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的简介
昆明湖位于北京的颐和园内,它的面积约为颐和园总体面积的四分之三。原为北京西北郊众多泉水汇聚成的天然湖泊,曾有七里泺、大泊湖等名称。昆明湖的前身叫瓮山泊,因万寿山前身有瓮山之名而得名瓮山泊。瓮山泊因地处北京西郊,又被人们称为西湖。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规模宏大又最瑰丽的古典园林。它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所组成。颐和园位於北京城西北10公里外,昆明湖位於此园万寿山的南麓。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一支余脉,向东伸出,相对高度60余米,形成抱湖之势。湖的西方,西山高峰耸峙。湖的东南方紧接北京平原,这个湖恰处在西山山麓洪积扇与冲积平原之间的过渡带上。
昆明湖总面积有3000亩之阔,大约2平方公里,比北京市内的五个北海还要大。湖面主要向东西面面发展,有计划地把原来的湖岸上一部分土地闺在湖中,便成了湖内西堤及三岛。挖出的泥土移堆於万寿山上,使这座原来校低矮的山丘大为增高。在昆明湖滨和万寿山。万寿山清漪园和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还有畅春园、圆明园,都是当时以西山群峰为屏障而营建的大规模园林,统称为“三山五园”。清漪园最后建成于1764年,耗白银480多万两。186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清漪园被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经费重建此园,并改名颐和园。后屡经变故,到解放前,这座古考的园林已趋萧条。解放后大力修耷此园,并疏浚了昆明湖,使之焕然一新。
昆明湖著名的十七孔桥横跨在南湖岛和东岸之间.桥长150米,像一条长虹架在粼粼碧波之上.它系仿著名的卢沟桥之作,桥上每个石拦柱顶部都雕有形态各异的石狮,显得精致、雄伟和美观. 十七孔桥东头湖岸上矗立着一座全国最大的八角亭,附近蹲卧着一座如真牛一样大小的铸造精美的铜牛,昂首竖耳,若有所闻而回首惊顾的神态,非常优美生动,原取神牛镇水之意,现为珍贵文物.由铜牛处循岸往北,湖东岸有知春亭.每年湖冰融解后,此处得春气之先,亭畔桃红柳绿,最早向人们报知春的消息,亭因此得名.从知春亭向北望万寿山景色,最为鲜明.
平凉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全市有各类旅游景点100多处,国家2A级以上景区12 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门票),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地质公园,被评为“中国顾客最满意的十大风景名胜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和全国首批30个“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基地”之一。天下王母第一宫——泾川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成纪文化城,气势宏大,古朴典雅;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景点。神州祭灵第一台——古灵台,蕴涵着西周文化的神秘魅力。秦皇祭天第一坛——华亭莲花台,以“人修的龙门洞,天生的莲花台”而久负盛名。第一个全国梯田化模范县——庄浪县,百万亩梯田成为黄土高原上一道独特的生态风景线。
平凉好玩的地方推荐
崆峒山
崆峒山属六盘山(门票)支脉,是天然的动植物王国,有各类植物1000多种,动物30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其间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林海浩瀚,烟笼雾锁,如缥缈仙境;高峡平湖,水天一色,有漓江(门票)神韵。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云崖寺
云崖寺集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身,史载与崆峒山、麦积山(门票)齐名,位于海拔1402-2875米的关山之上,山崖悬空,层恋叠嶂,洛水凝碧,是天然的旅游胜地。主峰分东、西、南、北四台,其峰秀拔,其壁如削。各有洞天,其中北台由笔架山(门票)、棋盘峰、神仙桌等五峰汇集而成,与云崖主峰合成一幅“五老观太极”的图画,意趣盎然。西峙罗汉崖,起伏多变,垒垒怪石似罗汉排坐。极目四望,被翠色掩映的奇峰秀岭如狮,如虎,如游龙,如鹤立,如兵士列阵,如高士对弈,维妙维肖,历代游人形象地称为狮子岭、金驼峰、屡牛望月、金龟饮水、行军峰、棋盘峰等。
柳湖
在平凉市城区北郊。宋神宗时,蔡挺知渭州,“引暖泉为湖,环湖植柳,建避暑阁于其中,为柳湖之所由肇”。明嘉靖时,韩藩昭王占为苑圃,筑亭榭楼阁十多处。清乾隆时(1736—1795),辟“百泉书院”,后改为“高山书院”,增建石桥牌坊和南北学舍。同治十年(1871年)毁于兵燹,十二年陕甘总督左宗棠修复,更名“柳湖书院”。1958年辟为公园,新建花栏式门庭、喷水花坛和彩绘木牌楼,增设儿童游乐场,并将古碑数通移于园内。进入园中,如入含灵蕴秀、苍郁翠雅之诗画境界,最妙时在阳春三月,柳絮如雪,随风而起,飘洒纷扬,游人被罩在如烟似雾之轻纱中,佳境妙趣,难以言表。昔日“平凉八景”之一的“柳湖晴雪”即得名于此。
