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钧瓷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火星上的小蘑菇
威武的砖头
2023-05-03 00:50:15

钧瓷的四大特点是什么?

最佳答案
碧蓝的摩托
冷静的豆芽
2025-09-02 07:48:40

1、釉色:钧窑瓷器的釉色丰富多彩,以美妙而著称,具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天然效果。钧窑瓷器的釉是一种乳浊釉,其中含有少量的铜,这才使得烧出来的釉色青中带红,犹如天空中的晚霞一般。

2、器型:钧窑瓷器的器型端庄浑厚,线条简洁明朗,十分适合釉色的溢彩流动。因为经过高温烧制的原因,钧窑瓷器的器型表面拥有立体感的色点或针尖状的星点,让人叹为观止。

3、釉面:钧瓷的釉面上常常可以看到不规则的流动状的细线,这些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呈现在是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就好像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一般。

4、刻字: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盆托、梅瓶等等,花盆、盆托、尊等器物的底部往往刻有1-10的数目字,表示着一套器物的大小序号,还有的会刻有“奉华”等字样。

钧瓷保养注意事项

不要两人传递钧瓷。在搬动钧瓷时一人先将钧瓷放在桌子上,另一人才可用双手捧持、托起;看藏品时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绒布垫好,赏看时不要互相传递。

不要只拿藏品的某一部分,如果是带木座,千万不可用一只手去拿木座,要用一只手拿住钧瓷,同时用另一只手扶拿着木座。瓶、罐、尊等瓷器移动时不能一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可以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有的瓶、罐、尊装饰有双耳,在取放时不能仅提双耳,以免折断或损坏。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钧瓷

最新回答
暴躁的抽屉
阳光的唇膏
2025-09-02 07:48:40

清代道光年间《禹州志》记载:"州(即禹州)西南六十里,乱山之中有镇曰'神'。有土焉,可陶为磁。"对钧瓷釉色之美,明代张应文着文"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黑色者次之,色纯而底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窑变是钧瓷的一大特色,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赞美曰:"窑变之器有二、一为天工,一为人巧,其为天工者,火性幻化,天然而成┅┅其由人巧者,则工,故以|作幻色,物态直名之窑变。"蚯蚓走泥纹,是钧窑的另一大特点,在古籍中同样有记载。民国许之衡《饮流斋说瓷》:"钧窑之釉,扪之甚平,而内现粗纹,垂垂而直下者,谓之泪痕;屈曲蟠折者,谓之蚯蚓走泥印,是钧窑之特点也。" 钧窑瓷极其珍贵,这在民间有众多的说法,比如"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钧瓷无对,窑变无双","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等等。对于钧瓷的商业价值,当地民谚说:"进入西南山,七里长街现,七十七座窑,烟火遮住天,客商天下走,日进斗金钱"。

小巧的月光
拼搏的白羊
2025-09-02 07:48:40

产地名称:河南省禹州市。

禹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地处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多石灰石、煤、铝矾土、瓷土、陶土、焦宝石。

钧瓷名镇神垕位于禹州市西南部,山岭起伏,群山环抱,东有角子山、凤翅山,西有牛头山、牛金山,南有大刘山,北有云盖山,中部有东西走向的乾鸣山。

山体由炭岩、砂页岩构成,瓷土、釉药、耐火材料和煤的储量非常丰富,覆盖层薄,极易开采,境内仅探明的陶土储量就达10亿吨,石灰石10亿吨,煤炭18亿吨,生产钧瓷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扩展资料

禹州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都地,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的唯一产地,也是明清时期全国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夏都”“钧都”“药都”之称。

1989年被命名为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被命名为“中国大禹文化之乡”,2011年被命名为“中国陶瓷历史文化名城”,2017年被命名为“华夏药都”。

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978亿元,增长92%;在2018年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评价中,禹州市位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第49位。

历史渊源

唐花釉

东汉开始出现的瓷器,至唐代日趋成熟,并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体系,以“南越北邢”两大窑口为代表。

但无论是越窑青瓷还是邢窑白瓷,它们的釉色都是单一的,非青即白,无有例外,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

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有人称之为“唐钧”,是不合适的,因为当时还没钧瓷这个名称,彩斑釉色也不是真正的窑变。

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宋钧

北宋时期,花釉瓷经过长时期的探索,窑变技艺已经日渐成熟,经自然窑变形成的绚丽釉色玉润晶莹,已绝非唐时花釉瓷所能比拟,受到了文人雅士,王公贵族的喜爱。

宋徽宗初年,在禹州钧台附近建官窑为皇宫烧制贡瓷,为钧瓷艺术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机。

