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历史我写我家要揭阳的
古揭阳县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其历史悠久,见诸史乘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其境内榕江流域地区曾是古粤东、闽南的区域中心和潮汕文化的发祥地。
本文就1840年(中国古代史下限)以前揭阳各个时期的建制沿革、社会经济、文化试作初步探索,以请教方家。
一、从远古到秦汉时期
这个时期是揭阳县开始建置,并管辖有历史上最广地域的时期。
揭阳得名于五岭之一的揭阳岭(五岭:一说是大庾岭、始安岭、临贺岭、桂阳岭、揭阳岭;另一说是大庾岭、越城岭、萌诸岭、崎田岭、都庞岭),最早见诸史乘是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任嚣、赵佗南平南越后,设南海、桂林、象三郡,在南海郡今潮汕地区、梅州市和闽南一部分的区域内设揭阳戍区,这是潮汕建制的萌芽。
所以饶宗颐教授说“稽潮事最古可徵者,当肇於嬴秦之戍揭岭”。
(1)至秦末,诸侯纷纷叛秦,时达南海郡慰任嚣病危,其论析天下及岭南之军事政治,以为岭南可以立国,遂劝赵佗拥兵自立。
任嚣死后,赵佗依言行事,割据岭南,于公元前204年自建南越国,并派史定任揭阳令,于是这里才有了政权建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定南越,于原来揭阳的地域建置揭阳县。
隶属南海郡,潮汕地区开始有了直属中原王朝的政权建制,这一建制一直延续到晋义熙九年(413年)分揭阳置义安郡止,所以今天我们谈晋以前揭阳的历史,就是谈今潮汕及周围地区的历史,这段时期尤其是秦以前揭阳地域的社会怎样,文献记载资料很少,我们只能借助考古资料来了解。
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开始至今,一代代的考古工作者和文博工作者在粤东这片古揭阳地域做了不少考古勘查和发掘工作,发现了一大批考古文化遗址和遗物,透过这些信息资料,我们可以窥察到古揭阳的社会风貌: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韩江出海口的南澳岛象山发掘了一批打击石制品,形制细小扁薄。
据考古学家曾骐教授推断,年代为距今8000年左右。
(2)这是迄今发现的粤东地区最古老人类文化遗存,在今揭阳玉湖关爷石遗址也发现有一些角岩打制小石片,曾骐教授认为其打技术与象山细小石器相近。
说明早在8000年前,已有先民在粤东这片土地上生产和生活。
当然,随着今后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或许会发现比象山遗址更古老的遗存,那么古粤东的历史也将提前到8000年以前。
潮安陈桥贝丘遗址,池湖贝丘遗址以及与之相近的揭阳地都洪岗遗址,年代是距今5000—6000年,从这些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猪、牛、鱼等动物骨骼和贝壳情况看,这个时期的先民主要是通过从事渔猎和捕捞来获取生活资料,而许多骨刀、骨锥、骨○及骨针等磨制骨器的发现,说明这里的先民已较多地使用骨器。
而在普宁广太镇绵远村虎头埔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生产遗址,通过发掘,发现有基本同期陶窑17座密集在一处,充分显示了大约4000年前这里的陶瓷工业的发达程度。
到目前为止,在粤东史前考古中发现最多、分布最普遍的是浮滨类型的考古文化遗存,已发现的不下数十处,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粤东榕江、韩江与闽九龙江、晋江四大流域。
而榕江流域是浮滨文化遗存分布较为密集的地方,它在揭阳县(指今揭阳)境内就有5个遗址群,已发现的遗存33处,(3)这大概是榕江流域到秦汉时期成为粤东地区的区域中心的预示。
据考古学家邱立诚教授推断,浮滨文化的年代相当于商于西周时期。
(4)丰富的浮滨文化遗存反映了粤东地区在原如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这一阶段的历史及其与中原文化的关系:从浮滨墓葬的形态来看,墓向排行方向不一,紊乱无序,反映了浮滨人氏血缘纽带已破坏,埋葬方式以权力、等级、富裕程度的差异为基础;(5)在浮滨文化遗址出土文物中有陶纺轮、大量陶器和陶拍,说明浮滨人已能从事陶瓷生产,而且生产有一定规模(因为在南澳东坑仔遗址一次就发现陶拍7件),能生产出巨大的陶器,如大口尊等,陶器中开始使用施釉技术,这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在一些浮滨遗址中还发现有青铜锛、青铜残片、青铜渣,说明浮滨的主人已铸造和使用青铜器,而各地墓葬随葬青铜器的普遍发现,应是青铜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出土文物中发现有石戈、石矛、石等兵器,说明这个时期这里的战争还是很频繁的。
另外在揭阳仙桥浮滨类型遗址中还发现有石质牙璋,牙璋作为一种源于中原的“礼器”,用于向上帝祖先神明告成功,有权杖的作用,仙桥遗址石璋的发现,一方面说明浮滨人的社会中显然有了等级差别,另一方面也说明浮滨文化中明显含有中原商文化的因素。
(6)
浮滨文化之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揭阳岭的开通,南越文化以很强劲的势头渗透到本地,并改变了这里土著的文化风貌。
在考古上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浮滨类型之后,韩江流域几何印纹陶东山再起,大量使用考古学家认为是南越族特有的标志的陶器———夔纹陶。
