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瓷器蕉叶纹区别
1、明早期洪武时期的蕉叶纹饰在构图方式上与元代相同,一种是一片蕉叶自成一个单元,另外一种是双层的蕉叶成一个单元,一前一后,洪武时期常用的是双层蕉叶组合。2、明代早期以后,官窑瓷器上的蕉叶纹饰基本停留在了永宣时期,而民窑上的蕉叶纹饰造型上都是在永宣时期的蕉叶纹饰上进行演变的,没有太多的创新,但是在蕉叶纹饰的大小上变化丰富。3、明代中期以后,装饰在不同器型、不同部位的蕉叶纹饰,形态各异、变化较大。用于颈部的蕉叶纹饰往往画得窄而长,且顶部十分尖锐;用于瓷器下半部分的蕉叶纹饰,因为底部圆而宽的原因,蕉叶会被压缩得宽而短。4、明代晚期的蕉叶纹饰构图组合是所有时期里最丰富的,在形式上有创新。
我简单列举清代的官窑,民窑款。 没法上传。
顺治 大清顺治年制 百花斋、望仙楼、梓桑轩、玉堂佳器、皇帝万岁万万岁、雅
康熙 康熙年制、康熙御制、大清年制、大清康熙年制 益友堂、如玉堂 同顺堂、尚志堂、绍闻堂、三元堂、美玉堂、中和堂、景濂堂、松年堂、朗润堂、慎德堂、世锦堂、晖吉、颖川堂、秋辉堂、永和堂、聚玉堂、御赐纯一堂、天宝堂、绿荫堂、仙鹤堂、彩玉堂、心逸堂、嗣德堂、吉庆堂、桂育堂、敦仁堂、天琛堂、德馨堂、益友鼎玉堂、听松堂、堂、宁俭堂、琳玉堂、淡宁堂、书锦堂、北庆堂、昭玉堂、惟善堂、白云堂、碧玉堂、安素堂、居敬堂、金兰斋、聚顺美玉堂、问心斋、还石斋、拙存斋、芝兰斋、松石斋、乾惕斋、宿云斋、寿古斋、怡玉堂、笔花斋、天禄书斋、调鹤闲轩、冶园、玉石居、常丰轩、复香轩、庆云馆、杏林轩、竹石居、水石居、青云居、水云居、逸居 春育主人珍藏、渭水翁程子受、松石制、中山人、宋药州、吴仲兴、商山仿古、善霞山人 晓山主人、庵、西园、萃文苑制、信友玉珍制、两来正记、 世代联芳、世德留芳 有美于斯、琴鹤相随 在川之乐、万寿长春 周元佐助、洪福齐天 福寿无疆、美玉千斯 万寿无疆、荆川美玉 永庆其珍、如玉珍玩 杏林春宴、兰芝珍玩 怀瑾、奇石鼎玉之玩 球琳琅于之珍、奇石美玉之珍、卞和三献之珍友昆连碧之珍、奇石宝鼎之珍、昆山美玉、文章山斗、长生永庆、润比琅于、禄在其中、世代文章、球琳珍玩、天、握瑜之珍、温润今古珍赏 博古雅玩、熙朝奇玩清雅古玩、若深珍藏爱乐长春、沦浪绿水宴乐长春、清赏、庆溪若深珍藏、康熙博古、清赏、慎、东壁西院、美玉雅制、友鼎玉珍玩、风流宰相家、玉殿传胪首唱、今陶玉治之图、留香雅玩、美玉、和益古玩、玩玉、宛玉、片玉、水石、雅玩、益友、石、集锦、琅琊天、丹臣、图案:如意、鼎、花、双鱼、花押等
明清瓷器款一览表
款名 纪年款 堂名款 人名款 吉语款 其它款识
年代
雍正 雍正年制、大清雍正年制 燕喜堂、庆宜堂、守易堂、希范堂、致和堂、养和堂、东园堂、堂、谦牧堂、世思堂、精雅堂、裕慎堂、欣赏阁、安吉居、青云居、百露堂、立本堂、园明堂、敬思堂、世经堂、朗吟阁、敦变堂、致远堂、椒声馆、古香书屋、浴砚书屋、亦庵、云在草堂、遣安书屋 孙睦宗、桧年、瑞锡琼制、冯宅、江鸣皋制、玉清雅制、耀华、藏器、歧博古制 千秋如意、华章珍日、寿山福海 清玩、天、茶具、图案:灵芝、笔、绽如意、花押、鼎等
