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作假大揭秘,如何让你更清楚辨别假瓷器
当前的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上,瓷器作为一项收藏大类,始终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这些年,伴随着瓷器收藏热的不断升温,大量的仿品、假货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场的各个角落。热衷于收藏瓷器的藏友们,大多也都有过“打眼”的痛苦经历,不仅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对于其收藏信心也是一种不小的打击。王掌柜根据自己多年制瓷及家族传承经验,总结了几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1、 浸色: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瓷器上都会有一些红色的斑,胎子上、釉面上都有,给人以一种年头很长的感觉。其实,这是用高锰酸钾涂在瓷器的胎釉上面所形成的人为做旧效果。除了这种浸色方法以外,有些造假者还会用茶叶水将瓷器放在锅里煮,以增强其色彩陈旧之感,这些均属于浸色的范畴。2、打磨:新烧成的瓷器,火气比较重,表面往往会有一层过于明亮的浮光,俗称“贼光”。为了去掉这些“贼光”,有些造假者就采用打磨的方法。他们一般是用一些粗糙的皮子或者最细号的砂纸在瓷器表面来回进行打磨。类似这种经过人为打磨的瓷器,表面通常会呈现出明显不自然的“亚光”效果,釉面或者彩面上还会出现许多平行的划伤。3、酸腐:为了使新做的瓷器呈现出古旧的效果,除了之前所提到的浸色和打磨以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做旧方法就是酸腐。造假者一般会直接使用氢氟酸涂在瓷釉表面,然后立刻将其冲洗掉,这样就会使瓷釉表面出现轻度的腐蚀,从而达到去“贼光”的效果。还有的造假者将氢氟酸与水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稀释,然后再把瓷器放入稀释后的氢氟酸溶液中进行慢腐蚀,十多天后再拿出来,也可使“贼光”尽去。经过这种方式进行做旧处理的瓷器,表面往往黯淡无光,呈现出如粗制塑料一般质感。4、后挂彩:后挂彩也是瓷器造假中一种比较常见的手段。比如经常有那种纯白釉的老瓷器,与彩瓷相比市场价格并不高,于是造假者就在上面画上五彩图案及花纹,以求在市场上卖出更高的价格。因为这种瓷器的胎和釉本身都是老的,只是后加的彩,所以相对来说更容易迷惑购买者的双眼。一般来说,后加彩的瓷器彩面上会出现一些微小的气泡,甚至是一些黑色的小气泡,就像小黑痱子一样。5、后挂釉:后挂釉就是在原有的普通瓷釉基础上再加上一层名贵的釉。比如,雍正白釉瓷器的价钱相对并不太高,造假者就把雍正白釉瓷器上再加一层低温的黄釉,因为雍正黄釉名气比较大,又属于皇家专享的官窑品种,所以可以卖出更贵的价格。与后挂彩类似,如果发现一件瓷器的瓷釉上面有微小的气泡,就要琢磨一下是不是有后挂釉的可能性。6、后接底:由于瓷器的底部在鉴定中非常重要,有时候一看瓷器的底部往往就能知道一件瓷器的具体年代。所以,很多造假者都会试图找一个带款的老瓷器底,尤其是带有官窑款的底,然后接在一个新做的器身上。如果有机会去古玩市场上转一转就会发现,带有官窑款的瓷片价格通常都是非常贵的,尤其是那些带有知名底款的瓷片,价钱能达到几千甚至上万元。望采纳,谢谢
瓷器象征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从古流传下来的每一件物品都是一种文化的流传,而瓷器流传的最为久远。电视剧里总是会“传家之宝”这一词,在现实中,有许人手里也保存着自家的宝贝,但有不少人会对手里宝贝的真假性存在着疑惑,小编收集了网络上专家们对宋代官窑瓷器鉴定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对自己家中的“宋代传家之宝”的真假有所判断。
官窑特征
1,多呈黑灰、深灰或黑褐,也有灰白和米黄。
2,胎土淘洗精细,胎质细腻,有厚有薄,口沿釉薄处和足端无釉处分别呈现黄褐色,俗称“紫口铁足”。
3,釉色以青釉为主,有粉青、淡青、灰青和米黄,其中以粉青釉色最佳。
4,釉面一般都不够透亮,有的呈乳浊状。
5,薄胎多施厚釉,厚胎多施薄釉,此为其重要特征。
