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狂野的小熊猫
高兴的小鸽子
2023-05-03 07:11:12

龙泉窑鬲式炉研考

最佳答案
霸气的小懒虫
善良的导师
2025-08-26 14:10:56

鬲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最早为灰陶,主要用途是煮食器,其三足硕大空心,接触火力面广,热效率高。至三代青铜器出现时,民间仍以鬲作为煮食器,而青铜鬲则作为主要的祭祀礼器存在。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 在龙泉窑烧造史上,鬲式炉占有重要的位置。龙泉鬲炉从南宋中早期开始出现,一直到元中晚期,延绵不绝。相对于同时期其它窑口的鬲炉来说,龙泉窑鬲炉无论是在制作工艺还是审美价值上均高一筹! 南宋与金隔江而治153年,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经济发达,宋代诗词、书画等艺术达到了历史的巅峰,陶瓷作为这些文化的载体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可谓名品迭出。有着极高艺术造诣的南宋帝王和文人墨客对瓷器的文化内涵及工艺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龙泉窑作为南宋规模最大、工艺水品最高、文化形式最丰富的窑口,自然最受权贵阶层的重视。宋代尚古,礼器作为陶瓷形制的最高形式在龙泉窑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拓展,鬲、觚、琮、戟、鼎、簋、壶、匜、尊等在龙泉窑都有烧制,毫不夸张地说,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历史上产品最齐全的窑口。 在龙泉窑烧制的各种礼器中,鬲的烧制量最大、工艺最精,受到历朝历代收藏者的青睐,成为南宋龙泉窑礼器的象征。 南宋龙泉窑鬲炉的起源及历史文化内涵,在诸多书籍、刊物、杂志、网文均有详尽介绍,这些推介一方面使得收藏者对鬲炉的重视程度提高,但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市场上鬲炉仿品的生产,收藏者很容易中招。收藏之乐,首在求真。试想,一件赝品拿在手上,来谈文化、说历史,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岂不贻笑大方? 对于收藏者而言,付出的是经济和精神双重代价的。为帮助大家辩伪识真,提高眼力,于此文中略去文化历史、艺术感染、美学用途之类辞藻、 真伪鉴别之基础准确,分辩龙泉各窑口产品,特别是溪口窑与大窑的区别。 南宋龙泉窑的主力窑口分别为大窑、溪口、金村、湖山四处窑群。 先来分析金村窑。金村窑始烧于北宋早期,分别以越窑、耀州窑、婺州窑为模仿对象烧制瓷器,至两宋之际形成龙泉窑中独特的文化及工艺,其薄釉类产品一直烧制到元早期。金村窑烧制的炉类产品多仿青铜供器,基本不烧非鼎式礼器,鼎式炉类是金村窑供器的代表,而鬲炉则不曾烧制。考察金村窑的出土及窑址,没有发现鬲炉的烧制记录。 因此,鬲炉的烧制,只归结为三个窑口:大窑、溪口、湖山。 在南宋早期,无论溪口及大窑均不烧制鬲炉,如果一定要说有的话,那只能在大窑的叶坞底、岙底一带。这个时期,朝廷曾在这里烧制过一些黑胎、灰白胎类瓷器,并引入了汝窑的釉素烧工艺,开始出现礼器,釉面形式有开片与不开片二种。 关于这个时期的鬲炉,我们大可不必考量过多,一是产量极少,二是极少有出土完整器。所以,龙泉窑鬲炉出现的准确时期应该在南宋早期偏晚。对于一般藏家来说,比汝窑量还少的东西,知道有这个烧制历史即可,因此我们不作深入探讨。 如果把现在的工业30转型为40来作比喻的话,南宋釉素烧及素面简约审美的内涵转变就是同样的道理。