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秒知道
登录
建材号 > 瓷片 > 正文

邢窑定窑字款

传统的砖头
优秀的季节
2023-05-02 05:45:41

邢窑定窑字款

最佳答案
霸气的蜻蜓
心灵美的自行车
2025-09-11 01:29:41

邢窑: 在今河北内丘县,唐属邢州。故名。以烧白瓷为主,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白瓷窑,与同时代著名的越窑所产青瓷齐名。白瓷分粗细两类,其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粗白瓷 1胎色白,胎体厚重,胎釉之间敷一层化妆土。 2釉色银灰,积釉处泛青或泛黄。 3产品有碗、杯、壶、罐、钵和直口平底盘较有特色。 4施釉方法器内满釉,外壁施釉不到足。 5器外旋削痕较明显,部分器物足底外缘有一道切削斜棱。 6光素,无纹饰。(2) 细白瓷 1胎白而细洁,瓷花程度高,胎质坚实致密,胎体厚重。 2釉色白润如雪,微闪黄或闪青,釉厚处呈浅水绿色。 3不施化妆土。 4产品有碗、盏、瓶、罐、喷、盒和烛台等,其中凤头壶、皮囊壶和穿带壶等别具一格。 5碗类有葵口、菱花口等,碗身较矮,碗壁弧度不大,底足外墙壁略高于内墙或相当,挖足较浅(玉环底)或为玉壁形足。 6施釉方法为器内外、足心满釉,足端露胎。 7光素,无纹饰。 8器底心有的刻“盈”、“翰林”或墨书“翰林”款,为官用瓷。 定窑: 在今河北曲阳县,宋属定州,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其白瓷产品特征及鉴定要领是:( 1) 唐、五代产品胎色灰白,较粗,胎釉之间往往敷一层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青。器物以碗为主,碗身较浅,唇口多见。底足见有平底、玉壁形足和圈足三种,平底碗一般外施黄釉内施白釉;玉壁形足碗里外施白釉,底足无釉露胎;圈足碗则足端无釉,足内有釉。尤以印花鱼鸟纹海棠式碗别具一格。器外底有的刻划“易定”和“官”字款。(2) 北宋产品:1 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2 白釉呈乳,积釉处多见泪痕,隐现黄绿色。器外壁薄釉处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称“竹丝刷纹”)。 3 器形以盘、碗、碟、盒和枕为多,还有净瓶、海螺等佛前供器。 4 主要装饰技法有印花、刻花、和剔花,印花以花卉纹为多,常见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整齐,讲究对称,印花定器是宋瓷中的佳品。刻划花常见莲纹、水塘双鱼和莲池游鸭等,刻划花纹多装饰在器物的一面,或里或外,里外都刻划纹饰的极少见。 5 北宋早、中期定窑覆烧法尚未出现,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粘附着垫烧的砂粒或支烧痕。北宋后期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上多不施釉,俗称“芒口”,其它部分满釉。芒口处往往镶上金、银、铜的边圈,芒口为定窑产品的一大特征。 6 北宋定窑器底有刻划“官”、“新官”及“尚食局”等字款的,多见于盘、碗、小罐等外底部。(3) 金代产品胎质细白,釉色多呈乳白色,胎釉与北宋定窑并无多大差别。但装饰大为逊色,无论印花还是刻划花,均差于北宋产品,少有佳作。纹饰流行印花石榴纹、印花犀牛望月纹及刻划花萱草纹,还有缠枝石榴、缠枝菊、鸳鸯纹等等。盘、碗内心印双鱼,器内壁鸳鸯莲花或牡丹飞凤也常见。烧造方法除一部分产品继续采用北宋后期的覆烧法,烧制“芒口”瓷外,一部分产品则采取砂圈叠烧法,器物的内底(以盘碗为多)刮釉一圈露胎。金代定瓷产品有纹饰,较好的一般采用覆烧法,反之,往往采用沙圈叠烧法。(4) 宋代景德镇所仿定窑瓷器,称为“粉定”,亦采用覆烧法,口沿无釉,用金属镶包口沿,刻划花水平也较高,几可乱真。区别之处是景德镇仿定瓷釉面光亮,无泪痕特征,足内可见放射状跳刀痕。

