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瓷器落款

高大的御姐
高挑的煎蛋
2023-05-02 22:19:12

瓷器落款

最佳答案
饱满的山水
幸福的长颈鹿
2025-09-05 10:51:25

根据你的信息明代是不可能的,民国还有点可能,更多的应该为建国初或者80年代的仿制品。你可参考清代瓷器款识:一. 顺治时期款识特征顺治官窑器传世品很少,所见青花、黄釉、茄皮紫釉、茄皮蓝釉器,均为青花款识器。署“大清顺治年制”的,六字两行加双圈,圈栏较大;署“顺治年制”四字的,无圈栏。青花色泽深沉,字体书法有明代的遗风,似弘治款那样柔中有刚,字体工整。常见的民窑供器类,多数署下支纪年款;个别书写顺治年号的,其“顺治”二字与官窑款体式一样。干支纪年款字的青花色调,除青花深沉的一类外,也有呈迷混朦胧状的。顺治十五年“玉堂佳器”的隶书款,后来康熙初期官窑款识的字体与之颇为近似。“玉堂佳器”款,早在明代嘉靖、万历时就己出现,如“万历年制玉堂佳器”;传至清代顺治时期,此款尤为多见,有楷、隶、篆等体式。二.康熙时期款识特征康熙朝历时久长,早、中、晚三个时期瓷器的风貌,不尽相同;这三个时期瓷器上的款识,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早期:据文献记载,康熙十九年九月,才正式于景德镇御窑厂烧制御用器,所以早期限器物多是民窑所烧,俗称“客货”,但可能有一些是官窑器,这时的瓷器,少署皇帝年号款,而多署干支纪年款、堂名斋轩记款和花押等标志,青花色浓重,字体较大;用重笔写的一类,字体特大。个别署官窑款的,字体淳朴,挺拔有力,竖写和横写的均有。最为常见有款识,有“康熙辛亥中和堂制”、“康熙壬子中和堂制”与“康熙癸丑中和堂制”等,分别为康熙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时的器物。这些器物具有早期的风格;器型笨拙,青花色调浓重,字形较大但有些精细的小件杯、碟,也署“中和堂制”款。据查,北京圆明园中的“中和堂”曾是康熙皇帝居位之所。因此,这些署“中和堂”款的器物,有可能是康熙初期官窑烧制的御用器,这同后来的“慎德堂”款器物是道光官窑所烧制的情况一样。另外,一些无款的、常用符号作标记的器物,制作也很精细,究竟是官窑器还是民窑器,仍在探讨中;它们之所以无款,与康熙早期禁写年号的告谕有关。《浮梁县志》记载:“康熙十六年,县令张斋仲,阳城人,禁止瓷器书年号及圣贤字迹,以免破残”这一类无款器是否为官窑器,尚末得到证实。中期:款式楷、草兼有,体式很多,有六字三行式、六字双行式、四字双行式;暗刻式、凸雕式、砂底不挂釉凹刻式,青花书款不罩白釉而现黑色款式;还有大量的物形、花形、秋叶和团龙、团鹤等图记款,以及“熙朝博古”、“文章山斗”等闲章款。这些款识或加饰单圈、双圈、或饰单方框、双长方框等;也有的双圈无字,或为釉里红楷书款。总之,中期款识以楷书、六字双行竖写的为主,字体渐趋秀逸,笔道有力。青花色泽纯净。鲜艳而深沉。晚期:康熙晚期,己开始专人负责写款的分工,出现了一行、或二行竖写、或三行横写的篆书六字款,及三行横写的楷书六字款(于天蓝釉与豇豆红釉器中最为多见)。这两种款式,开创了雍正横写款及以后各朝同体的篆书六字三行款式的先例。雍正时款识中流行的宋椠体式,在康熙晚期已经出现。此时有些款识,色泽碧绿,清新明快,字体工整秀丽,如康熙五十四年干支年款青花山水人物凤尾樽等;其后雍正时的款识与之十分接近,因此,这些造型与色调相类的无款器,常被当作雍正朝制品,是不足为奇。这正说明各朝瓷器款识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根据笔者长期观察,康熙官窑款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楷书;为数很少的篆书款,通常出现在金釉地蓝料彩“寿”字器上,笔道直挺,字体方正,均仅康熙晚期的款识。此时,除大量青花楷书外,珐琅彩的瓶、碗、杯中,还有用紫、黑、粉、黄、蓝等料彩署“康熙御制”楷书款的,字体运劲,围圈方框,外边线较宽。一般蓝料款,因釉料厚,色调比雍正时的深重,呈蓝黑色。宜兴紫砂胎珐琅彩器,除蓝料彩外,还有黄料彩款识。釉里红器有的署釉里红款。黄绿紫三彩器上,多见紫褐色款,偶见金彩或红彩款识。粉彩钟馗塑像及珐琅彩瓶上,有署篆刻款与楷刻款的。另外,有的胭脂水釉瓶、杯、盘类,署“又辛丑年制”干支款。凡署这种款识的器物,制作均很细致,胎体薄如蛋壳,类似外销瓷的风格,若仅观器型很像雍正时的器物,但若将“又辛丑”干支款推断,则应为康熙六十年之器(康熙建元年前为辛丑)。