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耀州窑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俏皮的乐曲
诚心的乌龟
2023-05-03 12:10:11

耀州窑遗址出土了哪些文物?

最佳答案
柔弱的火车
瘦瘦的胡萝卜
2025-08-23 21:10:15

耀州窑遗址位于城区黄堡镇西南。

1958年秋至1959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黄堡、立地坡和上店村三地,进行调查和发掘。

在黄堡镇发掘出唐、宋、金、元4个朝代的瓷窑12座,砖瓦窑一座,生产作坊4间,作坊窑洞一孔,灰坑6个,出土瓷片85000多块。

器形主要有碗、盆、盅、罐、壶等生活用具,石碓、石杵等生产工具和烧制瓷器的各类匣、钵、垫饼、垫环等窑具。

后来,对耀州窑遗址又一次进行发掘,共开探方37个,面积3178平方米,首次发现制作唐三彩的作坊和烧造窑炉,以及大量的三彩标本,这是重大突破。

共清理出唐、五代、宋、金、元各代制瓷作坊10组17座,唐三彩窑炉3座,三彩釉试釉小炉一座,唐、宋窑炉12座,以及原料加工场、堆料场、晾坯场、堆货场等,出土瓷器上千件,以及低温彩釉陶、琉璃瓦和各种工具、窑具等。

最新回答
自由的紫菜
动听的大白
2025-08-23 21:10:15

我们知道一块文物的完整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件文物的价值,如果一件文物出土时就已经碎成了48块,可想而知这件文物的年代一定是很久远的,那么越是久远的文物就越是对现在的的研究和对古代文化的猜测就更加的有价值,可是问什么这件稀世珍宝却没有人敢修复,而当它真正的被一个勇士修复了之后又为什么惊艳了世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事情发生在当年北京城市改造的过程中,为了配合城市改造,在探寻元大都遗址的过程中,先后出土了很多件青花瓷,我们知道青花瓷因为其易碎的特点,特别不容易保存,至今为止出土的完整的元青花也就四百多件,可见其珍贵。在此过程中,先挖出来的二十多件青花瓷还算比较完整,可是后面出来的十多件青花瓷就比较一言难尽了,碎成了渣渣!


其中最为珍贵的“青花凤首扁壶”,也是破碎的很厉害,当时专家只是简单的拼出了一个凤首的形状,就足以惊艳了众人。但由于他的损害太过严重,就被放在了博物馆理意见小黑屋了,珍宝难以被众人欣赏,也算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而且由于这件青花瓷的珍贵性,没有人敢轻易地去修复它,因为很有可能一个不小心就对它造成了更大的伤害,就会得不偿失了,所以大家都很慎重。


直到三十四年之后,蒋道银先生被上海博物馆委托修复,这才让宝物有了重见于世的机会。感谢蒋道银先生的一双巧手和无限的耐心,才能让我们今天有机会见到这个“青花凤首扁壶”的全貌。

体贴的香菇
合适的毛衣
2025-08-23 21:10:15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瓷片收藏价值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

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

活泼的萝莉
现代的星星
2025-08-23 21:10:15
  (本文经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何锟宇审读)

        在大科甲巷以东,穿过红星路步行街,正对的是江南馆街,唐宋时期街坊遗址就在江南馆街以北。该遗址西邻红星路三段步行街,东隔中纱帽街与大慈寺相望,南至江南馆街,北为蜀都大道。2008年10月考古发现了唐宋街坊遗址, 2009年3月31日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都考古专家王毅、何锟宇等评价遗址区域面积达5万平方米,这在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地带发现如此大规模的唐宋时期重要遗存堪称世所罕见、独一无二。这条距今一千多年前的繁华古街,见证了成都最辉煌的唐宋时期,为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更丰富的考古佐证。

       该遗址因位于江南馆街,故称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江南馆街是因清朝年间,苏、皖两省等长江以南客居成都的人士联合在此修建江南会馆而得街名。2007年10月,香港九龙仓集团拟在此修建国际金融中心。随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了文物勘探工作,触摸到古成都城市繁华一角:发现大量唐宋时期遗迹、遗存和遗物。发现的纵横交错长达数十余米的铺砖街道这在中国城市考古史上十分罕见,较之以前广州和杭州发现的街坊遗址更为珍贵和有价值,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等方面提供了宝贵材料,在成都目前最繁华的街道发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宋街坊遗址,可见成都历史文化之悠久,商业之繁华。专家推测,在红星路下面可能还存在一个更大的古街,也许就是马可·波罗见过的“美丽大城”。遗址见证了唐、宋时期的成都城社会经济繁荣发达,享有“扬一益二”“天下繁侈”美誉的繁华景象。