庄浪梯田
庄浪梯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被誉为“梯田王国”的庄浪大地,望山山翠,看地地平,层层梯田如雕如塑,如诗如画。其“山顶沙棘戴帽,山间梯田缠腰,埂坝牧草锁边,沟底穿鞋”的生态梯田综合治理模式,将黄土高原精心描绘成一幅景色迷人的风景画。
龙隐寺
龙隐寺又称“兴教寺”,位于平凉市区西35公里的龙尾山腰。始建于汉唐时期。以后明、清、民国等各代均有扩建。先后开凿洞穴5孔,有上佛殿、孔雀殿、左右配殿等建筑。
龙隐寺之名,来源于唐肃亨下塌寺内的传说。相传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李隆基仓惶逃往四川,太子李亨从嵬(围)驿回军北上,“通夜驰三百里至安定郡,庚子至乌氏驿,辛酉至平凉郡……”李亨曾在灵隐寺(门票)内下塌。翌年7月,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南)称帝。因皇帝是人们心目中的“真龙天子”,而龙隐寺又是皇帝隐居过的地方,故“龙隐寺”之名沿称于今。
王母宫山
王母宫山又称回中山。在泾川县城西05公里泾、芮二河交汇的三角地带。传为周穆王与西王母欢宴于山阳瑶池。临行,对山爱不忍舍,一再回头观望,得名。
回山王母宫位于甘肃省泾川县城以西1华里处的回山之上,景区内主要有王母宫、瑶池、回屋、石窟等四个景点。
《语文小升初入学考试名校名试卷复习测试模拟真题假期作业(小学生家长慧整理)》百度网盘资源免费下载
wtsm
语文小升初入学考试名校名试卷复习测试模拟真题假期作业(小学生家长慧整理)|赠品|复习资料|45小升初语文试卷(19份)|42小升初语文全国名校真卷PDF文档(20份)|重庆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天津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四川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上海市某重点中学招生语文真卷pdf|陕西省西安市某重点中学招生语文真卷pdf|陕西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山西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青海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江苏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吉林省某市小升初语文真卷pdf
天津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口,它不仅带有西方殖民时代的烙印、还饱含传统的中华民俗。到了天津,不要只知道吃包子,一定要去感受感受下天津的水土文化。还有那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你难道不想在上面看看天津美丽的夜景吗?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天津旅游必去景点,这些地方都是到天津游玩必去的地方。
古文化街“津门故里,沽上艺苑”,熏陶传统文化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在这里淘淘古玩、看看字画,别有一番风趣。
“津门故里,沽上艺苑”,熏陶传统文化的特色商业步行街,在这里淘淘古玩、看看字画,别有一番风趣。
五大道自东向西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命名的五条街道,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各式风貌建筑,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所谓五大道,是马场道、睦南道、大理道、常德道、重庆道这五条道路为主的一个街区的统称,这原是租界洋人居住的区域,是天津保留最完整的洋楼建筑群。这里的房屋基本上都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建成的,各国建筑风格的花园洋房,可以说是万国建筑博览会。
自东向西并列着以中国西南名城命名的五条街道,这里汇聚着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国的各式风貌建筑,构成了一种凝固的艺术。
小贴士:秋天树叶飘零时最适合来此漫步,仿佛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是旅游最佳季节。
天津之眼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好似一只大眼睛凝望着天津,夜晚时分乘坐可以俯瞰美丽的海河夜景。
天津之眼,即天津永乐桥摩天轮,2007年12月17日正式合龙,使气势恢宏的“天津之眼”完全“睁开”,为津城再添一景。
还记得小时候,当年那些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吆喝着“锔盆,锔碗,锔大缸”的锔瓷匠人吗?