最新回答
积极的手机
爱听歌的钢笔
2025-09-11 01:29:41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 邢窑瓷器的釉色有白、青、黑和褐黄等多种。邢窑白瓷按其胎、釉的质地,可以分为粗、细两大类。
1、粗白瓷
邢窑白釉罐
粗白瓷的胎质又有粗、细之分,粗胎的一类胎色灰白,胎质粗糙;细胎的一类胎体致密,胎色较淡,但仍不够白,往往施一层白色化妆土。
粗白瓷的釉质较细,有些还有细碎的纹片,釉色为灰白或乳白色,还有黄白色。
粗白瓷产量大,生产过程中,不管是捏练还是陈腐都不够充分,白中常泛黄,到五代时部分产品的工艺水平有所提高,胎体中少有气孔夹砂现象,烧不熟的现象已基本克服,渐趋细腻。
2、细白瓷
细白瓷的胎色纯白,个别的白中闪黄釉质很细,釉层中有微细的小棕眼,器物多施满釉,釉色纯白或白中微泛青色。白釉又有粗细之分,以粗者居多,细者占少数。
细白瓷在加工工艺上,每个步骤都很讲究,烧成后白度很高。邢窑的精细白瓷,选用优质瓷土烧成,胎质坚实细腻,胎色洁白如雪,釉质莹润,有的薄如蛋壳,透明性能极好。一般器物纯白光亮,有些则白中微微泛青。 邢窑白釉碗
有盘、碗、杯、托子、瓶、壶、罐和注子等。
邢窑白瓷多素面无装饰,到了唐代中期以后特别是晚唐五代,邢窑器中也出现了雕塑、堆贴、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方法。 带有底款的邢窑瓷器属于细白瓷,为官用或皇室用品,特点是瓷器底部刻有“盈”、“翰林”或墨书“翰林”。
1、底部刻有“翰林”款字,为唐代翰林院在邢窑定烧的瓷器,现代常见都刻在罐上,不排除碗上没有“翰林”字款;
2、刻有“盈”字款器物,是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
“盈”字乃是唐代宫内大盈库的简称(皇家私库),是贡品,也只有是皇家自用,外人不能随意使用,赏赐除外。“盈”字款常出现在邢窑的白釉碗上,也不能排除罐上没有“盈”字款。只是出土发现的较少。

复杂的可乐
淡淡的哈密瓜
2025-09-11 01:29:41
值钱,提起唐代陶瓷,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唐三彩,然后是秘色瓷,也就是越窑,之后也许是五代的柴窑,这三大陶瓷品种,都是那个时代叱咤风云的明星,然而,还有一个窑口不能忘记,就是与越窑齐名的邢窑。
唐代越窑主要生产青瓷,邢窑主要生产白瓷,“南青北白”是当时形容越窑和邢窑这南北两大窑口盛况的词语,可见当时邢窑的地位。
邢州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邢窑白瓷的特点是造型落落大方,线条流畅,制作规整,釉色牙白恬静,从陆羽《茶经》里的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更可见一斑。
邢白又分为粗白瓷和细白瓷,底款常见有“盈”字款、“翰林”款,可见当时邢窑白瓷也是为官方制瓷的。
新中国建立之后,各地窑口陆续复苏,邢窑也不例外,经专家日夜攻克,邢窑在它古代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从此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同为高古瓷,邢窑瓷拍卖价格远没有宋代五大名窑之高,但是邢窑瓷业具有很大的收藏价值,由于邢窑几乎全部都为出土瓷,因而是比较容易辨别真伪的,但是哪些邢窑瓷价格高,哪些最值得收藏,今天玉斋君特意为广大藏家整理了这篇史上拍卖价格最高的30件邢窑瓷,看完之后,藏家一定会心里有数。