这一类款较为特殊,它证明康熙时己烧制胭脂水釉;但因其少有,在鉴别中往往被误认为是新仿的器物,此点应引起注意。另外,所见到的楷书“大清康熙年制”款,有的在周围加“御赐纯一堂珍藏”。“纯一堂”究竟属康熙时期哪一王府,尚待考评。“大清年制”款中,较为草率的一类,为康熙早期的款识;工整的宋体,如官窑款一样的,为康熙末、雍正初之器。康熙时期瓷器上常写仿古款,除“宣和”(北宋年号)、“枢府”(元代官窑)外,多以明代为主,自洪武始至万历提款均有;其中,以仿成化、嘉靖、万历的款识为最佳,几可乱真。良康熙以后各朝瓷器上仿写的古款,其笔划都不及康熙时的仿款运劲有力。鉴别瓷器,主要是观察器物在胎釉、造型、纹饰及工艺处理上的区别,在酌以款识。由于清代官窑、民窑款识繁多,情况复杂,认真有辨别和掌握各朝早、中、晚期不同的款识特征就十分重要。但要注意,款识仅是瓷器的一个方面,不是绝对可靠的。各朝本款均各具特征。赝品的款识与真品比较,有的差之千里,有的则十分近似,极为混淆。因而,鉴别瓷器不能仅看款识定论。康熙为明、清两代中历时最久的一朝,官窑款体式多有变化,有多种书法。孙瀛洲先生对之曾作系统的总结:前朝字体宽大,笔画粗重而挺拔,顿捺明显;后期字体渐趋清秀。三.雍正时期款识特征雍正时期,款识己定为专人书写,故各类瓷器上的字体基本一致,楷款与篆款同时并用。楷书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体式,仅早期流行的款识,款的书法一般写得柔弱略草,也有少数款写得工整有力。六字两行围有双圈或方框竖写的,时间略晚,字体工整秀丽。青花色调大都纯正,少数也有深浅不一的。大碗及骰盔子碗横写于器口边际,高足碗的款识多横写于器足里边沿,壶类则多于足里边环行横写。珐琅彩器上的“雍正年制”与“雍正御制”四字,一般为两行竖列围有方框的楷书款,以青花和蓝料彩书写,蓝料彩色泽较康熙时的浅淡,字体也小。此时的篆书款的四字两行、六字两行或三行的体式,多数无边圈,个别的围有双环。款分青花兴镌刻,镌刻款又分覆釉与不覆釉两种形式;仿钧釉器的器底多覆酱色釉,釉色深浅不一;青花蓝釉器,器底覆釉与不覆釉的并存。青花款落款位置及书写体式也有几种:天蓝釉与青花釉里红茶托,多将六字篆书款写于器足里圈;红釉、蓝釉、天蓝釉及仿汝釉的小花盆,底部的篆款或为四字两行竖式,或为十字形,如同古钱上字体排列的形式;青花、天蓝釉四连筒瓶,篆书款四字则分别写于同一足底。雍正官窑款篆书的书法也不完全是同一书体,极方正规矩的、草率不规的与笔路圆润的同时并存。如雍正官窑的粉青釉花觚及各种小件瓶、罐类,釉面均很肥润,款识字体却刚柔参差,不尽相同。雍正时期的篆、楷款,道光、咸丰与民国时仿制得最多,但字体较大,笔划细弱无力,青花色泽过于浅淡或浓艳。雍正时期如同康熙一样,也有仿明代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各朝款识的器物。仿款字体纤细挺拔,颇具骨气。同时,器底除年款外,也有如同明代器物那样,用龙、凤、鹤、鹭鸶及人物作标志,或用鼎、爵及灵芝等花押作图记款的。乾隆一朝,仿古器曾盛行一时,从传世品中的青花篆书或金彩楷书的“乾隆仿古”与“大清乾隆仿古”等款上,也可见其仿古盛况一般。其中仿写的明代款识,以宣德、成化年号为主,多是楷书四字可六字。还有仿署元代“蒋祈”、宋代“宣和窑”、“政和窑”、“吴十九制”的款识。五.嘉庆时期款识特征嘉庆官窑款识为篆书为主,少有楷书。大体与乾隆时期类同,字体工整,结构严谨。青花、红彩、金彩篆书款体式,多为六字三行,无框栏;一行横排的,落款位置的器口外沿或中腰。楷书款为六字三行,环以双圈。白釉盘类多是楷书刻款,六字三行横列,围有双圈栏。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顶部红彩描金、底部青花“大清嘉庆年制”款的盒类,品种以斗彩和青花为主,所署描金的篆书款相当艳丽。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嘉荫堂制”款的青花缠枝莲高足盘与撇口碗、盘。嘉荫堂始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是清帝“东巡”时宴饮观戏的场所。嘉庆民窑的款识,楷、篆并有,六字或四字,大都草率不规,有的带有方框。与乾隆民窑一样,有的篆款中也夹有难以辨别的半边字体。民国时仿写的嘉庆篆书款,笔划纤细,多有间断;红彩款的彩色,明亮如漆。六.道光时期款识特征道光官窑款识与嘉庆时体式基本相同,多用篆书,少有楷书。篆款书体为铁线篆,行笔圆润流畅;楷书款,圆润工整,篆书款,六字三行横排的,无圈栏;六字一行横排的,多数落于器外口沿下或中腰。