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官窑本质特征北宋官窑瓷器特征
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中世纪中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页。多少年来国内外陶瓷学家、艺术史家一直都在学习、研究和关注北宋官窑。2011年9月,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开封主办召开了“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我参加了那次盛会,并就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现将发言集纳成文。请各界朋友指正。 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 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一书中写道:“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是有关北宋官窑最早的文献记载。顾文荐是南宋时人,记载北宋晚期的事,应该有很大的可信度,因为时间相差不远。这段文字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第一个理解应该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窑址应该是在开封。但开封这个地方地理环境很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很难发现,至今没有发现窑址。第二个理解是京师当局为满足宫廷需要,即烧御用瓷,自己投资办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开封,在京畿地区,或附近产瓷区。因为北宋围绕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水平较高,甚至高到有条件为宫廷烧御用瓷器的地步,所以北宋官窑窑址有可能在开封周围京畿区域各县发现。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确切的北宋官窑,窑址问题仍就处在探讨之中。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官窑的存在加以否定,说官窑的存在纯系“子虚乌有”。这种否定也没有指出自己所持的理论根据。信口说来,未免太轻率了,在学术讨论中向古人发动进攻,或打到一个古人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古人几百年前已离我们而去,他不会起来为自己辩解,别人爱怎么说都可以。但客观事实不容否定。从考古实践,客观存在的官窑瓷器实物,或是理论探讨等方面看,这种对官窑的否定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顾文荐是南宋人,《负暄杂录》是他晚年写的,他已经休闲在家,将其一生观察到宋朝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写成杂记。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宋代理学,文化教育很发达,知识分子都讲究道德名节。再说顾文荐写书时已到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那种人是人非的个人利益纠葛。从全书看,有关官窑的内容只占全书极小部分,他有什么必要去胡编乱造一个官窑来。他在《负喧杂录》里记录的是北宋灭亡前夕的事。北宋和南宋紧挨着,北宋的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顾文荐一定看的很清楚。大名鼎鼎为宫廷生产皇帝用瓷的官窑作坊,其产品社会影响很大,汴京等地的社会上层恐怕不会完全陌生,顾文荐有可能看到过。所以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说北宋官窑的事不容怀疑,是可信的。 第二,南宋另外一个文人叫叶寞写了一本书叫《坦斋笔衡》,书中说南宋有官窑,他明确指出,杭州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就是承袭北宋官窑而兴建起来的,考古科学完全证明叶寞的记录是真实的。杭州确实有官窑,一个叫郊坛官窑,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发现,经过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建成南京官窑博物馆,一个叫修内司官窑在凤凰山麓乌龟山的老虎洞。经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学发掘,经专家鉴定,被评为2001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如果北宋官窑不存在还有什么故京遗制可袭南宋官窑也无从说起。 第三,现在分析南宋官窑各类器物,其造型的线型结构,釉质釉色,开片效果均与浙江及南方地区的越窑、婺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完全不同,从艺术品格上来说属北方风格,那么南宋官窑既然客观存在,艺术风格又属北方,宋人文献又明确说它袭故京遗制,北宋官窑的存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考古文物科学,不单纯是理论研究,不能撇开实物来空洞推论。北宋官窑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博物馆、私立博物馆、艺术馆、各地私人收藏家手里都有。这些艺术品件件是国宝真品,将尚存的北宋官窑实物和考古发现的南宋官窑实物对照,确实是一脉相承,共同的地方很多,相当时间以来,他比汝窑更容易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客观存在,就是北宋官窑存在的根据。 第五,根据硅酸盐科学家们的测试和模拟实验,已经作出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就地取材,选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料配出了北宋官窑的胎、釉。凭着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烧瓷工艺,烧出独具风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体内含铁量较多,釉层较厚,色调像美玉一样淡雅而光润。