俭朴的唇膏
清脆的跳跳糖
2025-09-11 01:29:41
邢窑白瓷创烧于北朝,隋代已完全脱胎于青瓷成为主流,到了唐代已经发展成为南青北白的陶瓷局面。但在隋唐时期,烧制白瓷的并不仅仅只有邢窑,这几个窑口烧制的白瓷技术也比较高超。 白瓷是从青瓷发展而来的,正所谓没有青瓷的发展,白瓷便不会出现。白瓷和青瓷最初的区别只是胎釉中含铁量不同而已,其他工序并无差异。 刑窑白釉点彩子母狮子 白瓷要求胎釉含杂质比青瓷少,铁的氧化物只占或者不含铁。以氧化火焰烧成,胎体白,釉层纯净而透明。然早期白瓷最初与青瓷相似,最开始产生并发展于北方地区,而且青瓷发达的南方地区。 这与南方人民长久使用青瓷的习惯和传统、北方有含铁量较低的制瓷原料不无关系。生产的白瓷只是把透明釉罩在施有化妆土的瓷面上,烧造出非青非白,更多接近白瓷的瓷器。 定窑白釉盒 从北魏到隋代,白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部分白釉含铁量依旧很高,烧成火候偏低,釉色略接近于青釉。进入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不乏烧造的精品。 河北邢窑白瓷 邢窑初期即北齐至隋代,采用三角垫片架烧法,青瓷、白瓷同时生产。隋代的制瓷工匠们用这种烧制方法烧制瓷器很有创意,既保证众多坯件在高温的窑内焙烧而成,又承担起器坯的骨架的作用。 这种烧制方法制造的器物的缺点有:在器物内心有三个支钉痕迹,影响美观。窑柱相对较细,上面还装满了坯件,因此稳定性较差,不能累加过多,窑内的空间利用不够充分。 邢窑白釉小壶 唐朝中期到金代,采用漏斗状匣钵装烧法,这种窑具主要用来烧制邢窑的细白瓷。而这种漏斗状匣钵不易变形,因此不易有粘连物。 漏斗状匣钵的优点是:坯体放在钵里,可以保护表面的釉色不受火刺与落灰的污损,器物受到窑内的温度也比较均匀,可以提高器物的成瓷率。与隋朝的器物相比,器物内心没有支钉的痕迹,所以内外的釉面显得光洁如新。 邢窑白釉罐 河北定窑 定窑白瓷主要受邢窑影响,创烧于唐代早期。在烧造初期,生产品种比较复恭,质量不高,产品主要为民用,销售于窗址的周边地区。 后来经过一定技术改良,借鉴了邢密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烧造白瓷器,产品质量提升,销售范围扩大,为上流社会所认可并使用。 海南:中国国宝级文物大观「 ”考古中华”专题展览(二) 「 ”官”、「 ”新官”字款瓷器是定密白瓷中的精品,从唐、五代到北宋后期均有烧造。但这三个时代也各有特点,唐代具有「 ”官”字款的白瓷器多胎质细腻,釉色纯白或者白中泛青。 河南巩县窑 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东部,今已划为巩义新区。北魏时期便已烧制白瓷,隋唐时期臻于成熟,其精细白瓷曾为朝廷贡品。 北魏白瓷制品胎壁都比较厚重,而且厚薄均匀,自口沿向下逐渐加厚,胎质较细白,可知瓷泥经过淘洗,烧成温度高,胎体有的有气孔和黑点。一部分器物通体施化妆土。器内壁施满釉,器内积釉现象较普遍,外壁施釉过腹,少见垂釉现象,釉色一般白中泛青。 巩县窑盖罐 隋唐时期的白瓷烧制技术已日臻成熟。所以烧制的白瓷制品其特点是烧制技术起点高,产品精,并以高品质与精美的造型取胜,并且唐代已成为河南府开元前后贡白瓷的重要窑场之一。 隋至唐初,白瓷的的品类较少,仅见罐、塔式罐、瓶、砚、碗,以碗、罐数量较多。盛唐时期,白瓷的品类大增,成为大宗产品,这从文化层和灰坑中包含的白瓷残片数量之多得到证明。品类有罐、碗、杯、盆、执壶、瓶、盘、灯、水注、茶托等。 