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唐三彩是由哪三种颜色组成

耍酷的大雁
无辜的老师
2023-05-03 14:38:36

唐三彩是由哪三种颜色组成?

最佳答案
粗暴的老师
潇洒的汉堡
2025-08-23 06:39:59

唐三彩的颜色有黄、绿、白、蓝、赭、紫等彩釉,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 故称为“唐三彩”。

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

唐代三彩釉陶器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代三彩釉陶器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作品类型

作品有碗、盘、高足盘、杯、盏、瓶、樽、尊、执壶、唾盂、渣斗、兽头形角杯(来通)、钵、高足钵、七盅盘、水盂、砚台、枕头、灯、蜡台等。

专门作殉葬用的明器有天王、力士、文吏、贵妇、男僮、女侍、牵驼牵马的汉人及胡人、胡商、胡厨、舞俑、乐俑、杂耍人物、戏弄、镇墓兽等。

动物形象有马、骆驼、毛驴、牛、麒麟、羊、狗、狮子、老虎、兔、蛙类等,还有住宅、粮仓、厕所、假山、车、柜、磨、井架、舂等模型。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唐三彩

最新回答
失眠的斑马
心灵美的热狗
2025-08-23 06:39:59

可以,把它们摆在客厅或者书房,都是不错的选择。在古代,唐三彩的确大多做为明器,也就是陪葬品使用,所以现在那些古董级的唐三彩大多是从墓里头来的。现代烧制的唐三彩,早就成为家居摆设的装饰品了。

唐三彩,确实是目前文物界最为知名的唐代收藏品之一。但是它是陶器、随葬品,跟瓷器是类似的,却与壁画绝无瓜葛。

唐三彩,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唐三彩”。

唐三彩并非专指那三种色彩而言。在唐墓中所挖掘出来的各类陶俑、陶像,以及其他陶器上,有的只有单彩,或者二彩,有甚多的器物,却具有较复杂的多彩颜色。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唐三彩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是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其最好的艺术养料。

唐三彩始见于唐高宗时,开元年间极为盛行,器物造型多样,色彩绚丽,到天宝以后数量逐渐减少。

唐三彩不仅在唐代国内风行一时,而且畅销海外。还在印度、日本、朝鲜、伊朗、伊拉克、埃及、意大利等十多个国家发现唐三彩。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

