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偷李三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故事大全我为大家带来一篇神偷李三,快来看看吧 明代嘉靖年间 浔阳知府李明晓走马上任。大凡新官上任 都想要作出一番大举动来 这李知府想来想去 觉得当务之急还是惩治盗贼为重。因为连年遭灾 当朝皇帝只顾修仙求道 由奸臣严嵩当朝 全然不顾百姓死活 乃至各地饥民遍野 盗贼狂獗 这浔阳府更不例外。就在赴任的旅途 也遭遇盗贼的光顾 一头驮行李的壮驴在驿馆被盗 这事让他十分恼火。 还没坐稳 知府大人便急急地在全辖区内张贴布告 捉拿盗贼 悬赏银两 让盗贼无处可藏。 这一招还真见了效果 不出十天 府衙里就抓到了大大小小上百个盗贼。一时间 李知府有点飘飘然起来。 这日 李知府升堂问案 惊堂木一拍 正要喊差役带犯人上堂 忽觉身边少了什么东西 低头一看 心头大惊――原来案上的大印竟然不翼而飞了!这还了得 做官的没了印 就是贫民百姓了 还能审什么案上任伊始就丢掉大印 可是做官的大忌呀。 “退堂!”李知府大喊一声 慌乱地走进内室 只把堂下的衙役们个个弄得目瞪口呆。李知府暗暗把此事告之师爷 当下两人就在府衙找寻起来。可任他们把整个府衙掀翻了 也没有找着官印。这么说来 莫非是盗贼报复而有意为之这官印可是李知府的命根子 平常总是放在身边的 是哪个盗贼竟有这么高的本领在他身边悄无声息地盗了去 看来此事不宜声张 只能暗找。李知府接连派出心腹在城里打探 可一番下来 竟也没有什么消息。第三天的头上 有人向李知府禀报 门外有人求见。李知府正烦着呢 问是什么人 属下说是一个衣衫破旧之人。李知府连说把那人轰出去。属下点头而去 可不一会儿 又急着回来了 说那人不走 问他有什么事 他非要见知府大人 说有要事告之 关系到大人的前程和性命。一听此言 李知府心中一惊:莫非那人送来了官印的消息他立即站起身来 对属下说:“快 请他进来!” 来人瘦小矮黑 一见知府 即跪下道:“罪民李三拜见大人了 犯上盗印 实出无奈 还望大人见谅。”果然是盗印大贼 李知府不由怒火中烧 正要喊人把他给绑了 可转念一想 便打消此念头 威严地问道:“大胆刁民 为何盗走本府官印 还不快快交还本官。”李三嘿嘿一笑道:“小的这不给你送来了”李知府顾不得身份 急忙下来问官印在何处 李三并不回答李知府的问话 而是说:“自古以来 尚有君子上梁 不是饥饿之极 谁也不想起那盗偷之心。现今大人抓住的百多号小贼 可知会祸及几百号人性命”李知府不解:“抓盗惩贼 为民除害 是我本职 何来几百性命之忧”李三道:“大人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这一百多号人 每人都有一个家 你把他抓住了 家人只有活活饿死。到时 可是大人的罪过了。” 这李知府原本是个明白之人 之所以上任抓盗贼 本意也是希望地方百姓安居乐业。现在被李三一番解释 觉得不无道理。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自然天下无盗呵。但他对李三盗他官印之事委实恼怒 一再要李三交出官印 可李三要李知府放了抓的人才肯交出来。李知府说谁能相信他就是盗印之人呢是不是假冒的也说不定。这时 旁边的师爷过来 在李知府耳边言语了几句 李知府点了点头说:“既然你自称是盗印之人 那么本府要印证一下你的本领如何本府手上有一个金链子 你如能在半个时辰内将此物盗去 算你赢 本府立马放人。若输了 小心你的脑袋!”说着 李知府扬了扬手上的金链子。 哪料李三一听此话 吓得一下子跪在李知府面前 连连求饶。师爷见此景况 鄙视地说:“原来也只有这等本事 骗子!”李知府很是失望 不由怒道:“拉出去绑了!”李三一下子抓住李知府的手臂 求他大发慈悲。李知府一摔手 把李三摔了个仰面朝天。李三拍拍灰尘站起身 对李知府说:“大人看看手臂上的金链子是否还在” 那李知府一抬袖子 愣了!李三扬了扬手中的金链子 交给师爷道:“递给大人看看 是不是他的原物”李知府和师爷都给镇住了 这才对李三施礼道:“还望壮士交出官印 我们立马放人。”李三哈哈大笑道:“大堂上不是官印是什么”两人抬头一看 果见官印端坐在案上。不由感叹:“神盗 真乃神盗也!” 李知府没有食言 果然把抓的人全都放了 而且还把李三聘进浔阳府当差 专管全府偷盗之事。这李三原本是个穷苦人家 只因父母双亡 孤身一人从小在街上流浪 走上了这条盗贼之路。因他身手快捷 江湖中称快手李三。那一百多号小小盗贼 原来也是被逼走上此路 他们念及李三救命之恩 全听他的教训。虽然也会干上那苟且之事 但从不惹出什么乱子。说明白点 他们只不过是从富人嘴里捡点剩余的食物 以解一时之饥荒。 这日 李三正在街上行走 看见前面的当铺前围了一大堆人 也前去瞧瞧热闹。只见一个满脸横肉的大汉正与当铺的孙掌柜在争吵着什么 地上碎了一地的瓷片。原来大汉要来当铺当这个瓷壶 两人交手之际不慎将壶跌下摔碎。两人在争执谁的过失 所以围上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大汉是外地口音 随同他的还有一个小瘦个子。争执来争执去 最后还是孙掌柜自认倒霉 谁叫是在自己店铺里摔碎的呢 况且交接之时也说不清是谁先失手 只好赔了一百两银子了事。 