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瑞唐底款钧瓷是什么元代的
题主是否想询问“神瑞唐底款钧瓷是什么年代的”神瑞唐底款钧瓷是宋代。神瑞唐底款钧瓷并不是元代的,它是明代的一种陶瓷器物。钧瓷始于宋代,以其天然微青色釉和“坑纹”为特征,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陶瓷之一。明朝时期,钧瓷制作达到了巅峰,神瑞唐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种,被誉为“天下第一瓷”。顾名思义,这种钧瓷是在唐代微青釉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其釉色莹润如玉、具有天然纹理,形成了它独特的美感。神瑞唐底款钧瓷被广泛收藏于博物馆和私人珍藏。
钧瓷的乳光蓝釉是靠釉中的液滴状分散相对短波蓝光的散射作用而呈色的。突破了单色的范围,巧妙地利用氧化铜的作用,通过烧成其间氧化焰和还原焰的相互转化,使传统高温色釉由单一的青瓷发展为五色的多彩釉。
钧瓷著名的釉色有玫瑰紫、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海棠红、朱砂红、鸡血红、玫瑰红、胭脂红、火焰红、天青、蛋青、梅子青、天蓝、海蓝、月白、鱼肚白等,以朱砂红为贵。
钧瓷的窑变花釉,色彩丰富,釉层晶莹,釉中红里透紫,紫中藏青,青中寓白,白中泛红,五彩争艳,辉映竞芳。
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一般呈酱。
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手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釉,宋元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窑的故乡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以市辖的神垕镇一带的窑厂最为集中和著名,禹州市境内发现古钧窑址147处,经专家认定历史上不同朝代的窑炉就有260多座。
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被称为国宝、瑰宝。以独特的窑变艺术而著称于世,素有“黄金有价钧无价”和“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美誉。是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独有的国宝瓷器,凭借其古朴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复杂的配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湖光山色、云霞雾霭、人兽花鸟虫鱼等变化无穷的图形色彩和奇妙韵味,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新中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钧瓷的恢复烧制工作开始,钧瓷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钧瓷生产工艺与水平都得到了划时代的提升,不断的作为国礼现身世界。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石英石、莫来石等组成,外表施有玻璃质釉或彩绘的物器。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让我们来认识古代瓷器的种类有哪些?
古代瓷器的种类
宋代是我国陶瓷发展的繁荣昌盛时期,产品多样,富于装饰,技艺娴熟,工艺精细。瓷艺荟萃,相互促进,争芳斗艳,独具风韵。全国各地官窑林立,民窑四起,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进而出现了激烈的竞争局面,并形成八大窑系。大江南北,各地窑口竞相仿制。由于北宋皇宫的特殊需要,选定工艺精湛,技艺超群的“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由宫廷直接垄断或派职官进行监烧,专为宫廷显贵烧制御用品,更由于宫廷的赏识与宠爱,又将这五大名窑的产品作为官窑产品,为了显示皇宫的独尊,有的产品甚至禁止在民间流通和仿制,普通的生活日用瓷和广为流行的商品瓷器,一旦被宫廷垄断后,则成为皇宫御用的工艺美术陈设品,民间禁用。五大名窑的出现,充分展示了我国北宋时期陶瓷发展历史,跨进了繁荣昌盛的新格局。
