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怎样看冠珠瓷砖真假

无限的盼望
虚幻的水蜜桃
2023-05-02 07:47:52

怎样看冠珠瓷砖真假

最佳答案
悦耳的水蜜桃
精明的玫瑰
2025-09-11 20:07:32

第一、购买冠珠品牌瓷砖时最好能到该品牌的专卖店进行选购;

第二、从产品外包装识别。如果看到产品的外包装做工粗糙,就应该当心了;

第三、要从产品外观识别。劣质瓷砖其砖体表面光洁度及平整度都很差,一般用肉眼就可观察到砖的釉面有杂质;

第四、从瓷砖尺寸识别。用小尺子测量样品,然后跟其包装上的尺寸比较,如误差大则说明有问题;第五、还可从生产厂家地址识别其真伪。

扩展资料

瓷砖的检测标准如下:

GB/T 4100-2015陶瓷砖

GB/T 38101-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部分:抽样和接收条件

GB/T 381010-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0部分:湿膨胀的测定

GB/T 381011-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有釉砖抗釉裂性的测定

GB/T 381012-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2部分:抗冻性的测定

GB/T 381013-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3部分:耐化学腐蚀性的测定

GB/T 38101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4部分:耐污染性的测定

GB/T 381015-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5部分:有釉砖铅和镉溶出量的测定

GB/T 381016-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16部分:小色差的测定

GB/T 38102-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2部分:尺寸和表面质量的检验

GB/T 38103-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3部分:吸水率、显气孔率、表观相对密度和容重的测定

GB/T 38104-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4部分:断裂模数和破坏强度的测定

GB/T 38105-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5部分:用恢复系数确定砖的抗冲击性