这一行当,在民间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跟“鸡毛换糖”、“磨剪刀”等一样,是被人看不起下九流的行当。
▲锔瓷作品
随着社会进步,时过境迁,如今他们的身影已经难以寻觅,伴随着岁月流逝,仿佛成为了时光和记忆里永恒的标本。
街头手艺中有一门叫“锔瓷”的手艺,消失的还要早一些。可以说,它的兴衰跟瓷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
▲锔瓷作品
大家应该知道瓷器坚硬耐磨,但弱点是易碎。以前物资匮乏,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重新买一个又要花不少钱。
于是锔瓷匠人们便应运而生,继而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而这一行当的出现,也很快就被老百姓接纳,破碎的瓷器得到了再生。
▲《清明上河图》中锔瓷匠人
锔瓷这一行当起初于何时已无法考证,据说在《清明上河图》上就有一处锔匠做活的记录,那么由此可以证明,至少在宋以前,锔瓷匠人就已经存在了。
然而,工业化的进程突然结束了这一切。。。
▲锔瓷的工具简单,但却有复杂的工序
当瓷器的生产从纯手工转向流水线的那一刻起,当锔瓷的工钱大于新买一个瓷器的价格的时候,锔瓷匠人们哪里还会有生存的空间?锔瓷这一行当也就注定萧条下来了。
所以,如今在民间即便现在有 “金刚钻”也再无人揽“瓷器活”了。庆幸的是这门技艺还是有传承的,目前在一些古董瓷器的修复上还在使用。
可以说国人将“锔瓷”由“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并束之高阁。
▲这就是给瓷器打眼的金刚钻中的弓子钻
锔瓷成了我们的记忆而类似的日本金缮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锔瓷一样,这种技艺更多的是指一种对待残缺的尊重。
但工艺却大有不同,常言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瓷,中国要用金刚钻钻孔,用锔钉抓牢修补;
▲锔钉
而金缮从字面上解释就是“以金修缮”,听起来像是金工艺,其实是中国的漆艺与日本的侘寂美学碰撞融合的修复艺术,属于漆艺的一种,在日语中叫做Kintsukuroi。
金缮是用天然的大漆黏合瓷器的碎片或补充缺口,再将漆的表面敷以金粉或者贴上金箔。
▲金缮作品
器物的伤口上像是融了些许的金子,有缺陷的部分被突出,但并不突兀,甚至还会为原先的器物增色不少。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
▲金缮作品
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
▲金缮茶碗
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
在老刘看来金缮的回暖归于茶文化的普及。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金缮作品
不得不说“日本人,会在手艺的精致上下极大功夫,而中国则是,文化观念很精致,做的时候很松弛。”
或许这就是我们当今,传统式微的原因,大张旗鼓喊行动,冷冷清清做保护。有7000年历史的漆艺文化,就这样被我们丢在一旁,成了他国荣耀!
