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长沙窑的瓷器在九江被发现的意义

微笑的吐司
能干的茉莉
2023-05-03 16:23:43

长沙窑的瓷器在九江被发现的意义

最佳答案
欣慰的水蜜桃
平常的心锁
2025-08-22 21:42:19

唐代长沙窑属于高温釉下彩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价值与意义更多表现在其独特的瓷绘艺术性上。长沙窑的瓷器在九江被发现的意义是:唐代长沙窑属于高温釉下彩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价值与意义更多表现在其独特的瓷绘艺术性上。作为陶瓷绘画,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的重要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一是唐代绘画缺少"逸品"绘画实物作品的情况下,长沙窑釉下彩实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表明状态的意义。2、二是长沙窑釉下彩的花鸟画从题材到画法,除了体现唐代在粗笔花鸟画方面的超前意识外,另外也与宫廷院体的边鸾工笔花鸟画形成两个互补的形态。3、三是唐代长沙窑陶瓷画工的粗笔花鸟画表现,比起明清文人狂墨大写意,更多别样的意趣。民间美术范畴的长沙窑具足了不土气、有文气并洋气的特点。

最新回答
大气的冬瓜
闪闪的画板
2025-08-22 21:42:19

唐代长沙窑瓷器中,以青釉瓷最为多见,并且可以看到在瓷片一侧留有半圆形孔,圆形孔的用途是在烧成过程中用铁钩将试片从窑内钩出以查验其色,这说明唐代长沙窑很重视绿釉瓷的生产。并且还有少量酱釉、蓝釉、绿釉、红釉瓷等。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非常繁荣昌盛的时期。宋瓷是极为典雅的,很多人都赞誉宋瓷的做工精湛,并且极具收藏价值。而五大窑是宋瓷的顶峰之作,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欢的瓷器品种。

唐朝制瓷业发展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十三个国家、七十三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

宋代则是将瓷器更加详细的划分了,它在唐朝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也有更多的人喜欢上了瓷器,而景德镇的瓷器则成为出了名的“瓷都”。

并且唐朝的瓷器看的是形状以及上面的提词,更多为工艺品供人把玩,而宋瓷则是多是看釉,并且在宋朝刺激大批量生产,更多的融入到了百姓的生活中,碗、筷子、杯子、水壶都出现了瓷器的身影。

而宋瓷是唐代瓷器的衍生,并且在宋代时,瓷器的制作工艺与百姓的喜爱程度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偶然间发现的“冰裂纹”,制作出来的瓷器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