钧官窑为皇家烧制贡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计工时,不计成本,好的送入宫廷,坏的打碎深埋,不准流入民间,因而工匠们得以把窑变精品呈现出来。

这些工匠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创造性地建造了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双乳状火膛柴烧窑炉。

这种窑炉火网面积大,能使柴质快速燃烧,升温迅速,火苗柔和,窑内温度分布均匀,有利于窑变效果的形成,同时,也研制了科学的钧釉配方,铜红釉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陶瓷史》载,宋代的钧窑首先创造性地烧造成功铜红釉,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钧红釉的创烧成功开辟了新的美学境界,对后代的陶瓷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禹州市

平淡的毛豆
留胡子的海燕
2025-09-02 07:48:40

1、性质不同: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天目瓷是一种黑色带有紫及酱色釉彩的瓷器,原指福建的建窑瓷器。建窑,是宋代福建烧造黑釉茶盏的著名窑场。

2、起始时间不同:约在日本的镰仓时代(1192—1333年),日本来我国留学的僧人曾从天目山把这种瓷器带到日本,并称为天目。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 历宋、元、明、清四代,烧瓷历史长达千年。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

3、特征不同:天目表面的纹路类似鹧鸪鸟胸部的黑底白斑。建窑胎体厚重坚致,胎色紫黑。钧窑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搬动钧瓷时,应当特别重视拿放钧瓷的方法,尤其是钧瓷收藏品,最忌讳两个人手把手地传递钧瓷。因为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在手把手的交接物品的过程中,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万一有个失手,就难逃责任。

2、一般可将古钧瓷放在有玻璃门的橱柜中,橱柜的托板应考虑选用木质搁板,因为拿放钧瓷时,不可避免地会与托板发生碰撞,选用木质搁板则可将此类隐患降至最低。

3、木质搁板上最好不要刷油漆或涂料,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摆放,油漆和涂料有可能会粘连陶瓷藏品的底部,拿取钧瓷时没有想到这点,则可能造成意外的损伤。摆放时钧瓷底下也不可垫放厚纸等物,以免发生倾倒等意外,放在有软囊的锦盒里,也是不错的选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钧窑

坚强的飞鸟
轻松的指甲油
2025-09-02 07:48:40

钧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釉面易形成奇美的纹理,也叫纹路。

钧瓷特殊的釉料和独特的烧造工艺,促成釉面在煅烧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进行氧化、还原、熔化流动呈色及分相等变化,再加上烧成后釉面开片,使钧瓷表面在色彩万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多种奇妙美丽的纹路,如蚯蚓走泥纹、蟹爪纹、莬丝纹、羽片纹、鱼子纹、珍珠点等名贵纹路。

扩展资料

钧瓷始于唐代。在神垕瓷区上白峪、下白峪村的唐窑遗址,出土了灰烬、匣钵片、瓷器残片等制陶瓷遗存。唐窑残片与众不同、自成风格。以罐、盘、碗、钵之类俱多。釉色则以褐为主,上有不规则彩斑,有月白、乳白、天蓝等色,这就是唐花釉瓷。

钧瓷窑变艺术是受唐花釉瓷的启发,逐渐发展而成。唐花釉瓷产于神垕瓷区,年代早于钧瓷,两者彩斑复色釉有近似之处,而且和宋钧一样同属两液分相釉。

唐花釉瓷应该是钧瓷窑变艺术的萌芽,是钧瓷的前期,严格地说,并不是真正的钧瓷。钧瓷艺术至北宋才完善成熟。可以说,萌生于唐代的“花釉瓷”为后来的钧釉彩斑开启了先河

大意的花瓣
复杂的芒果
2025-09-02 07:48:40

钧瓷釉采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铜红釉。这样,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如蓝天中的晚霞。

钧窑釉色大体上分蓝、红两类、具体的可呈现月白、天青、天蓝、葱翠青、玫瑰紫、海棠红、胭脂红、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红等。其中,蓝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蓝色较淡的称天青,较深的称为天蓝,比天青更淡的称为月白,都具有莹光一般幽雅的蓝色光泽。

钧瓷釉色有一种莹光一般幽雅蓝色乳光,其色调之美,妙不可言。釉色分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以烧制色釉“窑变”为其特色。

产品胎色较深,呈浅灰色或褐紫色,胎质坚硬;