GB/T 38106-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6部分:无釉砖耐磨深度的测定

GB/T 38107-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7部分:有釉砖表面耐磨性的测定

GB/T 38108-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8部分:线性热膨胀的测定

GB/T 38109-2016陶瓷砖试验方法 第9部分:抗热震性的测定

最新回答
明亮的世界
淡淡的招牌
2025-09-11 20:07:32

首先瓷器鉴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鉴定
远古瓷器,因年代久远,保存民间的传世品甚少,如发现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证参考,同时还可借助历代窑址标本,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断代鉴定。而明、清时期的瓷器,因距今较近,传世品较多,加之当时仿制摹古之风盛行,所以对明、清时期的瓷器鉴定,除了需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历史知识有综合性的了解外,还要靠我们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风貌和基本特征作规律性的认识和研究,通过实践,在自已脑子里形成了 概念后,才能对瓷器进行科学鉴定。因明、清两代瓷器还可以见到,因此,现将明、清两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时期瓷器的鉴定
1、成化时期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小件居多,俗称“成化无大器”,但也不是绝对的。
2、胎质纯洁细润,胎体轻薄,迎光透视呈牙白色或肉红色,如脂似乳,莹润光洁。釉质肥厚,光洁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沉静的色调行于天下。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的最为突出。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4、斗彩为成化创新品种。
5、纹饰线条纤细,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只用平涂,只分浓谈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称,用“平等青料”取代“苏泥勃青料”呈色稳定,发色兰中闪灰青,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细润见著,俗谓“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饰有青花双边线很规矩,紧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无釉处,那条圈线,颜色较深重,上面一条则显清谈。可用这一点来做鉴定参考依据。
8、款识字体,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一般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一横不越刀。
弘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胎质与成化时相同,修胎规整纤巧。
2、釉面肥腴滋润,洁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闪灰色)。
3、纹饰线条纤细、舒展,比成化时更为柔和透逸。
4、盘有塌底现象。由于器底整个收缩下凹,使器里圈足承托处微显凸露。
5、圈足处理光滑圆润,足墙比成化时略矮,内墙直立,深浅不一。官窑盘碗之类和成化时基本一样,亦有“器足双边线”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调,由初期的白色逐渐转变为灰色,后期则为“亮青釉”。
7、款识虽沿用旧制,但字体趋于清秀,笔划纤细柔和。以楷书为主,字体小而规整。有四字或六字两行竖写款。
正德时期瓷器鉴定
1、正德时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显。
2、此时正处于大明瓷由细致、薄胎向粗糙、厚重过渡的阶段,因而粗细兼有。
3、釉面有白中闪青的特点。
4、图案纹饰中,多有表现回教、道教色彩的装饰。青花器的绘画,除沿用一笔勾勒点划外,兼用双线勾勒、填色平涂法。民窑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处一般修切平齐,也有滚圆状出现。较浅的器足多向里收敛,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现象。有的足心似乳状突起,与明初的肚脐状底足相似,民窑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书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红彩梵文书写的款识。其特征 是:“大”字横短头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笔锋 三横平,“德”字,心宽十字小,“年”字横划上最短,“制”字衣横少越刀。
