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仿古砖 > 正文

长城上的“定城砖你”是怎么来的

无聊的发带
务实的鞋垫
2023-05-02 06:08:06

长城上的“定城砖你”是怎么来的?

最佳答案
动人的小伙
懵懂的缘分
2025-09-11 04:34:49

定城砖在长城的传说中,是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

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向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此刻,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直到今天,在万里长城的城墙楼仍然可以偶尔找到一些独立的砖石。

最新回答
虚心的爆米花
专一的人生
2025-09-11 04:34:49

用条石和青砖砌成,十分坚固。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900℃-1100℃,并且要持续8-15天)便制成砖。
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Fe3O4)则呈青色,即青砖。
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

殷勤的天空
英俊的银耳汤
2025-09-11 04:34:49
对于力量较大的城墙、墩台等构筑物,则不直接用桢干筑墙,而应改用斜立的 杆来控制城墙的斜度,且用版代替桢。夯筑时先把数根草绳的一端系在版的不同位 置,另一端系在木楔,拉紧后木楔钉入地上固定,然后夯筑。
另一种方法曰是“版筑”。这种夯筑的雏形在淮阳平粮台龙山
文化
古城遗址就已
经见到,到了周代更为制度化。其做法是模板两侧的边版为垂直的,一端用端版封
堵固定,另一端开敞。把敞开的一端边板接到已筑的墙上,用卡木固定,然后填土
夯筑。夯平后,撤出卡木,把模板水平前移,继续夯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墙并非像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明代长城那样,是由砖砌成的, 而是用夯土夯筑而成的。这里就讲讲具体的夯筑方式。
一种方法是“桢干筑墙”。桢是指筑墙时所用端模板,其形状与所要筑的墙之断 面相同,一般为下宽上窄,两侧收坡。干是侧模的古称,后世称“膊椽”,也就是每 侧用2〜3根木棍。开始筑墙时,在两端各立一桢,在其间内外两侧各横置2〜3根 干,其间再用草绳系紧,之后在中间填入土,夯筑。夯到最上一根干相平后,割断 草绳,抬升干,依法夯筑。

陶醉的汉堡
高高的蜡烛
2025-09-11 04:34:49

古代的城墙是用什么建造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告诉你。

水泥是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主要原料为石灰和硅酸钙,水泥在建筑上一般不单独使用,而是与沙、砾混合形成混泥土来使用。

1357年,明朝谋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觉得言之有理,因而采纳,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便下令普遍筑城,南京明城墙始建于1366年,历经28年,于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其次,城墙也用了“混凝土”,古时候当然没有水泥和混凝土了,但是也是有粘合剂的,那就是糯米。糯米在熬成汤后混入沙土、石灰就成为了超强粘合剂。

于是他实行了追责制度,他要求在每块砖上都要写上制造者的名字,如果哪块砖出了问题,不仅是制造者,当地官员全部都要担责任。

他想了一个绝招,实名认证,每个板砖上都要签名,不仅是修筑城墙的民工,包括他的上级负责人和他所属的地方官员都要留下印记,这样一旦出现问题,到时就直接顺藤摸瓜找到事故责任人,最严重可致杀头。

当时朱元璋为了防止监工不尽心尽力,还做了分工包干的规定,自己偶尔去巡视,一旦看见哪段城墙轻微凿开不是纯白色的(不是纯白色就说明糯米砂浆不纯净),当场就要把造城墙的人和监工一起塞城墙里埋了,绝对不手下留情。

修建明朝城墙,不仅动用了十分巨大的人力,而且所用城砖数量也相当可观。据统计,参与修筑城墙的民工达到了20万之多,而用掉的城砖多达35亿。城砖是城墙的主体构造,城砖的质量好坏直接决定了城墙的防御能力。因此,为了保证每一块城砖的质量,朱元璋使用了一项制度,质量责任到人制度,包括配套的奖惩措施。

在明朝建筑行业一块还有一个小小的潜规则。建筑工程完成后开发商会把该发的薪水换成铜钱,随后将铜钱向墙缝里面塞,最后剩下的铜钱便是工人们的工资,在这样的情况下工人们无不尽心尽力。

正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积淀,铸就了我们的民族脊梁,让老祖宗的建筑扛过千百年风雨和战争的考验,把华夏建筑文明的辉煌风貌,稳稳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当然,也让很多今人汗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