6,所开纹片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演化为独特的美学效果,其冰裂纹以冰裂鳝血为上,梅花片墨纹次之,细碎鱼子纹更次之。
7,烧造工艺精细,器型仿古风气浓厚,如琮式瓶、贯耳瓶、出戟樽以及觚、鬲、炉等。
8,薄胎厚釉者多采用垫饼烧,厚胎薄釉者多采用支钉烧,通体满釉,圈足无釉,底部留有三到四个或更多支钉痕。
9,圈足一般都不太规则。
10,少有装饰纹,仅有非常简练的弦纹。
11,官窑和哥窑有时很难区别,但仔细分辨还是各具特点,并不影响投资效果。
12,后世仿品过多,但往往釉层较薄,纹片不自然,或者厚胎施厚釉,手头过于沉重,“紫口铁足”釉色不自然,或者圈足规整,釉层不温润。
宋代官窑瓷器鉴定方法
1釉质差异:宋代官窑器釉质肥厚,酥光宝晕,有玉质感。釉下气泡颗粒,大而明亮,并累叠密集,如史料“聚沫攒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黄等色为多。艺宴商城了解到,雍正仿宋官窑器釉层较薄,釉下气泡小而疏,釉表多数均透明光亮而欠润泽。釉色以豆青、灰蓝、月白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2纹片差异:宋代官窑器的纹片有大小开片两种,大开片纹痕长而粗壮,有的纹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经线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样垂披于臀,因此有“牛毛纹”之称。即使是小开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几条较长较粗的纹痕。纹痕的颜色以鳝血、鱼籽黄、墨色、油灰居多,鳝血者为上品。雍正仿宋官窑器以小开片居多,纹痕粗细大体相差不大,迄今未见有牛毛纹者;纹痕颜色比较单调,基本为黑色或浅黑色。
3胎色差异:宋代官窑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称“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铁足”特征的形成,完全是由于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窑器,胎色为白色、灰白色和浅灰色,这样的胎色在器口釉薄处和足根露胎处不可能形成紫口铁足。
4底足差异:宋代官窑器有满釉裹足支烧和足根露胎垫烧两种,前者器底有支钉痕,后者足根露胎为铁足,足部修胎比较粗糙,底部无款识。雍正仿宋官窑器除了足根施以酱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细规整。
注意事项
市场上有一些带“官”字款的瓷器明显是赝品。宋代官窑瓷器没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窑瓷器都是单色釉,另外,官窑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没有“官”款是一般规律。五大窑中定窑有“官”字款,因为它是民窑,专为皇家烧造瓷器,是应该有个标志的。钧瓷多为花盆宋徽宗喜欢养花,建了一个大花园,花盆多用钧窑。钧窑瓷器的特点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纹路,叫做“蚯蚓纹”。这种纹路,后仿的瓷器很难做到。钧窑瓷器上面的编号,从1到10号,1号最大,10号最小。而后仿的“钧瓷”,其编号正与之相反。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层很亮的光,行话叫做“贼光”。现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氢氟酸泡半个小时,然后用高锰酸钾和泥包起来闷一个小时。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瓷器有一种“旧”的感觉。鉴别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觉;闻,有酸的味道。
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代表着那个时代陶瓷艺术的最高峰。官窑多为宫廷专用器皿,主要有碗、盘、碟和盏托等,经过几百年的时代变更,流传下来的多为碗和盘这两种。宋代官窑在市场上的售价大约为10万到3千万之间,主要看瓷器的完整程度,磨损是否严重等。古玩的爱好者都知道宋代官窑曾经被炒到很高的价格,所以官窑瓷器鉴定方法是一定要好好学习的。