嘉靖、隆庆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靖胎质不及前朝,器型多种多样,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体厚重,接痕显露。圆器多有随底心下凹和塌陷。
3、一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窑及民窑小件器物则细润肥厚。往往见釉下的青花轮廊线有模糊不清及晕散的现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时加入石青,其色调呈特殊的紫兰,青金兰色,同时也有发浅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于口部涂刷酱黄釉,形成黄口之特征。
6、纹饰线条虽纤细清丽,画风多写意却显得粗率, 画面多见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内容。
7、器底施釉,多为亮青釉。
8、圆器圈足多向内收敛,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挂起来。玲珑薄胎器皿一般为滚圆矮浅窄小的圆足。
9、款识字体,笔划较粗,均为楷书体。一般多于底足书写六字双行、带有双圈。“大”字的一抛一捺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一抛挨上点,“制”字衣横少越刀。
10、隆庆时青花色调兰中泛紫,浓重艳丽。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青花中,以隆庆时青花呈色最佳。这点可作鉴定判别隆庆青花器的主要依据。
11、款识多写“大明隆庆年造”,极少写“制”字。隆庆时器物传世不多。
万历时期资器的鉴定
1、万历瓷器,一般质地粗松,胎体厚重,器身多变形不规。
2、青花色调,早中期呈兰中泛紫,晚期为灰暗晕散,并开始采用浅描手法。
3、装饰工艺技法,有楼雕、楼空、开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现类似铁线描的绘画。此时绘画风格,繁缚麻密,幼稚滞拙,具有粗矿的民间艺术色彩。晚期画面不考究,布局繁乱,比例失当。
4、大器多粗砂底,也有个别平底或浅宽圈足,底部落款处常略微凹陷,并于中心施釉如脐。盘碗之类,足径较阔,底部多施釉,无釉的砂底,可见明显的放射状跳刀痕与火石红色,官窑圈足多处理为滚圃,民窑则多斜削, 并出现了通常认为是康熙时才有的那种斜削式拱壁底。
5、青花瓷器釉色:早期浑重艳丽,兰中泛紫。中期兰中闪灰,发色渐浅。晚期兰色灰暗,多有晕散。
天启、崇祯时期资器的鉴定
1、器型大多不规整。此时出现了日本风格的造型。崇祯时,器型不规正的现象较天启时更为突出,一般器物,胎体厚重,修胎粗糙,底足常常有旋削刀痕和重刮削痕,并且多有粘砂。
2、胎质粗糙为多,淘炼不精。但小件器物仍很精细, 并有万历遗风。
3、釉面亮青程度明显减弱,施釉稀薄。崇祯时,器口普遍施加酱釉。
4、青花有四种不同色调,其中晕散和黑灰的与那种纤细轻淡的色调相差悬殊。崇祯时,青花色调的晕散和走釉现象比天启时更甚。常使纹饰模糊不清,也有较鲜亮明快或类似天启时谈描色泽。
5、纹饰中多反映出日本风格,如扇面纹、皮球花纹等。另外,明末清初时盛行的题诗联句风气,在此时亦有表现。此时流行的豪放夸张的减笔写意画,与万历那种密麻零乱的纹饰构图,形成鲜明对比。
6、器足可见里收向心式的刮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也有的器足留有类似明初器底的小乳头,此时底足不施釉的较多,但沾有砂粒。多为细润白砂底足,足边修切圆滑齐整,胎体裸露部分较多。形成了明末清初独特的器足特征,并为断代提供了依据。
7、天启器物款识少。一般写于器底。格式为“大明天启年制”。崇祯时,从款识上看,有书官窑款识的,也有以隶书写干支纪年款的,此外,还多见随意乱写的“宣德”、 “成化”、“嘉靖”等伪托前朝的年款。
清代瓷器的特征
1、清代各朝的瓷器,内容丰富,既有共同风格,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2、清代瓷器的造型
顺治、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嘉庆、道光以后则稚拙笨重。
3、胎体,琢器类,一般薄厚适中,圆器类则有厚有薄。康熙时,胎体体重,质地坚硬细密。雍正时有胎质轻薄、细润,洁白度高。道光以后的胎体厚笨、质地粗松。清代的琢器类腹、颈部接痕极为少见。明代留器露胎处,常泛火石红色斑到清代已基本消失。
4、釉面不及明代肥腴光亮,施釉稀薄,色泽略显青白。顺治、康熙两朝,釉面平整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分别呈青白、粉白、酱白,硬亮青等几种色泽。雍正时釉面细臼莹润,多有桔皮皱纹。乾隆时的平整泛青,嘉道以后的不够平整,波浪明显。晚清时施釉稀薄,釉质疏松,不够坚致。
