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用什么来装饰建筑物的屋脊?
在汉以前,我国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人们多用凤凰、孔雀或朱雀置于正脊两端,以示高雅、吉祥。到了汉代,因为宫殿经常起火被焚,道士们便献策说,蚩是东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把它安设在屋顶上,可消除火灾。于是,在建造建章宫时,就设蚩鱼之象于屋脊。后因蚩与鸱同音,人们把蚩讹传为鸱;又因鸱尾均在脊与脊相吻合之处,故逐渐称之为“邸吻”。及至宋朝以后,鸱吻的形象愈来愈近于龙形,蚩鱼便演变成龙的九子之一的螭兽。至明清时,鸱吻改叫吻兽,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屋脊装饰,大多是那时的产物。吻兽因在屋脊上的不同位置,而有不同的名称,踞于正脊两端的,形体最大,叫“正吻”或“大吻”;重脊上的叫“重兽”;戗脊上的叫“戗兽”;围脊转折处的叫“合角吻兽”。此外在重兽和戗兽的前边,还常常排有一队禽兽,呈前趋之势,俗称“走兽”。它们依次是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在这些走兽的前面,往往有一个骑着似凤非凤、似鸡非鸡的人领队,称作“仙人”。
「屋脊六兽」是鸱吻、嘲风、凤、狻猊、押鱼、獬豸、斗牛的合称。这些幻想的神兽之所以拿来装饰于屋脊之上,是取其性情或生态上,有消灾却厄或防火的镇宅之用。
鸱吻:即「螭吻」,念做「吃吻」。螭吻也是龙生九子之一,形似鱼尾,喜欢远眺,所以常常拿来装饰正脊。其张牙舞爪的模样彷佛能吞下屋脊,因此又叫「吞脊兽」。
嘲风:嘲风是某些版本的「龙生九子」中的成员之一。状似坐兽,一说是鸟的化身,生性好险、好望,所以置于屋脊之上。嘲风象征吉祥、美观与威严,作为镇宅兽是再适合不过了。一说嘲风可作为屋脊兽的原型,后来的六兽(或十兽)乃是其遗像,不过有人认为第一只吻兽不是鸱吻而是嘲风,所以在此一并介绍。
凤:有名的神兽。虽然常与凰合称「凤凰」,并有雄者为凤、雌者为凰的说法,但据中国学者何新考据认为两者是不同的瑞兽。
凤在甲古文中与「风」同字,意即其为「风神」,禽经提到:「凤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但现在多已与凰(火精,即太阳)混为一谈了。
总而言之,凤鸟被认为是会在太平之世飞来的瑞鸟,因此取祈求太平之意。
狻猊:为龙生九子之一,又称金猊、灵猊,状似狮子(一说为狮子之别称),能伏百兽,故用以避邪。因为狻猊喜欢火烟,又好蹲坐,一般都当作香炉炉脚的装饰,不过因为可以避邪,它也是屋脊六兽的成员之一。
押鱼:押鱼状似虬龙(有角的龙子),身覆鳞片,尾部有鳍,因而成鱼形
獬豸:念做「谢志」。
生有一角。传说中獬豸喜好正义,会用其独角触碰甚至推倒争讼之中理屈的一方,这个主持正义的形象使其成为代表正气、主持公道的祥兽。
斗牛:属「虬龙」一类的传说生物,外型似牛。
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不同于今日钢筋水泥的建筑。它们或金碧辉煌,或青砖碧瓦,雕栏彩绘可谓艺术之作。除了这些之外,在建筑的屋顶上,或脊、或檐都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装饰,而且大小数量不等,难道这是古人建筑审美的一种表现吗?
中国古代传说有四灵,它们分别是麒麟、凤凰、龟和龙,人们认为是它们各自行使神权,守护着人间,为人们带来和平安康。所以人们便把这四灵称为“四大吉祥兽”。人们喜欢佩戴有四大吉祥兽的配饰。
建筑中,将这四大神兽筑于屋顶,以保家宅平安,人丁兴旺。 很多建筑上出现的装饰兽,都是由这四灵派生出来的。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不同的建筑物上,排列的装饰兽多少、大小各不相同,这有什么规律吗?