▲将碎瓷片、碎玻璃蜕变成惊艳的筷托
时代发展,技术发展,但还有很多东西,是再高的科技也无法取代的,总需要有些人,守护这些活化石。
其实金缮修复的美学,就给我们了一种很好的启示:用最好的形式弥补过去,坦然接受不完美,方能成就未来的完美。
刘哥胡(壶)论
无论是锔瓷还是金缮,这类手艺的出现是基于对残缺的崇拜,意在表达一种面对不完美时的姿态,坦然接受,精心修缮,而并非试图掩盖。
如俗话中讲的“补碗补盘补人心”,其实修补得是人的“惜物之心”。而正因为修补者的用心,才让破损之物瞬间焕发新的生命,得以诉说新的故事。
END
本期关键词:锔瓷、金缮
《武媚娘传奇》中韦贵妃是被徐慧设局将萧蔷滑胎的事嫁祸给她,使她锒铛入狱,从而倒台的。
具体剧情介绍:萧蔷流掉孩子,状似疯癫,韦妃查出媚娘曾送香囊给萧蔷,审问媚娘。杨妃听说萧蔷滑胎,以为是韦妃所为,怎么也想不明白韦妃的动机。李世民得知萧蔷失去孩子,且与媚娘有关,赶往韦妃宫中,言语间尽是对媚娘的维护。
疯疯癫癫的萧蔷说出韦妃强迫她喝药的事,又说出曾经死去的刘贤妃,引起李世民注意,李世民命太医查看萧蔷喝的安胎药,在安胎药中发现五行草。狱丞供出放人进掖庭狱杀害媚娘也是受韦妃指使,韦妃指使春盈顶罪。
李世民命戴青一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并下令将受刑的媚娘送回清宁宫修养。 戴青带大理寺众人入韦妃的乾祥宫搜查,宫人们观察局势见风使舵,韦妃失势。李世民和长孙无忌打算趁此机会将韦家势力一网打尽。
韦妃不复昔日风光,灰头土脸的被押入掖庭狱,杨妃探监,在韦妃面前扬眉吐气,韦妃诅咒杨妃早晚会栽在媚娘手上。
媚娘感谢杨妃对李牧的救命之恩,杨妃透露太子谋逆一案是李泰的手笔,两人商议对付李泰的方法惟有再找一人与之抗衡,媚娘说出心中人选为李治。杨妃与媚娘商定一有机会就送李牧出宫。 李泰到掖庭狱送韦妃上路。
扩展资料
《武媚娘传奇》角色介绍:
1,李治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年幼的雉奴在宫中没有什么朋友,武如意成了他儿时的玩伴。在李治孤单的时候,武姐姐陪他玩皮影戏,李治对她暗自心生好感。李世民驾崩,武如意被驱感业寺,年轻貌美的她获得李治宠幸纳为昭仪重回宫中。重回后宫将武如意再次推向争宠夺权的风口浪尖。
2,徐慧
出身京城名门的大家闺秀。她和武如意因缘际会,义结金兰,相互扶持感情颇深。徐慧深爱唐太宗李世民,对于如意的受宠心理产生不平衡和怨恨,开始陷害武如意,差点夺去武如意的性命。最终阴谋败露,武如意与之情断,李世民也把她打入冷宫。李世民驾崩后,徐慧幡然醒悟对武如意所做的一切太过狠厉。
江西省博物馆藏品 34万余件。展品以江西各地出土的历代陶瓷器数量最多,如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器、六朝的青瓷器、宋代的影青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粉彩、五彩、斗彩瓷器等。洪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名窑的产品更具特色。除陶瓷器外,还有1975年九江县出土的唐代炼形神冶瑞兽纹铜镜,1979年贵溪仙水岩出土的东周黑陶云雷纹兽首鼎,瑞昌码头晋墓出土的西晋洪州窑青瓷猪圈,1986年赣州七里镇窑出土的宋代七里镇窑鼓钉纹罐等一大批金银器、青铜器、玉石器和古字画等藏品。
江西省博物馆展品中还有五四运动时期出版的《新江西》、《红灯周刊》(赵醒侬主编),以及苏区石印本《***宣言》、黄公略、滕代远赠送给地方干部的铜墨盒、 万太县曾招秀送丈夫当红军的奖牌、 铸有“打倒帝国主义” 字样的地雷、印有“红军胜利万岁”字样及镰刀、斧头、红军行军图案的青花瓷碗、解放军横渡长江时使用过的航标灯等。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兴起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大潮中,江西是中国***领导土地革命的大本营和中国革命的中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在江西开展了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开创了中国革命的崭新局面。江西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这个陈列利用和实物的形式,展示现代工人运动的发生地——安源,人民军队第一面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全国最早、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
安源——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萍乡安源,现代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于1922年9月领导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在中国***领导下团结战斗的伟大力量。1923年以后,全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但是,安源工人依然坚持斗争,成为当时全国工人运动“硕果仅存”的一面旗帜。1927年秋,安源工人又参加秋收起义,率先走上了武装起义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
南昌——人民军队的摇篮
