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急的冰淇淋
2025-08-26 17:37:34
精品真的很贵~
就举几个拍卖的例子吧:
钧窑天蓝釉大罐 元 高27·5厘米
估 价:RMB80000一100000 成交价:RMBl67555
此罐大□,短颈,丰肩,腹上部外鼓,至底渐收,圈足。通体施天蓝釉,釉色光亮,但胎质不如宋时致密,胎壁较厚。
钧窑玫瑰紫蓝釉鼓钉水仙盆 元 直径25·3厘米
估价:RMBl600000-2000000 成交价:RMB2794160
此盆大口平沿,弧形腹,器身作鼓式,下承三如意形扁足。外口沿及胆部分别饰鼓钉纹及弦纹,形制规整端庄,纹样简练古朴。器外饰玫瑰紫釉,内为天蓝釉,底刷酱色釉,有支钉痕。
钧窑天蓝釉葵花式花盆及盆托 元 直径22·2厘米
估价:RMB3500000~4000000 成交价:RMB4218800
此盆折沿,边棱微凸,深腹,圈足。口、腹、足部的楞线外凹内凸,整体呈瓣状菱花形,形制工满华丽。盆外壁施玫瑰红釉,盆内边和口沿为紫红釉,内壁为天蓝釉。钧红釉釉面棕眼密集,其间掺杂着许多细小的黑疵点。盆托边沿呈葵花形,三足。
定窑刻莲花纹盘 北宋 口径16厘米
估价:RMBlO00000一1200000 成交价:RMB1595850
敞口,圈足,芒口覆烧。盘心及内壁刻莲花纹饰,造型生动,布局疏朗典雅。刻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装饰技法,北宋定窑刻花以其线条纤细流畅、刀法娴熟精湛而为宋代刻花之冠。花纹轮廓线的一侧呈单线,另一侧呈双线,双线由外粗内细的线条组成,这种以复合线组成的刻花是定窑刻花器的一大特征。
钧窑洗 宋 □ 径 288厘米
估价 :RMB700000一1000000 成交价 :RMB825000
不过民间一些较粗的也有的卖,但也大多是上万的生意,仿品也很多,真伪难辩,新手上路不建议沾手,最好从比较低端的有潜力的窑口入手...
英俊的冬天
2025-08-26 17:37:34
定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
替换高清大图
定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燕川村、西燕川村一带,因该地区唐宋时期属定州管辖,故名定窑。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的胎质薄而轻,胎色白色微黄,较坚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极薄,可以见胎。
替换高清大图
定窑以烧白瓷为主,是继邢窑而起的白瓷窑场。器型在唐代以碗为主,宋代则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亦产净瓶和海螺等佛前供器,胎薄而轻,质坚硬,色洁白,不太透明。定窑由上迭压复烧,口沿多不施釉,称为“芒口”,这是定窑产品的特征之一。
定窑自古就有南、北之分。最初定窑是在今天的河北定县,所以用地名称之为定窑。南宋之后,又在景德镇开设瓷窑,故河北定县称之为“北定”,景德镇称为“南定”。定窑烧制的时候是倒置的,所以上边口没有釉,并都罩上钢圈作装饰以遮掩。
替换高清大图
据考古发现,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西安、杭州等地出土的定窑瓷器来看,至少在晚唐就烧制出了胎质白皙、釉色硬亮、薄如脱胎的上等素白瓷,并且出现了刻有“官”字款的贡瓷;五代时期,有别于唐代的”官“字款,使用”新官“款;北宋以后,恢复使用”官“字款,作为贡瓷的标识。
替换高清大图
北宋定州造者,白泥素釉,有涕泪痕者佳。”泪痕的出现,使定瓷具有一种天然的神韵。再加上不加修饰的刀痕、手掐纹、刀线等的存留,它们不仅没有使定瓷因此逊色,反而成为定瓷的几大特色,使定瓷呈现出一种原始、淳朴的天真美!中国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说到宋代白瓷时,称其是一种“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
稳重的冬天
2025-08-26 17:37:34
收藏价值。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形成了一些著名的窑系:其中最著名的为: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当时只有官窑瓷器为朝廷使用,其它窑系挑选精品为朝廷官家使用,剩下的为民间使用。只要不是特别大的问题还是有很大的价值的。
定窑是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是我国宋、金时代的五大名窑之一。它的主要产地在河北曲阳涧磁村一带。定窑盛行于北宋中后期,因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定窑瓷器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这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悲凉的小蜜蜂