唐宋时期,脊兽的数量还仅只有一只。 后来人们根据传说,不断增加脊兽数量,到了清代便已初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按类型划分,房顶上的装饰兽可分为屋脊走兽,檐角走兽,垂脊吻兽和仙人走兽,一般房屋的正脊上安放吻兽和望兽,
垂脊上安放垂兽,戗脊上安放戗兽。安放装饰兽数量的多少,还被视为标榜等级的方式,据相关文献记载,数目越多,表示等级越高。在皇权至上的古代,只有皇帝主持朝政的金銮殿可以安置十尊脊兽,其他地方根据等级规模一般安置一、三、五等单位数的装饰兽。
而安放何种装饰兽,更是要根据各种动物所代表的意义放置,讲究颇多。现在我们故宫太和殿所看到的一系列装饰兽,便是根据民间传说铸造的“仙人骑凤”系列。重脊的顶端为骑凤仙人,后面次序则为:一龙二凤三狮子,海马天马六押鱼,狻猊獬豸九斗牛,最后行什像个猴。安放装饰兽不仅有尊崇神明的意思,也有使用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大部分为砖木结构,房顶所放的琉璃瓦很容易顺着木制檩梁朝房檐向下滑动,因而古人便用瓦钉将檐前的瓦片固定。 用一些动物装饰掩饰裸露在外面的瓦钉,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讲究建筑美观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吻兽排列有着严格的规定,按照建筑等级的高低而有数量的不同,最多的是故宫太和殿上的装饰。这在中国宫殿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显示了至高无上的重要地位。在其它古建筑上一般最多使用九个走兽。这里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只有金銮宝殿(太和殿)才能十样齐全。中和殿、保和殿都是九个。其它殿上的小兽按级递减。天安门上也是九个小兽。
北京故宫的金銮宝殿(太和殿),是封建帝王的朝廷,故小兽最多。金銮殿是“庑殿”式建筑,有1条正脊,8条垂脊,4条围脊,总共有13条殿脊。吻兽坐落在殿脊之上,在正脊两端有正吻2只,因它口衔正脊,又俗称吞脊兽。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从前到后,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凤仙人,然后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行什,共计10只。8条垂脊就有80只。此外,在每条围脊的两端还各有合角吻兽2只,4条围脊共8只。这样加起来,就有大小吻兽106只了。如果再把每个殿角角梁上面的套兽算进去,那就共有114只吻兽了。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檐角的小兽为9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小兽为7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小兽又减为5个。有些配殿,仅有1个。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传说这些小兽能避火。由于神化动物的装饰,使帝王的宫殿成为一座仙阁神宫。
园林建筑对规格的要求就不象皇宫那么严格,颐和园里最高级的屋顶是排云殿,既是琉璃屋顶,又是全园垂脊兽数量最多的大殿,但也只有七个垂脊兽,分别是龙、凤、狮子、海马、天马、押鱼、狻猊;四大部洲部分建筑是庑殿式屋顶,但只有五个垂脊兽,分别为龙、凤、狮子、海马、天马;德和园大戏楼屋脊上虽有七只小兽,但却无仙人引路。颐和园内布瓦屋顶上垂脊兽的顺序与琉璃瓦屋顶有所不同,第一个是狮子,又叫抱头狮,以下为龙、凤、海马、天马等。
吻兽:殿宇屋顶的吻兽,是一种装饰性建筑构件,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构件的造型与安装位置,都被蒙上迷信色彩。《唐会要》中记载,汉代的柏梁殿上已有“鱼虬尾似鸱”一类的东西,其作用有“避火”之意。晋代之后的记载中,出现“鸱尾”一词。中唐之后,“尾”字变成“吻”字,故又称为鸱吻,官式建筑殿宇屋顶上的正脊和垂脊上,各有不同形状和名称的吻兽,以其形状之大小和数目之多少,代表殿宇等级之高低。
吻兽通常置于古代大型建筑的屋脊上的“避邪物”,传说可以驱逐来犯的厉鬼,守护家宅的平安,并可冀求丰衣足食、人丁兴旺。为此,不论是建筑等级高或低的宅主均在戗脊端、角脊上饰有"龙"来避邪,并以此来显示宅主的职权和地位。
中文名
吻兽
类 别
建筑构件
用 途
装饰、避邪
位 置
屋檐
起始年代
汉代
材 质
木质、琉璃、砖雕、石刻、陶瓷
数 目
1-9
形 象
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