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青白瓷的特点与鉴赏_青白瓷特点
本文是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研究结果,仅就宋元青白瓷的胎、釉、造型、纹饰、工艺特征和氧化表现等方面的特点以及鉴定要点谈一些看法。 一、宋元青白瓷胎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总的来说是胎厚,质硬、体重,瓷胎主要是用瓷石或瓷石和高岭土制作而成。当时景德镇使用的高岭土主要是麻仓土,胎质不够细致,露胎处多见砂眼或孔隙、铁锈斑点或见火石红,有硬中见柔、坚致中显粗疏的感觉。 1 瓷胎色泽有多种,由白到灰白、黄白,随土质、窑温差异而有所不同。景德镇用麻仓土成胎,胎质较白,或以白为基色而微微泛灰或泛黄;其他窑口则为青灰色或土。胎色不只有一种,也不能借这种而否定那种。因为瓷土原料固有的品质高低不同,即便是同一坑瓷土也往往会因层次深浅、淘洗程度而有差别。 2 青白瓷胎体较厚重,特别是一些大型瓶、罐、壶器的胎体,相对而言孔隙较多,瓷化程度略微偏低,胎体相对粗疏,这不仅与瓷土的洗练有关,还与烧成温度、烧结程度有关。我们可以从露胎处观察它的颗粒感轻重、气孔情形,是正烧、欠烧,还是过烧。 3 宋元青白瓷的底足一般多为露胎,在胎体表面常有铁锈斑点(或“芝麻糊点”),这是胎土含杂质(铁元素等物质积聚)比较多,烧成中析出表面所致。部分器物的胎由于含铁量高而炉温不足(一说为胎晾晒不够),导致胎质泛黄红色;而另一部分器物在底足、口边或缩釉露胎处,呈现一线火石红色;个别的还见大面积火石红和火石红较重的情形。要注意,天然铁锈斑点坚硬而不易去除。 4 经过几百年沧桑的宋元青白瓷原本就有孔隙的胎体,虽然多了些土沁和水沁,仍然还是给人一种“发干”的感觉;而现代仿品,一般胎体过重,胎质普遍细腻洁白,烧结致密,气孔率极低,胎内一般见孔隙;火石红呈色不自然,作均匀分布,或是故意作伪而涂抹上去的。个别仿品上虽然也刷有护胎泥,但是比较板滞;一般没有芝麻黑点,显得干净;作的芝麻黑点,则比较死板,浮于表面。 二、宋元青白瓷釉的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釉为透明的青白釉,清亮、透明、光润。釉层较厚、釉面不甚平整,容易出现缩釉点和针眼;漏釉、缩釉露胎处常见火石红;积釉厚的地方或“泪痕”处,呈淡绿色或灰绿色。若借助放大镜观察青白瓷的气泡特征,在四十至六十倍放大镜下,可清晰看到下层的小气泡,中上层为疏朗的大气泡。气泡呈现状况是:小气泡一般表现为灰白色,泡内似有雾气;大气泡颜色较浅,受沁或腐蚀严重,整个来说,无论大小气泡,破损率都较大。沁色包浆和破泡留下的空洞较明显。部分在口沿或折角处易见剥釉现象。釉块剥落自然,剥釉处可见到胎釉结合不够紧密的状况。只要没有经过人为处理的青白瓷,虽然已经是过去六七百年了,釉面没有了“浮光”,但它却仍然“宝光”十足,十分润泽。我们要悉心区别它与新仿品釉面的差别。 新仿宋元青白瓷釉面“火气较重”,甚或有刺眼的感觉;人工酸蚀釉面,表面发涩、不自然,酸蚀部位整体失光;尽管现在也有在釉里添加某些成分,使釉面无“浮光”感觉,但只要认真比较,仍然能分辨出真伪。 人工剥釉,往往是剥釉处夸张,不自然,有人工或机械处理过的痕迹。有的新仿品上,用黄土配以化工原料胶合于釉面上,甚至施加附着物后再使附着物洗不净、刮不掉。还有将新仿品置于浅海中浸泡数月,使釉出现自然陈旧感和附着物,以冒充“海捞瓷”等等,必须十分注意。 总结宋元青白瓷的胎釉特征,几乎可以用“胎干釉润”四个字来概括。但是,鉴于作伪手段的“高明”与复杂性,这就需要我们悉心地去领略,还要掌握以上基本知识。 