楷书款,多六字三行横式排列,围以双圈环,有青花、金彩、红彩款及刻款。白釉器青花款与刻款兼有,刻款为六字楷书两行竖式。窑变釉、茶叶末釉及炉钧釉器是的刻款,为篆书六字三行横式。道光御用器中的“慎德堂制”楷书款识,以侧锋书写,字体秀丽。以后的咸丰官窑,也继承了这种工艺的侧锋书体。凡署“慎德堂堂制”款的器物,均制作精湛,堪称为当时高水准的艺术品。“退思堂制”款,书法与“慎德堂制”款一样,同属官窑器,有的还于四字款前,冠以“睿府”或“睿邸”二字,证明退思堂是睿亲王端恩、仁寿的府邸堂号。“定府行有恒堂珍宝”款,是定王府定亲王奕绍、载铨订烧的器物,款字也有侧锋书写;有的不加“定府”二字,仅署“行有恒堂”,但器物制作同样精细。署“嘉庆癸酉行有恒堂制”与“咸丰元年行有恒堂制”款的,均为皇室贵族的专用器物。后世仿道光器物,除粉彩、斗彩、青花官窑器外,署“慎德堂制”款的也属有所见。光绪时仿品,款识字体用笔无力,红彩款色调红中泛黑,民国时的,反而有些相近。民国仿道光官窑款识,笔划柔腻纤细;青花漂浮晕散,笔路断断续续,并多向两边分离,形成中空的现象。七.咸丰时期款识特征咸丰时期,再次兴起以楷书署款的风气。官窑多署楷书款,侧锋运笔,字体工整清秀;排列形式,或为六字两行竖式,或为六字三行横式,均无圈栏。除青花款外,还有红彩款与刻款。红彩款识色淡鲜亮,笔划清秀;后仿的咸丰红彩款,色调则是红中泛黑,字形粗拙。刻款楷、篆皆有,以楷书为主,多刻于本朝窑变釉、白釉器与仿宣德白釉暗刻束莲纹器的砂底上。民窑器中图章式的篆书款,嘉庆、道光时始用,咸丰时十分盛行并影响到后世。这类篆款,除少数略工细者外,大多草率不规;极为潦草的一类,笔划部书写不全,同时采用盖印技法。此时仿“成化年制”与“雍正年制”的款识较多,亦有仿“天启年制”、“大明天启年制”等的;刻、写兼有,而最多用的是铁釉地的黑色刻款。八.同治时期款识特征同治时期以楷书款为主,呈六字两行或四字两行竖式排列,字体工整,布局严谨,以青花或红彩书写,青花色调浓艳。无边圈的篆书款或楷书款,用金彩书写无边框的楷书刻款,多见于窑变釉器、白釉器等。署“燕喜同和”楷书款的器物,是同治皇帝行大婚礼时烧制的。红彩款多书于白釉器底,金彩款则书于粉彩珊瑚红釉器上。署“体和殿制”款的,是慈禧太后的专用瓷。款识以青花、墨彩、赭红彩书写,也有刻款。所写篆书,字体文正,结构严谨。后仿的这类款识,书体均欠工整。民窑器多用红彩印章式篆书款,款识均草率而欠工细。九.光绪时期款识特征光绪官窑的款识,楷、篆并用,但以楷书为多;其楷书,字体修长,工整清秀,青花色泽或深或浅。金彩、红彩及刻款的体式,大体同于前朝。楷书款中,四字两行六字两行竖式,六字三行的为横式,多数不饰圈栏,署“大雅斋”款是慈禧太后专用器,三字红彩款,一行横列,字体工整。“天地一家春”红彩篆书椭圆形图章款,与“大雅斋”款相配,落款于同一器物的同一画面上(天地一家春“是圆明园中著名的一组建筑群。“永庆长春”与“长春同庆”红彩楷书款器,与“大雅斋”款器物一样,同属官窑。此时大量的民窑霁蓝釉方瓶、赏瓶等,制作粗糙,所署青花、金彩(洋彩)、干支纪年与龙纹图纪款也比较草率。仿前朝各款均欠规范。民国时期的仿光绪器物,款识字体柔弱,不够规整。十.宣统时期款识特征宣统时期官窑款识,有青花、红彩、赭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无圈栏;红彩、赭彩与墨彩款则兼用篆书体式。此时官窑器稀少,但很精致。十一、民国时期款识特征洪宪瓷人都署“居仁堂制”。以青花或红彩书写,书法楷、篆兼有。落“洪宪年制”或“洪宪御制”楷书款的,都是一九一六年至一九四零年间的赝品。但署“居仁堂制”款的,也有一定数量的仿制品;其中,红彩款的色泽或光亮如漆,或过于浅淡。“静速堂制”篆书四字款器,是徐世昌命烧的自用器,青花款识字体工整。“延庆楼制”篆书款器,是曹锟所定烧的器物;款识以青花或红彩书写,笔划圆润有力,同于“体和殿”的书体。署“郭世五”、“解斋”、“陶务监督郭葆昌制”款的器物,是袁世凯任命的陶务监督郭葆昌定烧制的款识,其篆书或楷书款识均为红彩,施彩凝厚,色泽红艳。民国时期署“静达堂制”款的器物,也有大量的仿品。因属同时代仿,真品与赝品制作工艺。原料类同,所以给鉴定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这类器物的鉴定,要细致地观察、比较其胎釉、纹饰、色彩、器足及款识之间的细微差异。其赝品较之真品,胎釉更为轻、薄,纹饰略草率,色彩也愈加浅淡。款识,在鉴定瓷器制作年代方面为重要的一环,不可忽视。认真辨别各代款识的书写格式。字形、笔划、色泽深浅,也有助于提高鉴定能力。了解仿造仿款的特点,也可为辨认款识添佐证;多将真伪作比较,断代方面不致有误。

