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宋代定窑瓷器有几种鉴定方法

陶醉的世界
无语的玫瑰
2023-05-03 05:10:41

宋代定窑瓷器有几种鉴定方法

最佳答案
大气的蓝天
悲凉的天空
2025-08-27 08:04:19

宋代定窑瓷器有4种鉴定方法。

鉴定方法:

1、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表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表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皎白,胎釉结合十分严密,无流釉表象。

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动,构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选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今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

2、竹丝刷痕

在定窑碗、盘类器物的外壁,常常可看见细密如竹丝的划痕,这些划痕是器物开始成型后旋坯加工时留下的,当然在其它窑口的器物外壁也可见到旋坯痕,但不如定窑的纤细密布,此为判定定窑器物的一个特征。

3、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首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显着不一样的特色,这些特色体如今北宋中期今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因为覆烧的创造,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

但是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体现并不那么完满,足面(圈足与地上触摸有些)总是显得不行平坦,有些当地釉厚,有些当地釉薄,以手抚之,显着地感到高低不平。

定窑圈足器之圈足有巨细两种类型,大圈足器之足底往往可见竹丝刷痕,刷痕呈同心圆,而小圈足器则无这种表象,但无论巨细圈足,足均极浅,足墙均窄,小圈足器挖足不过肩,简直无钩手。

4、变形

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假若完好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简单发现这一特色。

就当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表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完成,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要素,若以人力做作,难免留下成心做作的,不天然的痕迹。

最新回答
无语的八宝粥
从容的楼房
2025-08-27 08:04:19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无论种类、式样,还是烧造工艺,均处于巅峰地位。宋瓷形态优美、釉色沉静、花纹含蓄,呈现出一种沉静素雅、凝重高贵的品格。其瓷艺和美学境界不仅超越了前代,而且后代的仿制品也难与之匹敌。
定窑也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涧滋村及东西燕村,宋代属定州,故名。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于元,以产白瓷着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相比其他四大名窑,定窑瓷器存世量较多。定瓷虽有过给宫廷烧造瓷器的经历,但时间很短,因此精品不多。
定窑瓷器的胎骨较薄而且精细,颜色洁净,瓷化程度很高。釉色多为白色,釉质坚密光润。定窑瓷器的白釉多闪黄,故有“粉定”之称,釉面偶尔还有垂釉的现象,由此又有了“泪釉”的别称。泪痕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它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
定窑瓷以其丰富多彩的纹样装饰而深受人们喜爱。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还有白釉剔花和金彩描花,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用单齿或双齿梳篦状工具,刻划出由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的物象,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宋代定窑瓷器常见的器型以碗、盘、瓶、碟、盒和枕为多,罐、炉等器形则比较少。定窑瓷器的装饰技法以白釉印花、白釉刻花和白釉划花为主。北宋早期的定窑刻花,构图、纹样都比较简单,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具有浅浮雕的美感。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一格。
在唐代,定窑就已经是著名瓷场,专烧白釉、黄釉瓷(白釉有玉壁底碗、注壶、瓶类;黄釉器有碗、注壶等。),到宋代发展迅速,比之前更大更有名,大量烧制白瓷,其次有黑釉、酱釉、绿釉、白地褐花等品种。白瓷胎土细腻,胎质薄而有光,釉色纯白滋润,上有泪痕,釉为白玻璃质釉,略带粉质,因此称为粉定,亦称白定。其它瓷器胎质粗而釉色偏黄俗称土定;紫色者为紫定;黑色如漆的为黑定,红色者为红定珍稀传世极少。
定窑创烧于唐朝后期。从这时一直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还较为粗糙简单,器型以碗为主,正处于向精瓷的过渡阶段。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北宋是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汉族劳动人民的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宋朝政府选为宫廷用瓷,使其身价大增,产品风靡一时。
定窑在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后,由于连年兵灾,逐渐衰落和废弃。金朝统治中国北方地区后,定窑瓷业很快得到了恢复,有些产品的制作水平不亚于北宋时期。从有龙凤纹饰的一些器物上看,定窑产品也是金代统治者喜爱的瓷器品种。到了元朝,定窑终于逐渐没落。
由于定窑的风靡与流行,其造型、装饰、烧造方法为各地瓷窑所仿效,北宋年间各地纷纷仿制定窑。这就诞生了“土定”“新定”“北定”“南定”“粉定”等仿器。许多地区的产品质量不逊于河北曲阳。定窑对我国后世的制瓷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名扬天下的景德镇深受其影响,北京龙泉务窑、山西平定等形成了定窑系;埃及、欧洲、东南亚的文物遗址中都有定瓷的遗物。
定窑的仿制,从宋到明清、民国、现代一直不断。宋代仿造,其风格自然是宋代的。明清仿品,自有该时代的一些时代特征。近年按照当年图谱所仿烧的一些赝品,胎釉和工艺均难以到位,无论胎质、釉色、分量和工艺等均无法与真品定瓷相比拟。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藏家追寻的目标。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一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收藏本来就是从爱好出发的。一个木雕、一块石头,为什么会值钱?因为有人喜欢、有人觉得它们很有价值,这种喜欢可以是个人痴迷的、也可以是大家跟风的。现在甚至一个鸟笼钩子都会有人收藏,艺术品投资的领域首先就应该是由爱好者们组成的。哪怕说一些诸如名表、钻石之类的收藏品是为了炫富、显摆,那仍然是一种爱好和兴趣,会使人一门心思地钻进去。而当你做到了从喜好出发,有自己所钟爱的收藏品,进一步的就会自发地去了解、去学习,去知晓这一类收藏品的方方面面,功利点来说的话,就是能有效地让自己学会投资这方面收藏品的必要知识——同时这个过程中可能还充满乐趣呢!这样,你就能明白哪些东西是有价值的、有潜力的,再进一步还能逐渐地分辨真伪。毕竟收藏市场的价格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硬要说的话,也是因为它们的价值来源于收藏者各自对它们的“爱”。