科学工作者据此承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第六,河南省汝州市有一位研究汝窑、复制汝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朱文立先生,他告诉我,根据他烧制青瓷的经验,北宋官窑和汝窑青瓷在原料配方、烧窑方法、氛围的控制方面都完全不同,说明北宋官窑的客观存在。 窑址的考古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窑址发现了,一切都好办,窑址没发现,困难很多,但可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仍然能解决问题,另外考古学上的许多问题需要等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问题、汝窑问题等都是因为窑没发现而争论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后来因窑址发现,问题就自然解决,在等待过程中不宜轻易否定。北宋官窑窑址也一定能发现,只是需要等待。 崇高的艺术品格 研究、欣赏北宋官窑青瓷时,最重要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造型方面来分析,北宋官窑瓷器造型都是用简洁的线条做出雄放壮美的器形,如北宋官窑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盘口直颈弦纹瓶。口部浅盘而棱角分明,颈部比较粗,只突出三条粗弦纹,增加雄壮的气势和庄重感。方斗形花盆、敛口大瓶等器物大气古朴,圈足很宽,特别简单稳重。青釉弦纹双贯耳瓶,瓜体形直颈瓶、盏托、直颈瓶、折沿盆、各类规格的洗、杯、盘、碗等,其变化也是将口部作成折沿、葵口、或内外壁加一个凸楞线,目的也就是突破其单调感。 造型艺术特别强调古雅的格调。作为宫廷陈设的器物多学习或模仿上古三代青铜器的造型。为增加其时代特色,作的精巧玲珑,摆脱周、战国、秦汉青铜器的神秘感,特别去掉青铜器上繁缛的装饰,有西周以来礼制的庄重严肃和神圣,也有大宋王朝的通俗开放的特点。所以官窑青釉瓷通俗易懂,并不神秘。宫廷生活用具一类器物简洁实用,与宋代社会流行的民间器皿在结构上没有区别。只是因为宫廷用瓷的精致,增加了典雅和高贵。
鉴定古瓷器主要从款识、造型、纹饰和胎釉特征方面下手,
每个朝代瓷器胎体的厚薄程度都不尽相同
提防新瓷作旧。把新瓷退去光泽,以显出古朴的风味
根据款式鉴别
识别真伪时,首先看款识,注意款识的笔法,由于每个人的书法不同,写官窑款的字体又必须经过选择,仿制者过于谨慎,就难免失于局促,笔法不生动不自然。这种破绽,为鉴定瓷器提供了线索。
根据纹饰和色彩鉴定瓷器
从纹饰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纹饰同造型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并随着绘瓷原料和技术的不断丰富改进,无论在题材内容及表现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时代的水平和特点。因而也就成了划分时代、鉴别真伪的一条有力线索。
根据胎釉鉴别
从胎釉方面看,由于时代和地区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烧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故在鉴别瓷器时应对此细致的观察。
一般来说,从胎质、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窑口。
总之,辨别瓷器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厚薄、片纹、气泡,也要用手摩以别粗细,用指扣敲以察音响。必须耳、目,手三者并用。最后评定质量的优劣,以及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下面是视屏鉴定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宋代官窑瓷器底款特点如下:
胎:北宋官窑胎色紫褐、釉色浅,南宋官窑胎色呈灰黑色、深灰色、紫褐色,均色深,故称“黑胎”,胎质一般较薄,胎质细密。
釉:北宋官窑胎色有月白、粉青、大绿、油灰等色。在当时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后世则以粉青为上,月白次之,油灰最下。修内司窑之器因先有汴京官窑所鉴,故出品更佳。釉水下流故口上釉稀薄,而且微露紫色,称其器为紫口铁足,并以此为贵。汴京官窑与修内司窑均有窑变。釉色晶莹,釉面有开片纹,釉斑则以鳝鱼血为上,墨纹次之,光彩辉耀,尤觉奇异。
南宋前期釉较薄、滋润、呈乳浊状,有玉质感,釉色以粉青为主,间有灰青、青黄、蜜蜡等色,通体满釉,史称薄胎薄釉青瓷。南宋后期,釉色与前期相同,而釉层加厚(多次上釉)有的器物釉的厚度超过胎,有垂流釉现象,多用垫并烧造,足端无釉呈深灰或灰褐色,为薄胎厚釉青瓷。
造型:有纸锤瓶、贯耳瓶、瓜棱瓶、筒子渣斗、花盆、香炉、盘、
碗、洗子等。
鉴定收购则首选古玩市场,可通过专业机构验证真伪
宋代官窑瓷器 ,“官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由官府直接营建。有北宋官窑、南宋官窑之分。官窑瓷器虽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极少数,但是由于其所处地位和具备的优越条件,使它在当时烧造了一批宫庭所需的高档瓷器,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以瓶为例,有弦纹瓶、直颈瓶、瓜棱瓶、贯耳瓶、胆式瓶、八方瓶、盘口瓶等,造型各有特点。官窑传世品今多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少数的精美作品,已于早年流失国外。
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相传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附近设立窑场,专烧宫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窑。南宋顾文荐《负睻杂录》记载:“宋宣政间(宣和、政和即公元1111-1125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南宋叶寘在其《垣斋笔衡》中对北宋官窑亦有记载:“政和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