最新回答
简单的花瓣
要减肥的百褶裙
2025-09-05 10:51:25

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制型:制型、釉色、纹饰既有明朝遗风,也创始清朝特色,处于过渡时期。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制型单调,年夜盘闪现双层底。早明是筒状炉,顺治为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建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现象。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只有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水平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顺治初期呈色灰暗,顺治初期冶艳收紫。顺治时多数为酱心,康熙时继绝,雍正时便少,当前则不见。
5纹饰:明朝适意花草、云龙纹多。清朝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玲珑石。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或“梧桐叶落,全国皆春”。个别借有写“红叶传书疑,寄与薄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年夜清顺治年制,也有年夜明顺治年制,多是窑工有抗清豪情所致。祭器多干收编年款。如“顺治丁酉”净水碗。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伪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这一时期成绩最年夜,制型千变万化,工艺详实粗巧,色彩翠绿。《陶雅》上说:“天下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制型:前期比较敦薄,器型变革未几。前期薄薄皆有,以薄为主。器型前所未有,幻化莫测。常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为多。前期则不雅欣赏,陈列器物删多。年夜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碗变革较多,有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奇异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借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背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年夜,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部门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笔筒底中有脐形,瓶罐接心不较着。盘碗底部皆有极细缩釉面,象针鼻眼。
3胎釉:前期疏松,瓷量灰白;前期坚致,瓷量细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闪青,露铁,前期闪现浆白釉,光明。釉面能见桔皮纹,白度删强。明朝青花有影青味,清带青花则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为主,色灰暗。前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为主,呈色光辉光耀明快、洁明。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画风讲究,具有清初年夜画家“四王”的笔法,闪现条理。好的青花有玉量感。青花品种有白地青花、中酱色内青花、青花釉里红、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蓝釉中有洒蓝、雪花蓝,借有花觚与笔筒,主若是青花,心沿及圈足处用暗花卷草纹润色藻饰之。
5纹饰:前期粗犷,有明末遗风,技法采用单线平涂,挖蓝处经常分聚散溢不工整。前期技法流利、工细,面蓝用山川画的披麻皴。题材,前期有山川人物龙凤花鸟鱼虫走兽等。前期,题材宽年夜、搜罗万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时创新长篇铭文,有:“前后出师表”、“前后赤壁赋”、“兰亭序”、“腾王阁序”、“圣主得贤臣诗赋”等。诗文后经常用釉里红钤记。文字有“熙朝传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画有战争故事的,如“三国志”、“水浒转”等;(俗称“刀马人”)戏直故事有“西厢记”、“竹林七贤”、“直水流觞”等。清朝好几朝,青花图案喜留白边,但以康熙朝留白边最宽。康熙时画菊,留白边,且条理多。康熙时初绘勾莲、西番莲、洋莲等。
