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怎么鉴别真伪?
可以从器型、纹饰和釉面方面来鉴别青花瓷器。
1、青花瓷器型:
青花瓷的器型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求而变化的,是断代的重要依据。有些器型通过传承演变具有前朝遗风,例如:梅瓶、玉壶春、蒜头瓶等宋代就流行,蒜头壶青铜酒器从战国时就已经出现。元代青花瓷的器型种类很多,绝大多数是生活实用器,有部分是祭供专用器,少量为装饰器。
宋无大器,相比之下元代瓷器瓷胎厚重、型大、雄浑。但也有超出想象精制到薄如蛋壳,光照见影的小碗等。由于古代制瓷是师徒授受,代代相传,注重器型的审美,因而比例谐调、圆润流畅,有精、气、神。
赝品青花瓷器型表现:整体感觉不谐调、不规矩、僵硬、缺少匠气、甚至有些不伦不类。溜肩不圆润、鼓腹不流线,带盖的器物吻合不好,间隙过大。罐上装饰的兽头死气不凶猛,瓶的象耳、壶上的凤首流都做的没有活气。
2、青花瓷器纹饰:
元代青花瓷的纹饰较为繁密,最多可达十层左右,龙纹的特点与历代有明显区别,表现霸气、张扬、瞪眼张嘴、肌腱发达、龙爪似刀、蔑视一切。
赝品青花瓷器的纹饰表现:大多数都可以按照真品原作去摹绘,但由于是仿画,必然拘谨,显得生硬、呆板。动物不生动,人物不传神,有些留白过大,花叶松散不紧凑,叶也不是自然的葫芦状,海涛纹也多数走形。
器型、纹饰同是断代的重要依据,不同时期有当时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如果现代画匠在纹饰上有发挥创作,就与真品不相符合,暴露是赝品。古人是子孙数代传承家艺,底蕴深厚,妙笔生花、可谓出神入化。而赝品的纹饰单纯从情节、画片意义上讲只能说相象,但缺少真器的内涵,没有底蕴。
3、青花瓷器釉面:
如果说把一件青花瓷器比做人,胎是人的骨架,釉面就好似人的皮肤,白细光滑的皮肤世人都喜欢。元代青花瓷的釉面一部分泛青色、多为卵白色,积釉处呈水绿色。部分釉汁中加了釉果,所以有肥厚凝重的特点,有些器物表面有轻微橘皮釉和缩釉现象。
民国以前的传世古瓷器釉面,宏观看去都有沉稳、老旧、釉厚的有玉质感,上手柔和。微观看留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磨痕,棱角、凸起部分会有历史的烙印。再珍贵的器物,只要常欣赏把玩,定会留下时间的记忆。
赝品青花瓷器的釉面表现:元代青花瓷器的仿品由于是新作,釉面火光还没散去,观感浮躁、上手不柔,更没有真品那种稳重、老旧感。釉色有的偏白,积釉处太绿,整体釉面没有自然使用痕迹。现代窑炉条件好,没有过去因窑漏风,导致釉面出现缩釉的暇疵。
而仿品器表所看到的缩釉 (也称鬃眼)是人为扎的眼,很不自然。有些赝品仿出土器釉面有大块伪浸,有的釉面粘上很多类似出海的浮物仿海捞瓷。现在仿品多用电、气烧窑,气泡相对均匀,没有层次感。有些仿品在口沿上人为制造老旧暴釉现象,但漏釉处,可见釉层稀薄的现代工艺。
青花瓷:
假青花瓷:
扩展资料: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青花瓷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位身份非常特殊的皇帝,他便是景泰帝朱祁钰。为什么说朱祁钰身份特殊呢?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死后没有庙号(代宗庙号是在南明弘光时期才加上的);二是他死后葬在北京西山,而其他死于北京的明朝皇帝均葬在天寿山麓的明十三陵。那么问题来了,朱祁钰为什么就比其他明朝皇帝矮了一截呢?这还得从他登基即位开始说起。
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了一件天大的变故,明英宗朱祁镇在御驾亲征瓦剌的时候被打败,朱祁镇自己也成了瓦剌人的俘虏,这便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土木堡之变”。
当皇帝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城时,朝野震惊,人人自危。关键时刻,于谦、王文等大臣决定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为帝,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在当时的情况下,这可以说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大明王朝有了新的天子后,前线明军将士们就能放开手脚与瓦剌人火拼,而不用顾忌皇帝还拽在对方手里。