畅快的画笔
落后的溪流
2025-08-22 21:42:19
摘 要:长沙窑是中国陶瓷釉下彩的发源地,其色彩丰富,造型各异,装饰技法与众不同,加之数量极多,价格便宜,因此不仅被广大普通百姓所喜爱,而且远销海外。它创造性在将山水、人物、花鸟及诗文书法运用于陶瓷装饰艺术上,以动感、线条、色彩、寓意与整个陶瓷造型完美结合,透出一缕大唐民俗文化的新气息,更成为现代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本文就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分析其艺术审美特征。
关键词:长沙窑;陶瓷装饰;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075-02
湖南长沙窑又名铜官窑,是唐代南方规模巨大的青瓷窑场之一。长沙窑始于初唐,盛于中晚唐,终于五代,时间延续300多年。其烧制出来的瓷器品种丰富,美观精致,实用性强。这些瓷器在青釉下加绘彩色花纹,冲破唐以前单色青釉一统天下的局面,走出了一条崭新的发展之路。长沙窑的陶瓷装饰美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它的色彩美、意蕴美、绘画美、造型美等等,这里将它的艺术审美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色彩美、纹饰美和造型的多样性。
一、长沙窑的基本概况
铜官窑遗址,即长沙窑,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长沙窑位于长沙市望城县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窑主要生产釉下彩绘和各种单色瓷器,它的装饰艺术不仅吸收了中国绘画、书法、堆塑和雕塑的特点,还吸收了中西方的地方特色以及和佛教的一些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长沙窑彩瓷,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艺术特点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以釉下彩绘为主,釉下彩的发明和应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冲破了唐代以前单色釉装饰一统天下的局面,唐代长沙窑釉下彩装饰,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艺术特征:
(一)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色彩美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装饰,从注重瓷器的釉色美转移到瓷器彩绘装饰美的发展,从最初单一的褐彩逐渐发展到褐绿两彩,褐彩的成色剂为铁,用其描画,色泽稳定。唐代长沙窑陶瓷釉下彩丰富色彩,特别是透过釉面突现的各种彩绘纹样,有一种活泼、富有生命力的感觉。唐代长沙窑陶瓷在当时之所以能广为流传且远销海外,被誉为“天下第一窑”,正是因为它丰富的色彩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而这种优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色彩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是窑工们在学习优秀技术和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创造出来的先进的釉下彩新工艺。
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表现在其彩釉的色料变化上。根据色釉颜色分为青、酱、白、绿、红和三彩釉等,特别是青釉下描绘以铁铜为着色剂的褐、绿纹饰,烧后彩绘再也不会脱落,呈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效果,为我国彩瓷制作工艺奠定了基础,从而创造出色彩丰富的陶瓷装饰艺术品。其釉下彩装饰艺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非常接近,都是使用毛笔进行描绘,形成一种气韵生动而近似现代水彩效果的写意画,它大量运用勾勒、勾花点叶、泼彩等技法, 达到“画人欲语,画花欲滴,画鸟欲飞”的境界,颇具艺术感染力。虽然唐代长沙窑陶瓷画工在文化修养上不及文人画家,没有很深的绘画理论指导,但其艺术的创造精神与文人画家是一致的。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从生活中吸取营养,创造更具生活情趣的釉下彩绘装饰艺术,这在绘画史上也是了不起的贡献。
(二)唐代长沙窑陶瓷装饰的纹饰美
唐代长沙窑的美不仅表现在它的色彩上,而且还表现在它的装饰纹饰上。唐代长沙窑常见的彩绘纹饰有几何纹,如四方形、六方形、菱形等等。还有云带纹、山峰纹之类,这种纹饰多用点彩而成,有的还绘成各种飞鸟、走兽、鱼纹、花卉、人物等。这些绘画用笔简练,自然洒脱,具有浓厚的民间生活气息。
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属于青瓷体系,其装饰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镂刻、堆塑、印花、贴花、绘花等。绘花最富创造性,在釉上和釉下绘出各种花纹。这种釉上彩绘是将釉施在坯胎上,待釉阴干之后,直接在上面作彩画,入窑煅烧,一次性完成。这种釉上彩绘一般是绘彩云、彩山、彩带、彩斑、彩树叶等纹饰,由于彩、釉交融在一起,所以显得自然、生动、流畅,有水墨画淋漓尽致的生气。
另一方面唐代长沙窑在装饰纹样题材上还有人物、植物、动物、山水等几个方面。唐代长沙窑的装饰纹样除部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唐代长沙窑独特的装饰风格。在唐代长沙窑的装饰人物中的传统图形形象生动,自然洒脱。在装饰图形中,还有些是釉下彩绘的波斯人,模印贴花的骑士、吹笛的胡人、骑马俑的雕塑。制作长沙窑陶瓷的工匠们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注重从生活中吸取装饰的题材与形象,他们善于在极为平常的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纵观唐代长沙窑陶瓷的装饰纹样,其丰富性和对生活美的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在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中也出现了大量抽象图案,有的由连珠纹组成作串珠状,类似波斯地毯的效果。有的则如行云流水般自由舒展,变换丰富的线条,似蔓草、宝石纹理。这种装饰的形成,主要是迎合徒在习惯上对抽象纹样喜爱。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纹样的运用具有独创性,山水、人物、花鸟大都是湘江两岸极平常的景物,窑工们随手拈来,画上器具立即变得生动而有趣,既是湘江两岸自然风情的写照,也是窑工们那种生存智能与意趣的遗存,表现了一种率真、质朴的美感。
(三)唐代长沙窑陶瓷造型的多样性
唐代长沙窑的造型品种丰富,有盘、碟、碗、杯、瓶、罐、盒、文房用具、人物、动物、玩具等等,类别很多,式样繁杂。唐代长沙窑产品中常见一种壶,口宽、短直颈、溜肩、长腹,腹至脚底渐收,身有瓜棱形和长圆形,底足有一圈外撇,底可分平底、璧底、圈足。平底的是早期产品,璧底的略后,圈足最后。肩部设流,流分长曲流和短流两种,短流刀削六面或八面,显得古拙富有民间气息,很有时代特征。
唐代长沙窑器物造型特点:大件器物不多,常见的有壶、罐、碗、盒、枕等。前期器型形态丰满端庄,线条圆润柔和,色调斑澜,后期的器型除保持的气势、规范外,形态趋隽丽,色调趋向淡雅,有一种出新意以应时宜之势。大都具有雄浑潇洒的唐代韵律。
唐代长沙窑花鸟画造型雅拙生动,逼真夸张。其造型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取于自然,对客观形象有细致的观察与深刻体会,画出来的物体不是简单地描摹,而是在描摹的基础上大胆取舍、提炼、夸张、变形。长沙窑生产了大量捏塑的动物玩具,题材包括:狮、象、豹、牛、羊等等,这些形象都憨态可掬,造型概括生动,就连狮、虎一类凶猛的动物也塑造得可爱,童真,如顽皮的孩童,充满了那个时期浓郁的生活气息。
三、结束语
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绘有张有弛,舒展洒脱,物我两忘,俊逸不羁,唐代长沙窑的釉下彩虽没有唐代越窑的“千峰翠绿”般的碧绿迷人,但它有自己独特的厚重、朴实的艺术语言。唐代是一个开放和吸收的时代,从唐代长沙窑艺术中,我们可以略见,唐代长沙窑的各种艺术形式,他表现了一种随意、洒脱、放松的意味,长沙窑的发展是在唐代,它的鼎盛是在中晚期,当时社会开放而文明,中西文化互渗互融,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才出现了有别于其它窑区的装饰,形成独具特色的装饰洒脱、自由的长沙窑。唐代长沙窑艺术风格和精神气质是唐代这个时代造就的,它的不拘谨与旷雅风度也是唐代所特有的。同时,长沙窑,融合中西文化和佛教文化,才有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长沙窑艺术风貌。
参考文献:
[1]周世荣主编长沙窑作品集湖北美术出版社,2004年7月
[2]李效伟着长沙窑大唐文化辉煌之焦点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年11月
[3]李辉柄主编长沙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12月

