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千年之谜:哥窑遗址究竟在哪

从容的橘子
美丽的人生
2023-05-03 02:31:13

千年之谜:哥窑遗址究竟在哪

最佳答案
欢喜的苗条
美好的缘分
2025-08-29 01:47:03

请参考下文:哥窑与汝、官、钧、定一起,被称为宋代的“五大名窑”,然而,与其他4个已经找到窑址的窑口不同,大名鼎鼎的哥窑,其蛛丝马迹竟然只能在文献中寻找。根据文献记载,哥窑是出自南宋的一种奇特瓷器,其产地就在龙泉。文献的记载引起了龙泉的盗挖狂潮,据说当年这个不大且僻静的地方,聚集着来自不同国家的古董商,他们将挖掘到的瓷器甚至瓷片一起成堆运走。古董商所运走的瓷器和瓷片中究竟有没有文献中描述的哥窑瓷器,已经成谜。如今,业内习惯上将具有文献中描绘特征的瓷器称为“传世哥窑”,以便与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相区别。据天津文博院研究馆员刘渤介绍,哥窑瓷器非常珍贵,传世稀少,据统计全世界仅有100余件,比“元青花”的数量还少。天津博物馆中,藏有一件传世宋哥窑瓷盘。面对精美的传世哥窑瓷盘,总有研究者和爱好者恨不能穿透历史的重重帘幕,看到它究竟来自何方。明朝人陆深在《春风堂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刘渤说,因为哥窑窑址至今尚未被发现,而哥窑瓷器在历史上又声名赫赫,所以哥窑一直是考古学家、古陶瓷学家和收藏家重视、关注和研究的热门话题。哥窑被传是宋代名窑,然而迄今所掌握的宋代文献中,却没有任何关于哥窑的记载,这成为有些学者怀疑哥窑是否为宋代名窑的一个理由。关于哥窑的记录,最早见于明朝人的著作。明代初期曹昭在《格古要论》中曾提到哥窑。据刘渤说,明代陆深的《春风堂随笔》中也曾谈到哥窑。陆深在随笔中提到,宋朝时有章生一、章生二两兄弟,在龙泉的“琉田窑”烧制瓷器。弟弟章生二所烧制的青瓷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而哥哥章生一烧制的瓷器颜色比较淡。因为生一是哥哥,所以他的窑被称为“哥窑”。陆深所提到的琉田,即是如今的龙泉大窑,是当地瓷器的中心产区,正是文献中的类似记载,引发了民国初年人们对龙泉的掠夺式开采。这种现象又引起了我国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对哥窑的兴趣,而那时的陈万里,专业是一名医生。1928年,陈万里来到了浙江龙泉。在他之前,中国陶瓷研究的方法一直是从文献到文献,他是第一位用考古学的方法对古窑址进行实地考察的学者。那时,经过十几年的盗挖,当地较有价值的瓷器都已经被搜罗殆尽。陈万里从当地人口中听说一个叫大窑村的地方有古代窑址。在大窑村,因为泥土里都是瓷片,以至于他们取土建房时都无法避开,所以院墙上有很多星星点点的瓷片。然而,实地探访的结果却让陈万里大失所望。在古窑址所在地,虽然到处都有散落的破碎瓷片,但他仔细搜寻后,所找到的都是普通的青瓷,并没有传说中的哥窑特征。那么,传说中珍贵无比的哥窑瓷器,到底是什么样?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刘渤说,据文献记载,传世哥窑胎体较厚,胎质细腻,胎呈黑、深灰、浅灰、土黄等色;釉色有灰青、月白、深灰、青黄和米黄;釉质肥润,有油酥光和缩釉小坑;釉面开裂有不规则的细碎纹片,纹片呈黑、黄二色,浅的为“金丝”,深黑色的为“铁线”,俗称“金丝铁线”——这是传世哥窑最典型的特征。此外,传世哥窑瓷器的开口呈现淡淡的紫红色,足底为幽深的铁青色,在行内被称为“紫口铁足”。关于哥窑瓷器最有特色的断纹来历,龙泉当地演出的戏剧里存在这样一种说法:章氏兄弟都烧制青瓷,虽然品质都很好,但因为哥哥忠厚,所以他烧制的瓷器销量更好。弟弟嫉妒哥哥的生意,为了出气,偷偷往哥哥的窑洞里泼凉水,于是出窑后的瓷器上出现了这种奇特的断纹。