6款识:前期楷书,前期用篆书。“年夜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借有永乐宣德、嘉靖的伪托款。明朝书法刚劲有力,清朝仿制的采用馆阁体,较为虚弱脆弱硬朗。篆书是细硬的铁线篆。楷书年号写得较扁,底下一划较长。公众款有:玉石宝珍、杏林春宴、若深收躲、北庆堂制、益友堂制、偶石宝鼎之珍等。干收年号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普通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收灰。芝麻酱心、康熙皆有。康熙时有很多伪托款,而且较好。总的特面是用笔无力、工整,是馆阁体。图记款有杂宝、爵、螺、角、春叶、圆胜、团鹤、团凤等,借有画笔、银锭、如意的,露意为“必然如意”。图记款,明朝有,但较少。康熙借有仿成化天字罐,写天字款的。有一种底心唯一双圈的。康熙初期本款极少。
三雍正时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时的苏泥勃青较多,创新少。创新的有套杯,十个一套,心薄,微撇、身矮。借有灯笼尊、扁肚菊瓣瓶、贯耳瓶、蝠龙罐等。
2工艺:粗工细琢,讲究建胎,不见接心。足根较深滚圆,俗称灯草根。民窑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纹。
3胎釉:详实雪白,瓷化水平好,胎体薄薄均匀,釉汁津润津润。
4青花:担负康熙白釉,白中闪青,部门仿明朝的苏泥勃青,但不是用进心料,而是用野生面染,使之晕散。民窑器收青带灰,足根圆,图案机械。雍正时,唐英督制的青花釉里红,色彩把握自若,光荣斑斓,红白相映,俗称唐窑。
5纹饰:康熙前期开初,侧重于图案化,呆板,雍正时继绝。纹饰有仿明朝的云龙、云凤、云鹤、折枝花果、缠枝花草、花托八宝、贯套纹等,线条纤细。民窑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莲等。梵文扁长,图案化。扁体梵纹犹如躲文,机械。人物画有渔耕樵读,以男为多;棋琴字画以女为主。
6款识:青花瓷上以楷书为多,“年夜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皆有。伪托款,以仿成化、宣德为多。民窑常见圆块款、肥白款、豆腐干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前期坤隆前期皆有。
四坤隆时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制型:瓷胎薄薄兼有,形式包罗万象。有日用器、摆设品、纸墨笔砚、祭奠用品,借有印盒、小瓶等。
2工艺:比康熙时有所突破,常见有粉彩转心瓶,青花五孔双活环瓶。嘉庆时有活环,但有搭釉现象,坤隆时皆无搭釉,双环活络。年夜件器,不变形,工整,薄薄均匀,成型线条生硬,不及雍正时平宁。
3胎釉:坚致细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细莹润,光辉好,部门仿康熙浆白釉。民窑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担负雍正朝仿明永乐宣德的,色灰,机械,不及雍正斑斓,但图象清楚,呈色不变。浆白釉,康熙细,坤隆粗。坤隆色陈,康熙青灰。浆胎青花,分量沉、有开片,坤隆仿康熙,釉面不服整,有桔皮纹。借有玲珑青花加彩、胭脂红青花。
5纹饰:民窑繁复。前期开初以凶祥图案为首要图案,如百鹿、灵芝、团形篆书寿字和山川、风光等。
6款识:篆书款删多,楷书款加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坤隆与嘉庆时期青花的比较:
1制型:坤隆沉浮工整,薄的也均匀。嘉庆薄重笨拙。
2工艺:坤隆详实,讲究建胎,圆足,露胎未几。嘉庆粗糙,不讲究建胎,足滚圆少,尖状多,露胎也多。
3胎釉:坤隆胎量坚致细稀,釉色细白亮光。嘉庆胎量粗松量沉,白中闪青,亮光度差。
4青花:坤隆光辉光耀杂实。嘉庆灰暗,色不不变。
5纹饰:坤隆绘画工细、题材仿古多。嘉庆绘画粗糙、题材凶祥图案多。
总之,嘉庆当前,经济式微,青花衰退,粉彩删多。光绪时,青花一度好转。依照清宫档案,光绪匹配时,烧制很多仿康熙的青花瓷。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记录:“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极粗者”。
五嘉庆当前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制型:薄重笨拙,线条生硬。瓶罐有饰耳的制做圆法,如夔凤耳,蝙蝠耳、狮首耳、双龙耳、鹿头耳等。新的品种有:青花邓罩、药瓶、脸盆、壁瓶、痰盂等。
2工艺:粗糙,足根圆而粗,建胎不粗,薄薄不匀。
3胎釉:胎量详实而脆,稀度不强,硬度不敷。釉色细薄,不敷津润津润。道光时釉面有海浪纹、不服整,光绪时部门有桔皮纹。
4青花:收色斑斓少,白洋闪灰多,个别闪灰褐色。总的特面是具有流落感,底釉较薄。闪现洋蓝,呈色流落扎眼。
5纹饰:不敷粗细。凶祥图案盛行,勾莲图的盘碗较多,祸禄寿三星图,初于雍正,同治、光绪时删多,蝙蝠、寿桃、麒麟送子,借有五祸捧寿(团寿字)。道光后,带有瓜蝶画在一路,意为瓜迭绵绵。借有金鱼、鸽子、狗、猫等。
6款识:帝王年号款。嘉道时楷篆两用,咸歉后多为楷书。图记款,有蝙蝠、寿桃、百结等,各朝而异。嘉道时画双蝠,道光咸歉时蝙桃各一,咸歉时二寿桃,同治时一寿桃,道光当前有百结。

