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钧红釉贯耳瓶的特征
乾隆钧红釉贯耳瓶的特征 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三年,雍正皇帝下旨,要求督陶官唐英,仿烧宋代海棠红、玫瑰紫等彩釉斑窑变釉钧瓷。唐英在河南禹州钧瓷配方基础上,反复研制,在景德镇创烧了以氧化铜为呈色剂,釉面色彩斑斓的钧红窑变釉瓷器。其实,窑变釉是窑火对釉面煅烧而成的一种缺陷美,因其流釉形态极美,如云霞灿烂,如春花秋云,如大海怒涛,如万马奔腾,让人看后回味无穷,被视为艺术瓷釉而雅俗共赏。在清代雍、乾时期,这种窑变釉被视为一种祥瑞,作为著名色釉瓷专门生产。辨别清代钧红窑变釉瓷器,
浇釉工艺的苹果绿釉瓷器
苹果绿釉瓷器采用二次烧造工艺,就是在烧造好的白瓷胎上,采用浇釉的方式施釉,以是氧化铜为着色剂,在高温1300摄氏度以上烧造出苹果绿釉瓷器。到了清代康熙时期瓷器烧造工匠对苹果绿釉色呈色技艺达到了娴熟的程度,所以才能烧造出绿色怡人的苹果绿釉色。
胭脂红釉,又称为金红。
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在众多色彩斑斓的瓷器中唯独没有大红色高温红釉瓷,这是因为红色釉不耐高温,烧制非常困难,被喻为千窑一宝十窑九不成之说,因此烧制大红釉成为世界史上一道千古难题,更是历代能工巧匠们的梦想。
2006年8月厦门日源实业成立的大红釉烧制攻关小组终于攻克了因烧制困难,成品率极低的难题,价格大副下降成为中国红釉一支异军。
历史背景
中国的瓷器自早期开始,便是以颜色釉装饰为其特征,特别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曾独霸天下数百年。这是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所限,人们无法从制瓷原料中将铁质除尽。
而当青釉瓷器出现四百年以后,到了隋代,我国北方窑场终于成功地烧出了白釉瓷器,才最终结束了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其后当绚丽斑驳的唐三彩陶器问世后,又进一步丰富了陶瓷的装饰风格。
宋代是我国瓷业全面逢勃发展的时期,也是各种颜色釉争奇斗妍、光辉灿烂的时代,特别是当钧窑烧出灿若晚霞的铜红窑变釉后,更为我国陶瓷美学开创了一个新境蜀。它使高温颜色釉本身取得了独立的美学价值,已不再仅仅是器物的保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