英雄城南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人民军队的摇篮。1927年8月1日,中国***领导的起义部队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的领导和指挥下,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这石破天惊的枪声,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猎猎飘升的军旗,召唤着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工农群众拿起武器浴血奋战,从而改变了20世纪中国的命运。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巍巍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毛泽东在这里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人,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探索出一条在反动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建立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
瑞金——人民共和国的摇篮
红都瑞金,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1931年11月间,在瑞金叶坪村召开的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在世界东方。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胜利组成,当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和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的毛泽东,从此被人们称呼为“毛主席”。这个红色中央政权,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是建立新中国的一次预演,是中国***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民艺术的一次伟大尝试。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东临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接湖南,北毗湖北、安徽,是中国东南大三角的腹地,全省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分为11个市、99个县,人口4200多万。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章”“贡”二水汇合而成的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而简称赣。
这里升起了稻作文明的曙光,点燃了人类烧造原始粗陶的火焰,开拓了华夏最早的铜工业基地,铸就了世界瓷都景德镇的辉煌,陶渊明、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朱熹、文天祥、宋应星、汤显祖、朱耷等历史文化名人及白鹿洞、白鹭洲等书院使“人杰地灵”的美誉名副其实。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在江西安义、乐平、萍乡、新余均发现了距今20-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江西地处大江南北交汇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星罗棋布,各种原始文化在此相互交融,其文化面貌既有自身特色,又有沿海、江淮和华南文化的因素,文化面貌多姿多彩,反映出先民的独创性和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包容性。
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二个社会阶段,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开始。江西近千处商周遗址的发现表明,江西的青铜文明有自己独立的发展序列。夏商时代的文化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有自身特色;西周以后,吸收了吴、越、楚、徐等周边文化。瑞昌铜岭商周矿冶遗址、吴城商代遗址、新干大洋洲商墓是最为重要的青铜文化遗存。
这个陈列中还展示了汉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江西的发展。
江西是孕育客家民系的摇篮,也是客家民系活动的重要舞台,江西客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是一幅跨越时空的多彩民俗画卷,源远流长而独具特色。《江西客家风情展》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展出文物343件(套)。 中国是瓷器故乡,景德镇是闻名世界的瓷都。江西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独放异彩。距今一万余年的万年仙人洞陶片,是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陶片之一。商代成功烧造了原始青瓷,成为瓷器之祖;东汉时期洪州窑已能烧造成熟的青瓷。两宋时期,名窑迭出,诸如七里镇窑、吉州窑、湖田窑等。江西发现商代至清代瓷窑数百处,窑烟枭枭,千年不绝。
豫章贡瓷 ——洪州窑
洪州窑始烧于东汉晚期,经过三国东吴、西晋、东晋早期的发展,至东晋中晚期开始成熟,其盛烧期一直延续到中唐,终烧于五代,前后延续800余年,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窑群,遗址分布在今南昌县、丰城市两地赣江沿岸,绵延30多公里。洪州窑工艺精良,颇有创新,名列全国六大青瓷名窑。江西各地出土的二至十世纪青瓷,多数为洪州窑产品。
雅俗之间——吉州窑
吉洲窑是宋代最具特色的著名民窑,窑址在吉安县永和镇。它创烧于唐代晚期,发展于北宋,极盛于南宋。产品有黑釉、釉下彩绘、白釉、绿釉瓷等,采用洒釉、剔花、印花、贴花、堆雕等技法,尤以装饰独特的木叶纹样、纤秀瑰丽的釉下彩绘和设计巧妙的剪纸贴花最具特色,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浓郁的民间风味。