1) 汝窑:因产自河南古代汝州而得名,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多年的探寻,汝官窑已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村(宋时宝丰归汝州管辖)找到。汝窑以产青瓷著称,土质细腻,胎坚细蜜,釉色润泽,釉中和玛瑙末,其色卵白、天青、豆青、虾青,往往微带,还有葱绿、天蓝等。尤以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也有“雨过天晴云破处”之赞美。汁水莹厚,有如堆脂,视若碧玉,扣声如磬 ,汁中沙眼显露了蟹爪纹、鱼子纹和芝麻花,底上有细小支钉痕。汝窑分为汝官窑(专为宫廷烧制御用汝瓷)和民窑(即临汝窑)两部分。民窑造型多样,美观大方,富于装饰,艺术性强,图案丰富,线条流畅,坚固耐用,备受青睐;而宫廷用瓷则造型秀丽,工艺精细,玛瑙为釉,釉色蕴润,胎呈香灰,满釉裹足,开片密布,高雅素净。汝窑是北宋后期元祐至崇宁间20多年里为宫廷烧制御用青瓷。主要器物有盘、碗、碟、洗、尊、盏、托、水仙盆等。盘、洗、碗多为圈足外卷,足底有3-5个支烧痕。碗是莲花式,较深,是宋代较为盛行的注碗形式。盘有花口、圆口、敛口、敞口等不同形式,三足盘是较为独特的器形。瓶:有纸槌瓶、长颈瓶、长颈敞口瓶。尊有三足尊,出戟尊。盏托为方花瓣式,水仙盆为椭圆形。汝窑器物胎较薄,质地细腻,呈香灰色,修坯精细一丝不苟。
2) 钧窑:因在河南禹州城内古钧台附近设窑烧造瓷器而得名。其主要特点:造型端庄,胎质细腻,坚实致密。扣之其声,圆润悦耳,万紫千红。入窑一色,出窑万彩,钧瓷无对,窑变无双。钧瓷的造型除碗、盘器皿,还有壶、罐、炉、枕等生活日用品,特别在钧台窑出土的多种宫廷美术陈列品和各类花盆、盆奁儿、尊、炉、瓶、洗及文房四宝等。
钧台窑经考古钻探、发掘证明,该窑址总面积为36万多平方米,共分四个不同品种的烧造区,即白地黑花瓷、青瓷与青白瓷、黑釉天目瓷和钧窑烧造区。这里的钧瓷纯属为北宋宫廷烧制御用品窑口,其主要特征:紫口铁足,芝麻酱底,窑变美妙,红紫相映。开片密布,釉层蕴润,做工精细,胎坚致密。有蚯蚓走泥纹者尤好。钧窑的花盆及盆奁儿,为了适应北宋皇宫的设计需要,盆及盆奁儿同号配套,在底部均刻有一至十的汉字号码,一号最大,十号最小,以次递减,形成了钧瓷独有的特点。器型有花盆、盆托、洗、炉、钵、碗、盘、瓶、出戟尊等。以铜金属为着色剂的乳浊釉通称钧釉,颜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海棠红等多种。“入窑一色 出窑万千”。钧窑釉料配方一致,由于入窑的前、后、左、右、上、下位置不同,出窑后产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绚丽多彩的颜色,为以后花釉、彩瓷开辟了道路。钧窑另一个特点是坯胎在烧窑过程中,在低温时发生裂纹经高温时釉药溶融又流入空隙填补裂纹而形成蚯蚓走泥纹。
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宋室南迁,随之带走大批北方各种手工艺工匠,从此宋钧一厥不振。但在宋钧盛名影响之下,民间于战乱之后为了生活,各地借宋钧之名恢复了钧窑原始时期的青器—元钧。与宋钧相比大为逊色,偶尔也见有带红紫斑一类的瓷片,是有意识的在青釉下涂一块红铜釉。烧出后虽呈玫瑰色,但不能翚满全身,更没有象宋钧那样绚丽多彩的窑变颜色。故有人对元钧的天青釉和紫斑进行化学分析表明,这两种釉色化学成分除CuO外完全相同,紫釉的CuO含量占033%,而青釉则仅0098%,这也说明钧釉紫斑是有意识涂上去的。如此一类的钧窑遗址仅禹县境内就有九十六处之多,至于临汝、郏县、登封、宝丰以及洛阳以西的新安县,黄河以北的汤阴、鹤壁、安阳等地相类似的瓷片相当普通。此种元钧大都是就地取材和比较简单的釉料配方制成。故胎壁较厚、笨重粗糙,内含杂质较多。烧成后胎内有夹砂或气孔现象,胎色有灰色、深灰色,火候不足者呈白色、黄白色、、黄褐色、橙,制品大部分以生活器皿为主,如盘、碗、碟、板沿洗、钵缸之类的器物较多。施釉薄厚取决于上釉技术和生胎的强度,一般说元钧釉厚施釉二、三遍,烧成后大多釉垂如蜡泪。有时造成釉内含气泡较多,或有没有烧透的石英砂等化合物遗留在釉内形成的斑点。更由于炉温掌握的晶彻的珠光釉,时而因温度不足或温差不一,使之釉面显蓝灰、青灰、豆青、灰绿或烟薰发黑等色调。虽有天青、天蓝、月白、紫红斑等釉色,但极艳丽细腻,莹润的已不多见。制法上元钧与宋钧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宋钧多采用支烧满釉、器底遗有细小支钉。元钧则采用叠烧,器外半截釉。器壁修饰不甚规整,底足削旋时由于刀具斜放底足中间往突出乳突,足里外撇,底心较薄,是元代钧窑突出的特点。