朱祁钰上台后极大鼓舞了京城军民的士气。在随后展开的“北京保卫战”中,明军将士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在极不利的条件下逐渐扭转了局势,最终打败了入侵的瓦剌大军。一年后,瓦剌人觉得朱祁镇如今已是没什么价值的太上皇,留在手上反而是个烫手山芋,于是就将他放了回来。这事情对朱祁钰来说,显然就不是什么好消息了。为了防止朱祁镇回归会对皇位造成威胁,朱祁钰下令将太上皇安排到南宫,并命锦衣卫严加看守。在此后七年时间里,朱祁镇就如同一个不带枷锁的囚徒,一直被困在南宫之中。
朱祁镇、朱祁钰在从前情同手足,可是皇位之争却让两人变得形同陌路,甚至彼此仇视。朱祁钰在登基之初曾册封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并约定在自己百年后传位于朱见深。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将朱见深贬为沂王,改立自己的独子朱见济为皇太子。此举严重损害了朱祁钰的威望,也使朝廷内部出现派系分裂。更郁闷的是,朱见济在景泰四年(1453年)就死掉了,朱祁钰费尽心思想留住皇位,结果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朱祁钰突患重病,无法上朝处理政务。于是,几位对朱祁钰心怀不满的大臣联手发动政变。他们前往南宫将被软禁了七年之久的朱祁镇接出,并拥立朱祁镇重新登上皇帝宝座。在寝宫中养病的朱祁钰听到外面的钟鼓声问周围人是怎么回事,周围人回答说:“是太上皇帝。”朱祁钰一听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只好无奈地说:“哥哥做,好!”
朱祁镇复辟后,朱祁钰被安排到西苑(今中南海)居住。不过仅一个月后,朱祁钰就莫名其妙死去了,终年二十九岁。按照明朝官方公布的死因,朱祁钰是病逝。然而通过历史文献以及当时诸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推断,事情却并没有那么简单。
第一,朱祁镇对朱祁钰的憎恨是毋庸置疑的。他复辟后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痛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后来朱祁钰去世,朱祁镇下令按亲王礼将他葬于北京西山,并赐一个恶谥“戾”,时称“郕戾王”。
第二,朱祁镇有加害朱祁钰的理由。朱祁钰在位八年,在此期间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军事防务、水患治理方面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因此朱祁钰在朝廷上也有不少追随者。朱祁镇复辟后虽然“清洗”了一批朱祁钰的心腹大臣,但这种事情肯定是有漏网之鱼。朱祁镇自己通过政变复辟,他必然明白死灰也能复燃的道理。所以要防范威胁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威胁彻底不存在。
第三,根据明朝官员杨瑄在《复辟录》中的记载:“上(朱祁镇)复宝位二三日间,诸文臣首功之人,列侍文华殿。上喜见眉宇,呼诸臣曰:弟弟好矣,吃粥矣”从这里可以看出,在朱祁镇复辟后,朱祁钰病情并没有恶化,而是在逐渐好转。考虑到当时朱祁钰才29岁,正是生命力最旺盛的年龄,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变故,一般不至于突然病死。
另一位叫陆釴的明朝官员则在《病逸漫记》中直接指出:“景泰帝之崩,为宦者蒋安以帛勒死。”陆釴是明朝人,如果没有确凿证据,他有几个脑袋敢去诋毁皇帝?所以他的记载可信度应该很高。综上所述,朱祁钰之死虽说是个谜,但其实答案却已昭然若揭。
朱祁钰心里苦啊,自己熬了8年时间,在皇位上可以说是兢兢业业,不仅恭谦有礼,而且善于纳谏。可是8年以后,居然因为哥哥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而失去了皇位。
夺门之变其实并没有怎么流血,可以说朱祁镇是在群臣拥护之下,才再次登上皇位的。可景泰皇帝朱祁钰勤勤恳恳了8年,为何这帮大臣们的心还是在朱祁镇身上呢。
因为朱祁钰没有子嗣可以传承。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抓走以后,在群臣和太后的帮助下,朱祁钰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他不仅挡住了瓦剌人的进攻,而且恢复了大明往日的生机,是个好皇帝。
可他身上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没有子嗣。普通人家里没有儿子,那也就算了,毕竟没有江山可以继承。可朱祁钰就不一样了,他可是有江山需要延续的皇帝。