包容的自行车
动人的板凳
2025-08-27 08:04:19
很值钱,定窑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窑,以烧造精美的白釉瓷器闻名于世。据定窑遗址出土的典型资料推断,定窑约创烧于9世纪中叶。唐五代是定窑的创烧和发展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二期。第一期为9世纪中、晚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而复杂。

飘逸的书包
美丽的饼干
2025-08-27 08:04:19
定窑是中国宋代主要瓷窑之一,后世誉为 宋代五大名窑 之首。窑址在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 曲阳县 宋属定州,故名。烧瓷始于唐,盛于北宋,元以后衰落。北宋苏轼《试院煎茶诗》、宋 邵伯温 《闻见录》、元刘祁《 归潜志 》、明曹昭《 格古要论 》、清朱琰《 陶说 》等文献,均对定窑有所记载。 古陶瓷 专家 叶麟 趾先生于20世纪20年代率先调查了定窑,确认了曲阳涧磁村窑址。50年代以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对 定窑遗址 进行了多次调查与发掘,基本上弄清了定窑的烧瓷历史、烧制工艺、装饰特点、产品品种以及与邻近地区的相互关系。受定窑影响并烧制定窑风格产品的窑业,多集中在山西省境内,有 平定窑 、阳城窑、 介休窑 等。四川省的 彭县窑 也烧造定窑风格的白瓷。

定窑瓷器 传世品较多,原清宫收藏的也不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湖南长沙,浙江临安,陕西西安,江苏镇江、南京、江浦, 河北曲阳 、定县,河南安阳,辽宁朝阳和北京通县、丰台等地的唐、宋、辽、金墓葬、塔基、窖藏中均出土了许多定窑瓷器,仅 1969年 发掘的河北定县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和至道元年(995)的两座塔基,就出土了完整精美的定窑瓷器 100余件。 定窑产品多为生活日用的饮食具、酒具、茶具、寝具,还有 佛前供器 ,以民间用瓷为大宗,北宋后期亦烧制宫廷或官府使用的精致器物。瓷器的品种以白瓷为主,兼烧青釉和少量的黑釉、彩釉及绿釉瓷。器类有碗、盘、杯、碟、盏、盏托、 渣斗 、盆、洗、瓶、壶、罐、薰炉、枕等。白瓷胎质细腻,色洁白,釉色白中闪黄,光泽莹润。其碗、盘类的口沿大多无釉,称为“ 芒口 ”,器外壁多有薄层垂釉,其形如“泪痕”,是 定窑白瓷 的特征。河北定县两座北宋塔基出土的 100余件定窑白瓷、南京市明墓出土的定窑 白釉刻花梅瓶 、河北曲阳 宋墓 出土的定窑白釉印花 云龙纹 碗和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定窑白釉孩儿枕,都是代表作。明曹昭《格古要论》说:“有紫定,色紫。黑定,色黑如漆。土俱白,其价高于白定。”

(藏品想快速出手联可系166,,,38178073在窑址遗存与传世品中,均有黑定器,以碗为多,胎质洁白与白瓷无异,釉色黑亮,光可鉴人。“紫定”尚无传世品或窑址遗存器加以印证。但有一种胎质洁白,釉色近于 芝麻酱 色的盘、碗器,陶瓷史家曾认为即是“紫定”。1974年江苏镇江北宋熙宁四年(1071) 章泯 墓出土两件稀有的定窑 酱釉 瓶、 定窑绿釉瓷 ,既不见于记载,亦不见于传世品。

