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安徽省黄山市有烧陶瓷盆的柴窑

漂亮的小鸽子
明亮的发夹
2023-05-02 20:21:36

安徽省黄山市有烧陶瓷盆的柴窑

最佳答案
欢喜的橘子
激昂的冰淇淋
2025-09-09 01:52:46

安徽省黄山市有烧陶瓷盆的柴窑。在黄山市祁门县有一条深七米、宽二点六米、高二点八米的民间柴瓷窑。这样一条不起眼的小窑,却能烧出宋、元、明、清各朝特征的仿古瓷器,也是安徽省唯一一条活着的蛋形小柴窑。

最新回答
醉熏的小鸽子
勤恳的戒指
2025-09-09 01:52:46

可能有
有“天下第一美瓷”之誉的柴窑器,其特点被总结为:“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现代人形容天色,大多说天蓝色,但古人形容天色则为天青色。柴世宗所说“雨过天晴云破处”,意在强调雨过天晴时天空洁净,没有尘埃,那种颜色是最接近青色的。

柴窑是五代时期后周柴世宗所烧的御窑,清代的朱琰在《陶说》中记载:“柴世宗时烧者,故曰柴窑,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然而今人从没见过柴窑实物传世,也没发现窑址。

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也提出了柴瓷的可贵:“今论窑器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就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必为冠饰、绦环、玩具,亦足珍贵。”连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在《归田录》中亦觉得:“柴氏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但尽管历史上有诸多文人墨客写下过如许关于柴窑的语句,因为没有可与文字相印证的物件面世,所以有人认为柴窑根本不存在,也有一部分人认为陕西耀州窑就是柴窑,或是觉得景德镇早期的青白瓷就是柴瓷。众说纷纭之下,似乎只有一点大家是达成共识的,那就是:柴窑瓷器乃瓷器中的极品,是无数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艺术瑰宝。

那么什么是“明如镜”呢古代流行青铜镜,古人当初对镜子的要求是能映照出人面五官,我们今天看到一些高质量的瓷器也能模糊地照出人面,柴窑制品即达到了这样一种“明如镜”的工艺技术程度。

在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出现了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上面还有官、内服等款式,所以颇有一部分人将这些耀州窑出产的瓷器误认为是柴窑瓷器。柴窑的确是继承发展了耀州窑那种薄胎的传统,其器物的胎质厚薄和器件的大小成正比,但笔者以为柴窑并非耀州窑,而且“薄如纸”是一种略带夸张的描述,一种理想状态,此话的意思是指柴瓷的分量很轻,拿在手中的分量和纸差不多。

很难想象,瓷器能达到“声如磬”的艺术效果。尽管柴窑器物胎质较坚硬,但泥土做的胎质和天然的石磬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声如磬”只能说是在同类瓷器中,柴窑出品的瓷器声音质量非常出类拔萃。不过,也有人推测,五代的柴窑瓷器瓷胎里还有其他成分的加入,否则,“声如磬”一说似乎就过分夸张了。(来源:国家文化艺术品网)