5、纹饰深受同时期绘画的影响,民窑瓷器,写意写实并存,用笔豪放。御用官窑连器,图案趋向规范化,用笔细致入微,构图拘泥、繁缚。早期纹饰中的山水、树木多采用斧劈簸,并加镀点,古装仕在高警秀丽,柔细的花绘采用没骨画法。晚期纹饰中的人物面部无神,鼻部隆大,这一时期龙纹形态不一,既有方头大额、正肃苍劲的,也有纤柔细身的,一般为狮子头,龙发较多,龙脚明显突出,两支脚立体感强,龙身粗笨,一般画为四爪和五爪,如同鸡爪。
6、在清代,由于瓷器工艺受到了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因而在瓷器上出现了具有西方绘画风格特点的花纹图案。如在珐琅彩瓷器和部分出口瓷器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绘画西洋人物,楼房、船和狗之类的花纹图案。
7、清代八宝图案为轮、螺、伞、盖、花、罐、鱼、肠。
8、大件器物和早期器物,多为光滑的砂底。顺治、康熙时瓷器足型较为多样。有双圈层底、斜削式底、二层台式底、卧足、滚圆泥鳅背形足等。
9、景德镇官窑多属皇帝年号款,民窑有干支年款、吉祥语款、私家款及图记款等。有印、刻、青花、红釉、金彩、料彩、等多种,楷篆均有。康熙楷多篆少,雍正楷、篆并用,乾隆以后篆多楷少。晚期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又以楷书款为多,外围以圆圈或方框格式。民窑款识多随意乱写,字体草率。
顺治时期瓷器的鉴定
1、顺治瓷器,正处于明末清初过渡阶段,胎体厚重细润、洁白坚致,器形朴拙。
2、釉面以光亮不足的卵青色为多,一些琢器釉面较厚,常使淡色青花模糊不清,并保持明代在器口施酱黄釉的特点。
3、青花色调大致分为四种,其中的翠青色与康熙青花相似,不施青花的五彩器渐多。
4、图案纹饰,内容新颖。流行的纹饰有,洞石花卉、麒麟、芭蕉、人物故事,还有画中题句等。
5、器足演变为滚圆的泥鳅背状,底部可见螺旋纹,此时已流行明末出现的宽圈足的双圈底足。
6、款识,分官窑款与干支纪年款,有楷书、隶书和篆书。
康熙瓷器的鉴定
1、器形敦重古拙,新创器形繁多。琢器的颈部,较其它时期细长,圆器以墩式为主。
2、胎坚质细,缜密似玉,修胎规整,普遍有厚重感。
3、釉面光滑细腻,胎釉结合紧密,釉面有早期的青白演变为中期的粉白与浆白色。中期以后至雍正时期又变化为硬亮青釉。
4、青花使用国产珠明料,青花色调翠兰色为主,均有色调深沉,紧贴胎骨的特点。
5、五彩与其它彩器,早期色彩浓重、艳丽,中期渐淡,晚期色调柔和。
6、早期器物口部常涂酱黄釉,一般器口均施一层含粉质的白釉,给人以加厚口沿凸出的感觉。
7、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以釉上的兰彩,代替釉下青花。还有红、黄、绿、兰、黑组成。康熙时五彩有的增加了金彩,使画面富丽堂皇。
8、这时三彩器较为盛行,有黄地三彩、绿地三彩、紫地三彩、墨地三彩、酱白地三彩、虎皮三彩。此时还有釉下三彩,即由青花、釉里红和豆青三种釉下的色彩组成,它是康熙时期一种特殊品种。康熙抹红,其色为正朱,鲜艳夺目,其官窑彩碗为最佳。釉里红亦为上乘。
9、康熙后期,出现了郎窑红,器物口沿有“灯草口”是从明代永乐时期出现的。
10、康熙时,彩绘人物,多用兰笔勾出面目,甚为耐久,美人两颊又往往晕以淡赫,颇为娇烧。人物衣裙最为生动,树则老干锉费槎榧,花则风枝婀娜。画松为茄色之干, 墨色之针,渲以硬绿,给人以浓翠欲滴的感觉。
11、图案纹饰时代感较强,其画意、笔法、布局、施彩工艺等均有特定的时代韵律。题材为历史典故、人物故事,还有渔家乐、耕织图、海、樵、耕、读等。此外,还有草虫、花鸟、云龙、山水、八仙人、八仙庆寿、八宝、博古、缠枝花卉、楼台殿阁、合合二仙、三星人等。
12、器足,有平足、宽厚圈足、双圈底、二层台底、拱壁底、圈足。
13、康熙时有一种双底大盘,足底有两个圈,在两圈之间,有个深槽,这种双底大盘,比较典型。还有这时的笔筒特点是上下两部分粗些,中腰较细,底面有一圈无釉。
14、康熙宫窑款以书写为主,大多写在器底部,有少数写在器身上,一般为“大清康熙年制”有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民窑器物一般无款,有的器物仅有青花双圈或一秋叶、盘肠等。
雍正时期瓷器的鉴定
1、雍正瓷的造型特点是:隽秀尔雅,小巧玲珑,以盘、碗、杯、碟和小件器物为主。器型比例协调,有所谓的“曲线美”。
2、胎薄体轻,大器规整而不厚重。
3、釉色品种繁多,釉面有桔皮纹,这是雍正器突出的特点。
4、窑变红釉,由这时开始出现,是由红和兰两种颜色交织一起,兰色多于红色。
5、炉钧釉,也是从这时开始的,是由高梁红和松石绿两种颜色交错在一起。
6、青花色调为青白和粉白。青花颜色层次不如康熙时多,一般的只有2一3个深浅颜色。
7、彩瓷的色彩柔和而不艳。粉彩、五彩、法琅彩所绘人物、景物,都明显缩小,画面聚收。粉彩纹饰细腻,色调淡雅,立体感强。在施彩的纹饰周围,视往往可见白釉地衬托处有一圈五光十色的“彩晕”。
8、纹饰有工笔画风格,人物面目清秀,花卉尤其细腻妩媚。
9、斗彩器比康熙时又有提高,无论是彩色还是花纹 图案都较前更为精细,用彩较薄,色调显得非常柔和淡雅。
10、由雍正开始法琅彩瓷器称“古月轩”比康熙时的制作工艺更为精细。这时珐琅彩与康熙时有显著区别:康熙时,一般都是带彩地的较规矩的图案画。而雍正时,都是不带彩地的绘画,特别是讲求画意,而且绘画题材也多了起来,如花鸟、山水、松、竹、梅等,表现极为生动形象。
11、雍正时纹饰仍以绘画为主,图案特别工整别致。写生画中的花卉、禽兽非常生动,表现的阴阳面也很明显与当时的纸绢画风相同。