过时的歌曲
活力的树叶
2025-08-23 06:39:59
民窑唐三彩主要泛指已被发现的唐代三个主要窑口产品(黄堡窑、黄冶窑、,以及四川邛崃山尖子窑产品,以及带有地方区域性的小窑口产品。河南黄冶窑、陕西黄堡窑、河北内丘邢窑。这些已被考古界发现的窑口主要是以生产民用三彩明器为主而兼烧其它日用瓷器。民窑唐三彩的特点是粗狂流畅,洒脱奔放。釉色以黄、褐、绿、为主要釉色。以蓝、黑、白为基本点缀性釉色。
由于在唐朝社会里,民窑唐三彩的需求量过大,相比官窑生产数量大的还是惊人的。(包括对外出口贸易),在加上在当时朝廷等级制度的严格限制,相比官窑而言它的质量要求是很一般的。它的整个生产烧造成本也是无法与官窑三彩器相提并论的。从大量的馆藏民用三彩器、以及民间收藏的民窑三彩器来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一、民用三彩器的胎体比官窑三彩的胎体要粗糙许多,这是因为它的制胎工艺要求并不是很高的原因,而官窑的就不同了,它是唐朝政府专门特殊设置的官窑三彩器制作工场。是专门为皇室人员,功勋卓著,等大臣们制作的明器机构。它是从民窑瓷器窑场中挑选出了技术性最好、经验丰富、操作娴熟的顶级艺人、把他们组织起来、集中到官窑窑场,以便发挥他们巨大的艺术才能。唐代官窑三彩器的整个制作过程、都是在甄官署的严格监督下完成的。因此上唐朝政府对官窑三彩器的胎体制作过程要求是相当严格的。是绝对不允许蒙混过关,偷工减料,敷衍滥造的行为出现的。包括选料、运输、陶练、陈腐、出浆、制胎、雕塑、素胎、入窑焙烧、出窑、晾干、挂釉、在入窑焙烧等,每个细微环节都是有专人严格监督管理。可谓一丝不苟。相比民窑而言,它具有胎质非常纯净细腻、坚硬,烧造温度普遍过高、抗腐蚀性极强的特点。民窑三彩器的烧成温度普遍过低,它的素胎烧造温度,大多范围在 80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之间,而能够达到90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的数量也是很少的。民间把这种胎质统称为;粉胎。这是因为、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变形的劣质品出现,因此上把温度控制在800摄氏度与1000摄氏度之间,这是最为实际的有效方法。而这些民窑三彩器的缺点之处就是、在长期埋葬的土质含盐、碱较多的地方或,或者是长期在水漫的状况下(如我国南方长江流域一带),往往这些出土的三彩明器的胎体,会直接的受到严重腐蚀现象、从大量出土物中,无论是整器、还是碎片,发现这种被腐蚀后的脱釉现象是很严重的,而且这种三彩器,如果是存放在一定的潮湿的空间内,很容易就会出现胎质膨胀、粉化以及自行的坍塌堆落、直至蕞后被还原成一对胎土。向这一类的三彩器是很难收藏于保管的。因此上可以说民窑三彩器的抗腐蚀能力还是极差的。被埋葬的三彩器,因其地理位置好,土质好,不含有盐碱成分,和水漫情况,那么这种被出土的三彩器,往往保存良好,没有脱釉现象。而实际上能够在出土时保存釉面未被腐蚀的民窑三彩器,为数并不是很多。因此在过去很多有国博专家所著的书籍中往往都在说:真正三彩器是没有塌胎和脱釉现象的。这种说法是极其脱离实际的和错误的。原因就是他们常常看到的尽是那些品相很好,存世量并不多的馆藏民窑三彩器。而大量的、流散在民间的那些真品民窑出土的三彩器,对于那些所谓的知名大专家们来说,可谓是前所未闻的。
民窑三彩器与官窑三彩器的釉色相比之下、明显显得稀薄、深暗,没有官窑的厚实与亮丽如新的质感。这是由于民窑三彩器的在施釉过程中往往遵循的是从实际出发,多快好省降低成本、提高能效的原则下进行的。因此它的施釉质量要求、同样也是与官窑三彩器有其根本的差别。官窑三彩质量要求严格,不计成本,追求华贵,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产品出现。它对施釉工艺也是十分的讲究的。皇室成员与重臣百官们,他们在选择墓地的时候也是极其讲究的,朝庭亲派宫廷风水官员进行实地勘察,选择出满意的风水宝地来建造墓地。而无论是朝庭皇室、还是达官显贵们,他们对墓地的建筑要求也是相当严格的,从埋葬的墓土、墓室,墓道,棺椁,墓室墙壁等,所使用的建筑材料都是选用一流的。而且对墓道的封闭技术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皇室与朝廷官员的墓群一般来说、因封闭严实选择地段的讲究,因此上往往由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唐三彩器,其品相极好,釉色莹润亮丽,灿烂如新。其釉面几乎很少有被腐蚀的严重现象。而就土沁的深浅程度与庶民百姓棺墓里的出土的三彩器相比较、可以明显的发现二者之间的差别还是很大的。庶民百姓的埋葬地点并不是过分的去注重风水宝地,而墓葬的建设水准要求也是十分简陋的。更谈不上什么墓道的封闭性了。甚至很多、就连一方墓铭志都没有。大多墓葬都出现漏水坍塌的普遍现象。再加上所使用的陪葬三彩明器其质量本身就很底下,数目稀少,未被盐、碱、腐蚀,水漫浸泡的也是占少数的。再加上历代盗墓者的肆意破坏和践踏,因此上民窑三彩器的完整器物也是为数不多的。
官窑三彩器的胎质烧造温度普遍的过高,即便是使用红色陶胎土烧造、也同样比民窑的温度更高些。在河南巩义、郑州、荥阳、北邙山一带曾出土的大型官窑三彩器的烧造温度相对而言是相当高的,据当地岁数大的老年人把这种大型精美的官窑唐三彩器称之为钢胎三彩器。官窑三彩器的釉面不但厚实、而且玻璃质感也很强,抗土壤中的盐、碱腐蚀能力也是很强的,它的开片大多显示出冰裂纹于细小片纹相结合的自然状态。官窑三彩器由于施釉浑厚,因此上很少具有开片四边上翘的现象。而民窑三彩器就不同了,由于其烧造温度偏低,施釉面层较稀薄,因此上在烧造过程中,当它的釉面受到胎体的产生的膨胀应力之后它的开片成为爆裂状。这就成为后来国博专家广泛相互流传的三彩釉面开片上翘的一种状况。民间俗称;芝麻片。唐三彩的釉面开片问题,我们实事求是的说,这是一种民窑三彩器的一种普遍现象问题,而大型真正官窑三彩器是没有这种普遍现象的。官窑三彩器的开片状况同样也是离不开应力膨胀这个最基本因素的。但是如果我们非要把三彩器的釉面开片四面上翘(芝麻釉},归结为鉴定真品唐三彩的唯一标准的话,那么这种愚昧的片面观点、会无形中导致一批真正稀有国宝官窑唐三彩被肆意扼杀掉的危险。那样的话我们必竟最终会成为历史罪人的!