潇洒的小蝴蝶
积极的溪流
2025-09-05 10:51:25
明朝宣德时期的青花瓷以其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宣德八年(1433年),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四十四万三千五百件的任务。其中青花瓷占大多数,由此可见其烧造规模、数量之大。产品不仅供宫廷日常生活之需,而且也作为商品大量行销海外,以及对国外入贡者的答赠,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其中民窑青花瓷大都比较简洁概括,实力与质量上略逊于官窑,釉面欠滋润,画法奔放自如,用笔较草率,画面构图很讲究意境,充满了民间生活气息,活泼而有趣味。

成书于清代的《南窑笔记》宣窑中讲宣德青花瓷“宣窑一种,极其精雅古朴,用料有浓淡,墨势浑然而庄重,青花有渗青,铁皮锈者”。明王世性《广志绎》中载:“本朝,以宣(宣德)、成(成化)二窑为佳,宣窑以青花胜,成窑以五彩。”明张应文《清秘藏》论窑器中描述“我朝宣庙窑器,质料细厚,隐隐橘皮纹起,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即暗花者、红花者、青花者、皆发古未有,为一代绝品”。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谈宣德窑“按此明宣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题款无一不精”。

宣德官窑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艺术以致思想观念。作为宫廷用瓷和精美的艺术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成熟有很大关系,作品一直被后人推崇,为青花瓷工艺的典范。

宣德青花胎体比永乐更为厚重,胎质精密细腻、洁白坚硬。梅瓶、大盘、大罐多是无釉白色细砂底,用手抚摸十分光滑,足边有火石红斑点。中小件器物是釉底。
釉面肥厚滋润,光泽柔和不刺眼,多白中泛青,俗称“亮青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俗称“橘皮釉”,极少数有开片。若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充满了大大小小的气泡,甚至小气泡擦大气泡。宣德朝无论什么品种的瓷器,几乎都是这种釉面。
民窑器胎体使用瓷石加高岭土制成,白净,瓷化程度好,与永乐民窑器相比胎体减薄。有色多为淡卵青色,釉质肥润光亮,釉面有气泡和橘皮棕眼。

青花用料有进口、国产两种,以进口苏麻离青料描绘为主。明万历年间王世懋《窥天外乘》一书记载:“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其时以腙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也曾提到。绘制纹饰时既有单独使用,也有混合使用,往往是根据纹饰的不同而决定使用那种钴料描绘那个部位的纹饰。在绘制时常使用国产料淡描勾线,进口料渲染。
苏麻离青这种进口青料,含铁量特别高,含锰量低,故称“高铁低锰”料。苏麻离青发色深沉浓艳,在炉火气氛好的情况下能烧出宝石般的色泽;含铁量高容易使发色呈现深蓝色,色料凝聚厚处会形成黑褐色的结晶斑点,在一定光线下有锡光色,而且呈三角形结晶,用手抚摸釉面凹凸不平。如果此处釉层薄会出现干涩、无光的现象;国产钴料呈现一种色泽蓝中带灰,没有黑褐色铁锈结晶斑点;另一种发色清淡,有晕散现象,色泽幽雅;在进口和国产两种色料混合使用时,发色明快,呈色浓重与淡雅相间,具备两种钴料的特点。