独特的老鼠
执着的咖啡豆
2025-09-09 01:52:46
柴窑瓷器判断标准:第一,符合柴窑特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薄如纸指釉层,青如天指青色系列如天蓝、天青、粉青、影青、月白、豆青诸色。第二,用排除法,判断此瓷器不是其他窑口。第三,瓷器来历,地下出土、宫廷藏品、世代家传。 柴窑窑口:柴窑在河南郑州之中牟柴窑村,新密柴窑村,管城东西大街。根据《中国台湾网》 (2006年05月08日)一文南水北调文物调查:东虢国和黄帝的诱惑 报道,柴窑遗址位于中牟境内,据记载为后周时所建,专为皇室烧造贡品。柴窑和钧窑关系极为密切。相传钧窑原为柴窑故有工匠所组成,而且钧窑与后周显德时在郑州设立的柴窑相距不远。位于中牟境内柴窑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柴窑的真相是个很好的机会。 新密发现大规模古遗址报道 ,新密市文物普查队在牛店镇月寨村柴窑自然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面积的古窑址,采集了一些瓷片,确认这是一处五代至宋代的瓷窑遗址,为探索我国历史上的柴窑之谜提供了重要线索。 根据20世纪90年代在郑州管城东西大街的考古发现,发掘出大量窑炉、窑具、青瓷片、青瓷器,出土瓷器在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储存,考古证实管城为柴窑遗址之一。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 一,国家馆藏,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二,根据清代《国学导航- 香祖笔记》 ●卷五记载,一贵人买得柴窑碗一枚,其色正碧,流光四照,价馀百金。始忆陆鲁望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谓妙于形容。 三,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四,根据《传记文学》2007年8期记载, 觯斋藏瓷是先生为故宫抢救的又一批重要文物。郭宝昌,字世五,号觯斋,古玩铺学徒出身,后为袁世凯管总务,是著名的瓷器鉴定家和收藏家。1935年郭氏逝世后,藏瓷为其子女郭昭俊等数人所有。1945年9月在先生将离重庆前,马衡对先生提到郭瓷是一批重要文物,到北京后可与郭家谈一谈,最好不要让它散掉,将来归公家收藏才好。到京后,先生找到郭昭俊与他协商。因郭瓷不是敌伪资产,除收购外,别无他法。郭昭俊同意由公家收购,唯收购经费无着。先生只好去拜谒前辈朱桂辛(启钤)先生请示杨铜、郭瓷两项如何办理。正在无法进展之时,一天忽接到桂老电话,命前往,告知行政院院长宋子文将来桂老家,命先生赶快把办理杨铜、郭瓷多方受阻的经过,写成“节略”,等宋来时当面呈交。宋看过“节略”后,表示马上由他去办。朱氏又请最熟悉郭家情况的中南银行经理张重威从中协调。1946年2月24日,觯斋藏瓷由宋批准出资收购,从郭家运到故宫,存入延禧宫库房。这批郭氏藏瓷时间跨度大、种类繁多,几乎囊括了中国陶瓷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品,不但有很多精美的宋瓷,还有故宫藏品中罕见的乾隆粉彩仿古铜彩牺耳尊。瓷器共计四百二十二件,包括:后周柴窑瓶一件、唐昌南窑宫碗一件、唐邢窑三件、宋景德镇窑十件、宋钧窑九件、宋东窑八件、宋汝窑四件、宋官窑三件、南宋官窑四件、宋龙泉窑八件、宋哥窑六件、宋定窑十一件、宋建安窑三件、宋建阳窑五件、宋河南窑一件、宋磁州窑一件、南宋吉州窑九件、南宋广窑五件、金宿州窑三件、元临川窑二件、元枢府窑五件、元景德镇窑一件、元钧窑天青窑二件、元龙泉窑二件、明钧窑三件、明景德镇窑十一件、明处州窑一件、明德化窑五件、明洪武窑二件、明永乐窑九件、明宣德窑二十七件、明厂官窑八件、明成化窑二十九件、明弘治窑二件、明正德窑九件、明嘉靖窑五件、明隆庆窑一件、明万历窑二件以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大量瓷器。 五,根据《大河网—河南日报》一文网友呼吁拯救柴瓷报道,炎黄文化博物馆馆长张杨带到大河网视频直播间的两件五代青瓷。嘉宾张杨谈柴瓷:第一,一定要是五代的器形。五代虽然在唐和宋之间,但是五代的器形和唐宋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碗类。第二,一定得是在郑州烧制的。第三,东西一定要精美。