乾隆 乾隆年制、大清乾隆年制、乾隆仿古 明远堂、敬慎堂、致远堂、曙光堂、彩润堂、养和堂、宝和堂、述古堂、旭华堂、惜阴堂、凝和堂、敬畏堂、嘉阴堂、彩秀堂、彩华堂、雅雨堂、乐静堂、宝恩堂、述德堂、陶成堂、珠树、 享叙堂、静镜堂、敦睦堂、椿荫堂、诚信堂、忠信堂、乐善堂、师古堂、致和堂、述德堂、宁晋斋、宝晋斋、百一山房、百一斋、啸园、红荔房、对屏山馆、东园、妙香馆、觉是轩、经畲斋、玉怀书屋、宁静斋、宁远斋、九畹山房、市隐楼、正谊书屋、文石山房 壶隐老人、瑶华老人、泉制、瞿宝珍、玉峰、陶成居士、唐英、陶铸、陶榷、石林、陶人、蜗寄老人、沐斋居士 山高水长、友昆连碧之珍、 雅玩、赏、玩玉、天
嘉庆 嘉庆年制 大清嘉庆年制 彩华堂、庆宜堂、志勤堂、诚信堂、一善堂、植本堂、懋勤堂、润碧轩、嘉荫堂、寿颐堂、春江花月楼、 永源成记、斋谷山人造、完颜氏 喜、福海藏珍
道光 大清道光年制 履信堂、聚庆堂、慎德堂、嘉荫堂、十花斋、百福楼、墨缘堂、约已堂、眉寿堂、古月轩、挂月山庄、行有恒堂、九思堂、静镜堂、精进堂、求谦堂、浩然堂、宁静堂、双连阁、绛月楼、臣德堂、敦厚堂、种芝堂、庆宜堂、珠林堂、公勤堂、经笥堂、乐古堂、惜阴堂、养和堂、退思堂、嘉乐堂、湛静堂、十砚斋、思补过斋、宝善斋、养性轩、竹韵山房、天云溪精舍、知不足斋、多福多寿堂 王炳荣、马衡积、陈国治、晓岗雅制、李裕元、懈竹主人、正斋主人、查小山制、敦朴冥制、醴渠自制 珠峰、沈恰如制、瞿之室制、香书屋、冶春吟馆、春江花月楼、睿邸清赏 爱莲珍赏 福英供奉福 分山小筑 天甫雅玩 句轩清玩 天
咸丰 大清咸丰年制 退思堂、履和堂、行有恒堂 陈祭器 太平太国千岁 国安、山高水长
同治 大清同治年制 同治年制 慎思堂、乐寿堂、耕读山房、竹雪轩、务本堂、诒谷堂 敬顺斋、慎静斋、体和殿制 李裕成 吉祥如意 燕喜同和
光绪 光绪年制 大清光绪年制 退思堂、大雅斋、嘉泰松轩、一善堂、长春宫制、春恰堂、甘泽堂、储秀宫制、玉海堂、慎德堂、世速堂、储秀宫制、原闻吾过之斋 熊氏壁臣仿古、乐道堂主人制、一百二十畦芍药园主制 永庆长春、清华珍品、长春同庆 燕赵悲歌之士、兴邑复古窑造、景德镇官窑造 、龙纹图记、秋季大操纪念
宣统 大清宣统 宣统年制 宜春堂
成化年制瓷器辨别,景德镇王掌柜认为必须先了解成化年制瓷器特征;
成化瓷的工艺特征:
器型特征:成化官窑以制作高足杯、酒杯、盘、碗、罐等小件瓷器为主,器型小巧俊美,做工极好。斗彩人物小杯、鸡缸杯、葡萄纹杯、葡萄纹小碟、天字罐等均为成化官窑代表作。
成化瓷胎体特征:成化官窑瓷器为明官窑之冠。成化官窑瓷有厚胎、薄胎两种,色如白玉,质地纯洁细腻。大部分为薄胎瓷,迎着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加上釉层肥厚,如羊脂玉一般。
成化瓷釉面特征:成化瓷釉面细润。青花瓷底釉微闪青色或略显灰青。乳白(甜白)具有羊脂玉般的质感,釉层肥厚滋润,光洁无瑕。但器物口沿下长有一圈轻微的积釉。
成化彩瓷特征:成化白瓷因所用瓷土是明代最好的,故白瓷品质极好,薄胎白瓷实为明代第一。成化白地彩瓷之所以著名是与成化白瓷的高品质分不开的。
成化又分:成化孔雀绿釉瓷、成化黄地紫彩瓷、成化白釉五彩瓷、成化釉里红瓷、成化青花红彩瓷、成化斗彩瓷等。
成化青料特征:成化青花瓷少数用苏料,故成化青花瓷中有的色调浓重近似于宣德青花瓷。成化中期改用国产品等青,也使用与进口苏料勾兑,形成了青花瓷本朝的色调——淡雅。因釉层肥厚,釉下青花纹有云雾般若隐若现的现象。
成化纹饰特征:常用的纹样有婴戏、高士、麒麟、三秋、九秋、秋葵、花蝶、团菊、荷莲、鸳鸯卧莲等,另有一些受佛教纹饰如长生莲、梵文、八宝等,也开始流行。宝相花、团花运用了对称、连续等装饰手法,是成化瓷新采用的图案化纹样。
