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通过瓷片学习瓷器鉴定的
个人的心得体会:作为瓷片收藏,首先要明白瓷片收藏的意义所在:瓷片是珍贵的瓷器标本,是旧瓷片虽残缺,但它的制做、绘画艺术仍然是高水平的,代表着一个时期的工艺水平,另外瓷片还可以做为收藏者学习鉴定的依据,有许多民间的收藏家都是从玩瓷片开始的。瓷片,本来就是整件瓷器破碎后的残缺部分,中国是瓷器大国,千百年来产量巨大,产生的瓷片数量更是恒河沙数,不是所有的瓷片都值得收藏,瓷片的收藏要讲究:1、代表性。所收藏的瓷片,要能代表历朝历代的制瓷水平,必须是精品瓷器破碎后留下的瓷片才有收藏的价值。2、系统性。收藏瓷片,最忌讳想收就收,杂乱无章,最好分门别类,有层次,有脉络的进行收藏。如唐瓷,宋瓷,元瓷,明瓷,清瓷这样按朝代收藏。又或是如:青花瓷,五彩瓷,青瓷,白瓷,这样的按门类有针对性的收藏,逐步形成系统化的收藏。3、准确性。收藏瓷片,不能偏专于“收”,边“收”边“学”才是王道。瓷片虽然相对瓷器来说假冒伪劣没那么多,但依然充斥着大量仿品。在收藏的过程中,要练就自己的眼力,把好收藏关,去伪存真,由真而精,学以致用,学以有为。这样的收藏,方才能在瓷片的收藏中获得经验,获得乐趣,获得知识,获得收益。
一关城即阳安口,但不是古阳平关。
黄盛璋先生的《阳平关及其演变》(《历史地理论集》)一文,对于“关城”在历史记载中出现的时间仅仅推论到南北朝时代。那么在此之前,有没有区别于古阳平关的关城这个地方呢?答案是肯定的。有以下几个证据:
1《水经注》所引晋代文献对于古阳平关及关城分开表述,可证关城与古阳平关并非一地。
《水经注 卷二十七 沔水》记载: “庾仲雍云:是水(今汉水西源)南至关城,合西汉水(今嘉陵江)。汉水又东北,合沮口……沔水又东径白马戍南、浕水入焉。水北发武都氐中,南径张鲁城东。……浕水又南径张鲁治东,水西山上,有张天师堂,于今民事之。庾仲雍谓山为白马塞,堂为张鲁治。东对白马城,一名阳平关。浕水南流入沔,谓之浕口。其城西带浕水,南面沔川,城侧二水之交,故亦曰浕口城矣。……”
经过古今地形对比,可以确认古阳平关大致在今陕西勉县武侯镇附近。而关城则在今汉水西源以南。《水经注 卷二十 漾水》条又记载:“庾仲雍又言,汉水(今汉水西源)自武遂川,南入蔓葛谷,越野牛,径至关城合西汉水(今嘉陵江)。” “汉水又东,迳武兴城南,又东南与北谷水合,水出武兴东北,而西南迳武兴城北,谓之北谷水。南转迳其城东,而南与一水合,水出东溪,西流注北谷水。又南流,注汉水。汉水又西南,迳关城北,除水出西北除溪,东南流入于汉。汉水又西南,迳通谷,通谷水出东北通溪,上承漾水,西南流,为西汉水。汉水又西南,”。 武兴即今陕西略阳,则当时的关城当在今阳平关镇。
既然《水经注》关城与阳平关是并列出现的且位置不同,则古阳平关与关城绝非一地。
《后汉书 李杜列传》李固传:“出为广汉雒令,至白水关,解印绶,还汉中,杜门不交人事。”李贤注说:“《梁州记》曰:关城西南百八十里有白水关,昔李固解印绶处也。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
《后汉书》的这些注解是唐高宗之子李贤和张大安、刘纳言等所作。注解所引的《梁州记》作者为南朝刘澄之,与《后汉书》作者基本是同一时期。李贤注说“故关城今在梁州金牛县西”,明确了“关城”所在的位置:唐朝时候的金牛县在今陕西宁强大安镇西南,其在金牛县西,也证明就是今天阳平关镇。且唐初时关城已经废弃,所以称“故关城”,到天宝元年,三泉县移治今陕西宁强阳平关镇。(见《新唐书》及《旧唐书》)。
《三国志 姜维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若按《蜀记》,蒋舒开城投降前胡烈已在阴平,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其一,阳安口在汉城西去阴平的路上,胡烈不可能绕过;其二,此时阴平桥头尚有廖化军驻扎,胡烈也不可能绕过而到阴平,但并没有关于胡烈与廖化军接触的记载。就此,我认为此“阴平”当为“阳平”之误!胡烈军主力虽然在攻阳安口,但他本人尚在阳平。如果是这样,则亦可证明“阳平”跟“阳安关口”并非一地!