(7)这个时期,随着南越国人的迁入,也传进了先进的稻作技术,今揭阳新亨龙车溪畔山岗上发现一件方格纹陶罐,印有稻穗痕迹,最大的一穗达23粒。
曲溪五堆山岗遗址发现石钁和三角形穿孔犁头形器,其它地区普遍发现各种石斧、石锛、锄、铲、刀以及石磨盘、磨杵等农业工具,表明锄耕农业在继续发展,(8)由于石器中犁、锄、铲、大型锛等农具和青铜农器的使用,稻作农业经营规模越来越大,榕江中游出现了稻作区,原始的水稻点种耕作制度,也被火耕水耨制所代替。
(9)
尽管对古揭阳县建置时间历来有争议,但始于秦南越国而定于汉武帝的提法近年来似乎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
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秦汉时期揭阳县的城址(县治)在哪里?由于史籍缺乏明确的记载。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潮学研究者就为这个问题争论着,有人认为在今揭西河婆,有人认为在今丰顺汤坑,还有人认为在澄海的龟山等等。
但各种说法都缺乏强有力的证据。
要说在河婆、汤坑,为什么揭西、丰顺等地至今考古未发现有汉代绳纹瓦一类的遗物,更不用说秦汉时的古城址了。
(10)而澄海龟山虽然发现汉代建筑遗址,但龟山的位置在二千多年前是突出在海边的一座小山,没有扼要的地势,要作辖地幅员上万平方公里的古揭阳的政治中心,是很大安全的。
(11)根据清人顾祖禹编的《读史方舆纪要》所载:“揭阳故县城在县西北,揭岭之南。
汉置县,以揭岭为名。”“揭阳山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亦日揭岭。
……史禄留家揭岭,或以为即此山也。”结合秦伐百越,汉平南越的路线和秦汉时期揭阳境内的地理形势。
笔者认为揭阳故城址应在古揭阳县境内北部方向(或东北、或西北)较有可能。
这一点饶宗颐教授在《潮州志·沿革志》中也有提到:“秦汉时自意溪以下,滨海冲积之北,悉为溟渤,而揭阳岭所属远及赣境,故以史禄留家而通道于桂林,吴阳为揭人而入仕于湘西,知汉时之揭阳县,其政治中心应在潮郡以北,而滨海一带,悉为荒陬,尚未开发可断言。”当然,笔者这一论断,以及城址在北面哪个具体地点,就有待于我们的潮学研究者搜集到更详细具体的文献资料(如古代地域图等)和考古工作者发掘到诸如秦砖汉瓦的实物资料来证实。
关于两汉时期古揭阳县社会经济、文化状况怎样,文献记载资料很少,考古发现也比秦汉以前少,到目前为止,在整个潮汕地区发现的汉代遗址一共只有十多处。
从这些遗址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对古揭阳地域的渗透过程:在西汉前期,潮汕地区的遗址只有澄海龟山,孤岛般为汉人所占据,而在今揭阳境内的榕江北河流域,有比较密集的土著越人遗存,到汉代中后期,汉文化势力似乎已深入到比较内地的榕江南河流域,揭阳白塔宝联寨山的木椁墓葬显示出岭北的文化风格。
而普宁里湖松柏围的汉化越人墓,则说明东汉后期,汉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向榕江南河上游推进。
(12)我们从这些汉遗址出土的文物可以窥见汉代揭阳社会的风貌:遗址中出土的数量众多,品种多样的铁器,有斧、锸、刮刀、凿、钩、刀、锥、钉等,说明由中原传入的铁器在这里已十分普遍使用,铁器的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出土的陶器上各式戳印图案更多样,陶器釉彩更为丰富,有青釉、黄釉和绿釉,说明制陶工艺比以前大大提高;铜器中最普遍发现是五铢铜钱,说明这里的商品交换已有了钱币的流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而在遗址中发现玛脑珠、玛脑耳珰等饰物,一般认为是从海外输入的,反映了海外物品在汉代已输入潮汕地区,这是潮汕地区参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活动的实物见证。
(13)
二、自两晋到五代十国
这个时期是建置600多年的揭阳县被废止的时期。
自汉末至南北朝,中原战火不断,东南地区相对稳定,许多中原望族为避战乱纷纷举家南迁,形成了秦汉以后人民南渡又一 。
从粤东地区发现不少带有中原色彩的两晋南朝墓葬,可以断定,粤东地区是当时南迁的“流人”主要落户之所。
中原人民的迁入,使粤东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面,迁入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技术,促进了沿海交通的发展,加强了粤东与内地的交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人口增加,为了加强管理,必须增置郡县,于是对原来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
在粤东,晋成帝咸和元年(326),分南海郡立东官郡,揭阳县属之。
咸和六年(331),揭阳县地域析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四县。
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又分东官郡,以原揭阳县地域设义安郡,下辖五县:海阳县(今潮安、饶平、榕城、揭东、揭西、澄海等地)、潮阳县(今潮阳、普宁、惠来等地)、义昭(招)县(今梅县、大埔、平远等地)、海宁县(今福建龙溪一带)、绥安县(今福建漳浦、去霄等县),至此,建置600多年的古揭阳县被废止。
之后在这片地域上的建置沿革是这样:南齐时,义安郡又增设程乡一县,共辖六县。