受伤的流沙
难过的飞机
2025-08-23 06:39:59
唐三彩
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色釉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的效果。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它的种类繁多,主要有人物、动物和日常生活用具。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我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色彩三要素
色彩具有三种属性,即色相、亮度、饱和度。HSB模型以人类对颜色的感觉为基础,描述了颜色的三种基本特性:
(1) 色相是从物体反射或透过物体传播的颜色。在0°~360° 的标准色轮上,按位置度量色相。在通常的使用中,色相由颜色名称标识,如红色、橙色或绿色。
(2) 亮度是颜色的相对明暗程度,通常用0%(黑色)~100%(白色)的百分比来度量。
(3) 饱和度(有时称为彩度)是指颜色的强度或纯度。饱和度表示色相中灰色分量所占的比例,它使用0%(灰色)~100%(完全饱和)的百分比来度量。在标准色轮上,饱和度从中心到边缘递增。

孤独的衬衫
正直的宝贝
2025-08-23 06:39:59

在唐朝文化里融合了丰富多彩的各色民族文化,在唐三彩里就有很好的体现,千姿百态的骆驼俑,让我们置身于一望无际的丝路大漠,感受着这繁华长安城里胡商从西域经丝绸之路远道而来,负载千年;还有那些造型各异的胡人俑,他们在这里留学、经商、做仆俑或者卖艺,也为这大唐盛世写下了浓厚的异国风采。

唐朝人喜欢马,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持久的——爱马风,诗人咏马,画家绘马,连出土的唐三彩也是以马居多,这一方面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另外一方面马也是王权的象征。他们爱马的程度甚至丧心病狂到为了美观去编马尾,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唐朝关于马的画和古物上马尾一点都不酷的原因。

对于盛唐来说,除了繁华和开放,纸醉金迷和遍地的美人也是另一大特点。关于唐朝的审美,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就目前来看,出土的唐三彩女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标签,不论是形体肥硕丰腴还是亭亭玉立,都有共同的特点“大脸盘子”。有趣的是身材较纤廋的都是社会底层,而那些面如满月,特别突出下巴上赘肉的肥胖妇人则是贵妇,年龄再稍大点的都是嫔妃,身份地位很高。

其实独特的审美趣味要归结于唐代的强盛和繁荣,因为强盛和繁荣会极大的激发一个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不拘一格地接受新的事物,包括审美趋向。随着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大唐盛世早已一去不复返,但唐三彩那旺盛的生命力却历久弥新,透过唐三彩,我们穿越时光,那个统一、繁荣、开放的盛世大唐好像就在我们眼前。

负责的芝麻
合适的冷风
2025-08-23 06:39:59
朋友我刚买了一个唐三彩奔腾马,特漂亮网址址忘了,记不得了,你打电话咨询吧:400-6561-787是官网,从洛阳寄出的,服务态度挺好的,价位还算公道。呵呵!我不说了,再说就是做广告了

干净的缘分
虚幻的鞋子
2025-08-23 06:39:59
分类: 文化/艺术 >> 书画美术
问题描述:

两个我都要

解析:

唐三彩是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一种彩陶工艺品,它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唐三彩的生产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它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画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犷有力。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它主要是陶坯上涂上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的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用于随葬,做为明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从原料上来看,它的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窑内经过1000-1100摄氏度的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为850-950摄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首先是造型。从造型方面来讲,它的造型与一般的工艺品的造型不同,与其他时代出土的马也不同。首先它的造型比较肥硕,这个马的品种,据说是从当时西域那边进贡过来的,所以和我们现在看到的马的形状有点不大相同,马的臀部比较肥,颈部比较宽。唐马的造型特点,它是以静为主,但是静中带动,你们看到这是一匹静立的马。但是它通过马的眼部的刻画,马的眼部是刻成三角形的,眼睛是圆睁的,然后马的耳朵是贴着的,它好像在静听或者听到有什么动静一样,它通过这样的细部刻画来显示出来唐马的内在精神和内在的韵律。