宣德青花造型丰富,形体多种多样,十分富于变化。例如瓶、壶、罐、碗、盘、盆、洗、缸等等应有尽有。
尤其以纹饰取胜,纹饰画得十分规矩,从不出边线。画笔分实笔和勾勒渲染两种,实笔多为细线条,勾勒渲染多为粗线条和纹饰,线条流畅,纹路清晰,有一气呵成感。纹饰粗犷、随意点绘没有轮廓,俗称“一笔点画”。
纹饰取材范围比较广阔,花鸟鱼虫,人物山水无所不有。纹样绘画上,采用小笔渲染填色,由于笔小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绘画,这样就使得纹饰留下许多深浅浓淡的笔触痕。其构图都达到概括、夸张和取舍,增强了装饰性。另外宣德青花在装饰上还与模印、刻划等方法结合使用。综观宣德青花纹饰是取材范围广泛,构图有新意,装饰手法丰富,绘画讲究恢宏壮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主要纹样是缠枝和折枝花卉,有缠枝牡丹、缠枝莲花、缠枝菊花、缠枝灵芝、缠枝牵牛花、松竹悔、宝相花、栀子、灵芝、百合花、束莲、山茶、枇杷、萱草、莲荷水藻、竹石芭蕉。最常见的是以茶花、菊花、牡丹、莲花组合描绘在一起。而且往往是几种花卉交错重复使用。缠枝莲花在宣德青花瓷中也较为多见,多为双边莲瓣。描绘得非常流畅,线条粗犷,自由活泼,画法布局根据器型讲究变化,既灵活多变又有较强的规律性,显示了当时装饰艺术的高超及绘画功力的娴熟。

宣德青花的款识曾有满器身的说法,瓷盘无一例外全部有款,其他根据器物造型的不同在口沿、耳、颈、碗心、足底、流、腹部均有书写。早期为四字篆款,其他多写楷书。有六字款和四字款。六字款有“大明宣德年制”双圈双行楷书款、六字横款、六字竖款。四字款有双行双圈楷书款、四字横款、四字竖款、四字篆书款。主要是以器物足内中心的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居多,个别用“造”,“宣德年制”四字款较少。民窑器大多书“福”、“寿”及梵文。

青花双圈六字双行款书于瓶、罐、碗、洗、壶、盘等器物底部。六字横款多书于缸、盂、鸟食罐、弦纹炉、撇口盘、高足碗等器物上。六字竖款一般书于香炉、碗心里部及壶流柄上。四字款一般书于碗、高足杯的底部和梅瓶的肩部。高足碗的款识一般是在碗心,多为双圈六字。盘为釉底的常底心书款,盘为砂底的落款于肩部、侧面或折沿下。

宣德青花款识字体结构布局都很规矩,字与字之间距离、笔划粗细适中,模仿晋唐小楷的笔法,颇有颜体书法之韵味。笔法遒劲有力,书写工整、结构端庄、字体清晰,浑厚而古朴。古陶瓷鉴定家孙瀛洲先生总结宣德款识,作有歌诀“宣德年款遍器身,楷刻印篆暗阳阴,横坚花四双单园,晋唐小楷最出群”。楷书款“大”字多撇短,捺长。“德”字“心”上无一横,这是沿用汉碑中的古体写法。“德”左右两部分靠得很紧,看似不太协调。“制”字中“衣”的横边不超过“刀”,“衣”字第四划的勾与第五划的撇不相连。篆书款书写极少,双圈往往有深浅,六字有的大小不一,字体清晰、圆润,起落笔处呈尖状,“德”字“心”上有一横,“宣”字左边一点多不过横,右边一勾下垂,“制”字下部的“衣”字一横较短。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