2025-08-26 17:37:34
中国宋代瓷器,以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个窑口产品最为有名,后人统称其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礼尚往来之传统沿续几千年,陶冶了华夏古国万千巧夺天工的奇珍异宝。两千年以前,人们以青铜器为礼,上礼天地君主,下礼亲朋好友,青铜文明曾磅礴一时。然而,自陶瓷从泥火中诞生以来,青铜淡出,陶瓷,集天地之灵秀愈见精美,逐渐成为礼器的主流。礼送陶瓷,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的习俗,陶瓷所承载的礼品文化也随之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汝窑——汝窑传世作品不足百件,非常稀少,因此非常珍贵。据统计,全世界有记录可查的汝窑瓷器仅有67件,台北故宫最为集中,有21件。其余散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中。汝窑之所以少,是因为它北宋后期的宋徽宗年间建立的官窑,只烧了前后不足20年的时间。汝窑窑址于1987年被认定并进行试掘,地点为河南省宝丰县西大营镇清凉寺村南河旁台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该窑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有粉青、豆青、卵青、虾青等,一般都是素器,不带纹饰。汝窑瓷胎体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熟称“蟹爪纹”。汝窑瓷采用支钉支烧法,俗称“芝麻支钉”,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物本身制作上胎体较薄,胎泥极细密,呈香灰色,制作规整,造型庄重大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尊、盘等为主。汝窑瓷器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其釉色,后人评价“其色卵白,如堆脂,然汁中榨眼隐若蟹爪,底有芝麻细小挣针”,可见汝窑瓷器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二次拍卖汝窑瓷器。20世纪90年代,美国卖过一个很小的汝窑盘子,直径8厘米,盘子没烧好,略有变形,可就这么个歪歪扭扭的小盘子却拍到154美元! 2012年4月,香港苏富比举行“中国瓷器及工艺品”拍卖,有900年历史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经34口叫价,以天价20786亿港元成交,较拍卖前估值底价高逾3倍,刷新宋瓷世界拍卖纪录。创出天价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直径十三点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丰下敛,浅腹薄壁。棱角含蓄,器身随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细小芝麻钉痕三枚。
官窑——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北宋官窑瓷器传世很少,十分珍稀名贵。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釉色以月色、粉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瓷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也是北宋官窑瓷器的典型特征。
宋代官窑瓷器不仅重视质地,且更追求瓷器的釉色之美。其颜色比汝窑透亮,显得更青绿。常见天青、粉青、米黄、油灰等多种色泽。官窑釉层普遍肥厚,很少施加纹饰,为素瓷。釉面多有开片,这种开片与同期的哥窑有很大不同,一般来说,官窑釉厚者开大块冰裂纹,釉较薄者开小片,哥窑则以细碎的鱼子纹最为见长。官窑有“紫口铁足”的特征,是指口部釉薄,露出紫色的胎骨;圈足露胎的部分,呈现铁褐的的颜色。
哥窑——确切窑场至今尚没有发现。据历史传说为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在两浙路处州、龙泉县各建一窑,哥哥建的窑称为“哥窑”,弟弟建的窑称为“弟窑”,也称章窑、龙泉窑。有的专家认为传世的宫藏哥窑瓷,实际上是南宋时修内司官窑烧制的。