1957年故宫博物院调查定窑遗址时,发现了绿釉瓷盘的残件,胎色洁白,胎质坚硬,釉色翠绿,刻划龙纹装饰。据当地人士介绍,涧磁村曾出土过绿釉瓶。 定窑装饰以风格典雅的白釉刻、划花和白釉印花为主,还有白釉 剔花 和金彩描花。划花多与刻花相配。白釉印花最富特色。北宋早期定窑的刻花,其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刻花技法有五代越窑剔刻技艺之风,具有 浅浮雕 效果。如河北定县北宋塔基出土的定窑白釉刻花净瓶、白釉刻花莲瓣纹碗、白釉刻花莲瓣纹盖瓶,表现出北宋早期定窑刻花装饰的特征。

北宋中晚期,定窑的刻花装饰日臻精妙,独具一格。用单齿、双齿、梳篾式等刀具,刻划出深、浅不一的主线与辅线,相衬构成物象,生动自然,有立体感。装饰题材以花果、莲鸭、云龙、游鱼等为主。纹样以折梅、缠枝、交枝式构图,饰于盘、碗的器壁与立体器物的腹部。一些大碗的内、外壁均刻划纹饰,技艺精湛。 台湾故宫博物院 收藏的定窑白釉刻花双凫纹盘,盘面上以柔畅的刻、划线纹,勾勒出塘水扬波、莲苇摇曳、双鸭仰首嬉游的湖塘景色,是北宋定窑刻、划装饰的代表作。印花装饰出现在北宋中期,成熟于晚期。印花纹样多饰于盘、碗器的里部。题材以牡丹、莲花、菊花等各种花卉纹为多,动物、禽鸟、游鱼等也屡见不鲜,婴戏纹为少。以串枝、折枝式构图组成的花卉、石榴、孔雀牡丹、鱼莲、天鹿、婴戏纹等画面,具有构图严谨、层次分明、纹样清晰的特点。

北京故宫博物院 所收藏的定窑印花花卉纹盘,以缠绵的牡丹花枝环绕盘壁,衬起盘心的仰覆有致的荷叶、莲花,宛如一幅精致富丽的织锦图案。在白、黑或酱色釉器上描画金色花纹的金彩描花装饰的作品,发现极少。仅见: 日本箱根 美术馆与大和文化馆收藏的黑釉金彩描花碗,画在碗内的金色牡丹花枝光彩熠熠;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 3件白釉金彩云龙纹碗与安徽合肥文物管理处收藏的酱釉金彩荷莲纹瓶,虽金彩大多伤脱,但纹样仍依稀可辨。定窑的这种描金技法,宋 周密 《志雅堂杂钞》曾说:“金花定碗,用大蒜汁调金描画,然后再入窑烧,永不复脱。” 定窑覆烧工艺于北宋中期创用。其法是用垫圈组合式 匣钵 ,扣装盘、碗坯件,入窑烧成。覆烧盘、碗的口沿部位无釉,有毛涩感,称为“芒口”。故常以2~4毫米宽的铜、银、黄金等金属镶饰器物口沿,因有“金装定器”之说。 定窑瓷器的题铭有16种,大多与宫廷有关。其中的“官”、“新官”、“会稽”、“易定”、“ 尚食局 ”、“ 尚药局 ”、“食官局正七字”、“五王府” 8种题铭都是在烧窑前刻于坯足上。

传世定窑瓷器中有“奉华”、“风华”、“慈福”、“聚秀”、“禁苑”、“德寿”题铭,这类铭文都与宋代宫殿名称有关,是 在制品 入宫后由宫廷玉工刻的。16种题铭中“官”字款居多,据不完全统计,已见到题有“官” 字铭的盘、碗、瓶、壶、罐等器近百件,它们大多出土于辽宁赤峰、建平、法库及内蒙古、北京、河北和湖南长沙地区的晚唐、五代到北宋前期墓葬。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海博物馆 亦藏有定窑白釉“官”字款盘、碗、罐、盂等器。另外河北 定州市博物馆 收藏的 1件1969年定县出土的白釉刻莲瓣纹碗,底部题“孟” 字,极为罕见。印款的定窑器仅知 1 件,早已流失国外,为白釉盘,盘心印阴文“定州公用”楷书铭。

怕孤独的天空
英俊的蜜蜂
2025-08-27 08:04:19

定窑白瓷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时虽仍以烧造白瓷为主,但另兼烧黑釉、绿釉、酱釉及白釉剔花器,这些工艺导致了最后定窑瓷器会呈现偏白色、偏、偏青色、偏紫色以及黑色如漆的特点。

宋代定窑瓷器鉴定技巧:

釉色

定窑瓷器多为白胎,尤其宋代产品,几乎都是白瓷胎,胎质十分坚硬。这是因为原料中含氧化铝量较高。所以釉面之色呈所谓的“象牙白”色。少数质差的釉为白中微闪灰黄。白定釉面呈半透明状,因为施釉较薄,所以薄处能隐约看到胎色。在器物的折腰处可见积釉呈浅浅的黄绿色。积釉处气泡稀疏通透,大小不一。这是鉴识时要注意的要点。

玉质感

要有玉质感。宋代制瓷追求玉质效应,以有玉质感的为上品,特别是作为宫廷烧造的瓷品,更是必须要烧出玉质感来的。

竹丝刷痕

要见“竹丝刷痕”。定窑的制胎工艺中,在胎半干之时,有用竹丝刷子旋修这一道工艺,因此在胎面上就留有一些“竹丝刷痕”。

泪痕

泪痕是指器表的流釉现象,定瓷流釉往往呈条状,宛如垂泪,故称泪痕。泪痕现象仅见于北宋定窑器,唐至五代定瓷并无此特征。唐代定瓷釉薄而洁白,胎釉结合十分紧密,无流釉现象;北宋则凝厚而泛黄,釉内气泡大而多,釉层在烧结过程中随器垂挂流淌,形成泪痕。北宋早期,定窑采用正烧,流釉方向自口至底,北宋中期以后,定窑创造了覆烧的技法,流釉方向自底向口,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

底足

定窑器物的底足类型不多,

主要分为平底与圈足两大类,而其圈足具有与其它窑口器物圈足明显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体现在北宋中期以后覆烧成型的定窑器上,由于覆烧的发明,器物圈足得以裹釉,而将露胎处移至器上,然而裹上釉层的器足在外观上的表现并不那么完美,足面(圈足与地面接触部分)总是显得不够平整,有些地方釉厚,有些地方釉薄,以手抚之,明显地感到凹凸不平,笔者所目见的北宋定窑圈足器无一例外。这种现象十分奇怪,但在鉴定中却非常有效,凡北宋定窑圈足器(采用覆烧法,圈足上釉者)均有此特征,此为鉴定之关键。

就目前在市场上所见到的仿定白瓷而言,泪痕现象已可做到,竹丝刷痕亦不难实现,至于器物的变形非人力而可强为,而取决于烧造时的火候、窑位、气氛等等因素,若以人力做作,不免留下故意造作的,不自然的痕迹。现在只有一点还难以企及,就是足面的不平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完全出于自然,且在目前尚未引起仿造者足够的重视,仍可作为鉴定的一个标准。

仁爱的樱桃
聪慧的鸵鸟
2025-08-27 08:04:19

1、汝窑特点:釉色以天青为主,用石灰一碱釉烧制技术,釉面多开片,胎呈灰黑色、胎骨较薄。

区别:钧瓷与以上四大名窑最大的不同,是在釉中加入了铜元素,创造性的烧出了五彩斑斓的窑变紫红色釉,开铜红釉之先河。

2、官窑特点:釉层丰厚,有粉青、米黄、青灰等色;釉面开片,器物口沿和底足露胎。

区别:汝窑采用满釉支烧工艺,器物底部会留有支钉痕,多为3~5个,也有6个的,器物以盘、洗较多,另有碗、碟、瓶等。

3、哥窑特点:由于釉中存在大量气泡、未熔石英颗粒与钙长石结晶,所以乳浊感较强。釉面开(小开片),细纹色黄,粗纹黑褐色。

区别:哥窑主要瓶型有瓶、尊、碗、盘等,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4、钧窑特点:以烧制铜红釉为主,还大量生产天蓝、月白等乳浊釉瓷器。

区别:器物主要有各式瓶、炉、洗、盘等,相传哥窑是从官窑发展而来,常说官哥不分,一般“开大片为官,开小片为哥”做为简单判断。

5、定窑特点:白瓷釉层略显绿色,流釉如泪痕。北宋后期创造覆烧法,碗盘器物口沿无釉。

区别:定瓷光泽柔润,釉面可可见“泪痕”和“竹刷丝纹”,定窑常以雕刻来体现它的纹饰之美,雕刻图案以花果、禽鸟比较多见。

扩展资料:

中国的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北宋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也是传统制瓷工艺繁荣昌盛的时期。

当时,制瓷业空前繁荣,大江南北名窑迭起。现今已发现的古代陶瓷遗址分布于全国170个县,其中北宋窑址的就有130个县,约占总数的75%。

当时的窑厂各有特色,定窑、景德窑清秀,汝窑、耀州窑浑厚,官窑、哥窑典雅,钧窑绚丽,建窑淳朴,磁州窑、吉州窑具有民间风采,都是我国的艺术精品。

而“五大名窑”代表了中国单色釉瓷器的最高水平,是全球各大博物馆和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瑰宝,其市场价值不言而喻。从北宋流传至今,“五大名窑”传世瓷器极为稀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宋代五大名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