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中国古代陶瓷器装饰的表现手法
陶瓷装饰艺术初探 陶瓷装饰艺术是中国工艺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彩陶文化到汉代瓷器装饰,采用绘画、刻划等技法,以弦纹、水波纹、几何图形。唐宋时期开始,采用彩绘颜料在瓷器上装饰。景德镇陶瓷,从现在发现的古瓷资料中,已有定论的是五代时期的青瓷,以釉色为主要装饰。宋代出现了大量的刻、划、印、雕花装饰;元代青花瓷是景德镇陶瓷彩绘装饰的起源时期,历经明、清、近代,到现代陶瓷装饰,经过了漫长的历史长展阶段。千百年来,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从装饰艺术实践中,创造出多彩多姿的装饰技巧,各种奇妙的表现手法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陶瓷装饰艺术,既是美化陶瓷的需要,反映人们的审美需求,也是人们追求理想,向往幸福生活的表达形式。用线条、色彩,表现人们的劳动生活、抒发心中的情感、寄托理想和情操。从原始社会的岩画、青铜器、砖雕石刻到居民建筑上的木雕壁画,从古代石窟造像到庙宇教堂的彩绘,都属于美化环境、创造美感的艺术行为。人们在观赏彩陶艺术、岩画石刻时,就会发现,远古时期的艺术表现是以装饰性的绘画表现的。粗犷、古朴的风格,产生出别致的情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陶瓷装饰也在不断提高,以丰富的内涵,多种风格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内容。在民族艺术发展的进程中,陶瓷艺术作为其中的一种形式,体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崇尚追求,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念的变化,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 艺术表现手法,在陶瓷装饰上的发挥,显示出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文化修养,也显示出时代艺术的特色。景德镇陶瓷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悠久的历史,而给人们以审美情趣和生活需求的满足。博大精深的陶瓷文化艺术,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成为一门高深的学向,我们从事陶瓷艺术装饰工作,首先就要了解陶瓷文化史,懂得陶瓷装饰的来龙去脉,掌握装饰构图的基本法则。如果只停留在能画好瓷器的阶段上,是不够的。不了解陶瓷装饰的内涵、手法、技巧,绘画表现就很难达到较高的水平,也产生不了艺术个性,只能是依样画葫芦,亦步亦趋。 我国有六千年的文明史,民间艺术丰富生动,反映了民间文化风俗,有很高的成就。陶瓷装饰中最早的是新石器时期的彩陶。陶器的彩绘装饰,不仅给后来的青铜器饰纹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瓷器、玉器等器皿的装饰雕刻。彩陶,是用红彩、黑彩、白彩等颜料在陶器上装饰花纹的,最早发现于河南淹渑池的仰韶村, “仰韶文化”因此而天下闻名,彩陶器装饰图案有圆点、钩叶、三角、弧线等几何纹样,造型美观,线条匀称流畅,图案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工艺美术品虽然种类繁多,表现手法不同,但是,归纳起来,不外乎造型、装饰、材质的各异。造型有两种,一种是器型设计,躬一种是装饰形式的绘画表现。器型的制造形态和装饰的手法形式,又分为立体形态和平面展开两种情况。造型、装饰,立体、平面,构成了工艺美术作品的基本要素。造型优美的花瓶、茶壶、瓷雕,如果不加以装饰,也可以出现材质、造型美,但是,比较单调,一览无余。陶瓷装饰就是利用造型的各个部位,进行协调的美化,和阶地把造型与画面装饰融为一体。并不是所有的装饰绘画都美,如果装饰形式、纹饰与器型不协调,一味以荒诞、古怪、散乱的色彩在陶瓷器型上涂划,不仅产生不了装饰特色,反而会破坏原有的材质、器型美。陶瓷装饰艺术就是讲究美的表现形式,科学、合理地装饰布局,通过艺术装饰来衬托材质美,给人以美的享受。 陶瓷装饰,分为图案装饰和纹样装饰两种基本形式。图案装饰以规整、概括、对称、对比等构成要素来美化陶瓷;纹样装饰则包括写意、抽象、变形夸张等多种形式的装饰形式。不论是图案还是纹饰,都有其装饰规律和表现形式,两者和谐地融为一体,展现了装饰图案和纹饰的创作手法。线条、细点、块面、图形等都是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陶瓷装饰图案,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周围各种事物经常接触、认识,经过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而逐步描绘、创作出来的。