哥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金丝铁线”,金丝是指细碎的开片,呈;铁线是指大块的开片,呈黑色。金丝铁线在古代也叫“文武片”。指的是开片的大小。哥窑的第二个特征是“紫口铁足”。哥窑与官窑的特征十分接近,也有开片、紫口铁足,有时专家也难以分辩。哥窑的胎色有黑、深灰、浅灰及土黄多种,其釉均为失透的乳浊釉,釉色以灰青为主。哥窑的常见器物有炉、瓶、碗、盘、洗等,均质地优良,做工精细,全为宫廷用瓷的式样,与民窑瓷器大相径庭。传世哥窑瓷器不见于宋墓出土,其窑址也未发现,故研究者普遍认为传世哥窑属于宋代官办瓷窑。
钧窑瓷器历来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在宋代五大名窑中以“釉具五色,艳丽绝伦”而独树一帜。钧窑分为官钧窑、民钧窑。官钧窑是宋徽宗年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窑广泛分布于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故名钧窑,以县城内的八卦洞窑和钧台窑最有名,烧制各种皇室用瓷。钧瓷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因钧瓷釉层厚,在烧制过程中,釉料自然流淌以填补裂纹,出窑后形成有规则的流动线条,非常类似蚯蚓在泥土中爬行的痕迹,故称之为“蚯蚓走泥纹”。钧窑瓷主要是供北宋末年“花石纲”之需,以花盆最为出色。
我国的瓷器在宋以前多以单一的青釉做装饰,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虽然钧瓷所呈现的红色还杂以或深、或浅、或呈斑块状、或呈放射状的紫红色,并非纯正的红色,但它仍然是一个重大成就,对后来陶瓷发展产生过深刻影响,特别是为元、明、清各时期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徽宗一生虽然治国无方,但是在艺术上有很大的造诣,从书画到瓷器鉴藏深厚。对于钧瓷官窖作品,徽宗每年只准进贡36件,作为传世国宝收藏,其余的一律砸碎深埋,并且钧瓷不允许随葬,更不准民间私自收藏,只有王公大臣、战功显赫者才赐予钧瓷,所以有从那时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件”之说。
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为民窑。定窑与其它四窑不同,它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其它四窑以釉色作为表现手段,而定窑则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花纹千姿百态,有用刀刻成的划花,用针剔成的绣花,特技制成的“竹丝刷纹”,“泪痕纹”等等。 定窑除烧白釉外还兼烧黑釉、绿釉和酱釉。
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其次是梅瓶、枕、盒等。常见在器底刻“奉华”、“聚秀”、“慈福”、“官”等字。盘、碗因覆烧,有芒口及因釉下垂而形成泪痕之特点。出土的定窑瓷片中,发现刻有“官”、“尚食局”等字样,这说明定窑的一部分产品是为官府和宫廷烧造的。
健忘的野狼
2025-08-26 17:37:34
定窑瓷器的特点:
一、外型
定窑外型种类较为丰厚,盘、碗、灯、炉、盒、瓶、枕、乐器等,简直包罗万象。盘、碗出产量最大。窑址遗存的瓷片中,约有80%均为盘、碗。盘、碗有尺度较大的,如碗有口径近30厘米的,则为别的窑中罕见。瓶的种类亦较多,有直颈瓶、净瓶、梅瓶等多种。枕有白釉孩儿枕、剔花腰形圆枕,前者故宫博物院仅存一件真品,还有十余件,均为明代所仿。乐器有白釉和黑釉画花腰鼓,前者早年出土一件,已流散国外。壶在传世品中对比罕见。
二、胎釉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商品,简直都是白瓷胎,胎质非常坚固。这是由于原猜中含氧化铝量较高。不但如此,并且定窑的很多窑具也是白瓷胎,运用的质料与制瓷的质料相同。定窑窑址堆积白花花的一片,自胎窑具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这种原材料上的运用过度,也是形成后来定窑陵夷的首要原因之一。 定窑瓷器釉多为白釉,亦有少数的黑釉、酱釉、褐釉、绿釉等种类。宋代白釉色彩偏黄,这是由于,宋代定窑改用煤作燃料,用氧化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三氧化二铁所造成的。唐代定窑运用木材作燃料,用还原焰烧成,釉中所含微量铁元素生成氧化亚铁,故呈色偏青,在外型曲线转机改变的积釉处,常呈现较显着的青白色。这是差异唐宋定窑白瓷的首要依据。宋代定窑白釉还有一个显着的特征,即所谓的“泪痕”。这是上釉过程中,釉浆流动的痕迹,“泪痕”厚处均有显着的偏。无论是正烧,仍是覆烧,“泪痕”流向均是自上往下流动。