成化瓷纹饰采用印、划、刻、绘画等多种技法,因彩瓷品种而异。斗彩和青花五彩多用双线勾画釉下青花纹,线条纤细。釉上天彩则用平涂法,色只有浓淡之分,无晕染手法。人物纹只画单色外衣,无内衣为衬,花鸟体型丰满,叶子长化成手掌状,无阴阳背向反侧,花朵只绘正面形,山石无凹凸之感,蕉叶顶尖略圆,莲瓣纹与旋转叠压的菊瓣纹边饰,用线圆浑。
成化底足特征:成化瓷常见砂底,其上有黄褐色或黑褐色的斑点,人称“糊底迷”;成化瓷圈足大多数画有两周十分规矩的青花线,上面的青花线纹色较淡,下面的较深。据此特征可作为明中期无款瓷器的断代工具之一。
成化瓷款式特征:成化瓷官款有“大明成化年制”、“成化年制”两种,用青料书写。还有一种“天”字罐。
真正的成化瓷器,近年来拍卖屡出天价,市场行情相当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望采纳,谢谢
民窑作为瓷业的主体,整体品质直观地反映着瓷业的兴衰。当下,我们作为标型学研习,时常可以见到众多实践型鉴赏高手面对林林总总的明清瓷器,他们总能敏锐地捕捉到制瓷工艺及绘画风格等方面特征,为器物作出精准的断代,并有理有据地讲述其历史及发展渊源。本文,笔者将通过对这件明成化庭院婴戏青花碗一己之见,简释其携带的基本信息。
首先,从纹饰意蕴看:此碗弧形碗壁纹饰构图疏朗有致,外壁绘两组姿态各异的婴戏纹,以叶脉清晰的芭蕉配曲廊、枝丰叶茂的柳树配曲廊相隔,其间点缀庭院小景。这种田园诗意般的画片是明代瓷画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它反映着古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画面绘相互嬉戏玩耍的孩童共十子,隐寓多子多福。只见他们动静结合,或独立、或两三相聚,伶俐的身姿、夸张的动态、欢愉的神情传达着孩童无忧无虑的天真浪漫。
古人传情达意、放笔直书营造的意境,带给观者清爽之气,令当下钢筋水泥都市中竞争激烈的人们羡慕不已;孩童面庞圆润、五官攒集脸心,头顶“天菩萨”发辫,身着“里外一件衣”,均有断代依据之说;就画片而言,堪称明中期民窑青花庭院婴戏图的代表作。梵文与其他优秀的传统题材一样,各个时期均有着各自的书写风格和特征。
其次,从造型工艺看:此碗匀称的造型、轻薄的设计、流畅的线条、规整的修胎、良好的烧结,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用手自上而下抚拭该碗,口沿较薄,厚度逐缓渐增,至足肩处达顶点,挖足过肩(外足墙高09厘米,内足墙高11厘米)的碗底厚薄均匀。圈足相对较大、较高,足墙与碗底九十度垂直,修足较规整,足底施满釉。北京翰海春拍拍品征集。张。壹巴叁,贰陆零伍。叁柒捌叁。整体呈现出既厚薄适度又坚实耐用的特征。不难看出,明中期碗的圈足基本已摒弃了明初敦实的小足,演进为直壁式或内收式圈足。造型美观、制作精致、胎体轻薄、修足规整、足底满釉已成为民窑主流风格。
第三,从釉面遗痕看:光润肥厚的面釉略闪青,因胎和釉收缩率不同,经五百多年洗礼,釉层已形成一定量的开片纹。换一个角度看待此工艺缺陷,这种岁月锻造的自然古朴之美已成为赏析鉴别的参考特征之一;青花发色较为沉稳、无晕散现象,浓处凝结有深入胎骨的凹陷黑褐色结晶斑。这种看似与宣德晚期浙赣两省产青料相似的发色特征,与成化平等青亦称陂塘青淡雅的发色有本质的区别。难怪有师友认为是成化早期苏料与国产料配制的混合料,此观点有待进一步推敲,以求取得共识;另值得一提的是,画片沿用明早期软笔“一笔点画”写意技法,而非成化朝以及后世常见的细软笔或硬笔“双钩填色”技法