多情的小松鼠
美丽的战斗机
2025-08-22 21:42:19
长沙窑是文献中没有记录的一个唐代窑口,窑址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石渚湖附近。此地很早以来便名为石渚,或写作石潴,二十四史中的《晋书》、《魏书》中都有提到。又称之为石渚窑。因历史上一直属于铜官镇,又称铜官窑。

近年来,印尼“黑石号”沉船被发现打捞后,出水了大量的唐代瓷器,其中以长沙窑瓷器为最,最大可能的展示了唐代长沙窑的历史面貌。印尼出水的铜官窑瓷碟上自书为“石渚孟子”,可见当时确实成为石渚窑。

这件青瓷鸟一样的文物,是唐代长沙窑的作品。唐代长沙窑除了日用瓷器,还生产了很多儿童玩具一类的器物,这种青瓷鸟其实不是玩具,而是一件乐器,叫做埙。

黑石号是指1998年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唐朝时期的一艘沉船,又名为“Batu Hitam”。 该船是一只阿拉伯商船,满载中国货物,仅瓷器就达到67000多件。出水长沙窑瓷碗上带有唐代宝历二年(826年)铭文。

唐代瓷器留存到今天的非常少,陆羽的《茶经》说的南青北白,邢窑似雪,越窑似冰。越窑瓷器和邢窑瓷器留存至今天的却非常少。乾隆皇帝有诗曰:“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珍以孤”,可见清代宫廷收藏的唐代瓷器就已经是极为稀罕了。

所以,黑石号出水的这67000件唐代瓷器可谓珍贵异常。而埙这种乐器,自古以来就是陶制的,属于吹奏鸣响乐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就出现了,一般多为6孔。3孔的埙无法吹奏出完整的乐曲。

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甘肃玉门火烧沟出土的奴隶社会初期的埙,有三个音孔,能吹四个音。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埙已有六个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了。

活力的小熊猫
鲤鱼刺猬
2025-08-22 21:42:19
唐朝
引证资料
长沙窑一般指铜官窑。铜官窑遗址,位于长沙市望城区铜官镇至石诸湖一带,南距长沙城27公里,北与闻名遐迩的铜官陶城相接,东依连绵的山丘,面临湘江。长沙铜官窑是中国唐朝彩瓷的发源地。遗址面积30万平方米,从铜官镇至石诸湖,沿湘江东岸十里河滨,已发现唐代烧窑遗址19处,面积最小的约300多平方米,最大的过万余平方米,堆积厚度最薄为04米,最厚约4米。1972年9月1日和1983年10月10日两次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1月14日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湖南省古遗址中唯一的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唐宋代南方瓷窑。位于今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产品主要是青瓷,生活用具种类很多。釉色有青、黄、白等色。并首创釉下彩器和在瓷器上彩绘的装饰技法,即在青釉下用褐色或绿色斑点组成几何图案,在白釉或青黄釉下用笔绘云彩和几何纹。此外 ,还有模塑贴花、印花、刻花、堆花等装饰。造型有壶、瓶、杯、盘、碗、灯和生动可爱的鸟、狮、猪、鱼、青蛙等玩具。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
铜官窑瓷器(18张)
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有水罐、壶等。以印坯和拉坯法成形,印坯模上刻有花纹,成型和印花一次完成。1966年后,发展较快,新增枣红、黑红等色釉。1976年,创制了炻瓷成套餐、茶具,胎质细腻,釉面光滑,机械强度高,有咖啡、谷黄、米白、紫金、浅蓝等釉色,饰以各种花边,亦有丝网贴花、印花、釉下复色彩绘等。图为三彩瓷壶(铜官窑遗址出土)
唐代名窑。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彩陶源村。亦称“长沙窑”。明代以后,铜官窑所产有大缸、酒瓮和广钵、茶壶等日用陶器。建国初期,以产绿釉、黄釉陶器为主。
请采纳~