隋开皇十年(590),义安郡并入循州,仅在原郡地设义安县。
翌年,改义安县为潮州,辖海阳、潮阳、绥安、海宁、义招、程乡六县。
隋大业三年(607)罢潮州,复称义安郡,归扬州管辖。
武德四年(621),又改称潮州,废义安郡。
唐高宗天宝元年(742),潮州改为潮阳郡。
至乾元元年(758)又恢复称潮州,仍辖海阳、潮阳和程乡三县。
后晋开运二年(945),程乡升格为敬州,潮州仅辖海阳、潮阳二县、一直维持到北宋。
尽管古揭阳县在晋安帝义熙九年已废止,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还习惯于用揭阳来称呼后来改立的义安郡和潮州的地域。
三、宋元时期
这个时期是揭阳县复置,但地域比以前大大缩小,社会经济、文化进入全面开发的时期。
宋宣和三年(1121),割海阳县的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县治设于刘黄村(今丰顺阝留隍镇)。
绍兴二年(1132),又废揭阳县,全境并入海阳。
同年,潮阳县也并入海阳,至此,潮州仅领海阳一县。
绍兴十年(1140),揭阳县又恢复建制,县治初设于吉白村(今渔湖京岗)。
后迁至玉窖村(今榕城),元代潮州改称潮州路,揭阳县属之。
宋元时期是中原文化成为潮汕主流文化和潮汕地区进入全面开发的时期。
进入两宋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给中原以至江南地区造成极大的破坏,人民大量流亡。
而这时东南沿海地区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大量尚未开发垦种的可耕地吸引了渴望安居乐业的北方士民。
因此,这个时期向南移民的规模大大超过了汉晋和南朝时期。
揭阳重置县之时,正是中原和江南移民通过福建大量迁入潮汕地区的时期,其境内榕江平原因土地肥沃、人口不多,尚有大量大地可从事垦植,也成了移民的迁入点。
这个时期,从福建沿海及潮州各地迁入揭阳的移民主要居住在丘陵与沿江平原的接壤处,在这里可以“耕洋田,食江鱼、烧山柴”,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也有的住在平原较高地段。
(14)大量移民的迁入,一方面使本县的人口大大增多。
宋代揭阳的人口达6万人。
另一方面又给本县的开发带来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
因为这时南迁移民中江南籍比重较大,其中富有水田耕作经验的人民,是垦辟水乡的生力军。
经过一段时间的开垦,使揭阳“滨海斥卤并为膏壤”,大片土地得到精耕细作。
各处筑圳挖渠,水稻大面积种植由占城(今越地南中部)引进的白壳占、黄壳占和赤壳占等双季稻优良品种,产量大大提高,榕江流域成为富庶的粮仓。
粮食除了供本区人口外,还有输出。
当时除水稻种植外,还大面积种桑养蚕,出现了“太平无事日,处处尽桑麻”的景观。
(15)形成了以粮食生产的为主的多种经营态势。
当时揭阳的地肥物丰,使不少名人来揭阳时不得不发出“旧日潮州底处所,如今风物冠南方”(16)的赞叹。
这个时期手工业和采矿业也有所发展。
虽然文献没多记载,但从潮揭交界的深坑桥下和埔田世德堂村水缸仔山等多处瓷窑遗址(17)的发现,说明当时的瓷器生产已很普遍。
而车田、马硕、岭后、世德堂一带矿坑出土的一些宋代饮食用具和铁制掘进工具,考古鉴定是宋代的矿场遗址。
(18)证明宋代已有了采矿业。
经济的发展促进城乡的建设。
县治榕城逐渐成为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署、学宫和俗称“禁城”的内外城墙及双峰、丰化等一批古寺名刹的先后创建。
宋建的棉湖桥、德桥、深浦桥等十数座大跨度石桥及元代始建的仙桥,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达相当水平。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文化教育也得到改善。
宋绍兴十年(1140),学宫的创建,是揭阳县正式有县学的开始。
加上乡贤开设的书院、书舍,使揭阳人向学之风日盛。
参加科举和考取科举的人数渐多。
据乾隆《揭阳县志》载,宋代揭阳以“贤良方正,经学优深,详娴吏治”三科而先后得荐辟或登进士者,即有19人之多。
而且出现了一批怀瑜握瑾之士,其中,陈希伋以吏治文行卓著驰誉遐迩,人称“广南夫子”,他晚年在黄岐山开设书院授徒讲学,开揭阳“士知向学”之风;郑国翰与大理学家朱熹为同榜进士,致仕后在汤坑飞泉岭筑蓝田书庄课徒,朱熹亲临讲课;王中行生平以兴学崇化为首务,他编辑的《潮州图经》(又名《潮州记》),为最早的一部潮州史志;还有“志趣超逸”,为二苏(苏轼、苏辙)所交游的高士吴复古,是潮州前八贤之一。
由于文风日盛,名人辈出,所以在宋代,揭阳也负有“海滨邹鲁”之美誉。
元代,揭阳虽维持县级的建制,但由于蒙古贵族实行歧视他族的政策,对广大人民肆意屠杀。
宋景炎三年冬,元兵攻陷揭阳城,纵火焚城,屠杀三日,尸积如山,使繁华的榕城变成“萧条兵火后,井邑数家存”(19)的废墟。
元军的高压政策激起了人民反元斗争的不断发生。
这一切使揭阳在元代人口大减,据乾隆《揭阳县志》载,元代揭阳人口户数只有17671户,社会经济、文化一度停滞甚至向后发展。
四、明代至清中叶
这个时期,揭阳县的建制没有变,但因邻近新县澄海、丰顺的设置,割去揭阳县部分辖地,使揭阳县地域比宋元时又有所缩小。
但这个时期是本县经济、文化进入鼎盛的时期。
明洪武二年(1369),潮州路又改称潮州府,属广东行中书省,揭阳县是潮州府管辖的四县之一。
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揭阳之龙溪一都归海阳,又析揭阳之鮀、鳄浦、蓬州三都凑置澄海县。