3) 官窑:据宋•叶寡《坦斋笔衡》记载:“北宋大观间,汴京自置窑烧造,名为官窑。”官窑又可分北宋(汴京今开封)官窑和南宋(今浙江杭州)修内司窑、郊坛下官窑。北宋官窑窑址已深埋地下7米无法寻找,而南宋官窑窑址经考古发掘已在杭州乌龟山下找到。但北宋官窑由于直接受到汝窑的影响,虽然当时的汴京(今河南开封)地处豫东大平原,当地并无瓷土、釉药原料,也可以从汝州、禹州等地运去原料,然设窑烧造官瓷,当然也离不开汝州工匠们熟练的制瓷技巧。所以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汝窑三足弦纹炉与北宋官窑的冲耳三足炉,二者釉色极相似,不仅风格雷同,甚至一脉相承。
北宋官窑的原料也非常讲究,均选用上等瓷土,釉料采自陈留、钧州等地,所以马祖常诗云:“贡篚银貂金作籍,官窑瓷器玉为泥。”官窑产品胎骨有白、灰、红等色,白的含有铁质的黑釉护胎足,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又有天青、翠青、大绿等,其釉薄如纸,釉内呈现冰裂、蟹爪、梅花和开片等纹样,也有作鳝鱼血状的油斑者,器表形成金丝铁线两种大小不同的开片,成为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其造型多炉、瓶、壶、尊、碗、盘、洗、碟、盒及文房用具等。
南宋官窑
公元1127年,宋高宗赵构南渡长江,把都城由汴京(开封)迁到了浙江临安(即杭州)建都,史称“南宋”,在北宋南迁时,一些制瓷工匠也相继迁到南方,这时北方一些瓷窑逐渐衰落,甚至停产,而南方制瓷业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南宋迁居临安后,在凤凰山下设窑,称修内司官窑—也称内窑。后来又在乌龟山下的郊坛另设新窑,称为“郊坛下官窑”。以上两个官窑统称“南宋官窑”。
修内司官窑:至今没有发掘仅据曹昭《格要论》记载,“官窑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色好者与汝窑类似,有黑土色谓之乌泥窑,伪者皆龙泉所烧无纹路。”
郊坛官窑:在今浙江省杭州乌龟山。上世纪50年代起作了多次发掘。发现了窑炉、窑具及瓷器碎片。
胎质:有黑灰胎和黑褐胎两种、胎薄者施釉较厚。釉色:翠青、粉青、月白、米、油灰色、釉面有开片纹,纹片较大,有冰裂纹。造型有:盘、碗、碟、洗及仿商周秦汉古铜器及玉器造型的器物。传世品有方、圆、葵口、折沿等各式洗。瓜棱贯耳、胆式弦纹瓶。葵口花式盘、葵口圆口碗、盏托等。大部分有紫口铁足的特征。器物多采用支钉支烧,洗有5-8个支钉。少数器物从造型和釉色,纹片都与哥窑难以区分。官窑制品明、清御窑大量仿制,其中雍正仿品质量最好,有达到乱真的程度。
4) 哥窑:产自浙江龙泉,相传古代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以烧瓷谋生,而且都比较成功,然章生一烧制的瓷器更为名贵,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赏与青睐,榜上有名,既称哥窑,也名哥瓷。其主要特征:胎色有黑灰、深灰、浅灰、土黄等多种色调。黑灰胎有“铁骨”之称。其釉为失透的薄乳浊釉,以灰青为主,还有粉青、月白、油灰、炒米黄、浅青等色。器表纹片装饰,大小有别,有的大纹片呈现黑色,而小纹片呈现,故有“金丝铁线”之美称。但也有纯小开片纹者,纹片全部呈现黑色,世称“百圾碎”为其绰号。传世的哥窑器造型有:各式瓶、炉、碗、盘、洗、碟和罐等。论胎有厚薄之分,其胎质又有瓷胎与砂胎之别。