宋代景德镇以湖田窑为中心的制瓷业,生产规模大,创烧的青白瓷闻名全国。元代成功地创烧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明清时期,政府在景德镇珠山设立御器厂,负责烧制宫廷用瓷及皇帝对百官及归顺天朝国家的赏赐用瓷,代表着古代中国瓷器生产的最高成就,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明清外销瓷
闻名世界的景德镇窑瓷器,至少从宋代开始就远销国外。明末以降,销量大增。根据考古资料,东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阿拉伯地区以及东非各国,都有景德镇瓷器或瓷片出土。 成果名称 类别 第一完成人 刊物、出版社或授权单位名称 年、卷、期、页或专利号 《商代江南》 著作 彭明瀚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江西明代藩王墓》 著作 江西省博物馆 文物出版社 2010年 《华林往事》 著作 彭明瀚 科学出版社 2010年 《明清景德镇瓷器外销概述》 论文 彭明瀚 锦秀文章出版社 2010年 《明清景德镇制瓷技术向世界传播概述》 论文 彭明瀚 《江南文史》 2010年12月 《江西新干大洋洲陶器的类型学研究——兼谈该遗存的年代》 论文 彭明瀚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试论临时展览内容设计的主要流程》 论文 叶蓉 《中国博物馆》 2010年 《菲律宾所见明代民窑青花瓷的成就》 论文 叶蓉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明清景德镇瓷业高峰的形成》 论文 刘昌兵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江西宋元时期铜镜》 论文 王宁 《南方文物》 2010年第4期 《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谷仓赏析》 论文 王宁 〈收藏家〉 2010年第1期 《虎出大洋洲——江西新干大洋洲商代虎文物赏析》 论文 王宁 《东方收藏》 2010年第4期 《江西明代藩王墓出土丝绸文物的清洗与保护》 论文 熊贤礼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经济初探》 论文 彭舟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盛装出土的大明王妃》 论文 马健 《东方收藏》 2010年第1期 《乾隆青花五供器》 论文 尹青兰 《收藏》 2010年第4期 《明洪武时期瓷器中的梵文装饰》 论文 尹青兰 《东方收藏》 2010年第2、3期 《出土玉圭:大明王朝恢复汉制的实物例证》 论文 陈建平 《东方收藏》 2010年第5期 《凤舞金丝簪头立:明益端王妃金凤簪赏》 论文 陈建平 《收藏快报》 2010年第9期 《江西“五反”运动专题研究》 论文 刘禄山 江西当代史学玉研讨会论文《集萃》 2010年1月 《论“南国丝路”的文化线路遗产价值》 论文 刘禄山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吉金片玉著王霸——“山西出土两周时期文物精华展”撷英》 论文 刘禄山 《收藏家》 2010年第3期 《古代江西的外销瓷》 论文 刘禄山 《东方收藏》 2010年第4期 《近代思想家黄爵滋两方鹿钮紫泥印》 论文 刘禄山 《收藏快报》 2010年第20期 《中央苏区卫生防疫运动及其道德效应泛论》 论文 刘禄山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 《郎世宁“八骏图”赏》 论文 刘茜 《收藏界》 2010年第6期 《德兴市银山银矿遗址初步研究》 论文 刘茜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江西纪年墓出土的龙泉青瓷》 论文 赖金明 《收藏》 2010年第5期 《程门父子与浅降彩瓷》 论文 黄华清 《景德镇陶瓷》 2010年第2期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明清外销瓷》 论文 万水标 《景德镇陶瓷》 2010年第2期 《谈文物保管员的素养》 论文 万水标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六朝时期的博弈之俗》 论文 罗卫忠 《南方文物》 2010年第6期 《关于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思考》 论文 罗卫忠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社会教育和服务工作的开展》 论文 沈农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茶的起源与传播》 论文 高清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画余思索》 论文 张榕山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珠山八友艺术成就及其作品赏介》 论文 程慧宁 《江西省博物馆集刊(一)》 2010年 《瓷艺丹青—景德镇陶瓷馆藏“珠山八友”时期瓷器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红花墨叶—辽宁省博物馆藏齐白石书画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华风欧韵—景德镇清代外销瓷精品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 《千年雷锋塔——雷峰塔暨浙江吴越佛教遗珍特展》 图录 江西省博物馆 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