巩县窑痰盂 盛唐时期,各类白瓷制品的器体造型、胎质、釉色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较之北魏与隋、唐初期大有提高,出现一批质坚、苔薄、釉色纯白的精美、细致、规整的白瓷,标志着巩县窑的白瓷生产已达到鼎盛时期。 陕西黄堡窑 唐代初期黄堡窑就开始烧造青釉、白釉、黑釉、茶叶末釉、白釉绿彩、白釉黑彩、白釉褐色等瓷器。烧制器物有碗、钵、壶、盘、盆、瓶、杯等牛活具,也有少量小瓷俑。 唐代黄堡白瓷不如邢定瓷那样精细。它的胎土以土黄灰色居多, 约占总数的一半左右。颗粒较大,粗疏多气孔, 此外还有较为坚致的青灰色胎和相对细腻的白胎。 河北博物院 为了掩盖胎体上的瑕疵, 一般均于釉下施一层白色化汝土 但尽管如此黄堡白瓷的釉色一直呈白中泛, 有乳浊感, 釉面不甚光亮,常有小疵点。 某些青灰胎瓷, 虽然也施有化妆土。但施及处泛黄, 未施及的部分, 如器下腹、足等, 表面呈色若青釉一般, 不甚美观 釉一般仅施及器半腹或稍下, 少量「 ”高档白瓷” 可施及足外墙,釉面亦较洁净光亮, 但它在白瓷中所占比例极少, 不能代表黄堡白瓷工艺的总体水平。 耀州窑白地黑花瓷器 河南鹤壁窑 鹤壁窑是一个民间窑口,创烧与唐代,主要生产白釉、黄釉、黑釉等单色釉瓷器, 也有白釉加绿斑的, 但最引人注目的是白地黑花瓷的出现 白地黑花是以一种铁含量较低的褐铁矿石为绘料, 在施有白色化妆土的坯体上用笔作画, 再罩以透明釉, 烧成后黑白分明, 对比强烈。 唐白釉执壶 河南登封窑 登封窑创烧于唐初,兴于晚唐五代,盛烧于北宋,衰落于金元时期,烧造历史悠久。登封窑产品种类齐全、器型丰富,尤其是白釉剔、刻、划技法的综合运用最为高超、纯熟,可为中原窑场之典范。但顶峰时期是在北宋,大多精美的剔刻花瓷器多生产与北宋时期。 登封窑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山西浑源窑 浑源从唐代起就开始烧制瓷器,浑源窑白釉瓷器可区分为细瓷和粗瓷两类,都施化妆土。 细瓷的产量很小,器型多为碗、盘、罐、枕,盖等。其特点为:胎体质地松脆,较薄,化妆土细白,釉层匀净,较白,有定窑白瓷釉色的特点。但是没有定瓷的流釉或积釉的现象,可以看出属精心制作。 为了美化瓷器的白釉,一般采用施化妆土、贴花、印花、雕塑等装饰有段。如盖,瓷器内外都施满了釉,釉面细致勾净,釉层通透,是标准上乘的透明釉,玻璃质感强,甚至在器底的足内也挂化妆土,施透明釉。 陕西浑源窑白瓷 山西平定窑 平定窑创烧于唐代,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白瓷产品受邢窑和定窑影响,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唐五代器形主要有玉璧底碗、唇口碗、花口盘等。宋代的印花莲瓣纹碗,莲瓣的轮廓划以双复线,具有定窑作风。 陕西耀州窑 耀州窑烧造的白色瓷,其特征是以白色化妆土为底,施以透明釉,透过无色透明釉的化妆土来呈现瓷器的颜色。耀州白瓷出现在唐代至五代时期,但产量很少,远低于耀州青瓷系列。 釉色白中泛黄,制作工艺精细,其釉为透明釉,有泪釉现象,釉堆积处多有开片现象,胎釉结合较紧密,胎色以灰黄、浅黄为主。 耀州窑白瓷 综上所述,隋唐时期烧制白釉瓷器的地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并不仅仅只有邢窑。当白瓷被人们接受并喜欢后,各个窑口纷纷仿制,造就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

明亮的大船
曾经的羽毛
2025-09-11 01:29:41
提起陶瓷一词,无数的人都能想起景德镇的青花瓷,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色彩的邢窑不是内行人那么熟悉。邢窑是唐代的七大名窑之一,因地名为邢州所以称为邢窑。本期跟我一起去邢台文化领略一下邢窑的魅力吧!