在南宋中晚期,这种实质性的转变达到了 。厚釉、简约的审美形态下,开始大量出现礼器的烧制,这当中鬲炉烧制量是最大的。不同窑口、甚至同窑口不同窑头都有不同的烧制工艺,这就为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排除金村窑后,我们就各个窑口及窑头烧制鬲炉作细致的分析及对比。 大窑烧制鬲炉之风格及特点: 一是以枫洞岩为中心的岙底-垟岙头; 二是叶坞底-湖山(早期)。 (1)岙底和垟岙头两窑头距离很近,产品风格也较为接近,这里归为一种。枫垟风格鬲炉产量高,特别是岙底,普及性较强。外形尺寸跨度较大,最小的只有6cm,最大的可达19cm之上。釉色所呈带有偏绿的粉青为主,当然,我们说龙泉一窑千面,其中不乏黄釉、灰青产品。釉面有开片与不开片两种。枫垟风格鬲炉开片均为自然开片,粉青开片多为过烧引起,黄釉开片多为欠烧过度引起,开片形式有多样,没有像哥窑一样工艺开片的性质。 从炉形上判断,大窑的枫洋风格外形有两种:一种是高足,一种是矮足。高足类较矮足类三足往外撇的角度较小,口沿与炉肚的过渡即直立的颈部相对较高,比较挺拔,出筋给人螺旋式上升的感觉,极少直立到口底;矮足类三足相对外撇角度大,重心较低,出筋直立,给人感觉稳重。高足矮足各有所长,各有各美。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大口径鬲炉多出现在高足类产品,矮足类的大口径鬲炉极少见。 (2)叶坞底-湖山类鬲炉。湖山窑虽然地处遂昌境内,但其烧造龙泉窑瓷器的历史非常早,在北宋时期的产品质量已经与金村窑相当,在南宋中期大器主要以叶坞底为流派,晚期以溪口为流派,与大窑、溪口互动非常密切,之间工匠交流也颇为频繁,产品质量相当高,是龙泉窑的主要窑口。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湖山窑藏品非常多,一般都被藏家看为大窑或溪口产品。 溪口窑在南宋中期开始烧制,一直延续到元代中期后,主要分两个类型产品: (1)常见类溪口窑鬲炉的基本形式:溪口窑烧制时间晚于大窑,始烧时间在南宋中期。据我们观察其烧制工艺,应该是大窑叶坞底的沿袭,但工艺上引入了南宋官窑的手法。大窑在南宋早期有一个单次施釉的北宋工艺过度期,而溪口起步则已经非常成熟,大多数产品均使用官式釉素烧工艺,这也印证了哥弟窑分家的传说。 溪口窑南宋中晚期烧制的鬲炉形制大致有二种:一种为溪口特有的,体现在炉肚与口沿下方的过渡肩比较斜。三足偏细,足的高度处于大窑高足与矮足之间,我们称之为中高足,这种中高足是溪口的普遍形制,给人巧而挺拔、细腻大气的感觉,大号直径在13-15cm之间,口沿平而上翘,大号鬲炉出筋仍然有与大窑同样的螺旋式上升感觉。 南宋溪口鬲炉釉面几乎都开片,开片类型与大窑有很大区别,釉素烧双层釉的立体哥式开片非常具有特色,大片开透双层釉质至胎骨,小片仅开一层釉,错综间杂,层次丰富。 釉色、釉质与大窑区别也非常大,普遍呈淡粉白色粉青。 溪口窑另一个特征为高温烧制,多呈半失透或玻璃釉。玻璃釉多在元早后出现,这是窑温控制水平下降之故。这个时期的胎由于瓷土细致,淘洗,长时间的露天存放,胎土铁质基本流失而呈白灰状,露胎部分呈淡米黄,护胎釉露出处呈米黄和淡红。 溪口鬲炉均为施护胎釉后修足,因此,绝大多数足端有窑沙粘连。 (2)溪口窑在瓦窑垟周边草灰一带也烧制鬲炉,口径很小工艺水平,开片类似于我们俗称的哥窑式开片,胎偏灰,三足通气孔在炉内一刀式和全敞式,溪口其它窑头则采用内腔圆孔式通气孔及全敞式,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早中期,无论大窑、溪口,都在炉内腔开通气孔,由于瓷土露天堆放时间短,淘洗工序简化,胎泥含铁量高,窑红经常从釉面冲出。 另外要说明的是,鬲炉三足加辅首的一般都是元代产品,像这类鬲炉从窑址考察结果可以证实这点! 真伪鉴别之经验 经过上述分窑口、分窑头的鬲炉制作烧制工艺特点及区别,我们得到很多辨别真伪的方法及经验。 