12、绘画纹饰有缠枝花卉、折枝花卉、过枝花卉、松竹梅、皮球花、八桃、花鸟、花蝶、云龙、云凤、团龙、团蝶、八宝、壮丹、喜鹊登梅、山水、人物、西厢记、婴戏图、十六子、仕女图、八仙人及楼台殿阁等。
13、器足规整,足边滚圆,露胎窄细。
14、官窑年款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也有六字三行楷书款,都有青花双圆圈、青花双方框,个别也有不带边框的,还有“大清雍正年制”,“雍正年制”图章款。
乾隆时期资器的鉴定
1、造型规整,比例适宜,外观曲线虽不及雍正时的优美,但仍比嘉、道时期的隽秀,小件器物尤为精致。前期器型和雍正时一样恰到好处,后期则显呆滞。此后各朝的造型风格,除嘉庆初尚能恪守乾隆l日样夕长余者皆 为依次递减,每况愈下。
2、前期胎体细润,后期渐趋粗糙。
3、青花呈色虽有多种表现,但以稳定的纯正兰色居多。初期有黑褐、青灰、淡兰各色,色调均沉着,纹饰清晰。
4、炉钧釉到乾隆时与雍正时不同,其颜色由松石绿和深兰色组成。
5、法琅彩也称“古月轩”或叫“瓷胎画珐琅”,一般都有“乾隆年制”四字楷书的兰料款。
6、古铜彩就是用粉彩及金彩,在瓷器上进行绘画,用来模仿古代青铜器的红、绿、兰各色锈斑,这是乾隆时期瓷器彩色的发明。
7、乾隆瓷器中,有流行在红、黄、兰、绿、等彩地进行可绘画,可称为彩地绘画。
8、有的彩地上开出圆光进行绘画,称作开光绘画。
9、由乾隆开始出现了彩地轧道,这种轧道,是用工具划出来的,像轧出来的一样,因而称为轧道。
10、出现了用粉彩绘画的百花不露地瓷器。
11、彩资釉面,常有似涟满的均匀小皱纹。
12、制作工艺水平极高、精巧、秀丽、无奇不有,为制瓷史上所罕见。
13、图案纹饰,时代特征鲜明,绘画工细、层次清晰, 画凤严谨而细腻。
14、器足较前朝宽厚、足脊滚圆,有的涂以或黑色釉。足器近釉处,多有刮削胎体留下一圈小锯齿痕。
15、官窑年款,多数是篆书体“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个别也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图章款。楷书款比较少。民窑器物上的家藏款不大盛行。
嘉庆、道光时期瓷器的鉴定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4、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5、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6、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7、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8、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9、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10、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1、嘉庆、道光款识形式;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瓷器鉴定
1、咸丰到宣统这几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质方面比不上嘉、道时期。这时胎质越来越变得粗松,胎骨也相应变厚了。
2、由咸丰时开始,瓷釉逐渐变粗,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因而出现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现象比嘉、道时期更为严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还出现有气泡及脱釉现象。白釉不如嘉、道时洁白,而逐渐变成了白中微闪灰颜色。
4、窑变红釉,这时又有了较大的变化。釉面上兰紫色彩斑,越变越少,而红颜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几乎看不到兰紫色斑了。 到光绪、宣统时,还出现了另一种由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窑变红釉。
窑变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是兰色多于红色:乾隆时是兰色少于红色;嘉、道是红色多于兰色;咸丰以后是基本上变为全红色;到光绪、宣统时是红与黑两种颜色组成的。
5、青花的颜色,只有1一2个层次,在同治末期环出现了一种兰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堆粉青花比较少了,这时青花下面的堆粉极薄,颜色淡浅。
6、由咸丰到宣统这一时期,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料质由精细变为粗糙,粉彩的颜色由浓艳变为淡浅。
①咸丰、同治时,粉彩的含量比较多,彩粉比较浓厚,而且在精细粉彩器物上,往往还描绘金彩,所以此时粉彩表现得十分艳丽:②光绪、宣统时,粉彩含粉量减少,粉料非常淡浅。
7、软彩,是同治晚期出现的。到光绪、宣统时比较盛行。软彩器物,只有民窑有,宫窑软彩尚未见到。