2关城即阳安关口
而《三国志 季汉辅臣赞 傅佥注》引《蜀记》晋武帝诏曰:“蜀将军傅佥,前在关城,身拒官军,致死不顾。佥父肜,复为刘备战亡。天下之善一也,岂由彼此以为异?” 作为皇帝诏书,不可能用简称或者代称代替。《晋武帝诏》说明“关城”是独立的地名,不是古阳平关的代称。则傅佥死在关城而非阳平关。
《三国志 杨戏传》附《季汉辅臣赞》:“拜(傅肜)子(傅)佥为左中郎,后为关中都督,景耀六年,又临危授命。”则景耀六年前,傅佥本不在关城。所谓“临危授命”,指的应该就是 “及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姜维传》)这件事。又《姜维传》载:“钟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可见, 傅佥死在阳安关口。
可见,阳安关口与关城乃是一地。
东晋曾立阳安县,其地望应在今陕西阳平关镇,当即沿用阳安关而命名。
《晋书卷一十四 志第四 地理上》梁州条:刘备据蜀,又分广汉之葭萌,涪城、梓潼、白水四县,改葭萌曰汉寿,又立汉德县,以为梓潼郡;泰始三年,分益州,立梁州于汉中,改汉寿为晋寿,后孝武分梓潼北界立晋寿郡,统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县;梓潼郡徙居梓潼,罢剑阁县;及安帝时,又立新巴、汶阳二郡,又有北新巴、华阳、南阴平、北阴平四郡,其后又立巴渠、怀安、宋熙、白水、上洛、北上洛、南宕渠、怀汉、新兴、安康等十郡。
东晋时代,改晋寿县,立晋寿郡,辖晋寿、白水、邵欢、兴安四县(《宋书 卷三十七》、《南齐书 卷十五》同)。安帝时,改立宋熙、白水等郡。
宋熙郡所辖,《宋书》作兴乐令、归安令、宋安令、元寿令、嘉昌令(令即县,见《宋书 卷三十七》梁州条),《南齐书》作兴平、宋安、阳安、元寿、嘉昌(《南齐书 卷十五》梁州条)。可见归安即为“阳安”。
白水郡所辖,两书都作晋寿、新巴、汉德、益昌、兴安、平周(见《宋书 卷三十七》梁州条、《南齐书 卷十五》梁州条)。
可见,原来晋寿郡的晋寿、白水、兴安归于白水郡,邵欢不知归属。或改称。
又据《宋书 卷三十七》梁州条所载,“宋熙太守,去州七百;去京都九千八百”,“晋寿太守,去州陆一千二百;去京都水一万”。而同书所载汉中太守领县四为南郑令、城固令、沔阳令、西乡令。则宋熙郡在晋寿以北、沔阳以南。白水郡最北当为兴安,《隋书 卷二十九》载“绵谷旧曰兴安”,地望在今四川广元市(《中国历史地图集 隋 巴汉诸郡》)。则阳安县应该更在广元以北,地望当在今陕西阳平关镇。阳安县也可能就是原晋寿郡的邵欢县。
今人多认为古阳平关就是阳安关口,其依据有三:
一是根据《三国志 钟会传》“会使护军荀恺、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恺围汉城,辅围乐城。会径过,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墓。使护军胡烈等行前,攻破关城,得库藏积谷”的这一段记载,认为既然钟会已经出了阳安口,则阳安口已经是攻克了,后面接着又说派人攻破关城,则证明阳安口、关城并非一地。
一是《三国志 姜维传》“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及裴注所引“《蜀记》曰:蒋舒为武兴督,在事无称。蜀命人代之,因留舒助汉中守。舒恨,故开城出降。”认为在关口是“助汉中守”的话,关口就应该离汉中很近。
一是认为钟会主力是沿明清时代的金牛道路线从汉中经过今宁强县城、广元、昭化一线进军到剑阁的,不必经过关城。所以阳安口及关城都是指的阳平关。
对于第一点,关键是对于“出”字的理解。如果理解为“自……而出”,表出发点,则阳安关口是已经被攻下了。