邢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唐代着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邢窑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其代表器物是邢窑白釉“盈”字盖盒等。

白瓷的发展起步较迟,而邢窑白瓷到唐朝中期已非常流行。唐墓出土的白瓷碗,胎土白洁,细如澄泥,釉色明净,据此可以证明邢窑白瓷同样是瓷器中之上品。唐代白瓷除邢窑外其他产地之白瓷质地制工也较优良,江西州窑也是当时白瓷的中心。

唐三彩一般为黄、绿、白(蓝),其发展是从汉代单色釉(绿)到北朝的黄釉绿色再到唐三彩。三彩釉陶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陶器,色彩绚丽,造型生动,在唐代釉瓷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品种,俗称“唐三彩”。

三彩陶器巧妙利用了釉色的变化达到富丽华美的装饰效果。色釉中蓝彩较罕见。唐三彩的烘造地点主要在长安及洛阳两地,唐三彩造型丰富多彩;有生动传神感人的人物偏和动物偏,还有房屋用器的模型。

甜美的时光
爱撒娇的发带
2025-09-11 01:29:41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瓷窑,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仍烧造。窑址位于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中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在中国的陶瓷史中占有重要地位。邢窑遗址已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邢窑白瓷的制作工艺,经专家研究试验已摸索探究出来,并在其主要产地临城县被仿制成功,千年名瓷重新放出迷人的光彩。
——《邢窑·百度百科》
邢窑遗址发现的亲历者
邢窑是我国古代烧制瓷器的著名窑厂,是唐代烧制白瓷的中心。唐代以南方烧制青瓷的越窑(今浙江余姚)和北方烧制白瓷的邢窑最受人们推崇,大体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陆羽《茶经》这样评价:“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皮日休《茶瓯诗》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李肇《国史补》中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从唐代这些文献记载可知,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其质量是十分精美的。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同时,也因其数量增多,又因其物美价廉,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
星移斗转,物是人非。到了元代以后,邢窑却神秘地消失了。唐代邢窑遗址在哪里?成了近代古陶瓷史学研究的“斯芬克斯”之谜。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几代工作者便为解开邢窑之谜做着不懈的努力。陶瓷考古界的权威陈万里、傅振伦、冯先铭、叶喆民曾几次到内丘实地考察,未能发现邢窑,史学界专家杨文山等人50至70年代屡次到内丘、沙河、邢台等地考察,同样失望而归。