任性的发卡
香蕉老鼠
2025-09-05 10:51:25
turndeep建议你可以看下如下: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2—1722)。
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花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古朴多样,纹饰优美而负盛名,是继明代永、宣青花之后,我国青花瓷器的又一个黄金时代。
康熙青花由于烧造时间长,前后变化大,按照传统的划分方法,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具魅力。
综合归纳,康熙青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双圈足也在这—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火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二、色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人们往往称康熙青花为“康熙五彩”、“墨分五彩”。这种色彩变化主要在于分色的熟练掌握。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汇淡、影淡”之分。古人对康熙青花评价甚高,谓“其青花一色,见深见浅,有一瓶一罐而分之七色、九色之多,娇翠滴”。器物画面浓淡深浅,不同层次的渲染,完全是由于工匠们运用色料的技巧,即分水方法,其装饰效果富有层次的节奏感、立体感,结合晕染法的使用,使青花更接近和达到国画题材的表现手法,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釉青花、蓝地白花、豆青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虽烧造不是很多,但别有情趣。
三、造型。康熙青花瓷器的造型,以人们的现实生活需要和条件为依据,采取概括、夸张、抽象手法进行创作,千姿百态,仿古创新,式样繁多。既有陈设瓷,也有日常生活用瓷及各种文具、茶具及祭器,外销瓷等。大件器物多是民窑烧制,尽管体积较大,但极少变形,风格挺拔向上,浑厚朴实、有力,粗犷豪放,制作规范,丝毫没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独创性,严谨大方,讲究整体效果,不刻板,端庄中透出灵秀的美姿,表现出当时工匠们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超水平。
主要品种有:盘(高足盘、花门盘、方盘、折沿盘),碗(高足碗、盖碗、合碗、花瓣口碗),碟,杯(套杯、铃铛杯、高足杯、撇口杯、十二月花卉杯),盒(盖盒、四节圆盒、印泥盒、串铃盒、棋子盒),瓶(直颈瓶、观音瓶、棒槌瓶、玉壶春瓶、长颈瓶、葫芦瓶、雉把瓶、
洗口瓶、梅瓶、胆瓶、天球瓶、直颈弦纹瓶、八方瓶、绶带耳扁腹葫芦瓶),尊(马蹄尊、观音尊、凤尾尊、撇口尊、双陆尊、双耳尊、兽面唧环尊、筒式尊),壶(鼻烟壶、各式茶壶、执壶、寿字壶、贲巴壶),罐(将军罐、瓜棱罐、鼓式盖罐、粥罐),三足炉,撇口炉,钵缸,渣斗,折沿盆,猫式香熏,笔筒,水丞,葵花式洗,砚,漏斗,挂钟等。虽然有些器物承袭明代式样,但已在原来造型基础卜又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和发展。
四、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包罗万象,图案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自由地发挥民间大众化特点的艺术风格,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这种自然、纯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的民窑青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而官窑青花一丝不苟则代表着当时工艺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绘画技法上,改变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纹轮廓线,然后涂色的传统方法,即单线平涂,而是采用渲染即“分水皴”的技法,在瓷坏上绘画,一种颜色即能表现出浓淡深浅多种不同的色调。所谓“分水皴”就是用笔梢蘸浓淡不同的料水滴在胎上描绘,技术上要求高,最多能分出八九种色阶。
题材方面主要有:植物花卉、山水、动物、人物故事、神话故事,以及长篇诗句等。植物纹中有:牡丹、菊花、莲花、桃花、梅花、石榴、玉兰花、松竹梅、秋叶纹、竹石蕉叶、折枝花果、洞石花卉、牵牛花、灵芝、缠枝莲、缠枝菊、缠枝宝相花、十二月花卉等。牡丹花花瓣肥厚,花朵饱满,叶片卷曲,花分往往分出两个酷似动物头上的犄角,又有双犄牡丹之称。此种画法颇具时代特征。动物纹常见:龙、凤、异兽、团鹤、雉鸡、鸳鸯、松鼠纹等。多数是与花卉组合描绘在一起,单独画的不多。如:松石鹤鹿、雉鸡牡丹、松鼠葡萄、海水异兽、鸳鸯卧莲、狮子穿花、牡丹狮子、八骏图、花鸟蕉叶、喜鹊登梅、鹤桃纹、龙穿花、鹭鸶莲花、麒麟蕉叶、松虎纹等。人物纹有:牧童骑牛、童户戏莲、仕女、八川卜西游记等。最能体现康熙青花纹饰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风格上许多是模仿名画家的笔法,山水画仿王石谷,人物画仿陈老莲、萧尺木。山水画立体感很强,画法精细,分色层次鲜明,浓淡相宜,对远山近岸,山峦的阴阳反侧,疏落茂密,描绘得出神入化。画画效果讲究意境美,整体给人以疏朗清新、幽靓雅致之感。人物纹中以耕织图、渔家乐图最具代表性,能够巧妙地把当时人们劳动场景、生活状况和自然景色融合描绘在一起,画画弥散着丰富的生活情趣,表达了人民安居乐业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另外,以长篇诗文作为装饰,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点。多是书写在笔筒上,有《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滕王阁序》、《四景读书乐》等。
五、款识。康熙青花瓷器的款识,在清代一朝是最为丰富多样的。朝代款主要是青花双圈楷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体端庄工整,雄健有力,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
仿明代款有:“大明永乐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正德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庆年制”、“大明万历年制”。这其中最常见的是写成化款,既有四字,也有六字,多是楷书。
民窑青花多数不书年号款,往往写堂名款,又称斋堂款。如:碧云堂制、兴浴堂制、兆庆堂制、惟善堂制、慎得堂制、杏林轩制珍玩、丛菊斋制、拙存斋、白云堂依古制、应德轩博占制、全庆堂仿古制、寿占斋得星堂造、德磬堂制、芝兰斋制、天宝堂制、琳五堂制、天琛堂
、应德轩博古制、永和堂制、宿云斋、三元堂制、笔花斋制、世锦堂制、中和堂制。吉言赞颂款有:在川知乐、永庆奇珍、奇石宝鼎之珍、友昆连碧之珍、慎友鼎玉珍玩、益友鼎五雅制、风流宰相家、青玉宝鼎之珍、有美子斯、文章山斗、益友鼎玉雅制、杏林春宴、球琳珍玩、
球琳琅轩之珍等。个别器物只是在圈足内画双圈,圈内无字,也有绘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荷花、如意、杂宝、银锭、方胜等。
总之,康熙青花在中国青花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书写了极为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