这里列举几种仿品常见类型类型: (1)张冠李戴型:这种现象比较多见,常见的有胎釉混乱,比如溪口的形大窑的釉,溪口的开孔大窑的形釉;窑头混乱,叶坞底的胎岙底、洋岙头的釉。这种混乱相搭的现象非常普遍,如果对窑口、窑头不熟悉的玩家很容易上当。 先观察它的胎釉、三足形制、足端露胎处显示叶坞底特征,但如此亮丽的粉青釉色多出于洋岙头,少量出于岙底,叶坞底无此釉质。大口径但出筋不符合南宋的传统工艺,典型的高仿器,属于窑头混搭型。再如开孔在内腔的南宋鬲炉上着大窑釉,甚至不开片,这是典型的窑口混搭型。此处要说明一下,元代溪口鬲炉要除外。元代溪口釉除宋元之际粉青偏绿外,开片与南宋高峰期还是比较一致的,元早不开片釉面与大窑非常近似,这个不可贸然否定。还要从胎红、窑渣、光感等多方考证。 (2)时间穿越型:比如典型的南宋造型,釉色发龙泉青色。 所谓龙泉青釉色,是指元代晚期后出现的釉色。在元晚以后,龙泉窑为了降低成本采用了一次性上釉一次性烧成的方法。由于南宋配方的失传,元明配方大都在烧成后呈青绿色,给人感觉瓷实,缺乏玉感。中级仿品、日本仿烧品往往采用这种类型釉浆。宋元明间的胎、釉、形相互穿越也很常见。消化掉前述窑口、窑头、不同时期的工艺特点的内容后,经过多看、多比较,会有实战心得。 (3)画蛇添足型:这种类型较多地表现在「 ”画水线”上。南宋-元早龙泉窑鬲炉,几乎全部采用釉素烧工艺,当在烧制粉青釉色,需要略欠烧的温度,这个温度大概在1220-1245之间,此为粉青正烧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下,第二层釉是不会把第一层釉覆盖的,所以经过800年左右的自然腐蚀,釉釉交接、胎釉交接会产生腐蚀,即我们俗称的吃土。当然,如果温度过高,第二层釉把底层釉覆盖,第一层釉在第二层釉突出一圈也会偶然产生吃土。 正常自然形成吃土钙化是随着三足釉流挂不规则的、不经意的自然线条,吃土类型是点状发散,而「 ”画水线”则是用耐腐蚀针状工具用氢氟酸画上去的,线条生硬、点状成块,用手轻划则有明显感觉。 这里需要着重说明一点:南宋鬲炉除了三足端容易吃土,在口沿反面也非常容易产生水线,吃土多发点还有开孔处、突出薄釉处、口沿。 还有其他几种画蛇添足类型,如用现代化学原料釉烧成的现代单层工艺开片,类哥窑片、宋代鬲炉三足加辅首、大窑形上部,而下部官式乳钉足等等,令人啼笑皆非。 当然,光感、手感、重量等常规鉴别方式也必须同时使用。 总 结 从前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如下龙泉窑仿品概率分布: (1) 岙底-洋岙头仿品:多 (2) 叶坞底仿品:少(不开片) (3) 湖山窑仿品:无 (4) 溪口窑南宋高峰仿品:极少(不开片) (5) 溪口元代仿品:少量 龙泉窑仿品分布区域主要在龙泉市内、龙泉宝溪、木代口,烧制方式为气窑,南宋仿品都用纯手工拉坯,元明大宗仿品采用高压注模(高端仿品依然手工拉坯)。各位藏家有机会可以实地考察,多看多接触,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大家对龙泉窑的认知程度逐年提高,部分仿制高手开始向工艺品瓷转型,仿品数量、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龙泉窑烧制鬲炉时间跨度长、种类繁多、参与烧造窑口多,在各类器形中的鉴定是难点之一,大概有以下三点原因: 玩家接触不同类型、不同窑口的鬲炉少,很难形成系统的、连贯性的专业知识。 大多藏家只能接触窑址瓷片,这和出土整器有不少区别。 网上、市场上赝品充斥,而大多数店家、买家自己也不一定有很专业的水平,卖家玩家只能新老靠猜、买卖靠拼的非理性买卖行为。 出土一部分真品状态和窑址片不近似则无人敢识,人云亦云。有的心术不正的卖家甚至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从中牟利。这种局面在国内已经持续很久,严重扰乱了藏家的耳目,阻碍了龙泉窑的收藏热情。希望各位藏家理性鉴别!