相关信息:
五月,废汪后,立杭妃为皇后,更封太子为沂王,立见济为太子。诏曰:“天佑下民作之君,实遗安于四海;父有天下传之子,斯本固于万年。”大赦天下,令百官朔望朝太子,赐诸亲王、公主、边镇、文武内外群臣,又加赐陈循、高谷、江渊、王一宁、萧镃、商辂各黄金五十两。
四年二月乙未,太子冠。十一月,以御史张鹏言,简东宫师傅讲读官。越四日,太子薨,谥曰怀献,葬西山。
《明史》没有子嗣,那只能代表一点,他的江山并不稳固。因为皇帝当朝期间,不管做了什么坏事儿,只要有儿子登基,就会帮他擦屁股,将那些坏事儿都给抹掉。可是朱祁钰没有儿子,这就证明没有人会真心帮他延续基业。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所有大臣们都偏向有儿子的朱祁镇了。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弘光、隆武、绍武、永历 。
朱元璋,(洪武,1368年——1398年) ;
朱允炆, (建文,1399年——1402年);
朱棣,(永乐,1403年——1424年);
朱高炽, (洪熙,1424年——1425年);
朱瞻基,(宣德,1426年——1435年);
朱祁镇,(正统,1436年——1449年)、天顺(天顺,1457年——1464年);
朱祁钰,(景泰,1450年——1457年) ;
朱见深,(成化,1465年——1487年);
朱祐樘,(弘治,1488年——1505年) ;
朱厚照, (正德,1506年——1521年) ;
朱厚熜, (嘉靖,1522年——1566年) ;
朱载垕, (隆庆,1567年——1572年) ;
朱翊钧, (万历,1573年——1620年) ;
朱常洛, (泰昌,1620年);
朱由校, (天启,1621年——1627年) ;
朱由检, (崇祯,1628年——1644年) ;
朱由崧, (弘光,1644年——1645年) ;
朱聿键, (隆武,1645年——1646年) ;
朱聿鐭, (绍武,1646年) ;
朱由榔, (永历,1646年——1662年) 。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始,多为一帝一号。故自明朝时,便习惯以年号来称呼皇帝。虽然明英宗例外,拥有两个年号正统、天顺,人们也仍以其年号而称之。正统皇帝和天顺皇帝便指的都是是英宗朱祁镇。
扩展资料: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
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中国大陆、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明朝年号年号,一般是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年号最初由汉武帝所创,历史上第一个年号为"建元"。皇帝不一定只使用一个年号,遇到特殊情况时,可能会更换,甚至随着皇帝心情好坏,都可能会换年号。
历史上使用年号最多的皇帝,就是女皇武则天。她在位21年,就换了17个年号,不得不承认,女人心海底针,难猜啊。由于一些皇帝在位期间更换过年号,所以后世在称呼他们时,往往就用庙号加上朝代区分,就好比汉武帝、唐高宗等等。
到了明清时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个年号,所以这时称呼他们,大多就用年号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号除了用来纪年外,一般还会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会用。那么明朝16帝的年号,分别都有什么寓意呢?其中哪些又与别人重复的,我们一起来了解下。
1、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拥有洪大的武功。为了彰显其声威,朱元璋称帝后,便决定用年号"洪武"。这个年号是朱元璋首次使用,不过后来有两个人又用过。
一个是明朝后期的李新,他勾结海盗反抗明朝,建了个政权,定年号为"洪武",然而很快就被明军平定了。另一个是靖江王朱亨嘉,南明弘光帝被俘后,他自称监国,开始用洪武278年纪年,企图废除朱元璋之后所有皇帝的帝号。不过与此同时,隆武帝在福建称帝。
2、朱元璋去世后,孙子朱允炆即位,改年号为"建文",意为建立文治。只不过这个年号只用了四年,皇位就被燕王朱棣夺走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后,将建文年号废除,不肯承认侄儿的帝位。这个年号只有朱允炆用过。