三、宋元青白瓷造型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的造型,大气浑厚,丰富多样,特别是元青白瓷器,器型十分丰富。较之以往的器物,如罐、瓶、壶、盘类,大型器物明显增多,不仅器体高大,而且造型多样,手法简练,形制工整。元青白瓷中,不乏六七十厘米高的象耳瓶;三十余厘米高的玉壶春瓶、梅瓶;三十多厘米至六十厘米高的大罐或盖罐。特别突出的是元青白瓷造型品种的多样性。这其中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品类的多样性,常见的有罐、瓶、壶、碗、盘、杯、盒、盏托、托盘、器座、水盂、水注、水滴、棋子、佛像、人物、动物等,以罐、瓶、壶、盘、碗的数量最多。 二是同一类器物品种的多样性,如罐类就有长颈大罐、兽耳罐、兽耳衔环罐、螭龙耳罐、鱼耳罐、鱼龙耳罐、短颈鼓腹罐、圆纽盖罐、平顶盖罐、荷叶盖罐、筒式盖罐、塔式盖罐、鼓形卧足盖罐、八棱罐、双系罐、四系罐、棋子罐等。罐的口与底,有口大于底者,口底大小相近者,有口小底大者三种情形。瓶类有梅瓶、八棱梅瓶、玉壶春瓶、八棱玉壶春瓶、六棱瓶、八棱瓶、花觚式瓶、方戟耳瓶、扁瓶、四系扁瓶、盘口象耳瓶,盘口龙耳瓶、葫芦瓶、蒜头瓶、连座长颈瓶等。罐类器物的底,多作平底、浅而宽的圈足。瓶类器物多数是平底、浅圈足。大器特别是象耳瓶,多高圈足;中小瓶类器物多作平底、低圈足。 观察宋元青白瓷器物造型,有两点值得注意: 1 器物的造型优美,比例协调,说明是经过陶工周密思考、精心创作的。但是,虽然采用模制成型技术,由于是用手工接胎制作的,一些器物尤其大件器,器身的接胎处不够平整,接痕明显,尤其在器内表现突出。 2 器物造型的多样性表明,鉴定时要综合考察它的胎、釉、刻工和修底、制胎工艺,对于没有见过的新器型,不能简单否定。部分青白瓷器的造型,独具特征。如各种兽耳罐,表现为圆唇短颈、溜肩鼓腹,肩饰贴塑双兽首,腹下收,平底下有浅宽足。四系扁壶,表现为小口短颈,肩立四系,扁长方腹。梅瓶,表现为小口、平沿,短颈,丰肩,敛腹,平底浅足,弧腹,浅足而内凹,胎体较厚重。高足碗、高足杯,表现为圆口、弧形腹,柄较高,或为转柄。 在识别真赝品时要注意,新仿品往往是在器物造型上与宋元青白瓷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形状、大小、体重、结构等方面。如大罐、大瓶的颈、肩、腹,往往比例失调,甚或将不同器型异想天开地组合为一种新器型,冒充元青花的“新种”;胎体不是过于厚重就是过于轻薄。 四、宋元青白瓷纹饰特点与鉴定 南宋后期及元青白瓷画面满,纹饰密,几乎不留空白。纹饰的装饰层次通常为四到八层,多的达九层以上,给人以花纹繁缛、图案精细、画面富丽而又庄严大气的感觉。其手法是主要采用刻划法、印花法、堆塑法、镂空法、点彩法等,或将几种方法并用于一器。但画面并无平淡之感,却有深浅变化之觉。常用装饰纹饰,有人物故事、莲池鸳鸯、动物、花卉、吉祥神物(龙、风、麒麟)等主题图像,海涛、莲瓣、蕉叶、回纹、菱形纹等边饰图案,十分丰富,多姿多彩。总的来说,其画风、绘画和图案都是以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笔意施绘,线条流畅生动,富有中国书画之风韵。 鉴定中尤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种纹饰的主要特征: 1 边饰。主要有回纹边饰、莲瓣纹边饰和海涛 纹边饰几种。回纹边饰由互不相连接的单体回纹组成,有规矩方形和变形回纹几种。莲瓣纹边饰,有的绘一组,一般在器物的下部,如缠枝牡丹纹鱼耳大罐、云龙纹象耳瓶等均是颈部有一组仰形莲瓣纹。有的画两组,一组在器物上部,一组在下部,两组构成上下相对应的仰、覆莲瓣纹装饰。莲瓣一般呈单体形式排列,莲瓣问留有空隙,互不相连。海涛纹边饰,海涛汹涌奇兀,细微中显雄奇壮观。 2 花叶。