两人拿了银子 扬长而去。 这浔阳府地 乃长江咽喉之地 来往人员复杂多变。李三凭着久走江湖的敏锐 看出两个外地人行动可疑 特别是那个瘦小子 穿着长衣宽袍 里面似有异物之嫌。莫非他们有什么苟且勾当想到此处 李三心头一惊 便悄悄跟上那两人。 果然 两人大摇大摆地走过了一条街道后 便立即快速奔走起来。此时 李三已有八分把握了 只紧跟住不放。 来到码头 两人这才歇住脚 踏进了一家小酒馆。李三也跟着进去 要了一壶酒 两碟小菜 坐在他们对面独饮起来。不一会儿 李三喝醉了 他喷着酒气来到两人的桌前 大喊道:“兄弟 江上水寒 多喝两盅酒解解寒气 俺敬兄弟一盅!”哪料大汉把手一推道:“哪个是你兄弟 不要在这儿撒酒疯。”李三一个趔趄 酒盅里的酒全洒在旁边那个瘦小子身上。李三连说对不起 用自己的衣衫去擦拭瘦小子的长衫。擦拭完毕 李三仍喷着酒气道:“兄弟不喝就算了 别发这么大的脾气嘛!”说着 摇摇晃晃地走了出来。 一出小酒馆的门 李三摸摸袖中的东西 不由得意地笑了。不一会儿 那两人也从小酒馆里出来 急急走上码头上的大船。就在大船离开码头的那一刻 李三突然从暗处走出来 对那两人大喊道:“兄弟 看看丢掉什么东西没有”那瘦个子猛然一 前 脸色突变。李三站在码头上冷笑道:“兄弟 你也不称称自己有多重 竟敢在快手李三的地盘上做手脚 回去好好练练吧。” 李三从码头出来 转过街角 与府衙里的王捕快撞了个满怀 王捕快问他看见两个外乡人没有 李三说:“看见了 他们刚刚离了码头走了。”听过此话 捕快便停住了脚步 后面的孙掌柜一听李三这话 一下子瘫坐在地 哭嚎道:“完了 完了 那可是价值五千两的宝贝呀。” 李三不慌不忙地从袖中拿出一个金灿灿的蛤蟆道:“掌柜的 先别哭 看看宝贝是否就是这个”孙掌柜一见 双手抢过 捧在怀里 细细看了 连连点头道:“是了 是了 是我的宝贝回来了!”李三这才向他们讲了事情的经过 王捕快听得惊讶万分 孙掌柜不住给李三叩着响头。 李知府听说这件事后 对李三越发刮目相看了。李三的事一传十十传百 加上李知府与其他官员交往中忍不住要多炫耀几句 不但本省知晓有个快手神盗李三 还传进了京城。 这下可就惹上麻烦了。 这日 李知府叫李三给本城的王善人送个帖子 大街上人来人往 甚是热闹。可忽然间李三的脚跟被一个年轻人踩了一脚 年轻人急忙赔罪蹲下身子给李三提鞋跟 李三正要说声不用 忽觉身上有异 一摸 那个帖子不见了。李三暗叹一声好身手 但他不动声色 也蹲下身子 拍拍年轻人的肩道:“好了 回去吧。”年轻人站起身 见那个帖子已捏在李三手中 不由双手抱拳道:“佩服佩服 果然是快手。” 李三心中十分疑惑 暗想这年轻人似是京城口音 刚才的戏法只不过是对自己一种试探而已 那么他远道而来为什么要给自己开这样一个玩笑呢看样子他对自己还是很了解的 究竟有什么目的呢但李三公差在身 没有去跟踪那个年轻人。 当李三完成差事回到府衙时 却见李知府恭恭敬敬地陪着那个年轻人在喝茶 李三这下倒吃惊不小。李知府一见李三 忙说道:“李三 快快见过京差大人!”李三正要行礼 京差大人呵呵大笑起来:“免了免了 我们不是在大街上行过礼了嘛。”李三正要退下 李知府喊道:“慢 还有一重要之事告之于你。”这时 只见那个京差大人脸色一变 拿出一纸公文 在大堂之上宣读起来。 听着听着 李三的脸色暗了下来。原来是京城里的锦衣卫看上了李三的快手 命他速速进京当差。宣读完毕后 京差大人吩咐道:“李三 快去准备准备 我们明日一早动身 万万不可延误了行程。” 李三跪下道:“小的在浔城这么多年 还有一些琐事未能了结 望大人开恩容留三日 三日后一定不误行程。”那京差大人倒也爽直 准许了李三的要求。事后 李知府见李三长吁短叹的样子 便拍拍李三的肩道:“你在本府当差 多次立功 但这次本府想不放你走也不敢呀 上命难违呵。不过 临走之前 本府有一句话相送 京城毕竟是帝王之地 办事处处小心为好。” 李三朝李知府深深地鞠了一躬 而后大步走出门去。 这三天的时间 京差大人在李知府陪同下游遍了浔城的繁华之地 倒也落得快活。 三天后 李三没有按约而来 而是一个小乞丐手捧一封书信和一个木匣交给了李知府 说是李三前天给了他一两银子 叫他今日务必送到府衙。 李知府心头一惊 京差大人大怒道:“好个李三 玩什么花招”李知府把那信拆开交给京差大人 只见上面写道:李三本是微下之人 实不敢高攀。况且这些年来做下许多耻秽之事 早有收手之念。今剁下手指两根 交由大人向上交差。从此小人远走他乡 隐姓埋名 做个安分守己的寻常百姓。 打开木匣 里面果然是两条细长的断指。 以上就是神偷李三的所有内容了,还想知道更多,请收藏 神偷
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出生地湖广布政司安陆州(今湖北钟祥),明宪宗之孙,明孝宗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在位,年号嘉靖。
正德十六年(1521年)4月20日,明武宗驾崩,由于武宗死后无嗣,因此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
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嘉隆万大改革奠定了基础。