碗是菱口,有的是花口,有出筋,有瓜棱,有的碗底还有支钉。第四,一定是青色,或天青,或青绿。 嘉宾张杨认为:五代耀州一说有一定的参考性,因为五代之后,部分柴窑的工匠跑到了耀州,比照他们心目中的柴瓷来做青瓷。它完全是模仿柴窑,虽然器形上和柴窑有些相似,但在其他方面,比如说胎和釉,和柴窑是完全不一样的。至于说影青,就更不对了。因为影青是从北宋才开始有,不是五代的东西。再说,它是南方瓷,不是郑州产。因此,它不可能是柴窑。 嘉宾葛天才谈到:我收集了200多片郑州出土的有柴瓷特征的碎片。在郑州紫荆山路西、东大街路北一带收集到一些窑具和没有烧透的瓷片。据当时发现者说,这个窑当时呈“8”字形,窑口朝向东南方。用研究者的说法,应该叫葫芦窑,多给官方烧制陶瓷用品。由此推断,柴窑应该是在郑州。 六,根据《焦点网谈》报道,郑州老收藏家展示的柴窑瓷,第一个叫“天青釉喇叭形斛”,和那件日本学者展示的“青百合花瓶”(见焦点网谈3月19日报道)很相像,只是瓶颈比日本那件短些。 最老收藏家得意的,是他收藏的两个觯。这两个觯一个底部刻着一个“周”字,一个刻着“宋”字。两觯大小、纹饰、釉色几乎一样,只是后者的顶端多一道玄纹,颜色更加鲜亮。老者介绍说,觯是古时帝王祭天时使用的礼器,只有帝王一人可以举觯洒酒祭天。底部刻有“周”字的当是后周郭威、柴荣两个皇帝先后用过的祭天器物;底部刻有行书“宋”字的当是北宋皇帝赵匡胤、赵光义等用过的祭天器物。这两个觯都是孤品。 七,根据《新华日报》报道,日本一名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学者去年10月在北京称,日本发现了绝迹千年的中国古代名窑柴窑瓷器。 64岁的日本伊豆高原艺术馆馆长对中如云先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在日本的中国文物保护座谈会”上,播放了他带来的《雨过青天觚——古窑至宝千年之旅》资料片,画面中的一件中国古代瓷器——青百合花瓶令在场的中国文物界人士大开眼界。 据北京一家出版社出版的对中如云先生新著《至宝 千年之旅——发现绝迹千年的柴窑》介绍,9年前从日本一个茶具店发现的这件青百合花瓶是一件蓝色陶瓷器,高290毫米,呈喇叭状的开口直径167毫米,底座直径105毫米,瓷器釉面如油般光泽,瓶口留下了30多处修补过的痕迹。无论形状,还是大小,都像一只适合摆放在桌子上的花瓶。 3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古代文物的对中如云说,青百合花瓶是出自“后周的官窑”。根据牛津大学“热发光法”测定的结果,青百合花瓶烧制的年代为700年至1100年之前。他认为,青百合花瓶具备历史文献记载的柴窑特征,且修补的痕迹可推断到四五百年前。“虽然不能肯定它就是柴窑,但也没有证据予以否定”。 八,据《大公网讯》报道,大连市民刘志国家中有一套曾在箱中尘封了七八十年的瓷壶,他认为这是五代时期柴窑的古瓷。如果确实如此,它将是现存的唯一一件柴窑瓷器,将填补中国青瓷史实物的空白。刘志国称,「有人曾出价1200万元买回去收藏,但我没有同意。」 据《新商报》报道,这套瓷壶分瓷壶和瓷碗两部分,瓷质光泽细腻,瓷壶为「小口长流」,壶体为六瓣瓜棱形,壶柄弯曲带式,壶盖直颈、盖顶上有一尊卧式坐狮;瓷碗为花口,造型酷似一株莲花包蕾,花瓣间刻画著蝶形如意纹饰,十分精美。另外,令人称奇的是,每片莲瓣,在灯光映照下,都象是一个虔诚打坐的佛家弟子。 刘志国介绍了这套瓷壶的来历:他小时候,家中仓库里有一个红木箱子,里面有不少瓷器。「当时,谁也没把那些瓷器当回事,我和小伙伴经常拿那些瓷器去过家家玩,因此,大部分瓷器稀里胡涂地损毁了,现在包括这套瓷壶在内,只剩下七八件了。」后来,刘志国的母亲说,那箱瓷器是他父亲从故人手里得到的赠物。 九,根据《海峡都市报》报道, 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名誉会长林仁贵以收藏唐宋五大宫窑瓷器著名,他手里拥有了几乎绝迹的唐青花、唐五代柴窑瓷器。除了沉香木龙床,他还收藏了7张清代海南黄花梨龙床。另外,在河南省开封(五代后周京都)和濮阳(五代后周柴荣的澶州节度使府)发现有柴窑瓷器。 北京、上海专家针对北京上海藏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综合分析,上海博物馆的"白釉枕"其品质应在当时景德镇和定窑之上。加上北京"白釉碗"的佐证,可以断定:除柴窑外,不可能有别的窑口能烧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由此,可以断定"白釉镂雕殿宇人物枕"应为柴窑产品。从而解开中国柴窑史的千古之谜。