唐三彩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釉色。作为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红绿白三种釉色,这在唐代本来就是首创,但是匠人们又巧妙地运用施釉的方法,红、绿、白三色,让它交错、间错地使用,然后在高温下经过高温烧制以后,釉色又浇融流溜形成独特的流窜工艺,出窑以后,三彩就变成了很多的色彩,它有原色、有复色、有兼色,人们能够看到的就是斑驳淋漓的多种彩色,这是唐三彩釉色的特点。

唐三彩器物形体圆润、饱满,与唐代艺术的丰满、健美、阔硕的特征是一致的。唐三彩的造型丰富多彩,一般可以分为动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类,而其中尤以动物居多。三彩人物和动物的比例适度,形态自然,线条流畅,生动活泼。在人物俑中,武士肌肉发达,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女俑则高髻广袖,亭亭立玉,悠然娴雅,十分丰满。动物以马和骆驼为多。

在唐右卫大将军墓中出土了一件骆驼载乐俑。这匹骆驼昂首伫立,通体棕**,从头顶到颈部,由下颔到腹间以及两前肢上部都有下垂长毛,柔丽漂亮。驼背上架有平台并铺有毛毯。平台上左右各坐胡乐俑二人,而且是背对背而坐,正在吹打乐器,有一俑站在中央,翩翩起舞。这三个乐俑个个深目高鼻,络腮胡须,身穿绿色翻领长衣,白色毡靴,只有前面一人穿**通肩大衣。这件高大的驼载乐舞俑精美绝伦,令人赞叹!

唐三彩的产地西安、洛阳、扬州是陆上和海上丝绸古道的联接点。在古丝绸之路上,唐代的交通工具主要是骆驼。可以想见,在沙漠中,人和骆驼艰难跋涉,相依为命,所以人和骆驼有一种亲密感。它那高大的形态和坚毅负重的神情,似乎还带着丝绸古道的万里风尘。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深受异国人民的喜爱。这种多色釉的陶器以它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唐三彩是中国古代陶器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来源:艺术中国)

目前,中国境内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四处,除巩义黄治窑址外,还有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西关窑和陕西西安机场窑。但唐三彩窑炉仅在铜川黄堡窑址发现过3座,其保存状况还不尽如人意。这次在黄治窑址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有5座保存完好。窑炉平面近似马蹄形,由工作面、窑门、火膛、窑室、隔火墙、烟囱和护墙七部分组成。窑室依台地而建,先挖出一个长方形土坑后,彩用土坯垒砌窑壁,在窑壁上抹有一层耐火泥,火膛部分位于台地下端,使用耐火砖筑成。为防止窑炉崩塌,往往还在火膛耐火砖墙体外侧,用鹅卵石堆砌成护墙。

作坊遗迹中,1号作坊保存较好。该作坊为窑洞式,依断崖挖筑,邻1号和2号窑炉,坐北向南,分前、中、后三室。前、中室残高010——085米。前室作纵长方形,南北长570米,东西宽350米;中室西扩部分作弧壁,平面呈横长方形,东西长5米,南北宽260米。后室在断崖内,作弧形顶,下宽184米,高304米。在作坊内分布有5个辘轳坑和2处练泥池遗迹,辘轳坑有圆锥形和上圆下方两种,口径最大者060米,最小者040米,一般深060米。1号练泥池位于中室,池底利用废弃的三彩垫板铺地;2号练泥池位于作坊前室,地面残留青灰泥。

巩义黄治窑址唐三彩窑炉和作坊的发现,再现了唐三彩的制作工艺流程,使我们对唐三彩制品的成型、装饰、烧成工艺过程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窑炉和作坊区毗邻,便于搬运装烧器物,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损坏。这里的作坊面积较大,可以满足多个辘轳同时制作;并列建窑,并且共用一个窑前工作面,表明当时烧制唐三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唐三彩窑炉平面呈马蹄形,仍然属于中国北方地区唐宋时期常见的半倒焰式馒头窑,但窑室面积普遍较同期的瓷窑略小。从发掘区没有发现匣钵和窑床上普遍遗留有彩釉滴痕看,唐三彩应是裸烧而成。为了防止木柴燃料的落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空间,装烧时先在窑床上放置底层器物,然后竖立起多个圆形支柱,上置一块块长方形耐火垫板形成隔层,隔壁层上再放置一层器物,如此这般逐层加高。由于在炉的沿口、洗的内底上均遗留有3枚支烧痕,可知炉、洗等大件器物上再叠烧其他器物,有的在器内还套烧有小件器物,以此充分利用空间,增加每窑的装烧量。这次出土遗物中,不仅有完整的素胎器物和烧成后的三彩制品,而且有施釉后尚未入窑烧制的半成品器物,充分说明唐三彩是先制坯第一次入窑素烧,再上釉后入窑二次烧成。