收藏家马未都在说起断纹时,说还有一种说法,即弟弟在釉缸里放了一把黏土,由此导致了瓷器开裂。在马未都看来,这是外行的传说,实际上这种断纹烧制的工艺极其复杂。瓷器有了裂纹本来是一种缺陷,却因为这种缺陷而产生了别样的美感,从而被推上了更高的地位,卖得更好了。马未都曾经说过:“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我们所说的这种非常态的、病态的美。缺陷美被推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哥窑就在这样一个地位中诞生了。”就是这种具有缺陷美的传奇瓷器,点燃了一代代考古工作者的热情。从1928年起,陈万里8次去龙泉。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一小片具有清晰断纹的瓷片,非但如此,瓷片还具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不久后,在距离大窑十余公里处的溪口乡的古代窑址中,发现了更为精致的同类瓷片。陈万里的这一发现,实际上与文献中哥窑出自大窑的记载相矛盾。与此同时,陈万里发现当地人竟然能够仿造足以乱真的哥窑瓷器。其实,仿制哥窑瓷器,古已有之。明仁宗当年为了得到珍贵的哥窑瓷器,曾经明确下令仿造,如今传世的哥窑瓷器中,就有明清的仿制之作。因为当地的窑址已经在盗挖中被严重破坏,陈万里无法通过地层学进行断代,无法确定找到的瓷片是否为后人的仿造之作,由此陷入了更深的困惑中。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相关部门组织了考古队前往龙泉进行挖掘。在那之前,故宫博物院等处已经有多件瓷器根据文献记载被认定为“哥窑”瓷器,这些瓷器被称为“传世哥窑”。“1960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龙泉县的大窑、金村窑址进行发掘,发现了黑胎片纹青瓷,绝大部分是生活用器,器物有碗、盘、盏、杯、洗、瓶、觚、盂、盒、灯及炉等,但出土黑胎青瓷与内府所藏哥窑瓷器的造型、胎、釉和片纹不一样,实属两类。”刘渤告诉记者。传说中的哥窑产地出土的瓷器与被认定的传世哥窑瓷器不一致,让哥窑产地更加扑朔迷离。其实,关于哥窑的产地,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为杭州的凤凰山。明代高涟在《燕闲清赏笺》中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并说二者都在杭州凤凰山取土,在修内司中烧制的为官窑,在私人处烧制的为哥窑。修内司为南宋的官窑之一,至今窑址也未被找到。明代的人文地理学家王士性说得更直接:“官哥之窑,宋时烧之凤凰山下。”认为哥窑的产地是凤凰山。上世纪90年代,一场暴雨过后,一位文物爱好者在凤凰山下发现了被冲刷出的古旧瓷片,其上的断纹和馆藏的“传世哥窑”上的断纹极其类似。考古队其后进行了发掘,却在遗址中意外发现了元代所用的窑器,于是甚至有人因此怀疑哥窑其实始于元代。哥窑窑址在凤凰山的说法,也未得到证实。如今,虽然文献资料不断被发现,科技在考古方面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运用,然而,对于哥窑的研究,因为缺乏宋代的资料,而且后世的记载都不成系统,甚至还存在互相矛盾之处,而考古发掘的结论与文献又无法互相印证,哥窑的神秘面纱仍旧未被揭开。刘渤说,如今所认定的哥窑器都为“传世哥窑”,以仿三代铜器造型为主,常见有胆式瓶、贯耳长颈瓶、弦纹瓶、八方贯耳瓶、葵花口盘、葵花口洗、双鱼耳炉、三足炉、菊瓣口盘和圆口碗、盘等,仅收藏在少数博物馆中。天津博物馆所藏的这件宋哥窑盘,高32厘米,口径186厘米,足径56厘米,胎骨呈土,釉色为米,布满纵横交错、深浅不一的开片纹,“金丝铁线”纹路清晰,为“传世哥窑”的典型器物。