最新回答
彪壮的山水
俊逸的香菇
2025-08-26 14:10:56

中国真正的瓷器出现是在东汉时期(公元23-220年)。首先是在南方地区的浙江省开始出现的。浙江绍兴上虞县上浦小仙坛发现东汉晚期瓷窑址和青瓷等。从显微照相可见,青瓷残片釉下已无残留石英。这种釉无论在外貌上,或是显微结构上,都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原始性。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标准了。

东汉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81年) 南方青瓷的生产,如浙江越窑等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绍兴、余杭、吴兴等地也都设有窑场,形成独自的窑系。浙江是中国最早形成窑系的地区,其原因可能与这里是中国瓷器的发源地、制瓷业特别发达有关。

越窑生产青瓷与黑瓷,到西晋晚期也生产青釉褐斑瓷,即在器物的主要部位加上褐色点彩,以打破青瓷的单色格调。

三国时越窑的产品胎质坚硬细腻,呈浅灰色;釉汁纯净,以淡青色为主,黄或青少见;器型有碗、碟、罐、壶、洗、盆、钵、盒、盘、耳杯、香炉唾壶、虎子、水盂、泡菜坛等日用瓷。西晋时又出现了了扁壶、鸡壶、烛台和辟邪等新产品。

南朝时佛教盛行,瓷器上多以莲瓣或莲花作为装饰。从三国到隋统一前的数百年中,以越窑为代表的瓷器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它的品种繁多,式样新颖,已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不可须臾离开的用具。

北方瓷器的出现要晚于南方,大致是从北魏晚期到隋(公元581-618年)统一前的近百年中发展起来的。北朝青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罐、壶、瓶、盒等,多为日常用品,陈设品较少。莲瓣罐是北朝典型产品。

北方瓷器生产虽晚于南方数百年,但它一旦掌握了青瓷生产之后,便迅速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工艺水平,并结合北方的人文特点,导致了白瓷的出现。白瓷是由青瓷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区别仅在于胎、釉中含铁量的不同。瓷土含铁量少则胎呈白色,含铁量多则胎色较暗,呈灰、浅灰或深灰色。

就瓷器本身的发展而言,是从单釉瓷向彩瓷发展的,无论是褐绿彩、白地黑花、青花、釉里红,还是斗彩、五彩、粉彩或珐琅彩,都是以白色为衬托,来展现各种色彩的艳丽与美妙的。所以,白瓷的产生,对瓷器的发展有及深远的影响,至唐代已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

北齐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器,是而今已知时代最早的白瓷器,有碗、杯、三系罐、四系罐、长颈瓶等。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均有较大的发展。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并称于世的现象。

