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哥窑瓷器鉴赏与收藏 浅谈中华艺术瑰宝之哥窑

勤奋的咖啡豆
乐观的鸵鸟
2023-05-02 15:30:40

哥窑瓷器鉴赏与收藏 浅谈中华艺术瑰宝之哥窑

最佳答案
无语的小蘑菇
友好的溪流
2025-09-12 03:51:02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由于缺乏宋代的文献记载,后代的文献记载又常是零零碎碎,甚至还互相矛盾,目前仍无法揭开其面纱。虽然数十年来与哥窑相关的考古实物资料不断增多,并且也依据这些实物资料解决了一些问题,但在还没有正式发现宋代哥窑的确切的烧造窑址之前,很多观点都不能作为研究哥窑的证据,只能是推敲和设想而已。不过,两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却为我们研究哥窑带来一些方便。

哥窑瓷器的陶制工艺

哥窑的烧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满釉支烧工艺,这种工艺与汝窑的满釉支烧相同,不过由于哥瓷的胎体比汝瓷厚重,所以其支钉痕也要比汝瓷的粗壮。一种是满釉垫烧工艺,这种工艺在哥瓷中比较常见。

哥瓷的装饰工艺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紫口铁足”现象,这个情况出现于青黑色胎体的哥瓷中;一种是只有铁足,没有“紫口”现象(台北故宫很多哥瓷均为这种现象);一种是口沿和脊棱边缘处用染料涂抹而出现的紫口现象。以上的三种情况的铁足呈像,都是在器物的底足处涂铁褐色护胎釉的结果,而并不是胎体的颜色。

“紫口铁足”是宋代官瓷和哥瓷的一个特征。很多人认为:其瓷胎是黑色的,在烧造时釉汁流动,使得口沿处变薄,露出黑色的胎体而形成了紫口的现象,这个情况只是在一小部分青灰色胎体的官瓷和哥瓷中出现的现象。通过观察两宫传世哥瓷我们发现,哥瓷中的紫口现象不是在烧造过程中因为釉汁的流动使胎体变薄形成的,而是一种装饰效果。做法是:在哥瓷胎体的底足处先涂上铁褐色的护胎汁,然后整体内外施釉,釉汁晾干以后,用笔在器物的口沿处和棱脊边沿处涂上紫黑色的染料,然后在罩一层透明釉,入窑烧制而成。出窑以后,哥瓷就会出现这种“紫口铁足”的效果。宋代人追求的官、哥瓷器,不但是釉面温润如玉,胎体也是要给人一种“铜胎铁骨”的感觉,好像是铜器上施以釉汁做成的,这样的搭配,把哥瓷的美发挥到了极致。

哥窑瓷器的釉面温润如玉,这个现象与汝瓷不同,汝瓷是追求亚光的效果,而哥瓷更是追求一种温和的玉质感。这种现象的产生就是在哥瓷的釉层外端,再施一层透明釉。有了这层透明釉,加上烧造温度的合理控制,哥瓷的釉面就会变得更加温润。很多人认为,透明釉的使用应该是出现在元代的青花瓷器上,实际上,北宋的官、哥瓷器早已经使用了这种工艺。这种透明釉的使用,可以增强瓷器表面的玉质感和耐磨性,更有利于观赏和把玩。在出土的瓷器中,汝瓷很多都是表面被沁入,而官瓷和哥瓷就很少有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有了这层透明釉的保护,使得很多官哥瓷器依然是灿然若新。

哥窑瓷器的真假辨伪

哥窑瓷器在胎骨、瓷釉、造型等方面均似宋官窑,所以历来有官哥不分之说。哥窑瓷器的三个特征不能仿制。一是瓷器釉面的玉质感,抚之滑润应手。这种当时用天然的矿物制作的釉料,其色泽、光润度以及烧造工艺,至今无法破解。二是瓷器上的“金丝铁线”现象,它们各自形成一个个网,相互交错又纹理自然,交相辉映。这种只有真品哥瓷经过千年时间沉淀形成的开片和光泽,让我们叹为观止。三是器物的造型庄重古朴。很多都是来自于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加上宋代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所创制的独有的器形,我们难以理解他们的意境和用途。

而现代仿品,器形失去古拙和庄重感,比列失调;釉色光亮,一些不明亮的则多是酸蚀做旧;开片纹基本为黑色,没有金丝纹;釉面没有玉质感,且胎体过轻或过重。

哥窑的仿品历来不断,最早的记载是始于永乐末年。据《皇明纪略》记载:明仁宗当太子时,曾令人成功地仿成哥窑器,但至今未能找到传世品。台湾故宫藏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瓷款的哥窑盘和碗,但是否为明仿尚有争议。属成化款的仿哥窑器在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均有收藏,其胎质细洁、白净致密,釉色有粉青和米黄两种,釉色滑润,光泽度很强,开片整齐。成化以后,明代仿哥窑器精品不多。清雍正唐英时,又有仿哥窑生产,制作精良,既有大小纹片错落有致的“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大纹片或小纹片,釉色以深浅灰青居多,部分有“紫口铁足”,其胎质较厚。与宋代真品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乾隆以后继续仿烧,官窑多书本朝款。

