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釉瓷器被低估,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少
然而,黄釉虽然在拍场表现强势,价格始终不菲,但相对于永宣青花、珐琅彩瓷的价格与价值似乎仍然不太对称。业内人士表示,御窑黄釉瓷器是最高等级的单色釉瓷器,特别是全黄釉器,属于品种稀少的瓷类,物以稀为贵。随着人们对黄釉瓷器认识的加深,市场总会体现御窑黄釉瓷器的价值。而就市场上所见,黄釉青花瓷是黄釉瓷器精品争夺的焦点,这种竞争或将带动黄釉青花器的又一轮热潮。“黄釉青花瓷器是以黄釉作为一种底色使用,而与青花的结合,它十分艳丽,因此引起众多藏家的喜爱和争夺。这些青花黄釉目前在市场上价格已经非常高昂。假以时日,当人们对全黄釉瓷器的认识加深,全黄釉器的价值也一定会被市场所认知。黄釉瓷器的价值和价格是非常具有升值潜力的瓷器,非常值得收藏。谢谢
特征:它是一种以适量的铁为呈色剂,以铅为助溶剂,在氧化焰气氛中烧成的低温釉瓷。
黄釉瓷是陶瓷的一种,最早出现于唐代安徽淮南寿州窑,四川邛崃窑,河南密县西关窑、郊县窑,陕西黄堡窑,山西浑源窑,河北曲阳窑,其中以寿州窑黄釉瓷最为著名。
明代以前的低温黄秞多数为黄褐色或深,不是真正的。传世的黄釉瓷器以宣德制品为最早,传世器大多为盘,器物内外皆施黄秞,釉色娇嫩,釉面肥润,通体无纹。
弘治、正德时期的黄秞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器物色调均匀一致,釉面平整无痕,色泽滋润娇嫩,且光泽度较好,恰似鸡油,是真正的。因其施釉时是将釉料直接浇在白釉瓷器上或素胎上,釉层不易剥落,故名“浇黄”。由于其色调较淡,显得娇艳,又称为“娇黄”。
明晚期时,黄釉瓷曾一度停烧,直到清顺治时期才又恢复了烧制,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黄秞瓷主要是在沿袭明代黄秞的基础上,以仿宣德和弘治黄釉瓷为主,把暗刻、划、印、雕等各种装饰工艺以及釉上彩绘共同运用到黄秞瓷器上,这样既丰富了黄秞瓷器的品种,又体现了创新的色彩,一改之前单色黄釉瓷“素面朝天”的面貌,形成黄釉瓷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