元代(公元1279-1368年)是中国瓷器生产承前启后的转折时期,在很多方面都有创新和发展。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帝国在江西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为景德镇瓷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并为其在明清两代成为全国制瓷业中心和饮誉世界的“瓷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元代景德镇在制瓷工艺上有了新的突破,最为突出的则是青花和釉里红的烧制。青花瓷一般指的是由钴料作为呈色剂在胎上作画,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白地蓝花的釉下彩瓷。青花瓷充分体现了中国的民族特色,它一经在景德镇出现,就以极旺盛的生命力而迅速发展。

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瓷器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景德镇作为“瓷都”的确立,使景德镇窑统治明清两代瓷坛长达数百年,直到如今。当时,各种颜色釉瓷和彩绘瓷是景德镇制瓷水平的突出代表。

扩展资料:

瓷器分类:

1、最早素瓷依照颜色分类,有青瓷、黑瓷、白瓷三种常见颜色的瓷器 。

2、彩绘瓷和其他彩色瓷器中较为著名的有:唐三彩(唐三彩不是瓷,是低温铅陶)、信乐烧、青花瓷等 。

3、依照瓷器出产地点也有不同的分类。如中国浙江越窑(秘色瓷)、江西昌南、河北定瓷以及日本在10世纪后转肩发展的特色瓷器:近江、甲贺的信乐烧(shigarakiyaki)、长崎有田烧(aritayaki)、冈山县备前(bizenyaki)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瓷器

默默的大叔
忧郁的蜗牛
2025-08-26 14:10:56
陶器工艺品是我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和黑陶等。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绵远的陶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缩影。
蕴窑陶瓷座落于中国瓷都·德化。德化因水而美丽,因土而文明,人杰地灵,历来盛产陶瓷,至今兴盛不衰,闻名于世,享有中国三大古瓷都之一的美誉。应运而生的蕴窑陶瓷主要生产特色陶器,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于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造型别出心裁,眼观与手感与众不同。蕴窑陶器独具匠心纯手工制作,采用手绘、浮雕等形式将花鸟虫鱼、青山绿水、抽象元素等活灵活现地浮现于日用餐具、茶具、花瓶上,充分展现了陶土的韧性以及古朴、自然、大气的特质。在展示陶器功能的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当然。蕴窑瓷器和龙泉青瓷相比还是有些差距,出产于浙江龙泉的青瓷是中国瓷品中的一块瑰宝,史称中国五大名窑的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和钧窑中的哥窑,指的就是龙泉的青瓷。
龙泉青瓷史上几经兴衰。一九五七年,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批示恢复青瓷生产。五十年来,龙泉青瓷又开始声名鹊起,重铸昔日辉煌。
曾名扬海内外
龙泉在西晋时便开始有烧制青瓷的瓷窑,宋元之际进入鼎盛时期,形成了著名的龙泉窑系,为宋代中国最大的瓷业中心,前后辉煌了数百年。据史料记载,在宋元时代,“瓯江两岸,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江中运瓷船只来往如织。”
龙泉青瓷有哥窑和弟窑之分。哥窑特点是黑胎厚釉,瓷器釉面布满裂纹,呈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由于窑温不易控制,优等青瓷极难得,往往成为帝王将相专用;弟窑的特点是白胎厚釉,外形光洁不开片。弟窑瓷品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赏之让人心情畅然。在宋、元时,出口到外国的龙泉青瓷大多是弟窑所产。
龙泉窑在南宋时烧制出了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标志着龙泉青瓷达到了颠峰。
龙泉青瓷曾经扬名海内外,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法国巴黎有一家以收藏瓷器闻名于世的博物馆,在它收藏的几乎涉及中国瓷器史整个体系的一万二千多件瓷器中,就有许多是龙泉青瓷。在今天的世界各大博物馆,只要收藏瓷器,几乎都会有龙泉青瓷。
一九七六年,韩国新安地区道德岛海域发现了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龙泉窑瓷器达九千余件。从这些瓷器可以看出,龙泉青瓷在当时中国瓷器的对外输出中占首要地位。
龙泉青瓷到明代中期以后逐渐衰弱。到上世纪初,龙泉青瓷窑火几乎完全熄灭,大窑群落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经成了一片荒丘,只留下遍地的碎瓷片。
再造青瓷辉煌
一九五七年,按照周恩来总理“要恢复青瓷生产”的指示,浙江省由八位专家组成仿古小组,在第二年春天点燃了恢复龙泉青瓷的第一炉窑。
经过五十年的恢复发展,龙泉青瓷在今天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繁荣期,不但艺术瓷在国内外打响了品牌,而且日用瓷也在当今绿色环保潮流中有了更大的市场,包装用瓷和工业瓷也在加大开发力度。
今天,在龙泉已经有一百三十多家青瓷企业,年产值达二亿多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三千多人,还涌现出了一些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如徐朝兴、毛正聪、夏候文,和像卢伟孙这样的一批勇于开拓创新的年轻工艺美术师。
现代的龙泉青瓷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末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在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非凡青瓷,非同凡响。

