟”并不是为了一雪“澶渊之盟”而去和金达成协议,是为了得到当时失去了二百多年的幽云十六州。澶渊之盟是在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秋,宋真宗和萧太后、辽圣宗签订的类似于今天的宋金互不侵犯友好条约。澶渊之盟大致内容就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河南濮阳)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为“澶渊之盟”。每年10万两白银和20万匹绢对北宋来说算不上什么,而且从此之后宋辽两国一直和平相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冲突战争,两国边境的和平延续了一百多年,可见宋辽澶渊之盟并没有给北宋带来很坏的影响。
至于为什么要和金签订“海上之盟”,无非是当时的宋徽宗一是看到北方的金国强大起来打的辽国节节败退,知道辽国不是金国的对手,想趁机得到点便宜。二是宋朝一直以来对北方的威胁都是很担心,觉得没有幽云十六州的屏障始终处在不是一个很安全的状态,所以想更进一步能得到幽云十六州这个天然的屏障。
1118年,北宋徽宗派遣马政从山东蓬莱渡海和金国谈判建立盟约一事。两年之后,即1120年,北宋朝廷派遣赵良嗣前往金国商量海上盟约相关事宜。由于当时宋金之间联系属于秘密进行,因此并不能使用正式的文书,都是以宋徽宗亲笔书信往来为凭据,一开始宋徽宗在御笔里说:“据燕京并所管州城,原是汉地,若许复旧,将自来与契丹银绢转交,可往计议,虽无国信,谅不妄言。” 原本徽宗打算收回的是燕云十六州的故地,但在书信里却只提燕京所管州城,自缚手脚。虽然赵良嗣在谈判中一再要求将辽西京和平州、营州都包括进去,即恢复长城以南一切汉地,却被金人以不属燕京管辖为由断然驳回。
两方对此问题争论不休,最后只得阶段性成果,燕京仍许于宋朝,而待战事结束后,根据战事结果,西京归化奉圣等州再做议论交割。最后双方约定:届时金进攻辽中京(内蒙古宁城西),宋攻取燕京一带,事成以后,燕京归宋所有,送给金朝岁赐五十万两匹。赵良嗣回来复命,朝廷才知御笔作茧自缚,再派马政报聘,在国书中把燕云十六州一一注明。不料金人态度强硬,表示宋方如果要求过高,只有解约了事。并且特别强调了还燕之事,需要以宋朝出兵夹攻作为前提,才肯答应。
后来北宋在出兵攻打辽国的过程中节节败退,先败于兰甸沟,再败于白沟,后又败于雄州(今河北雄县),损失惨重。也就是说攻打辽国北宋基本没出什么力气还吃了不少亏,都是金自己把辽国给打下了(后期因辽有灭国之灾有主动降宋避祸的暂且不论),这也给最后“海上之盟”的落实形成了一定的困难,金国也因此更加轻视北宋。
“海上之盟”对当时宋、辽、金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三国的命运,宋朝不自量力,妄图趁辽国奄奄一息的时机获得自己的利益,却没想到现实被打脸,连即将被灭亡的辽国也打不过,还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金国乘势灭了辽国,也看出了宋朝外强中干的实力。而其后的一系列交割落实的过程中,让金国一再要挟索取,让金国的野心逐渐膨胀再加上许多辽国贵族投降宋朝也让金国对此不满,为接下来的金兵南下灭亡北宋埋下了隐患。可见北宋倡导的“海上之盟”,既坑辽国,更坑自己。
北宋末年,金军入侵中原,兵戈四起,与京师汴梁百里之遥的少林寺也卷入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争,为表达对宋王朝的忠义精神,派出僧兵参战。据德虔《少林武僧志》、《少林寺武术百科全书》中提到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有灵丘、智瑞、福居、智生、惠威、惠琳、海舟、洪温、觉泽、觉远、秋月、澄慧、宗印等13位。
一、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少林寺当时已有武术和僧兵的佐证据《少林武僧志》(代序言,永祥自叙)所载,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石友三火焚殿宇,原谱尽灰(毁),师爷德禅富有卓识嘱吾在十六年(1927年)春统抄全谱,入冬月探俗,辞寺赴北国,带走抄谱,乃免绝本。
从这里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原本已在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中销毁,现存资料为1927年永祥的手抄本。由于永祥的手抄本出自1928年石友三火烧少林之前的少林寺内所藏《少林寺武僧集录》珍本,记载都为历代所传,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都是后人附会,并不可信。据程大力《少林武术通考》中指出,但事实上,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人真正找到了有唐一代、有宋一代的哪怕一条资料,可以作为少林寺当时已有武术和僧兵的佐证。