1980年初,临城县二轻局成立了“邢瓷恢复研制小组”,张志忠所在的陶瓷厂也参与其中。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小组在临城境内共查出包括祁村、岗头、西双井等在内的邢瓷窑址18处。1981年春天,张志忠首次与专家一起参加临城县祁村唐代邢窑遗址的挖掘。扒开15米厚的黄土,发现了60公分厚的瓷片堆积层。深埋在地下一千年前的一件件器物标本渐渐浮出,那“釉色洁白如雪”的细白瓷残件、那保存较完整的“瓣口瓣腹瓣足盏”、“平沿弧腹圆足托”、“短颈短流鼓腹执壶”、“提梁刻花马蹬壶”、“唇沿浅腹玉壁底碗”,让他惊叹,从此张志忠与邢窑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4月25日至27日,邢台地区科委、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系,在临城县召开了由中央、省、地、县考古工作者和新闻部门参加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与会专家首先考察了瓷窑遗址,对出土器物进行了鉴定。大家一致认为,临城发现的瓷窑遗址,应是“唐代邢窑”或者说是“邢窑的一部分”,“至少也是邢窑的正统或亲支近派”。5月,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向海内外播发了《临城探寻到新的唐代瓷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窑之谜”的解开》等报道,将我国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公布于世。
1984年夏至1985年夏,内丘县先后发现邢窑遗址20余处。1987年至1990年,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为主组成的邢窑考古队开始进入内丘、临城工作,对所有已发现的窑址进行逐一调查核实,确定邢窑窑址21处。到2011年,确认邢窑遗址26处。
邢窑研究的三十年,是张志忠人生经历中最为重要的三十年,张志忠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并记述了邢窑研究的几次成果:
1988年至1992年,邢窑考古队发掘了内丘县城区及临城县祁村、山下3处窑址,为邢窑的粗略分期断代以及对邢窑不同时期遗迹遗物的认识提供了依据。内丘县西关窑址出土了隋代薄胎透影细白瓷,这一发现将我国薄胎细白瓷的创烧时间提前了近千年,填补了中国陶瓷史上的空白。
1997年9月,邢台市文物管理处对邢台市顺德北路施工工地发现的隋代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首次明确了邢台市城区内也存在着丰富的邢窑遗址,出土的黑瓷筒瓦、板瓦、尖顶桃形器等建筑构件,是已知我国最早的建筑瓷器。对研究建筑瓷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物证。
2003年5月至8月,河北省文研所对内丘县步行街(礼堂)建设施工工地所涉及的邢窑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发现一些唐代的细白瓷碗、盒、罐类的器物底部或盖子上,刻有“盈”、“官”、“翰林”字款,为各地遗址和墓葬出土的相应款识的白瓷找到了窑口。特别是出土的十余件“官”字款器物,改变了古陶瓷学界一直以来认为是定窑特有款识的观点,具有重大的考古价值。
2011年,邢台市文物管理处、临城县文管所对西瓷窑沟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不仅发现了金元时期的窑炉和作坊,而且还出土了大量的白底黑花与刻印花瓷器标本,特别是白底黑花瓷器标本,不但为邢台一带出土的相应瓷器解决了窑口归属问题,还反映了邢窑与磁州窑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邢窑研究的佼佼者
1987年以来。张志忠相继发表了20余论文,出版了6部专著,从邢窑瓷器的工艺技术、装烧方法、装饰风格、化学组成等诸多方面,对邢窑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确定了邢窑烧造的地址及年代,解决了邢窑遗址之争。确立了邢窑隋代透影细白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提出了“邢窑白瓷是对越窑青瓷的超越和发展”的观点,批驳了“邢不如越”的旧论,从而奠定了他在邢窑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
关于邢窑烧造的地址及年代,张志忠认为:邢窑的烧造历史从北齐、隋代、唐代至五代、宋、金、元、明,源远流长。包括内丘、临城、邢台的窑址,均为邢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集中在高邑县北焦村以南(2011年3月,在此地发现初唐时邢窑窑址,当时高邑和临城为一县管辖,名曰房子县),邢台县西坚固村以北约七、八十公里,宽约三十公里的地带。解决了邢窑遗址“内丘”、“临城”之争。