聪明的帅哥
动听的身影
2025-08-26 14:10:56

古代有梅子青、粉青、月白、豆青、淡兰、灰黄等不同釉色。

现代的龙泉青瓷忠实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艺术风格,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更有新的突破,研究成功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赫色釉、茶叶未色釉、乌金釉和天青釉等。

工艺美术设计装饰上,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

青瓷色调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铁,在还原焰气氛中焙烧所致。

但有些青瓷因含铁不纯,还原气氛不充足,色调便呈现**或黄褐色。

我国历代被称为缥瓷、千峰翠色、艾青、翠青、粉青等都是指青瓷而言。

唐代的越窑、宋

代的龙泉窑、官窑、汝窑、耀州窑都属青瓷窑系。

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原始青瓷。

目前在河南郑州、安阳、洛阳、巩县、偃师,河北藁城、北京,陕西西安,山东益都,

安徽屯溪,江苏南京、丹徒等地商周遗址和墓葬中,先后出土了许多原始青瓷及残片,主要器形有尊、碗、盘、瓶、瓮、罐、豆等。

经科学测定,它们已基本上具备

了瓷器的特征,但与后来成熟阶段的青瓷比较,还带有原始性,如气孔较大,胎料中杂质较多,釉色还不够稳定,故称为原始青瓷。

青瓷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东汉有了重大突破。

在浙江、江苏、江西、安徽、湖北、河南、甘肃等地东汉墓葬和遗址中,都出土了东汉的青瓷器。

仅在浙江上虞县就发现了四处东汉瓷窑窑址,对其中小仙坛窑址做了发掘,并对其典型瓷片做了科学测定,结果表明,含铁量比原始青瓷少,胎体呈灰白色,胎质烧结,吸水最低的一片仅有 016%,烧成温度为

1310℃,采用龙窑焙烧,显微镜结构与近代瓷器基本相同,透明度也达到较高水平。

说明东汉时期青瓷烧造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

因浙江上虞县一带曾是古越人

的故乡,战国时属越国管辖,唐朝时称越州,所以这一带的瓷窑统称越窑。

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各地烧制青瓷更为普遍,瓷窑增加,种类繁多,质量进一步

提高,南方和北方所烧青瓷各具特色。

南方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

北方青瓷胎体厚重,玻璃质感强,流动性

大,釉面有细密的开片,釉色青中泛黄。

河北景县北齐封氏墓出土的青瓷莲花尊,造型非常漂亮,堪称北方青瓷的代表作。

青瓷以瓷质细腻,线条明快流畅、造型端庄浑朴、色泽纯洁而斑斓著称于世。

唐代诗人用千峰翠色来赞美青瓷,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

也有宋代人描述,凡做出芙蓉样的瓷器,买卖客人皆富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