清初承明制,仍设潮州府,揭阳县属之,乾隆三年(1738),又割揭阳蓝田都九、十两图与海阳的一部分合置丰顺县,至此,揭阳县地域比北宋时的三乡十三都又减少了近五个都的范围。
以后到清末,揭阳县的建制、疆域基本无变化。
明初,本县人口还是呈增长趋势,据乾隆《揭阳县志》载,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本县人口数是69660人;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150年间,人口增至100614人。
自嘉靖四十二年割四都给海阳、澄海二县后,户数减少了三分之一。
万历以后,由于山寇海盗的复起,尤其是明清之际,战乱频繁,使本县的人口急剧下降。
从万历十年的66856人至崇祯五年50年间,人口减少至53555人。
清朝确立在全国统治之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人口又增多了,至嘉庆二十年(1815),揭阳人口增至338459人。
明清时期人口增长的原因,一是大量移民的迁入,另一是原来居住户人口的自然的增长。
在人口快速增长的 下,本县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也有较大规模的拓展。
由于政府以农田水利建设的提倡和督促,加上人口的增加,可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所以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
明清时期,揭阳县主要完成的水利设施工程有:嘉靖七年(1528),经行人司正薛侃的倡议,海阳、揭阳二县七都,合力开凿中离溪,自龙溪迄桃山,开浚全长一千九百丈,连通原洲溪、西溪二水,利于灌溉和水运;万历二十六年(1598),海阳、揭阳二县四都修筑世美渠堤;(20)还有晚明在县城西北九十里的蓝田都修筑的湖坡,能“溉田殆百顷”;(21)乾隆二年(1737)地美都民郑文海等倡率乡人于沿海一带内浚溪源、外筑长堤,溉田御潮,数千亩瘠土变为腴田;(22)乾隆二十六年(1761),渔湖都乡绅孙容光等倡筑京岗堤,自员镜塭东,至林西港塭止,堤长十五里多,高七丈,并御咸引淡,凿田十五许,溉障田数百顷(23);乾隆四十年(1775),知县刘业勤遣举人李世参董办增筑提防数百丈。
(24)这些水利设施,改造了大片良田,使本县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至清初,揭阳的耕地已有6470多顷。
水稻种植面积比以前扩大了,产量也提高了。
揭阳成了有名的“米县”、其生产的稻米除了满足本县之外,还有大量输出。
既输供府城和潮汕其它县,还远售闽省。
当时揭阳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俗语:“未过塘埔渡,先食揭阳米”,“揭阳三日无运米,潮州府城闹饥荒”。
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当时揭阳稻米生产之多。
除水稻生产外,其它农作物如甘蔗、柑桔、荔枝、龙眼等水果和蔬菜也大面积种植,至明朝中后期,水稻、农作物生产商品化的倾向也越来越突出。
这一时期揭阳的矿冶、纺织和各种工艺品制造等手工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矿冶业主要是铁、铜的冶炼,明代揭阳县的铁矿山约十二座;纺织业方面,当时揭阳生产的有苎布、葛布、麻布、蕉布,其中以苎布最出色。
“苎布,九都皆有,乡无不织之妇故也,其精细者名‘机上白’,价可倍纱罗”。
(25)其它的还有木雕、石雕、家具制作、行器业等。
这一时期,在榕城出现了按生产类目汇集的街坊地段,如北氵窖一带的铜锡器制作业,打铜街的铜铁器加工业,南北氵窖及北门的造船业,南门的船篷竹器业,东门的油浆业,进贤门一带的夏布漂染业,史巷街的木工、油漆业,城西的灰窑业,观音仔街的成衣头饰业,衙前的刻印业等等,不胜枚举。
随着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县治榕城。
交通畅通,货运转输便利,向有“商旅辐辏”之誉,是全县的商业中心。
早在宋元时期,榕城即辟有南北二市,作为生活资料供需和农产品的集散地。
明清时期,随着城区工商业的繁荣,乾隆二十六年(1761)增辟了大街市、新街市、新埠头市、东关外市、北关外市、西关外市6处,其中大街市、新街市和原来的南市,北市主要经营日用品和消费品,其余各市销售农副产品和农具(26),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相互依托发展,在市区形成了专业性的商业街。
如柴街、草街、打铜街、灰粉街、竹蔑街、家私街等。
(27)除城镇集市外,到明朝后期,各地乡村也出现了大批大市集,有田步、河婆、钱岗、仙溪、马山、大井、湖头、桃山、塘口、棉湖。
(28)
从明朝到清初,揭阳的对外贸易主要是稻米和蔗糖的输出,当时揭阳港成为潮汕最主要的粮食出口港,其粮食交易额之大导致明代官方专门在揭阳抽取粮食交易的落地税,为它县所无。
另一个就是蔗糖的输出,据县志载:“甘蔗……揭所产者曰竹蔗,可炼浆作糖,以贩吴越,人多以此为利”。
又“糖:以牛车绞出蔗浆,炼成乌糖、砂糖、白糖,商人以海船贩吴越间,获利甚溥”。
(29)到了清代,海禁改除后,揭阳海外贸易国输出品就更多种多样了。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鼎盛,明清时期是揭阳文化教育鼎盛,人才辈出的时期。
明朝定鼎后,为延揽人才,乃重兴黉宇,开科取士。
明洪武年间揭阳县学得到重建,以后又不断扩建和修建,县学成为城邑中学子讲求学问之所。
嘉靖初,城厢又建有社学10所,崇祯末年,又在韩祠设习射堂和文起书院。
至此,本县的教育机构初具规模。