邢窑白瓷在隋、唐时期最为鼎盛。在隋代,邢窑窑工不仅发明了白瓷,而且成功创烧了薄胎透影白瓷。这种透影白瓷薄处不足1毫米,瓷化程度很高。有的肉眼已分不出胎釉,达到了半脱胎的程度。而江西景德镇窑直到明朝成化年间,才烧制出同类瓷器。
为了弄清邢窑隋代透影白瓷的内在结构,张志忠请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透影白瓷残片进行化学分析,发现透影白瓷粘土原料中氧化钾含量很高,胎釉中引入一定量的钾长石,瓷坯中长石的配比量高达40%以上。这种采用石英—长石—粘土三元系统原料配制而成的古代陶瓷产品,胎釉硬度较高,与传统一元配方的瓷器相比,其质量有显著提高。我国北方地区富产高岭土,而且还有丰富的石英、长石等制瓷原料,加上邢窑高超的工艺,使得透影白瓷脱颖而出,光艳照人。张志忠认为,邢窑透影白瓷的物测结果,为“硬质瓷”烧成于中国提供了有力证据,把薄胎细瓷的起源提前了近10个世纪。
关于邢窑白瓷在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历史地位,张志忠认为:细白瓷的发明是邢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大贡献。邢瓷窑场自北朝末期开始,到金、元之际,烧造的时间长达八百余年之久。它的主要技术成就就是创烧成功精细白瓷,结束了自商周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中国陶瓷史上形成“南青北白”争奇斗艳的两大体系,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已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邢窑不但烧制出于青瓷完全不同的新品种——“白瓷”,而且不断改进配方,由一开始的粗白瓷向不用化妆土的细白瓷转变,质量迅速提高。到隋代中晚期,就已经能够烧制出符合现代细白瓷标准的产品。据计算,邢瓷的胎质和釉质,是经过1320℃以上的高温烧成的。邢瓷的物理性能,与现代世界制瓷业最先进的所谓“硬质瓷”的烧成物理要求十分接近。邢窑从产品的种类上说已多于越窑,质量也有过人之处,因此,说“邢不如越”,今天看来是无法成立的。
让千年邢瓷重放异彩
2012年8月3日,张志忠带我们走进临城县普利街邢州窑陶瓷艺术有限公司。和公司一墙之隔就是临城县著名景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普利寺塔。
院内摆满了一排排制好的坯,瓶、壶、罐、坛,虽然还没上釉,却已显出它的古朴典雅之美。拉坯机旋转着,张志忠现场为我们表演拉坯,只见一团白色的胎泥在他的手中一会儿功夫便变出圆圆的瓶身,细细的瓶颈,圆润的瓶嘴,一个梅瓶便成型了。
张志忠深有感触地说:“别看拉坯才十分钟,我可是练了三十年的功!”
张志忠出生于临城县西镇村,1979年他高中毕业后,父亲问他想干啥工作,那时,农村做木匠活很吃香,他想到县木器厂学木匠,结果父亲把他安排在离家20多里的县陶瓷厂工作。没想到,这一安排却“歪打正着”,使张志忠与邢瓷结下一世情缘。
当年县陶瓷厂主要生产面盆和大缸等产品。因他长得瘦小,领导担心他没力气,搬不动大缸,便把他安排在厂美术组,负责设计、绘图和一些技术性问题。
当时,张志忠只知道瓷器是百姓和面、装米、吃饭等生活的日用品。只是因为厂里搞邢窑恢复研究工作,在祁村找到了唐朝细白瓷窑址,才使他真正爱上了白瓷。
邢窑遗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具有圆唇、短颈、丰肩和鼓腹的特点,状如花瓣,形如玉壁,色如霜雪。形体线条有直有弧,有行有止,有抑有扬。或一气呵成如飞瀑直泻,或轻拢慢捻若小桥流水。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唐代邢窑工匠将玉石雕刻、金银器的造型艺术应用于陶瓷制造上,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庄重大方,雍容华贵,美不胜收。
邢窑白瓷,如大海一样浩瀚无边,如高山一样耸入云端,张志忠潜心钻研,倍感它的珍贵。他决心要传承白瓷的烧制技术,让千年白瓷重放异彩。