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明世宗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农民起义。
同时蒙古鞑靼俺答汗寇边,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明世宗为人聪明,尤其在书法和文辞修养都有不错的造诣。同时也特别敏感,但是也十分勤奋,批阅奏书票拟经常到后半夜。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于乾清宫去世,享年60岁。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传位第三子裕王朱载垕。
扩展资料:
嘉靖皇帝生平大事介绍:
1、大礼仪之争
大礼议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皇统问题上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为其改换父母的问题所引起,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明世宗登基不久便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世宗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考),以及世宗生父尊号的问题发生了争议和斗争,以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继嗣“要求世宗改换父母。
当时观政进士张璁上疏责廷臣之非,提出了“继统”的理论。至嘉靖三年(1524年),以世宗钦定大礼而结束。
大礼议的核心是明世宗能否改换父母的重大争论,即对明武宗遗诏如何诠释的问题。大礼议事件是明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在大礼议中张璁以明武宗遗诏为利器,打破了杨廷和一手操纵的廷议,并通过合理解读明武宗遗诏的文本逻辑和内容,维护了明世宗与兴献王的父子关系。
挫败了杨廷和及其依附者不顾明世宗继位的实情而强迫明世宗依照汉宋旧例改换父母的图谋,确保了明代法律的尊严和政治的秩序,并因此开创了嘉隆万大改革的新局面。
2、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又称宫女弑君,是发生在明朝嘉靖年间,由宫女们意图杀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由于此事发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嘉靖帝为求长生不老,要以“吸风饮露之道”成仙。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即,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宜寿之说。嘉靖帝为采集甘露饮用,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乘着嘉靖帝熟睡之际,用黄绫布把嘉靖帝的脖子套住,然后用手拉扯,企图杀死嘉靖帝。而后又因打了死结,杀不死嘉靖帝,遂又用钗、簪等物刺向嘉靖帝。
在这时其中一个胆小的宫女因害怕,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将宫女们制服、并下令凌迟处死,首犯凌迟处死后诛灭九族。而且,连当时服侍嘉靖帝之端妃,王宁嫔也一并斩首。
壬寅宫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绝无仅有的宫女起义。
紫砂壶的制作过程如下:
工具/原料:泥块、磨具、烧制炉等。
(1)把泥块打成厚薄均匀的泥片,俗称打泥条、打泥片等。做壶身,此处就分为“拍身筒”和“镶身筒”两法,还有模型法等。做壶手把、壶嘴、壶盖等。
(2)精加工。有些还要加一些装饰,如贴花、绘画、刻字等。
(3)烧制。做好的茶壶首先要阴干,大概要两三天左右。器坏阴于后装匣钵进窑烧制。现在一般用隧道窑进行烧制,古代一直用龙窑烧制,解放后开始用倒焰窑。
(4)紫砂壶烧成后,有的还要抛光包铜、金银丝镶嵌等工序。
这样,一把紫砂壶就完成了。
紫砂壶的介绍: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从明武宗正德年间以来紫砂开始制成壶,名家辈出,500年间不断有精品传世。据说紫砂壶的创始人是中国明朝的供春。从明正德嘉靖年间供春的树瘿壶、六瓣圆囊壶,到季汉生创意设计、曹安祥制作的。
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结合,紫砂壶才弥足珍贵,令人回味无穷。更加上紫砂壶泡茶的好处、和茶禅一味的文化气息,这就增加了紫砂壶高贵不俗的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