哥窑列为宋代名窑,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明初宣德年间的《宣德鼎彝谱》一书:“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列名于宋名窑汝窑、官窑之后,钧窑、定窑之前,可见哥窑已被当时认定为宋窑,并已列入重要的收藏对象。然而由于它的传世之少,已是十分稀有而珍贵。更由于传世少,稀有难得,到元末曾一度出现仿烧。如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云:“旧哥哥窑出(指出产某地,产地待考),色青浓淡不一。也有铁足紫口,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成群队者,是元末新烧,土脉粗糙,色也不好。”由此可知旧哥哥窑当指宋代哥窑,而从元末已出现的仿哥窑则为新哥窑。《格古要论》没有说明哥窑与弟窑之关系。《浙江通志》中第一次出现了章生一、章生二各主一窑场的事。哥窑生产开片瓷,弟窑生产不开片瓷的龙泉青瓷。然而自上世纪7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各大窑场进行大规模调查和发掘,没有发现单独生产哥窑的窑址。而釉面布满开片的哥釉瓷是龙泉青瓷中部分窑址的一种产品,很有特点,生产作坊也不是一个独立的瓷窑体系,后人错误的把它分为哥窑、弟窑两个窑系。明清以后景德镇有专仿哥窑的产品。
5) 定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曲阳涧瓷村。曲阳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发展于宋,延续烧瓷至金、元时期。唐代始烧白瓷、黄釉器物。白釉器受邢窑影响,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等器形。宋代定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烧制碗、盘、盏、盒、壶、瓶、枕等类器物,以白釉为主,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釉、褐花等品种,白釉器胎白坚硬,薄胎、釉白中泛牙,因覆烧而形成形成无釉的芸口,釉流有泪痕。装饰方法有划花、刻花、印花,纹饰题材有莲瓣、龙凤、牡丹、莲池游鸭、婴戏、鸳鸯等。北宋晚期一度为宫廷及官府烧制瓷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一批定窑龙纹盘、碗、既专为皇室烧造,有些器物入宫后刻“风华”、“寿华”、“禁苑”、“德寿”等宋代宫殿名称。窑址出土白瓷标本刻有“官”、“新官”、“会稽”、“尚食局”、“五王府“等款识,显然是为官府或某些机构而烧制。定窑黑釉,釉色黑如漆。酱釉器有内白釉外酱釉的复合釉。绿釉标本发现最少,只有碗。此外,定窑印花白瓷及覆烧方法影响一批瓷窑,如河南鹤壁、山西介休、霍县、阳城、盂县、平定、四川彭县、江西景德镇都摸仿定窑白瓷,形成以定窑为中心的定窑系。霍窑仿定产品有土定之称;景德镇仿定有南定之称。明、清景德镇仍有仿定窑的器物。
以上介绍的古代瓷器的种类你清楚了吗?更多请持续关注。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何谓古钧瓷?根据现代文物收藏和古董界的习惯认可,古今以1911年划界,即1911年以前生产烧制的钧瓷谓古钧瓷,1911年以后烧制的钧瓷叫现代钧瓷,我们也沿用这种划界方法。钧瓷自隋唐创烧至今千余年,对流传和出土的古钧瓷进行鉴定,无论在学术研究和为经济建设服务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在看到的古钧瓷有真有假,真的叫古董,假的叫赝品。古钧瓷的收藏中最大的风险就是真伪。拿真品价格买到一件赝品无疑不仅不能升值,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在收藏古钧瓷时,真伪的鉴定至关重要。
古钧瓷鉴定的内容,概括说来是“辩、断、定、察、评”五项内容,也称为鉴定钧瓷的“五鉴”,即“辨真伪、断时代、定窑口、察优劣、评价值”15个字。
辨真伪
辨真伪就是辨别被鉴定的器物是真是假,是老货还是新仿。这是鉴定工作的第一任务,也是主要任务。又是以下几项鉴定内容的前提、基础,是一件古钧瓷器收藏等级、收购、销售价格、出境放行与否的第一要素,也是进行古钧瓷学术研究的基础。