清初,在沿用前代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大开恩科,选拔人才,使揭阳向学之风更盛。
于是有了大批书院之设,清代新设的书院有榕江、蓝田、梅岗、兴道、宝峰、神山书院。
学校教育的高涨导致科举的鼎盛。
明清时期,揭阳中进士者有43人之多,中文举人者有282人,武举人有77人。
其中明崇祯元年(1628),邑人郭之奇,宋光禴、黄奇遇、辜朝荐同中戊辰科进士,史称“戊辰四俊”,康熙年间林德镛以臂力过人而夺得武状元等等,都是揭阳科举史上的美谈,在这些科举人才中,有的以吏治闻名,有的以军务振边,有的以理学明世……可谓英才辈出。
其中明嘉靖年间兵部尚书翁万达一生“南平登庸,北惩俺答,筑边城八百里,赈饥民二十万”,被誉为“岭南第一名臣”;正德年间进士薛侃,曾师事理学家王阳明,深谙其致良知之说,并为王学在潮汕乃至岭南的传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还有被江西人称为“揭阳公”的王昂,(30)《明史》称其为“大家之裔、科甲之家、学识文胆,法崇誉高”;清代总纂《潮州府志》的杨钟岳,曾为福建学政,闽人至今思念之;郑大进因富吏识而官至直隶总督等等。
纵观古揭阳县历史发展过程,可谓历史悠久,自宋以后,更是文化发达,人文蔚茂。
诚如志书所称:“邹鲁之流风,韩赵之遗泽,历代不替”,不愧是广东省的历史文化名城。
注释:
(1)饶宗颐:《潮州府志·沿革志》。
(2)曾骐:《南澳两处古遗址研究》,载《潮学研究》第2,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出版。
(3)邱立诚、曾骐:《沦浮滨文化》,载《潮学研究》第6,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4)邱立诚:《浮滨、联饶古墓葬略述》,载潮汕风采文丛之《潮人探奥》,广东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
(5)同(3)。
(6)以上观点参考饶宗颐:《由牙璋分布论古史地域扩张问题》,载《潮学》总第2期。
曾骐等:《仙桥石璋:兼论先秦中原文化对岭南的影响》,载《汕头史志》1996年第4期。
(7)曾骐:《韩江流域史前考古与潮汕文化源》,载《潮学研究》第1,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8)蒋祖缘、方志钦主编《简明广东史》48—49面,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
(9)黄挺、陈占山著《潮汕史》上册63面,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0)邱立诚:《澄海龟山汉代建筑遗址初识》,载潮汕风采文丛之《潮人探奥》。
(11)陈历明:《从考古看潮汕》,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第三辑。
(12)上述观点参考黄挺、陈占山著的《潮汕史》上册第四章第一节第三部分“潮汕汉代遗址”。
(13)邱立诚、杨式挺:《从考古文物资料探索潮汕地区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载《潮学研究》第2。
(14)李铎:《历代中原移民在揭阳定居概况》,载《揭阳史事拾零》第二集。
(15)诗句出自宋皇佑年间任潮州知州的彭延年致仕后卜居浦口村时写下的《浦口村居好》五首,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艺文》有录。
(16)宋·杨万里:《揭阳道中》,载乾隆《潮州府志·艺文》。
(17)、(18)张宗仪、张秀清主编的《揭阳县文物志》第2章第3节。
(19)明·谢宗鍹:《过榕城》,载乾隆《潮州府志·艺文》。
(20)上述二项出自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艺文》。
(21)乾隆《揭阳县志·方舆》。
(22)清光绪十六年王崧修,李星辉纂《揭阳县续志·人物》。
(23)同(21)。
(24)同(22)。
(25)刘业勤:乾隆《揭阳县志·物产》。
(26)参考孙寒冰主编的《榕城镇志·商业志》。
(27)参考陈宪成:《榕城旧市街的形成和名称的由来》,载《岭南文史》(揭阳文史专号),1999年第4期,总第52期。
(28)参考黄挺、陈占山著《潮汕史》上册第九章第三章第四部分中“明代后期潮州乡村大市集一览”。
(29)陈树艺:雍正《揭阳县志·物产》。
(30)王昂因弘治年间任江西永丰县令时,政绩卓著而被称为“揭阳公”,死后被列为名宦,配祀当地孔庙。
《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我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地,或许“潮汕”算一类。 这两个字对很多人来说似乎带着一种古老传承色彩,散发着袅袅香火,以及很多不合时宜的传闻。 我们不妨走进潮汕城市,再来说说「 潮汕故事」 。
都说难倒地理考生的题有一道——潮汕是哪个市?很多人就下意识地想到不过是潮州和汕头,而其中的揭阳可委屈了,明明是三个人的,揭阳却往往没了姓名,经常被忽略成“潮汕小透明”,没啥存在感。
揭阳确实是潮汕三市里最低调的那个,都说谈论起潮汕话题,汕头牛肉丸和潮州工夫茶就足以占据半壁江山,论旅游知名度,想逛海景去汕头的南澳岛,想逛历史古城风貌?潮州有湘子桥和牌坊街,但话筒要给到揭阳,确实会落得冷场的尴尬局面。
△揭阳城区风貌 /视觉中国
但老艺术家想替揭阳站站桩,它可是潮汕之源,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潮汕地区面积和人口的第一大市,要想了解潮汕文化的精髓,没到过揭阳,真算白来了。
揭阳,最没存在感的潮汕城市?