大花大叶是有些宋元青白瓷的大器上的重要装饰特征。“缠枝莲的叶形呈葫芦状,或有一至五个尖瓣。”牡丹花叶的叶尖部位多作扭转表现,十分写实。蕉叶纹,蕉叶的主脉以浓笔粗线条表示,呈中干实,蕉叶大多作分开状,叶与叶问留有空隙;也有个别的蕉叶相并拢,或叶与叶有重叠。 3 垂云纹。垂云纹亦称“云头纹”、“云肩纹”、“如意云头纹”,其特点是两云脚相交的尖头与云头的尖头,指向相背,在垂云纹内多装饰海马、海莲、折枝花、麒麟等纹饰。这种饱满、大气的垂云纹,是宋元青白瓷中具有特色性的图案,主要用于梅瓶、大罐等肩腹部的装饰和大盘的盘心部位图案。 4 神物――龙凤麒麟纹。龙、凤和麒麟三大传统祥瑞纹饰,在元青白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单独出现,或是两两同出在一件器物上,尤以龙凤纹特点最为突出。 龙纹:龙体细长、矫健,特别是龙颈部位尤较细长,头较小、张口吐舌,长唇、上唇细长,龙爪多为三趾、四趾等。 凤纹:凤首画法简练,颈羽较少、双翼披洒细长,圆尾再接尾羽。比较历代凤纹来看,元代凤纹展现得更为洒脱和夸张。 五、宋元青白瓷工艺特点与鉴定 宋元青白瓷胎较厚,质坚,体较重,多大器,施青白色透明釉,胎釉结合牢固,满绘画装饰纹饰,富丽繁缛。这些特征必然与宋元青白瓷工艺相关。其工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1 粘结工艺。宋元青白瓷的大件器物如罐类胎体多数是四段三接,瓶类胎体多数是五段四接,其外部采取分段模具印坯,内部以手拉坯,然后将两段或多段坯胎,用泥浆粘接口而成器。器物外部比较平整光滑,内部粘接处可见泥浆挤压的痕迹,呈粗细不匀的滚圆状;瓶口内下部可触摸到扎手的接痕。 2 修胎工艺。宋元青白瓷器物的胎体一般外部修治较好,内部基本上不修胎,故可见到明显的粘接痕迹和接缝处挤压出的泥浆残留。胎底的作法一般是采用先粘合平底,然后挖足;圈足分宽矮和深高(如象耳瓶)两种。宽足平底的切削,大多是由外向内逆时针运行,中心收刀,故往往可见螺旋痕和收刀痕。外圈底,均斜削一刀,多不甚规整。 3 胎体。大件器物如罐、瓶、壶的胎体普遍厚重坚实,小件器的胎体比较轻薄。新仿品则均比较厚重,手感下沉。 4 施釉。宋元青白瓷胎釉结合牢固,其施釉技术,有醮釉、淋釉、刷釉、甩釉和荡釉几种情形。 (1)器物的大小、形制不同,采用不同的施釉方法:大口罐、瓶使用的是浇釉法,故在口、颈部位带有釉水流淌痕迹,口沿和肩部多有“泪痕”。大盘、小碗用甩釉,故口沿部位釉厚、色深或有积釉现象。多数瓷瓶一般采用整体醮釉方法。 (2)不同器型的器物,内部、底足施釉方法不同:大口罐、瓶内部不专门施釉,它们里面的部分釉水,有的是由于在外部醮釉或淋釉时进入的,或荡或刷简单处理的结果,因此呈现半截釉、漏釉情形,各种瓶的内部不施釉。 中国传统的鉴定方法以肉眼目测(观察)为主,为帮助观察而运用的手段,还有用手摸摸、掂掂,用耳听听,也即看、摸、掂、听便成了。使用现代仪器检测之前,中国人考察古器物的唯一方法――眼学。这种方法虽然简便、直接,而且有较强的科学性,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 第一,虽然陶瓷器本身的胎、釉、成型工艺、窑烧、装饰手法和自然痕迹,为鉴赏者的感知提供了客观依据,宋元青白瓷也不例外。但众多宋元青白瓷的原料瓷石和高岭土不可能从一个坑获得,胎土用料的配比成分不可能由一人完成因而不会一成不变:还由于胎料的陈腐、加工、技术和火候的差异,胎质必然有白、灰白、灰青等差别。以至同一种纹饰不同时代的表现手法也不完全一样等等。这都需要鉴定者对制瓷科技的理解和经验的积累,需要鉴定者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 第二,鉴定家根据自身长期接触古器物的实践,以及由此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可能得出比较正确和接近于真理的结论来。