从容的小蝴蝶
怡然的诺言
2025-09-09 01:52:46
1、气泡:首先我们可以用在网上就很容易买到的放大镜来看瓷器的表面,观察气泡,可以很清晰明显的看出柴窑和气窑表面气泡的不同。

2、釉面的青花:如果没有放大镜,也不要着急,我们还可以观察釉面上的青花,来进行区别。柴窑是以松木为木柴进行烧制,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松脂油,松脂油吸附在胎上,感觉柴窑的釉面肥润。使得柴窑烧的青花,落在胎体里,就像水墨画一样,有晕染的感觉。

3、颜色:还有一种更直观的方法,就是看瓷器的颜色。柴窑在烧制时,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坯体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颜色会偏灰。

落后的羊
贪玩的火龙果
2025-09-09 01:52:46
柴窑
你说的是瓷器吧在这里提问晕
柴窑:
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
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柴窑是中国古时五大瓷窑(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之首,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954年)河南郑州(一说开封),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所以从北宋开始称为柴窑。 后因长期未见其窑址,以钧窑代替了其宋五大名窑的位置。
周世宗帝柴荣曾御定御窑瓷:“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以象征未来国运如雨过天青。
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柴窑最贵,世不一见……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涂釉的底部呈现瓷胚本来的粗。
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还说柴窑瓷久不可得,得到残件碎片,也当珍宝,用作服饰、帽饰;柴窑瓷片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
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有细纹。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论者必曰:柴、汝、官、哥、定,而柴不可得矣,得残器碎片,制为绦环玩具,盖难得而贵重之也。 古人所言的"青如天",当指柴瓷的天青颜色。与汝窑所突出的天青相比稍有偏灰偏绿感,但比之唐、五代几个窑的青釉仍是柴器接近天青颜色。"明如镜"当指青釉透度和玻璃质感,与唐、五代窑青瓷比透明得多,明如镜即此。"薄如纸",当是形容器物目测手拿时感到极轻薄。五代青瓷中薄厚不一,尝有极薄者仅达015厘米,比作纸,不为过。"声如磬",指类似古代玉石制的击打乐器"磬"的音响,但从另面反衬出柴瓷胎质与烧结温控极好。"足多粗黄土"一谈,历来众说不一,有待探讨。 我国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冯先铭先生在《古陶瓷鉴真》一书中写道:"文献中谈到景德镇早期瓷器,大都赋于色质如玉的赞美词句,如《景德镇陶录》对"陶窑"和"霍窑"有如下描述,唐武德时期陶玉和霍仲初运瓷器到关中地区,称为假玉器,两人所烧瓷器都进贡到宫廷。三十多年,从景德镇窑址调查,结合陕西地区唐墓出土瓷器,《景德镇陶录》上述记载得不到证实,半个世纪前国内外谈瓷的人对五代柴窑进行了一番考证。他们以张应文《清秘藏》书中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四句描述为依据,考来考去,符合这四个条件的只有景德镇青白瓷。因此迄今"柴窑"也仍然得不到解决。 综合上述文献记载,他们所谈的"陶窑"、"霍窑"和"柴窑"都是不存在的,是明、清两代文人把道听途说的不实之词与景德镇宋青白瓷联系一起,牵强附会演绎出来的。" 柴窑是否存在?我认为柴窑的存在是有充分的客观证据的。其理由如下: 1 柴窑的存在,是有历史文献的记载和翔实的介绍。如明代洪武时曹昭的《格古要论·古窑器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世传周世宗柴氏时所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中记载:"柴窑,后周柴世宗所烧,以其姓柴故名。"后周都汴,出北地河南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也。宋政和,官窑亦起于汴、汝,亦唐河南道所辖之州。柴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相传当日请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足多粗黄土,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清程哲的《窑器说》和清佚名《南窑笔记》对柴窑器都作了介绍。郭葆昌《瓷器概说》对柴窑器介绍道:"柴窑在今河南郑县。世宗本姓柴,故名柴窑。" 2 柴窑的存在,清宫内府曾有收藏的记载。据《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一书有四首咏柴窑器的:《咏柴窑碗》 色如海玳瑁,青异《八笺》遗。土性承足在,铜非箝口为。千年火气隐,一片水光披。未若永宣巧,龙艘落叶斯。《咏柴窑枕》 《遵生》称未见,安卧此何来?大辂椎轮溯,春天明镜开。荐床犹蟹爪,藉席是龙材。古望兴遐想,宵衣得好陪。坚贞成秘赏,苦窳漫嫌猜。越器龟蒙咏,方斯倍久哉。《咏柴窑如意瓷枕》 过雨天青色,《八笺》早注明。睡醒总如意,流石漫相评。晏起吾原戒,华祛此最清。陶人具深喻,厝火积薪成。 从这几首咏柴窑器的诗文看,乾隆皇帝不但欣赏到柴窑器物,他还亲自睡过柴窑如意枕。否则,他老先生不会有"睡醒总如意"的感受。据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传说蒋介石出逃台湾,把故宫内藏的柴窑器带走了。 3 上海博物馆和北京近来发现有两件柴窑器。上海博物馆有件产于五代的"白瓷镂雕殿宇人物枕"。此枕既非景德镇产品,又非定窑产品。而北京有件五代"白釉刻花碗",北京专家对此碗认定为五代时产品,为北方瓷,既非定窑产品也非景德镇产品。 综上所述,北京、上海专家得出相同结论:一、两件器物同为五代时产品。二、两件器物均为五代时精美白瓷。三、同为豆绿色。四、同为黄土胎。五、釉汁很薄。六、声如磬,从白釉碗上可以听到。七、从瓷化程度看,同现代瓷没有差别,这在1000多年前非一般窑可以做到。