釉为乳浊,釉色有天蓝、月白、玫瑰紫和海棠红等品种;

器物上单烛的紫斑几乎不见,绝大部分是青蓝釉和红釉互相熔合的玫瑰紫色;

器内底釉中有“蚯蚓走泥纹”的曲线,这是宋钧瓷特征之一。

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它青瓷的另一个特色。钧釉中的紫色引人注目。各种紫色是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釉的紫斑在工艺上是将青蓝色的釉上有意涂上一层铜红釉所造成的。

后人对钧瓷的紫色的评价极高,近人刘子芬在《竹园陶说》中说“钧窑器一枚,价值万金┅┅宋时紫色如熟透之葡萄,浓丽无比,紫定、紫钧,其器皆纯色。”

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如同蚯蚓在泥土中游走),也是钧釉的一个重要特征。产生的原因是由于钧窑瓷胎在上釉前先经素烧,上釉又特别厚,釉层在干燥时或烧成初期发生干裂,后来在高温阶段又被粘度较低的釉流入空隙所造成。

宋代钧瓷多以器皿类造型出现,如花盆、花托、瓶、洗、杯、奁、尊、碗、盆、盘、壶、炉等。其中以养花用的花盆类居多,其次是文 房用品类的洗、盆等,再次是审美的、寓意权贵的、祭祖用的瓶、尊、炉、鼎等,这三类作品已经从简单的日用品类上升到精神需要,标明钧瓷的功能是致力于审美需要的,突出一种“雅”的品位。

扩展资料:

历史

钧窑是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创烧于唐,兴盛于宋,复烧于金元,延至明清仍继续仿制,历经千年而不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钧窑系,与汝、官、哥、定诸窑齐名。迄今为止,在禹州境内已发现北宋钧窑遗址多达四十处,尤以神垕镇大刘山下最为集中。

禹州现存最早的《钧州志》中说:“瓷窑在州西大刘山下”。在禹州市神垕镇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出土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是宋代钧瓷的先声。宋“靖康之变”(1126年)后,宋室南迁,官钧窑停烧,钧瓷一时受挫。

到金、元时代,钧瓷有了新的发展,各地争相仿制,风靡一时,钧窑播火全国。元末明初,因战乱和灾荒,钧窑生产渐衰。明、清时期,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清朝晚期,钧瓷复苏。到光绪三十年(1904年),神垕镇烧制钧瓷者已有十余家。

民国年间,因战乱、灾荒频繁,钧瓷生产举步维艰。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后,因大旱和政局混乱,艺人外流,钧瓷生产趋于停产状态。1949年以后,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被做为国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钧窑

忧郁的花生
怡然的奇迹
2025-09-02 07:48:40
钧窑距考古发现和史料证实钧窑窑址在河南禹州汝州平顶山一代。
百度百科
钧窑,即钧台窑,是在柴窑和鲁山花瓷的风格基础上综合而成的一种独特风格,受道家思想深刻影响,在宋徽宗时期达到高峰,其工艺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是呈色和各种纹理的表现,做到窑变可控随心所欲的表现技术,至今无人能仿造。宋代受理学的影响,反应在瓷器上就是规整对称,无论是造型或纹理都遵循这一原则,特别是北宋官造钧瓷,不论文房用具或大型祭器都严格遵守这一原则。规整对称,高雅大气,宫廷气势,一丝不苟。其势沉重古朴,明亮而深沉。建窑,耀州窑,钧窑,作为中国传统瓷文化正宗,历史悠久的风格传承至今。放大镜观察,蚯蚓走泥纹,用气泡一个个串连一体呈立体的爬行状,青蛙卵纹包裹卵核一摞摞正欲孵化而出。还有牛血纹,血色深红暗沉杀气腾腾,庄重威严等等,难以一一叙述。北宋官窑钧瓷的发色和纹理大小和分布,都难以做到人为控制而恰到好处,是北宋瓷艺的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这批钧瓷工艺早已失传,而窑址也随冰冻积水而下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可见当时钧瓷产生的轰动效应。于是各地群相仿效,窑口林立,但至今仍然不得要领。至今,研究文章汗牛充栋,考古窑口不计其数,因都未见过这批北宋官造钧瓷,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了。1955年,禹县(今禹州)陶瓷厂开始研制、探索湮没已久的钧瓷胎釉的基本配方与烧成技术,不仅烧制出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传统色釉,还发展了十多种花釉,并增加了现代日用器皿、艺术陈设瓷等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