8、水彩,是光绪末期出现的,此种色彩不含粉质,具有彩料薄,颜色淡之特征。它是光绪末期,宣统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种色彩。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日趋草率,缺乏章法,表现得极不形象,也不精美。绘画人物,比较呆板无生气。绘画花鸟,禽兽没有生气活泼之感。
10、官窑文饰绝大多数是工笔画和规矩的图案画;民窑多数是写意画。同治晚期和光绪时期盛行软彩写意画,画稿则出自明、清两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罗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画家,但画的很不像。
11、这时纹饰还有五伦图、二十四孝图、司马光击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状元及弟、马上封候、三星人、福禄寿等。
12、绘画题材有:人物、山水、花鸟、蝴蝶、狮子、禽兽、云蝠、龙云、龙凤、白菜、三果、八宝、八卦、博古、钟鼎、九桃、缠枝莲花、缠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寿字等。
13、纹饰中的喜字,在威丰、同治和光绪时期都极为盛行此种青花双喜字特点,在几个时期的表现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丰时,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比较工整,笔道也较细②同治时期,双喜字的字体书写的就不大工整,笔道渐宽起来了;③在光绪时期,双喜字书写的极不工整,不但笔道较宽,同时字体也变得模糊了。
14、这时期的耳饰主要有:狮耳、兽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绘画、彩地开光、彩地轧道及绿里、绿底等纹饰的品种不大时兴了。
16、咸丰、同治时期,哥瓷器物上,特别盛行铁花装饰,光绪时较少。
17、光绪、同治时期,小鸡、小博古的花纹装饰较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双喜字,在同治时比较盛行。
19、光绪、宣统时期,大博古、钟鼎插花、校子花、富贵白头、天女散花比较普遍。
20、由咸丰开始直到宣统,除小部分瓷器制作较精细外,而大多数器物都较以前几朝变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时的资器那样细致。这时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属于瓶、尊等各种类型的陈设减少,而多数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实用品,如胆瓶、天球瓶、串带瓶、将军罐、粥罐、鸟食罐、香炉、鱼缸、花盆、水仙盆、脸盆、一品锅、捧合、节合、油合、扎斗、水壶、印合、笔洗、笔筒、帽筒、茶壶、茶碗、茶叶罐、酒温、酒蛊、盘、碟、扣碗、羹匙、烟壶、瓷枕、绣墩、挂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观音人等。到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胆瓶、茶叶罐、帽筒、茶壶、茶碗和成套的盘、碗等器物比较盛行。胆瓶不仅有150 件、300件、500件,还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绪中期以后开始盛行仿制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各种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与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威丰时,官窑、民窑的器物大多数的年款是青花或红彩款,以楷书为主,不带边框,“大清咸丰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字体规整,篆书图章款极为少见。民窑器大多数无款。
同治、光绪、宣统官窑年款,大多数不带边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书款。有一类书写篆书体的“体和殿”或楷书体的“大雅斋”两种款识。同治、光绪民窑器物,大多不书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书体外,还出现一种色泽较为暗淡的红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规则的篆书款,有阴文有阳文。
宣统官款,有青花、红彩、精彩与墨彩款。青花款均为楷书,字体工整清秀,色泽明快,为六字两行竖写式, 无圈栏。民窑器物一般没有年款。
嘉道以后,一般都沿袭前朝款式,有减无增,渐有趋于一致之势。篆书之款,自乾隆至同治均居其大部分。篆书有两种:一种无边栏,字或红或兰不等;一种有双边, 红字居多,即所谓图书款。图书款以道光末年、咸丰、同治之间最为盛行。
康雍两朝是楷书盛行时期,篆书很少,乾隆篆、楷皆有,而篆多于楷。嘉庆至同治为篆书盛行时期,而楷书很少。光绪、宣统两朝除仿古外,则又楷多于篆。
古董鉴定 古玩鉴定 古玩收藏 古董修复 文物鉴定 古董收藏 找世家鉴定收藏网

