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县的陶瓷历史
德化的瓷业,历代烧制规模之大,分布之广,确实壮观,从人口密集的城关到偏僻的山村,从田野到丛山密林,经常可以发现古瓷片和古瓷窑的遗址,白莹莹、花艳艳的瓷片,象颗颗星斗撒在人间,似片片白玉镶织大地,把青翠翠、绿葱葱的山乡点缀到更加美丽。全县已发现的唐、宋、元、明、清至民国的窑址达238处,全县十八个乡镇都有古窑址分布,其中“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龙浔、三班、盖德,4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1988年被国务院颁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德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后期即开始生产和使用陶瓷。至唐代后期,德化三班、泗滨一带制瓷业已开始发展。唐末五代出现陶瓷专著《陶瓷法》、《绘梅岭图》。 宋元时代德化瓷器随着泉州港商业的系统工程海外贸易的发展而畅销海外,成为“海上丝瓷之路”的重要商品。北宋时代德化以碗砰仑窑为代表的窑场,其制瓷工艺已彩轮制、模制和胎接成型的技术。以龙窑大量烧制青瓷、青白瓷、白瓷、器形以碗、盘、杯、碟、瓶、罐、壶、盒、洗、花瓶为主,少量烧制黑釉茶碗等。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和印花为主,于瓷器表面饰以莲瓣、牡丹、云水、蕉叶、缠枝花卉以及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等纹饰,这些产品在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地都有发现。到南宋时,瓷窑烧制技术又月新发展,烧制的白瓷,器型大、胎体薄、釉色滋润、白度高、透光度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宋末元初,德化瓷窑有很大的改进,出现了一种介于龙窑和阶级窑之间,较易控制烧成火焰的“鸡笼窑”。开始改变宋初以来,使用还原烧成的老技术进入采用氧化烧成新技术阶段。1976年考古发掘的屈斗宫宋元窑炉遗址,坡长达571米,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残瓷器标本。这座窑的发现,特别是大量外销瓷器的出土,对研究德化穴元时代的烧造规模、烧制工艺、窑炉发展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填补了过去德化龙窑的空白。 明 代德化瓷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器物造型、烧制技术、产品质量、生产品种、工艺水平、装饰艺术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水平都远在宋元之上。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闻名世界,被誉为“东方艺术”和“天下共宝之”的珍品。独树一帜的“象牙白”(建白瓷),釉色乳白,如脂似玉、色调素雅,被称为中国白瓷的代表,享有“中国白”和“国际瓷坛明珠”的美誉。特别是道释人物瓷雕,造型逼真、格调高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达到了德化窑古代工艺技术成就的高峰。明代,德化窑炉也有新的创新,在全国首先出现了装烧容量大,既节省燃料、又易于控制烧成火焰的半倒焰式的阶级窑。这种形式的窑炉流传到国外,对国际瓷窑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清代,德化釉下青花瓷器争夺斗艳,青花瓷取代建白活跃主要地位。青花的花式丰富,纹画内容取材很广,有历史故事、人物仕女、生产活动、社会习俗、禽兽花果、山水景物和带有宗教色彩的纹饰。画面明静素雅,笔法朴实粗犷,构图简洁舒展,充满生活气息,显示了民窑色彩或幽菁淡雅或浓郁艳丽的网络,开创了德化窑彩瓷的新纪元。它和清代新崛起的五彩瓷日用器皿和陈设供器一样畅销国外。 晚清以后随着封建王朝的没落和外来侵略,中国城乡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德化瓷业走向衰落。但是少数民间艺人如苏学金、许友义等在艰难岁月中,坚持制瓷事业、继承传统、锐意创新,其作品仍获得很高的评价。1915年,苏学金首创捏塑瓷梅花,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优等奖。之后许友义创作的《木兰从军》、《关公》、《观音》等瓷雕作品,先后分别获得在英国、日本和南京举行的国际和全国博览会的金奖。1930年,许友义师徒为仙游龙纪寺特制的瓷塑《五百罗汉》,形态各异、行动逼真,亦为中国瓷坛首创的珍品。 