这是鉴定定窑瓷器尤其要细心观察的首要特征。酱釉、褐釉、黑釉、绿釉等种类,在定窑瓷器中占的份额不大,完好的传世品更是稀少,故保藏价值较高。明曹昭《格古要论》日:“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可见明代其保藏价值已高于定窑白瓷。所谓紫定,其实就是酱釉。宋代盛行漆器,酱色釉当为仿酱色漆器商品。所谓黑定,则指黑釉。定窑黑釉与众不同,其呈色均匀,光可鉴人,相同有漆的质感。绿定则不见文献记载,且无完好传世品,但故宫博物院在定窑遗址收集到两块绿定瓷片,其间一片上有龙纹。绿釉当为绿,呈色均匀而翠绿,从而承认定窑曾有绿定商品。定窑还有褐釉商品,呈色近金。笔者1982年调查定窑窑址时曾见人收集到一枚印花褐釉盘残片,色泽金黄,颇为喜人。定窑色彩釉种类均有一个一同的特点,全系白胎,即与白瓷所用胎料彻底相同,仅仅外罩色釉不同。这是紫定、黑定、绿定与别的窑口差异的首要象征。
三、装修
定窑瓷器装修办法有印花、刻花、画花、剔花、金彩等。定窑印花装修呈现于北宋中期,一呈现即非常老练,好像没有什么发展阶段。这种艺术现象并非定窑印花特有,在我国陶瓷史上尚有别的实例,如后来元代青花的俄然老练呈现等等,均与其特定的环境有联系。古定州石刻艺术兴旺,缂丝艺术也很有名望。石刻的技术基础,缂丝老练的图画,遂使定窑印花层次分明、线条明晰、规划整齐,变成定窑瓷器中名列前茅的商品,并对南北瓷窑发生较大影响。定窑印花体裁以花卉、飞禽、走兽、游鱼为主,人物纹对比罕见,仅见于少数的婴戏纹。花卉以牡丹、莲花居多,菊花次之。飞禽以孔雀、凤凰、鹭鸶、鸳鸯、雁、鸭为主,多与花卉组合成规划整齐的图画。如鹭鸶、鸳鸯多与莲花组合,孔雀多与牡丹组合,走兽以龙纹居多,狮子纹较罕见,游鱼多为成对的双鱼,人物纹非常罕见。曲阳出土过印花狮子舞纹盘。婴戏纹有婴戏牡丹、婴戏莲花、婴戏三果、婴戏莲塘赶鸭纹等。宋代婴戏纹较为盛行,各窑均有婴戏纹饰,而婴戏三果纹则为定窑特有。其三果为桃、石榴和枇杷,三果与三婴距离摆放,器上满饰缠枝,三婴姿势各异,双手拽树枝,别离骑、坐、立于枝上,赤身跣足,婴孩单纯调皮的姿势颇有神韵。
印花、刻花、画花中均有很多龙纹,似与为皇宫烧贡瓷有关。宋代诸窑中,饰龙纹最多的当属定窑。盘、碗、瓶等外型上,均有龙纹呈现,其构图多呈圆弧状的环绕姿势,瓶上龙纹则龙体曲折,龙爪狂舞,凌空飞行,颇有腾云驾雾之感。
剔花商品在定窑瓷器中产量不大,首要种类是枕和瓶。在窑址曾收集到剔花枕残片,纹饰为几许菱状斑纹。瓶有传世品一件早年流散国外。金彩在文献中有明文记载,据宋人缜密《志雅堂抄载:“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故宫博物院藏有白釉描金彩云龙盘三件,惋惜金彩已伤脱,仅能依稀辨其云龙痕迹。此外,日本根箱美术馆和文华馆别离藏有黑釉金花卉纹碗各一件。元曾经瓷器上凡是有金彩的,牢记不可用鸡毛掸子打扫,不然金彩一扫即掉落,牢记,牢记。
四、覆烧
定窑瓷器于宋代曾选用覆烧技术,其意图一是增加窑内装烧量,二是避免一些大件器皿首要是碗、盘变形。选用此技术烧造的瓷器,其口缘部位一周均无釉,文献中称其为“茫口”。传世品中有口、银口和金口的,其间镶铜口的最多。
五、铭文
定窑底款有刻文字的,其间有“官”“新官”“尚食局”“尚药局”“五王府”“食官局正七字”“易定”等多种。上述款识,均是未烧之前刻于上的,其间“官”和“尚食局”“五王府”均在窑址中出土过瓷片。此外,定窑传世品中还有宫殿玉工刻款的,其铭文均与宫殿修建有关,如“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等等,其用途非常显着,当为皇宫平分配到各殿中运用的符号。因是宫殿玉工所刻,其字体非常整齐。
六、仿品
仿定窑始于元代,山西霍县窑即以仿定窑而颇有名望。据明代万历时文献载,有制陶演员能仿定窑瓷,如周丹泉等,但其传世品如今无法承认。故宫藏有明代仿定窑商品,盘、碗、枕均有,但详细年代难承认。清康熙以后,景德镇有仿定窑商品,釉偏黄,多印花,无竹刷纹和泪痕,极易与真品区别。80年代河北曲阳曾恢复定窑出产,仿定窑商品很有成果,首要是白釉刻花和印花商品。仿品与真品有必定不同,首要是仿品多系现代技术成型,外型如盘、碗、瓶等,与真品对比过于整齐,没有古代手艺制造的那种古朴风格。胎体虽没有什么不同,但釉色则白中闪出的过于轻浮。如今市场上已有将曲阳新仿商品作H后假充古物的,也须细心辨认。近来几年曲阳用制工业瓷的一种质料拷贝定窑商品,色彩为灰白色,单个的也有泪痕,釉面半失透,很像定窑商品,但真品为白瓷中偏黄,仿品则偏灰白色。近来几年还有东北地区个体户仿定窑商品的,也系手艺制造,“泪痕”等首要特征均具备,非常逼真,要细心辨认其作旧痕迹及外型上的细小改变,需与真物放到一同对比,方能看出细小距离。
幸福的太阳
2025-08-26 17:37:34
紫金釉。
1、稀少。宋代定窑以烧白釉瓷器为主,而紫金釉器的数量则较少,物以稀为贵,紫金釉比白釉价格会更贵一点。
好看。紫金釉此盘因釉色较浅,釉面泛**,相对比一般的白釉会更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