最新回答
着急的丝袜
风趣的信封
2025-08-29 01:47:03

宋代哥窑瓷器出产于河南北部地区是错误的。

宋代哥窑瓷器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产于浙江龙泉。烧制的青瓷有各式碗、盘、瓶、炉等,造型幽雅有古韵,典型器物有琮式瓶、贯耳瓶、鬲式炉、莲瓣碗等。

有的器物有刻划、堆塑等装饰,哥窑瓷采用多次施釉的工艺,使青釉浓厚青翠,色彩幽深,创出了粉青、梅子青等绝顶釉色,把青瓷的美,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哥窑青瓷釉上有细碎的开片,称作“百圾碎”,更小的叫“鱼子纹”,把原本是缺陷的开片变成瓷器表面自然天成的装饰,说明工匠们已经掌握了开片的规律,可以人为地加以控制和利用,这只有在制瓷工艺达到高峰的宋代才能做到。

疑似窑址

1996年9月,在杭州老虎洞发现一处窑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98年5月至12月和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两次对该窑址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获取大量器物残件、瓷片和窑具。

经深入研究,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宋代地层中的遗物应为文献所指的“修内司官窑”,而元代地层中的遗物是“传世哥窑”。

后者是仿造前者的,“传世哥窑”的实质是南宋灭亡后仿官的产品。也有专家学者认为,老虎洞窑即《至正直记》所述的“哥哥洞窑”。至此;可以基本确定,传世哥窑是元代的产物,绝非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