大自然由,就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太阳、月亮的圆、缺,火焰的光茫,山的形状、水的波纹,鸟的飞翔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们就把这些头脑中的印象变成图形,在陶瓷、木材、金属等载体上表现出来,成为美妙的图案、纹饰。 陶瓷装饰在漫长的发展、形成过程中,经过陶瓷艺人和陶瓷艺术家的艺术实践,不断提高了对美的形态的认识,从摹仿到写实,再由具象到意象、抽象的变化过程中,人们掌握了美的构成形成规律,发现了在装饰构图中的多种手法。 用变形、概括、均衡,协调等手法装饰陶瓷,已成为人们常用的形式,变形是把物象的形态加以改变,用放大、缩小、扭曲、夸张等方式来组成图案,集中体现了物象的形态特征。概括是对自然界的物象进行提炼,成为适合器型的装饰图样,产生出简洁、明快之感。均衡有对称的美感,协调中包括均衡、对称、和谐、整齐,体现了特定形式的法则。 追求丰富的构图形式、稳定均衡的画面感,是陶瓷装饰图案的主要特点,给人以丰满、舒畅、充实的印象。在构图方式上,常用重叠式、展开式,开光式这三种形式。 重叠式:画面布局以器型的中间部位为主题,以多层次的图案衬托主题画面,可以有六到八层。在元代青花瓷上,常用重叠式构图,画面层次繁多,层层重叠,多的达到十层。这种装饰形式往往把陶瓷从口沿到器底层层用图案装点, “密不通风”。其长处是布满图案,构图繁密,密而不乱。但是,也有闭塞感,没有空间。 展开式:以长卷式的构图方法,向器型左右延伸展开,适合表现丰富的内容,同时,也显示出主题情节的连贯。现代陶瓷装饰多用展开式构图,以国画表现形式的画法。可以使作者尽情地在作品展现出情感、才智,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开光式:传统陶瓷装饰中就常用“锦地开光”形式,现代陶艺装饰,又发展了“砂地开光”等新形式。开光的形式有圆形、方形、扇面形、菱形、瓷片形等多种。开光式构图往往把连续图案变成分散的局部,又把各个局部装饰图案连成完整的气势,统一的主题。采用“开光式”构图,可以灵活的利用错落有致、疏密结合的多种画面,来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产生奇妙的表现效果。 运用这三种构图形式,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突破常见的空间位置,把不同季节,不同空间的形态、物象,构成一个画面主题。采取散点透视法,根据作品的内容需要来组织、安排画面。把周围与中心结合、衬托,使不同的画面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在陶瓷艺术创作中,我经过探索,学习、借鉴老一辈陶瓷艺术家的经验,有了一些体会。我喜欢画有装饰性的画面,在人物画中,常用带变形色彩的图案来装饰瓷艺作品,以穿插、对比、衬托、呼应、夸张的形式,来表现出有新意的艺术形象。 穿插:一件陶瓷艺术作品,往往具有较丰富的内涵,构图平板,就缺乏生命力。用穿插的形式构图,就能使画面生动,出现活力。在人物画中,以古代瓦当的形式组成的篆体书法、与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山石、树枝等错落有致地穿插在一起,使画面动中有静,书画结合,有较强的环境烘托作用。在“童趣”这件作品中,我采用人物与景物,竖形与圆形,纹饰与文字穿插的构图方式,使画面显得比较别致,又有民间风俗文化的内涵。 对比:动与静、虚与实、疏与密、大与小、人物与动物、山峰与流水等不同形态、不同位置的对比,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反差印象,用对比法构图,既在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花鸟画中,常用飞鸟、蝴蝶等动物与花卉组合在一起,形成动与静的对比,也就是使画面产生动感。不同的形态、不同的图案可以装饰在同一个画面,在对比中求统一。 衬托:与对比有相似之处,以环境衬托人物的身份、性格、心情,以块面衬托线条,以色彩衬托形象,以月亮衬托夜莺,可以起到强化主题的作用。浓墨与淡彩,勾线与晕染,局部与整体,都能起到衬托效果。 呼应:上下、左右、前后、横竖的不同角度的图案,有机地形成协调、平衡作用,就形成了呼应关系。在“荷韵”新彩瓷瓶中,我彩用式笔与写意、小鸟与花草,莲花与荷叶相呼应的方式构图。在色彩的安排上,把红艳的莲花与素雅的荷叶构成呼应对比,较好地表现了“韵”的主题。鸟的飞翔、呜叫产生声韵,花、叶的线条、色彩体现出雅韵,韵味是需要品赏、琢磨才能感觉到的。 夸张:变形处理的形象,扩大其局部结构,打破比例和常规和概念。用夸张的方式来表达作者的创作观念,不仅是现代陶艺的常用手法,古代工艺美术作品中也有。我喜欢在仕女画中,用夸张变形的形式来作为装饰。女性的特征是肩窄、腰细,把仕女画成宽肩、丰腰,也能成为一种美感。细颈、宽脸、樱桃小口,是我画仕女时常出现的变形。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如果是这种形态,不会给人以美的印象。但是,在陶瓷装饰中,却不必拘泥于写实。