总而言之,明清民窑相对于官窑的鉴识较为复杂,所以在我们研习时须将器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中严谨而科学地综合分析,只有细心观察、反复揣摩才能获取更多信息和心得,破译更多历史密码。
古瓷片价值昂贵,成为很多收藏爱好者的新宠,那么你知道瓷片有哪些收藏的价值吗下面为您精心推荐了瓷片收藏,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瓷片收藏
古瓷片有传世完整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凡历史上生产过的瓷器,都会因最终破碎而产生瓷片,而传世完整瓷器因为改朝换代、兵荒马乱,有些器皿已不存世。如景德镇前些年在施工中,掘出了大量的官窑瓷片。因当时是集中掩埋,今日拼出器型后,发现无论是造型、纹饰还是发色,仍发现很多迄今为止,世人所从未见过的东西,甚至,有的制瓷技艺早已失传。如以往一直认为孔雀绿釉制品以明宣德朝为早,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在元代遗址中发现了基本可复原的元代孔雀绿地青花研盒等古残片,证实了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中部出土的孔雀绿釉玉壶春瓶是元代制品的推断确实可信。而2005年北京西城区毛家湾1号发掘出全国最大瓷器坑,瓷器残片近百万片。瓷片显示当时有些器皿采用不施釉手法,此种技术目前已失传。
故此,古瓷片有作为历史“标本”的意义。初学者拾捡不同年代、窑口、图案纹饰等的古瓷片,通过观察、对比,再结合《中国陶瓷》等理论书籍,学习瓷器鉴定长进就会很快。一些资深瓷器藏家,多年来也是“瓷片不离手”。北京藏家白明,收集的古瓷片不仅量多且来自全国不同的窑口,还建起了“睦明堂瓷片标本博物馆”。其中有些珍稀的瓷片,当初得来的价格,皆高于一般完整器。笔者所在的浙江湖州,个人或群体古瓷片展览也不时举办。如,今年2月20日,湖州8位藏家联合展出了他们收藏的500余件精美古瓷片,既有“瓷之源”的德清窑原始青瓷,也有唐代长沙窑,五代越窑,宋代的定窑、汝窑、官窑等“五大名窑”以及明代的青花等。一枚枚“文明的碎片”,带有先民使用的“文化体温”,闪耀着作为原始瓷发祥地之一的湖州及国内各地民窑先民的智慧和创造,也以独特的载体传播着中国的瓷器文明。5月10日,“积微居”收藏明清青花古瓷片也在湖州衣裳街古城区展出。
古瓷片收藏在近年来的一个“命运转机”,不仅是收藏群体扩大而带来的标本之需,更在于它因为精致小巧,蕴含货真价实的文化价值,从而被制成时尚的“工艺品”。
最早是在2010年以前,笔者就曾在江苏扬州文物商店内,看到了诸多晚清浅绛或民国新粉彩的人物瓷片,被机器切割、打磨出更完满的“画片”,通过包银制成种种挂件或饰品,既可佩在胸前,又可挂钥匙串。如此,这种古瓷片饰品,很好地诠释了“传统与现代”完美而经典的结合。而其时的售价,也只在数百元之内。