社会上出现仿古陶瓷(即古代某些陶器瓷的复制品和仿制品),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对某些古陶瓷的爱慕,因真品太少或不易得到而仿造,这主要是封建帝王如此。如雍正帝酷爱宋代名窑瓷器,内府所藏尚不满足其把玩需要,便常将宫藏宋瓷真品交御窑厂仿造。这种情况历朝都有,只是仿的多少不同,仿品质量优劣有差异而已。199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举办真品与仿品对照展览,其中清代仿宋代钧瓷无论型、胎、釉、色都十分讲究,几乎乱真,可见当时仿钧水平之高。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盈利。自元明以来,许多人雅好古名窑瓷器,不惜重金刻意搜求。真品便价值日高,且供不应求。于是一些好利之徒,便集名匠高手作伪仿造,或名家自行仿造。仿古作伪之风最为盛行时乃清末民国年间,主要是西方列强入侵,多次大规模掠夺我国文物,更包括大批陶瓷,当时的西洋人东洋人便知我国古陶瓷精美绝伦,无限爱慕,便来中国大肆购买,或托中国人代买。这一时期古代名窑瓷器价格更是十分高昂,于是许多古玩行人,制瓷高手投其所好,仿制钧窑瓷器向洋人们销售。
钧窑瓷器仿制品的大量出现应该是近几年来的事。现代仿钧的产地主要还在河南禹州市的神垕镇,这里不仅有烧制钧瓷的优良传统,而且还集中了一批当今最优秀的钧瓷制作高手。神垕镇的钧瓷制作近几年以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着,无论是器物的造型,还是釉色的变化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现在有些收藏者不喜欢新货。在这种情况下,神垕钧瓷也生产不少仿古瓷,如尊、瓶、炉、钵、碗、盘等,其造型一般是仿宋、金、元时期的民窑器形,制作工艺和斑彩装饰也力求与之相似。仿古瓷的制作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人为地将之做旧,充斥于古玩市场,不仅会对古钧瓷的形象有所损害,而且也容易使古玩市场产生混乱。
由于仿制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提高,辨别钧窑瓷器的真伪难度越来越大,但如果掌握各个时期钧瓷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造型特征、纹路、胎质、釉质釉色、工艺特征等,熟悉仿品作伪的方法,再依靠一定的科学手段,分辩真伪就有一定的把握。
断时代
鉴别某件古钧瓷的相对烧造年代叫“断时代”或“断代”,又叫“分期断代”,“器物排队”。“断代”,是为了查明器物制造的相对年代,尽量缩小时间的包围圈,使之接近历史真实。古钧瓷的断代(当然排除有纪年标志在外)是相对的,不能机械地按照历史纪年来看待。我们认为断代工作起了缩小时间界限的作用,使被鉴定的器物接近它历史真实年代,所以它不是绝对的。
钧瓷始烧于唐代,历经五代,成熟于北宋初年,兴盛于北宋晚期,钧窑技术普及于金代、元代,衰于明代,清代景德镇有仿制,比较成功。晚清奉旨恢复禹县烧钧瓷,经民国至今再未间断过,现在达到了钧瓷的昌盛阶段。钧瓷烧造上下达1 000多年,因此对每件钧瓷鉴定到哪个年代是比较重要的环节。这与辨真伪乃一个问题的另一面。在鉴定时对古钧瓷器年代的断定,学术界形成了一些不成文,但成习惯的规定,一般明代以前的器物,能走出朝代即可。再细一点,那些历时较长的朝代,如唐、宋,能分出早、中、晚更好。在鉴别时应特别注意,那些能定出绝对年代的器物,在科学上最有价值,往往作为标形器,作为研究资料。这种绝对年代,多由器物本身铭文显示。明代以后(含明代),要求能定出以帝王年号为阶段的相对年代,如明天启,清乾隆等。
断时代与辨真伪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在古钧瓷中,有一些古人仿古器物,它们既不是被仿对象那种真品,也不是今人作伪,对今天来讲,它们也是一种古代钧瓷,精者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如宋元时期小窑仿名窑器,明清时期仿宋代名窑器,等等。对这类器物时代的鉴定,要说出仿品的时代和被仿对象,如乾隆仿钧窑鼓钉洗、葵口花盆,等等。对这类确属古人仿古器物,仍应充分重视,它们照样有一定的收藏、研究、陈列价值,只要我们拿准了是否为仿品,仿制时间,不至于鱼龙混杂,就算可以了。
定窑口
定窑口即确定古钧瓷器物的产地。这一点,对宋代以后的古钧瓷尤其显得重要。禹县是钧瓷的故乡,境内窑址就达百余多处,并且影响到其他地域,北到内蒙古的赤峰,南到广东的石湾,东至浙江、江西,西到山西、陕西等。宋代以前钧瓷烧造范围小,窑口比较容易鉴定。如宋钧官窑烧造时间短,传世器物很少,而且清代仿制较多。金、元时期是钧窑技术普及发展时期,全国烧造范围大,窑口多,鉴定判别窑口就有一定的困难。这就要求鉴定者要对各窑口钧瓷的工艺、原料、当地气候、甚至风俗习惯都要有所了解。例如,从钧瓷器物的胎、釉等工艺上看:
胎:古代各窑基本上是就地取材,有什么料烧什么货,所以大体上是各窑产品各具特色。现代科学的方法是通过仪器测出各已知窑产品胎料的化学组成,特别是微量元素的成分,将要鉴定的器物测出胎的成分与已知窑口产品胎料的元素组成对比,来确定器物的窑口。现在以郑州大学高正耀教授为主的古陶瓷实验室就利用反应堆中子活化分析和加速器质子X荧光光谱分析的(PIXE)方法,测定不同窑口器物釉胎中微量元素的差异,制定图谱,建立数据库,来判定不同窑口器物。但是,当所鉴定器物不便测试时,只能用传统的鉴定方法,即通过观察胎体的色泽、火候、胎质等来判别。有丰富经验的古陶瓷鉴定专家,用传统的方法也能鉴定的相当准确,现在古钧瓷的鉴定主要是采用凭经验鉴定结合科学鉴定的综合方法。
釉:各窑工艺技术往往形成传统风格,因而形成各自比较固有的特征,比如元代钧窑的天青、月白色釉,不同窑口都有明显的差异等等,这些显著特征是我们从釉着手判别窑口的依据。当然,不能绝对化。同一窑口器物,由于时间不同,烧成时的情况不同,釉色也不一样。
工艺:各窑口所处地域不同,历时长短不同,技术影响、技术传承不同,原材料、燃料不同(如宋以后北方窑多以煤为燃料,南方多以木柴为燃料),窑场经营性质不同(如官窑不计成本,产品选料精良,装饰雕绘精细,相同品种、器形不多,次品销毁,而民窑追求利润,产品造型、装饰大多力求简洁、适用、美观,同类型品种、器形多等),反映在工艺上就大不一样。
器形:各窑性质不同,社会环境、地理位置不同,产品在器形上差别很大。一般说来,官窑产品器形单调,造型保守,少创新,而民窑产品器形多样,形式活泼,创新多,变化多。从地理、社会环境上看,各窑受当地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制约较大,产品器形不很相同,如北方窑多产瓷枕,南方较少。北方窑所产钧瓷器物形体较大,南方窑所产器物形体较小,等等。
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要鉴别陶瓷器的窑口,必须很熟悉我国各时期、各主要钧瓷窑场产品的特征。
察优劣
当一件器物真伪窑口判断准确后,还要观察优劣。就是把好的一方面察出来,劣的地方也察出来。从收藏的角度就是看器物的品相好坏。首先是器物的完整程度,有没有毛病和整修痕迹。例如:口磕、重皮、毛口、毛边、磨口、轧口、截口、冲口、釉泡、棕眼、斑点、漏釉、粘沙、磕伤等。这些都是影响器物品相等级的因素。察优劣需要鉴定者具有一定的钧瓷专业知识,对钧瓷的工艺、不同时期对器物质量的要求标准以及对古钧瓷的修复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在对古陶瓷鉴定中,历代行家已经总结了很多察优劣的方法,并把古陶瓷器物上出现过的毛病定名分类,并有详细解释,本节后面就附上这些专用术语,以利于掌握古钧瓷器物鉴定的有关知识。其次是器物的造型、釉色、胎质等,就是从艺术的角度、审美的角度观察总结器物的优点和独到之处。从钧瓷艺术品欣赏来说,对钧瓷的优劣分为外六相内六品,这在钧瓷欣赏一章会详细介绍。这里的察优劣主要是察器物的完整程度和烧成成色。
评价值
器物的价值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评价古钧瓷的价值,是在前面四鉴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是真,器物的真是关键,作为古钧瓷只有是真品才有历史价值;第二是时代,一般时代越早价值相对越高;第三是窑口,官窑器比民窑器价值高;第四是器物的优劣,主要指是否完整,有无损伤,这在经济上尤其重要。在很多情况下,一件残损器物有时一钱不值,瓷器届有句俗言“瓷器掉了毛,不值半分毫”。在文物拍卖市场上,各方面均相同的完整的和残损的两件器物,残者价值至多值完整者的十分之一价。再一个是这件器物的艺术价值,也是察优劣的内容,人们收藏、购买多以此为主要标准。就古钧瓷而言,美与否,视其造型、釉色、纹路、窑变釉画等等。这些,在经济上更决定古钧瓷器的价值差异。例如,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晚期器物价值连城,而年代较早的平常器物却所值不多。
在评价古钧瓷价值时,“珍、稀、少”是决定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因素。世上的东西都是“物以稀为贵”。如是完整器物,属稀少者,自然万分宝贵,可提高文物级别,或拍卖价格,就是残片,凡属珍、稀、少者,科学价值也特别大。例如钧官窑的瓷片,由于稀少,其价值可谓 “黄金有价钧无价”。