3、朱棣夺走侄儿的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意思是希望国家永远太平、百姓永享安乐。这个年号曾被两个人用过,一个是前梁桓王张重华,一个是五代南汉时的农民起义军领袖张遇贤。
4、朱棣去世后,他的嫡长子朱高炽继承皇位,改年号为"洪熙",意为希望国家日益强大。只可惜这个年号用了不到一年,朱高炽就驾崩了。朱高炽是明朝评价较高的皇帝之一,开创了"仁宣之治",他的去世令人遗憾。
5、接下来登基的皇帝,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年号为"宣德",寓意宣扬圣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同样宣德也是首次被作为年号,不过宣德这个词曾多次被使用,比如宣德军、宣德门、宣德郎等等。
6、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九岁便继承了皇位,年号为"正统",代表明朝是中原正统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传。朱祁镇是明朝16帝中,唯一用过两个年号的皇帝,另一个是"天顺",寓意奉天顺意。这两个年号都没有与别人重复过。
7、在朱祁镇被瓦剌俘虏期间,群臣拥立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基,改年号为"景泰"。当时瓦剌有意借朱祁镇威胁明朝,而皇帝被俘虏,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因此这个年号的寓意是国泰民安。该年号仅他使用过。
8、朱见深是朱祁镇的长子,曾经被叔叔朱祁钰废了太子之位,朱祁镇复辟后,将其复立为太子。朱见深登基后,改年号为"成化",是成果理化之意,出自"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同样没有别人使用过该年号。
9、朱见深宠爱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为了躲避万贵妃的迫害,他的儿子朱祐樘从小被太监张敏偷偷藏在冷宫抚养。朱祐樘即位后,改年号为"弘治",明朝从成化朝起,就已经有衰落的迹象,朱祐樘用这个年号,表明了他有弘大的治国理想。果然他就实现了"弘治中兴",弘治也成为唯一的年号。
10、朱祐樘是个专一的皇帝,他也只有朱厚照一个活下来的儿子。朱厚照即位后,年号为"正德",寓意德坚意正。"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但朱厚照似乎本人与年号不符,是明朝争议较大的一位皇帝。
"正德"这个年号用过的人比较多,比如西夏崇宗李乾顺、唐朝岐王李业之子李珍、大理国段思廉,还有日本中御门天皇也用过此年号。
11、由于朱厚照没有儿子,所以皇位由堂弟朱厚熜继承。据说朱厚熜即位后,大臣为其拟了三个年号,分别为绍治、明良、嘉靖,最后朱厚熜选择了"嘉靖",意为嘉嘉靖靖。这个年号没有别人用过。
12、之后的皇帝是朱载坖,年号为"隆庆",一听这个年号,就知道是吉祥喜庆的意思。这个年号越南陈睿宗陈曔也用过。
13、明朝下一个年号是"万历",使用者为朱翊钧。万历的意思是明朝与世长存,皇帝历世长久、万寿无疆。这个年号只有朱翊钧用过,不过它是明朝存在最长的年号,用了四十八年时间。
14、朱常洛是明朝著名的"一月天子",他在位的短暂时间里,明朝的年号为"泰昌",寓意国泰安昌。只可惜他自己不太"安",在位一月就因"红丸案"死了。这个年号没有别人用过,也成为明朝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
15、朱由校即位后,年号为"天启",意思是奉天启示。但这时候什么年号都不重要了,因为明朝面临内忧外患,已经摇摇欲坠。史上用过这个年号的,有南诏第七代国王劝丰佑,以及南梁皇帝萧庄。
16、朱由校的三个儿子皆早夭,所以皇位由弟弟朱由检继承,年号为"崇祯"。据说当时内阁拟定的年号有四个,最终朱由检选定了"崇祯",因为他觉得这里面有崇尚祯祥的意思。另外崇祯谐音"重振",他内心十分希望能够重振大明河山。历史上没有人用过这一年号。
"崇祯"是明朝作为大一统王朝,所使用的最后一个年号。之后还有南明,用过弘光、隆武、永历三个年号。从明朝历代皇帝的年号可以看出,皇帝还是希望寓意好的年号,而其中有些也代表自己的心思。
年号大多都没有被别人用过,这样显得独一无二,极少数被别人用过,可要不非正统王朝,要不就是外国君主。因此我们在称呼明朝皇帝时,更习惯用年号代称,比如嘉靖皇帝、万历皇帝、崇祯皇帝等等。当然也有像朱祁镇这种拥有两个年号的,那便只好用庙号称呼他为明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