个性的外套
满意的向日葵
2025-09-11 20:07:32
随着青花瓷在拍卖市场上价格的不断升高,国内外收藏青花瓷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改革开放这几十年,民间收藏元明二朝出土的青花瓷越来越普遍,但由于目前市场机制及专家队伍的混乱:一是众多奸商利用收藏者的捡漏心理,大量造假贩假,在“出土器”上大做文章,编故事,造假象等来诱惑骗取收藏者,使众多收藏者上当“吃药”,少者几万,多者几百万,甚者上千万的人都有存在,二是专家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对国内的出土器认识不足,平时了解不多,掌握信息太少,范围太窄,缺乏辨别真伪的实践经验,常常把真说成假,把假说成真,使得瓷器鉴定领域出现谁也不相信谁的状况。因此,客观正确地辨别出土青花瓷的真伪已成为收藏界,文物界的当务之急。
一、当前作假的出土青花瓷集中表现及主要特征:
1, 用黄泥、铁粉、胶水、硫酸等化学物做假。这类器物先用硫酸浸泡,然后用胶水、黄泥、铁粉类物拌在一起,再在土内埋一段时间,看上去很脏。也很难洗干净,有黄迹有老气,也有铁绣迹,有的有黄泥漆在器物上,不易洗掉,釉面无光,死气泡很多,看上去有被硫酸烧过的痕迹和白点。
2, 用外地土加瓷石、煤渣类制胎。这类器物,看上去胎土比较接近老器,胎质有松粗感,器物内外能看到胎料而引起的针眼,露釉处有黄泥色的老气,底足上釉斑处有明显的一线红,看上去老气较为自然。
3, 用复烧做假。这类器物目前很多,看上去老气自然,釉面有土沁,高低不平,青花相对暗淡些,缩油现象较明显,施釉过厚等,有的还人为制假冰裂纹。
4, 用人为铁锈斑做假。这类器物青花发色很接近苏青,略深些,画艺也较自然,铁锈斑或积釉明显,呈过黑过多过亮现象,用氢氟酸做过旧的铁锈斑也很接近真品。
5, 用沥青与沙子等杂物做假底。这类器物底足火石红过红,窑汗类的小黑点过多,并扎手,有的还经过复烧进一步做旧,使底足更为自然。
6, 用“化妆土”做底足。这类器物底足非常不干净,看不到胎骨,在底足上涂过泥浆并在表面还撒上细小的泥石粉,一般都经复烧与长埋黄土来完成,看上去非常有老气,也十分自然。
7, 用造假象做假。这些器物现在发现有多种多样,目前市场上主要有假“根沁”,有打裂或打烂,有“铁攀”或用胶水石膏等修复,有沿口处驳釉等现象。
8, 在青花发色上做老气。这类器物一种是在青花上面再施上一层青白亮釉,使青花发色感到明显下沉,另一种是人为将青花发色出现晕散,然后用含小量硫酸水中浸泡。
9, 用火烧及氧化铜做假火石红。这类器物火石红明显,底足比较干燥,并出现有小颗粒现象,工艺过于规正,看上去比较生硬,很不自然。
10, 综合性造假,也称高仿。这类器物具有以上特征外,主要从绘画上,工艺上,釉面上,胎骨上进一步作旧,看上去底足更自然些,画工更流畅些,釉面更润滑些,发色更接近些,应该说非常有杀伤力,稍不注意就会上当,有些“高手”也当“宝贝”来收藏。
以上几种也只是本人在收藏实践中的发现,也可以说是当前做伪的常见几种,在实际收藏中肯定还有,但不管多少,假的就是假的,这类东西是经不起我们的细看、耐看、更经不起大家的分析与推敲。
二、辨认真假出土青花瓷的要点:
辨认青花瓷真伪,常见的都从器型、纹饰、青料、胎质、工艺、铭文等进行辨认,而且当今的专家也非常注重这一点,他们总是以馆藏和书本做为标准,并采用一票否决制,有人说现代仿瓷是不可能也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烧制工艺、器型制作、绘画风格等所有工艺流程中完全再现几百年前的状况,这一说法过于武断。如果再把这种美学理念,这种时代欣赏标准,这种历史文化背景和这种社会生活环境,作为唯一的鉴定标准,将会使我们陷入更加混乱的思维,很可能成为千篇一律的教条而影响鉴定的正确性,会愧疚于人民,愧疚于祖先,将会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我认为现代仿瓷确实不可能完全再现几百年前的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及几百年的自然老气与痕迹,但对于器型制作,烧制工艺、纹饰布局、绘画风格、铭文等,应该说在当今高科技的时代,还是能够做到的,甚至有些可以比古人做得更好,我们要知道几百年的自然老气与痕迹加上已用尽了的胎土和青料,现在仿不了,将来我认为也不可能仿得了,因此我们鉴定出土青花瓷时一定要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切实改变老观念老方法,要客观真实地科学地判断,那就是要从不可能仿的釉面与胎骨入手,这也是辨认真假出土青花瓷的关键之关键