在广东,一提到潮汕,“胶己人”的DNA就动了。
当潮州人以历史文化古城为豪,汕头人以创新特区和一线海景自居时,最落寞的或许是夹在当中的揭阳,往往被当成“潮汕中转站”般的存在,就连提到美食也似乎被遗忘了。
△说到揭阳,大概大家也就对潮汕机场和肠粉有记忆点/图虫
但实际上,如果你深入了解过“什么是潮汕”,你会懂揭阳这座城市有多么值得拥有姓名。无论从体量,还是从历史资历的维度上看,揭阳都属于潮汕铁三角的“大哥大”。
至于为什么存在感如此低,这或许是因为揭阳实在太“散装”了。
揭阳是潮汕地区最大的城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沿海,北与梅州丰顺、五华县接壤,南濒南海,西邻汕尾。全市总面积多达5265平方公里,接近汕头和潮汕两市面积的总和,人口55778万也位列潮汕三市第一。
揭阳的“大”在于丰富广博的风貌,境内高山、森林、海洋、江河、湖泊、水库、温泉众多,河网密布,榕江横贯市境中北部并流经市区,中部为练江,南部为龙江自西向东流入南海,可谓倚山濒海,山川毓秀。
△揭阳是潮汕最大的城市 /视觉中国
在这座城市,每个区域都各具特色,而且都能solo出道。
论高山流水的绿色生态得看揭西,它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在粤东是绿宝石、后花园般的存在。
位于揭阳西北部的揭西县,地处莲花山南麓,左拥“揭阳第一高峰”、海拔1222米的李望嶂,右抱“岭南第一瀑”黄满寨瀑布。大北山森林公园被誉为揭阳的天然屏障,逶迤连绵,层峦叠嶂,以雄、险、奇、秀、幽、旷著称。
△揭西黄满寨瀑布 /图虫
论海洋资源,惠来可谓当仁不让。它拥有1095公里的海岸线,是揭阳唯一的海上门户。
论名气不如汕头的海,但因此多了份原始淳朴的海景和渔村风情。靖海客鸟尾水清沙白,它的美如今越来越被人看见了,临海一角如飞禽走兽般新奇百怪的石笋给海景添了份独特的记忆点。石碑山灯塔是中国16个导航台中最高的,且有“亚洲第一航标塔”之称。
△惠来客鸟尾/图虫
其中的经济担当,得是普宁市。
作为粤东重要的商埠和经济信息中心,普宁的纺织品、服装、中药材、卷烟物流、茶叶、水果等商品专业市场辐射全国。它拥有粤东最大的陆路口岸,是中国纺织产业基地。
△普宁是揭阳的经济担当 /视觉中国
普宁人可太会做生意了,蓬勃发展的商贸物流更展现了揭阳人通达八方的眼界。普宁还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中国青榄之乡”“中国青梅之乡”“中国蕉柑之乡”……无论农业还是商业,实力都很能打。
但要论硬实力,揭阳还有一个隐藏的称号不为人所知——“亚洲玉都”,而这一技能不得不归功于揭东县。
揭东县阳美村是世界上最大的高档玉器集散地,每年都能吸收缅甸七成以上的高端玉石毛料,经过当地匠人的精雕细琢,产出全国九成以上的中高档翡翠玉。别看这条村有多不起眼,可能平平无奇的玉石小贩,手持的就是价值百万的翡翠吊坠。
△揭阳还是“亚洲玉都 ”
若论起软实力,那必然是能为揭阳代言的榕城区。
榕城榕江穿城而过,城区在水中央呈现葫芦形状,素有“水上莲花”“浮水葫芦”的美称,江面上还有目前中国国内最高、最长的江上音乐喷泉。
榕城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中国国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潮州音乐)之乡”之称,区内名胜古迹众多,山水与古城依旧、繁华与静谧依旧,历来就是揭阳新旧交替最集中的核心地带。
△榕城被称为“水上莲花” /视觉中国
揭阳,潮汕大佬够老够姜
要想读懂潮汕文化,揭阳是绝不可忽视的一座城市。
它是潮汕文化的发源地,考古发现这里遗存的文物年代最远,在普宁广泰虎头埔发现距今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窑群遗址,这在整个粤东是绝无仅有的。
揭阳建制时间最早,往前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属闽越之地,是广东省最古老的县份之一,史载已有2200多年。
△揭阳西湖风景 /图虫
毫无异议,潮汕话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方言,真要细分的话,揭阳话或许是潮汕地区各县潮语中保留古音最多的地区。
饶平学者郑肫仁在《古县富古音》一文中称:“揭阳是岭东最先建起的古县,而后又建海阳、潮阳,合称'三阳',揭阳先走了几大步,文化远比后二县发达,故保存的古韵母音特别多,也特别牢固,历来人们称颂榕江人语音特别优美悦耳,这是古韵母多的缘故。”
