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详解
导语: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兜里的钱变多了,就开始使用这部分钱投入到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行业中,其中古玩就是很多朋友比较喜欢的,那么我们在购买的时候最担心的就是购买到赝品,那么到底应该怎样进行分辨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一起来跟随土巴兔小编长知识吧!
简介
青花瓷生产于唐代,兴盛于元代。元青花大改传统瓷器含蓄内敛风格,以鲜明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简明的快感。以其大气豪迈气概和艺术原创精神,将青花绘画艺术推向顶峰,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的繁荣与长久不衰。
鉴定方法
1元代青花瓷的胎质重而坚,器壁较厚,大器较多。由于含杂质多,胎里大多有铁褐色小点。胎是用高岭麻苍土做的。高岭麻苍土的特点是白而不细,因为当时粉碎的条件有限,工艺有限,所以可以见到很多气孔。现在的胎是非常细的没有气孔。过去老的胎泥,是有经过陈腐的过程,有机物经过陈腐会发生变化。所以它的胎有细腻的感觉,现在做的胎没有陈腐显得很干。
现代机械加工出来的制瓷原料的可塑性,一般不如元代手工制备的原料。现代景德镇流行的陶瓷成型工艺说法是: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也就是说,器物的成形主要是用刀修出的。元代工艺恰恰相反,是七分拉坯,三分修坯,主要是由于元代泥料可塑性较强,可以拉得很薄,所以器物的上半部和内部根本不需要修整,只是需要对下半部和圈足做简单修整。因此元代器物的口沿和脖颈都线条流畅,外型圆润,不落刀痕。现代仿品的拉坯拉得很厚,不但要修上半部,甚至还要修内壁,因此,线条生硬,规整有余,刀痕累累。
2老的元青花,都是用柴木窑烧的,而现在大多仿品都是用气窑烧的,这两种工艺不同,釉质的化学变化物理变化也有所不同。特别是釉中气泡的形成过程上,它是不一样的,古代柴木窑烧的气泡要显得大小不一疏朗,气泡明亮。而现代气窑烧的气泡较细小大小相间,不透亮。这只是相对而言,也不能排除现代造假者用柴木窑仿造的器物,还得在器形、纹饰等各方面深入研究,以致判断。
3青花发色有浓艳、淡雅、青灰三种。浓艳是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淡雅是进口料与国产料混合使用。相当部分的青花烧成后有黑色斑点、且较深。至正型的元青花用的都是进口的苏麻离青料,而苏麻离青料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铁低锰,青花深沉蓝中带点紫色,青中微微地泛绿。元代使用的“苏勃尼青”主要成份是氧化钴兼有少量氧化铁。在高温的作用下“苏勃尼青”中的氧化铁会在硅酸盐液态中互相聚集,形成深色结晶斑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不规则状酱褐色斑点沉于釉下。而现代绝大多数仿品,都只是在国产青花产中简单地加入氧化铁粉,在高温的作用下,这些氧化铁会迅速浮到釉子表面形成结晶。在显微镜下观察多呈矿渣状斑点。
4元青花大多为宽而较矮的圈足。一般器底、器内盖内不施釉,但大多数器内和器底见有釉斑。元青花的罐瓶类的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也有五段四接的。接口分别在底部、腹部、颈部。用泥浆粘接口,接合处有明显凸起。接处可见泥浆挤压出的痕迹。器内壁一般不施釉有的呈浅淡的火石红色。器底不施釉,称之糙底或砂底,在糙底上呈有红色斑,俗称火石红大多数赝品器底的火石红做成深橘红,釉面稀薄,有过分晕散,画意呆板等,只要多看,便能辨别。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给大家总结的关于元代青花瓷器鉴定方法的相关知识介绍,相信经过小编的讲解,大家现在对于元代青花瓷器的鉴别方法已经心中有数了吧!尤其是对于爱好古玩的朋友们,掌握这样的鉴别方法是非常的有用的,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减少购买赝品的概率。但是,小编的讲解仅供参考,大家还是应该找专家来进行正规的鉴别,毕竟科学的工具才是鉴别的最佳手段。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
这对云龙象耳瓶出现在伦敦,首先引起了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陶瓷学者霍布森(RLHobson)的注意和认可,他于1929年发表了《明以前的青花瓷》( Blue and White Before Ming )一文,介绍了这对带有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纪事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但是霍布森的发现并没有引起当时学术界很大的反响。1952年美国佛利尔艺术馆 (Freer Gallery of Art) 的中国古陶瓷学者波谱博士(Dr J APope)发表了《14世纪青花瓷器:伊斯坦布耳托布卡普宫所藏一组中国瓷器》( Fourteenth Century Blue-and-White: A Group of Chinese Porcelain in the Topukapu Sarayi Muzesi, Istanbul ),1956年又发表了《阿德比耳寺收藏的中国瓷器》( Chinese Porcelain from Ardebil Shrine)。他以大维德收藏的这对瓶为标准器,对照土耳其和伊朗两博物馆收藏的几十件与之风格相近的中国瓷器,将所有具有象耳瓶风格的青花瓷定为14 世纪青花瓷。从此元青花受到全世界中国古陶瓷学者的重视和公认。中国学术界将这种类型的青花瓷定名为“至正型”元青花,这对瓶也被称为大维德瓶,成了公认的“至正型”元青花断代标准器。
大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是中国元朝时期的一个年份,也是青花瓷制作的黄金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青花瓷器的制作技艺达到了高峰,而且有很多不同款式和风格的青花瓷器被生产出来。
关于是否存在“开片”这种装饰手法,则需要具体考察当时的历史文物资料和现存实物进行判断。根据目前已知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结果显示,在大元至正八年及其前后几十年间所制造出来的青花瓷中,并没有明显使用“开片”这种装饰手法。但是,由于历史上许多珍贵文物因为战争、火灾等原因已经失传或毁坏,不能排除可能会有其他未知来源或保存完好的青花瓷件采用过“开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