鉴定家是通过察看器物的胎、釉、造型、纹饰、刻工技法和制作与烧制工艺,触摸器物的形体和釉面,上手掂量器物的体量、胎质致密程度,从敲击发声中听听胎体烧结和瓷化状况、观察釉面的氧化程度等方面获得的,通过这些细心的观察,触摸、掂量、揣摩和类比,来甄别器物的真伪、窑口、年代和价值。这种来自实践的眼学,来自长期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多种素养,是一门古器物传统鉴定科学,值得尊重和传承。在这方面,自宋代以来就总是不乏其人。上个世纪我国著名的古陶瓷收藏家、鉴定、鉴赏家孙瀛洲先生,在传统鉴定方面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他在《元明清瓷器的鉴定》一文中说:“辨别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来辨其色泽,度其厚薄,审其片纹,观其气泡,也要用手摩挲以别粗细,用指叩敲以察音响。可以说耳、目、手三者并用,方不致限于表面或拘于一格”。这些意见值得我们很好记取。 现在,采用现代科技检测陶瓷――热释光、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荧光能谱检测,手段已经不少,并且还会逐渐多起来,成熟起来。将传统眼学和现代科技结合,以准确把握古陶瓷的年代、价值与真赝这一天正在到来。 鉴定需要有广博的学识,需要有专门的素养,需要直接地、经常地接触古器物。需要熟知器物的外在的宏观表象和内在的微观显像。由于古陶瓷窑口、土质、釉料、工艺、火候等等的变数和差异性,也由于生产古陶瓷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不同,保存条件不同,还由于考证家、鉴定家知识与经验的相对性和局限性,面对扑朔迷离的古瓷器,我们的态度只有更谦虚谨慎一些,我们作风只有更认真细致些,才会少犯错误,才会从先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中多领略到一分真谛。
嗯,我的疼。宋代青白瓷瓶之前的,因为那时朝代的各种瓷瓶如果是官窑的呢,它更值钱,就不是官窑的,就是民谣出土的这些个瓷器流传到现在,他也是之前的因为古代的那些烧油的这种方式方法和我们现在呢大不相同,他烧出来的这个瓷器呢相当的细腻,美观大方。宋代青白瓷平之前的
湖田窑位于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五代时烧造青瓷和白瓷,青瓷胎色青灰,白瓷洁白,产品以盘、碗为主。北宋早期普遍使用仰烧法,烧造青白瓷唇口、葵口碗。造型简单,瓷胎较厚,釉色偏灰或米黄。多光素无纹饰。这一时期的产品,尚不具备影青瓷的基本特征。
北宋中晚期,选用表层风化最佳的瓷石原料,淘洗澄湛工艺逐渐完善,拉坯成型技艺日趋成熟。尤其采用旋坯工艺,用铁刀在阴干的毛坯上旋削修整,使瓷胎薄腻至极,造型规整秀美,其实大批量烧造的斗笠碗,口径20厘米有余,面碗壁厚度尚不足02厘米。如此大口径薄胎器,即便明、清两朝造瓷技艺发展至巅峰,也无法大规模再造。
这一时期,釉料中釉灰用量较多,釉熔融较透,透明度特别好。釉层中气泡、析晶以及其他残留物较少。刻花、划花、模印花纹的凹痕宽度、深度不同,釉层堆积厚度和块面大小多有变化,釉色由淡淡青白色向天青、湖绿渐次演变。纯净明澈并富于色调变化的硬青釉,大大强化了纹饰的艺术效果,给人以“音乐旋律绎如心灵”的美感。