作为“粤东古邑”的揭阳,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即莲花山脉)。“揭最多榕,故江曰榕江,城曰榕城。”榕荫如盖、四面环水,榕江和榕树构筑成揭阳城之魂,揭阳的别称——“榕城”也因此而来。
揭阳自古以来就是浸润如玉的岭南水城,呈现城随水转,水为城存的山水城市格局。明朝潮州知府邱齐云的一句“城中竹树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便是旧时榕城生活的生活写照。
△揭阳也是岭南水城,水乡风韵犹存/图虫
如今在榕江两畔依稀还能瞥见钟灵毓秀的古城风貌。揭阳城区历史形成的旧城路网系统很有意思,航拍俯瞰会发现这些街道恰好构成了“丁”字街格局。
要是骑上小电炉兜一圈,柴街、布袋街、打铜街、新马路、西马路、北马路、韩祠路、中山路风光尽入眼前。
△揭阳老街还能见到不少骑楼/图虫
尤其是中山路和西马路一带,还保存着完好的民国时期中西合璧、独具南洋风味的粤东“骑楼”,那里曾是揭阳县城的交通要道和商埠中心,石鼓里、郭之奇大夫等传统潮汕民居群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古风。
揭阳的“古老”是赫然在目的,它拥有岭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庙,即“揭阳学宫”,建于南宋绍兴十年,古时为揭阳的最高学府,现存总面积20020平方米,面积仅次于山东曲埠孔庙。
△揭阳学宫/图虫
位于榕城新兴路口,有一座古城楼矗立于榕江畔,因其通抵学宫,取增进贤士之意,故名“进贤门”。
别小看这道古城门,它是揭阳古邑的标志性建筑,毫不夸张地说,进贤门于揭阳,正如小公园之于汕头,湘子桥之于潮州的地位。
△进贤门/视觉中国
据说之前官员赴任都要从进贤门走过,以取好意头。千百年过去了,这一古老的习俗依旧流传至今,很多揭阳人有学生升学甚至有婚事,都会在进贤门走一遭以求好彩头。
满城的古韵少不了鼎盛香火的烘托。这就不得不提揭阳每到正月过年都“闹热”的城隍庙了,它是目前现存广东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城隍庙古建筑。
清朝林大川在《韩江记》里对当时揭阳城隍庙的盛况有过记载:“我潮神灵显赫,以揭阳城隍为最。”
△揭阳城隍庙营老爷盛况/图虫
在揭西县,还保存着潮汕地区最为古老的寺庙——三山国王祖庙。祖庙始建于隋朝,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海内外6000多座三山国王庙的鼻祖。
三山国王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信仰之一,是粤东先民创造的地方守护神,如今依旧承载着海内外华人和海峡两岸文化认同与情感交流的精神羁绊。
△三山国王祖庙
说到古老,当然少不了揭阳的古村落,很多都是潮汕民居建筑特色的集大成者。
普宁洪阳德安里古寨是潮汕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历史时期较长的巨型府第建筑组群,也是国内罕见的府第式古村落。
德安里的建筑可以说是集齐了潮汕民居建筑的大全——大祠堂、三厅亘、五间过、四点金、下山虎、五壁联、独脚狮等,堪称潮汕建筑艺术的奇葩。
△普宁德安里古寨/图虫
揭阳人的低调“世情”
值得拥有姓名
千百年来,对于潮汕文化的论道很多。大多围绕的无非是“东方犹太人”的形象——地少人多,粮食不足,因为贫穷而促使潮人到海外谋生。
因此“精耕细作”和“敢于冒险、勇于开拓”成了潮汕的文化传统,同样也为他们带来固步自封、保守传统的思想诟病。
实际上,或许我们忽略了重点:潮汕早有“移民”基因。
△潮汕人大多外出打拼 /图虫
潮汕地区自古靠海属富饶之地,才吸引了大量移民。潮汕的祖先,是历代直接或间接南迁的中原士族,融合了当地越族土著而成,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和繁衍才最终形成如今的潮汕人。
他们有很浓厚的移民意识,这也是为什么到清代后期又有海外拓展的移民群里,潮汕的规模如此之大,尤其是东南亚的移民潮。
△揭阳大桥 /视觉中国
如今在广深一线城市,到处都能见到潮汕人。他们大多因为工作发展原因选择大城市,或疲于职场打拼,或叱咤商场风云,他们身上早有一种“自力更生”的拼搏精神,以及心系家乡的情怀。无论身处何方,都似乎自带乡音和性格印迹。
他们比外界传言想象得更为开放,只不过历来迁徙的传统,让他们更看重敬祖重亲,心存根本,寄身异地更团结。
△潮汕人骨子里的家乡印记很重/图虫
别以为潮汕地区只有潮汕人。全潮汕地区潮、客混杂,也就只有汕头的澄海没有客家人。
这或许是不少人的冷知识——潮汕平原地区以潮语民系为主,山区则以客家语民系为主,凤凰山上还有少数畲族聚居。