古钧瓷鉴定中评其价值,可概况一些共同的客观标准,如完整器比不完整者价值高;“物以稀为贵”,历史上生产得少的,或难得一见的,或出土传世极少者,或带铭文者,其科学价值自然高些,如钧官窑器历来价值比较高。价值高的古钧瓷器,必须胎质坚致,釉色鲜明,釉质莹润,造型优美等。但从经济上讲,就无一定之规了。中国古钧瓷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的最高价格,据目前所知,一件宋钧窑浅蓝色洗,在美国卖得280万美元( 1989年7月24日美国《新闻周刊》报等),随着世界市场上中国艺术品热不断升温,中国艺术品包括瓷器的经济价格还会升高。所以评鉴一件古代钧瓷的经济价值,就绝无定论了。
钧瓷的四大特点如下:
1、釉色,瓷质釉彩丰富。
2、器型上,钧窑瓷器形端庄浑厚,线条简洁明朗。
3、釉面,呈一条条蜿蜒延伸、长短不一、从上到下的釉痕。
4、陶器,陶器的形制有花盆、盆托、梅瓶等,盆托、尊等器物的底部常刻有1-10个数字,表示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
古钧窑鉴别注意以下几点
1、看胎质,钧窑由于是用还原焰烧成的,因此,无釉的胎质表面(主要是器物足部)-般呈酱黄
色。
2、看造型,钧瓷的造型明代以前多为生活用品,具贿明显的时代特征。
3、看工艺,古钧瓷制作为工成型,诸窑是手拉坯和印坯。
4、看釉色,从时代特征看,钧瓷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釉色,如唐代是黑釉蓝斑,宋代的紫红花
釉,远两代的天青、天蓝、月白釉等。
5、看底足,宋代官钧窑底足一 般抹有芝麻酱色釉或较稀薄的青白釉。
钧窑瓷在北宋时就生产,到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继汝窑之后在河南禹县(当时称钧州,故名)。以当时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为最有名。烧制品为最好,是烧制皇室用瓷。
这种窑的瓷先烧素胎,北京翰海春拍藏品征集。一八零。五六零五。三二三七。高经理。出窑后施釉进行二次烧制,以铜掺入釉料,使其产生泛红色的釉面。
在高温下产生窑变现象千变万化,有玫瑰色、有天蓝色、天蓝葡萄紫、有自然流淌出的蚯蚓走泥纹、底上有蟹甲绿和记大小规格的数字,如:一、二、三、四。这些数字恰似数字款。钧窑器造型古朴典雅、釉面自然。
钓瓷在历史上几乎没间断过,但是人们追求的是宋代的钧瓷,但是很少,而元钧和清代钧窑是有区别的,如果分代是可以分的。如:宋钧釉好、胎好,元钧粗糙,清钧过细,但釉面及瓷器的神韵是不够的。
在宋早期到目前的历史长河中。钧瓷的出现量、仿制量都有所增加。要能认出宋代好的钧瓷器件也不是很简单的事。这要有断代能力才能分辨出来是宋代的还是元代的、明代的。要了解钧瓷的特点,才会知道钧瓷时代特征,也要学习鉴别技术。
钧窑在历代烧造的过程中,也分官钧、民钧。
官钧稳重,器有下坠感,胎质坚硬,扣之声音如铁,多次施釉显得肥腻,有流淌的曲线感,手能抚摸到,常有蚯蚓走泥纹,有流动感,有的有紫红色的窑变飘渺如真,底有蟹甲绿斑,有护胎釉,有数字如款号的大小,数小的大,数大的小。
宋钧窑月白釉海棠式盆托-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
民钧和元钧走泥纹呆板,胎质粗糙釉不均。金钧粗而发黄露胎多。元钧几乎仅有大半截釉。元器重而大,喜堆贴纹饰,釉流淌严重。元以后仿品虽精,但纹饰呆板,失真不活。断代主要原因靠胎、釉、纹饰,如:宋不加装纹饰,元半截釉,金元胎黄褐,显粗糙。
金-元钧窑天葡萄紫海棠式盆托
元代钧釉盏托
钧窑红斑是釉中含铜所出现的,红斑和其他釉色交接处有一过渡的是宋代的。元代的过渡差一些。有蚯蚓走泥纹,有蟹甲绿,足有满釉的少,胎质有泥质成为宋产。砂质的为元代的。应该说,钧瓷和景德镇瓷用的高岭土瓷胎是有区别的,和其他窑口用料也不一样。
宋钧窑玫瑰紫釉长方花盆
宋钧窑玫瑰紫釉尊-北京故宫
钧窑五色:天青、粉青、月白、海裳红、玫瑰红,如果再加上交叉色那就多了。钧瓷号称千年不变色,证明釉好,但白色部位不太亮,胎釉常常带有棕眼。
金-元钧窑天青紫斑釉盘-美国大都会博物馆
元代均窑罐
明代钧窑鼓钉三足洗
清雍正仿钧窑变釉弦纹扁肚瓶-北京故宫
评判一件钧瓷整体的质量还要同时兼顾方方面面,其鉴赏主题具体表现在型、质、色、纹(画)、韵这五方面。
即观其型、认其工、看其色、辩其纹、品其韵,鉴赏钧瓷应从这五个方面综合考量:
1、型:钧瓷造型要求简洁、端庄、大气,做工精细、规整。
具体说,型,就是钧瓷的设计造型,是陶艺家的雕塑,体现一个艺术家的水平,体现一个艺术大师的审美眼光、修养、修为、学识和创作风格,这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宋均窑胆瓶―大英博物馆藏
俗话说“型为本,釉为魂”讲的就是造型是钧瓷第一要素这个道理。也有人比喻说,钧釉是一袭华美的布料,看它穿在怎么样的钧瓷模特身上,同样强调了造型的重要性。
宋钧窑玫瑰紫海棠口盆托-大英博物馆藏
2、工:胎质要求坚实、致密、厚重,釉质要求细腻、温润、浑厚、活泼。
工,就是匠人注浆、拉坯、修坯、粘接、打款等工艺环节的制瓷水平。
一是做得认真不认真,精细不精细。
二是工艺复杂程度决定了工匠做工的工艺含量,工艺的含量多少直接决定了作品价值的高低。
往往是,一件造型异类、工艺复杂的作品耗时耗力耗工,它的价值自然要高于一般作品。
宋钧窑鼓钉三足洗底部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底局部
元代钧窑天蓝紫斑如意枕底部
元钧窑天青釉墩式碗底
明钧窑月白釉双耳三足炉底
清雍正仿钧釉天球瓶底部
3、色:釉色首先要求纯正、稀少,有个性,或艳美或含蓄,或淡雅或拙朴,或纯净或五彩渗化乱中有序。
釉,就是钧瓷窑变的釉色。钧瓷与青花瓷等瓷器不一样,是唯一靠窑变着色的釉色装饰的瓷种。“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色彩变化多端。
“三分做七分烧”“生在成型,死在烧成”说的都是窑变釉色的不容易掌控。
“过手七十二,货卖一张皮”,不管你的窑炉如何设计;也不管你所用的柴、煤、气或其他燃料,釉子配方、制瓷工艺的如何特殊,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有一层好的让人惊艳的釉色,为了钧瓷的仪表这“一张皮”。
而这一张皮决定了此钧瓷值不值钱,所以说,釉色要奇。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北京故宫
金-元钧窑月白出戟尊
明十五世纪钧窑丁香紫瓷尊高24 cm,口径195 cm
清乾隆仿钧窑变釉兽耳尊
民国仿钧窑如意花盆
4、纹(画):纹路精美、奇巧,窑变自然、丰富,形象逼真,画面合理,形、神皆备。
宋钧局部
元钧局部
明钧
清代钧釉局部
5、韵:窑变道法自然,意境悠远,有神韵、风韵、气韵、情趣,令人神往,让人暇想,或富含哲理,能给人智慧,给人启示。
现简单介绍几种值得收藏的窑变效果,仅供参考:
1、窑变自然、奇特,象形,象物,如景,似画,并要神形皆备,不留人为痕迹,少有杂纹干扰,形象突出,画面合理,自然奇缺,不可复制,此乃钧中极品。
2、釉变色彩纯正、洁净、高贵、淡雅。釉质细腻、温润、浑厚、活泼,可与宋钧媲美,此乃钧瓷爱好者的一致追求。
3、釉变丰富,多姿多彩,纹路精美,视觉冲击力强,乱中有序,花而不俗,产出不多。
4、釉变质朴古拙,斑驳奇妙,诡秘含蓄,其观赏主题并不符合形式美学的规律,赏的只是一种趣。有种与众不同的“怪”和“异”,令人“匪夷所思”,令人肃然起敬,产出极少。
5、釉色纯净,釉质浑厚莹润,玉质感非常强,似玉非玉胜似玉。釉色釉质俱佳者产出极少,人见人爱。
6、釉色纯正,过渡自然,有一定特色,高雅不俗,烧成难度较大。
磁州窑的装饰手法主要是釉下彩绘,即用毛笔醮釉料在胎体上绘制花纹。这时期的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具有特殊的美感和鲜明的时代性,大部分是来源于民间生活,取材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和人物故事,生动亲切,情趣浓郁而富有幽默感,表现了当时人民群众传统的审美观念。布局上以传统的中国画写意手法结合图案变化特点,画面既简洁又生动。同时还借鉴其它姐妹艺术的有益经验来丰富自身的装饰,尤其是金银器、漆器和织绣工艺对磁州窑的彩绘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花卉纹行笔舒畅流利,花形描绘普遍肥大饱满,活泼多姿,具有典型的民间艺术风格。动物纹、人物纹及常见的婴戏图纹画意格调清新,平易近人,突出神情描绘,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马戏、熊戏、童子钓鱼、池塘赶鸭,踢蹴球等,线条流畅,风格豪放,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