新中国成立后德化瓷业生产获得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县瓷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99年全县有陶瓷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8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三大陶瓷产品体系。也涌出了一批陶瓷名企,如佳美集团、冠福集团、顺美集团等等!也使很多大企将分公司设至美国、德国、英国等等国家……。1993年,李鹏委员长任总理时题词德化名瓷,瓷国明珠,高度概括了德化陶瓷在国内的影响和地位。1996年3月,德化县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发展研究部等单位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改革开放以来,德化人民充分发挥山多、水足、矿富、瓷美四大优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成功闯出一条山区经济发展路子,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继1996年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命名为“中国陶瓷之乡”之后,2003年又被称评为“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中国瓷都德化”。如今已形成了以瓷雕为特色,茶具、餐具为主的陶瓷重县,现今德化瓷雕扬名于世,德化茶具生产约占到全国的百分七十,为发扬中国茶文化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革命遗址中共福建省委机关革命遗址位于水口镇昆坂村。1943年,在国民党顽固派大肆“围剿”革命根据地时,为隐蔽积蓄力量,中共福建省委从闽北转移到闽中。同年12月,闽中工委书记林大蕃及游击队20多人来到毛厝、坂里。1944年正月下旬至二月间,省委机关游击队陆续来到坂里。在坂里牛寮坑困狗形山上,盖起了18座竹棚,开了2个操场。省委机关转移到坂里后,在德化大溪、永春和南安八都等地建立了几个据点,使闽北、闽东北、福州、永泰、大田及闽中地区的莆仙、晋南惠等根据地联结起来。这一时期,坂里村曾成为全省革命活动中心。省委机关在这里召开省委会议进行整风文件学习。省委创办《顽强斗争者》刊物。游击队奇袭莆田县涵江交通银行所缴获的伪币,也是带到坂里由省委分别发送给闽北、闽东北和福州等地区的地下党组织。还曾在这里用电台同中共中央联系过一次。并组织毛厝、坂里村的群众进行抗丁、抗税的斗争。省委机关在坂里住了4个月,于1944年6月,才分3批转移到仙游东湖。岐山堂革命旧址岐山堂革命旧址位于水口镇毛厝村。1941年冬至1949年中共闽中地下党在毛厝开展革命斗争,岐山堂是毛厝地区的革命据点之一。1945年5至12月,中共闽中特委和司令部率领游击队驻此并于同年7月1日在岐山堂召开纪念建党24周年的群众大会,9月又在此召开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群众大会。1949年3月,中共仙德工委在岐山堂设立指挥中心,开展“搞枪筹款,武装队伍”的活动。嗣后,随着革命工作的需要,建立永德仙人民游击队总指挥部领导永德仙人民游击队,在永德仙边境地区游击斗争期间,曾在歧山堂设立指挥机构。 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是中国单位面积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保护区之一。它成立于1985年,总面积134724公顷,森林覆盖率934%,是福建省最早建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珍稀濒危或特有植物物种共115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植物有水松、南方红豆杉、银杏3种,Ⅱ级国家保护植物17种,省级保护植物27种。国家Ⅰ级野生保护动物有云豹、黄腹角雉、蟒蛇3种;国家Ⅱ级野生保护动物有白腹山雕、虎纹蛙、白鹇等36种。2004年通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评审,升格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是东南沿海典型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重点保护中国大陆分布最南端、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黄山松林、重要的昆虫、兰科植物资源及其他濒危动植物物种。 国宝云龙谷景区里的农业创意园区原是一片荒田,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完善规划设计,这里已被改造成集农业观光、科普宣传、花卉苗木培育基地为一体的农业创意园区。云龙谷农业创意园区占地50亩,香草培育区里总共种植薰衣草、紫苏草、迷迭香、薄荷等13种香草。