执着的吐司
伶俐的裙子
2025-08-22 21:42:19
历史解密: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
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CHINA一词,就有“中国”和“瓷器”的双重意义。
在我们进一步了解英文“CHINA”一词的双重涵义之前,先来简略叙述一下瓷器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瓷器的产生和发展
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黄河领域、长江中下游及南方地区都有发现。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媳背�逼冢ü�20-581年)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所谓窑系,是指某一著名窑场与附近或外省的一些窑场均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相同类型的产品,这些窑场就构成一个窑系,以主要和最有影响的窑场命名。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此外,在南方当时还有婺州窑、湘阴窑和丰城窑等著名窑址。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它有三系、四系、六系和方系、圆系、条系的区别,均从肩至腹堆塑成肥硕的莲瓣,有六瓣或八瓣不等,底有圈足。最能代表北方青瓷生产水平的器物,是河北景县封氏墓出土的4件莲花尊。其体积最大的一件高约70厘米,口至肩部有三周贴花,饰飞天纹、宝相花纹、兽面纹和蟠龙纹。肩有六系,其下有六层堆塑上覆下仰莲瓣纹。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
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成为生产的主流达数百年之久,并远销国内各地及亚、非诸国;釉里红是用铜红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绘以纹饰,在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的呈釉下红彩的瓷器。釉里红的烧成难度大,成品率底,尤其是色纯正者少。釉里红呈色鲜艳,白地红花引人瞩目,极受人们的欢迎。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至今日。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陶瓷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进入汉代,著名的“丝绸之路”沟通了中外文化间的交流,中国逐渐被誉为“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瓷国”享誉于世。从8世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这一阶段输出的陶瓷品种有唐三彩、邢窑(包括定窑)白瓷、越窑青瓷、长沙窑彩绘瓷和橄榄釉青瓷(即广东近海一带的窑口生产的碗和作为储藏容器的罐)。输出的地区与国别有:东北亚的朝鲜与日本;东南亚的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亚的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西亚的伊朗、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曼;北非的埃及;东非的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此时海上交通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从扬州或明州(今宁波)经朝鲜或直达日本的航线;二是从广州出发、到东南亚各国,或出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经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到波斯湾的航线。当时有些船只继续沿阿拉伯半岛西航可达非洲。前述亚非各国中世纪遗迹出土晚唐五代宋初的瓷器,就是经过这两条航线而运输的。
宋元到明初是中国瓷输出的第二个阶段。这时向外国输出的瓷器品种主要是龙泉青瓷,景德镇青白瓷、青花瓷、釉里红瓷、釉下黑彩瓷,吉州窑瓷,赣州窑瓷,福建、两广一些窑所产青瓷,建窑黑瓷,浙江金华铁店窑仿钧釉瓷,磁州窑瓷,定窑瓷,耀州窑瓷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前述朝鲜新安海底沉船经11次发掘,出土陶瓷器2万余万件,除极个别的为朝鲜瓷和日本瓷外,均属中国所产,其中绝大多数已判明所属窑口。宋元外销瓷输往的国家较前大为增加,有东北亚、东南亚的全部国家,南亚和西亚的大部分国家,非洲东海岸各国及内陆的津巴布韦等国。宋、元、明初时期的航线,主要有航行到东北亚、东南亚诸国的航线及通往波斯湾等地的印度洋航线。这时期中国航海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印度洋航线上。一是可从波斯湾沿海岸向西行进而到达红海的吉达港,然后上岸陆行至麦加;也可以在苏丹边界的埃得哈布港上岸,驮行至尼罗河,再顺河而下到福斯塔特(古开罗);还可以从红海口越曼德海峡到东非诸国。二是开辟了从马尔代夫马累港直达非洲东海岸的横渡印度洋的航线。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还有些在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称为纹章瓷。这时期的外销瓷数量很大,17世纪每年输出约20万件,18世纪最多时每年约达百万件。输出的国家有东亚的朝鲜半岛和日本、东南亚及欧美诸国。运输路线一条是从中国福建、广东沿海港口西行达非洲,继而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航行达西欧诸国;另一条是从福建漳州、厦门诸港至菲律宾马尼拉,然后越太平洋东行至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上岸后陆行,经墨西哥城达大西洋岸港口韦腊克鲁斯港,再上船东行达西欧诸国。在17和18世纪,中国瓷器通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成为世界性的商品,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CHINA与中国
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宫廷开始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现藏德国卡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1604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Caterina),将这批中国瓷器取名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纤巧和幽雅殊途同归。罗科科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艺、美术、戏剧、礼节、服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中国货”(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
另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1987年)China词条介绍,China做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China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chini变为china,成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远地结合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