        据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资料,唐宋时期主次街道、房址和与其配套的地下排水系统是这次发掘的重大发现:唐、宋时期泥土支路4条、铺砖路面4条,明、清时期道路1条、房址8座、古井3口。铺砖街道4条,其中2条呈南北走向,两路基本平行,相距约50米。另2条呈东西走向,与其中南北走向的1条垂直交叉连接形成十字街口。路面用特制的细长条形砖竖砌而成,有 “人字形”“回字形”,路面中间略高于两侧,路面有明显的车轮碾压痕和使用损坏后的修补痕迹。中国古时城市道路,在南宋以前全是土路,这4条铺砖街道建造时期是南宋,可见古成都当时的城市经济实力。与街道、房址相配套的大小排水道16条,其中主排水道4条。其它水道均为房址周边或与房址小天井连接的小水道,或道路两侧的排水道。特别有意思的是,发现这些砌排水道的砖除了唐宋时期的薄砖外,还有汉代的花纹砖,推测这些花纹砖可能是从城外的古墓中取来的。街道两侧有唐宋时期房址21间(套),房址大小不一,开门面向街道,房址修建方式基本相同,部份房屋地面有平铺的砖。墙体应多为木或竹,立柱处下垫红砂石柱础,一千多年前唐宋时期的生活场景尤如眼前。

        这么繁华的城市街道为什么消失,又留下保存完好的遗迹呢?原来专家在发掘过程中,发现大量的火烧痕迹,估计这些房屋应毁于火灾,或者可能与大慈寺及其它古街道一样,毁于历次战火中。

        从发现的街道、房址、水沟来看,遗址所处位置应该是成都城唐宋里坊内的一部分。在清光绪五年(1879年)《成都街道图》中有与里坊有关的“大十字”“小十字”等名称,在明、清至国民时期的成都街道图中还可以看到唐宋以降成都里坊布局的残迹。专家考证,唐宋时期的成都城市呈“里坊制”的规划,城内划分为十六坊,里坊四周建有坊墙,里坊里面又分许多“大区”,类似于今天的大型社区。这个遗址应是唐宋时期成都罗城内富春坊的东北隅“大区”内,应属于繁华的中心城区附近的区域。

        遗址同时出土了大量瓷器,以本地的邛窑和青羊宫窑的产品为主,还有龙泉窑、定窑等外地产品,其外来品的数量、质量明显多于成都其他同时期的遗址,器形以一般生活用具碗、盘、盏等为主。还出土了唐代晚期的佛像和一些佛经石刻的残片。这些与佛教相关的器物可能与唐、宋时期大慈寺有关联。因为唐宋时期大慈寺区域是这一带很大的庙会和集市地,表明这一地带商业发达、集贸繁荣、商贾云集。

        特别让人浮想联翩的是,遗址中的这些大街小巷在唐宋时期叫什么街名?有哪些人文逸事和历史渊源?这些都有待于新的发现。而遗址怎么保护?有专家建议用玻璃将原址古街罩起来。也许将来我们在九龙仓修建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鸟瞰到那一千多年前盛唐时期的街巷美景(注:本文作于2009年)。

      (下篇:《流光溢彩蓉漆器》)

贪玩的烤鸡
背后的水蜜桃
2025-08-23 21:10:15
1、雷峰塔

雷峰塔(Leifeng Pagoda)又名皇妃塔、西关砖塔,位于浙江省会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的雷峰上。

雷峰塔初建于公元977年,是吴越忠懿王钱弘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而建。

因塔成之时恰逢北宋追谥钱弘俶逝去不久的夫人孙氏为“皇妃”,所以命名为“皇妃塔”。
后来,因其所在的山峰叫“雷峰”,而逐渐被人们称为“雷峰塔”。
2、苏堤

苏堤,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是北宋元祐四年(1089),诗人苏轼(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浚挖的淤泥构筑并历经 后世演变而形成的,杭州人民为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把它命名为“苏堤”。

《元史》记载,元祐四年(1089)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曾疏浚西湖,并利用挖出的淤泥葑草堆筑起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

苏东坡主持修筑的堤岸,大约是日后南起南屏山麓、北至栖霞岭下这一条堤岸的雏形。

虽说是雏形,但是,构成这一条堤岸最著名的六条桥,即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都已经有了。
3、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

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萧山城区西南约4公里的城厢街道湘湖村,是因古湘湖的上湘湖和下湘湖之间有一座跨湖桥而命名。

遗址堆积厚2-3米,文化内涵丰富,面貌独特,碳14测年距今7000-8000年。

出土遗物有稻谷米及形制别致的各种陶器,另有堪称“中华第一舟”的7500年前的独木舟。

其有机质文物保存良好。

遗存的茎枝类草药传说中是商初重臣尹伊发明的药方,这一珍贵资料对研究我国中草药的起源尤其是煎药起源具有 重要价值。

4、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占地面积约87000平方米。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

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

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

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 “云林禅寺”。
5、六和塔

六和塔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是中国现存最完好的砖木结构古塔之一。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

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

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国建筑文化的成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和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雷峰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