揭阳背山面海,地处潮客文化交界处,客家话是揭阳的第二方言,大部分主要分布在揭西、普宁、惠来、揭东等地,约占全市总人口144%,其中以揭西最多,是潮客交融地带。
△ 揭西山区住着不少客家人/图虫
这赋予了揭阳多元丰富的属性——潮汕文化的海洋开放性格与客家山地文化的朴实内敛性格水乳交融,同生共长。
这也形成了揭阳独有的低调,但有“世情”的特点。在民俗和建筑景观上,也可以看到潮客文化浑融一体的风貌。
在揭西京溪园的粗坑村,你会见到既融进潮汕“四点金”“下山虎”等建筑特点,又继承了客家人围龙屋的传统,同时还能巧妙运用苏式园林优雅的格调。
与潮汕人嗜好工夫茶相似,潮汕的客家人既有喝茶的精细讲究,还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了一种特殊的茶俗——食擂茶。
△潮汕工夫茶 /图虫
这种风俗还是当地人极其看重的仪式,无论姑娘出嫁摆酒,还是节日待客、亲友相聚,都会以擂茶相待。
他们对吃饱喝足的讲究,无非是对于闲适生活的追求。这就是将“工夫”灌注于日常生活的态度。看看他们的美食也同样如此,在精细的同时,又不失对传统家族的温情回望。
对于远在异地的潮汕游子来说,称霸广深街头的隆江猪脚饭,还有普宁肠粉、普宁豆干、深夜豆浆都是看似朴实无华,但又悄然慰藉人心的家乡记忆。
△ 普宁豆干和隆江猪脚饭/图虫
潮汕人爱吃“粿”,传说是受到潮州凤凰山原住游耕民族的影响,他们爱吃米粉、糯米粉、麦粉和薯粉做成的粿。
揭阳的“粿”随处可见:乒乓粿、红桃粿、粿条、草粿、粿汁等都是民间传统特色小吃。
△各种各样的“粿”/视频截图
傍水而生的揭阳人,蚝烙和鱼饭是渔民们必不可少的一餐。
银鱼饭、大眼鲷鱼饭、黄墙鱼饭……那些叫得上名或者叫不上名的鱼,经过他们的精细料理都是鲜香扑鼻的家乡味。
△简简单单鱼饭一餐/视频截图
就连喝一碗白粥(他们叫“白糜”)都有自己的特色,都与广州成糊状的粥截然不同,会将米煮得粒粒分明。
在这种炎热潮湿的岭南夏季,一碗白糜,简单配上菜脯、橄榄菜,再丰盛点会配鱼饭、腌蟹和腌虾姑,就足以让人在淡中寻味,身心舒畅。
△清淡白粥才是人间真味
“潮汕”这两个字于我们而言,有种与生俱来与古老神明对话的浪漫色彩,与繁华盛世更新迭代的新世界似乎存在着若隐若现的结界,于是总少不了一些纷纷扰扰的民间传言。
但拨开迷雾走进潮汕的世界,你会发现,于当今这个时代,葆有传统信仰的仪式感在当今容易丢失自我的年代实属难能可贵。
△潮汕人的民俗信仰自然而然保留下来 /图虫
民间信奉诸多神明,譬如天神公、土地公、三山国王、玉皇大帝……当地人都统称为“老爷”。
在揭阳,你会发现老爷庙随处可见。尤其在揭阳各地镇和村上,每到元宵节前后,各地青壮年肩扛八抬大轿,举乡抬神出庙游遍大街小巷,俗称“营老爷”(营即游,也就是游神赛会)。
△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 乔林烟花火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虫
要是过年过节期间到揭阳,各地多种多样对传统民俗的仪式会让你应接不暇。比如每年农历正月初五到初六,揭东阳美都在举办火把节,不同于彝族、白族这些民族的火把节,阳美先民早自清光绪年间为了纪念先人就举办火把游行了。
元宵节前后,流行于普宁一带的还有“英歌舞”,即一种熔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炉的民间广场舞蹈。据说揭阳英歌舞已有300多年历史,而普宁也被称为“英歌舞之乡”。
△普宁还是“英歌舞之乡”
这些独特的节日仪式早已成了在外揭阳游子的“文化胎记”。习俗和信仰或许是外界对揭阳和其他潮汕地区最深的印象,但老家在普宁的思聪觉得这更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他对揭阳最深的印象是“传统” ,这种“传统 ”在当下看似有点不合时宜,但内核 无非是希望世世代代子女平安顺遂, 似乎再难的事只要想着 “老爷保号” 就能 挺过去。
△潮汕人的“传统”在当下也是罕见宝贵的/摄by小七
在深圳打拼了5年之久的小七,老家在揭东。 她印象里的揭阳画面是这样的: 农历新年前后各个村子盛大的游神活动,七夕15岁孩子的成 人礼、中秋拜月娘、砌瓦窑砖窑……
这些仪式的寓意早已转化成她美好的童年回忆,年轻一辈的人会更懂“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含义——“可能有些会觉得封建迷信,但实际上所有这些传统,都寄托了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在之后化作一把心中的度量尺,提醒我攻坚克难、实打实干,并且尽量做到处处与人为善。”
△农村里,老人们在看大戏/ 摄by小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