哥窑瓷器的价值

哥窑瓷器存量稀少是事实,但不至于少到只有百十件的地步。这个数据只是目前馆藏的数量,在世界各大藏家的手中,还有一定数量的哥瓷不为外界所知,不可能有准确的统计。而且,近些年出土器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1992年,香港佳士得拍卖一件哥窑八方贯耳瓶,以1000多万港币的价格成交;2004年12月,一件哥窑瓷器在河南郑州拍卖,最终以1000多万的价格被一位民间藏家购得,这件官窑双耳瓶呈米釉,紫口铁足,历经千年,更加光泽莹润;2010年5月苏富比在伦敦拍过一件哥窑瓷器,100万英磅;同年秋天苏富比在纽约拍的另外一件哥窑瓷器是176万美元,近年最贵的有成交记录的价格是 300多万美元。由于哥瓷的釉面温润如玉,造型精美别致,且胎体厚重,更有利于观赏和把玩,所以开始受到很多藏家的关注和追捧。但是,目前国内受拍卖法的限制,价格还不是很高,转让和交易都是私人之间进行。将来哥瓷一定会有更大的升值空间。

哥窑瓷器闻名海内外,其烧制工艺在中国瓷器史上谓之一绝,历代虽然仿制品很多,但是在制作工艺上都远不如哥窑瓷器。哥窑瓷器现存世量稀少,在市面上非常珍贵,造假者甚多,藏家在购买时一定要谨慎。

