钧窑瓷器如何鉴定真假?价值如何?
现存的北宋早期定窑瓷器,底部多有“官”、“信官”或是“奉华”等官款字样,足见其是一座官窑。宋徽宗时,皇帝曾下旨:“定窑有芒不堪用”,弃定而改用汝窑。陶瓷专家朱家溍说:“‘有芒’是定窑产品的重要特点,由于盘、碗之类采用足部朝上的覆烧方法,因此出现口部无釉,故而盘碗以铜、金、银镶口,亦谓之金装定器、扣器。
”然而收藏家马未都说,他翻遍古书资料,并没有找到“芒”字有涩口的意思,于是推测,宋徽宗口中的“芒”其实指的是“光芒”。徽宗笃信道教,他更喜欢道教的青色,故使用陶瓷器也偏爱汝窑的天青、天蓝和靛青等颜色,定窑的牙白色不符合他的审美标准。
定窑瓷器以日常生活用的瓶、碗、盘、壶等器型为主,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北宋定窑孩儿枕是极为独特的一例。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代以后开始大量生产,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床上枕具。
古人喜欢使用玉枕、瓷枕,因为玉、瓷可以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睛,至老可读细书”的作用。瓷枕大多用作生活寝具,也有的专门用作随葬,一些尺寸较小的则是医生诊脉用的脉枕。两宋及金、元时期,瓷枕的发展进入繁荣期,产地遍及南北。
宋代瓷枕盛行,南北方瓷窑普遍烧造,种类繁多,造型丰富,较为流行的有几何形枕、兽形枕、建筑形枕、人物形枕等等,造型精巧,制作细腻,同时在装饰技法上也有很大的发展,刻、划、剔、印、堆塑等技法被纷纷采用。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醉花阴》一词中还有赞颂瓷枕的词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宋代五大名窑之说,始见于明代皇室收藏目录《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
汝窑以青瓷为主,“釉色天青色”“蟹爪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等是鉴别汝窑的重要依据。其中,蟹爪纹是指釉面开片的纹理毛毛扎扎;“芝麻挣钉”则是因烧造时足部用很小的支钉支起,然后把汝窑瓷器支在空中烧。这样烧制的瓷器烧好后,底部釉面会有几个点。汝窑瓷胎体一般较薄,釉层较厚,有玉石般的质感,釉面有很细的开片,而在造型上则比较庄重大方。
官窑瓷器主要为素面,既无华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涂绘,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纹为饰。其胎色铁黑、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增添古朴典雅之美,“紫口铁足”是指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5%,致使制品的口缘釉薄处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处呈黑褐或深灰色。官窑的器形除常见的盘、碟、洗等之外,仿商、周、秦、汉古铜器中的各式瓶、炉样式也很多。
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许多瓷器在烧制过程中,为了追求工艺一般都不允许有太多的釉面的开裂纹片,但哥窑却将“开片”的美发挥到了极致,产生了“金丝铁线”这一哥窑的典型特征:由于开片大小不同,深浅层次不同,胎体露出的部位因氧化或受污染程度也不尽相同,致使开片纹路呈色不一。哥窑瓷器釉面大开片纹路呈铁黑色,称“铁线”,小开片纹路呈金,称“金丝”。“金丝铁线”使平静的釉面产生韵律美。宋代哥窑瓷器以盘、碗、瓶、洗等为主。
钧窑虽然也属于青瓷,但它不是以青色为主的瓷器。钧窑的颜色还有玫瑰紫、天蓝、月白等多种色彩。专家指出,“钧红”的烧制成功则开创了一个新境界。钧窑典型特征就是“蚯蚓走泥纹”,它的形成是因钧瓷的釉厚且黏稠,所以在冷却的时候,有些介于开片和非开片之间的被釉填平的地方,会形成像雨过天晴以后,蚯蚓在湿地爬过的痕迹。
定窑是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之所以能显赫天下,一方面是由于色调上属于暖白色,细薄润滑的釉面白中微闪黄,给人以湿润恬静的美感,另一方面则由于其善于运用印花、刻花、划花等装饰技法,将白瓷从素白装饰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定窑造型以盘、碗最多。
主要是看花纹,宋代的手法非常高明,他们把花纹做的惟妙惟肖。
还有“窑中一色,窑外万色”等评价。这么多藏族朋友对古钧窑的追捧从未停止过,但他们对市场上出现的古钧窑并没有很好的了解,所以他们买了很多假货,蒙受了很多损失。当时,社会哲学思想得到启蒙,艺术审美素养达到极致,宋代人强调淡雅的精神,所以也反映在当时的瓷器烧制上。
宋代钧窑是北宋御窑中的瑰宝,民间流传不广,故极为罕见,这是后世所没有的。宋朝有着独特的打火方法,用特殊的泥土制作。烧成前,宋军用珍贵的矿物材料粉刷尸体,使它呈现出一个特别美丽的瓷器。第三,宋代钧窑釉面上有许多像蚯蚓爬行的痕迹。俗话说“走泥线”。而且,釉面上常有蟹爪、鸡爪等痕迹。
钧瓷鉴定,钧瓷釉面上的块窑斑为紫红色,仿窑斑要么太浅,要么太深。仿制产品的轮胎颜色比正品略浅。同时,由于古泥洗工艺的复杂性,质量也很好。但现代钧瓷的洗泥工艺相对简单,断面质量有时会有杂质或气孔,大量仿钧瓷的出现应该是近几年,由于钧瓷一般没有装饰纹样,所以造假者主要锻造釉色和形状的真品。
总之,钧瓷真伪鉴定不是一个短时间内就能掌握的知识,它需要不断的学习、观察和思考,要经常了解现代钧瓷的发展及其仿制工艺的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