背景:
瓷房子的前身是栋法式小洋楼,系20世纪20年代后期所建,为砖木结构的4层楼房,欧洲公馆式建筑,有意大利式外廊,为折中主义建筑风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该房系近代中国外交家黄荣良故居。
2002年9月,张连志斥资3000万元将一座百年小洋楼买下,决定将它改建成一座瓷楼,弘扬中华民族的瓷文化,建一座瓷文化的纪念碑。最初,张连志只是想着把屋檐贴上瓷片就够了。
2005年,张连志出席天津亚欧财长会议的时候,到华蕴博物馆吃饭,被一面镶嵌了古瓷碎片的墙给震慑住了,受此启发,他把收藏多年的唐三彩、宋元官窑、明清珍品全拿了出来,变成了举世无双的建筑材料。
2007年9月3日,瓷房子正式对外开放,马上成为天津市的地标建筑。
2010年9月23日,美国《赫芬顿邮报》评选出全球十五大设计独特博物馆,巴黎卢浮宫,美国丹佛美术馆,蓬皮杜艺术中心等悉数上榜,其中,瓷房子成为中国唯一上榜的博物馆。
扩展资料
主要价值
截至2002年,瓷房子先后用去7亿多片古瓷片、13000多个古瓷瓶和4000多个古瓷盘碗,对一座法式小楼进行装饰改造,这里可以见到中国各朝各代窑址中的瓷片。突出中国文化,感受中国瓷器的魅力。
房主信息
张连志,男,1957年4月4日出生,籍贯:天津,民族:汉,学历:MBA硕士。张连志既是商人,也是收藏家、艺术家,因粤唯鲜酒楼而驰誉商界,因文物收藏而海内外知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瓷房子
1、通天岩风景区
通天岩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68千米处,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朝,兴盛于北宋,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被誉为“江南第一石窟”。
2、宝葫芦农庄
宝葫芦农庄是地处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水西镇赤珠、湖边镇石人前之间,占地面积1300余亩,紧靠105国道,距市区3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一座具有郊外田园风光、浓郁乡村气息的现代绿色生态农庄,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江西省唯一的最成功的主题公园。
3、客家文化城
客家文化城位于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城区的东南面,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地。
4、屏山
屏山坐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屏山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卡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
5、关西新围
关西新围,位于江西龙南县城东约15公里处的关西圩旁,始建于1798年(清嘉庆三年),于1827年(道光七年)完工,历时近30年,系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后人为与其居老围区别,故称之为“新围”。
据专家考证,关西新围是迄今国内发现保存最为完整,结构、功能最为齐全的一处有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通天岩风景区
百度百科-宝葫芦农庄
百度百科-客家文化城
百度百科-屏山
百度百科-关西新围
七里镇距赣州城区约七华里,交通方便,与赣县梅林交界。地势北高南低,南部沿江平地,北部属丘陵地貌,面积约16平方公里。辖有沿江上坊、中坊、下坊、岭背等自然村,共约5000多人。
赣州城东部的贡江水面,清波涟漪,七条山脚一字排开,斜插江边,分开七条水路,犹如七条大鲤鱼戏嬉抢水上行。“鲤鱼”对岸,就是因此而得名的赣南著名古镇——七鲤镇(又称七里镇,今为七里村)。今天的七里古镇古榕遮天,风景秀丽,没有喧哗,也没有人流,是座悠闲宁静,伫立在江边的古镇。往日的车水马龙已经逝去,剩下的是偶尔可见的稀疏卵石小路。只有在聊以穿行沿江数十座如山的古瓷窑堆时,从俯首可拾、斑斑砂碛的古瓷片上,才会透出千余年前,窑烟若雾,瓷贾如云,江西宋代四大名窑之一的七里镇曾有过的辉煌。从那宽阔的江面,沿岸木材堆场的遗迹和一方光绪十二年的官府告示上,仍可寻找出当年七里镇木流穿梭,排满江面,照章纳税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