英国史学家约翰·托什认为,“口头传说是经过数代人口头传递下来的知识,它为某一特定社会的成员所共有。”
二、关于武僧宗印的描述,记载出入很大《少林武僧志》所记录宋金时期武僧就多属这种口头传说的类型,虽缺乏正史记载,但从中却能找出可取之处,其中的只言片语或可补充正史之不足,从另一角度来推断此类记载的可靠性。
上文中提到的13位宋金时期少林寺著名武僧,进入史料记载的只有宗印一人。《宋史·范致虚》记载:“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致虚以便宜假官,俾充宣抚司参议官兼节制军马。致虚以大军遵陆,宗印以舟师,趋西京。金人破京师,遣人持?‘登城不下’之诏以止入援之师,致虚斩之。初,金人守潼关,致虚夺之。作长城,起潼关,迄龙门,所筑仅及肩。宗印又以僧为一军,号‘尊胜队’;童子行为一军,号‘净胜队’。致虚勇而无谋,委己以听宗印。宗印徒大言,实未尝之兵……。”
另据《少林武僧志》载,“《宋史》:《少林寺武僧集录》描述:‘宗印者慧灵之长徒,善习单刀、长枪、弓箭等术,尤为弓箭,百步之外射中眼,高空射雁落埃尘,漆夜射贼中印堂,刀密如火削碎金,孤发弩弓箭成雨,神鬼惧怕僧宗印’。”
《宋史·范致虚》描述的是,北宋末年,有“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队伍,为抗击金兵而转战洛阳、陕西等地,最后因致虚的无谋、宗印的自大而失败。
从以上两处记载可以看出《少林武僧志》描述的宗印是一个武艺高强的武僧形象,但并没有领兵的记载,其原型应该出自《宋史·范致虚》,而《宋史·范致虚》中的僧赵宗印只谈到赵宗印喜谈兵,率领“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抗金,并没有对其武艺高低的描述,两者记载出入很大。
由此看来,可能是后世依照《宋史》记载对宗印进行重新包装,这种情况在少林拳文化中并非个别现象。
三、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时期的少林武僧头领由于时间久远,资料的缺失,现在我们已无法从史料中找到宗印所率领的“尊胜队”、“净胜队”两支僧兵是由少林僧人组成或参与的直接证明。但范致虚(1122年前后)曾任河南府尹,与少林寺关系密切,在任期间为蔡京所书“面壁之塔”立石于初祖庵,因此,这两支僧兵来自少林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另外《宋史·范致虚》中,“有僧赵宗印者,喜谈兵,席益荐之。”这句话很有研究价值,宗印是席益向致虚推荐的,可见当时,宗印应该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僧官或僧兵头领,否者也不会受席益推荐,率领僧兵抗金。
经查阅史料发现,席益,字大光,洛阳人。1124年前后在汴梁活动。由此推断,宗印应该是在洛阳、开封一带修行的僧人,并对他有练兵的评价传出。通过查阅历史我们知道,宋朝自公元1004年“澶渊之盟”到1125辽灭亡,只有在边境与西夏发生过战事,中原地区相对比较安定,以至宋朝廷荒废武备。1125年,宋金两国联盟灭辽。战争中,金国发现宋国军力武备荒废,便撕毁盟约,不到两年时间便灭亡北宋。
可见由于尚武精神的普遍流失,北宋末年,宋王朝对外来侵略缺乏足够的抵抗能力。而中原地区的寺院在经历百余年的安定生活,参禅念经基本是僧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在这种安定的环境中,僧人习武练拳的现象并不少见,而僧赵宗印却喜欢谈论兵事,就不能不称为异常,其最大的可能就是宗印所在的寺院一直延续着习武的传统,有常备僧兵的存在,使寺内僧人有谈论兵事的条件,联系到宗印应该是洛阳、开封一带的僧人和少林寺自唐代流传下来的习武风气以及僧兵制度,基本可以肯定:宗印就是宋金时期的少林武僧头领。
四、从现在资料来看,可以证明宋金时期,少林寺确有僧兵存在以武报国、忠君为民是少林寺的传统宗风。少林寺在国家受到外族入侵的危急关头,派出僧兵抵抗金兵,并血流沙场。但是,封建王朝是以儒学作为主导地位来进行统治的,上层阶级也多由儒家子弟来把持。这就注定了,无论是禅宗还是武术,在以儒家为主流的政治、社会中地位都不会很高。僧人们只有和政治挂钩,“执干戈以卫社稷”,为封建统治贡献自己的力量,甚至生命,也只有这样才可能名留青史。否者,只有默默无闻,流传于民间,不见于史册。