合适的小兔子
精明的大船
2025-08-29 01:47:03
北宋官瓷与南宋哥瓷在造型、釉色、外观等各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区别,就如北宋官瓷的墨纹、鳝血纹同南宋哥瓷的金丝铁线又有什么区别呢,只是称呼的不同。北宋时在开封创烧的北宋官瓷和南迁杭州后烧制的南宋哥瓷在当时历史的变迁中(当时工匠和技术的南迁)应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在拜读了为何“官哥”不分的贴子后认为作者的研究分析非常到位也非常认同“官哥”不分之说!留存资料好文共赏特转至此与众友。
转贴;为何"官哥″不分
为何“官哥不分”
作者: 万树玉
明代迄今,古陶瓷领域一直存在“ 官哥不分” 之说。“ 官哥不分” 指什么? 这是说, 宋代的五大名窑中,官窑和哥窑的基本特征混淆不清,难分仲伯。明浙江钱塘人高濂说:“官窑品格,大率与哥窑相同。” ( 见其著《燕闲清赏笺》)明万历进士屠隆列举他的众多文房瓷具更是官哥并提,不予区分。(见其著《燕闲清赏笺》)当然,这里的“官窑”是指狭义的北宋南宋官窑,而不包括汝官窑和钧官窑。汝、钧窑和哥窑实在是南辕北辙,大相径庭,难以扯在一起。
为什么“官哥不分”呢?根据迄今掌握的资料和达到的认识,笔者认为,所谓“哥窑”应是古文献上出现的一种人为误传,实际上并不存在;而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上人们习惯称谓“ 哥窑” 基本特征的, 应是北宋官窑。这便是“ 官哥”不分的奥秘所在。
现拟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作些论述。一、古文献上涉及的元“ 哥窑”、龙泉 “哥窑”(亦即琉田“哥窑”)和凤凰山“哥窑”均非真正的哥窑窑口。为便于比较、甄别,有必要根据“传世哥窑”和社会上惯称“哥窑”,对“哥窑”含义作如下界定:以单色(一般是黑褐色)或双色(一般为黑褐色和**或红色)线网纹开片和紫口(一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铁足(一般带赭色或黑色)为基本特征,以粉青为基本色调的宋代官瓷青瓷。人为着色线网纹开片,紫口铁足,以及官窑青瓷,均是构成宋“哥窑”的要素,尤其是铁线网纹和金丝铁线网纹,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现在人们已完全习惯将开细小铁线网纹或金丝铁线网纹的青瓷称“哥窑”或“哥釉”(“哥窑”的明清仿品),对于是否有紫口铁足现象似已并不在意。
元代山东人孔齐所撰《至正直记》中谈到的“哥窑”实指元仿南宋官窑。它说:“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时, 市( 按: 意“ 买” )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按:在江苏宜兴南)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既然是哥窑就应直称“哥窑”,为何称之为“哥哥洞窑” 和“ 哥哥窑” 呢? 原来“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语,有“当官者”之意,“哥哥洞窑”、“哥哥窑”就是官窑。
南宋时杭州先后有两个官办窑场,一个是凤凰山的老虎洞,另一个是乌龟山的郊坛下,带“洞”字的窑场只能是老虎洞。而且,据杭州考古所发掘老虎洞所作地层分析, 老虎洞不仅是南宋官窑器的窑址, 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烧造仿南宋官窑器的窑址。所以,“哥哥洞窑”或“哥哥窑”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时在老虎洞烧造的官窑,这种官窑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窑,“哥哥洞窑者”也就是这种仿南宋官窑产品。“绝类古官窑”中的“古官窑”显然指南宋官。杭州考古所副所长杜正贤曾直接参与老虎洞遗址发掘工作,他经对有关实物资料研究分析后指出:“老虎洞元代窑场是由官府控制的为当权者烧造‘仿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场。……此处窑场生产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窑’瓷,却在元代文献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窑’5字,而用‘哥窑’、‘哥哥窑’权以代之,其原因也许是元当局者不想与‘复宋’有关的言语而已。”(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老虎洞发掘实践足以证明,元人孔齐在论及元仿南宋官窑时无意间阴错阳差地创造了“哥哥窑”这样一个名词,成为五大名窑之一“哥窑”的始作俑者。
明代《浙江通志》(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龙泉“ 哥窑” 也并非是真的哥窑窑口。《浙江通志》称, 在浙江的处州( 今丽水、青田、龙泉等一带)龙泉县硫田(今大窑)“相传有章生一、生二兄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 , “ 兄曰哥窑, 弟曰生二窑”。5年后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类稿续稿》又为此通志作了三点具体补充、注脚:(1)章生兄弟在处州龙泉各烧一窑,除继续称兄烧的为“哥窑”外,又称弟烧的为“龙泉窑”;(2)章生兄弟烧窑的时代定为南宋;(3)“哥窑”的特点是釉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多断纹,号曰:百圾碎”。《浙江通志》和《七修类稿续稿》的记述曾广为传播和引用, 有的称之“琉田哥窑”、“龙泉哥窑”,有的干脆说“龙泉哥窑”的窑址就是浙江龙泉县的大窑、溪口两地。但现在看来,这种“哥窑”称谓水份颇大。首先,迄未找到章生兄弟烧窑的痕迹。“ 19 7 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故宫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对浙江龙泉窑进行了大规模拉网式的调查和发掘,也没有发现关于章氏兄弟的任何历史足迹或是相关窑址”。(唐恺:《宋元古瓷》,山东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版)其次,在龙泉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址发现的青瓷黑胎(其实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实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贡瓷,与传世哥窑大不一样,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倾向的看法。其实,它们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哥窑”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语。有人认为,这些仿官瓷具有哥窑的片纹、紫口铁足等主要特征,其实不然。其中黑胎的紫口铁足只是很少一部分,有人统计,黑胎龙泉只占白胎龙泉的百分之五。
2
片纹大多是类似蟹爪纹或叶脉纹的自然开片,带有着色线网纹的“百圾碎”很鲜见,如有也是单色线纹,更不见有典型哥窑普遍存在的双色金丝铁线纹。