解开唐青花烧造产地之谜

唐代青花瓷是一种唐代生产的白釉绘钴蓝彩纹饰的瓷器。1975年,在江苏扬州唐城遗址首次发现1件青花瓷枕残片,枕面釉下蓝彩绘有菱形朵花图案装饰。它的发现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传统认为中国青花瓷器起源于元代的看法。此后,分别在扬州市文昌阁、三元路和文化宫唐代建筑基址陆续发现数十片唐青花瓷器残片,器形有碗、盘、壶、罐、枕等,青花图案包括流云、卷草、花卉和菱形图案等内容。

1980年,冯先铭先生依据胎釉等外部特征,首先提出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为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收藏的1件白釉蓝彩三足鍑,有极大可能是巩县窑的产品。研究者对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标本多次进行胎釉成分化验,从胎釉成分分布确证唐青花瓷片的烧造地点是在河南巩县一带,它的发现说明了唐代已用钴料作釉下彩料装饰瓷器。但由于巩义市黄治窑未经过大面积考古发掘,唐青花瓷是否为该窑所生产,一直缺乏有力的实物证据。

幸运的是,此次巩义黄治窑址的发掘中,在唐代晚期地层内清理出碗、盘、罐和水注等青花瓷,青花绘在釉下,图案分别为点、曲线和花叶类装饰。此外,在唐代中晚期地层和灰坑内,还出土有一批在白釉上洒点蓝彩的器物,此类器物用高岭土制成,胎质细灰白,先挂一层化妆土,再上白釉,在白釉上洒点蓝彩。此类器物常见一碗,一种是在口沿部位密集排满蓝彩条带,碗心处一朵梅点纹,碗内壁均匀排列五朵梅点纹;另一种碗是仅在碗内壁上绘出五朵梅点纹。梅点纹分别由5个蓝彩点组成,其中心处往往再加施一个黄彩点。罐的口沿和肩部分别施有大块的蓝彩斑点,蓝彩已与白釉交融流淌。与青花瓷相比,此类白釉蓝彩器物入窑烧制的火候不高,器物的瓷化程度较低。

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一书中指出,“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1、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2、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3、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据此我们认为:所谓唐代青花瓷也应该符合上述3条标准:一是器物本身是白瓷器,烧成温度应达到1200℃以上;二是钴料绘彩,即青花瓷的彩饰使用含钴的矿物作为颜料;三是釉下彩绘,即将蓝彩绘于釉下。因此,上述的白釉蓝彩器物还不属真正意义上的青花瓷,但它是由唐三彩中的蓝色彩釉器向唐青花瓷的过渡产物,为青花瓷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出土唐代白瓷为河南府开元贡白瓷窑口提供了线索

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五“河南道·贡赋”条记述:“开元贡绫、绢、白瓷器……”。《新唐书·地理志》河南府条也记载有“开元元年为府,土贡文绫、缯谷丝葛、埏埴盎缶、苟杞黄精、美果酸枣……”河南府下属20余县,其中登封、巩县(今巩义市)、密县(今新密布)、新安、寿安(今宜阳县)均产瓷器。据目前掌握的考古资料,新安城关窑和宜阳西街窑属河南临汝窑系,以烧制素面和印花青瓷器为主,烧制瓷器的年代均为宋元时期;登封曲河窑和新密西关窑属北方磁州窑系,虽然以生产白瓷制品为主,但两窑始烧年代约在中晚唐,尚未达到盛唐时期开元年间的水平。

1957年,冯先铭先生曾在陕西西安唐大明宫遗址中,采集到10余件与巩义窑完全相同的白瓷器。1995——1996年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也土出有与巩义窑产品近似的白瓷标本。在巩义市大黄治村南2公里的白河村周围,是一处以烧制白瓷为主的唐代瓷窑址,出土的白瓷胎质坚细,釉色纯正,被认为是向唐长安贡白瓷的窑口。这次在巩义黄治窑址的考古发掘中,还出土有一批精美白瓷器,如白瓷贯耳瓶、三足樽、三足炉和唾盂等,皆器形硕大,制作规整,非一般百姓所用之物。据此,我们认为巩义黄治窑不仅大量生产三彩器,还有可能是唐开元年间烧制贡白瓷的窑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