1981年4月,在临城召开的“邢窑与邢瓷艺术鉴赏会”上,一位北京的陶瓷专家说:“不解决拉坯技术,恢复邢瓷只是一句空话。”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张志忠。
北方拉坯工艺几近失传,于是张志忠慕名去了景德镇,他花2角钱买了一张参观古窑瓷厂的门票,在这里看到了拉坯的老师傅,可一打听让他傻了眼,这儿技术不外传。
经了解得知,这个厂办室主任是临城东镇人,他找这位老乡帮忙,可好说歹说厂长仍然不同意。于是,他在附近找了一个简陋旅店住下来,每天找厂长软缠硬磨,29天后厂长被他的真情所动,破例让他进厂学徒。他拜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退休的70多岁的拉坯大师程光逵为师,每天利用中午或晚上下班后的时间,用别人剩下的泥跟师傅学艺。师傅答应他每天跟着在自己家中学艺,又练了三个月,他初步掌握了拉小件坯的技术,便告别师傅,回到临城。
张志忠在做大件拉坯时又遇到了难题,于是,他又向师傅请教。师傅不顾年老体迈,从景德镇赶往临城,手把手教他,使他逐步掌握了大件拉坯的技术。他断断续续跟师傅学习不到一年,使他受益终生。
1981年12月,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到临城考察邢窑遗址,张志忠做了一只花口深腹碗,送给路易·艾黎先生作礼物。
1983年,河北省轻工业厅成立了由临城县经委、唐山陶瓷研究所参加的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承担“邢窑恢复研究”课题。1984年,该课题又被列入轻工业部课题。1985年,张志忠被破格调入县文保所,之后,张志忠和有关专家在内丘、临城进行了大量实地勘查,确定了邢窑的窑址范围,并对实物和资料,从艺术造型、装饰技法、以及工艺技术路线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张志忠经过上百次试验,成功仿制出玉壁底碗、玉环底碗、平底碗、执壶、白瓷盒、白瓷瓶、白瓷坛等20多种产品。该课题于1987年1月15日顺利通过省部级鉴定。专家鉴定委员会认为“用手工拉坯成型,按照唐代邢窑工艺程序和造型装饰艺术做出的产品是成功的,达到了试制的目的,胎釉特点比较准确,基本接近唐代邢瓷的艺术水平。”
三十年卧薪尝胆,三十年打磨锤炼,三十年跋山涉水,三十年青灯黄卷。张志忠潜心研究邢窑文化,传承发展邢瓷精湛技艺,渐入佳境。终于在2010年登堂入室,蟾宫折桂。
张志忠的工作室,我们看到绘制在邢瓷上的瓷画,眼前一亮:“龙腾盛世”,群虾嬉游;鹰击长空,“大展宏图”;牵牛花开,“蒸蒸日上”;构图雅致,笔触清新,晶莹剔透,色彩斑斓。细细端详,落款为“李春造”。张志忠介绍说,李春造是河北巨鹿人士,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的第三代嫡传弟子,人称当代“虾王”。其精品佳构曾被故宫博物院、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收藏。这批瓷画由李春造创作,张志忠亲自烧制。为了把大师作品的意境完美地再现,张志忠在画纸上配色,突出质感,然后配瓷、配釉,先烧盘,再制版,再烧盘,经过上百次试验,用了上千个盘子,终于达到透明透亮的效果。虾王瓷画,邢州白瓷,珠联璧合,美不胜收。
如果把邢瓷比作张志忠的恋人,那么台湾地区著名词曲作家梁弘志的《读你》,便能恰如其分表达张志忠对邢瓷的深情:
……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句点。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部永远读不完、读不懂的书,他用眼看,用心读,一次比一次都有不同的感悟,日新,日新,日日新。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每当他迷茫、困惑、无所适从的时候,他总是从邢窑那里,汲取营养、智慧和灵感。
在张志忠眼里,邢窑是一位女神,她美若天仙,夺魂摄魄。在她面前,张志忠崇拜得五体投地。总是恭恭敬敬,战战兢兢,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和不恭。
“我这一生注定离不开邢瓷了。”张志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