傻傻的飞机
执着的电脑
2025-09-11 20:07:32
只要是在大的商场或者是专卖店都是可以的,这样一般也不会买到假货的,看看防伪标识,一般大品牌都是有防伪标识的。佛山市金丝玉玛装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营销、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陶瓷企业。金丝玉玛以K金瓷砖、微晶石、全抛釉、瓷片作为品牌核心类产品,目前已发展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品类最齐全的K金瓷砖品牌之一。

现代的宝贝
魁梧的美女
2025-09-11 20:07:32
郝侃朋友言之有理,不过纠正一下,粉彩当然要数康雍乾的好了,这句,粉彩数雍乾为对,康熙晚期的粉彩处于初创期,工艺技术不够成熟稳定,没有大宗生产,因而不是主流品种。五彩较之粉彩为康熙朝主流。粉彩是雍正朝大量出现并加以弘扬的,康熙朝是五彩,青花,珐琅三分天下,下面说说在下的看法:
粉彩是釉上彩品种之一,也叫“软彩”。是借鉴中国画中的用粉及渲染技法,在素器上以“玻璃白”打底,彩料晕染作画,再经炉火烘烤而成,色彩丰富,色调淡雅柔和。粉彩创烧于清康熙晚期。它是在康熙五彩瓷的基础上,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发明的一种釉上彩瓷器。在颜色的配制上又借鉴了珐琅彩多色配制的技法,创造出了低温釉上彩这种新的瓷器品种。由于这种瓷器的色彩丰富、精美,因而很快获得了清代王公贵族们的青睐,逐渐取代了五彩瓷器的地位,成为景德镇主要生产的瓷器制品。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朝极为盛行,特别是景德镇御窑厂,大量烧制宫廷陈设、使用器物,成为颇受皇家钟爱的器皿。
民国时期,景德镇出现了以“珠山八友”为代表的新粉彩鼎盛时期,民国粉彩瓷的鉴定主要在烧造技术、图案、施彩技艺、制作工艺等方面,民国粉彩和晚清粉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道光粉彩:道光时期由于社会上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潮,反映在纹饰上有大量斗鸡走狗,鹦鹉,蝈蝈,蟋蟀等图案。由各种彩蝶昆虫组成的“探花及第”图案也很盛行。
同治粉彩:同治粉彩纹饰多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五福捧寿,麒麟送子是常见的主题。纹饰风格进一步图案画。同治粉彩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是:人物有眼无珠,民国和现代许多仿品往往在人物眼睛中点上黑眼球,弄巧成拙了。
光绪粉彩基本吸收了前朝的传统和特征。百鹿,九桃,博古图,蝙蝠,龙凤,八仙,麒麟送子等题材仍是主体。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后,为皇室专烧制的御窑厂停办,全国瓷业进行改良,成立了不少瓷业公司,此时为了维持中国瓷业在国内外市场的需要,民国初期涌现了大量仿古瓷。上至六朝青瓷,下至唐、五代、宋的名窑名品以及明清御窑典型器几乎无不仿制,而且惟妙惟肖。粉彩瓷器是当时生产的主流。
需要注意的是:粉彩人物类的大瓶、大罐,一般称作“嫁妆”瓶,一面绘粉彩仕女婴戏,一面书墨彩诗句,有的还带干支年款及作者姓名,这类粉彩瓷器多为20年代时的作品,有的画面也很生动,也是值得收藏的。
总之,要想熟练掌握鉴定粉彩瓷器,一是闲时多看多研究。二是参加学习班,听听老师们讲授,再看看实物。三是不妨先玩出土瓷片。到一处窑址必捡一些瓷片回来,经专家鉴定后,作为标本瓷片放在家中,经常看,自然就会记着某窑瓷器的特征,以后在选购瓷器时就会用得上。四是要多看专业人士写的古陶瓷书,以及大博物馆或文博部门出版的图录等。但看书不能死搬硬套,不能看到市场上或文物贩子的东西和某书上的图是一样的,就认为是真品把它买下,还要细看它的釉色、纹饰、轻重、款式等。五是常到博物馆、文物商店走走、看看。这些场合的东西可作为标准器物学习。
希望对您有帮助。
楼下朋友承蒙夸赞,老王我帮人靠的是自己的经验,我得回答都是原创,从不复制,帮助人嘛,就是要细致入微,描述细节,不然叫帮助么?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