1966年龙泉发现的具有深灰色胎、紫口铁足、褐色线纹的一只碗,已属个别现象。笔者也难得见过一件类似的开单色褐色线网的出戟尊。再次,龙泉大窑、溪口等处烧造的仿官器还普遍存在社会认可“ 哥窑”不曾出现过的过烧现象,无论是粉青还是灰青、黄绿色,釉面上都呈现黝黑色调,似是蒙上了一层灰纱。如将一件龙泉仿官瓷推向社会,恐怕谁都不会以“哥窑”加以接受。至于凤凰山“哥窑”,亦即明代浙江人高濂在《燕闲清赏笺》中所写到的取胎料于杭州凤凰山下的“ 哥窑” , 作者只说它“ 烧于私家”,“隐纹如鱼子”,则完全是毫无依据的捕风捉影。
二、南宋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之间难划等号。有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内司官窑的基本特征, 因修内司窑瓷具有着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属局部现象。有人就根据这一局部现象推断出“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还有人认为,宋代哥窑器很可能就是修内司官窑烧制过程中意外产生的“釉面的冰裂状”的特殊器物。
正常的修内司官窑器就有很大一部分呈冰裂状开片,但冰裂纹恰恰不是宋哥窑特征。此说更脱离实际。2 0 0 0 年, 笔者曾在杭州古玩市场检阅过四五百块修内司官窑瓷片,好不容易才发现三四块带单色线纹的瓷片,而带双色金丝铁线纹的一片都无;有紫口铁足的也寥若晨星。到杭州陈列修窑瓷和郊坛下窑瓷的南宋官窑博物馆所看到的,也是大多数无着色线纹和紫口铁足。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杭州考古所编录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一书(2002年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获悉,在145件修内司窑器物中,具有着色线纹的仅7件,而且都是单色线纹,无金丝铁线;大多数开无色的冰裂纹和蟹爪纹(也可称叶脉纹)。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绝大部分无紫口,图例上标明“紫口铁足”的,可见也是凤毛麟角。亲自经历老虎洞窑发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贤、周少华就明确断言:从修内司和郊带有金丝铁线的北宋官窑瓶坛下“ 两处官窑遗址中出土的几十万片官窑瓷片中并无发现有‘金丝铁线’ 、‘ 文武片’ 、‘ 鳝血纹’、‘蟹爪纹’、‘梅花片’、‘墨纹’等富有诗意的纹理。常见的纹片多为自然形成,有的纹细似丝, 有的里外两层开片, 呈冰裂状,亦称冰裂纹。……有人把‘紫口铁足’现象作为南宋官窑的主要特点,这是一种误解。……从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许多器物是没有这一特征的。”(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年1月版)所以,可以较肯定地说,“传世哥窑”非修内司官窑。
三、从开封近郊刘庄、王庄和开封市区流入社会的北宋官窑瓷片和残损器看,从国内其他地方出现的在总体风格、形制、施釉、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与刘庄王庄及开封市区器物一致的官瓷看,在众多宋瓷窑口中,北宋官窑(亦即汴京官窑)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认可“哥窑”的基本特征。(1)估计存世北宋官窑器约有400多件,除因施釉、烧造过程一时疏漏或窑变等因素,造成个别器物釉面纯素无纹外,这些器物几乎都有单色的铁线网纹或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两者的数量比例几乎相等。铁线通常表现为黑色、褐色、紫色,金丝呈色有黄有红。对于这些人为着色线纹的成因已有诸多说法,如在胎表裂痕处填充草灰或紫金土或墨汁等。笔者以为,在素坯烧成后多次(三四次)上釉过程中,第一次上釉入烧后,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器表出现裂隙后,在不同形状的隙缝中填入一种或两种着色剂,然后再上釉入烧。所以第二次上釉烧成后就形成了这种着色线纹,嗣后再次上釉入烧就不会再有变化。铁丝纹和金丝铁线纹呈现各种形态。有细网纹和大网纹,疏网纹和密网纹;在金丝铁线网纹中,一般铁线纹较疏,金丝纹较密;有的金丝纹呈梅花形。有人认为,开细小片纹的是“哥窑”,开大片纹的是宋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实物见得少所致,实际上这两种片纹状况北宋官窑都具有。(2)北宋官窑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铁足现象。主要表现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数灰黑底,口沿显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浅不等。紫口的产生,并非全是口沿釉薄所致,部分原因是人为地在口沿敷了有色护胎液。北宋官窑器中约有四分之一是纯正黑胎,这些黑胎器都是黑色底足、黑紫色口沿,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铁足。它们显然有别于龙泉仿官瓷、修内司官瓷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瓷的灰黑胎,后者原料来自杭州凤凰山的紫金土。不少具有“哥窑”基本特征的北宋官窑器还带有表明北宋官窑身份的底款, 如“ 奉刘妃” ( 刘氏系宋徽宋得宠贵妃)、“后苑”、“ 禁苑” ( 均为宋徽宗挥霍纵乐的御园)、“尚食局”(北宋宫内主管御膳机构)、“修司(北宋主管皇城太庙修缮) 、“ 天章阁”(北宋朝廷掌握的三大学府之一) 、“ 包公府” ( 北宋汴京府衙)、“八作司”(北宋朝廷掌管宫城手工作坊的机构)等。据估计,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数北宋官窑器开始流入社会,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层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和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细碎纹”和“鱼子”纹,都应是北宋官瓷的细密网纹开片;后两人称为“鳝血”纹和“黑纹”的当指北宋官瓷中的红色丝纹和铁线纹;他们称为“梅花片”纹的也该是北宋官瓷中呈圆形花瓣状那一类金丝网纹开片。由于北宋时没有对北宋官窑的文字记述,北宋官窑的烧造总量有限(可能要少于汝瓷、钧瓷),徽宗朝廷对官瓷的使用范围控制极严(直到金兵占领开封,发生靖康之难后,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变),所以一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一旦有机会遇到时,便檩梁不分、骡马不辨,误将它们称作“ 哥窑” , 或与南宋官窑混为一
谈。
综上所述,“哥窑”一说原自误传,后人又以误传误,将其忝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中,并将北宋官窑(汴京官窑)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亦就是北宋官窑(汴京官窑)的基本特征。从这角度讲,自然便会产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对元仿南宋官窑的“哥哥窑”、南宋仿官窑的龙泉“哥窑”、南宋凤凰山“哥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而言,它们并不具备“传世哥窑”和
社会上惯称“哥窑”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