受伤的花卷
长情的太阳
2025-09-09 01:52:46
柴窑瓷器被誉为“天下第一美瓷”,其拥有“色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特征。
“色如天”现在的人们喜欢将天空的颜色说成是天蓝色,但是在古时候,人们将其说成天青色。后周皇帝柴荣将柴窑瓷器的青色形容为“雨过天晴破处”,强调瓷器的颜色犹 如雨过天晴后的天青色,没有尘埃,非常美丽。
“明如镜”现在人们使用的都是使用了水银涂层制成的镜子,而古时候,我国人们流行使用铜镜,镜子作用是能照出人的面部五官,用这来I型那个荣柴窑,即柴窑瓷器也能照 出人面,从侧面说明了柴窑高超的制瓷工艺。
“薄如纸”五代时期,耀州窑已经能生产胎质非常薄的单色釉瓷了,柴窑就是继承和发扬了耀州窑的这一传统,制成的瓷器胎壁厚薄和器件大小成正比,“薄如纸”或许是当 时人们制造柴窑的一种理想状态,用它来形容柴窑,应该是一种夸张手法,重点是想要让阅读的人了解到柴窑瓷器分量轻,拿在手里就像拿着一张纸一样。
“声如磬”柴窑瓷器胎质坚硬,但是用泥土做成的胎体和天然石磬还是有差别的,“声如謦”形容敲击柴窑瓷器发出的声音,意在强调在众多同类瓷器中,柴窑瓷器发出的声 音最出类拔萃。但是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当时人们制作柴窑瓷器应该瓷胎原材中加入了一些其他成分,不然“声如謦”也属夸张说法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