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隋唐以来**成为皇帝的御用色,黄釉瓷器也从诸多色釉瓷器中脱颖而出,成为皇室的御用瓷,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书中提到:近年,北京地区出土有与南京地区红彩器风格一致的明初黄釉印花龙纹盘,较之永乐、宣德时的同类器施釉略厚,色泽较深,黄釉色渊近似洪武二十五年,而瓷器上纯正的黄釉,始自明永乐年间,冯先铭先生在《中国陶瓷》中亦提到明代黄釉自永乐朝开始,已经烧制得相当成功”。 观现有资料而吉,黄釉瓷始至永乐是有证可循的、中历代陶瓷上的黄釉,根据釉料成分和烧成温度的不同,可分为低温黄釉与高温黄釉两种。高温黄釉是含少量铁分的石灰釉,在高温氧化气氛中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现**.以唐代寿州窑的黄釉最为典型、包括在唐三彩和宋三彩的陶器上亦有深浅不同的黄褐色釉低温黄釉即铅釉,是一种以铅为熔剂、以氧化铁为着色剂在850℃至900℃之间烧成的黄釉色较淡釉面薄。以弘治时期的娇黄浇黄或鸡油黄为烧制的最高水平。 黄地青花折枝花果盘,明弘治 早在《周易》中,就有关于**为吉利之色的记载,如黄裳,元吉。《明史》记载闪黄,乃上用服色也。《汉书》说**,中之色,肘之服也。按中国传统的“五行”思想来解释“行”中的“金、木、水、火分别代表“西东北南四方土居中央,统率四方,而土色为黄。历代帝王崇尚土德,故**成为帝之色皇帝是中央集权的象征,把**用于皇帝的衣食住行中,则象征皇帝贵在有土有土则有天下至高无上的权威。由此可看出古代先民对**的尊崇自隋唐以后,黄釉瓷器亦成为皇室的御用瓷器,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明清两朝只供宫廷使用民窑不得生产违者重罚,到了清代黄釉器的使川有了更为明确的规定《国朝宫史》卷十七记载皇太后、皇后用里外黄釉器.皇贵妃用黄釉白器,贵妃妃黄地绿龙器嫔用蓝地黄龙器,贵人用绿地紫龙器,常在用五彩红龙器”这不仅说明黄釉瓷器是皇室的专用瓷器,同时说明黄釉瓷器在皇室中还是等级制度的象征,为黄釉瓷器烧造奠定了深厚的历史背景。明代以后,封建礼制对**的法律规定更加严格。笔者根据其釉色及款识将明代黄釉分为早中晚三期。 黄釉金彩牺耳罐,明弘治 《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代早期黄釉瓷器以永乐及宣德黄釉瓷器为主。永乐黄釉瓷在前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以肥润的甜白釉打底覆罩淡淡的黄釉,因有白釉衬托。黄釉显薄,色淡。胎薄体轻,窄小的圈足很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娇黄釉碗,明弘治 至宣德时期,釉色娇嫩而略深但不及以后弘治的釉面细润宣德黄釉器的特点黄釉器有两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低温二次烧成。由于原白釉器上有橘皮纹。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挂黄釉烧制后橘皮纹更加明显,釉面肥厚,呈凹凸不平之状,底足内为白釉有青花写款或刻款,器型多见盘碗类。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盘底心微凹,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后加黄釉复烧而充宣德黄釉。从现有资料看低温黄釉虽创烧于明初景德镇官窑,但传世品罕见。据文献记载明代方丘祭器用**,进一步刺激了黄釉瓷的生产。 黄地绿彩龙纹盘,明正德 明代中期由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近三十年正值景德镇御窑厂生产低落时期且未发现有确切年款识的官窑瓷器,使这一时期的生产面貌始终扑朔迷离,也被称做陶瓷史上的空白期。而成化、弘治、正德的黄釉器却是明代黄釉烧制的黄金时期,烧制的黄釉已掌握了准确的烧成温度和气氛,使器物颜色通体一致,即符合皇家用器正**的等级要求,又符合含蔷深沉的审美情趣。成化时黄釉釉色有深有淡,釉面均净娇嫩,浅淡,釉质稀薄。 弘治时期黄釉瓷已近乎完美也是整个明代黄釉烧制最成功时期达到历史上低温釉的最高水平,由于其**特别娇嫩,犹如鸡油之色,因此又有娇黄和鸡油黄之称弘治一朝黄釉最负盛名,色泽娇嫩,堪称弘治官窑的典型之作弘治时期的瓷器品种和艺术风格完继承成化传统,无论是釉、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单色釉菏花彩斗彩瓷器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弘治的颜色釉无沦从品种还是产量部比宣德成化少但其官窑白瓷的制作,其胎釉都较细清,器物底部闪青色,盘碗底部的厚度已较永宣器为薄,但还处于半透而为全透的程度.正德其色调比弘治略深,胎体加厚,多署四字或六字款。无款者,器底釉比弘治时更显青色。此时的釉面和釉色,较之成化那泛白的淡黄釉显得深且厚,但比之后正德的黄釉,又浅淡适中,也此将弘治的黄釉器作为陶瓷史上明代黄釉的典型。 黄釉盘,明正德 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式有弘治年制四字篆书刻款外都是大明弘治年制两行六字楷书双圈款,绝不见成化朝的双框方款。在鉴定弘治娇黄时基本秉承以下特点①弘治娇黄的鸡油黄除少数极精仿外,一般很难仿像②弘治底部一定塌凹,后仿者往往出现平底⑧弘治娇黄釉大多有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治字的水旁二三点除少数例外,往往低于台旁而成治后者三点和台字相齐平而成治④弘治底足稍矮,清代康熙与其他时代后仿底足稍高⑤弘治底足白釉发灰或泛青色,不可能非常洁白。此外,明代黄釉瓷造以盘碗属多,罐较少弘治的黄釉金彩罐是当时宫廷的祭祀用器,黄釉金彩罐更是弘治朝独有。正德时期则继续沿袭弘治黄釉的特点,底款书青花双圈“大明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红地黄彩海水云龙纹盖罐,明嘉靖 明晚期则以嘉靖,其色调多较前略深,釉质肥厚釉面不平,色调都很鲜亮黄釉下有双线或单线暗刻花纹。器型以盘、碗、高足杯、碟、罐为多。有带双圈和不带双圈。至隆庆比之前朝色调更为浓深,釉面虽肥厚光润,但厚薄不均,略欠平整,是入火熔融时形成的滞留现象。透过器物的釉面,藏品想送至国内一线拍行(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睿嘉四季等),亦可私下推荐。可询,一八七,一五零八,七三一 一杜经理可见单线勾画的暗刻缠枝莲花纹,图案草率,由于黄釉覆盖较厚,使多数器皿花纹模糊不清,底足釉面仍为独特的亮青釉.万历时期的黄釉碗这种造型的碗素有官碗之称,是北宋汝官窑所刨大小适中,为当时帝后进膳的御用器,底款用当时特有的“回青”料书写“大明万历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黄地素三彩二龙戏珠纹盘,明万历 明朝黄釉的烧制成功与皇家统治者的严控制是分不开的。黄釉器的使用亦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贵贱有级。服位有等,任何人不得僭越。黄釉瓷的烧制至明晚期曾一度停烧,明弘治年间1488—1505,《明史》记载,弘治景德镇瓷器生产一度断断续续。《孝宗记》就记述了弘治三年1490冬十一月甲辰停工役,罢内官烧造瓷器的史实。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烧制。在宫廷生活中,黄釉瓷器最常见的形态虽然是日常用器,但本质上仍然以体现皇权和等级制度为主。这种尊崇**的做法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色彩观的反映和封建集权下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体现。就是明清黄釉瓷釉料的配方和烧造工艺属皇家御窑厂秘方被严密控制,民间无法掌握黄釉瓷的工艺、配方。至尊之色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使用。明代黄釉釉多显肥厚,光亮十足清代则细薄,光亮不足,也正因明代黄釉瓷的尊贵精美,为清代各朝皇帝亦有沿袭其制作工艺、釉色各式器型的创新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