为此,随着佛教世俗化的加深,佛教为了得到统治阶级的认可,积极向儒家经义靠拢,在儒家忠孝仁义正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当封建王朝出现外族入侵的危机时,僧人们也脱下僧衣,拿起武器参加到保家护国的战争中来,“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就是当时僧人忠诚报国,不畏牺牲的真实写照。
据记载,嘉靖年间,抗倭将领胡宗宪的《筹海图编》卷11《僧兵》中描述:“今之武艺,天下胥推少林,其次为伏牛。要之,伏牛诸僧亦因御矿盗而学于少林者耳。其次为五台。”可见,少林寺习武练兵的传统宗风一直保存下来,对后世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这个统称“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是指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公元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公元1234年),宋朝为抗击金军南下、及收复失地等与金朝进行的一系列大规模战争。
具体到南宋时期,主要有:岳飞北伐、(金)海陵(王)伐宋、隆兴北伐、开禧北伐、(宋)联蒙灭金等一系列战争。
南宋定都临安后,以淮河和大散关作为宋金两国的分界线。淮河和大散关在哪里呢?我们应该都知道,作为我国的地理名词呢,从秦岭到淮河一带是最最常见的地理分界线,因此大家都知道淮河是黄河的支流,位置就夹在长江黄河之间,那么大散关在哪里呢?其实就在如今的陕西省南部,属于秦岭一脉,也就是说,宋金两国的分界线就在如今的秦岭淮河。
分界线的划立这条分界线划立的时间是在1141年,史称“绍兴和议”。此时南宋的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宋军在岳飞、韩世忠等爱国将领的指挥下如有神助,势如破竹,国内上上下下都为此庆贺,但宋高宗和秦桧却担心岳飞功高盖主,如果真的抗金胜利,岳飞的声名就会愈发势大,百姓们就会只知岳飞而不知皇帝。担惊受怕的宋高宗和秦桧就商议着如何解决这事儿,他们不仅解除了岳飞等人的兵权,还以谋反罪将岳飞下狱,并将他处死。
你说这事儿干的,人岳飞的抗金事业还没弄完呢,就着急忙慌的开始争权夺利了,自不自私啊?完了之后呢,这君臣两就向金国提出议和,名为议和,实为卖国。1141年,宋金二国正式议和,双方划定了分界线,也就是东到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分界线以南就是南宋,分界线以北就是金国。除此以外,宋还要向金俯首称臣,每年还要上贡大量的金银布匹。
这条分界线是屈辱的代表这次的绍兴和议堪比澶渊之盟,同样都是耻辱的代表,二者都是在胜利有望的前夕跪地求和,前一个是北宋王朝的懦弱,后一个则是南宋统治者的屈服,因此说,这条大散关到淮河的分界线也带上了一些屈辱的含义,因为从它划立开始,南宋的脊梁骨就没有再挺直过了。
宋朝和金朝属于同一时期两个国家,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而在多数时候宋朝军事实力都是比较低的,经常受到金朝的欺负,曾经发生过著名的高粱河之战,这场战役之后就扭转了当时双方的战争关系,而后人在看这次战役的时候曾经评价过,这个人不会行军打仗而这个人说的就是当时的宋朝皇帝宋太宗。
公元978年,宋朝结束了5代十国的混乱局面,虽然形势一片大好,但是经过多年混战的士兵都不想打仗,思乡之心甚切,但是宋太宗却一意孤行执意继续北伐,在刚开始的时候形势确实一片大好,他们连续攻下了好几个城池,直到攻到了幽州的城下。 金国收到消息之后,很快也派了援兵过来支援,和宋太宗发生了几次会战,后来宋太宗发现对方的军力不足,于是便决定分一部分兵力,继续攻打幽州城,自己留下来继续和辽国的将军耶律斜轸作战,在当年的6月份两个人再次发生了战斗,战斗地点就是在高粱河附近。
当时战场两双方都摆上了所有的兵力,在刚开始的时候宋军兵力非常多,有一定的优势,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但是忽然在这个时候,耶律修哥过来支援了,他从侧面攻击宋军的部队,结果导致宋军大乱,反而被辽军包围了。宋太宗就非常慌乱,于是便下令撤退,结果被辽军发现了,就跟着屁股后面追赶,导致宋国损失更大,甚至宋太宗的马车都掉到了泥潭里,最后让宋太宗是坐在毛驴车上逃跑的。
回顾这场战役,我们可以发现宋太宗发动这场战争完全是错误的,虽然前面宋太宗打了很多的胜仗,但是当时军心已经开始混乱,不想再打仗了,另外也是长途奔袭和敌方作战,最后一点就是他们没有充足的补给线,而这种种都导致了高粱河之战的必败结局,所以有人说宋太宗不会做打仗,宋金两国形势也发生了彻底的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