棕眼是影青瓷釉面的一个重要特征。坯胎用的是生料,高温烧结产生大量气泡,气泡通过釉面逸出,有些釉表面未被及时填平,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棕眼。棕眼不光凹馅面大小不一、深浅不同,形态也有差异。多数只是釉表面的凹痕,一些却有针管样细孔穿透釉层,连通瓷胎。经近千年土浸,釉层下的胎上,形成大小不一的放射状扇型土浸斑。灯光照射影像明显,可作为鉴定的重要佐证。
影青瓷造型美,装饰技艺更是独步青云,特别是刻花、划花技法。娃娃纹、莲纹、水波纹等等,构图饱满,线条流畅,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粗线条先垂直刻一刀,再沿线斜刻一刀。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汉代玉雕之“汉八刀”工艺。匠师根据构图需要,刻痕深浅、斜线坡度、斜面宽窄等等都富于变化。每根线条都明显起顿,犹如中国书法之提、按、顿、捺。细线条则以深浅宽窄变化,表现花、叶、水波、娃娃等范围轮廓。流畅有力,有韵律美感。线条的起顿衔接,准确而自然。匠师专业而有自信,手法娴熟,正可谓“庖丁解牛”。匠师们还就地取材,创制刻、划花的专用工具,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还取得了超乎想像的艺术效果。一种竹制成用以划花水波纹的扁平斜口面竹笔,形似现在的排笔,宽1――2厘米,笔端削成阶梯状排列的一根根细竹丝。通过手腕的提按顿捺,划出长短不一、粗细变化的同心水波纹。这些同心水波纹,自然而有序地排布在粗线条的轮廓内,与复刀主线、单刀轮廓线共同构成一幅完整图案。律动的线条变化,赋予莲花荷叶风中翩然,莲子荷包欲出:近看湖面水波涟漪,远眺江水激流翻滚,寥寥数刀轮廓线勾勒出的娃娃,头大体腴,生灵活泼,嬉戏于河塘水际看似纷繁的画面,其实自然有趣。整个画面根本找不出一根可有可无的线条,仅此一点,足以想像当时匠师是何等胸有成竹之“高人”。
纵观出土实物,北宋中晚期至南宋,优质湖田窑产品,多用匣钵垫块仰烧法烧成。当时已经普遍推广使用的多数垫钵匣钵内覆烧技术,以及定窑发明并广为运用的垫圈组合式窑具装烧芒口碗盘的技法,虽然生产效率极大提高,但优质湖田窑产品却很少采用,最重要的原因是芒口影响品质。匣钵垫烧产量虽受制约,但可以最大限度保持产品的优良品质。其实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窑工能娴熟掌控强还原焰,使瓷胎烧结致密,透光度愈加良好。釉熔融透彻,焕发出影青釉白里带青、温润如玉的迷人魅力,而且,胎釉结合极紧密,透明度和硬度都达到近代硬质瓷器的标准。
北宋中晚期至南宋,影青瓷制作工艺发展到历史巅峰。产品以碗、盘、壶为主,还出现花瓶、香炉、雕塑等新品种。湖田窑、湘湖窑最具代表性。
南宋中晚期,表层优质瓷石资源匮乏,社会动荡不安,熟练工匠大量流失。为片面追求产量,广泛推广使用垫圈组合式窑具,窑内湿气难以及时排出,不利于窑内升温,易造成釉面阴黄。此时模印图案花纹的芒口碗铺天盖地,成型单调呆板,纹饰繁缛琐碎。不过,模制成型的产品更周正:垫块组合式窑具也大幅度降低产品烧制过程中的变形率。这一时期也有少量垫块仰烧产品,纹饰构图简化,刻、划花线条流畅,但明显纤弱乏力,且不注意线条的衔接连贯。南宋末至元代,仍有影青产品烧造。特别是元代中期,不少产品的胎釉造型等特征,明显具备优质影青瓷的基本要素
本次征集范围
名家字画: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名家书画
精品陶瓷:古代各窑口到代官窑器,以宋五大名窑、元、明、清官窑瓷为佳。
翡翠玉器:高古玉,明清和田玉,A级翡翠为上,要求玉质佳、雕工精。
杂项清玩:竹木牙雕、文房四宝,田黄,鸡血石,金银器,青铜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