事实上,以古瓷片做饰品,很多年前就在日本风行。佩戴它,不但风雅、时尚,而且也很有“文化”。日本人对中国古代文化包括陶瓷很推崇,宋五大名窑的单色釉瓷片,本身很珍贵,“输入”日本的就更少。他们以金银包裹镶嵌,在市场上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而在更早的清代、民国,以钧窑、汝窑瓷片嵌入黄花梨或酸枝木内之挂屏,也时有所见。玩家马未都称其第一件上档次的藏品,就是一组钧窑瓷片挂屏。
近一两年,笔者在长三角很多城市的古玩店、文物商店,开始更多地发现此类古瓷片“工艺品”的显现。一些高古瓷如宋五大名窑或龙泉窑等,瓷片按原来“出土”的模样见售;明清有文字、图案的青花粉彩或单色釉的瓶底碗底盘底,被打磨后售卖;一些人物、山水、花鸟的瓷片,尽可能地“撷取”完整图案而制成挂件、饰品;硕大的残件被镶框做成更大的上墙悬挂“工艺品”……古瓷片获得了“新的生机”。来来去去的购置顾客,不仅有收藏爱好者,也有时尚的年轻男女。
在保证具文物级价值的古瓷片发现后,能上交国家的前提下,古瓷片制成“工艺品”的潜力很大。相对于一般的创意产品、现代文化产品,具有资源不可再生、积淀深厚历史文化信息特性的古瓷片“工艺品”,还有待更深入广泛的开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随着国民文化修养的进一步提高,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更加深入,此类古瓷片“工艺品”必将在市场上“更红”,更时尚、风雅、体面。而散落街巷、乡野的古瓷片,必会有更多人在业余时间去搜罗、找寻。古瓷片的春天,会因此而更灿烂,散发出浓郁、盎然而深远的文化馨香。
瓷片收藏的现状所谓“瓷片”,就是瓷器破碎后产生的瓷器残片。产生瓷片的原因很多,中国制瓷历史悠久,历代瓷窑在烧制瓷器的过程中,都会产生出大量的残次品,这些残次品的命运就是被打碎埋入地下。特别是古代官窑瓷器,生产时都有专门的官员监督制作,不论成品多少,只要选出官家所定数量,其余瓷器都要全部打碎深埋。另外,我们的先人由于陪葬及日常生活中的损坏等原因,也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瓷片。瓷片虽然残缺,但它的制作、绘画艺术等一如完整瓷器,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瓷器工艺水平,因而也有着比较高的收藏价值。而且,瓷片往往还是瓷器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瓷器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
藏界收藏瓷片者历来不乏其人,但一直没有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筑施工高潮迭起,很多深埋地下的瓷片被从地里挖出,被一些有心人发现,于是出现了“瓷片一族”,瓷片收藏遂成为古瓷收藏的一个热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各地逐步出现了古瓷片交易场所,而其中尤以北京、南京、郑州等一些古城为胜。北京的报国寺、潘家园也是瓷片交易的重要场所。不少大中城市还开设了专门鉴赏、研究瓷片的沙龙。北京甚至还有专门收藏和展览古瓷片的睦明唐瓷片标本博物馆。当今,江河之畔、工地上下,乃至遗址周围,处处可见“瓷片族”们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