在“闹花灯”这件陶艺作品中,虽然画的是传统仕女,人物的装饰中,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眼与鼻的距离拉长,手缩小,眼细长,衣纹简洁,以装饰性为主要特征。正月十五闹花灯,是民间传统文化风俗,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于采用了夸张变形手法,传统题材中呈现出现代艺术意味。 在青花瓷绘制时,很讲究虚实关系,要求画面与空白的位置要协调,这就是“水路均匀”。陶瓷的空白“水路”,往往是画面的组成。经验丰富的陶瓷艺术家,能很熟练地把空白与画面相联系。虚、实相生,疏密有致。在“荷塘飞雀”作品中,采用了疏朗的构图,瓶体的上部,仅点缀了几只展翅飞跃的山雀,大面积的空白处理,展现了“海阔天空”的浩茫无垠。与莲花、荷叶相呼应的瓶体下面,以空白显示出水塘,其间勾画出几条游鱼,这样,就使画面出现了盎然生机。通过空白处理,不仅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而且体现出材质美。通过材质与装饰相衬托,较好地体现了装饰的美感,恰到好处地把握了画面与空白的关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在瓶底书刻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
才子方文山一定用心研究过这些青花瓷,才能写出这么美丽的文字。看到这些文字,如看见古人绘画时的心情意境,以及那山那水那人物的虚无缥缈。青山依旧在,古人已无踪,我们只有从这些山水之间,体会当时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序言:山东的一个老人在45天的时间里边在瓷片上刻出了万里长城的画卷,这个老人之所以能够做出如此精湛的画卷。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老人声称自己的家里祖祖辈辈的都是做陶瓷行业的,所以都受到家庭的影响,导致这个老人在小的时候也会想在瓷片上雕刻出不一样的图案。而这个老人就直接在瓷片上能够雕刻出万里长城的模样,同时仅仅只用了45天的时间。再看到这个老人手拿上锥子和锤子慢慢的进行敲打,能够把一块块瓷片敲打出不一样的图案。
老人用45天在磁片上刻出万里长城这一个老人由于在小的时候受到了祖祖辈辈的影响,导致这个老人也都比较喜欢瓷片设计。而这个老人在雕刻瓷片的图案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想象的进行雕刻,在突然一次的想象过程中,这个老人直接用45天的时间里面掉出了万里长城的图案。雕刻出来的图案也是非常的精美,引发了很多网友的赞叹,感觉这个老人的手法真的是非常的精湛。
老人精湛的技艺可想而知这个老人在雕刻万里长城的时候,虽然说仅仅只用了短短的45天,但是这和老人长时间的练习是离不开关系的。可想而知,她在生活中没事的时候,也总是会喜欢雕刻出不一样的图案设计。不光可以在盘子上进行雕刻,也可以在花瓶上进行雕刻,慢慢的经过锤打,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练习的。
雕刻出来的图案很精美这个老人雕刻出来的图案都栩栩如生,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同时老人的收入也是非常的高。因为老人这样的一份手艺也是需要传承下去的,也引来了很多年轻人的向往,想要纷纷学习这一个手艺。而这一门手艺看似很简单,但真正实际操作的时候才能够意识到里边的复杂性。
元朝时期出现的蓝色和白色抛光红色,使中国进入了陶瓷装饰艺术的新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悠久历史中,任何类型的装饰都可以达到蓝色和白色陶瓷的效果一样大传播深度。明朝蓝色和白色瓷器的顶峰确实存在,制造技术正在传播到近东、日本等国家,最后传播到欧洲。尽管蓝色和白色瓷器的生产和发展与此相关京津,首次使用钴氧化物着色装饰绘画,首次出现在近东。
早在9世纪,美索不达米亚梅苏地区也生产陶器,这是第一个覆盖一层氧化锡的矩阵它含有不透明的白色玻璃,然后表面光滑,表面带有氧化钴作为图形颜色,甚至在烤窑中的图像也带有美丽的蓝色。青白色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区别在于原材料不同的是,它使用抛光陶瓷不锈钢,在高温射击后,抛光的良好组合,描绘出清晰反映图案的图案。
根据考古发现,唐代早期以钴为装饰物,钴为装饰物,蓝色和白色出现的早期过程很长。在元朝,蓝色瓷器白衣在京东、江西、江湖、江西、浙江等地推出,是京东生产力和质量最高的地区。京东地区在宋代以当地蓝白色瓷器为基础。
为了发展陶瓷业,元朝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方法,除了建立行政机构外,拥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非常重视消除所有学科的裁决。工匠,他们执行“基因系统”的技能,甚至是专业生产,但也有特殊的继承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