但是“出”字还可以理解为“向而出”,表目的地。如《吴主传》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 、张郃、徐晃围南郡。权遣吕范等督五军,以舟军拒休等,诸葛瑾、潘璋、杨粲救南郡,朱桓以濡须督拒仁。”很明显,洞口、濡须都是曹军进军的方向而非出发的地点。又如《晋书 武帝纪》说:“十一月,大举伐吴,遣镇军将军、琅邪王伷出涂中,安东将军王浑出江西,建威将军王戎出武昌,平南将军胡奋出夏口,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龙骧将军王浚、广武将军唐彬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涂中、江西、武昌、夏口、江陵都是东吴的属地,此言“出”也是“向”的意思。钟会因 “攻乐城,不能克”(《姜维传》),所以,径过汉、乐两城,向西面的阳安口进军,在途中祭祀了定军山上的诸葛亮墓。然后派别将,即胡烈,攻破关城。“闻关口已下,长驱而前”。(《姜维传》)这段记载实际上也证明阳安口即关城。另一方面,从汉、乐城向西到阳安口,必然要经过阳平关所在的地方,但是并未发生战斗,甚至没有提到。颇疑诸葛亮修筑汉城之后,因与阳平关所在甚近,阳平关遂废。或者姜维建议撤汉中诸围,退就汉、乐二城时弃守。
对于第二点,关键是对“助汉中守”中“汉中”所指的理解。
古阳平关扼守汉中盆地的西口,对于由西面故道上来敌的防御作用非常显著。曹操征张鲁就曾受困于此而想退军。姜维建议撤汉中诸围后,汉中的防御体系仅仅依靠汉、乐二城。而古阳平关就在汉城以西,近邻汉城。如此近的距离不会设置两个防守要点。所以阳平关当也在被撤之列。汉城修筑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阳平关的战略防御作用,但是因汉城较阳平关位置更东,战略地位实不如阳平关。因此需要一个从阻挡西面来敌的战略据点来加强汉中的防御。阳安关口正可以起到这个作用。所以,蒋舒在阳安口,确实是“助汉中守”,惟此“汉中”并非指汉中郡城而言,而是指汉中全郡的防御体系而言。另外,即使汉中或武都的防御体系被打破,阳安口也能同时对从武都沿嘉陵道(即故道)南下、从汉中沿金牛道西进的进攻起到防御作用,阻止魏军的西进或南下。阳安口对于汉中、蜀中的作用与阴平桥头对于阴平、蜀中的作用是相似的,也正因如此,桥头和关口在姜维的防御——反击战略构想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另外,从“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姜维传》)的记载可以看出,阳安关口实际上是起到汉中防御体系“外助”的作用,也说明了“助汉中守”的真正意义。
对于第三点,可以明确的是钟会一定经过了今阳平关镇的地方。
《钟会传》记载:
“姜维自沓中还,至阴平,合集士众,欲赴关城。未到,闻其已破,退趣白水,与蜀将张翼、廖化等合守剑阁拒会。”
“邓艾追姜维到阴平,简选精锐,欲从汉德阳入江由、左儋道诣绵竹,趣成都,与诸葛绪共行。绪以本受节度邀姜维,西行非本诏,遂进军前向白水,与会合。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会与绪军向剑阁,……”
钟会军必然到了白水,诸葛绪军才能到白水与钟会会和。钟会军可能是尾随“退趣白水”的姜维军而到白水,然后分兵,分田章一部配合西路邓艾军,当然钟会当时并不认为这路军队会有所突破,大部(包括前来会合的诸葛绪军)南下剑阁。在汉寿还没有攻克的前提下,钟会军从汉中到白水,必须经过今宁强阳平关镇。
其实,三国时代白水县、白水关以及关头是一回事。在今四川青川县沙州镇、营盘乡附近的嘉陵江岸。对于白水关的历史演变,我在《白水关及其历史演变》中作了分析 ,请参看。>
1、夏天到了,炽热的天空仿佛是一个大火炉一样。
2、突然一阵风吹来,花瓣纷纷的向下飘,时而起,时而落,就象在跳空中芭蕾。
3、 一轮圆月升起来了,像一盏明灯,高悬在天幕上。
4、夏天的雨真是与众不同,就好像是夏姑娘那黄豆大的眼泪似的,顺着她那刁蛮、火辣的脾气,说下就下,且爆发力极强,让人猝不及防。
5、静静的水流犹如梳妆的少女,寂寂的青山宛如凝望的侍女,斜斜的落日恰如惺忪的睡眼,啊!我美丽的布达拉!
6、池中的莲花就像一盏盏河灯在水中摇曳。
7、万里晴空,阳光灿烂春姑娘晒得都眯缝起眼睛来了那嫩绿的新叶,那田野的薄雾轻烟,象她的衣衫随着她春意的步伐,那青青的小草,破土而出,简直要顶着脚站出来啦
8、 早晨,太阳光照在校园里,像给校园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套,壮观极了!校门口有两个像卫兵似的门柱,它们的头上各有一盏门灯,像两颗夜明珠镶嵌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